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第八讲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学思想
- 格式:ppt
- 大小:287.00 KB
- 文档页数:66
马克思主义人学核心思想与当代作者:马蒙来源:《消费导刊》2010年第01期一、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核心思想(一)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核心思想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在马克思那里,所谓人学,指的是专门研究人的科学,是着眼于研究作为主体的人及其本质、存在和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人学是关于人的存在、人性、人的本质人的活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是从哲学上对人所做的最高层次的思考。
“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概念。
同时,“人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居核心地位,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的“遗传基因”。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有其极其丰富的内容,浩如烟海、博大精深。
但究其核心,我们会发现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核心思想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
“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作为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建构的一种价值且标和人的发展的最高境界,在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体系中始终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辩证观的理论范畴,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取向。
“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在关于人的理论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第一次以科学实践观为钥匙,解开了人的本质这个千古之谜。
阐明了造成人的现实处境的经济社会根源以及彻底改变这种处境的科学方法,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的彻底解放开辟了道路。
在不朽的共产主义经典文献《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向全世界宣告了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代替那存在若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之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在批判资本主义,揭示社会发展趋势时,又明确指出,未来的新社会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解读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人究竟是什么?他只是历史中已被安排好角色的剧中人,还是历史的剧作者?古今中外无数智者痴迷于这一问题,对它的书斋渐悟,闲暇诧异构成了人类文明斑斓璀璨的悠悠画卷。
古希腊哲学闪烁着人的理性光辉,在经历了漫长中世纪的蛰伏后,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又一次高扬了理性原则,后继者以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天才思想开创了德国古典哲学,深化着对人性的认识,而最具划时代意义的人学革命则是由马克思完成的。
关键词:人性人的本质人学人是什么?只是从四足,到两足,再到三足的动物?如何破解这个斯克诺芬之谜?一、人学的渊源古希腊中求真知,爱智慧的哲思者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贯穿于古希腊理性主义人学的始终。
关于人性的解析,在古希腊哲学中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丰富的过程。
这期间经历了自然人性论、理性人性论、社会人性论。
自然人性论,泰勒斯、恩培多克勒这样的早期哲学家,把世界的本原视为如水火土气这样的物质,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
理性人性论,毕达哥拉斯提出“在人身上最有力的部分是灵魂”,灵魂就是人的理性。
他的灵魂这一概念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认为灵魂可以脱离肉体而独立存在,可以转世,得到永存。
赫拉克利特阐发了“逻各斯”,把人看作一个求取真知、获得智慧的理性存在者。
苏格拉底、柏拉图更是极大地发展了人的理性学说,他们明确宣称自己的哲学就是研究人的理性。
由此,理性是人的本质的思想渐渐被确立起来。
社会人性论,古希腊哲学家们已经窥测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苏格拉底和德谟克利特在“知识即美德”的观点上是一致的。
前者强调美德的先验性,后者则更注重了后天教育、环境对一个人的道德品行的影响。
在人的自然属性基础上,人的本性进而通过教育和训练得到改变,德谟克利特的思想在这里已经接近人性的社会性思想了。
在《尼可马科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第一次提出“人是政治动物”,“人在本性上是社会性的”,他强调社会教育、行为实践对培育人的美德的重要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含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进而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的彻底的辩证法,它以科学的实践论为基础,真正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和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内在的高度统一。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一)、辩证的唯物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物质世界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有自己的发展规律。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是指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而改造世界。
1、意识能动作用的具体表现如下: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和有计划的。
人的活动中预定的计划、目标、活动方式和步骤等,都体现着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不仅能够客观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进一步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意识活动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
第四,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
2、主动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性。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客观规律性为前提。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性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们通过自觉的活动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二)唯物的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既包括客观辩证法也包括主观辩证法,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的统一。
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
联系就是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袁贵仁著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1996 (所引用马恩全集的第一版)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6页一、劳动与人的本质力量劳动还是人的自我表现、自我肯定的形式。
劳动过程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展开的过程,是人在其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肯定自身的过程。
劳动实现了人的肉体的和精神的潜力,以客观的物化形式展现人的本质力量,表现人的创造性的社会本质,确证人在世界上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根本的存在方式,人是在劳动中而且也只有在劳动中才能“能动地表现自己的”②(马恩全3卷29页)。
离开劳动过程,人无以表现自己的主体性;离开劳动产品,人无法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离开劳动,人无法肯定自己的主体地位。
在一定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人的特性实际上就是人的劳动的特性。
P85 1人的类本质和人的本质劳动是人的类本质,是把人作为类存在物,强阔人和动物的区别;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主要指“单个人”的本质,把个人(以及民族、阶级)作为一定社会关系的载体、承担者,把人与人相区别。
也就是说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中可以进行人的个性、民族性、阶级性、国民性的现实思考,如无产阶级的“本质”和资产阶级的“本质”,以及个人的、民族的、阶级的“本质”等等。
在理论上,人的本质是劳动和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都是科学! P96二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说明了需要在整个唯物主义历史观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逻辑起点是由“劳动”、,“需要”和“增殖”三个因素构成的,离开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全面说明人类活动和人类历史。
需要是理解人的活动和人类历史的逻辑起点之一。
需要理论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P1461人的需要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人有很多需要,但并不是凡存在于人身上的需要都是合理的。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从意识形态的层面上讲,马克思的人学理论为我国的很多理论思想提供了基础,如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三个代表”都是马克思人学理论思想的进一步的发展。
这些思想是将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地位和最大获得利益提高到一个很高的层面,也就是说这些思想是为人而服务的。
马克思的理论思想在早期受了赫斯和黑格尔的影响最为深刻,他继承了赫斯的共产主义思想和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这两种思想就是他对人权的维护。
马克思的人学理论是从他哲学思想中而来,其中心问题是就是人的存在与发展,也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如何实现利益最大化的以人为主的思想。
马克思所代表的是工人阶级贫苦大众的利益,他将工人阶级的贫苦称之为劳动异化,怎样将这种异化消除就是马克思人学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
马克思的人学理论是为了适应他所在的当时社会的需要而形成的,以人为本的发展途径就是为人类找出一种达到能够适应社会生产需要的方式方法。
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思想中,社会发展的理论是其中的最为重要的理论思想,因为人类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发展就是社会的发展。
马克思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来强调人的,人的自然属性指的是人的生物特性和生理方面的属性,而人的社会属性是指人类在社会生产劳动中形成的生产关系的社会属性,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自然属性的存在是社会属性形成的前提条件,而社会属性在一定程度上对自然属性起着制约作用,社会属性也是人的本质属性。
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马克思注重了人的主体性和人与自然的统一性,这是从人与自然相互之间的关系的立场出发来强调人的。
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之中,有不少人想追寻规律来总结社会发展的规律,但在马克思看来,社会的发展有着其可以遵循的规律性,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矛盾的,也是运动变化的,社会的发展也遵循这样的的规律。
他还提出了生产力决定了社会的发展变化、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四者之间是矛盾且运动的,这样就使社会的形态发生了变化,致使社会进一步的发展壮大。
马克思主义人学一、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不管后人如何看待,历史的事实终究是改变不了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确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同时,一再明确地强调了自己的出发点,并且直言不讳:“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主张“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而且,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这是一种“符合实际生活的”“观察方法”。
确立现实的人作为自己学说的出发点,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前人思想的各种出发点进行批判的结果,是人类思想发展史的合乎逻辑的必然结论。
我们知道,宗教神学是以“神”为出发点的,然而在马克思看来,“神”不过是“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或者说“神”是异化了的人。
马克思揭穿了“神”这个神圣的形象,把它还原成了人。
黑格尔则将“绝对精神”作为自己哲学的出发点。
马克思指出,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是经过“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
不过,这个“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是头脚倒立的。
实际上,我们可以把“绝对精神”看作是黑格尔所创造的改头换面的上帝。
宗教神学和黑格尔哲学殊途同归,他们各自都把“神”或“绝对精神”描绘成创造世界的造物主和主宰人类的精灵,而走向精神上的专制主义。
费尔巴哈对此表示了极度的不满和愤慨,他直接以人为自己学说的出发点,在其创立的人本主义“新哲学”中确立了人的地位。
用马克思的话来说:“费尔巴哈把形而上学的绝对精神归结为‘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从而完成了对宗教的批判。
”然而,在费尔巴哈那里,“就形式讲,他是现实的,他把人作为出发点;但是,关于这个人生活其中的世界却根本没有讲到,因而这个人始终是宗教哲学中所说的那种抽象的人”。
恩格斯进一步指出:“要从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转到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就必需把这些人当作在历史中行动的人去研究。
”“但是费尔巴哈所没有走的一步,终究是有人要走的。
对抽象的人的崇拜,即费尔巴哈的新宗教的核心,必须由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来代替。
研究生课程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思想》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姓名周新原学号1100217015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任课教师刘艳开课时间2011.9课程论文提交时间:年月日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思想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蕴含着科学的人本主义思想和人文关怀。
其中的人本主义是一种面向人生的、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和人文关怀的基础内核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最终使我们的社会和人的实践真正关心人、尊重人、为了人、提升人和发展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文关怀;人本主义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旧哲学的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批判继承旧哲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它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对象的变革,并以此构造出一个新的哲学思维空间。
恩格斯这样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这已经根本不再是哲学,而只是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其巨大的超前性预示着哲学发展的总体趋向,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明确指出:“自然科学往后将包含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新的唯物主义,标志着科学的人本主义的诞生。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之一。
他首先批判了黑格尔,黑格尔是传统人本主义的代表人,他在思维中以“绝对精神”的方式解决了人的问题。
马克思指出,“黑格尔把人变成自我意识的人,而不是把自我意识变成人的自我意识,变成现实的人即生活在现实的实物世界并受这一世界制约的人的自我意识。
”也就是说,黑格尔关注的仅仅是人的“意识”,而不是具有意识的“人”本身;在他那里,绝对精神成了世界的“绝对人格”,人只是绝对精神外化的产物,是“自我意识的纯粹规定性”。
这种纯粹思维着的东西“自己安置自己,把自己跟自己对置,自相结合,就是它把自己规定为正题、反题、合题或者就是它自我肯定、自我否定和否定自我否定”。
马克思又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
费尔巴哈是另一位重要的人本主义哲学家。
马克思主义实践人学思想探析
马克思主义实践人学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应用和发展,着重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得到真正的知识。
实践人学思想的理论核心在于“实践、认识、实践”的循环关系,认为实践和理论是相互依存的,通过实践活动得到的经验和认识又可以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
实践人学思想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实践人学思想提出实践是人类历史的推动力量,中心是人,历史是人类自身的发展,反映社会实践。
实践人学思想认为,实践的社会作用是指导人们正确运用实践的知识和技能,使人类社会获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实践人学思想认为,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只有让实践活动得到充分发挥,才能推动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第⼋章 第⼀节社会进步 ⼀、社会进步的含义、内在根据和实现途径: 社会进步是指⼈类社会由低级向⾼级合乎规律和前进运动,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社会进步的过程。
含义:社会进步既包括物质⽂明和进步和发展也包括精神⽂明的进步和发展社会⽂明是社会进步和表现。
内在根据: 1、社会进步和内在根据是社会基本⽭盾,即:⽣产⼒和⽣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盾运动,这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把⼈类历史以⼀个社会形态推进到另⼀个更⾼的社会形态。
2、社会进步还在于社会发展是⾃我否定和不断扬弃的过程,是辨证的否定,所以后⼀个社会形态,在整体上⾼于和优于前⼀个社会形态,使社会发展到新的⾼度。
3、社会进步符合⼈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
4、社会进步是客观的、必然的、其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但不是⼀帆风顺的,具有曲折性和复杂性,是曲折前进的。
(这是社会进步的实现途径) ⼆、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或社会进步标准的综合性,其中包括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还包括⽣产⼒标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选择、简答) 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是综合的,⽣产关系的性质、政治法律制度、科学⽂化发展⽔平和道德风尚都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产⼒发展⽔平则是衡量社会进步的的根本的标准。
这是因为: 1、⽣产⼒是全部社会历史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量,⽽且它具有决定性; 2、这个标准是客观的,科学的,其客观性是指每⼀个社会的⽣产⼒总是⼀种既得⼒量,其科学性是因为,它本⾝是由物质因素所构成,它的发展程度可以⽤物质⼿段精确测定; 3、这个标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是统⼀的。
三、社会进步的价值尺度和⽣产⼒标准的⼀致性:(选择、简答) 社会进步的价值尺度是指:作为社会主体的⼈,从⾃⾝的利益和需要出发,对客体进⾏选择和评价时所参照的标准。
1、社会进步的价值尺度与⽣产⼒标准相⼀致,是指在阶级社会⾥进步阶级和价值尺度与⽣产⼒标准⼀致; 2、落后阶级的价值尺度与⽣产⼒标准并不⼀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