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中国人口问题
- 格式:docx
- 大小:24.74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失衡、原因与对策张 翼 本文对近年来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原因作了社会学意义的探索和研究。
认为家族主义与以家庭为最小生产单位的农业劳作方式,家庭人口再生产对男婴的需求与国家人口再生产对出生人数的限定,以及妇女经济地位的相对低下等,是造成出生性别比升值的基本社会动因。
指出,在影响人口再生产的三只手———国家、家庭和市场中,惟有借助于国家强有力的调控手段,才能使失衡的出生性别比在短期内渐次回落。
作者:张翼,男,1965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九五级社会学专业博士生。
1996年第5期《东方》杂志上,发表了我的《将日益困扰中国的六大人口问题》一文,在这篇文章中,我把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近年的刚性攀升作为一项特别重要的内容作了简单的剖析。
因为它已不再是一个可以被漠视的小问题了。
实际上,如以105±2这个国际常态数字为标准,我国自80年代以来,出生性别比就已失衡。
1981年其为108.48;1987年1%人口抽样调查得到的1986年和1987年上半年的出生性别比为110.51;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得到的1989年和1990年上半年的出生性别比为112.14;①1993年全国0—4岁幼儿平均的性别比为113.28;1994年这一数字又跃升到116.30。
这就意味着在1994年,我国每100个女婴相应地出生了116个男婴。
再加上随之出现的非常特殊的女婴死亡率高于男婴的影响,②中国人口,尤其是未来成年人口性别比结构失衡的态势就一下子凸显了出来。
一般地,影响出生性别比变化的因素主要有:生物学因素、人口学因素和社会学因素。
影响出生性别比的生物学和人口学因素,在不存在外来力量干扰的情况下,不会轻易使其偏离常态。
只有社会学因素,才是比较活跃的干预动因。
因为人口再生产本身就是社会再生产的一部分。
本文力图从社会学一脉,描述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失衡,分析其升高的原因,提出消减其偏离常态的对策。
中国人口科学
中国人口科学是指以社会学、经济学和人口统计学为核心,以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切入点,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与人口发展进行研究,从经济发展视角出发,开展理论分析的一门研究领域。
从改革开放以来,利用有效的人口科学政策来指导和组织中国的发展已成为现实需求。
中国人口变动对经济发展构成连动,是影响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针对此,中国需要及时、准确地了解人口动态,分析和它息息相关的社会、经济变化的实质和趋势,有效利用人口科学把握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
中国积累了较丰富的人口科学研究经验,综合实践的经验。
从政策的角度,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人口政策,形成了居有序、渐进化、全面发展的人口发展政策体系。
例如,紧缩流动人口政策,管理聚集性营业性私营经济等;推进村村住房建设,完善集体灵活就业机制等;在教育、减税、重组、就业、生育等各个领域都出台了补偿政策,使社会可持续发展,受益社会福利系统。
综上所述,中国人口科学准确把握了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口变化的时空格局,不断完善和改变政府的人口科学政策,从而能够有效地调节人口结构和人口运行速度,实现社会持续发展。
当代中国人口转变的理论分析内容摘要:对人口转变理论的研究始于近代,目前在社会学和人口学关于人口转变的理论存在着死亡率和流行病转变理论、生育率转变理论、人口迁移转变理论和人口转变的现代化理论。
但当加入民族国家的概念考察某一时段某一国家的人口变化时,我们必须考虑到四个因素:一、这个时期开始时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二死亡率下降的速度三、出生率下降的速度四、移民的数量。
本文回顾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的重大转变,详细阐述我国人口变化的种种特征以及探讨深层次原因,预测我国未来可能面临的人口问题如:老龄化、人口红利等等。
关键词:人口转变、死亡率、出生率、人口寿命、人口老龄化、人口红利中国作为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008年末中国大陆人口13.28亿,占世界人口的20%、亚洲人口的33%。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人口发展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时期:一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前,人口发展处于无计划、自发的高增长时期;二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后,人口发展逐步走向有计划、可控制的平稳增长时期。
一、自建国以来我国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翻开我国人口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它经历了复杂的发展过程。
西汉时人口为5959万多人,到1949年全国人口已达5.42亿的规模,占当时世界人口总数24.36亿的22.25%。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的生活条件有了基本保障,加上城乡医疗卫生及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历史上曾经制约人口增长的战乱、饥饿、疾病等因素的作用大为削弱,导致人口死亡率急剧下降而人口自然增长率则大幅度上升。
1949年全国人口死亡率为20.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6.0‰,到1957年这两项指标则分别为10.8‰和23.23‰。
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了人口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向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转变。
到1957年时,全国的人口已增至6.47亿,建国后的8年间人口净增了10,486万人,平均每年净增1311万,形成了建国以来的第一个人口增长高峰。
文化论坛1412011年一月刊中国的人口思想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的战国春秋时期。
自战国春秋时期到19世纪,我国人口思想的主流是主张增加人口以达到富国强兵,承续后嗣的目的。
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口思想的研究才发生了质的变化。
这种质的转变,最直接的原因是由于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传入。
特别是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对平静期,中国学界对于中国人口数量问题的讨论尤为激烈,并由此引发了中国学界关于人口问题讨论的热潮。
关于中国人口数量问题的讨论,主要分为两派。
一派是以陈长蘅为代表的马尔萨斯人口论者,一派则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反马尔萨斯人口论者。
他们从不同德角度从发,对中国人口数量问题展开分析。
他们对中国人口思想问题的研究,不论是在当时的历史学界还是在社会学界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以下从三个方面对他们的人口思想展开分析。
一、据官书统计之推测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关于户籍的调查,并没有全国性的开展,对于人口的数量并没有精确的统计。
当时中国学界对于中国人口数量问题的认识,主要来源于五个方面。
一是前清宣统二年民政部的调查,当时统计全国民数为342′639′000人,而二十一省则占了331′188′000人;二是前清宣统三年的统计,全国人口为329′542′000人,本部则占304′003′000人;三是1906年海关调查报告,认为全国人口为438′214′000人;四是外国人对中国人口总数的估计,为433′553′030人。
五是1923年邮政局的估计,全国二十二行省之人口,共计有436′060′953之多,蒙古、西藏人口尚不在内。
以上五种调查估计中,陈长蘅认为第五种说法最为准确。
他将中国近百八十余年的人口增加分为三期,来推测中国当时的人口总数。
他所利用的材料“大都以官书之记载与政府机关之估计或调查为根据”,这无疑增加了推测的可信度。
第一期自乾隆六年起至五十八年止,人口平均增加率为千分之五点一四;第二期自乾隆五十八年起至道光二十九年止,平均增加率为千分之四点九五;第三期自道光二十九年起至民国十二止,平均增加率为千分之零点八一。
中国人口老龄化百年发展趋势一、本文概述1、人口老龄化的定义与背景人口老龄化,是指由于生育率下降和预期寿命延长,导致社会中老年人口比例相对增加,而青少年人口比例相对减少的人口结构变化现象。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全球普遍面临的重大社会挑战。
在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尤为明显。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经历了快速的人口转变。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生育率大幅下降,同时预期寿命不断延长,导致老年人口比例快速上升。
根据统计数据,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已经从1982年的6%上升到了2021年的9%,预计在未来几十年内还将继续上升。
人口老龄化的背景是复杂而多元的,它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受到政策、文化、科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养老保障体系的压力、医疗卫生资源的分配等。
因此,深入研究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影响,探索应对策略,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特点近年来,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愈发明显,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既有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共性特征,又有着自身独特的背景和特点。
从现状来看,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
据统计,中国的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上升,特别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一趋势尤为显著。
这种快速的人口老龄化进程,对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计划生育政策背景下形成的,这使得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具有独特的社会背景和政策因素。
中国的老龄化进程与经济发展阶段并不完全同步,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应对老龄化的难度。
再次,中国的老龄化进程还伴随着城乡差异、地区差异等问题,这使得老龄化的影响更加复杂多样。
中国人口问题及其解决对策关键词:人口质量;解决策略;完善制度一、当今中国人口现状分析(一)人口基数大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在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疆域上,居住着56个民族的中华儿女。
中国人口问题,首先是人口数量太大,人口增长过快。
2001年底,中国总人口(不含香港、澳门和台湾)为12.76亿,占世界总人口的22%。
由于人口基数大,尽管实行计划生育,近几年每年净增人口仍在1300万左右。
同时,人口分布极不平衡,94%的人口聚居在占全国总面积43%的东南部,乡村人口约为63%(2001年),城市化水平较低。
一个国家的人口超过全世界发达国家的总人口(1990 年发达国家总人口为8.16 亿人)。
现在虽然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但是每年仍净增1400 ―1500 万人,即每年增加一个世界大国的人口。
(二)人口质量方面的问题我国人口质量从总体讲,比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有了较大的提高,无论是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或思想道德素质都是如此。
但是,同发达国家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要求比,则有很大的差距。
我国人口质量的差距在于人口群体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商品经济。
1、身体素质方面的问题全国现在约有各类残疾人口5164万人,残疾人口中,各类遗传病患者约有2200多万人,而主要问题是人口的耐力、精力不足,不能坚持较长时间的连续工作,劳动中的紧张度不够,散漫松弛,精力集中度不够。
2、思想素质方面的问题我国大多数人口的思想素质基本上是适应自然、半自然经济旧体制的观念,对新的市场经济体制总是适应不好,商品观念、市场经济观念、必要劳动时间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劳动生产率观念也很薄弱。
3、科学文化素质方面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越来越多的职位需要越来越多的智慧型、熟练型人才。
而现今我国的大多数人口只能适应半机械的劳动,能够适应大机器生产的劳动人口数量很少,而且技术层次很低,能够进行现代化管理的的人才更是十分缺乏。
进入21世纪以后,由于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也由于目前世界城镇人口比例接近50%,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城市化推进到以大城市为主的第二阶段。
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人口城市化也已开始了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即由以发展小城镇为主过渡到以发展大城市和超大城市为主导的发展阶段。
但是,以大城市和超大城市为主导的城市化道路怎么走,则需要认真总结我们自己的经验,研究和吸取国际人口城市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尤其要研究和吸取人口城市化“拉美陷阱”的教训。
这是中国人口城市化发展到第二阶段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一、总体判断:中国人口城市化步入第二阶段人口城市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人口地理分布上的体现,当前世界人口城市化趋势仍在继续,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和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正驶人人口城市化快车道。
一般认为,人口城市化可粗略地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农村人口主要向中小城镇转移和集中,亦称之为乡村城市化;第二阶段,乡村和中小城镇人口主要向大城市转移和集中,形成以超大城市组带为主导的人口城市化;第三阶段,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向郊区和其他乡村迁居,称之为逆城市化。
从总体上观察,目前中国人口城市化已步人第二阶段,超大城市的发展主导着人口城市化的性质和进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以微电子技术为前导的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发达国家开创了后工业化时代,发展中国家工业化采取传统工业与现代工业并行发展的方针,大大加快了人口城市化进程。
据联合国人口司估计,1950年世界城镇人口所占比例为29.8%,1980年上升到占39.6%,2005年上升到占49.3%w,城乡人口差不多平分秋色。
中国人口城市化经过20世纪50年代的较快发展、60年代和70年代的徘徊不前、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推进,城镇人口比例已由1950年的11.2%上升到1980年的19.4%、1990年的26.4%、2005年的43%左右②,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浅谈中国人口问题论文人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资源的利用都离不开基本的人口。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浅谈中国人口问题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浅谈中国人口问题论文篇1浅谈人口老龄化对成都市经济的影响1.研究意义人口老龄化的定义是年轻人口减少、老年人口数量增加的趋势,一个地区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口生育率、死亡率陆续下降带动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所以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目前,成都市人口老龄化不仅呈加速发展趋势,还呈现出高龄化越来越明显的趋势,对本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也越加深刻。
2.国内外研究现状2.1国外研究现状首先掀起了对老龄化研究的序幕的是刚进入工业社会后的法国,是由于成为西欧国家中生育率持续下降老化最显著的国家。
人口老龄化研究最早一般是从老年人口群体特征的现状探讨为出发点,针对老年人自身的问题如生理、心理和社会角色等方面展开论述,主要是研究老年人面临的实际问题及相应对策,以此为基础逐步形成了后来的人口老龄化理论。
其中首次提出了“人口老龄化”这一概念的是在Pearl(1940)发表了《人口的老龄化》一文中。
而从经济学角度对老龄化问题的研究兴起是从二战以后。
1956年,联合国出版了《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影响》,文中阐述了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2.2国内研究现状我国研究老龄化其实开始得很早,我国两千年前的《素问?上古天真论》,就是研究人的衰老和抗衰老问题的老年学说。
随着我国步入老龄社会,国内对老人问题的研究逐步加强。
中国老龄问题研究主流之一是以人口年龄结构和人口学为基础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老年社会学作为新兴的社会学分支异军突起。
老年社会学有其独特的研究范围和对象,老年社会学主要是研究同社会学的联系。
当今老龄问题研究的主流是“积极老龄化”问题。
3.成都市人口老龄化现状成都,简称“蓉”,别称“蓉城”,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西南地区的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自古以来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
50INTERPRETA TION 区域治理作者简介:靳银银,生于1994年,山西师范大学社会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人口社会学、家庭社会学。
理性看待当前中国人口问题山西师范大学 靳银银摘要:人口问题是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理性看待人口问题,首先就要理性看待人口思想及人口理论。
理性看待当前中国的人口问题,就要理性看待人口变化,告别人口数量情结,理性看待老龄化等人口问题,采取积极的态度和积极的策略对待人口问题。
关键词:人口问题;人口思想;人口理论中图分类号:C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595(2020)45-0050-0002人口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不可忽视的一个社会问题。
尤其是步入了老龄化社会,人口问题更是重中之重,但是对待人口问题需保持理性。
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人口思想都与当时的人口状况和社会现实密切相关。
以古为鉴,以西为鉴,重新审视当前中国的人口问题意义重大。
一、理性看待人口思想(一)理性看待国内外人口思想及理论要理性看待国外人口思想及人口理论。
每一人口思想与人口理论都有其产生的特定背景与社会环境,之前的理论可能并不适用于当今社会,不同社会现实的人口理论也可能并不适用于他国。
以马尔萨斯为例,其人口理论就是在具有贫富差距和阶级矛盾的社会环境下产生的。
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在当时受到了许多站在单一视角的学者的批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的缺陷逐渐凸显,但是却无法抹灭这一理论对人口研究的贡献。
要理性看待中国的人口思想。
中国古代人口思想大多都提倡鼓励人口增殖,但也不是指无限地增长。
管仲就提出了人口数量对国家的发展与实力增加十分重要,但也不主张人口无限制地增加。
他认为“地大而不为,命曰土满;人众而不理,命曰人满;兵威而不止,命曰武满。
三满而不止,国非其国也”。
人口数量不可以过多,要处在适当的水平。
管子对人口数量的观点是辩证的、全面的,既注重人口数量的增殖,也有对人口数量控制的思考。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中国人口问题
摘要:人口总量世界第一,曾经是我们国家在国际上最值得骄傲的要素。
在改革开放的这三十多年里给我们国家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同时也正因为人口众多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社会问题。
目前我国人口基本情况是人口基数大、老龄化严重、受教育程度不高、地区分布不平衡、性别失调等,正是这些特质造成我们国家目前的发展存在一系列问题:城市化不高、人民收入水平低、贫富差距大等。
在这些直接后果的基础上又间接造成各种社会矛盾突出、社会诚信缺乏、公共机构公信力不高等一系列问题。
今天,人口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阻碍。
关键词:老龄化、受教育程度不高、地区分布不平衡
一背景
——从中国实际情况分析
老龄化情况:从人口年龄方面,数据显示,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时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时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时上升1.91个百分点。
这充分表明中国人口的老龄化速度进一步加快。
受教育情况:在人口教育程度方面,与2000年人口普查时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 1人上升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 146人上升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为38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为26779人。
文盲率(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08%,比2000年人口普查时的6.72%下降2.64个百分点。
从人口分布来看:我国人口分布也具有明显的特征,具体表现为东部多,西部少;平原、盆地多;山地、高原少;农业地区多,林牧业地区少;温湿地区多,干寒地区少;开发早的地区多,开发迟的地区少;沿江、海、交通线的地区多,交通不便的地区少。
我国人口分布一般东部沿海地区多,西部内陆地区少,地理上主要以黑龙江漠河与云南腾冲连线为分界线,东南多,西北少,东南国土面积占全国的43%,而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94%左右,西北地区面积占全国面积的57%,人口却只占全国人口的6%左右,即有由东南到西北方向随海高度的增加人口密度呈阶梯递减的趋势,而这种趋势还正在加强。
二我国人口存在的问题
1)老龄化
中国在改革开放的道路已经行走了30多年。
经济水平的发展使得人口死亡率下降,然而出生率却没有降低,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已经进一步加快。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社会福利问题的凸显。
大量的退休人民需要国家及时调整、制定合适的社会福利保障机制。
然而当下还面临着很大的通胀压力、失业问题。
所以养老保障体系的建立尤为重要。
除了基本养老金制度的完善,中国的全职社区医生需求人数还是很大的。
中国真切地需要以社区为基本单位进行社区医疗系统的建设,而不是虚幻的空壳子。
正如老师上课所讲以及电视新闻中所见:当下有许多孤身在家的“空巢老人”。
他们的子女背井离乡,留在了机会与竞争更大的大城市中打工或者发展自己的事业。
而他们的父母不论是由于不想离开呆了一辈子的家乡,还是子女在城市的发展情况并不稳定没法赡养好老人,总之他们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只能依靠自己、亲戚或是邻居来帮助自己。
这些还只是平常的偶然生活问题,其实最难解决的是他们内心中日复一日的寂寞与孤独感。
每位老人在自己的晚年其实都很想过合家团圆的生活,这便是他们的精神寄托。
当他们的精神没有了寄托,生活就失去了太多的颜色。
由诺特斯坦的人口过渡理论以及一些学者的共同总结发展可知:中国现在更像处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的过渡阶段。
学习了马尔萨斯以及新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后,我们知道中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属于“积极抑制”确实很有效的抑制了人口的出生率。
但是从长期发展来看中国仍需要另一种方式——“道德抑制”。
只有当人口素质上升,采用科学的方法节制生育,宣扬这些办法符合人性道德原则才能平稳人口出生率,完成人口类型的过渡。
2)受教育程度不高
中国的农村人口还是占绝大多数,然而农村的经济发展却落后于城市。
教育水平的高低与经济发展情况有着紧密联系。
在基础设施较不完备、师资水平较落后的农村地区,教育的总体水平肯定较城市有一些落后。
这就导致我国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总体水平还是有限。
另一方面,“大学教育产业化”使得中国本科生的实践能力、整体素质都在整体下滑,每年大学毕业生都在经受社会严峻的考验。
然而在当今我国正面临不可避免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
改革开放初期丰富的劳动力优势正在慢慢缩小,我们的产业更多地需要具备高素质高知识型人才来发展第二、第三产业。
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结构性失业以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3)地区分布不平衡
中国人口问题的成因有许多影响因素——历史文化原因、政治方面原因、人口惯性。
我国人口呈现东多西少;平原和盆地多而山地、高原少;农业地区多,林牧业地区少等特点。
这是由于地理气候等因素形成的。
由于适宜人类居住的环境条件更有利于人的生活,所以人口多集中于这些地区。
另一方面,由于人口惯性原因,人口规模和结构对后来人口过程会有影响。
至今,如果按桑德巴关于人口类型的分类,我国的人口类型尚不属于减少型,而处于总量增加的过程中。
占中国更多数的农村人口仍会以一定速度增加。
人口密度大的地方人口数将会继续“领先”于人口密度低的地方。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农耕文化崇尚大家庭制度,有多子女偏好,这使得我国有浓厚的多子女生育文化。
故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虽然政府提倡计划生育但超生现象仍然有存在。
按地区分类,人口的城乡分布呈现农村多,城市少的格局。
从人口的城乡分布来看,2010年,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万人,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5人,占50.32%。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表明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已经成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必然趋势,这是我们这十年来值得骄傲的地方。
三解决方法之我见
为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必须制定一套适用于自己的产业结构调整方案和教育
发展与改革的措施。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着手:
1)控制人口数量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已经有效地控制了中国的人口。
然而这一政策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在农村实行过程中的一些阻碍。
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宣传教育和相关制度的配套措施的落实。
2)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素质影响着民族的发展和国际竞争,也对人们的生活质量产生影响。
全面提高人口素质的过程中,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和文化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政府应该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教育和卫生政策,提高农村人的文化与身体素质。
3)大力发展经济
用大力发展经济来创造更多的劳动岗位,并且能够培养出新一代知识、技术型人才,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带动总体经济水平的提升。
经济水平的提升就可以反作用于教育的发展,形成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