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中音调式在作品中的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221.94 KB
- 文档页数:3
音调音响音色物理知识点音调、音响、音色物理是音乐领域中的重要概念,涉及声音的频率、幅度、谐波结构、共鸣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三个知识点出发,探讨它们在音乐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一、音调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是由声波的频率决定的。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音调是音乐中最基本的要素之一,不同的音调组合成了音乐中的旋律和和声。
音调对于音乐的表现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高音调常常被用于表达欢快、明亮的情感,如欢乐的歌曲或愉快的音乐片段;低音调则常常被用于表达沉重、悲伤的情感,如悲剧或忧郁的音乐作品。
通过巧妙地运用不同的音调,音乐家可以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情感效果,使音乐更加生动有趣。
二、音响音响是指声音在空间中的传播和感知,包括声音的深度、宽度和高度等方面。
音响是音乐表演和录音的重要工具,能够增强音乐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音响系统由音箱、扬声器、调音台等组成,通过调节音响设备的参数,如声音的定位、音量、均衡等,可以使音乐在听众中产生更好的效果。
合理的音响设置可以使音乐更加清晰、动态,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现代音乐演出和录音中,音响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音色物理音色是指不同乐器、声源或人声在相同音调下的独特音质特征。
音色是由音波的谐波结构和共鸣特性决定的。
不同乐器具有不同的音色,如小提琴的音色明亮、圆润,大提琴的音色深沉、浑厚。
音色物理研究了音色的形成机制,涉及共振、谐波、泛音等物理原理。
乐器的共鸣腔体和材质会对音色产生影响,乐器演奏者的演奏技巧也会对音色产生影响。
通过对音色物理的研究,音乐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乐器的特点,创作出更具个性和表现力的音乐作品。
音调、音响、音色物理是音乐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音乐的基础。
音乐家需要深入理解这些知识点,才能更好地创作和演奏音乐。
同时,对于音乐爱好者来说,了解这些知识也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音乐作品。
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们应该注重对音调、音响、音色物理的研究和应用。
当代音乐2017年第14期MODERN MUSIC大小调相互渗透为创作提供色彩和声常晓英[摘 要]和声作为作品创作的一个基础,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和声的不断演变直接为作品本身的创作风格提供了不同于其他作品的一个先决条件㊂本文从调式的相互渗透为创作提供的和声来具体论述调式中和声的具体运用,分别从平行大小调的和声㊁近关系调的和声㊁同主音调的和声以及大小调的对置来进行具体论述㊂意在探究作曲家不满足于单一调式调性和声的使用,追求更具有多样性的和声表达,为浪漫派晚期的音乐创作的和声技术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现代派的音乐创作技法开拓了很好的思路㊂[关键词]调性;创作;渗透;和声[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7)14-0052-03[收稿日期]2017-04-17[作者简介]常晓英(1985 ),女,山西右玉人,硕士,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系讲师㊂(朔州 036000) 在作品的创作风格不断多元化的今天,和声的色彩依然是人们对听觉追求不断标新立异的一个最重要㊁最典型的体现,同时,作品的创作也需要有更多样㊁更新鲜㊁更具特点的和声来支持发展,从而做到更独树一帜和与众不同㊂大小调能从中古调式中脱颖而出就是因为其骨干和声色彩的高度统一,从而使其调性简洁㊁表意明朗㊂作曲家运用普通的大小调创作出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例如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创作的‘摇篮曲“,简单明了,非常适合对宝宝的哄睡,被传唱至今㊂这是一个典型的F 大调的作品,作品里所有的和声进行都是很规矩㊁很方整的大调和声,高潮发展到下属和弦,结束更是典型的大调终止式K46㊁D7到T 的完满终止进行㊂例如前苏联作曲家勃兰切尔创作的歌曲‘喀秋莎“,就运用了自然小调进行创作,歌曲欢快动听,却又不失小调的委婉多情,塑造了喀秋莎美丽动人㊁并为自己保卫祖国的爱人歌唱的美好形象㊂随着作曲家自己对听觉要求的不断提高,他们逐渐地不再满足普通大小调的和声进行,就不断地发现并创新,通过不断的变革,在大小调相互借鉴㊁渗透㊁学习的过程中,运用了各种方法,使和声色彩不断变化,为创作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灵感和细腻的情感基础㊂一㊁平行大小调的特性和声平行大小调因其调号的一致,是创作中相互转换的最为常见也最容易的两组调性,因其排列方式的不同,使其骨干音上所构建的骨干和声的色彩不同,所以导致它们调性的色彩也大不相同,即使是同样的七个音,大调的音阶Do㊁Re㊁Mi㊁Fa㊁Sol㊁La㊁Si㊁Do,该排列在主音(Do)㊁下属音(Fa)㊁属音(Sol)的位置上都放了大三和弦(Do /Mi /Sol㊁Fa /La /Do㊁Sol /Si /Re),从而使其调性明亮㊁有力㊁阳光;小调的音阶La㊁Si㊁Do㊁Re㊁Mi㊁Fa㊁Sol㊁La,在其主音(La)㊁下属音(Re)和属音(Mi)的位置都放了小三和弦(La /Do /Mi㊁Re /Fa /La㊁Mi /Sol /Si),所以使小调的调性柔和㊁多情㊁忧伤㊂1.双主音大小调的共同使用由于平行的自然大小调调号的一致㊁音的一致,在调式相互转换的过程中就会更加容易和自然,这样在同一个作品中共同使用平行大小调来进行创作,形成同一作品中的双主音大小调,既能实现作品中大小调的色彩对比,又不失作品的流畅和谐㊂例如前苏联作曲家索洛维约夫-谢多伊创作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由e 小调的主和弦开始,并在e 小调上持续了一个乐句,在第二乐句的时候转到了G 大调,并且是直接进入了G 大调的主和弦,然后在第三乐句又转回e 旋律小调并直到结束,这首作品就是很典型的双主音大小调共同使用的例子㊂再如我国著名歌剧‘红色娘子军“的选段‘红色娘子军连歌“,是一部A-B-A 结构的作品,首尾呼应,都是用了同样的旋律e 小调,而在B 部分则转到e 小调的关系大调G 大调来进行调式的对比,直接推动了作品的情绪,表达了娘子军扛枪为人民坚定而雄壮的情感㊂同样,在大调的作品当中转到自己的平行小调的作品也很多见,在此不一一赘述㊂2.和声大小调的相互借鉴25各具特点的大小调都在自己的情感表达道路上一路向前,当它们被对方的声音所吸引,相互学习借鉴的时候,和声小调出现了㊂和声小调的Ⅶ级音#Sol的出现缩短了原来自然小调中Ⅶ级到Ⅰ级之间的距离,使其原来的大二度变为现在的小二度,同自然大调的导音到主音的距离一样,成为自然音程当中最小的距离,使其同大调的导音一样具有强烈的不稳定性,以及导音到主音的迫切的解决性和很强的倾向性,所以,在和声小调中,Mi/#Sol/Si这个和弦逐渐占据了主要市场,使自然小调以及Mi/Sol/Si和弦都很少出现了,在俄罗斯民歌当中,大量的作品选用了和声小调来进行创作,例如‘红莓花儿开“‘三套车“等,这些作品之所以能够广为传唱,和它们细腻的抒情和准确的表达是分不开的,而调式的选用则恰到好处地配合了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㊂很快,随着和声小调当中Mi/#Sol/Si的 畅销”使用,大调也吸收了Mi/#Sol/Si这个本身具有自己大调色彩的和弦,成为自己调中一个用了非本调性音#5所配的特性和弦,也就是为什么在很多大调作品中会出现Mi/#Sol/Si这个和弦㊂当人们在为自己的作品配和声的过程中,第一次使用了非本调性音的和声之后,发现了这样的和声会使作品的情感更为细腻丰富,表达更为详细具体,这样的例子就逐渐多了起来,Re/#Fa/La㊁La/#Do/Mi等带有非本调性音的特性和弦也逐渐在配和声的道路上被使用起来,从而使和声的配法不再千篇一律,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和声色彩㊂二㊁近关系调和声的相互借鉴在自然大调借用了Mi/#Sol/Si这个和弦之后,出现了更多的近关系调的和声借用㊂例如我们把Mi/#Sol/Si到La/Do/Mi的进行,可以被看作是小调中属和弦到主和弦的和声进行,如今这样的进行用在大调当中,就不再是属到主的关系,那么由表及里:如果把Sol/Si/Re也看作是 主和弦”,那么也会找到属于它的 属和弦”,就是Re/#Fa/La;如果把Re/Fa/La也看作是 主和弦”,那么也会找到属于它的 属和弦”,就是La/#Do/Mi;Mi/Sol/Si为 主和弦”会找到它的 属和弦”Si/#Re/#Fa 由此推来,每一个和弦都可以把自己当作一个 主和弦”,并且都能找到属于它自己的 属和弦”,也就是说在一个调式中,又出现了若干 临时的主和弦”,并且在以这个 临时的主和弦”为中心的和声功能圈里,又出现了它的 临时属和弦”,这样在作品的创作中极大地丰富了和声的功能色彩,在不转调的情况下,和声的 临时属和弦”到 临时的主和弦”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自然大小调当中朴素单一的和声,同时解决了调性的乏味和单调㊂这样的借鉴不单单是和声中同和弦的相互模仿,而是调式的相互借用,也就是我们在和声当中谈到的离调㊂按照这样的理论,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莫扎特㊁贝多芬在他们的钢琴奏鸣曲里就经常会借用这样的离调和弦,造成调性的不稳定;巴托克在他的作品里很喜欢用向Ⅱ级的离调,而肖邦在他的作品中还会用很多重属和弦,形成 鱼咬尾”的连锁属和弦反应,所有的离调进行都打破了原来传统调性的调性单纯,使调性变得复杂,旋律的走向更为多样,并且模糊了原来调性功能中的和声进行,丰富了作品的调性创作㊂三㊁同主音大小调的和声借鉴和旋律创作同主音大小调是不同于平行大小调的另一种有关联的调式,其关联在于主音的相同,音阶排列的相似,即便出现不同的音级,相差也只有半音㊂这样在创作的过程中就更容易出现大小调的相互替代㊂(一)同主音大小调相互渗透及使用同主音大小调因为主音的相同㊁排列方式的相同,出现了和弦的 类似”,例如C大调的排列:Do㊁Re㊁Mi㊁Fa㊁Sol㊁La㊁Si㊁Do,和c小调的排列:Do㊁Re㊁bMi㊁Fa㊁Sol㊁bLa㊁bSi㊁Do,从两调的排列可以看出,除了Ⅲ级㊁Ⅵ级和Ⅶ级,其余音都是一样的㊂这样,在相同音的和弦使用上,两个调也出现了和弦的 类似”,从而就实现了两调和弦的借鉴使用,比如之前的创作,在C大调中可以给Sol配的和声有Do/Mi/Sol㊁Mi/Sol/Si和Sol/Si/Re,两调借鉴之后,还有一个和弦可以给Sol配,那就是bMi/Sol/ bSi㊂由于bMi和bSi都不是C大调的调内音,当bMi/Sol/ bSi这个和弦出现在作品中的时候会给人一种意外的音响效果,会有异域色彩,同时也使作品表达的情感更为意外和新鲜㊂变音从在配和弦当中使用到旋律本身的运用更是一个对色彩和声用于创作的突破和飞跃,比如前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创作的交响童话‘彼得与狼“,其中彼得的主题,本来是一个C大调的主题,作者却在旋律里直接使用了bMi和bSi,之前只是和声的借鉴,在和声里出现调外音,现在直接把调外音搬到旋律里,造成了同主音大小调旋律的调性借鉴,这样的效果比用调外和弦造成的意外更为直接和直观㊂(二)旋律大调和自然小调的相互借鉴大家都知道,在旋律大调的下行中,是Do㊁bSi㊁bLa㊁Sol㊁Fa㊁Mi㊁Re㊁Do这样排列的㊂那么为什么要bSi㊁bLa 呢?也是源于大小调的相互渗透㊂之前提到的,c自然小调的排列为Do㊁Re㊁bMi㊁Fa㊁Sol㊁bLa㊁bSi㊁Do,在c小调的自然音阶里,就存在bLa和bSi㊂旋律大调正是借鉴了自然小调的音阶,出现了bLa和bSi㊂早在古典后期的西方音乐的和声终止式中,出现了大量的变格终止,特别是在俄罗斯音乐里更为常见,在大调终止式的补充终止中,作曲家把原来的下属和弦Fa/La/Do中的La变为bLa,使和弦Fa/bLa/Do的出现将原来的大调终止加入一个小三和弦,变成一个色彩的补充,例如瓦尔拉莫夫的作品‘明亮的星“,就是用小下属做的补充的变格终止;肖邦曾在他的‘降b小调奏鸣曲“中,也用了这样的小下属做补充终止㊂(下转57页)35常晓英:大小调相互渗透为创作提供色彩和声是对笙的第一小节开始材料的下四度紧缩卡农复调写法;而与手风琴同时,琵琶声部又与笙声部形成支声复调㊂形成复调两种不同思路处理手段的糅合㊂五㊁结 语这部室内乐作品音高材料来源的古曲,都很有特点,‘杏花天影“是现传至今最古老的歌曲集‘白石道人歌曲“中的代表作,其旋律走向极具个性;琵琶曲‘浔阳月夜“的音乐材料组织也不落俗套㊂作曲家在创作中无意做古曲的再演绎,因此并没有简单地将古曲音调直接引用,而是提取材料片段,将其结构重组㊂这种将传统五声性音调陌生化的处理方式,说明作曲家并不想让作品成为传统古曲的附属品,也不想借助古曲的光环来吸引观众的耳朵,而使艺术品独立㊂创作的目的是来表达自我的艺术个性和审美㊂从贾国平先生个人从事音乐工作的轨迹可以知道,他最早接触到的是中国的传统音乐,后又系统地学习了西方从古典至现代的作曲技法和创作思维,作为一个作曲家,在寻找自己的艺术语言的过程中,仍然发现自己基因中抹之不去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㊂中国音乐的线性化㊁单声化㊁支声性㊁五声性以及发散式的叙述逻辑等特点,都能在这部作品中,发现踪迹㊂然而,这些特点并没有让这部作品变成对传统音乐风格的简单复制,而是与现代作曲技法和创作思维糅合在一起;作曲家在作品中避免过于表象的中国风味的直接呈现,更强调对传统文化基因的重新审视,对音乐素材和音响的精妙设计㊂这种处理传统与现代的思路,也就形成了作曲家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㊂[参考文献][1]樊祖荫.论支声音乐[J].中国音乐,1983(01).[2]https:///wiki/Heterophony.[3]郑 刚.林德伯格 踏板旋律”技法研究[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03).[4]姚恒璐.作为音响手段的 音色旋律”与 点描主义”的结构方式.音乐探索,2001(04).[5]雷金纳德㊃史密斯㊃布林德尔.新音乐 1945年以来的先锋派[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6]维㊃什克洛夫斯基.散文理论[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责任编辑:郝爱君)(上接53页)这样的补充终止的和声色彩就是借用了和声大调的特性音,而和声大调的特性音又是来自于它的同主音小调当中㊂无论是旋律大调还是自然小调,bLa和bSi都被广泛地运用到了作品的旋律创作当中㊂挪威作曲家格里格在他的声乐作品‘我爱你“的旋律里,大胆地使用了bLa这个特性音,形成高音Fa到bLa的下行大跳,在全曲的旋律里形成最强力度,同时把作品的情绪也推向了最高潮,表达了作者爱恋的坚定和永恒不变㊂还有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是一个g小调的旋律,他在旋律中同时采用了Si和bSi,在打破传统调性的基础上直接实现了和声色彩的对比,看似没有和声的进行功能,实质上形成了调性同级和弦的相互替代㊂并且在一个小调的旋律中使用了具有大调色彩的调外和弦bSi/Re/Fa,使作品色彩的转换光影交错,同时表达了磨坊女的美丽和作者对其真挚的爱㊂四㊁大小调的对置以及调性的模糊使用随着和声进行在作品的调性功能中逐渐减弱,作品旋律的调外音使用逐渐多样化和复杂化,作品的调性也逐渐地模糊起来㊂例如一个A(a)调的作品,同时在调中出现了La上构建的大三和弦和小三和弦,这样的同主音大小三和弦的出现,让人一时间难以判断作品是A大调还是a小调,巴托克的‘流浪者之歌“就是这样,a小调的调性,并且有#Sol出现,足以证明是a和声小调的旋律,但是却在作品里出现了A大调主和弦的和声㊂调性的对置以及模糊使用对于作品本身的创作和表达非但没有模糊不清,反而却是更为准确具体,更好地表现了作品矛盾的激烈性,突出了作品曲折的戏剧性㊂同样的调式和声运用在作曲家无限的音乐思维里出现了延伸和逆反,由原来作品和声中的三音变换到三音的保持,即和弦的使用由原来的同主音大小三和弦的交替,变为同中音大小三和弦的交替,保持了和弦的三音,变化了根音和五音㊂例如舒伯特的‘在远方“,就是在a小调的作品里,出现了同中音的大小三和弦㊂大小调式相互渗透在音乐作品的创作当中已经相当普遍,而大小调的各种渗透方式则为创作提供了各式各样的和声㊂近现代的作曲家们在作品的创作当中使用了越来越多的调式以及和声的变化,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创作方式㊂[参考文献][1](苏)伊㊃杜波夫斯基,斯㊃叶甫谢耶夫,伊㊃斯波索宾,符㊃索科洛夫.和声学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79.[2]童忠良.近现代和声的功能网[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责任编辑:郝爱君)75王 鹏:简析室内乐作品‘流韵“。
巴伯《钢琴奏鸣曲》中赋格的对位手法高瑾【摘要】塞缪尔·巴伯( Samuel Barber )的《钢琴奏鸣曲》1949年完成,此时正是巴伯创作的成熟时期。
文章以第四乐章赋格曲为研究对象,通过广泛收集、整理、分析现有书籍文献、作品谱例与音响资料,在全曲的研究基础上,着重阐述赋格乐章中半音化的运用、多种转调方式、节奏组织上的创新以及和声织体等变化如何为他的赋格语言注入新的元素。
通过对该乐章的分析,为20世纪现代音乐研究打下基础。
%Barber Samuel’s Piano Sonata was composed in 1949, a mature period for Barber’s creation.Taking the fugue in the fourth movement as the research object , it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chromaticism use , a variety of modulation mode , rhythm organization innovation and harmony texture changes into his fugue language elements , referrences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modern music research in twentieth century .【期刊名称】《湖北文理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10【总页数】6页(P81-86)【关键词】巴伯;《钢琴奏鸣曲》;赋格;对位【作者】高瑾【作者单位】湖北文理学院音乐学院,湖北襄阳 4410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05塞缪尔·巴伯(Samuel Barber,1911—1981)是美国20世纪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与威廉·舒曼、卡特、巴比特、伯恩斯坦等同辈人相比,巴伯的创作是独树一帜的。
浅析德彪西《夜曲》的和声与调式调性特点【摘要】德彪西的《夜曲》是一首富有深情和迷人旋律的音乐作品。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其和声、调式和调性特点,揭示其独特的音乐表达方式。
在和声特点方面,本曲采用了富有层次感的和声结构,运用了丰富的和声变化,营造出梦幻般的音乐氛围。
调式特点上,德彪西在作品中运用了多样的调式,展现了其对音乐语言的独特理解和运用。
而调性特点方面,则体现出作曲家在调性处理上的独特技巧与包容性。
通过分析音乐情感表达和探讨作曲技巧,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夜曲》所传达的情感和内涵。
德彪西的《夜曲》以其独特的和声与调式调性特点,展现了作曲家独特的音乐语言和情感表达能力,成为音乐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作品之一。
【关键词】德彪西,《夜曲》,和声特点,调式特点,调性特点,音乐情感表达,作曲技巧,作品特色1. 引言1.1 介绍德彪西《夜曲》德彪西《夜曲》是法国作曲家德彪西的一首著名钢琴作品,创作于1890年。
这首夜曲是德彪西为了纪念已故的友人而创作的,表达了他对逝去朋友的思念和哀伤之情。
这首曲子以富有情感的旋律和复杂的和声著称,被认为是德彪西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钢琴曲之一。
通过对和声的运用和调式的处理,德彪西在《夜曲》中展现出了他独特的作曲风格,使得这首曲子成为了钢琴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在这首曲子中,德彪西运用了丰富的和声变化和调性处理,展现出了他对音乐情感的深刻理解和表达能力。
通过对德彪西《夜曲》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位伟大作曲家的音乐思想和创作技巧,同时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他对友人的思念和哀怀之情。
1.2 提出分析主题提出分析主题:本文旨在通过对德彪西《夜曲》的和声与调式调性特点进行深入分析,探讨这首音乐作品在音乐结构和音乐表达上的独特之处。
通过对和声特点、调式特点和调性特点的系统分析,将揭示出这首作品所展示的音乐情感表达和作曲技巧。
通过全面的讨论和分析,将从细致的音乐元素入手,揭示出这首曲目在音乐风格和音乐语言上所呈现的精髓,为读者揭示出作曲家独具的创造才能和音乐审美追求。
普通话声调与音乐音调之关系探微——以声乐作品《春晓》为例摘要:汉语言的语音有别于西语语言的独特之处在于声调,而声调的高低升降就是旋律,本身就具有音乐性;用汉语写成的诗词,一旦与音乐结合,便能产生出一种“诗者乐也、乐者诗也”的美感。
我国古代的诗与歌是密不可分的,所有的诗几乎都是歌出来的,其渊源关系可以追溯到先秦甚至文明之初。
我国的诗歌之所以流传广远,长盛不衰,语言“声调”和音乐“音调”和谐、完美的结合,应该是重要原因之一。
笔者试图通过分析声乐作品《春晓》来剖析这两者之间的异同及其内在联系。
关键词:《春晓》;诗歌;声调;音调一汉语言声调与音乐音调汉语语音每个音节都有声调,并且贯穿于每个音节的始终,它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同声母、韵母一起具有区别字义的作用。
赵元任先生发明的声调五度标记法,将音节发音时的高低升降,用五度标调法将其标示出来,把声调的最高音定为5度,半高为4度,中音为3度,半低为2度,最低为l度。
赵先生应该是受音乐中五度的启示并借用音乐中的“度”来表达声调的高低升降的。
同时,他又在其论述中强调,不能将标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调值的55、35、214、51读成五十五,三十五,二百一十四,五十一,而应读成五五,三五,二一四,五一。
按照赵先生的理论,如“晓”和“宵”,“晓”在普通话里属上声,调型为降升,调值为214,即由半低音的2度降到低音的1度再上升到半高的4度,是先降后升;而“宵”属阴平,调型为高平,调值为55,音高而平,基本上没有升降变化。
chun xiao既可拼出“春晓”(chunxiao),也可拼出“春宵”(chunxiao),“春晓”和“春宵”两个词,声母和韵母完全相同,因为第二个音节声调不同,意义也就迥异了,会汉语的人一听就能分辨。
声调和音调两者相异之处在于:其一,声调的“度”,并非乐音体系中表音高的“度”。
虽然“度”无论在音乐或语音里都是表音高的,而且都是表相对音高的,但声调的度与度的关系,并非音乐中纯五度音程的全音、半音关系。
写作中常用的节奏和音调写作是一门艺术,而在写作中,节奏和音调是非常重要的元素。
它们能够影响我们的文章的情绪、感觉和流畅度,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我们所要表达的观点。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写作中常用的节奏和音调。
一、节奏节奏是文学作品中重要的修辞手法之一。
通过使用不同的句型、词汇和语气,我们可以创造出不同的节奏,从而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
1. 快节奏快节奏的写作适用于表达激动、紧张或紧迫感的场景。
通过使用短句、高频动词和形容词等,我们可以快速传达出情绪的强烈,并使读者感到充满活力。
例句:夜幕降临,寂静的街道突然爆发出一阵尖锐的喧哗声,人群蜂涌而至,掀起一股热潮。
2. 慢节奏慢节奏的写作适用于描写宁静、平稳或慢节奏的场景。
通过使用长句、诗意的词汇和温柔的语气,我们可以营造出一种宁静而舒缓的氛围,使读者感到和谐与宁静。
例句:黄昏时分,微风轻拂着湖面,碧绿的荷叶在水面上轻轻摇曳,仿佛诉说着岁月的静好。
二、音调音调是写作中的另一个重要要素,它与节奏紧密相关,但又有所不同。
音调可以用于传达作者的情感、态度和观点,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1. 正式音调正式音调通常用于学术论文、正式报告或正式发言等场合。
它要求使用准确、权威的语言风格,避免口语化表达,以提高文章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例句:据研究显示,气候变化对全球生态系统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应该采取紧急而有效的措施来应对这一问题。
2. 幽默轻松音调幽默轻松的音调适用于讽刺、幽默或轻松的题材,可以让读者感到诙谐有趣,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例句:我碰到了一只特立独行的蜜蜂,它不按常理出牌,竟然飞到了我的咖啡杯里,这使我感到既好笑又不安。
3. 激情激烈音调激情激烈的音调适用于表达强烈的情感、观点或争议性议题。
通过使用强烈的词汇、热情洋溢的语气和有力的陈述,我们可以激发读者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例句:我们不能坐视不管!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我们必须采取行动,保护我们的家园!总结:节奏和音调是写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音乐学中的音乐调性与调性分析方法音乐调性是音乐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音乐作品中所使用的音调的组合和层次关系。
调性是音乐的基本元素之一,它决定了音乐作品的整体氛围和情绪表达。
在音乐学中,调性分析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研究音乐作品的结构和风格。
调性在音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通过音符的排列和组合,给予音乐作品以稳定感和层次感。
调性可以分为大调和小调两种,它们具有不同的音程结构和情感色彩。
大调音乐通常给人以明亮、欢快的感觉,而小调音乐则更富有深沉、悲伤的情绪。
调性的选择对于音乐作品的表达和传达意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调性分析方法是研究音乐调性的重要手段。
在调性分析中,音乐学家通过分析音符的音高、音程和和声关系等要素,来揭示音乐作品中所运用的调性和调式。
调性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的结构和发展,进而深入探究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和风格特点。
在调性分析中,常用的方法包括调性判断、调性转换和调性关系分析等。
调性判断是通过分析音乐作品中的音符和和声关系,判断出作品所使用的调性。
调性转换是指在音乐作品中转换调性的手法,通过调性转换可以创造出不同的情感和音乐效果。
调性关系分析则是研究不同调性之间的关系,包括调性的相对关系和平行关系等。
除了常规的调性分析方法,近年来,一些新的调性分析方法也逐渐被引入到音乐学研究中。
例如,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调性分析方法,通过计算机算法和模型,可以对大量的音乐作品进行自动化的调性分析,从而加快研究的进程和提高分析的准确性。
此外,还有一些基于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调性分析方法,通过研究听众对不同调性的感知和情感反应,来揭示调性在音乐中的作用机制。
音乐调性与调性分析方法的研究对于音乐学的发展和音乐教育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音乐调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在结构和情感表达,从而提高音乐欣赏和创作的能力。
调性分析方法的应用也有助于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音乐理论和技巧,提升音乐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关于音调的例子十个音调是指语言中所使用的声调或声调轮廓的组合方式。
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中,音调的作用和表现形式各不相同。
在汉语中,音调主要由声调的高低变化来表达。
下面是关于音调的十个例子:1. 汉语四声汉语中的声调有四个,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
阴平声调平稳而低沉,阳平声调平稳而高亢,上声声调由低变高,去声声调由高变低。
这四个声调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汉语词句的音调轮廓。
2. 泰国的五声泰国语中有五个音调,分别是中音、高音、升音、降音和低音。
每个音调都有不同的声调轮廓和语义含义。
在泰国语中,音调对于词义的区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 西班牙语的重音西班牙语中的重音也可以看作是一种音调。
在西班牙语中,重音的位置可以改变一个词语的意思。
例如,"cómo"(怎么)和"como"(像)就是因为重音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意思。
4. 英语的语调英语中的语调变化较为灵活,可以通过音调的上升和下降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语义。
例如,如果一个陈述句的末尾声调上升,就可以表示疑问或不确定的语气。
5. 意大利语的尾音延长意大利语中的音调变化相对较少,但是意大利语的特点是将尾音延长,使整个句子听起来更加抒情和优美。
这种尾音延长也起到了音调的作用。
6. 法语的鼻音法语中的鼻音是一种特殊的音调。
在发音时,法语中的鼻音部分会持续一段时间,产生独特的音调和语音效果。
这种音调在法语中非常常见。
7. 德语的重音德语中的重音可以说是一种音调,它可以改变一个词语的语义。
在德语中,重音通常出现在词语的第一音节上。
8. 朝鲜语的基音高度朝鲜语中的音调主要由基音高度变化来表达。
基音高度对于意思的理解非常重要,这使得朝鲜语在音调上与其他语言有所不同。
9. 越南语的六声越南语中有六个声调,分别是平声、上声、入声、根声、破声和上入声。
每个声调都有不同的声调轮廓和语义含义。
10. 日语的升降调日语中的音调变化相对较少,主要通过升降调来表达不同的语感和语气。
声音的特性音调音量和音色声音的特性:音调、音量和音色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带给我们信息、乐趣和交流的方式。
在音频领域中,声音又可以通过不同的特性来进行描述和区分。
本文将介绍声音的三个主要特性:音调、音量和音色,并探讨它们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和影响。
一、音调音调是指声音的频率,也就是声音的高低。
频率越高,声音就越高。
通常,正常人耳可以听到频率范围在20Hz到20kHz之间的声音,其中20Hz对应于极低音,20kHz对应于极高音。
音调在音乐和语言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音乐中,不同的音调组合成和弦和旋律,创造出丰富多样的音乐效果。
在交流中,人们使用不同的音调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意图,比如高音调可以表示兴奋或惊讶,低音调可以表示沉重或悲伤。
二、音量音量是声音的强度或响度,也就是说,它描述了声音的大小。
音量受声音波的振幅影响,振幅越大,声音就越响。
在音乐制作和演奏中,音量的调节可以创造出动态的效果。
强大的声音可以传递力量和冲击力,而柔和的声音则可以传递温柔和舒缓的感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会根据情境和需求来调整音量。
比如,在静谧的图书馆中,我们需要保持安静,而在音乐会或演讲会场上,我们希望听到清晰响亮的声音。
三、音色音色是声音的质地和特质,也可以理解为声音的个性或特征。
不同音色的声音具有不同的共鸣峰和频谱分布,这些特征决定了声音的独特品质。
音色在音乐创作和表演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音乐家通过选择不同乐器和演奏技巧,创造出各种各样的音色效果。
比如,小提琴和萨克斯风的音色截然不同,给人们带来不同的听觉体验。
此外,在声音合成和电子音乐中,音色的调整和变化可以创造出丰富多样的音乐效果。
总结:音调、音量和音色是声音的三个主要特性。
音调描述声音的高低,音量描述声音的大小,音色描述声音的质地和特点。
它们在音乐、语言和其他声音表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声音体验。
了解声音的特性以及它们的应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声音的美妙之处。
同中音调式在作品中的应用 摘要:同中音调式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音乐中。它是调性扩张的一种表现方式,但 仍属于传统调性的范畴之内。本文将对同中音调式的理论及其在作品中的实际应用进行论 述,总结其主要特征,探寻它对新音乐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同中音调式调性扩张近现代和声
西方传统艺术音乐,在调性音乐写作时期,调性布局成为作曲 家们构架音乐作品的重要因素。在多声部音乐写作当中具有十 分重要的意义。是曲式结构、音乐整体各部分的和声基础与支 架。在18世纪初期的调性布局过程中,作曲家们基本上遵循着 T—D—s—T这样比较传统和较为常见的布局逻辑。但是在音乐 作品的进行当中,直到19世纪后期,这种传统的调性布局基本 保持着这种规律。作曲家们也常常试图将其他的调式调性,特别 是不同的调性转换融进整个作品当中,甚至是作曲家们在一部 作品中用尽了所有的十二个调。让主题音乐在每个调性上都呈 现,来丰富音乐作品的表现色彩和表现内容。 在这种调性理论的逻辑下,包含着调性的两种关系。一种是 功能性的关系,主要是指相差四、五度关系的调性。由于四、五度 关系的倾向性强烈有力,并符合功能性和声最根本的原则,一般 就将此称为调的功能性关系。实际上,功能性关系调也就是近关 系调。在古典奏鸣曲式作品中,其调性布局多采用功能性关系 调。用来表现比较戏剧化的音乐;另一种是色彩性的关系。主要 是指除四、五度关系以外的其它调性关系,如三、六度的调性关 系,二、七度的调性关系等。在这类调性关系之间强调的不是功 能关系,而是听觉感受上的变化。色彩性关系调也可以理解为远 关系调。在浪漫主义及其后的奏鸣曲式作品中,其调性布局常采 用这种远关系调,即突出调的色彩关系。主要用来表现田园风光 的音乐。这样,在变化当中寻求统一。在这个范畴当中,同主音大 小调这种调性的对峙,在构成作品的时候是一种特殊的近关系。 同主音大小调相差3个调号,按照近关系的理论,他不属于近关 系。但是主音相同,是维系他们之间的关系的唯一理由。 同中音调式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近关系,它产生于晚期浪 漫主义向二十世纪现代音乐的过渡时期。这时的传统和声仍就 保持着他原有的和声规律。但受西方美学思想的影响,浪漫主义 以后的音乐要求自由化的和声思维一直没有停息。他们积极地 圃郭玲玲 想摆脱传统调性的束缚,建立新的调性观念,以此来表现音乐作 品的缤纷多样。所以近现代的和声功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 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调性的扩张,在桑桐的《和声学教程》一书 中,将调性扩张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为保持调性的基本意义或 中心作用,但扩大或改变其内涵、范围、和声材料、与调性呈现方 式。另一类是指无调性音乐”。① 一、同中音调式理论概述 1.近现代和声: 近现代和声一般是指19世纪末、2O世纪初期的多声部音乐 作品。与其相对应的便是传统和声理论体传统和声理论体系是 随着欧洲专业音乐的发展而逐步形成、并且完善的。它与2O世 纪的和声(即近现代和声)的关系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水到 渠成的关系。传统和声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作曲家们发现 不断地重复采用那些固定的功能进行,作曲家们试图创作更为 新颖的和声进行,寻求另类的音响效果。所以,作曲家们以全新 的创作理想和愿望,开辟了浪漫主义音乐和声的先河。各种不同 风格的音乐作品大量涌现,通过新型的音乐表现方式来体现近 现代的基本特征。在桑桐的《和声学教程》一书中,将其特点总结 为:“音阶类型的多样化、和弦结构的复杂化、和声进行的非功能 化、调性概念的扩大化”②本文便是从“调性概念的扩大化”这一 点来研究同中音调式的理论及其应用。 2.同中音调式: 同中音调式是指在传统的大调与小调中,音阶的Ⅲ级相同, 即中音相同。 ̄ttl:以C大调为核心调,它的Ⅲ级音为E;在#c小调 当中,它的三级音也是E。因此,C大调与#c小调便是一对同中 音调;反之,以升c小调为核心调,它的同中音大调便是C大调。 沈一鸣在他的《和声学新编》一书中就曾写到:“凡是主音名称相 同的调(同名调),不论其主音升高或降低,其调式是大是小,都 可包括在扩展了的同一主音的调性范围之中,同属一个调性”。③ 如图: I 团
两个调式Ⅲ级音都是E,中音相同。即:C大调与#c小调为 同中音调。 如果我们将某一个调设为中心调(亦称为本位调),那么它 升高的大小调则称为高位大小调,降低的大小调称为低位大小 调。例如:本位大调为c大调,它的高位调为#c大调,低位调为 bc大调;本位小调为c小调,那么它的高位调为撑c小调,低位调 为bc小调。(参见沈一鸣《和声学新编》第二十九章)@ 如图: l#c大调(高位大调)I l#c小调(高位小调)l f f J c大调(本位大调)I Jc小调(高位小调)I I I lbc大调(低位大调)I lb小调(低位小调)I 二、同中音调式在作品中的应用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音乐作品体现出了新颖的音乐特 点,作曲家们都尝试着打破传统音乐的束缚,逐渐展露出了现代 音乐的初芒。主要代表人物有: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肖 斯塔可维奇、德沃夏克、拉赫玛尼诺夫等等。这些伟大的作曲家 们将同中音调式应用于音乐实践中,使其新时期音乐特征得到 进一步发挥。下面就将其具体分析举例: 1.普罗科菲耶夫《彼得与狼》 谱例1: C大调一一一一J#c小 c大调 音乐首先在c大调上陈述,接着转入 小调,采用级进式 的半音进行方式,最后转回c大调的属和弦,并终止结束。在作 品中,作曲家采用了核心调与同中音的交替进行。利用调式的扩 张来增强音乐的表现力,一气呵成,使音乐作品的音响效果别具 特色。如图: l l I E 一一区 一一 2.肖斯塔科维奇《第八交响曲》 谱例2: 日 一 #c 、 一一…___一……~一……… 音乐以c大调为核心调,分别以它的同主音小调和同中音 小调进行交替进行。同样的音乐材料,采用不同的调式进行陈 述。如图:
大调卜一---IC小调l一一一-{C大调 ___一书c小 3.兴德米特《画家马蒂斯》 谱例3:
- r t r‘ r I 7 J h. -J I l :
C大调 音乐一开始是c大调,接着是#g小调之后转入#c小调。并 又回到c大调的主题上。在乐段结束之前,调性又转入了#c小 调。形成c大调与#c小调这样的同中音调式交替的进行。在这 里#c小调出现之前,采用了它的属方向调作为准备,最后引入 #c小调。使音乐变得更加的丰富。如图:
大调卜一一_f;}g小调 一一 4, ̄F--一 大调 一一_I;}c小 4.李斯特:《莱茵,美丽的河流》 谱例4: 这段音乐从F大调转到它的同中音小调式#f小调上,主题 逐步向下发展。如图:
l E: ;: ……一—[ :: 王
5.肖邦的钢琴作品
(1)((d小调前奏曲》 谱例5:
…… …………一~ d■、 ……~ 一一
这首前奏曲由三重的乐段构成。在音乐当中采用了同中音
调式。乐曲在bD大调上呈示,随后转入同中音小调d小调。 如图:
I bD大调d小调
三、调式交替及其同中音调式的主要形式 1.调式交替 两个不同的调式按照某种内在的关系而结合在一起,其两 个调式的中心音在音乐的进行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表现在调 式主音多次出现,并以主音结束。或者主音在属或下属的和弦 上。)这样由一个调式的中心转换到另一个调式的中心,称为调 式交替。它是在调性功能扩大和发展中产生的。我们今天所谈论 的问题是同主音调式的扩展,在同主音的调式交替的过程中,调 式的主音相同,音列不同,并且两个调式在音乐作品中依次出 现。如:C自然大调与e自然小调等。同中音调式的交替在浪漫主 义后期常常被应用与音乐作品当中,有时也常会伴随着同主音 调式的交替一起出现。这样,音乐在调式的不断交替中,增强了 的他的表现力。 2.同中音调式的主要形式 在近现代音乐和声功能的结构中,同中音调式在作品中的 运用具有了较多的形式。现将其总结如下: (1)本位调与同中音调式的并置 在一个调式中,将主调设为本位调,在其主和弦之后,引入 同中音调式的主和弦进行连接。如图:
例如:在李斯特《莱茵,美丽的河流》(参见谱例4) (2)同主音调与同中音调的交替 , 在音乐作品中,围绕着核心调,采用它的同主音调和同中音 调相互交替的进行。这样扩展为一个较大的调性布局。例如:C大 调~一一c/J、调…一一C大调…一一#c/J、调。 如图:
I兰 幔_~一_{! l___一_{兰 塑卜…4o"J" ̄i 例如:在斯塔科维奇《第八交响曲》(参见谱例2) 综上所述,同中音调式作为l9世纪末、20世纪初作曲家们 广泛采用的调式特征之一,具有十分鲜明的调式特点。浪漫主义 后期,调性扩张丰富了和声的色彩,扩大了和声的表现力。丰富 的和声进行对音乐艺术的创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以 上大量乐谱的分析,我认为无论是在技巧的运用上,还是音乐风 格的把握上,同中音调式的运用都体现出了近现代音乐的基本 特征..
注释: ①桑桐著.和声学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版,2001年5月,第367页. ②桑桐著.和声学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版。2001年5月,第365页. ⑨沈一鸣著.和声学新编【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5月。第279页 ④沈一鸣著.和声学新编[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5月。第279页
参考文献: 【11【俄】里姆斯基一柯萨科夫著,张洪岛译.和声实用教程【M】.北京:音乐 出版社,1953. [2】【苏】斯克列勃科夫,斯克列勃科娃合著.实用和声学教程[M】.北京:音 乐出版社,1955. 【3】【奥】勋伯格著,茅于润译.和声的结构功能[M1.上海:上海音乐r:l:t版社, 1958. 【4】【德】兴德米特著,罗忠锫译.传统和声学(上、下册】【M】.上海:人民音乐 出版社,1 977. 【5]【法】杜布瓦著,廖宝生译.理论与实践和声学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 出版社。1 997. [6】【奥】勋伯格著,茅于润译.和声的结构功能(修订本)【M】.上海:上海音 乐出版社,2007. 【7】【奥】勋伯格著,罗忠镕译.和声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8】童忠良著.近现代和声的功能网【M].上海: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9】桑桐著.和声的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f1 O]祁光路著.和声通用教程(第二卷)[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11】谢功成,马国华,童忠良,赵德义著.和声学基础教程IM】.北京:人民音 乐出版社。2000. [12】沈一鸣著.和声学新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