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第二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12.98 MB
- 文档页数:2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领会亲贤远佞建议的重要性2、记住主要词句的意义学习过程:一、检查旧课:翻译下列语句: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二、研读课文3~5节,思考解决下列问题。
(一)重点词解:1、此皆良实..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3、悉.以咨.之4、必能裨.补阙.漏5、性行淑均..6、必能使行阵..得所..和睦,优劣7、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8、未尝..于.桓灵也..不叹息痛恨9、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二)翻译下列语句1、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2、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三)对照课文,理解下列问题1、这几段作者向后主提出了什么建议?2、先汉兴盛后汉倾颓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四)研读课文第6节,思考并解决下列问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翻译课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随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又.一年矣。
3、研读课文解决下列问题①“由是感激”,作者感激先帝的原因是什么?②哪句话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
出师表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流畅的诵读课文并背诵积累2.译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积累常用文言字词3.理清课文层次结构4.体会作者言辞中饱含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理清层次,理解内容1.课文题目名为“出师”,作者阐述出师的理由从哪些自然段可以看出?2.前五个自然段写了哪些内容?小结:全文围绕“出师”可分为两大部分:前五个自然段先对“出师”后的国内政事提出建议,然后说明出师理由。
3.课文的第一部分中,作者在出师前提出哪些建议?在怎样的情况下提出的?4.课文第二部分从哪些方面阐述出师理由的?二、合作探讨,析读课文探究课文第一部分的内容1.课文开篇先分析天下大势,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分析形势不利的客观条件,指出目前正是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希望刘禅“居安思危”。
2.文章开句就提到“先帝”刘备,在文起什么作用?因为蜀国是先帝创下的基业,是“北定中原”“恢复汉室”的根据地,而先帝的理想未能实现而中途死亡,使作者感到十分痛惜,并且感到肩上的托付的担子之沉重。
同时警示后主要奋发有为,继承先辈遗志。
为后文提出建议定下基调。
3.这段提到“侍卫之臣”和“忠志之土”有什么作用?这是蜀国“人和”的主观条件,而且是先帝“殊遇”造成的。
客观条件虽然堪忧,主观努力尚且可为。
在这样的情况下,做为蜀国的国君应当如何做,文章开头从三个方面使后主认识到应当有所为。
4.课文三四段列举了哪些人?他们的特点是什么?这两个段的关系是什么?5.课文第五自然段在前文对宫中府中做好周密安排,举荐贤臣的基础上主要采用了什么写法提出亲贤远佞的主张?第一部分小结:课文第一部分,主要分析当时的严峻形势,劝勉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并提出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三项建议。
探究课文第二部分的内容1.课文第六七八自然段提到哪些著名的历史事件?你能找到吗?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写这些事有什么作用?“躬耕南阳”、“三顾茅庐”、“临危受命”、“白帝城托孤”“五月渡泸”、“出师伐魏”2.课文第八自然段中作者如何表达了出师的决心?1)以出师为己任。
《出师表》第二课时 一、目标: 1、 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活用字、古今异义词等重点的字词; 2、 了解诸葛亮上表的目的和提出的三条建议; 3、 把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二、指导自学: (一)同桌互学、完成目标1(10分钟) 1、注音并解释: 崩殂. 恢弘.
裨.补 攘.除 驽.钝 卑.鄙 咨诹.. 彰其咎. 陟.罚臧.否 猥.自枉屈 2、指明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之: (1) 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2)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 此皆良实。 (4) 优劣得所。 (5) 亲贤臣,远小人。 (6)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7) 北定中原。 3、指出加点字的古今意义的不同: (1)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2) 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兵.甲已足。 (4) 临表涕.零。 (二)讨论自学、完成目标2(20分钟) 1、作者上书这篇“表”的目的是什么?主要论述了哪几方面的问题? 2、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提出了几条建议?他反复陈说的是哪一条?
3、第一段作者分析形势时先说不利的客观条件 ;后说有利的主观条件 。这种有利的主观条件是由 造成的。 4、第三段作者指出在内政上亲贤臣,则会 ;第四段作者指出在军政上亲贤臣,则会 。 5、文中从正反两方面概括两汉历史经验教训的句子是 。 6、第六段中表现作者志趣品格的句子是 ; 流传至今的一个成语是 。 7、 第八段中作者归纳各方面的责任:首先严以律己;其次 ; 其次 ;最后提出 的希望。“深追先帝遗诏”和前文 “ ”相照应。作者希望“陛下”,“自谋”的目的是 。 8、第七段表达了作者对刘备父子怎样的感情?(用文中语句)
9、诸葛亮受命以来采取了怎样的行动、怀着怎样的心情来报答先帝的?
10、诸葛亮认为他“报先帝、忠陛下之职分”是什么
(三)对照注释把课文译成现代汉语。(10分钟) (四)指名翻译,集体更正。 三、作业: 1、 找出文中的特殊文言句式并指出。 2、 背诵
《出师表》第二课时导学案
【教学目标】
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1、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2、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学习、交流、展示任务问题、活动设计方案【自主学习】※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全词,认真完成下面的预习作业,相信你
一定行的!
1、分析课文内容:
(1)、赏罚同一标准: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三条建议是:①开张圣听(广开言路);②严明赏罚;③亲贤臣,远人( 佞)
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
(3)、分析形势:①不利的客观条件: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
益州疲弊,②有利的主观条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4)作者志趣(无意功名、淡泊名利):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5)、临危受命(创业艰难、患难与共的经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
之间”
(6)、先后汉兴衰原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7)出师目标(“大事”、政治愿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
汉室,还于旧都
(8)三顾茅庐(追随先帝驱驰原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
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
许先帝以驱驰。
(9)表达感情: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0)、作者回忆对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大事:
三顾茅庐临危受命临崩寄大事
(11)分析形势的原因:指出先帝创业艰难,希望后主发愤图强,继承父志,复兴
汉室
(12)自述身世的目的:(1)、感激先帝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
(2)、指出创业艰难,劝勉后主发愤图强,复兴汉室
【课中交流】
1、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心?
答案要点:(1)、封建社会推崇:刘汉为正统、受知遇而尽忠的一代忠臣典型(2)、今天我们可看作为事业、为人民的全心全意服务的思想
2、从《出师表》中你觉得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要点:(答任意一点)
(1)、为报刘备三顾草庐知遇之恩,出山效命;在危难关头奉命出使,患难与共,刘备临终托孤,他受命以来,早晚忧叹, 把兴复汉室看成报先帝忠陛下的职责而鞠躬尽瘁,可见他是个感恩图报的人。
(2)、他准确地掌握当时天下三分的形势,能客观地分析有利不利条件,劝谏后主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等,可见他深懂治国之道。
是一个有政治远见的人
【目标检测】
1.诸葛亮是如何分析当前天下形势的?其目的是什么?
先说不利的客观条件,指明蜀汉“危急存亡”的形势,意在刘禅能“思危”,激其发愤图强之志;再说有利的主观条件,指明希望尤在,意在促刘禅励精图治之行。
2.诸葛亮向刘禅提出哪些建议,主要陈说的是哪一条,为什么?
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
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亲贤远佞。
因其余两条皆与此有关。
刘禅昏庸无能,如不能亲贤远佞,必然会“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 所以说,这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根本,是三项建议的核心。
3.就君主治国的角度来说,诸葛亮就哪三方面向后主提的建议?
纳谏、法治、用人。
4.文章3、4自然段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不可以,为提出“亲贤远佞”建议张本,使刘禅明了亲贤的对象
5.作者主要依据什么来向后主举荐贤臣,推荐文臣、武将?
忠心、品德、才能。
6.诸葛亮是如何使刘禅认识到“亲贤远佞”的重要性的?
从正反两方面对比两汉的历史经验教训,提醒刘禅勿蹈桓、灵覆辙。
教学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