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节《信息与信息处理》教学设计

第1节《信息与信息处理》教学设计

第1节《信息与信息处理》教学设计
第1节《信息与信息处理》教学设计

第1节《信息与信息处理》教学设计一、学习者分析初一年级学生,经过小学信息技术的学习,已具备使用计算机进行简单的信息处理的技能,但是对信息这个概念理解模糊,对信息的处理过程了解得还不是特别清楚。二、教材内容分析1、本节的主要内容及在本章中的地位本节的主要内容为信息和数据,信息处理的过程以及计算机在信息处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学内容较少,作为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第一课,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

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信息和数据的含义信息处理的一般过程难点:信息和数据的概念

3、课时安排:0.5课时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信息与数据的含义了解信息处理的一般过程了解计算机在信息处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2、过程与方法能分清信息与信息载体的区别及各种信息处理过程中的基本环节。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计算机在信息处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四、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本课教学内容全是理论性的知识,作为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第一课,在本节的教学中,应多引用实例,结合图片、视频的观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本知识,同时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五、教学过程设计1、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本课以游戏引入新课,利用实例说明信息处理的五个基本环节;再通过视频的观看,使学生对计算机在信息处理中的地位、作用及学习

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有了更感性的认识。2、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教学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引入引导学生观察“特警实用手势图”(学生看1分钟),1分钟后,教师关闭图形,用手势表达“我听到”,让学生说出手势中所包含的信息;然后教师在黑板上写下如下文字:“我看到你”,让学生根据黑板上的文字作手势。观察“手势图”并根据教师的要求用语言或手势将所接受的信息表达出来。用游戏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与数据引导学生说出刚才活动中师生之间使用了什么方式进行信息的交流(手势、文字、语言、声音、图形),由些引出信息的含义,“信息是特定的载体所承载的消息。它可以是手势、语言、文字、图像、声音等内容。”教师需强调信息是内容,而不是指传递方式。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包含“信息”和“数据”含义的内容,要求学生找出数据与信息的相同点与不同点。阅读教材,回答问题通过游戏,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了信息的含义。学生在理解了信息含义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很快就能理解数据的含义。信息处理的一般过程以“天气预报怎样得来”为例,结合相关图片,对从收集气象信息到形成天气预报的过程进行讲解。归纳实例中气象信息处理的过程。通过实例,让学生自我归纳出信息处理的一般过程。计算机在信息处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播放一段关于信息技术的视频观看视频通过视频的观看,了解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

用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结识点学生回顾3、教学评价填空题:信息的获取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教学资源特警实用手势图、“天气预报怎样得来”的相关图片、视频六、教学反思本课作为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第一课,要设法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需对学生已有信息技术水平进行调查,为后续教学内容的安排做好准备。第2节《计算机系统的组成》教学设计一、学习者分析初一的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怀着对初中生活的憧憬来到一个新的环境里,对每样事物都充满着好奇,都想去探个究竟。随着社会的进步,计算机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计算机的硬件发展越来越迅速,计算机在家庭中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很多学生的家中都有了计算机,但对计算机的认识可能仅仅局限于上网与打游戏,对于计算机系统也只能从自己可以看到的来理解,认识比较片面,通过学习本节内容,系统地认识计算机系统。二、教材内容分析1、本节的主要内容及在本章中的地位本节的主机内容有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硬件系统、软件系统。要求学生从信息处理的角度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为下一节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打下基础,它是重要的基础知识。本节课的内容涉及很多专业术语,这些术语都是比较难理解和掌握的,大多数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教学中可能通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

归纳和总结,使之逐步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的知识。

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结构,各主要部件的作用,存储器的单位及其换算。难点: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结构。

3、课时安排:1课时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概念及其关系;(2)了解计算机硬件的各个组成部份及其作用;(3)知道存储器的分类、内存RAm与Rom的区别及其作用,以及存储的单位及其之间的换算。(4)了解软件的分类,知道常见的软件的类别。2.过程与方法(1)通过让学生观察计算机的结构和主要部件,了解计算机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2)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计算机软件的分类及其作用,并归纳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结构图。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探究的精神。四、教学理念和方法本课的教学内容涉及较多专业述语、名词和概念,其中很多与学生日常接触到的内容不一致。根据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和建构主义理论,设计教学情境和活动,通过展示计算机实物和观察活动,引导学生根据这些体验,认识所学内容,掌握专业词汇,理解概念,自主归纳总结出系统结构图,同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的能力,完成教学任务。五、教学过程设计1.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先用简短的语言引入新课,通过实物展示和学生的讨论活动介绍计算机的硬件系统,在这个过程中渗透计算机五个基本组成

部分的概念,引导学生自我对新旧知识进行对比。从“计算机只有硬件不能工作”引出软件系统的组成。最后归纳出一个完整计算机系统的结构并小结。2.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教学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复习]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信息处理是经过了五个过程的,同学们还记得是哪五个过程吗?[设问导入]大家都知道,在信息处理的过程中,计算机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工具。那么,大家知道为什么计算机能处理这些信息呢?首先我们必须知道计算机系统的组成是什么?上一节课老师布置了一个课后任务,请同学们了解一下电脑装机的过程,有没有同学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这个过程呢?老师这里有一张装机配置表,大家可以参考一下这张表。(投影表①)[过渡]“硬件”和“软件”这两个词我们经常听到,那么他们到底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硬件。学生回答,巩固旧知识[学生回答]先选择主板、cPU、显卡、硬盘等,帮我装机的人就把它们连接起来,然后就装windowsXP 和一些常用的软件。设计情景,引发学生兴趣。硬件系统[投影]硬件:计算机系统中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讲授]1.中央处理器(cPU):它是计算机的心脏,影响着整台机器的速度。由运算器和控制器两个部件组成。运算器:是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部件。控制器:是负责指挥、控制计算机工作的部件。2.内存储器和外存储器统称为存储器。它是存储

指令和数据的部件。3.输入设备:它是人与计算机的桥梁,把信息送入计算机。常见的输入设备有:键盘、鼠标、扫描仪、数码摄像头、手写板等。4.输出设备:它将计算机的处理结果展现在我们眼前。常见的输出设备有:显示器、打印机等。[设问]为什么我们对硬件系统这样分类呢?原来,这是根据他们的功能来划分的。我们试着对实物来研究讨论一下,看看是不是这样?[实物展示]打开一台计算机的主机,让学生分组观察。[讨论、练习]“物以类聚分分看”:4人小组讨论,并完成填写表①打了★的硬件的“硬件类型”,要求能说出划分的根据。分组观察。分组讨论,完成练习。通过图解,讲授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改变学生定性思维。(学生普遍认为计算机系统由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音箱五部分组成。)让学生在实物观察、小组协作中获取知识,在愉快中自主学习。存储器[设问过渡]刚才在实物观察中,大家都明确了这块是内存,这块是硬盘,它们都属于存储器,但大家知道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还有其它哪些存储器吗?[投影、讲授][设问]大家知道怎样去衡量存储器的存储空间大小吗?[投影、讲授][学生回答]“兆”等用图解讲授教学内容中的重点。软件系统[设问]同学们用过哪些软件呢,这些软件的作用是什么,它们是怎样分类的呢?[投影、讲解]学生根据自己的日常经验回答所认识的软件。用图解讲授教学内容中的重点。计算机系统[过渡]一台计算机,如

果只有硬件或者只有软件,都是无法工作的。下面我们一起来把硬件和软件组合起来。[投影]完整的计算机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部份组成。组合前面硬件和软件两部分内容。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回忆、归纳]1.计算机硬件是指计算机实际设备的总称。硬件由运算器、控制器、内存储器、外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组成。2.计算机软件是指计算机运行所需的程序、数据和有关资料。软件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类。其中windowsXP就是系统软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3.完整的计算机系统是由硬件和软件完成的。硬件和软件互相配合,计算机系统才能正常工作。归纳并强化记忆。培养学生自己总结的习惯与能力,使知识在主动记忆中得到强化。3.教学评价(1)你能根据提示填写下图吗?打印机等等windowsXP等计算机系统PowerPoint、Excel等内存外存键盘等cPU你认识多少个常见的外存储器,请写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GB的U盘能存放多少个汉字,请列出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教学资源:(1)《计算机系统的组成》;(2)电脑装机配置表&物以类聚分分看.doc(3)计算机硬件实物。六、教学反思本节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以学生观察、讨论为主体活动,教师只作引导、归纳内容等辅助活动,课前的实践研究活动(装机过程探究),让学生先对硬件和软件的组成在合作的

过程中作一个感性的简单认识,在课堂上多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来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学生思考相关硬件和软件的相互关系、做练习,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扭转自己原先的硬件系统组成的概念,巩固并强化记忆“计算机系统的组成”这一知识点。在课后检查学生的课堂练习,正确率达到81.3%,达到预期目标。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新鲜知识,会引发他们自己提出问题,产生思考,这也是任务驱动教学应达到的目的。附录:表①配件型号以及描述价格硬件类型cPU★AmDAthlonXP1700+450内存★宇瞻256mB (256mB/DDRSDRAm/333mHz)250主板精英游戏悍将k7S7AG (SIS746/A-XP/Athlon/Duron/SocketA/333mHz)870显卡主板内置Xabre200AGP8X256bit声卡主板自带Ac97机箱百盛珑之吻L01(黑色)(ATX/标配百盛BSXXP4电源/标配前置USB+音效输出)249硬盘★希捷酷鱼7200.780G380显示器★优派VE5002670光驱★昂达52X175软驱★米苏米1.44m80键盘鼠标★精晟小太阳黑色风暴键鼠套装59合计5878第3节《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教学设计一、学习者分析学生经过前面第2节的学习,知道计算机系统是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但对于硬件和软件是怎样协调起来使计算机运作的,他们的认识可能是一无所知或者是模模糊糊的,所以这节课有必要向学生以生动、显浅的方式,向他们介绍计算机内部的微观、抽象的世界。二、教材内容分析1、本

节的主要内容及在本章中的地位本节课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主要有:二进制的概念及其采用原因;计算机程序的概念及两类程序语言的特点;计算机硬件的组成部分及其关系。这些是本章书中最抽象、最难懂的内容之一,学生只有掌握好这些内容,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明白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否则对计算机的认识只是肤浅的。因此这节课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难点:二进制的概念和采用原因;计算机硬件的组成部分及其关系。3、课时安排:1课时。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二进制的概念;(2)理解采用二进制的原因;(3)了解计算机程序的概念;(4)了解机器语言程序与高级语言程序的特点;(5)掌握计算机硬件的组成部分及其关系。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观看视频,体验计算机采用二进制表示信息的事例,感受计算机处理信息的基本过程。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意识及积极思考、交流、分享学习成果的态度。四、教学理念和方法

采用图解、视频、游戏等方式,使抽象难懂的教学内容,进行直观的演示和简洁的归纳;通过层层设问,引入过渡到各教学环节,并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五、教学过程设计1、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从复习旧知识计算机系统的组成,过渡到新知识的讲解,通过演示和分析计算机硬件

五大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观看视频,感知计算机内部信息处理是采用二进制,并通过与十进制的对比,让学生了解二进制的特点及其应用;让学生感知计算机的表示信息的方法,计算机的处理能力是靠人编写的程序才能实现,而人编写程序所使用的语言有机器语言和高级语言。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处理信息的基本过程。2、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教学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旧知提问:在前面的课中,我们学习了计算机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那么其中的硬件有哪五个组成部分?思考,回答:输入设备、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出设备。回顾旧知识。新课引入

设疑:那么,当我们在键盘敲一下“A”键,显示器马上显示一个“A”字母,计算机要完成这个分析、处理过程,大家想象一下硬件这五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工作流程是怎样的呢?学生想象,并发表猜想。设疑过渡到本节课新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硬件五大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使用,动画演示P13图1-17“计算机硬件的组成部分及其关系”,并讲解其工作流程。认真听老师讲解,并对照书本加深理解。通过使知识简单直观化。呈现中的练习游戏:拖拉五个部件名到相应位置。学生愉快地在各自的电脑中完成练习游戏。通过游戏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请有能力的同学尝试复述计算机硬件五个部件的工作流程。个别同学尝试复述,其他同学补充完善。通过复述,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进制与计算机对照图1-17,设疑:我们知道,当我们从图中最左边通过输入设备键盘输进一个“A”,那么在图中的最右边通过输出设备显示器则输出一个“A”,现在请大家再猜想一下,这个“A”在图中内部流程中,是始终以“A”的形式存在还是变成其它什么形式呢?学生讨论并猜想答案。设疑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提示:请大家观看一段视频《计算机二进制工作原理》,答案就在其中,看完后请同学回答。学生认真观看录像,后回答:“A”在计算机内部是二进制代码流通。设疑:我们知道我们日常生活用的是十进制,那么为什么电脑内部工作要用二进制呢?请大家看书P11—12,看谁能最快找到答案。阅读教材内容,找出问题答案。培养学生看书自学的能力。教师归纳:1、计算机只能识别二进制,即由0和1组成的编码。2、采用二进制的原因:(1)容易表示;通过分析实例:采用二进制代码控制“中”字在电子屏中显示的原理。(2)运算法则简单。对比十进制的“九九乘法表”进行分析。认真听老师讲解,并对照书本作标记,加深理解。直观形象地讲解重难点。程序与计算机设问:大家认为是人聪明还是电脑聪明?展开讨论,答案不一。引入过渡。引导归纳:看范畴而定,在运算速度、记忆容量、工作强度等方面人的确不及电脑,但是毕竟电脑是人发明创造的。设问:那么我们人是怎样让电脑为我们工作的呢?回答:让电脑运行相关软件。反问:那么软件何来?回答:软件是

人编写出来的程序。归纳:1、计算机程序的概念:控制计算机工作的一系列命令。2、常见的编程语言有:机器语言与高级语言。3、通过程序段截图,让学生对比两种语言的特点,并指出其转换方法。认真听老师讲解,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对照书本作标记,加深理解。直观形象地讲解重难点。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讲本节课的收获,并梳理归纳。学生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归纳总结知识。3、教学评价:让学生完成下面的填空题,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1)计算机内所有的信息都是以(

)进制形式表示的。(2)二进制由(

)和(

)两个数字组成。(3)计算机采用二进制的原因是:()、(

)。(4)控制计算机工作的一系列命令称为(

)。(5)计算机能直接识别和处理的语言是(

);但比较直观、易懂,便于人们使用的语言是(

)。

4、教学资源:《计算机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及《计算机二进制工作原理》视频。六、教学反思本节课对抽象难懂的教学内容,采用图解、录像、游戏等方式,进行了直观的演示和简洁的归纳,大部分学生能较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

效果理想。本节课设计了较多的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入、过渡到教学各环节,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积极参与投入课堂,充分发挥其课堂主体作用。第4节《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设计一、学习者分析

学生凭生活和学习经验,一般只是对目前所使用的计算机有所了解,但对于最早期及最前沿的计算机特点和应用情况,知之甚少,所以这节课有必要突破时空限制,通过展示丰富的图片、视频资料,向学生形象直观地介绍相关的信息。

二、教材内容分析1、本节的主要内容及在本章中的地位本节课主要内容是介绍早期和当今计算机的特点及应用情况,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展示图片、播放视频及阅读教材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信息。通过这节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计算机,感受计算机及技术发展的迅猛,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情感。2、教学重点、难点:最早期及最前沿的计算机特点和应用情况。3、课时安排:0.5课时。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第一台计算机的相关资料;(2)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识记构成计算机的元器件的四个发展时期;(3)了解多媒体的概念;(4)了解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状况及趋势。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体验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趋势以及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信息技

术的情感。知道学习、掌握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对每个公民的基本要求。四、教学理念和方法从已知过渡到未知的方式展开教学,即从学生生活实际中所见所用的计算机入手,带领他们引伸触觉到未知的计算机过去及将来的领域去;通过播放视频、和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从而解除疑惑,建构知识。五、教学过程设计1、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让学生从目前流行的计算机,联想最早期计算机及其应用的情况,通过播放视频呈现昔日的情形;让学生思考为何最早期的计算机体积那么庞大,引出制造计算机的元器件所经历的发展时期;让学生对比古今计算机,归纳引出计算机及其应用的发展特点,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图片,展现最前沿计算机及应用的发展态势。2、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教学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引入通过,展示当今流行的台式、笔记本型、掌上型计算机的图片,让学生说说它们的优点。台式机:经济、性能高和稳定;笔记本型:方便携带;掌上型:袖真轻巧。联系实际,对比引入第一台计算机的介绍。早期的计算机设问:大家能想象出目前我们正在使用的这些先进电脑的鼻祖是怎样的吗?学生讨论,展开想象的翅膀。引入过渡。请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观看视频《计算机的发展历程》:1、世界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于哪一年哪个国家?2、它有哪些特点?观看视频。结合教材,回答回题:1、1946年在美国诞生;2、由近2万只电子

管造成,占地170平方米,运算速度仅5000次/秒。形象直观地再现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展示一些过渡期计算机的图片。认真观赏,接受信息。扩展教学内容。计算机元器件的发展设问:那为什么第一台计算机外型这么庞大,而当今的计算机却能做得这么轻巧呢?学生讨论,纷纷发表见解。引入过渡。引导并归纳:主要因为制造计算机的元器件不同。展示:构造计算机的四种元器件发展过程及其图片、特点:电子管——晶体管——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认真听老师讲解,结合教材划书,加深理解。形象直观地讲解知识点。古今计算机的变化特点设问:我们把第一台计算机和当今的计算机对比一下,谁能归纳出计算机及其应用的发展变化特点?纷纷发表见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归纳计算机的发展特点:1、外型越来越轻巧;2、价钱越来越便宜;3、操作越来越简易;4、运算速度越来越快;5、功能越来越多;6、应用领域越来越广。学生理解,深化认识。从现象到本质,提练归纳观点。计算机及其应用的发展播放视频《卓越的Apple电脑技术》。认真观赏,感受计算机及其应用的卓越成效。形象直观地呈现信息,激发学生对科技发展的关注和热爱。过渡:看完这段视频,相信大家无不惊叹电脑及其技术发展的迅猛,下面请大家再观看一组图片,了解计算机及其应用的一些前沿发展情况:1、网络化;2、多媒体化3、巨型化;4、微型化;5、人工智能化;6、虚拟

现实。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讲本节课的收获,并梳理归纳。学生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归纳总结知识。3、教学评价:让学生完成下面的填空题,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1)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诞生在(

)年(

)国。(2)计算机的元器件经历了以下四个发展时期:(

)、(

)、(

)、(

)。(3)多媒体计算机是指具有处理数字、文字、(

)、(

)、(

)、(

)等信息能力的计算机。(4)计算机的发展朝着巨型化、(

)、(

)、(

)等方向发展。4、教学资源:《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卓越的Apple电脑技术》视频。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两段视频及大量的图片,充分展现了计算

机在早期、流行及前沿时期的情况,突破了课堂上的时空限制。本节课设计了较多的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入、过渡到教学各环节,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积极参与投入课堂,充分发挥其课堂主体作用。第5节《保障信息安全的意义与措施》教学设计一、学习者分析初一年级学生,经过小学信息技术的学习,已具备使用计算机进行简单信息交流的技能,在信息安全方面有自己初步的体会,对如何保障信息安全也有一定的需求。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理论性、知识总结性较强的内容不易理解。二、教材内容分析1、本节的主要内容及在本章中的地位本节的主要内容为信息安全的意义与信息交流过程中的安全防范措施。信息安全问题越来越来引起人们的重视,本节内容是学生今后在信息处理及交流过程中必须要掌握的知识与技术,也是本章书的重点部分。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保证信息安全的重要意义(2)保障信息安全的基本措施(3)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及防治方法难点:保障信息安全的基本措施3、课时安排:1课时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与计算机信息安全相关的一些概念,学会使用信息安全的常用措施。了解计算机病毒与电脑黑客的危害,掌握防范计算机病毒及黑客入侵的基本方法。2、过程与方法

能分析造成信息不安全的原因。

能根据实际选择相应的信息安全防范措施。3、情感态

度价值观感受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问题归类与分析的能力。四、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本课内容较枯燥,理论知识较多,教学时应结合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范例,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组织讨论等形式五、教学过程设计1、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引入新课;通过学生自己例举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相关信息安全问题及其所造成的影响,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到信息安全方面的重要意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讨论、分析、归纳出相应的信息安全问题所需用到的安全防范措施;通过教师的讲解,了解计算机病毒及黑客的相关概念及防范措施。2、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教学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演示病毒发作现象的,模拟病毒发作的状况学生观看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保证信息安全的重大意义我们人类正开始步入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我们对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系统依赖性日渐增强。同学们,你有没有遭遇过计算机病毒、软件出故障、硬盘坏掉、文件不见了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请谈谈你曾经碰到过的类似问题以及它对你所造成的影响。学生举例从学生的真实体验出发,引导学生对信息安全的重大意义有更感性的认识。信息交流过程中的安全防范措施1、

教师将学生所列举的信息安全问题板书,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导致信息不安全的主要因素---哪些问题是自然因素导

致的,哪些问题是人为因素所引起。2、

引导学生将所提到的信息安全问题按硬件系统安全、软件系统安全、用户数据安全、病毒、黑客四个类别进行归类。教师适当补充相关类别的安全问题实例。3、

分析、归纳出保障信息安全的基本防范措施。学生讨论、思考、发言回答问题培养学生对问题进行归类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间知识经验的分享。计算机病毒、黑客教师讲解计算机病毒、黑客的相关概念,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并让学生总结计算机病毒可能的传播途径及黑客的侵入途径,师生一起归纳找出相关的防范措施。学生听讲、讨论、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引导学生重视教材的阅读。课堂小结总结安全防范的相关措施,教育学生增强信息安全防范意识做在线测试题使用在线测试题,自查对本课知识点的掌握状况3、教学评价根据学生在线测试的结果,进行知识点掌握状况的量化评价。4、教学资源在线自测题、病毒发作模拟软件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理论较强,教师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带动学生讨论问题时需注意控制好课堂纪律。本课内容相对较多,建议将计算机病毒及黑客的相关内容调到第六节结合杀毒软件的使用一并讲。第6节《用户密码的设置与病毒防治软件的使用》教学设计一、学习者分析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学生对保障信息安全的意义有了更深入的体

会,同时了解了信息交流过程中的安全防范措施,但缺乏实际操作经验。二、教材内容分析1、本节的主要内容及在本章中的地位本节的主要内容:用户密码设置和病毒防治软件的使用,是第五节有关教学内容的延续。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设置用户密码;(2)使用病毒防治软件进行计算机病毒的防治。难点:用户密码设置及病毒防治软件的安装、杀毒操作。3、课时安排:1课时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了解用户密码设置的作用;

学会在wINDowS中设置用户密码的操作;

了解病毒防治软件的作用及种类;

学会病毒防治软件的安装、查杀病毒及软件升级的基本操作。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掌握信息安全相关防范措施在实际应用中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定期升级病毒防治软件的意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增强学生信息活动的道德意识,不随意篡改公用计算机的设置。四、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本课内容实践性较强,教学时需事先创设合适的实践情境,应尽可能多地提供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本课以演、练的教学方式为主,让学生正确掌握如何安装和使用病毒防治软件以及用户密码的设置等安全防范措施的应用操作;以小组竞赛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对本节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扩展。

物态变化温度教学设计

《第一节物态变化温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2.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存在的状态可以发生变化。 3.能举例说明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4.理解温度的概念。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5.知道常用温度计的制作原理以及温度计的构造和刻度。 6.知道摄氏温度和热力学温度,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7.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大量物质按照固、液、气三种不同状态分类,体会对物质进行分类的方法。 2.通过观察水的物态变化实验感受物质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 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 4.通过测量温度,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5.通过对物体温度的估测,提高估测温度的能力。 6.通过对体温计的观察,了解体温计在结构和使用方法上与一般液体温度计的差异。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冰化成水的实验反映出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事实,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问题。 2.通过对环境温度的了解,养成爱护环境的意识。 3.在使用温度计的过程中,养成爱护仪器、实事的品格。 4.通过参与教学活动,产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2.通过观察水的物态变化实验,感受物质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 3.摄氏温度的定义。 4.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难点 摄氏温度与热力学温度之间的关系。 [教材分析] 本节是初中物理的第一节课。从本节开始,学生们真正开始接触物理、了解物理、学习物理。因此要本着从简单入手、从现象入手的要求,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的趣味,研究的方法。本节的两个重点容是“物态及其变化”和“温度及其测量”。本节容安排上注意体现了《标准》中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在知识与技能上主要

《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

《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 纸房头乡中学赵敏 一、教材分析 “多变的天气”是新课程实验教材《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的开篇。之所以将其放在《天气与气候》的第一节学习,是因为天气与生产建设和日常生活关系十分密切。教材通过大量与天气有关的读图、课堂活动让学生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天气、气候复杂多样。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地理现象和探究地理事物本质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天气的含义,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个术语。 2.学会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初步了解天气预报的相关知识。 3.了解空气质量对人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借助多媒体设备,从感性的生活材料入手,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天气的特点,学会描述天气;通过组织游戏,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熟悉常用天气符号,认识卫星云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以致用;通过对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的了解,感受科学精神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够读懂电视天气预报 难点:识别卫星云图。 四教法分析 1.教学方法 以贴近生活实际的天气现象实例为切入点,以科学探究学习活动为主线,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地理,学好地理大有用处,增强学习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2.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活动,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学法分析 1.学生特点分析 初一学生在小学学习了一些地理知识,再加上对生活的体验,对天气知识有一些感性和理性认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接受不是很困难。加之本节内容在生活中是很有用处的知识,使教学一开始即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2.学习方法 观察法小组合作讨论法综合分析法 六教学程序设计: 新课导入——合作探究——生生互动——延伸拓展——课堂小结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猜谜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

常见天气系统教学设计

2.5《常见天气系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锋面系统和低压、高压天气系统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i、学会阅读和绘制锋面示意图,低压、高压天气系统示意图。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课学习,让学生懂得学科学,爱科学,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 际,服务于社会。 2、通过分析天气变化,使学生懂得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1 、掌握常见锋面系统和低压、高压天气系统的特点的特点。 2、能分析锋面天气图。 三、教学难点 3、理解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低压、高压天气系统与天气。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七、教学方法 1、采用多媒体的动画演示,增强认图、辨别图的能力。 2、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课前观看电视《天气预报》节目。 3、师生合作,对比分析冷锋、暖锋与天气变化,低压、高压天气系统与天气。

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等天气系统的特点一、气团 讲解气团的定义、分类及性质,启发学生受同气团 以及单一气团控制情况下的天气特征。 二、锋面系统 讲解锋面的定义、特点。介绍锋面的形成过程及分 类。 ①课件演示冷暖锋的形成、移动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冷 暖锋与天气的关系,启发学生判断锋前和锋后。 归纳冷暖锋的区别 (1 )从气团运动状况来看:冷锋是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 团;暖锋是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 (2 )从降水来看:冷暖锋都形成降水,冷锋降水主要在 锋线之后,暖锋降水在锋线之前;冷锋形成的降水强度 大,历时短,多降暴雨;暖锋形成的降水强度小,历时 长,多为连续性降水。 (3 )从锋面坡度看:冷锋的锋面坡度陡,暖锋的锋面坡 度缓。 (4 )从天气状况看:(气温、气压) (5 )从付号看: (可介绍准静止锋与天气 影响我国天气的锋面主要是冷锋 观察冷暖气团的性 质差异,分析不同 气团控制情况下的 天气。 学生比较冷暖锋的 形成示意图并总结 其异同点 观察课件演示,分 组讨论,冷锋与暖 锋在移动过程中产 生的天气现象学生 展示自己的讨论结 果 让学生看课本的 冷、暖锋与天气图 总结出来 引导学生举例子说 明 为学习锋面 知识做铺垫 理解冷暖锋 的概念,区 别锋前和锋 后,雨区位 置。 培养学生观 察分析能 力。 培养学生观 察和归纳的 能力 拓展知识开 阔视野 (一)、活动:完成教材中45页活动内容1学生分析活动中提 出的5个问题。 让学生充分 的参与到教 学环境当中 让学生加深 冷锋对天气 的影响。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1课《冷热与温度》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1课《冷热与温度》教学设计 【课标落实】 1.本课通过观察现象、认识与学会使用仪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完成探究、记录与分析数据、总结规律、拓展应用等一系列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测量、描述物体的特征和材料的性能; 意识到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快捷 科学探究 在教师引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从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提出假设; 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 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 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 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科学态度: 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 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 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 能分工协作, 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 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 了解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和“技术与工程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1.1物体具有质量、体积等特征。 能够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物体的长度、质量、体积、温度等常见特征, 并使用恰当的计量单位进行记录。 6.3.1用温度来表示物体冷热的程度,摄氏度是温度的一种计量单位。 描述测量物体或空气温度的方法;知道国际上常用摄氏度作为温度的计量单位来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17.3工具是一种物化的技术。 知道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 【教材分析】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质量 教学设计(二)

第二节质量教学设计(二)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2.通过实验操作,初步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感悟、观察、实验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天平使用技能的初步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操作,初步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操作,初步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归纳分析,动手操作 ★教学准备: 天平、常见物体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要注意“物质”和“物体”的区别。物体有一定的形状,占据一定的空间,是有体积和质量的实物。物质是构成物体的材料。例如:桌子是物体。构成桌子的物质是木材,还可以是铁 (二)进行新课(新授与探究) 1、质量的概念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常见物体,如一块冰、一颗铁钉、一把教学用木制米尺,一块木板、一把铁锤、一桶水等物体,出示顺序随机,让学生观察。 (1)问题:能否将这些物体进行分类?你分类的理由是什么? (2)学生交流、讨论。 (3)归纳:上述物体可以分为三类: ①铁钉和铁锤为一类,它们都是铁制成的; ②木板和米尺为一类,它们都是木材加工成的; ③冰块和水为一类,它们都是水,只是状态不同而已。 (1)教师总结,学生感悟:铁钉和铁锤、木板和米尺、冰块和桶里的水,我们都把它们称为物体。构成这些物体的铁、木材、水,我们都把它们称为物质。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

以看出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 结论:一切物体都是物质组成的。 (2)比较:一把铁锤和一只铁钉都是由铁这一种物质构成的,但两者所含铁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一把铁锤比一只铁钉所含的铁多;一张课桌和一把教学用木制米尺都是由木材这一种物质构成的,但两者所含木材这种的物质的多少不同,一张课桌比一把教学用木制米尺所含的木材多。 教师:在物理上为了描述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引入质量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质。 质量通常用字母m表示。 2、阐述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演示:(1)把冰块放在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使其熔化成水; (1)用铁锤把铁钉敲弯。 问题:(1)烧杯中冰熔化成水,所含的水的质量有没有变? (2)铁钉敲弯了,铁钉的质量有没有变? (3)如果将这一只铁钉由教室里带到宜宾,或带到更远的地方,它的质量会不会发生变化?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讨论、交流:冰熔化成水,只是冰的状态变化了;铁钉敲弯了,只是铁钉的形状改变了;铁钉由教室带到宜宾,或更远的地方,只是铁钉的位置变化了在这几种的变化现象中,物质没有从物体中转移出示,也没有发生由一种物质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现象,因此,只要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不变,它的质量就不变。 结论: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物体的质量不会随物体的状态、形状、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3、质量的单位 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是:kg。常用的质量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吨(t)。 它们的换算关系是: 1kg=103g1mg=103g=10-6kg1t=103kg 二、质量的测量 天平是测量质量的常用工具。在物理实验中常见的天平有托盘天平和学生天平。 1、天平的测量原理: 天平是一个等臂杠杆(有关知识在第十二章学习),平衡时,左右质量相等。 天平的两臂长度相等,当两个盘中物体的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平衡,测量物体质量时,天平一个盘放被测物体,另一个盘放质量已知的砝码,天平平衡时,砝码质量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2、认识托盘天平的构造; ①平衡螺母:用来调节天平横梁平衡; ②指针和分度盘:判断天平是否平衡,可以根据指针在分度盘上左右摆动幅度是否相等来判断,而不必等到指针完全停止摆动,只要摆动幅度相同即可;

幼儿园中班科学《多变的天气》教案

幼儿园中班科学《多变的天气》教案 [教材简解] 天气,与每个人的生活休戚相关,也越来越多地影响着幼儿的生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领域提出了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的目标,而了解天气的变化,正是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认识的重要内容之一。 阴晴雨雪、沙尘、雾霾……,幼儿每天都能体验到天气的变化,对天气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却缺少进一步的经验提升,如何引导他们对熟悉的自然现象产生关注,感受天气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获得经验的提升、总结和初步的系统化,是设计这一活动的出发点。 进入中班下学期,幼儿的观察、探究等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尝试用语言、图画等表现事物的特征,积累了简单的记录经验。结合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活动从认识形象的天气符号入手,引导幼儿发现天气的多变,从而引发关注,并通过合作配图、交流讨论,真切感受天气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并引发后续的关注。

[设计理念] 充分体现《纲要》和《指南》精神的科学教学活动是以幼儿为主体的,它不仅仅关注科学知识的获得,还更重视科学素养的养成、科学兴趣的培养。“多变的天气”这一教学活动,以“多变”为主题,通过三个环节的不同设计,使幼儿主动发现天气的多变,感受天气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引发对天气的关注。环节一,利用天气与符号间的多次转换,形象地了解天气的变化,并与环节三链接,体现“多变”的主题;环节二设置了有意义的情境,以配图形式,将天气与幼儿生活相联系,让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发现,知道在不同的天气下需要做合适的事情。同时通过交流讨论,分享同伴间不同的思考;环节三既是对前面经验的链接,又为后续关注提供铺垫。 [目标预设] 1.认识晴、雨、雪、雾等天气符号,发现天气是多变的,引发对天气的关注。 2.知道在不同天气需要做合适的事情,感受天气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活动准备]

《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设计

常见的天气系统 【课标要求】 (1)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与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2)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由三部分组成:锋与天气,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案例——台风、寒潮及其危害。锋与天气,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这两部分的内容都是先介绍一些基本概念,如气团(冷气团、暖气团)、锋(锋面、锋线)、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高压脊、低压槽等等,然后再说明受这些天气系统的影响,会带来怎样的天气或天气会有怎样的变化过程。最后都安排有一活动,这些活动既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又突出了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为了解决学生学习上的难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将冷锋和暖锋的气流运行方向、锋面形成过程、锋面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等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对比讲解,便于学生观察理解;气旋、反气旋部分运用动画进行讲解(低压部分由教师示范讲解,高压部分由学生模仿讲解),这样既使复杂知识简单化,又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冷锋、暖锋的特点,以及它们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的天气状况。 (2)掌握低气压(气旋)系统与高气压(反气旋)系统的特点、对天气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⑴掌握各天气系统活动规律和处在不同天气系统及其不同部位的天气特点,利用天气图 进行天气形势分析预报 ⑵能够说明这些天气系统是如何对所到达地区的天气产生影响的,能够结合当地情况分 析天气系统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⑶通过对冷锋与暖锋天气系统的对比分析来实现学生地理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同时建 立地理空间思维的习惯。 三、情感目标 ⑴通过本节课学习,让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培养探究地理的兴趣。 ⑵通过学习有关天气系统的知识和进行天气预报的预报分析来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的能力,培养热爱科学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⑴掌握常见天气系统的特点。 ⑵简易天气图的阅读。 【教学难点】 ⑴理解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 ⑵低压系统、高压系统与天气的关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一节《质量》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一节《质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2. 了解常见的测量质量的工具和托盘天平的构造及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3. 知道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位置、状态、形状的变化而变化。 4. 对常见物体的质量形成较为具体的量级观念。 二、能力目标 培养观察、对比、分析、归纳等能力。 【教学重点】 1. 质量的概念。 2. 质量的单位和换算。 3. 托盘天平的构造及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1、托盘天平的使用; 2、质量是物体一个基本属性,与物体的状态、形状、所处的空间位置变化无关。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托盘天平和砝码多套,铁锤、铁钉、钢尺、钢钉、小铁块、橡皮泥、橡皮擦、铅笔、塑料瓶、冰块、罐头等 【教学方法】 一、教法的总体构思及依据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主要通过课件,观察,运用讲解、启发诱导、自主探究式教学,并贯穿使用合作和讨论式。这样 做,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基本原则的体现。 二、具体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 充分联系生活,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他们从大量的现象中提取本质的方法。 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合作,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人新课 多媒体课件显示: 1. 铁锤、铁钉、桌子、椅子、课本、纸张、钢尺、钢钉、橡皮擦、铅笔、树木等这些物体分别由哪些物质组成? 说明:这些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 2、小到灰尘、空气、大到高山、地球、月亮、宇宙等这些物体分别由哪些物质组成? 说明:所有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物体”、“物质”的模糊理解顿时变得清晰明了,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 3. 老师提问:这些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是否一样?通过多媒体课件显示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得出: a. 铁锤比铁钉含铁多; b. 桌子比椅子含木材多; c.课本比一张纸含纸多; d.钢尺比钢钉含钢多; e.一棵树比一根木条含木材多……讲解:由此我们知道组成物体的物质有多有少。 引入 二、1、质量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 设计意图:针对质量的概念比较抽象、难理解,我采用对比铁锤、铁钉;桌子、椅子等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明白“物体的物质有多有少”。从而归纳质量的概念。 2.课件演示视频:(师生互动,交流反馈,激发兴趣):太空中航天员的食物---月饼、太空中的航天员杨利伟等有质量吗?

多变的天气 名师教案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 认识环境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计算机与地理学科整合,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3、培养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 为习惯。 教学重点 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培养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方法 讲解法、提问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从早晨到现在,我们一直感受着天气的变化,那么,什么是天气呢?谁能说一下今天的天气情况怎么样,有什么特点? 生:学生根据当时的情况回答。 教学新课 (版书)一、天气及其影响 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 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注意“短时间”、“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因而天气有多变的特点,同一时刻不同地方天气不同,同一地方不同时刻天气有变化。 天气对人类有那些影响呢? 资料:长江中游和四川盆地伏旱天气的危害。 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 两道思考题:1人类喜欢这种天气吗?为什么? 2、这种天气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生:阅读、讨论、回答。学生可能回答得很肤浅,教师讲述这一带受副高控制等方面的知识。 结束语:人类不喜欢这种天气,但这种天气的产生有人类活动的影响。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应该注意人类活动要规避灾害性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减少天气灾害对生产生活的危害,所以我们要学会阅读和看懂天气预报。 (版书)二、明天的天气会怎么样? 1、城市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

完整版高三复习课教案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设计

《常见的天气系统》高三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观察动画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各天气系统的形成过程和对天气的影响。 2、提高学生读图、分析、总结的能力,能够判读常见的天气系统图。 3、通过对点演练和针对训练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1、冷暖锋、高低压以及锋面气旋的判读、对我国天气有重要影响的锋面天气。 2 、高压系统、低压系统的天气特征。 3【教学难点】、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 1 、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状况与差异。 2 、锋面气旋的判读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3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比分析、实战演练【教学方法】:一课时【教学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情景(引导学生回忆近几日天气的变化特点,说出天气变化带给自己的感受,引出本节课) 情境问题:今天出门在外同学们有什么感受?那昨天呢?前天呢? 学生回答:冷、热…… 引出新课:为什么我们会有这种忽冷忽热的感觉,它和常见的天气系统有关系,今天这 节课我们来重温天气系统。 【知能构建】 重要类型、要素的判读天锋面气判读高、低系压系对天对天气的 的影响锋面气旋 判读对天气的影- 1 - 转折:首先我们来重温锋面系统锋面系统一、:冷、暖锋过境前、时、后,天气状况怎样?问题探究1、教师动画演示,学生观察动画思考归纳1】:利用多媒体播放锋面动画,通过教师一系列的提问,引导学生回答探究问设计思路【题【学生明确】 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 冷锋气温高、气压低刮风、阴天、雨雪、降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

晴 温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连续性的降雨天气暖锋气温低、气压高2、以我国具体的天气实例为主,简单介绍准静止锋,使学生明确准静止锋控制下的天气特点即可。 影响我国的准静止锋: ①江淮地区形成梅雨天气(6~7月):江淮准静止锋 ②云贵高原东北(城市:贵阳)的冬雨连绵(天无三日晴):昆明准静止锋 ③华南准静止锋(南岭一带); ④天山准静止锋。 3、通过讲解中国东南沿海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说明锋面是影响我国的重要天气系统,并使学生牢记中国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南岭五,江淮六,两北七八九回头。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认识气温计》教学设计

2.认识气温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三上《天气》单元的第二课时。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学生明确了本单元的学习主题,对天气现象有了粗浅的认识;对天气的变化有了一些直观的感受;意识到天气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本节课转入对“气温”这一具体的天气特征的观测,重点是气温计的研究与认识。 聚焦部分,先直述“太阳可以使地球变热”,从宏观的视角,理解太阳热量与气温的关系,然后聚焦问题:用什么工具去测量气温? 探索部分,安排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认识气温计。通过对气温计的观察,知道气温计一般与水温计一样,它由液泡、液柱、刻度、单位符号等部分组成,气温的常用单位是“℃”,读作“摄氏度”。需要注意的是:《水》单元有过温度计的使用,但并没有强调掌握使用方法。而在这一单元,则要求学生会正确使用气温计。 第二个活动是利用气温计模型练习读数。气温计读数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特别是零下的读数。利用气温计模型,这解决了实测过程中液柱升降变化难控制的问题,也可以在短时间内多次练习不同数值的读数。 第三个活动是观察其他温度计。通过观察活动让学生认识到,除气温计外,还有水温计、体温计、电子温度计、金属温度计等很多不同类型的温度计,不同的温度计有不同的应用场景。这部分内容只是简单的了解,不需要做深入的分析。 研讨部分有2个问题。针对第一个问题,可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读数中的困难,重点在于学生碰到的读数困难和不规范做法提出解决办法,从而归纳出气温计正确的读数方法和记录方法。针对第二个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气温计测量获得的准确数据让我们描述的天气情况更加精准,交流测量数据对描述天气、发现天气变化规律的重要性。 拓展部分主要讨论气温计、水温计、体温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主要观察它们量程的不同,知道不同温度计的结构与它们功能相匹配。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天气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感官的感知,或听家长、天气预报对天气的描述。他们没有进行过科学工具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活动。气温计是测量气温的专用工具,使用气温计可以测量周围空气的温度,可以知道我们所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课程教学设计

第七章:力 第1节: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三、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节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二)力的作用效果 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 1.感受力作用的效果 (1)请一位同学到教室前面表演举哑铃。 请这位同学谈谈肌肉有什么感受?(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张) 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的感受而得来的。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 (2)学生用图7.1-2所示的器材做实验。 问题:小钢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 ②静止的小钢珠被磁铁吸引,向磁铁方向运动。 ②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的小钢珠被正对运动方向位置的磁铁吸引,速度变快。 ③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的小钢珠被与运动方向垂直位置的磁铁吸引,运动方向改变,偏向磁铁方向运动。 (3)学生交流运动员在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①棒球运动员用力将球投出,由静止变为运动。 ②足球守门员接住射向球门的足球,足球由运动变为静止。 (4)告诉学生: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无论物体是从静止

常见的天气系统 1课时教案

常见的天气系统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的特点。 2.掌握简易天气图的阅读。 能力目标 1.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每天电视台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 2.掌握各天气系统活动规律和处在不同天气系统及其不同部位的天气特点,利用天气图进行天气形势分析预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节课学习,让学生懂得学科学、爱科学,献身气象事业,为“四化”建设服务。 2.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点 1.掌握常见天气系统的特点。 2.简易天气图的阅读。 ●教学难点 1.理解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 2.低压系统、高压系统与天气的关系。 ●教学方法 1.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让学生课前观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之后的《天气预报》节目,注意主持人对天气形势的分析。 2.本节教学以识图、辨图、启发诱导、精讲多练为主。 ●教具准备 城市天气预报挂图、录像带、投影仪。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天气是时刻变化的,而天气又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全国各地的广

播电台和电视台,每天都要播放多次天气预报。在每天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里,除城市天气预报外,还有天气形势预报。我们常可以听到主持人说“受冷锋天气系统影响,未来两天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降温、大风等天气”或”受高压系统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秋高气爽’的好天气”等,像冷锋、高压系统、热带气旋等都是影响天气的天气系统。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些常见的天气系统。 [讲授新课] 2.5 常见的天气系统(板书) 各个天气系统都有其生长、移动和消亡的规律,而且与各种不同的大气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故而出现不同的天气。我国幅员辽阔,不仅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有晴、阴、雨、雪等变化,而且同一时间不同地区的天气也各不相同。这就是不同天气系统的影响或处于天气系统不同部位的缘故。影响我国的几种主要天气系统是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等。下面我们首先来学习锋面系统。 一、锋面系统(板书) 锋面系统是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我国的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联系,那什么是锋面呢? 1锋面的定义(板书) 锋面示意图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叫锋面,锋面亦称锋区,其水平范围可由几百米到几千千米。 由于冷空气密度大,暖空气密度小,当冷暖气团相遇时,一般是冷气团在锋面下面,暖气团在锋面上面。因为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都有明显的差别,所以在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锋面一般可分为冷锋和暖锋。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冷锋。2.冷锋(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图2.19“冷锋与天气”,注意观察冷锋的表示方法。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温度》教学设计范文(精选4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温度》教学设计范文(精选4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作者收集整理的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温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温度》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第七册《生活中的负数》单元第一课时《温度》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并会正确读写。 2、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教学重点、难点: 1、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2、了解天气预报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并会正确地读写。 教学过程: 组织课前互动: 同学们,张老师第一次和我们班的同学一起学习,谁愿意来介绍一下自己,说说自己有什么优点?(学生介绍) 有这么多优秀的同学,看来我们班级一定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班级了。老师好希望和大家一起上这节数学课。你们准备好了吗?好,那我们上课吧。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刚才那么多同学介绍了自己,说了自己的优点,你知道张老师的优点是什么吗?告诉你,张老师的天气预报播的最好,特像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你相信吗?不信啊?那我就播一段你听听,但是请你边听边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或者是那知道的方式,将新闻中的数据记录在课前老师发给你的那张纸上,看谁的记录方式最简单、最清楚…… 张老师播的怎么样?天气预报天天播,看来温度很重要,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温度”(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感受引入正负号的必要性,自主合作探究总结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请同学们把你记录数据的方法和你的小组同学交流一下,选出你们小组认为最合理、最简单、最清楚的方法,介绍给大家。(学生汇报) 选出“+、—”的方法,你们想的真好,和数学家想的一样。 (二)会读温度,及温度的相关知识。 你知道怎样读这些温度吗?(学生会就学生说) (1)“℃”这个符号,我们读作“摄氏度” (2)通常用+5℃表示零上5℃。用—2℃表示零下2℃ (3)师:每组桌面上都有一张图片,谁愿意也学学“天气预报”播音员,来播一下天气预报?(指名一生上台表演)其他同学仔细听,你能从播报的温度中发现了什么?(学生边听边思考,汇报) (三)会使用温度计表示生活中的温度 在生活中我们用什么来测量温度呢?——(温度计) (1)认识温度计 出示:温度计,(学生拿出温度计,每小组一个)从温度计上你知道些什么,又观察到了什么,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1、0刻度线是红色标出的; 2、上面还标有数字:零以上的数字越来越大,零一下的数字也越来越大。 3、0以上是零上的温度,0以下是零下的.温度。 4、一个小格表示一度。 5、有一个℃的符号)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温度》教学设计2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第七册数学P86~87的内容及练一练 二、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并会正确读写。 2、会比较两个以下温度的高低。 三、教学重点、难点: 1、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第一节 改善大气质量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气的主要污染物,了解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 2.掌握酸雨、臭氧空洞、温室效应的形成原因,了解这些污染的来源及危害,以及消除这些污染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大气主要污染物的认识,了解其来源和危害,分析讨论其改善的方法来培养学生学会运用知识的能力,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分析探究大气主要污染物的种类、来源、危害以及改善大气质量的主要方法,充分认识到人类生活与自然界的矛盾,充分认识到科学发展的局限性,从而进一步领悟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树立用科学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大气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改善大气质量的主要方法 教学难点 减少或消除酸雨、臭氧空洞、温室效应的方法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原理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引入

【投影】:几幅反应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图片,引入干燥洁净空气的组成 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创造了空前丰富的物质财富。而 与此同时,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消耗,污染物的大量排放,也导致了全球性 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比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蔓延、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 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引入大气污染的来源。 二、新课教学 [板书] 第一节一、大气污染的危害 大气污染的危害 (一)大气污染物 A、颗粒物:粉尘、烟、雾等。

B、有害气体:硫的氧化物(SO2和SO3)、氮的氧化物(NO,NO2)、CO、碳氢化合物、 CH4、氟氯代烷(氟里昂)等 大气污染的危害:多方面的,既危害人体健康,又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严重时会影响雷地球的气候 酸雨、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问题是目前大气质量所面临的三大问题。改善大气质量,应首先弄清楚大气污染的成因,才能对症下药,并以积极的防治。 【思考与交流】怎样的降水称之为酸雨?可用哪些化学方程式来简单表示酸雨的形成? (二)酸雨 正常雨水的pH=5.6(由于CO2(g)+H2O H2CO3H++HCO3-所导致) 酸雨的pH<5.6 原理:酸性氧化物(SO2、NO2等)与水反应生成酸 危害:具有破坏环境,影响动植物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的危害性 【投影】南极上空臭氧层的变化图。引入臭氧层受损。 (三)臭氧层受损 阅读教材P74“臭氧层受损”内容,回答: 问题1、臭氧层有何作用呢? 问题2、什么原因导致了“臭氧空洞”的形成呢? 问题3、为了保护臭氧层,人类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自学后回答】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 第1节 温度 教案

第三章第1节温度教案 课标要求 1.能区别固、液、气三种物态。 2.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3.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4.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5.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和沸点联系起来。 6.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7.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教材分析 本章的主要内容有温度、温度计及其使用、熔化和凝固、蒸发和沸腾、液化、升华和凝华。由于热现象和实际生活联系密切,所以中考命题思路和类型较多,常见题型有填空题、选择题、实验探究题和简答题等。由于中考逐年注重实验操作能力和应用知识能力方面的考查,因而温度计的使用、物态变化的图象和对各种物态变化现象的科学探究仍是今后中考命题的热点。在解答题目时,特别要注意物质在发生物态变化时,需要吸收或放出热量;但晶体在熔化和凝固时,液体在沸腾时温度却保持不变。并注意各学科知识的联系和应用,特别是数学知识在物理中的实际应用,会对各类图象进行分析。 学情分析 1.学生对本章内容原本就有一定的基础,对一些物态变化现象并不陌生,且教学要求也不是很高,主要是了解一些基本的规律,然后应用这些规律解决生产和生活中某些简单的问题,理解起来并不困难,所以将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作为本章重点。 2.在学生的意识里,认为“白气”是“水蒸气”,摸起来热的物体温度一定高、冷的物体温度一定低等凭自己主观想象或自己经验、感受获得的错误信息,要及时纠正.教师可鼓励学生多搜集资料,并互相交流讨论,让学生真正的理解这些知识。 3.学生虽然熟悉生活中的各种物态变化现象,但区分起来,却不知从何入手,教师可多举例,讲明分析的思路和判断的依据。 4.有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不够仔细,或没有耐心,教师可适当引导。如注意物态变化前后温度的变化,出现了什么现象等。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归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建议

第六章第一节 质量教学设计

第六章第一节质量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的第六章第一节——质量。 质量是力学的第一个物理量,也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物理量。它是力学学习的基础,对力学的学习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即将学到的密度的知识中也要用到质量及其质量的相关知识。此外,质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因此,学好质量也为惯性的学习打好了基础。除此之外,在后面第七章重力的学习中也要用到质量,而且到了高中还要进一步的学习质量。 总而言之,质量的学习是很基础的。 二、学情分析 第六章是学生在八年级物理学习了有关物质的形态和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认识物质的属性。而经过一年时间的学习,学生不管是在科学探究的能力还是认知水平都有了一定的提高。本章除了进一步注重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外,在科学内容方面着重认识两个重要物理量——质量和密度。本节课——质量在物理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基本物理量,对学生来说质量是个比较陌生的概念;而对它的单位,购物时经常用到,比较熟悉。 三、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符号及其单位。 2.知道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查阅资料等,理解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质量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认识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单位 2.理解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 难点 1.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 2.质量单位的换算。 教学突破 在初中阶段对质量概念的理解要求比较低,因此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东西有多有少”的知识,引导学生认识身边的物体。“从物质的量”的概念出发,引出质量的初步概念,这样认识起来会比较自然和顺畅。 五、本节教法、学法 教法:

中班科学实验教案《多变的天气》

中班科学实验教案《多变的天气》 知道在不同天气需要做合适的事情,感受天气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以下是出guo为大家的中班科学实验教案《多变的天气》,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出guo。 1.认识晴、雨、雪、雾等天气符号,发现天气是多变的,引发对天气的关注。 2.知道在不同天气需要做合适的事情,感受天气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Ppt课件小组操作板(含晴雨雪雾符号、√×?符号、图片插槽设置等)每组8幅生活图片(晒被子、放风筝、轮船、飞机、伞、墨镜、帽子、口罩) 一、话题导入,引出天气符号今天的天气怎么样?(以晴天为例,结合幼儿回答,ppt出示晴天图片假如请你用一个符号来记录晴天的话,你会怎么记录? 我们看看生活中是怎么记录的——出示晴天天气符号(评析:从今天的天气导入,自然引发幼儿的兴趣,并且利用幼儿已有的记录经验,建立起天气与天气符号之间的联系,了解生活中可以用天气符号来记录天气,从天气转换到符号) 二、认识各种天气符号,发现天气是多变的 1.认识各种天气符号 (1)认识雨天符号(如当天为雨天,与步骤一中内容互换)出示雨天符号——看到这个符号,你知道表示什么天气吗?

(评析:利用ppt链接,设计可随机调换的符号,可结合当天的天气与步骤一中的图片内容灵活调换) (2)认识多种天气符号出示多种天气符号(晴、多云、阴、雨、雾、雪、沙尘)除了晴天、雨天,你还知道哪些不同的天气?从符号中你也能找到吗?有没有你看不懂的?(结合幼儿回答,出示相应的天气图片)(评析:当幼儿对符号有了概念之后,又从符号转换到天气,从众多的符号中找出相应的天气,初步感受天气的多样) 2.了解同种天气不同程度的符号 (1)出示三种雨天符号为什么同样是雨天,要出现三种不同的符号? (2)除了雨天,有没有其它天气也会用不同程度的符号表示?(结合幼儿回答,ppt展示雪、风等天气不同程度符号,拓展经验)例:小雪、中雪、大雪、暴雪例:不同等级的风(评析:从单一的符号到三种不同程度的符号,是在上一环节基础上的递进,上一环节是不同天气的变化,这一环节是相同天气不同程度的变化,通过符号→天气的转换,再次感受天气的多变。) 3.小结原来,天气的变化有这么多,有晴天、阴天、雨天,还会刮风、下雨、下雪起沙尘,同一种天气还会有很多不同的变化。 (评析:小结,将经验进行适时的提升与总结) 三、合作配对图片,感受天气与生活的关系 1.为四种典型的天气进行生活图片配对,知道不同天气下做哪些合适的事情

高中地理常见的天气系统教案

2.5常见的天气系统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天气系统的区别 2、使学生掌握形成天气和气候的基本因素; [教学重点]:天气和气候的形成及气团、锋面对天气影响的一般规律和对我国的影响。[教具方法]:PPT教学结合课堂讨论 [课时安排]:1-1.5课时 [讲授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1、有哪一位同学能够根据昨晚的电视天气预报,说出今天的天气预报? 2、请大家回忆一下前两天的天气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小结导入:天气现象是我们最能感受到的一种自然现象,这种自然现象是不断变化的,不仅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晴、阴、雨、雪等变化,而且同一时间不同地区的天气也不相同。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会弄清其中的道理。下面我们就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 [讲授新课]: 一、锋面系统 1、概念:两种性质不同气团之间的界面称为锋面。 (画图表示锋、锋面、锋线) 2、锋的形成、分类与天气的关系 (1)暖锋:读课本P.46暖锋示意图 运用俗语“一场秋雨一场寒、一场春雨一场暖”引入 注意比较、判别(锋面交角大小、气流运动方向、降水分布) 总结“暖锋” (2)冷锋:读课本P.46暖锋示意图 分析“冷锋”结合flash讲述和总结。

注意举例说明:①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天气 ②冬季的寒潮 ③我国北方冬春季节的大风沙暴天气 过渡:影响我国天气的锋面主要是冷锋,如:冬季的寒潮,是冷锋快速南下时形成的;北方的暴雨,也是冷锋形成的锋面雨。下面我们将继续学习影响天气的高低气压系统。 补: 二 、低压和高压系统 气压场(气压类型)读课本 p.61“海平面等压线布图”分析: 等压线分布图反映了水平方向上气压分布状况。 1、教师提示: 低气压:中心气压值低于四周, 气旋:中心气压值低于四周,气流由四周向中心旋转运动 高气压:中心气压值高于四周, 反气旋:中心气压值高于四周,气流由中心向四周旋转运动 高压脊、低压槽 提问:高低气压与气旋和反气旋有何区别? (前者是对气压状况的描述,后者是气流运动状况的描述) 2、导入下一环节:讨论气旋和反气旋对天气的影响 气旋和反气旋(绘图分析)(以北半球为主要分析对象) 高, 狂风暴雨 大风沙暴天气 水 冷暖气团势均力敌 地形阻挡 阴雨连绵 例:梅雨(江淮准静止锋) 例:昆明准静止锋(昆晴贵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