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体动物门
- 格式:pdf
- 大小:19.95 MB
- 文档页数:127
第九章软体动物门(Mollusca)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2、掌握无齿蚌、乌贼的形态结构与机能特点3、了解多板纲、腹足纲、瓣鳃纲和头足纲的主要特片及软体动物经济意义教学重点:门及代表动物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腹足类身体不对称的起源引言复习提问:真体腔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软体动物为动物界第二大类群,其结构进一步复杂,机能更趋于完善。
与环节动物的相似点在于:次生体腔、后肾管、螺旋式卵裂、个体发育中具有担轮幼虫等,但有很多进化性的特征。
软体动物包括乌贼(头足纲)、河蚌(瓣鳃纲)、田螺(腹足纲)和较不常见的角贝(掘足纲)、石鳖(双神经纲)等,是无脊椎动物中除节肢动物门以外最大的一门。
从外表上看,它们形态差别很大。
但是它们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
身体没有环节,并可以划分为头、足和内脏团3部分。
还具有皮肤扩张的外套膜,并且通常有外套膜分泌的石灰质的贝壳。
体腔很退化。
间接发育的具担轮幼虫期。
第一节代表动物和主要特征一、代表动物——河蚌(无齿蚌)河蚌是生活在江河、湖泊、池塘水底泥沙中,营埋栖生活,以微小生物及有机碎片为食,它行动迟缓,生活被动,与此生活方式相适应的形态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一)外形(图:河蚌外形)河蚌没有明显的头部,整个身体被两侧对称的贝壳所包,身体两侧对称,左右侧扁,壳分前端和后端,前端盾圆,后端较尖,在壳的背方隆起来形成壳顶,以壳顶为中心,在壳的表面有许多呈同心环排列的生长线,壳顶附近的背缘上常有齿和齿槽构成铰合部,而河蚌铰合部无齿,故又称无齿蚌,铰合部外侧有具弹性的韧带,其作用与闭壳肌相反,依靠弹力使两壳张开。
壳的内面肌肉附着的肌痕(图),外套痕,(有些种类具外套窦)壳前方有3个肌痕(最大的为前闭壳肌,其后上缘为前缩足肌痕,后下缘为伸足肌痕),壳后端有2肌痕(椭圆形较大为后闭壳肌,其前上缘较小的为后缩足肌痕)。
(二)内部结构1.外套膜整个身体分为贝壳部分和软体部分,在贝壳和软体之间有外套膜,贝壳就是由外套膜分泌而成的,在外套膜内的软体部分称内脏团,在内脏团与外套膜之间有一空腔称外套腔,外套膜内面上皮具纤毛。
软体动物门主要特征
软体动物门是人类对动物分类上最低的一级分类。
它下面涵盖了多量的物种,软体动物门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解剖特征。
软体动物都没有骨骼,其解剖特征是由較為柔軟的外殼、肌肉和内內器官所組成。
外殼由硬质和软质两部分组成,软质部分内含口腔、內腔、芽孢和胎囊等,而硬质外殼有助于保持其体形。
二、繁殖特征。
软体动物的繁殖基本上是以卵的形式出现的,有的还生活在水中,而有的则分布在陆地上。
三、形态特征。
软体动物的形态上有很大的不同,从藻型到果虫和念珠虫都属于软体动物,因此大小形态的变化是比较大的。
四、新际特征。
软体动物都是一些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的物种,它们不仅可以驱动这些系统的稳定发展,而且还提供了大量的资源给其他物种使用。
五、运动性能。
软体动物可以通过甩尾和抓住物体进行转移,但运动能力有限,只能做出蜿蜒曲折的运动。
总而言之,软体动物是一组多样性很大的动物类群,它们有着非常强大的集群能力,可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软体动物门的基本特征
软体动物门(Mollusca)是一类多样性很大的动物,是多细胞有机体的群体。
它们包括一些有鳃口和软壳的动物,如贝壳、螺和乌贼。
它们在现代时代的物种形态十分多样,可以被发现在海洋、淡水中和陆地上。
软体动物门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体表由软的组织和柔软的组织构成,可以被分为前胸体、背节和尾部三个部分。
2.体上具有一个口,口内有一种特殊的器官——鳃。
鳃可以帮助动物吸收食物,并用于把呼吸气体排除出去。
3.许多软体动物门的动物有一个硬壳,由一层厚厚的、附着在体表上的质地坚硬的壳片构成。
这样的壳片不仅可以保护动物免受外界因素的侵害,而且可以提供动物行动的支撑。
4.许多软体动物门的动物具有可以伸缩的“腕”,并具有可以用来吸食物的腔体。
5.许多软体动物门的动物都具有一个用来控制平衡和运动的内耳,以及一个用来检测水流方向和强度的内肛。
6.许多软体动物门的动物都会产生黏液,用来减缓水流和防止被其他物体切割。
7.许多软体动物门的动物都有一种被称为“眨眼”的运动,可以用来瞬间移动体表的某一部分以便改变动物的显示方向。
8.许多软体动物门的动物都具有一种用来控制平衡和运动的结
构——触角,并且可以利用触角感受它们周围的环境。
第十章软体动物门要求:掌握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及无齿蚌的形态结构与机能特点,并掌握双神经纲、腹足纲、瓣鳃纲及头足纲的主要特征,了解软体动物的重要经济种类。
第一节门的主要特征代表动物:无齿蚌。
主要特征:体柔软、不分节、两侧对称(腹足纲除外)。
体分头、足、内脏团,其皮肤褶形成的外套膜,此膜分泌贝壳,保护身体。
用鳃呼吸(外套腔与呼吸的关系)。
体腔退化,开管式循环。
神经系由四对神经节组成。
大多雌雄异体,海产种类个体发育经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
一、身体柔软,多为两侧对称(除腹足纲外),体分头、足、内脏团三部分;二、具皮肤褶形成的外套膜来源:为身体背侧皮肤褶向下伸展而成,常包裹整个内脏团并形成外套腔(出、入水孔)外层上皮:分泌物形成贝壳结构结缔组织内层上皮:具纤毛内层上皮细胞:纤毛的摆动并通过出入水孔形成水流,借以完成呼吸、摄食、排泄和生殖等功能外层上皮:分泌物贝壳保护内脏有助运动(如头足类)呼吸(如蜗牛)出、入水管:瓣鳃类等软体动物左右两片外套膜紧贴二壳内,其背面与内脏团的皮肤相连,腹缘游离,生活时左右腹缘互相紧贴,构成了其中的外套腔,外套腔之后端形成两个外管,上为出水管,下为入水管。
入水管稍大,且有感觉乳突,食物及氧随水流从入水管进入外套腔中,而代谢废物、食物残渣及性产物皆由出水管排出。
三、贝壳(贝类):1-2或8片贝壳,形态各异来源:贝壳由外套膜上皮细胞分泌而成成分:碳酸钙(占95%)及少量的壳基质(或称贝壳素),角质层结构、棱柱层珍珠层。
功能:保护柔软的身体。
四、足为运动器官,头足类的足变为腕和漏斗。
五、消化系统呈U字形,有消化腺(唾液腺、肝脏等)。
除瓣鳃纲外,口内一般有颚片和齿舌(特有)。
齿舌:是软体动物(除瓣鳃类外)特有的器官,位于口腔底部的舌状突起上,由横列的角质齿组成,似锉刀状。
摄食时,由于肌肉伸缩,齿舌可前后活动,以锉刮食物。
齿舌的数目,大小和形状为鉴定种类的重要特征之一。
默囊:乌贼等头足类动物在直肠的末端近肛门处有一导管,连一梨形小囊,即墨囊。
9 软体动物门(Mollusca)主要内容●掌握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掌握软体动物各类群的主要特征●认识常见的软体动物●了解软体动物的经济意义与系统发展软体动物是动物界第二大门,共约13万种,5个纲。
大多数软体动物具有贝壳,俗称“贝类”。
9.1 主要特征●1、身体柔软,不分节,分为头、足、内脏团三部分●2、具外套膜,外套膜分泌碳酸钙形成贝壳●3、次生体腔退化、缩小●4、出现专门的呼吸器官—鳃和肺。
●5、口腔内多具齿舌,肛门常开口于外套腔●6、神经中枢包括脑、足、侧和脏4对神经节●7、多为雌雄异体。
多数种类的个体发育经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阶段,淡水种类具钩介幼虫。
(腹足纲、头足纲直接发育)9.2.1 体形两侧对称或不对称(腹足纲)●身体分为头、足、内脏团三部分头部:口,眼,触角和其它感觉器官足:位于身体腹面,运动器官,块状,斧状,柱状,长腕状斧状——河蚌块状——鲍柱状——大角贝腕——乌贼退化——扇贝消失——牡蛎内脏团:位于足的背侧,内脏器官,如消化、循环、生殖9.2.2 体壁外套膜:身体背侧皮肤的一部分褶襞延伸为膜状,能分泌贝壳,保护功能.外套腔:位于外套膜与内脏团之间的空腔,与外界相通9.2.3贝壳(shell)●成份:95%CaCO3+贝壳素●结构:●角质层(最外):仅有贝壳素构成,很薄很透明,,具色泽.不受酸碱浸蚀, 由外套膜边缘表皮细胞分泌而成的起着保护贝壳作用.●壳层(中间层):由角拄状的方解石构成,由外套膜缘表皮细胞分泌而成的●珍珠层(底层):由叶状的霰石构成,这一层由外套膜的整个外表皮细胞分泌形成.富光泽,不断加厚.●珍珠的形成●由珍珠质层形成●外套膜受到微小沙粒等异物侵入刺激,受刺激处的上皮细胞即以异物为核,陷入外套膜的上皮之间结缔组织中,陷入的上皮细胞自行分裂形成珍珠囊,由囊分泌珍珠质,层复一层将核包住,逐渐形成珍珠9.2.4 消化系统——觅食与营养●消化管:口、咽、食道、胃、肠和肛门●消化腺:肝脏、唾液腺、胰腺●多数种类口腔内有颚片(头足类)或齿舌(瓣鳃纲除外)●齿舌是软体动物特有的器官,位于口腔底部的舌突起表面,由横列的角质齿构成,锉刀状,摄食时可前后伸缩,刮取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