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合唱发展史
- 格式:pptx
- 大小:9.94 MB
- 文档页数:21
清羽合唱团简介清羽合唱团前身组建于2000年;2001年参与举办“黄河之声”音乐会,演唱全本《黄河大合唱》;2002年举办“草原之恋”音乐会,将一组蒙古族合唱曲介绍到旧金山湾区;2004年举办“春晓”音乐会,推出多首无伴奏合唱曲;2005和2007年在中央电视台的大型音乐会“同一首歌”中担任合唱与伴唱,受到全中国观众的关注与好评。
2006年清羽参与创作、并与海盟合唱团联合首演合唱组曲《海外游子吟》,这部组曲是海外华人自己的歌。
歌聲傳達了海外遊子對故土的思念,對海峽兩岸攜手、共謀民族復興的期盼。
2008年清羽又参与创作、并首演著名作曲家鲍元恺的力作——清唱剧《禹王治水》。
这个作品追溯中华文明的源头,通过对古圣先贤的歌颂,揭示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2011年清羽再次创作并组织了大型交响清唱剧《大风歌》的演出,用音乐再现我们民族的历程,用音乐揭示我们民族历劫长存的核心价值观。
演出受到中、美艺术家及广大侨胞的肯定和欢迎。
7年中,清羽合唱团与湾区其他合唱团的朋友们成功地组织了三部原创作品的中国巡演和海峡两岸巡演,巡演走过九省十几个城市,最后跨越海峡,在宝岛城市台北、台中演出。
我们的歌声响彻大江南北,足迹遍布海峡两岸。
今年再次在祖国三大直辖市北京国家大剧院、天津大剧院和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成功上演大型交响清唱剧“大风歌”。
三次演出都受到祖国同胞、两岸同胞、各级政府的热烈欢迎,两岸媒体和各大网站给与了几千条报道和宣传,CCTV4的“华人世界”也多次对合唱团做了专题采访和报道,许多专业艺术家对演出给与了很高的评价,巡演活动圆满成功。
清羽合唱团汇集了一批热爱合唱艺术、同时又有一定歌唱基础的爱乐者,在专业指挥的指导下,学习合唱技巧,接受较正规的声乐训练。
清羽合唱团坚持对艺术的追求,颇具创新的热情,希望为美中文化交流、为在海外弘扬中国音乐传统尽一份绵薄之力。
欢迎你参加清羽大家庭。
清羽合唱团现任指挥、艺术总监丁国勋,团长张宁远,副团长黄林、甘路。
音乐历史发展音乐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承载着人类的情感、思想和文化。
自古以来,不同的文明和时代都创造并演化着各自独特的音乐文化。
本文将介绍音乐历史的不同时期及其发展。
1. 古代音乐古代音乐是人类音乐史上最早的阶段,它根植于不同文明的土壤中。
古埃及的音乐以器乐为主,悠扬的声音与宗教仪式紧密结合。
古希腊的音乐注重音乐理论的发展,曲调多样,包括战斗的号角和悠扬的古代剧场音乐。
古中国的音乐追溯至殷商时期,传统乐器如琴、瑟、箫等得到广泛应用。
2. 中世纪音乐中世纪音乐是以基督教教堂音乐为主导的时期。
教堂音乐起初以圣歌为主,后来发展成复调音乐,也出现了以石教堂为音乐场所的宗教歌剧。
著名的作曲家如荷英、希尔德加德和梅彦少日就是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
3. 文艺复兴音乐文艺复兴音乐是15到17世纪的音乐流派,以人声合唱和器乐演奏为主要特点。
它强调对旋律的注重和和声的发展。
意大利作曲家巴赫和莫扎特是这个时期的杰出代表。
4. 古典音乐古典音乐时期大约从18世纪到19世纪末。
这个时期,交响乐团和音乐厅得到普及,音乐家开始以个人的名义创作,并出现了众多巨匠。
贝多芬、莫扎特和海顿是古典音乐时期最著名的作曲家。
5. 浪漫音乐浪漫音乐时期的音乐家追求个性化创作和情感的表达。
该时期的音乐经常充满激情和戏剧性,音乐形式也更加自由。
肖邦和勃拉姆斯是这个时期的代表音乐家。
6. 现代音乐现代音乐时期从20世纪初开始,音乐在技巧和风格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不同的学派和风格出现了,包括印象主义、表现主义、民谣、流行音乐等。
史特拉文斯基、拉赫玛尼诺夫和肖斯塔科维奇是现代音乐的先驱。
7. 当代音乐当代音乐不断地创造和演变,融合了各种音乐风格和元素。
电子音乐、摇滚乐、爵士乐以及世界音乐都在当代音乐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音乐家们以个人的创作方式探索新的音乐领域,展示了音乐的多样性和无限可能性。
总结:音乐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化和创新的过程。
从古代到现代,音乐承载着每个时代的情感和文化,反映出人类不断进步和创造的历程。
学堂乐歌的产生、发展及主要代表人物1.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各阶层要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进行改革的呼声直接推动着我国新型学校音乐教育的逐步建立和发展。
1.富国强兵2.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新政权.2.定义:20世纪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课或为学堂歌唱而编创的歌曲。
3.目的推广新学,传播新知、教育国民、改革社会《中国音乐改良说》4.内容 1).宣扬“富国强兵”、抵御外强欺凌的爱国精神,歌颂“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新生等。
代表性的作品有:夏颂莱作词的《何日醒》、石更词辛汉编曲的《中国男儿》3).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如秋瑾的《勉女权》等)4).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如沈心工、李叔同词曲的《春游》等)5).鼓吹学习新文化、倡导出去旧习俗树立新风气-《文明婚》5.艺术形式:倚曲填词(一曲多词、一词多曲)6.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代表人物:沈心工(白话词)出版的歌集有:《学校唱歌集》《重编学校唱歌集》1936年,将自己毕生所编写的学堂乐歌进行了精选、修订,出版了一本个人专辑《心工唱歌集》编创作品:《体操-兵操》、《竹马》《春游》创作作品:以杨度的词所谱写的歌曲《黄河》创作特点历史意义:作品体现出年轻人的性格特色,基本上做到了从选材及用语言切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以便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提高,程度也逐渐提高。
比当时其他出版的唱歌集大大提高了作为学校唱歌教材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曾志忞上海贫儿院管弦乐队是我国近代第一个由中国人组成并由中国人组织指挥的乐队。
音乐活动:1.致力于开展普及音乐的社会音乐活动,包括“亚雅音乐会”“上海贫儿院音乐部”2.致力于学堂乐歌的编写3.致力于音乐方面的著述,《乐典教科书》,这是当时我国最早出版的一本比较完备的、系统介绍西方音乐体系的乐理教科书。
1905年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了有关发展我国近代音乐教育的论文《音乐教育论》。
中音史资料小曲:被认为可以和唐诗、宋词、元曲相媲美的一种艺术形式,建立在声腔基础之上的一字多音的民歌,较之于建立在“声韵”基础上的一字一音的古代民歌有着更加动听的旋律美感。
小曲其艺术形式音乐结构:1 一曲的变体 2 一曲前后分开3 一曲重叠运用 4 多曲连成一套 5 曲间加帮腔开门六喜:说明我国民间音乐已经具有一定高度的发展。
木卡姆:概念是新疆维吾尔著名的古典音乐,是由声乐、器乐、舞蹈组合而成的一种大型套曲。
音乐结构:1 穷拉额曼即“大曲”2 达斯坦即“叙事套曲”3 麦西热普即“歌舞套曲”。
纳西族音乐大致包括“热美磋”“白沙细乐”“洞经音乐”三个组成部分弹词:曲种分苏州、扬州、长沙、四明南词、绍兴平湖掉。
伴奏乐器:琵琶、三弦等弹拨乐器。
演唱形式:一人的“单档”二人的“双档”三人“三档”四大声腔海盐腔弋阳腔余姚腔昆山腔梆子腔又称乱弹、秦腔或西安秦腔。
梆子腔是戏曲音乐板腔体首创剧种。
梆子腔的音乐特点:其曲调主要根源与陕、晋、陇东等地的民间曲词其音乐特点是声音高亢激越气势雄壮既适合表现慷慨激昂和凄楚悲切之情,又具有活泼流利和插科打诨之趣,他属于板腔体,唱腔由一个基本曲调,按角色要求和剧情产生变化,一般分为华音和苦音两大类。
花音又叫欢音,用来表达欢乐的音感,苦音又叫哭音,用来表达表达悲伤的情感,由于梆子腔的音乐风格粗犷有力,文字通俗易懂,很受北方各地群众的欢迎。
皮簧腔:西皮与二黄相结合的声腔。
皮簧腔音乐属板式变化体。
琵琶音乐清明时期我国琵琶再度出现了艺术高峰时期,以反弹琵琶与唐代拨弹琵琶的艺术高峰相辉映,名曲众多,成为一个时代特色的艺术。
新法密率:即十二等程律,朱载堉的“新法密率”理论,不仅在我国乐律学研究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国际上同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也反映我国明代在世界律学研究领域中所具有的领先地位。
是世界上最早的“十二平均律”学说,也是我国明代最重要的乐律理论成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不可低估的重大影响。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这个时期音乐发展的特点:①传统音乐随社会变化而有相应调整,以求自身保存,主导地位下降。
②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西方文化的影响,新文化的出现,产生了新音乐,不断发展,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③社会政治变化,对音乐影响深刻,有过各种政权下不同政治色彩的音乐文化同时共存,呈现了复杂、多元的特点。
清末以来随西方音乐传入逐步建立的不同此前传统音乐的近代新音乐,其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①以学堂乐歌为中心的启蒙阶段,由1898年康梁上书开办新式学堂,至1919年“五四”前。
新音乐文化获得坚实基础,出现一批普通音乐的教育家。
②“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至二十年代末。
发展迅速,新型音乐教育机构建立,为专业音乐发展奠定基础,出现一批专业音乐家。
③三十年代,国立音专的专业音乐创作和演出,全国性抗日救亡歌咏运动,贯穿这个时期。
大多是声乐作品,器乐较少。
造就了一批优秀的音乐家,出现《黄河大合唱》具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④四十年代,中国处于沦陷区、国统区、抗日民主根据地三种政权并存局面,音乐文化发展呈现不同色彩。
仍以声乐作品为主,器乐创作明显提高。
歌剧《白毛女》是中国歌剧创作里程碑式作品。
传统音乐的发展戏曲京剧等较大剧种已经定型。
一些优秀京剧艺术家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对原来艺术形式大胆改革,扩大了京剧的表现力。
梅兰芳,创编进步时装新戏和革新的古装新戏《洛神》、《天女散花》;对传统剧目《宇宙锋》、《霸王别姬》、《贵妃醉酒》进行新的加工创造;编演爱国戏《抗金兵》。
对旦角艺术进行改革,创立融青衣、花旦、刀马旦为一体的“花衫”,雍容华贵、凝重流畅的唱腔,形成独特风格的“梅派”。
另外,伴奏加进二胡、月琴,一些新戏中采用新的配乐手法。
三十年代赴美、苏,赢得国际声誉。
周信芳,创编进步时装新戏、新编历史剧,编演《四进士》等。
发扬“海派”改革创新精神,强调唱腔与语言的结合,,形成质朴刚健、铿锵顿挫、富于激情的“麒派”程砚秋,编演《荒山泪》、《窦娥冤》等,艺术上勇于革新创造,广泛学习其它剧种和西方音乐,创造委婉幽咽而又刚劲的“程派”。
music history 音教论坛浅析合唱艺术的发展及新时期合唱指挥人才的培养的应用性研究陈蕙如(佳木斯大学音乐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0)【摘要】合唱(chorus)作为一种大众熟悉且喜爱的艺术表演形式,其本身具有非常浓厚的音乐价值,通过多声部的配合,可以有效表现出其音乐作品的思想感情,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
因此,合唱艺术在自身的现代化发展以及拓展中取得了非常之高的肯定。
本文将对合唱艺术的发展以及在新时期下培养指挥人才进行相关讨论,分析我国合唱以及合唱人才培养的不足,阐述合唱艺术与合唱指挥的关系,并研究如何通过快速有效的方法进行合唱指挥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合唱艺术;合唱人才;指挥培养;应用研究【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24-0191-03【本文著录格式】陈蕙如.浅析合唱艺术的发展及新时期合唱指挥人才的培养的应用性研究[J].北方音乐,2020,12(24):191-193.在现代合唱中,相关的艺术表演形式可以根据时代的变化进行发展,非常需要相应技巧,并且在合唱中可分为不同的流派,在不同流派中又具有不同的演唱技巧。
很多合唱表演艺术家会在合唱中融入自身的真实情感,使合唱歌曲具有浓烈的艺术气息;而在合唱中,相应的合唱指挥人才可以对合唱作品进行及时且精细化的调整,提升合唱中的配合性。
同时,针对合唱中的特殊情况,合唱指挥人才也会及时进行处理,并在后续的指挥中进行弥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合唱艺术的发展(一)合唱的艺术表现对合唱艺术从主观角度进行分析,可以了解随着文化和音乐的发展,需要合唱不断完善自身的演唱技巧,才能有效推动其整体艺术水平。
在合唱过程中,需要通过团队完成相应的目标,在合唱中融入自身的真实情感,提升演唱氛围;此外,在演唱前,需要团队中的成员仔细品鉴艺术作品,例如,通过互联网等方式查找作品的相关资料,将自身进行角色代入。
音乐史的发展与演变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音乐也经历了多次演变和变革。
本文将从古代音乐、中世纪音乐、文艺复兴音乐、巴洛克音乐、古典音乐、浪漫主义音乐、现代音乐等方面,探讨音乐史的发展与演变。
一、古代音乐古代音乐是人类音乐史上的开端,其存在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文明时期。
在这个时期,音乐主要以人声为主,通过歌唱和口头传承的方式进行。
各个古代文明中的音乐风格迥异,如古埃及的宗教音乐、古希腊的民间音乐、古中国的宫廷音乐等。
古代音乐的发展奠定了音乐史的基础。
二、中世纪音乐中世纪音乐是指在中世纪时期(公元5世纪至15世纪)出现和发展的音乐形式。
由于教会在中世纪社会中的统治地位,教会音乐成为这一时期音乐文化的主导。
著名的中世纪音乐形式包括圣歌、赞美诗等,这些音乐作品通常以拉丁语演唱,并以多声部合唱为主要表现方式。
三、文艺复兴音乐文艺复兴音乐是指在15世纪至17世纪期间欧洲兴起的一种音乐形式。
与中世纪音乐相比,文艺复兴音乐更加注重音乐理论和技巧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音乐开始出现乐谱的编写和打印,音乐家们也开始研究和探索新的音乐形式。
文艺复兴音乐的代表人物包括巴黎圣母院的弗朗索瓦·佩吉、意大利作曲家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等。
四、巴洛克音乐巴洛克音乐是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的一种音乐风格。
在这个时期,音乐开始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形式,如奏鸣曲、管弦乐、协奏曲等。
巴洛克音乐追求音乐表现力的极限,通过复杂的音乐结构和华丽的装饰来表达情感。
著名的巴洛克音乐家包括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和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等。
五、古典音乐古典音乐是指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一种音乐风格。
古典音乐强调对称、和谐和对比,追求音乐作品的完整性和结构上的平衡。
该时期的音乐家们注重音乐创作的规则和形式,使得音乐作品表现更加清晰和直接。
著名的古典音乐家有莫扎特、贝多芬以及海顿等。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这个时期音乐发展的特点:①传统音乐随社会变化而有相应调整,以求自身保存,主导地位下降。
②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西方文化的影响,新文化的出现,产生了新音乐,不断发展,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③社会政治变化,对音乐影响深刻,有过各种政权下不同政治色彩的音乐文化同时共存,呈现了复杂、多元的特点。
清末以来随西方音乐传入逐步建立的不同此前传统音乐的近代新音乐,其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①以学堂乐歌为中心的启蒙阶段,由1898年康梁上书开办新式学堂,至1919年“五四”前。
新音乐文化获得坚实基础,出现一批普通音乐的教育家。
②“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至二十年代末。
发展迅速,新型音乐教育机构建立,为专业音乐发展奠定基础,出现一批专业音乐家。
③三十年代,国立音专的专业音乐创作和演出,全国性抗日救亡歌咏运动,贯穿这个时期。
大多是声乐作品,器乐较少。
造就了一批优秀的音乐家,出现《黄河大合唱》具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④四十年代,中国处于沦陷区、国统区、抗日民主根据地三种政权并存局面,音乐文化发展呈现不同色彩。
仍以声乐作品为主,器乐创作明显提高。
歌剧《白毛女》是中国歌剧创作里程碑式作品。
传统音乐的发展戏曲京剧等较大剧种已经定型。
一些优秀京剧艺术家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对原来艺术形式大胆改革,扩大了京剧的表现力。
梅兰芳,创编进步时装新戏和革新的古装新戏《洛神》、《天女散花》;对传统剧目《宇宙锋》、《霸王别姬》、《贵妃醉酒》进行新的加工创造;编演爱国戏《抗金兵》。
对旦角艺术进行改革,创立融青衣、花旦、刀马旦为一体的“花衫”,雍容华贵、凝重流畅的唱腔,形成独特风格的“梅派”。
另外,伴奏加进二胡、月琴,一些新戏中采用新的配乐手法。
三十年代赴美、苏,赢得国际声誉。
周信芳,创编进步时装新戏、新编历史剧,编演《四进士》等。
发扬“海派”改革创新精神,强调唱腔与语言的结合,,形成质朴刚健、铿锵顿挫、富于激情的“麒派”程砚秋,编演《荒山泪》、《窦娥冤》等,艺术上勇于革新创造,广泛学习其它剧种和西方音乐,创造委婉幽咽而又刚劲的“程派”。
上海歌剧院合唱团名单大全摘要:I.引言- 介绍上海歌剧院合唱团II.上海歌剧院合唱团的历史- 成立时间及背景- 发展历程III.上海歌剧院合唱团的主要成就- 国内外演出- 获得奖项IV.上海歌剧院合唱团的成员- 现任团长- 著名演员V.上海歌剧院合唱团的作品- 著名合唱作品- 经典歌剧VI.结语- 对上海歌剧院合唱团的展望正文:上海歌剧院合唱团是中国著名的合唱团体之一,成立于1956年。
该团以演唱中国歌剧、民歌为主要任务,同时演唱世界著名歌剧和合唱作品。
合唱团成立以来,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歌唱家,为中国音乐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上海歌剧院合唱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6年。
当时,为了满足上海歌剧院歌剧表演的需要,上海市文化局决定成立一个专门的合唱团。
经过严格的选拔,一批优秀的歌唱家脱颖而出,组建了上海歌剧院合唱团。
自成立以来,合唱团一直活跃在国内外音乐舞台上,为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上海歌剧院合唱团的主要成就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首先,该团在国内外的演出广泛,足迹遍布亚洲、欧洲、美洲等地。
合唱团曾受邀参加国际合唱节、世界歌剧节等大型音乐活动,获得了高度评价。
其次,合唱团在各类音乐赛事中屡获殊荣。
例如,在第四届全国歌剧比赛中,合唱团荣获集体一等奖。
此外,合唱团还曾荣获文化部颁发的“文华奖”等多个奖项。
上海歌剧院合唱团的成员均为优秀的歌唱家,现任团长是我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张建一。
此外,合唱团还拥有一批著名演员,如女高音歌唱家徐晓英、男高音歌唱家迟立明等。
这些歌唱家在国内外音乐舞台上享有盛誉,为上海歌剧院合唱团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作为一支专业的合唱团,上海歌剧院合唱团拥有丰富的作品。
其中,著名合唱作品包括《黄河大合唱》、《长征组歌》等。
此外,合唱团还演唱了许多经典歌剧,如《白毛女》、《江姐》等。
这些作品在中国音乐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成为合唱团的保留曲目。
总之,上海歌剧院合唱团是中国音乐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中音乐鉴赏教案高中音乐鉴赏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音乐鉴赏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中音乐鉴赏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介绍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及作品创作的年代、背景,认识、了解“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光辉一生。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感受、体验、理解音乐的能力,对作品整体把握的鉴赏能力,通过细赏其中的乐章,更深刻地理解作品。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们的爱国热情,感受作品情感内涵,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为中华之崛起而发奋学习的信念。
教材分析:1、《黄河大合唱》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1939年3月创作的著名大型声乐作品,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上一部具有强大艺术生命力的壮阔无比的史诗。
作品痛诉了华夏摇篮——黄河遭受的苦难;揭示了黄河伟大坚强的气概;歌颂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坚强必胜的英雄气概。
这部作品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像战斗的号角、讨伐的文一样震撼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使中华儿女斗志昂扬地奔赴战场,去投入民族解放战争,去光复被蹂躏的每一寸土地。
《黄河大合唱》的歌词是诗人光未然根据原拟写的长诗《黄河吟》改写的八乐章歌词,而且每乐章前都有诗歌朗诵。
《黄河大合唱》的全部合唱谱曲仅用六天的时间,连同伴奏音乐也不过半月。
在演唱形式上有独唱、对唱、齐唱、轮唱、合唱等;在曲式结构上既吸取了西洋音乐的创作手法,又强烈地突出了民族音乐的色彩、风格;在伴奏音乐上,既发挥了管弦乐有宏大气魄的特长又突出了民族乐器的色彩;演唱前的诗歌朗诵突出并强化了歌曲的内容,使人顿时热血沸腾、心潮为之震撼。
《黄河大合唱》是堪与世界任何声乐名作相媲美的永世辉煌的音乐名著。
《黄河大合唱》共分八个乐章:1、《黄河船夫曲》激越而惊心动魄的战歌。
2、《黄河颂》气势雄伟的男中音独唱。
中国古代音乐历史的发展史1840年中国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之前的音乐,通称中国古代音乐,它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下面就跟随店铺的步伐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国古代音乐发展史的相关内容吧!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史中国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
由云南元谋等地发现的古猿人化石可知,大约从100万年以前起,远古的人类就已经在中国的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
当最早的人类开始制造原始的工具和集体进行劳动的时候,原始的音乐便在他们的劳动节奏和劳动呼声中萌发了幼芽。
古代文献中关于远古音乐的传说,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某某氏为名的古乐,如朱襄氏之乐、阴康氏之乐、葛天氏之乐、伊耆氏之乐等;另一类是被尊为古代帝王的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和夏禹等时代的古乐。
相传为尧、舜时代的“以麋置(冒)缶而鼓之……以致舞百兽”(《吕氏春秋》)和“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尚书?益稷》),实际就是人们在土鼓、石磬之类原始乐器的伴奏下模仿兽类形态的舞蹈,它是原始人类狩猎生活的反映,人们也从它得到鼓舞的力量。
葛天氏之乐是“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吕氏春秋》),即舞者拿着牛尾巴,边舞边唱。
所唱的8首歌中,有《遂草木》、《奋五谷》、《总禽兽之极》等,就表现了人们盼望农牧业获得好收成的心愿。
阴康氏之乐是在洪水为患,水道壅塞,“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吕氏春秋》)的情况下用来作为“宣导”的一种乐舞。
朱襄氏之乐则是在干旱为灾的时候用来招致“阴气”的一种音乐。
这些都是和原始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的。
中国古代宗教在音乐中也有所反映。
如葛天氏之乐所唱的8首歌中,开始两首一为《载民》(意为始民),一为《玄鸟》(即燕,或说为凤凰);前者含有祖先崇拜的意思,后者可能与图腾崇拜有关。
又如关于黄帝族有“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左传?昭公十七年》)之说,可见黄帝族是以云为图腾的部落。
黄帝时的乐舞名为《云门》,颛顼(传说为黄帝之孙)时的乐舞名为《承云》,显然都和图腾崇拜有关。
论军乐的历史与发展目录第一章军乐的发展历史概述第二章各国军乐简要介绍第三章军乐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及未来发展展望第一章军乐的发展历史概述军乐是由铜管乐、木管乐、打击乐组成的,以集体合奏为主要表演形式(还有重奏、齐奏和独奏),气势恢弘壮观,乐曲浑厚流畅,给人以强烈感染和鼓舞的一种高雅音乐艺术。
军乐艺术在欧洲各国和澳大利亚等世界各地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许多国家每年举办军乐艺术节或军乐艺术盛典活动,英国爱丁堡军乐节已举办50多年。
我国的军乐艺术已有百余年历史。
1.中国军乐发展历史概述图1爱丁堡军乐节1.1中国古代军乐发展历史概述我国先统治者重视礼乐建设,至周代,已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礼乐体系。
然此时,军中用乐还未独立成为这一系统的分支。
目前所见到的关于“军乐”的较早记录是汉代蔡邕的《礼乐志》,在先典籍中,未见“军乐”一词。
但这并不代表先不存在军乐。
军中音乐的使用早在汉之前即已开始。
在先各类战争中,音乐是不可或缺的,战前音乐的一个重要用途即对敌方的声讨、威慑。
另一个重大作用是充当战胜后的凯歌、凯乐。
先时代,军乐还不是一个独立的概念,在音乐系统中也不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分类。
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分散在其它的音乐分支中。
自周以降,历入汉,军乐歌辞创作、保存发生了许多变化,其表现为1.军乐独立性的增强:到东汉末,军乐已成为一个独立的群类,军乐歌辞有了专类的记录加以保存。
2.乐器的变化:先军中乐器多为击打乐器,两汉之际,吹乐器加入了军乐乐器。
3.用途的拓宽:两汉军乐除了其本身实用用途之外,更多增加的是人事方面的功用,如给赐、游行等等。
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更多的文士加入这一创作队伍,军乐歌辞更是呈现一派勃勃生机。
到了隋、唐、宋朝,鼓吹军乐有了长足的进步。
乐器的种类也丰富,音乐配属也清晰地分出若干吹奏声部,并在阵列礼仪等方面有一整套的统一规则。
在唐宋这一中国历史发展的鼎盛进期,帝王的仪仗隆重无比,仅鼓吹军乐一项,动辙千人,令后人望尘莫及。
中国歌剧合唱作品
1. 《白毛女》,这是中国最著名的歌剧之一,由聂耳作曲,于1945年首演。
该作品以农民起义为背景,讲述了白毛女的悲惨遭遇
和奋斗故事。
合唱部分充满激情和力量,歌颂了劳动人民的英勇斗
争和革命精神。
2. 《红色娘子军》,这是中国另一部脍炙人口的歌剧,由冼星
海作曲,于1964年首演。
该作品以抗日战争时期的娘子军为主题,
讲述了她们勇敢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
合唱部分充满激情和革命
热情,表达了人民的抗战意志和团结力量。
3. 《梁祝》,这是中国著名的民族歌剧,由王莘作曲,于
1959年首演。
该作品改编自中国古代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讲述了两位青年男女的悲壮爱情故事。
合唱部分旋律优美动人,表
达了爱情的纯洁和坚贞。
4. 《牡丹亭》,这是中国古典戏曲中的一部著名作品,由明代
文学家汤显祖创作。
该作品以唐代诗人元稹的《牡丹亭记》为基础,讲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相遇与离别。
合唱部分描绘了花开花落、
春去春来的自然景观,充满了诗意和浪漫情怀。
以上只是中国歌剧合唱作品中的几个代表性例子,还有许多其他作品也值得一提,如《刘三姐》、《雷雨》等。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中国音乐的多样性,也反映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丰富内涵。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这个时期音乐发展的特点:①传统音乐随社会变化而有相应调整,以求自身保存,主导地位下降。
②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西方文化的影响,新文化的出现,产生了新音乐,不断发展,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③社会政治变化,对音乐影响深刻,有过各种政权下不同政治色彩的音乐文化同时共存,呈现了复杂、多元的特点。
清末以来随西方音乐传入逐步建立的不同此前传统音乐的近代新音乐,其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①以学堂乐歌为中心的启蒙阶段,由1898年康梁上书开办新式学堂,至1919年“五四”前。
新音乐文化获得坚实基础,出现一批普通音乐的教育家。
②“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至二十年代末。
发展迅速,新型音乐教育机构建立,为专业音乐发展奠定基础,出现一批专业音乐家。
③三十年代,国立音专的专业音乐创作和演出,全国性抗日救亡歌咏运动,贯穿这个时期。
大多是声乐作品,器乐较少。
造就了一批优秀的音乐家,出现《黄河大合唱》具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④四十年代,中国处于沦陷区、国统区、抗日民主根据地三种政权并存局面,音乐文化发展呈现不同色彩。
仍以声乐作品为主,器乐创作明显提高。
歌剧《白毛女》是中国歌剧创作里程碑式作品。
传统音乐的发展戏曲京剧等较大剧种已经定型。
一些优秀京剧艺术家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对原来艺术形式大胆改革,扩大了京剧的表现力。
梅兰芳,创编进步时装新戏和革新的古装新戏《洛神》、《天女散花》;对传统剧目《宇宙锋》、《霸王别姬》、《贵妃醉酒》进行新的加工创造;编演爱国戏《抗金兵》。
对旦角艺术进行改革,创立融青衣、花旦、刀马旦为一体的“花衫”,雍容华贵、凝重流畅的唱腔,形成独特风格的“梅派”。
另外,伴奏加进二胡、月琴,一些新戏中采用新的配乐手法。
三十年代赴美、苏,赢得国际声誉。
周信芳,创编进步时装新戏、新编历史剧,编演《四进士》等。
发扬“海派”改革创新精神,强调唱腔与语言的结合,,形成质朴刚健、铿锵顿挫、富于激情的“麒派”程砚秋,编演《荒山泪》、《窦娥冤》等,艺术上勇于革新创造,广泛学习其它剧种和西方音乐,创造委婉幽咽而又刚劲的“程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