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学 10-软体动物门
- 格式:pdf
- 大小:6.10 MB
- 文档页数:103
《动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动物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生物技术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 64 学时 4 学分(全学年)其中实验学时:0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动物学是高等师范院校生物技术专业教学计划的主要科目之一,是动物系列科学的基础主干课。
课程内容主要涉及动物有机体形态结构、分类、生命活动与环境关系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
其目的是阐明动物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利于动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通过本课程学习,着重加强对动物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系统地掌握动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加深对以动物适应机制为中心,系统发育为主线及动物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的统一、形态与机能的统一、机体与环境的统一的动物学原理的理解,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和从事专门研究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培养学生具备胜任中学动物学教学及开展自然科学教育技能。
本课程的研究对象是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学好动物学,必须要勤于观察,善于观察。
动物世界和人类生活有密切关系,因此要学会用动物学的知识解释生活,生产实践中的问题,为今后开展动物科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教学要求1. 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和结构;2. 牢固掌握动物各门及主要纲的特征;重要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与机能的适应;动物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主要门类的演化关系;动物地理分布的基本知识和了解动物学科的发展前沿;3. 了解华北地区的动物种类及分布,生物多样性与生存环境的关系,从而加强动物资源的保护意识;4. 以生物多样性及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为线索,介绍动物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今后开展科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三、先修课程无四、课程教学重、难点通过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多方面接触自然、联系实际,丰富感性认识,通过描述、比较和实验等常用的研究手段,将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和归纳,作出科学的解释,从而揭示动物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及系统发育等。
各类无脊椎动物动物的采集和标本制作方法1.原生动物:本门动物的常见代表有:眼虫、变形虫、草履虫以及其他几种绿色鞭毛类。
(1)眼虫:生活在含腐殖质较高、光照较好的河沟、池塘、水坑等死水中,尤其在带有臭味的绿水中含量较多。
采集时用烧杯或广口瓶取水,即可采到大量眼虫(2)变形虫:生活在较为清洁的沟渠、缓流或池塘中水草、腐叶及水底泥土的浮膜中。
只要将水底表层泥土连同池水装入瓶中,再采集一些水生植物等,带回实验室内镜检,基本上采到了变形虫。
(3)草履虫:生活在有机质丰富,但不大流动的污水河沟、池塘或水坑中。
采集时用小的广口瓶、小烧杯灌取池水,在阳光下用小的放大镜透过瓶壁进行观察,发现有如镇尖状的白色物体上下移动,可断定已采到。
2.腔肠动物:本门动物绝大多数为海产,只有水螅和少数水母为淡水产。
水螅:生活在氧气充足、水清澈、富有水生植物,且水流缓慢的水溪、池沼、稻田、荷花塘等水体中。
附在水生植物、石块上。
用烧杯灌些池水,放入水生植物,静置片刻,对着光线用小放大镜观察,看是否有水螅伸展活动。
3.扁形动物:本门动物多为寄生生活,并且分布广泛,造成严重危害,与人类关系密切,少数为自由生活。
(1)涡虫:生活在阴凉的山间溪水中,在此环境中,将树叶、石块翻看,可见其在上面爬行。
瓶内放入清水、石块,用毛笔轻轻将涡虫扫入瓶内,涡虫喜阴凉、黑暗环境。
标本制作:将涡虫放在盛有清水的大培养缸中,待其爬行活动之后,在水面撒上少量薄荷脑麻醉2-3小时,待其麻醉后,取出水和薄荷脑加入7%福尔马林或80%的乙醇将其杀死。
接着用毛笔将动物挑入另一有湿纸铺在底部的培养皿中,一个个展平,在其上加盖一层滤纸,纸上放几片载玻片,加入上述杀死液,经10-12小时, 去掉载玻片.纸,可得到扁平的标本。
最后放入5%福尔马林溶液或75%的乙醇中保存。
薄荷脑可用沙布包或水球(直经1厘米)包住,用线将球吊放入水中,此球可重复使用。
(2) 吸虫:将采集的动物解剖,观察其消化道、呼吸道等内脏器官,看是否有寄生虫寄生。
软体动物身体结构对其生活方式的适应性特征作者:强化培养学院09级02班赵凡杭天蓉摘要:软体动物门(Mollusca)是动物界中仅次于节肢动物门的第二大门。
该门动物身体柔软,左右对称,不分节,由头部、足部、内脏囊、外套膜和贝壳等五部分组成。
因大多数软体动物体外覆盖有各式各样的贝壳,所以通称贝类。
该门动物共分8纲,有10余万种,分布广泛,从寒带、温带到热带,从海洋到河川、湖泊,从平原到高山,到处可见,例如鲍鱼、宝贝、田螺、蜗牛、蚶、牡蛎、文蛤、章鱼、乌贼等。
由于软体动物大多数贝壳华丽,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又较易捕获,因此远在上古渔猎时期,就已被人类利用,其中不少可供食用、药用、农业用、工艺美术业用,也有一些种类有毒,能传播疾病,危害农作物,损坏港湾建筑及交通运输设施,对人类有害。
1 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1.1结构特征1.1.1贝壳绝大多数的软体动物,在柔软的身体外覆有1个、2个或多个形状不同的贝壳,腹足类贝壳,一般呈单一的螺旋形;瓣鳃类贝壳为2个,呈瓣状;掘足类贝壳为1个,呈象牙状;多板类的贝壳为8块,呈覆瓦状排列;头足类有的为外壳,有的被外套膜包入形成内壳或退化。
贝壳的成分主要为碳酸钙,占全壳的95%,此外还含少量的贝壳素及其他有机物。
典型的贝壳,通常可分为3层,最外的一层为角质层,由一种硬蛋白质贝壳素构成,能耐酸耐腐蚀,色泽多样而薄,起着保护介壳的作用;中层为棱柱层,质厚,占壳的大部分,由钙质的棱柱形结晶构成;内层为珍珠层,通常为钙质和壳基质构成,光滑,具珍珠色彩。
角质层及棱柱层均由外套膜背面边缘分泌形成,随着动物的生长逐渐增大面积。
珍珠层是由外套膜的全表面分泌而成,随着动物的生长而增加其厚度。
珍珠就是珠母贝等的外套膜分泌物形成,其性质和形成机理,与珍珠层相似。
因季节不同分泌情况有所变化,有时又因食物不足、繁殖期等原因,会影响外套膜边缘的直接分泌,因而角质层增长不是连续不断的,在贝壳表面常形成生长线,可用来判断软体动物的年龄。
实验3 乌贼的外部形态及内部解剖(软件动物门)乌贼,又称枪乌贼,属于软体动物门、头足纲、乌贼目,是一种广泛分布在全球海洋中的节肢动物。
它们具有高度的智能和适应性,是海洋食物链中重要的捕食者。
本实验将介绍乌贼的外部形态及内部解剖。
一、外部形态1.乌贼的外形乌贼的外形呈卵圆形,主体部分叫做体,两侧各有一对鳍状物叫做侧鳍,顶部则有一对鳍状物叫做腕。
乌贼的头部朝下,最前端的部位是头足,长约一半的体长,中央有一只喙,喙的两侧各有一对8只叫做触手,而触手的末梢则是小型的魁头,具有强烈的抓握力,以捕获猎物。
2.皮肤和颜色乌贼的皮肤有特殊的色彩细胞,可以随意调节皮肤的颜色,用于进行伪装。
乌贼的身体颜色通常是墨绿色或棕色的,有时也可以呈现灰色、红色、橙色或黄色。
而触手末端的魁头则呈现出浅白色或灰白色。
二、内部解剖乌贼的内部结构简单且精密,器官位于身体的中央部分,由头足、喉管、喉囊、鳃、“心脏”(乌贼没有实际的心脏,“心脏”是由3个前向的静脉组成的泵)等构成。
乌贼的呼吸是通过鳃进行的,而消化则在喉囊和喉管内进行。
乌贼的感官器官极为发达,除了具有强大的视觉和听觉系统外,其头足附近的触手是它们的主要感受器官,可以感知物体的形状、纹理和温度等信息。
2.乌贼的骨骼和其他节肢动物一样,乌贼的骨骼不是由硬骨组成的,而是由一种称为贝壳素的甲壳质组成,可以趋向于透明,使得乌贼的体态变得更加柔软和灵活。
乌贼可以对自己的骨骼进行主动控制,以改变形态和行动方向。
总之,乌贼是一种十分特殊的生物,它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都十分优美而精密。
通过学习乌贼的形态和解剖,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这种神奇的海洋生物。
动物学一题库绪论一、名词解释1、双名法2、物种3、分类阶元4、自然分类系统5、二、填空题1、是分类系统的最基本阶元。
2.双名法规定,每个动物都存有自己的学名,这一学名存有或所共同组成。
其中前面一个字就是该动物的后面一个就是它的。
3、生物的五界系统包括植物界、动物界、真菌界、原核生物界和原生生物界,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属于界。
三、简答题动物分类的意义和方法。
简述动物分类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三大学派。
第一章动物基本结构和功能一、名词解释1、非政府2、器官3、系统4、细胞周期二、填空题四大基本组织为。
三、选择题1、血液属于四大基本组织中的()。
a上皮组织b结缔组织c肌肉组织d神经组织2、在动物非政府的分类系统中,硬骨属()。
a致密结缔组织b硬骨组织c网状结缔组织d疏松结缔组织四、简答1、比较有丝分裂和有丝分裂的相同。
2、列表比较动物的四大基本组织的异同(分布、结构、机能等)。
第二章原生动物门一、名词解释1、伸缩式泡2、包囊3、刺丝泡4、世代交替5、顶上无机器6、孢子生殖7、裂体生殖二、填空题1、伸缩泡的主要功能是。
2、刺丝泡为动物所特有。
3、眼虫运动存有趋光性,是因为眼虫具备。
4、变形虫在运动时可有身体任何部位细胞质外凸形成临时的运动器官称为。
5、间日疟原虫的生活史存有现象,无性世代在体内,有性世代在体内。
草履虫的细胞核分化成两大一小两个核,其中大核的促进作用就是大核的促进作用就是。
6、原生动物的营养方式包括植物性营养、动物性营养和。
7、原生动物的运动器官主要有鞭毛和伪足。
三、选择题1、草履虫就是研究动物生物学的不好材料,其体内大核的功能就是()。
a孤雌生殖b营养与代谢c纵二分裂d横二分裂2、团藻在动物进化上存有关键意义,其分类地位就是()。
a海绵动物门b原生动物门c腔肠动物门d扁形动物门3、间日疟原虫的中间寄主为()。
a钉螺b沼螺c按蚊d伊蚊4、具备胞饮作用的动物就是()。
a眼虫b夜光虫c草履虫d变形虫5、伸缩泡的主要功能是()。
实验一淡水水螅和涡虫外部形态及内部构造比较一.实验目的与要求通过对水螅和涡虫的观察,比较两胚层和三胚层动物的异同;分析它们的进化程度。
二.实验用具与药品显微镜等。
三.实验材料水螅的身体横、纵切片、卵巢切片、精巢切片、出芽切片标本;涡虫整体装片,横切片等。
四.操作与观察(一)水螅切片的观察:取水螅纵切、横切等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识别外胚层和内胚层中的各种细胞、卵巢和精巢,有无芽体。
(二)涡虫玻片的观察:观察内容:1.观察横切片,了解三个胚层的构造。
2.观察整体装片,了解:(1)消化系统:呈倒音叉形,一前二后形成三条主支。
每一条主支又分成许多小的侧分支,分布于全身各处。
各主支和分支的末端均为盲管,三主支会合于身体前1/3处,并与咽相连。
(2)生殖系统:雌性有卵巢1对,深色,呈圆形,位于身体前端两侧眼点的后方腹面。
雄性的精巢呈小泡状,数目很多,位于身体两侧,与输卵管平行分布。
五.作业:1.绘制水螅纵切面图,标出各类细胞的名称。
2.绘制涡虫的整体装片图,并标出各部分名称。
3.参考资料,比较水螅和涡虫在身体构造上的主要不同点。
实验二蛔虫和蚯蚓的比较解剖(线虫动物门和环节动物)六.实验目的与要求了解蛔虫和蚯蚓的形态结构,比较它们在进化水平上的不同;学习动物的解剖方法。
七.实验用具与药品解剖镜、放大镜、剪刀、蜡盘、镊子、培养皿、大头针、解剖针、吸水纸等。
八.实验材料蛔虫浸制标本,蚯蚓浸制标本。
九.操作与观察(三)外部形态观察:蛔虫:取雌、雄蛔虫各1头,置于蜡盘中,先观察其外部形态、虫体大小。
可见身体呈圆柱形,中部较粗,向两端逐渐变细,虫体表面具有环纹,体壁半透明。
雌雄异体,雄虫较小,末端向腹面弯曲。
1.头部:中央为口,口周围有三片唇,呈“品”字形排列。
背面一个稍大,为背唇,腹面两个较小,为腹唇。
2.体线:虫体两侧个有一条粗大而明显的侧线,颜色较暗。
腹线白色,也能看清。
背线较细,只隐约可见。
3.排泄孔:在口后约2 mm处的腹线上(不易看清)。
动物学实验报告一.软体动物的分类1.双壳纲(1)毛蚶:成体壳长4-5厘米,壳面膨胀呈卵圆形,两壳不等,壳顶突出而内卷且偏于前方;壳面放射肋30-44条,肋上显出方形小结节;铰合部平直,有齿约50枚;壳面白色,壳内白色,被有褐色绒毛状表皮,消化器官由口、食道、胃、肠、肛门所组成,有机碎屑。
生殖腺包在消化腺(内脏团)的周围,性成熟时雌体性腺村(紫)红色,雄体黄白色,生殖孔开口在后闭壳肌的腹面,左右各1个。
卵(卵径50-60微米)在海水中受精孵。
壳缘具齿。
铰合处很窄,呈直线形,齿细密。
(2)紫贻贝壳:顶在前方,没有明显的雕刻。
壳皮明显,某些种类毛状。
壳内面有强烈的真珠光泽。
绞齿缺乏,后肌痕大呈C状。
没有水管。
以足丝附著於底质,有时可钻孔。
壳楔形,顶端尖,腹缘略直,背缘弧形。
完表为紫褐色,内面紫黑色或黑色,有珍珠光泽,壳呈楔形,前端尖细,后端宽广而圆。
一般壳。
壳薄。
壳顶近壳的最前端。
两壳相等,左右对称。
壳面紫黑色,具有光泽,生长纹细密而明显,自顶部起呈环形生长。
壳内面灰白色,边缘部为蓝色,有珍珠光泽。
铰合部较长,韧带深褐色,约与铰合部等长。
铰合齿不发达。
后闭壳肌消失。
足很小,细软(3)紫石房蛤:壳呈卵圆形,壳顶突出,偏于前部。
小月面不明显,楯面被柳叶的黑褐色韧带包围。
左右两壳坚硬而等大,壳前级圆形,腹缘较平,后缘略呈截形。
壳在腹缘前后不能完全闭合,有缝隙,分别为斧足和水管伸出孔。
铰合部宽大,左壳主齿4枚,右壳主齿3枚。
生长纹粗密,呈同心圆排列,无放射肋。
壳面黑褐色或灰色。
壳内面深紫色,具珍珠光泽。
种肌痕甚明显,外套窦痕深而大。
和壳肌呈椭圆形,后闭壳肌呈桃形。
(4)日本镜蛤贝壳坚厚,稍扁平,略呈圆形。
壳长稍大于壳高,壳顶小,位于壳背缘靠前方,自壳顶至贝壳前端的距离约占壳长的2/5。
壳顶前方背缘凹陷,后方背缘近截状。
腹缘和前、后缘约呈圆形。
小月面小而深凹,心脏形。
(5)中国蛤蜊:俗称飞蛤,蛤蜊壳呈较圆的三角形,壳红褐色,壳表平滑,具成长纹,越近腹缘越明显,前后缘亦明显。
一、实验目的1. 通过解剖圆田螺,了解软体动物腹足纲的主要特征。
2. 掌握软体动物门的一般结构及其特征。
3. 认识软体动物门一些常见和重要的经济种类。
二、实验原理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hinensis)属于软体动物门腹足纲,是淡水习见螺类。
通过解剖圆田螺,可以观察到其内部结构,了解软体动物门的特征。
三、实验器材1. 圆田螺2. 解剖盘3. 剪刀4. 解剖刀5. 纱布6. 显微镜7. 实验记录本四、实验步骤1. 将圆田螺放入解剖盘中,用剪刀剪开圆田螺的壳顶,露出软体部。
2. 将圆田螺的壳顶部分和软体部分分开,观察壳顶部分的构造。
3. 观察圆田螺的软体部,包括头部、足部、内脏团和外套膜。
4. 解剖圆田螺的头部,观察吻、口、触角和眼等器官。
5. 解剖圆田螺的足部,观察足的结构和功能。
6. 解剖圆田螺的内脏团,观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和生殖系统等器官。
7. 观察圆田螺的鳃、鳃盖、鳃丝等呼吸器官。
8. 观察圆田螺的心脏、血管、肝脏、肾脏等循环和排泄器官。
9. 观察圆田螺的消化系统,包括口、齿舌、胃、肠道等器官。
10. 观察圆田螺的生殖系统,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宫、精巢、输精管等器官。
11. 将观察到的结构绘制成图,并标注名称。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圆田螺的壳顶部分呈圆锥形,壳面光滑,黄褐色,具有明显的缝合线和生长线。
2. 圆田螺的软体部包括头部、足部、内脏团和外套膜。
3. 头部结构包括吻、口、触角和眼。
吻用于取食,口部有齿舌,触角用于感知外界环境,眼用于观察。
4. 足部结构为圆柱形,具有肌肉和神经,用于运动和支撑身体。
5. 内脏团包括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和生殖系统等器官。
6. 消化系统包括口、齿舌、胃、肠道等器官,用于消化食物。
7. 呼吸系统包括鳃、鳃盖、鳃丝等器官,用于呼吸。
8. 循环系统包括心脏、血管、肝脏、肾脏等器官,用于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排泄代谢废物。
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动物学、物种、双名法、自然分类系统、保护生物学其中:双名法题型多样,在选择题中,要求从给出的几个拉丁学名,能判断出哪个才是正确的拉丁学名。
填空:动物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描述法、比较法、实验法。
七级分类系统,从大到小分别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科的后缀:-idea,总科的后缀:-oidea,亚科的后缀:-inae,族的后缀:-ini五界分类系统是指:植物界、动物界、真菌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
动物获取营养的方式:自养、异养、腐生。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简答:动物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动物分类是以什么为依据的?为什么说它能基本反映动物界的自然类群关系?第二章动物的基本结构和机能名词解释:组织、器官、系统填空:中心粒的基本结构:非膜性的9+3组微管组成,功能:有丝分裂时有重要作用。
动物的减数分裂包括:合子减数分裂、孢子减数分类、配子减数分裂。
减数分裂的生物学意义:维持生物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遗传物质重新分配和重组等;促进生物进化发展。
动物组织的4种类型: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其中:上皮组织根据机能不同,包括:被覆上皮、腺上皮、感觉上皮;结缔组织分为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软骨组织、骨组织、血液;肌肉组织根据肌细胞的形态结构,分为:横纹肌、斜纹肌、心肌、平滑肌。
黄色组织的来源:脏体腔膜。
第三章原生动物门名词解释:变形运动、排遗、胞饮作用填空:原生动物是动物界最原始最低等的动物,又称单细胞动物。
原生动物门分为:鞭毛纲(运动器官:鞭毛,代表种:眼虫)、纤毛纲(运动器官:纤毛,代表种:草履虫)、肉足纲(运动器官:伪足,代表种:变形虫)、孢子纲(无明显的运动器官,代表种:间日疟原虫)。
鞭毛纲:运动器官鞭毛的运动机制:9对双联体微管彼此相对滑动的结果。
营养方式:光合营养、渗透营养和吞噬营养。
伸缩泡的主要作用:调节水分平衡。
动物分类及特征动物系统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历程,生活在今天地球上的动物大约有150万种。
一般将动物界分为34个门,在此我们仅介绍主要的、在进化上占主线的门类。
一、原生动物门(Protozoa)原生动物是最原始和最低等的动物类群。
它们多数是单细胞生物,极少数是由几个或多个细胞构成群体。
原生动物的细胞是真核细胞,具有细胞的结构特征,如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及其他细胞器。
原生动物的细胞又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具有多细胞生物表现出的生命功能,如从环境种吸取营养、呼吸、排泄、生殖,能够对外界的刺激产生反应等.这些功能是细胞或由细胞特化而成的细胞器来完成的。
二、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ta)腔肠动物是真正的二胚层多细胞后生动物,如水螅(Hydra).⒈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第一,辐射对称. 第二,有两胚层. 第三,有组织分化。
⒉腔肠动物的生殖方式包括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
无性生殖最普遍的是出芽生殖。
有性生殖在其生殖期产生精巢和卵巢,雌雄同体。
薮枝螅有明显的世代交替,这是动物中少有的特征。
三、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扁形动物包括涡虫、日本血吸虫、牛绦虫等。
⒈扁形动物的进化特征第一,两侧对称。
第二,三胚层出现。
第三,器官系统分化。
⒉扁形动物分类扁形动物约有7000种,分3个纲:涡虫纲(Turbellaria)、吸虫纲(Trematoda)和绦虫纲(Cestoioda)。
四、线形动物门(Nemathelminthes)线形动物是一大类群,在动物系统进化上,出现了一个进步性的特征,即假体腔(primarycoelom),如人蛔虫(Ascaris lumbricoides)。
人蛔虫营肠内寄生,身体表面覆盖着角质层,体内器官退化,生殖器官特别发达,雌雄异体。
五、环节动物门(Annelida)环节动物包括各种蚯蚓、沙蚕、蚂蟥等。
环节动物在动物系统进化上具有重要意义。
⒈环节动物的进化特征第一,身体出现分节现象(metamerism),这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然而环节动物的分节,仍属原始分节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