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整治潜力与迫切度的村级农村居民点整治时序研究_高阳
- 格式:pdf
- 大小:2.81 MB
- 文档页数:11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总171期)2024(3)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数智赋能农村协商治理的实践路径——基于衡南县D村“人工智能+屋场恳谈”的社会实验周丽娟1,朱成燕2*(1.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湖南长沙410128;2.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摘要当前农村协商治理面临主体缺位、官方主导、协商结果满意度差等现实困境。
在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采用数智技术解决协商治理难题是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
基于赋能理论和“人工智能+屋场恳谈”社会实验,考察了农村协商治理中数智技术的主体赋能路径。
通过对利益相关者的深度访谈发现:数智技术通过虚实场景再造、沉浸式体验、村务“云扩散”的心理赋能机制,唤醒乡村集体记忆、增强参与效能感、培育公共精神,提升了村民参与协商治理的意愿;通过数智平台拓展协商渠道、共享议题信息、回应民众关切等结构赋能机制,突破了村民参与的时空阻隔及知识结构、权力结构限制,提升了村民的参与能力;通过成果分配共商、决策过程公开、共创结果公示的成果赋能机制,增强了村民的参与获得感,提升了村民对协商结果的满意度。
数智技术的有效赋能有助于农村协商治理中集体共识的形成。
关键词数智赋能;农村协商治理;屋场恳谈;集体共识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456(2024)03‐0202‐11DOI编码:10.13300/ki.hnwkxb.2024.03.017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发展协商民主”,“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不断加强城乡基层协商治理,“两办”专门印发《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意见》,我国在基层协商治理的顶层设计、底层关怀和实践创新等方面已取得系列成就,探索出北京“共商共治”、上海“党建引领协商治理”、武汉“共同缔造”、成都“村民议事会”等城乡基层协商治理的典型模式。
国土资源LAND&RESOURCES27TANSUOYANJIU探索研究当前,中国已进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期,国土空间利用方式从增量主导的外延式向增存并重的内涵式发展转变。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初步构建城乡一体的空间规划体系,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并以空间治理为手段,通过全域全要素管控、整治、修复,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格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部署要求,2022年,宁波市获自然资源部批准同意作为试点,在全国率先探索以“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作为国土空间治理实施的新路径。
宁波市镇海区作为世界级滨海产业带和长三角科创策源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申报全域整治示范片区,并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以期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宁波经验。
一、中国国土综合整治实践探索中国国土综合整治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围绕耕地计划指标总量动态平衡提出土地整治内容;本世纪初,国土资源部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探索农用地整理与村庄土地整治、城镇建设发展相结合的综合整治路径;2019年,自然资源部在全国推行以乡村全域为对象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
在此背景下,2018年,浙江省全面启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推进农用地整治、低效利用建设用地整治和生态环境的整治修复;2022年,迭代升级,进一步实施农田集中连片整治、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优化低效用地整治和生态环境的提升。
根据《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要求,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划定“三区三线”,并作为刚性内容进行管控。
“三区三线”是基于现状国土空间资源变更调查叠加规划城乡建设用地指标覆盖而划定,因此,“三区三线”总体上体现了开发与保护两种管控思路,但造成了国土空间格局蓝图(发展)与“三区三线”管控(保护)之间的矛盾,而协调这一矛盾的路径就是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
基于GIS的土地整治规划方法一、引言土地整治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土地整治规划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GIS 具有强大的数据管理、空间分析和可视化功能,能够为土地整治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决策支持。
二、GIS 在土地整治规划中的应用优势(一)数据管理与整合GIS 可以有效地整合多源、多类型的数据,如土地利用现状图、地形图、土壤图、遥感影像等。
这些数据能够被统一存储在一个数据库中,方便查询、更新和共享,为土地整治规划提供全面、准确的数据基础。
(二)空间分析功能通过空间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网络分析等功能,GIS 能够对土地整治项目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地形地貌、交通条件等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潜力,为规划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三)可视化表达GIS 可以将土地整治规划的结果以地图、图表等形式直观地展示出来,使规划成果更加清晰易懂,便于与相关部门和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和交流。
(四)辅助决策支持基于 GIS 的分析结果,能够为土地整治项目的选址、规模确定、工程布局等提供决策支持,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基于 GIS 的土地整治规划流程(一)数据收集与预处理首先,需要收集与土地整治规划相关的各种数据,包括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地形数据、土壤数据、社会经济数据等。
然后,对这些数据进行预处理,如数据格式转换、坐标统一、数据清洗等,确保数据的质量和可用性。
(二)建立土地整治规划数据库利用 GIS 软件,将预处理后的数据导入到数据库中,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图层,如土地利用现状图层、地形图层、土壤图层等。
同时,为每个图层设置属性字段,以便存储和管理相关的信息。
(三)土地整治潜力分析运用 GIS 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土地整治潜力进行分析。
例如,通过计算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和分布,分析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潜力,评估土地复垦的可行性等。
乡村振兴背景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路径探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已成为贯彻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也是自然资源部履行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实施国土空间规划的平台抓手。
土地要素作为农民生产生活的空间载体,对乡村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也成为乡村振兴战略能否顺利推进的重要突破口。
本文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乡村振兴的内在关系,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演变历程,揭示其演进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而明晰其助推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并借助国内代表性实践案例加以佐证,厘清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推乡村振兴的互馈关系,探索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推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以期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参考。
关键词: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乡村振兴路径探究一、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既是新发展理念对国土整治工作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国土整治工作发展的根本趋势。
首先,全域综合整治是乡村振兴的要素保障[1]。
自然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是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不仅以生产支持功能和空间承载功能支撑着乡村一、二、三产业的发展,也以生态调节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影响着乡村生活品质的提升,更以自然增值和资本增值决定着农民家庭财产的增长[2]。
2018年8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的意见(浙政发[2018]80号)》,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在浙江省率先全面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构建高效集约的国土空间[3];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要以优化农村土地利用格局和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为目标,统筹开展农用地和建设用地整治。
2019年以来,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重要批示精神,自然资源部组织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
2019年12月,自然资源部印发《关于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发[2019]194号)》,明确了再全国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的目标任务、支持政策和工作要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耕地整治潜力分析【摘要】为了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开展农村土地整治的精神及杭州市委市政府相关要求。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
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切实做好市、乡两级土地整治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科学指导土地整治活动,特编制工作方案。
【关键词】土地整治,规划编制,统筹发展中图分类号: f30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一、前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按照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要求,以落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为抓手,统筹规划、综合整治,不断优化城乡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努力挖掘耕地后备资源。
提升耕地质量,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土地整治规划编制指导原则。
依法依规科学规划。
二、指导思想分析以《土地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市、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整治的部署安排,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合理确定土地整治目标,明确规划期间整治规模和范围、补充耕地任务、土地整治工程和相关政策措施等,确保规划的全面实施。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围绕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土地整治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相结合为平台,整合资源,聚合资金。
统筹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发挥土地整治综合效益。
上下结合相互协调,坚持上下结合。
充分考虑各乡镇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土地整治潜力,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等,统筹安排土地整治目标任务。
加强部门协调,重点做好与城乡规划、基础设施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生态建设规划等的衔接。
专家领衔公众参与,充分利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加强调查研究,认真听取专家意见。
加强规划的咨询论证。
采取多种方式和渠道,扩大规划编制的公众参与,增强规划编制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实行科学、民主决策。
三、工作任务土地整治规划以2010年为规划基期,以2011-2020年为规划期。
乡村绿化美化规划方案5篇乡村绿化美化规划方案精选篇1一、整治工作总体思路以打造整洁靓丽、秩序井然、环境优美的生态宜居村庄为长远目标,以实现村庄管理明显改进、改善村容村貌为工作要求,从老百姓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切实解决部分村庄环境卫生“脏、乱、差”等问题,使农村环境卫生焕然一新。
二、整治工作重点事项1、明确村庄保洁范围:对z村范围内路段严格实行路段长负责制,具体划分如下:第一路段的村民组:正阳,张村,周村,黄子坑第二路段的村民组:各山,高阳,南村及沿途公路第三路段的村民组:上、下汪村,上、中、下胡村第四路段的村民组:杨岭脚,火烧旦,和睦冲,叶家冲第五路段的村民组:河埂,上、下邵村,邵村坞,盘坑坞具体责任人及路段长见附表执行。
2、环境整治具体内容:一是聘请李汤德,胡在满两名保洁人员,二是抓好村民组各家各户房前屋后的卫生保洁工作,各村民组长要做好其监督工作。
四是治理村容村貌。
对公路两边影响交通安全的竹木进行扶正和采伐。
三、整治工作具体步骤第一阶段(7月):制定实施方案,广泛宣传阶段。
按照《z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召开整治工作动员大会,对各个村民组进行宣传贯彻,加强领导,组建专门班子,制定具体细化方案。
第二阶段(8月):集中整治阶段。
各小组成员在村两委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实施方案所明确的整治重点和目标任务集中开展整治。
第三阶段(9月-12月):健全规范阶段。
对突击整治期间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调研,拿出具体解决方案,并健全规章制度,实行常规化、制度化管理。
四、整治工作几点要求1、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治理是我村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的一项重要举措,各村民组要引起高度重视,集中整治力量,明确各自责任,确保分段领导责任到位。
2、加大宣传力度。
各村民组要把这次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的意义和整治范围、内容、标准,通过橱窗、宣传单、等多种形式向广大村民进行宣传,使支持、配合、参与整治活动成为广大村民的自觉行为。
用地指标“倒挂”型的村庄规划策略研究摘要:随着各地村庄规划的推进,村庄的土地使用问题越来越突出,随之而来的是“土总规”用地指标分配的不适用,村庄用地需求和上限土地管控指标的不匹配,乡村建设管理的不足等问题,本文着重对用地指标“倒挂”型村庄规划提出规划策略,从指标的重新分配、全镇平衡、未批先建用地的整治以及用地指标适当缩减几方面提出相关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用地指标“倒挂”;村庄规划;规划策略引言: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相关政策的落实,乡村地区的土地利用问题越来越突出,国家对农村的问题空前重视,各地开展对农村土地资源的整理与管控。
村庄规划是村庄地区土地管理的有效工具,是土地合理利用的科学方法,是实施农业农村绿色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在2006~2020年的两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中,出现了村庄的实际土地需求和用地指标不匹配的问题,本文重点对这种用地指标“倒挂”类型的村庄进行规划策略研究,进而提升对该类型村庄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1.概念界定1.1村庄规划指在国土空间规划五级三类体系中的乡村一级的规划。
区别于以往的“老城规”体系,本文所研究的“村庄规划”指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为底图基础,落实空间规划中的刚性传导和指标管控,对村庄的现状情况进行梳理,对村庄的发展进行分析,提出村庄的发展目标与定位,优化国土空间布局,落实各类自然保护地、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等,引导村庄产业发展,合理确定农村宅基地规模和农村住房建设,落位上位要求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强化历史文化保护,提出安全与防灾的要求,是乡村地区的实用性法定规划。
1.2用地指标“倒挂”本文中的用地指标是指中国自上而下的建设用地指标分配体系,是政府实施建设用地规模管控的政策工具;“倒挂”即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常用到的口头语,指现状用地规模高于规划用地指标,建设发展需求超出政府管控的用地指标最高控制线的情况。
这种指标倒挂型村庄一方面表现在农村宅基地超标,农村住房需求得不到解决,另一方面表现在农村产业发展用地不足,限制了产业的用地落位,这种情况在经济发展较好的区域较为常见,且以在村内未批先建厂房的情况居多。
Investig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ural domestic sewage treatmentGAO Shengwang 1,HUANG Zhiping 2,XIA Xunfeng 3*,LIU Ping 3,WANG Hongliang 1,LI Yun 3(1.Chinese Research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Beijing 100012,China;2.Agro-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stitute,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Tianjin 300191,China;3.Technical Centre for Soil,Agriculture and Rural Ecology and Environment,Ministry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Beijing 100012,China )Abstract :The treatment of rural domestic sewage is an important and arduous task in the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of rural human settlements.This research conducted a survey on the treatment of 396typical rural domestic sewage in 22provinces,and concluded that the rural sewage treatment modes mainly include centralized treatment-standardized discharge,centralized treatment-resource utilization,decentralized treatment-standardized discharge,and decentralized treatment-spot utilization.There are three main types of sewagetreatment processes :biological treatment,ecological treatment and biological-ecological combined treatment.The common biological treatment technologies include anaerobic-aerobic combined (A/O,A 2/O,etc.)method,sequencing batch activated sludge (SBR )methodand biological reactor;and the ecological treatment technologies include artificial wetlands,oxidation ponds and land infiltration processes.Among them,the biological-ecological combined treatment technology is suitable for the different rural domestic sewage treatment in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调研及对策建议高生旺1,黄治平2,夏训峰3*,刘平3,王洪良1,李云3(1.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12;2.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天津300191;3.生态环境部土壤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技术中心,北京100012)收稿日期:2021-12-07录用日期:2022-03-01作者简介:高生旺(1989—),男,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农村污水处理。
城乡建设与发展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年第34卷第04期(总第504期)1 引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将“生态宜居”作为乡村振兴的总要求。
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陆续颁布《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强调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性,对农村人居环境垃圾、污水、户厕等短板问题进行总结,进而对村庄人居环境整治提出了明确目标。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是衡量乡村振兴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也是乡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2 村庄背景李家场村作为大兴区首批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之一,承担着展示大兴区乡村建设“展示窗口”的重要作用。
李家场村庄隶属北京市大兴区魏善庄镇,位于“龙脉”南中轴线延长线东侧、庞安路北侧,距北京市中心约32km,距北京大兴机场12km,位于首都南城门户地区,村域对外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
该村村域面积99.7hm2,村庄17.37hm2,现有耕地58hm2。
村庄总人口346人、180户。
3 现状问题研究李家场人居环境存在问题具有一定普适性,由于村庄生产与生活方式的改变,经济发达村庄的垃圾、户厕、污水等卫生问题日益凸显。
其次,对于北京南城的大部分村落,其基础设施建设始于新农村时期,历经多年后,大多数村庄的道路、雨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出现老化问题,村庄景观风貌杂乱、缺乏维护,亟待整治。
(1)建筑风貌:村庄土地较为平坦开阔,但用地功能杂乱无序,建筑风貌较差,建筑外立面破损较多。
(2)景观环境:村庄内植被丰富,绿化率较高,但植物分布杂乱无序,造成街道两边景观环境观感不佳,缺乏公共活动场所,缺少必要标识、路灯等街道设施。
(3)市政配套:村庄道路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但是部分道路通行不畅,缺乏排水、防灾等配套措施。
(4)村庄经济:村庄生态环境好,产业方面以菌类现代农业为主导,但村庄品牌知名度较低,缺乏号召力。
村庄外来人口较多,部分村民收入来源为“瓦片经济”与外出打工。
三生空间重构视角下的镇域农村居民点整治分区--以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官垱镇为例李伟松;李江风;姚尧;谭旭【摘要】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适宜性评价是农村居民点整治分区规划的基础。
以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官垱镇为例,基于三生空间格局重构的视角,采用GIS空间分析法和农户调查法对农村居民点土地整治进行适宜性评价和整治类型划分,为农村土地整治、新农村建设政策提供支持。
研究结果表明:(1)运用GIS叠加分析的方法,对农村居民点整治适宜性进行合理评价,并将适宜性结果划分为高度适宜、中度适宜、低度适宜和不适宜4种类型。
4种类型的面积分别为226.15,282.16,537.53,228.92 hm2。
(2)根据适宜性评价结果,采用农户调查法,将土地整治类型划分为城镇吸纳型、挖潜型、保留型、迁弃型,并在空间上做出具体的时序安排。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provide support for rural land consolidation and new rural develop-ment through suitability evaluation and division of consolidation type based on the reconstructionof rural produc-tion, living and ecological space.Research methods used include GIS spatial analysis and 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method( PRA) .Suitability of rural residential consolid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highly suitable, moderately suitable, marginally suitable and unsuitable by using GIS overlapping analysis which cover an area of 226.15 hm2 , 282.16 hm2 , 537.53 hm2 and 228.92 hm2 respectively.Based on results above, household survey is used to divide land consolidation type into absorbed type, potential tapping type, reserved type, and disposable type.Specific tim-ing arrangements in space is made according tosuitability evaluation results.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suitabi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rural residential consolidation under the view of living, production and ecology is ex-tremely prehensively using household survey can make the evaluation results of consolidation parti-tion more operational and provide an effective research method for rural residential land consolidation.【期刊名称】《地域研究与开发》【年(卷),期】2016(035)001【总页数】5页(P139-143)【关键词】土地整理;农村居民点;三生空间;适宜性;荆门市沙洋县官垱镇【作者】李伟松;李江风;姚尧;谭旭【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武汉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1.24农村居民点是我国城乡建设用地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农村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农民从事生产生活的空间载体[1-3]。
第38卷第2期2016年2月2016,38(2):0185-0195ResourcesScienceVol.38,No.2Feb.,2016
http://www.resci.cn收稿日期:2015-05-08;修订日期:2015-08-2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111)。作者简介:高阳,女,河北唐山人,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整治。E-mail:gao5yang@163.com通讯作者:张凤荣,E-mail:frzhang@cau.edu.cn1)2012年中国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农村居民点面积均来源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变更数据,2012年农村人均建设用地面积等于全国农
村居民点面积除以全国农村人口,其中全国农村人口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3)》[3]。
DOI:10.18402/resci.2016.02.01基于整治潜力与迫切度的村级农村居民点整治时序研究
高阳1,2,张凤荣1,2,郝晋珉1,2,张佰林1,2,周建1,2(1.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0193;2.国土资源部农用地质量与监控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3)
摘要:整治潜力测算和迫切度评价是安排农村居民点整治时序的基础与依据。本文运用实地调查与访谈、GIS空间分析等手段与方法,深入分析山西省武乡县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结构,并根据用地类型与整治性质的差异
将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划分为浅层潜力和深层潜力,测算结果表明武乡县农村居民点的浅层潜力占总潜力的71.88%,说明武乡县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较为粗放,具有较高整治潜力。通过分析村庄属性与发展前景,从自然、
社会经济、基础设施和农村发展等4个层面选取16个指标评价抽样村整治迫切度,并根据迫切度评价结果将抽样村分为迫切、较迫切、一般迫切和不迫切4个整治等级。从抽样村迫切度评价等级、抽样村浅层潜力占总潜力比重和总潜力占居民点面积比重等三方面入手分析,选取8种组合类型纳入农村居民点整治规划范畴并安排整治时序,确定近期整治抽样村18个,中期整治抽样村17个,远期整治抽样村19个。关键词: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迫切度评价;整治时序;武乡县
1引言随着中国步入经济转型时期,城镇建设用地需求量增多,各地加大对土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导致土地后备资源剩余量逐渐减少[1]。与此同时,在农村地区却普遍存在用地布局散乱、基础设施建设差、空心化严重等现象[2]。2012年中国农村居民点规模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51.06%,农村人均建设用地面积高达288.73m2/人1),挖掘农村土地潜力、实现集约节约用地、提高农村生活环境是当前农村面临的重要问题。农村居民点整治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手段,已经成为中国土地整治的一项重要工作[4]。目前使用最广的潜力测算方法是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但由于农村居民点内部除了宅基地、商服用地、公共管理与服务用地等建
设用地外,还包括用于种植养殖或空闲的土地[4-8],使其因现状人均建设用地面积计算过高而导致测算结果偏大[9],虽然有学者通过增加了自然、社会、经济等系数对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进行修正[9-13],在一定程度上充实完善了该潜力测算方法,但多采用测算省、市等大尺度的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且测算过程中未能考虑到农村居民点内部地类细化问题,所以该方法用于小尺度测算仍不够准确。县级是统筹安排农村居民点整治工作的最小行政级别,准确测算县级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科学安排整治时序直接影响整治工作的开展。本研究以山西省武乡县为例,从县级土地整治规划角度考虑,以村庄为整治潜力基本测算单元,利用3S技术深入分析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结构,划分整治潜力类型,优化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测算方法,并选取村庄属性第38卷第2期资源科学
http://www.resci.net指标评价其整治迫切度,最终明确农村居民点整治时序,为农村居民点整治规划编制提供研究支撑与方法指导。2研究区概况武乡县隶属山西省长治市,位于36°39′N-37°08′N,112°26′E-113°23′E之间,辖区总面积为161450hm2,包括5镇10乡,377个行政村。武乡县属于黄土丘陵区,地跨太行、太岳两峰,东西高峻,中部低凹。地貌类型多样,河谷阶地、黄土丘陵、低山和中山4种地貌区各占武乡县总面积的6.9%、55.3%、28.0%和9.8%。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县域农村居民点内部土地均存在利用粗放、摊大饼式向外扩张的现象。2005-2010年,武乡县农村人口由2029194人下降到1941078人,但农村居民点用地却从4235.56hm2增加到4431.59hm2;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面积由2005年的208.73m2/人增加到2010年的228.31m2/人,均高于国家标准上限(150m2/人)。2012年9月,通过面向全县村庄发放“农村基本情况与土地综合整治调查”、“农村居民点动态演变调查”和“农户土地利用现状调查”3种调查问卷,经研究小组与乡镇、部分村干部共同核实问卷信息准确性,选取106个问卷内容填写完整、信息详实准确的村庄作为本研究的抽样村。抽样村的数量占武乡县行政村总数的34.12%,分布在武乡县各乡镇内。经实地调查,抽样村居民点内部分布较多空闲地,宅基地均有闲置、废弃现象。通过对问卷调查内容整理计算发现,抽样村闲置宅基地面积占宅基地总面积的15.68%,废弃宅基地面积占宅基地总面积的10.65%,节地潜力较大。此外,武乡县还是地质灾害易发区,其中高易发区的规模占武乡县总规模的13.77%。3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3.1研究思路本文首先以山西省武乡县106个抽样村为例,采用村级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测算法分别计算抽样村的浅层潜力、深层潜力和总潜力,分析抽样村居民点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其次,根据地区发展定位和村庄自身区位经济社会特征,制定农村居民点整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探讨农村居民点整治的必要性。最后,耦合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测算成果与迫切度评价结果,对抽样村进行整治时序安排。3.2村级整治潜力测算方法3.2.1农村居民点内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构建以《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010-2007)[14]和《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适用)[15]为依据标准,结合相关研究成果[4-8]和武乡县农村居民点调研实际进行综合取舍,构建武乡县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如表1),阐明武乡县抽样村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结构。该分类体系将地类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三大类,8个二级类,考虑到建设用地是农村居民点内部的主要用地类型,因此对该大类进行了详细的类型划分。3.2.2整治潜力分类及计算方法
根据农村居民点用地类型现状与整治难易程度(包括人为阻力、整治成本等),将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分为浅层潜力和深层潜力。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的计算公式为:St=Ss+Sd(1)
式中St为农村居民点整治总潜力(m2);Ss为浅层潜力(m2);Sd为深层潜力(m2)。浅层潜力是指整治阻力小、难度低、成本少的用地潜力,用地类型包括农村居民点内部的农用地、未利用地以及废弃宅基地,在实际农村居民点复垦项目中,这些地类可全部复垦为耕地,即所涉及用地的整治潜力为100%。农村居民点整治浅层潜力的计算公式如下:Ss=Sf+Su+Sa(2)
式中Ss为浅层潜力(m2);Sf为农村居民点内部农用地整治潜力(m2);Su为农村居民点内部未利用地整治潜力(m2);Sa为农村居民点内部废弃宅基地整治潜力(m2)。(2)深层潜力是指整治的人为阻力大、成本高、难度大的用地潜力,涉及用地类型包括农村居民点内部除废弃宅基地外的所有建设用地。农村宅基地中的闲置宅基地与废弃宅基地的性质不同。废弃宅基地是由于宅基地过于破旧或曾受地质灾害破坏而导致无法居住且无人居住的宅基地,而闲置宅基地大多是由于村民外出务工或子女上学而形
1862016年2月高阳等:基于整治潜力与迫切度的村级农村居民点整治时序研究http://www.resci.cn成的间歇性居住宅基地,其拥有者仍会不定期回来居住,所以闲置宅基地仍具有居住价值,整治难度也与长年有人居住的宅基地一样,因此将闲置宅基地归入深层潜力的用地类型范畴。深层潜力测算采用村级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16]。该方法与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计算原理类似,但其是以农村居民点为测算单元,通过计算农村居民点内部除废弃宅基地外的现有建设用地面积与规划期末农村居民点面积的差值,得到农村居民点整治的深层潜力,具体计算公式为:Sd=Sco-Bt×Qt(3)式中Sco为农村居民点内部除废弃宅基地外的建设用地现状面积(m2);Bt为规划期末人均建设用地标准(m2/人);Qt为规划期末农村人口数(人)。本文利用GoogleEarth获取2010年0.5m分辨率的武乡县农村居民点影像资料,对其与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地理配准与空间校正,并与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农村居民点地类图斑相叠加。结合实地调研,对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进行矢量化,最终获得细化后的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结构。设定基期年为2010年,规划期末为2025年。Sco即矢量化后的农村居民点内部建设用地总面积减去废弃宅基地面积;采用公式(4)计算现有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按照《镇规划标准》(GB90188-1999)[17]的“现状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与相应规划调整幅度表”确定规划期末人均建设用地标准;采用人口自然增长法[18,19]预测各村规划期末总人口,其中人口年增长率为2005-2010年5年的平均人口增长率,每年的村总人口和
每年新增人口数均由问卷调查获得。B0=S0/Q0(4)
式中B0为基期年人均建设用地面积(m2/人);S0为基期年农村居民点内部建设用地面积(m2);Q0为基期年村庄现状人口数(人)。3.3农村居民点整治迫切度评价方法
农村居民点整治迫切度是指居民点自身属性、农户的居住现状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农村居民点整治的需求程度。本研究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分析评价抽样村居民点整治迫切程度。3.3.1指标体系的建立与权重计算方法
本文从村庄系统属性“自然、社会经济、基础设
一级类编号123名称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土地二级类编号1112132122232431名称耕地林地草地农村宅基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商服用地未利用土地三级类编号---211212213221222223224225226231232233241242311312名称-
--
使用中的宅基地闲置的宅基地废弃的宅基地机关团体用地科教用地医卫慈善用地文体娱乐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公园与绿地公路用地街巷用地农村道路批发零售用地住宿餐饮用地空闲地裸地
表1武乡县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Table1LanduseclassificationsystemofruralsettlementinWuxiangCoun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