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图解自画像
- 格式:ppt
- 大小:2.54 MB
- 文档页数:52
心理自画像方案1. 引言心理自画像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内心世界、情感、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等方面的认知和描述。
心理自画像的形成对个体的自我认同、自尊、情绪和行为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制定一个完整的心理自画像方案是非常有益的。
本文将针对心理自画像方案的制定过程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解释。
首先,我们将明确制定方案的目的和意义,然后阐述方案的步骤和方法,并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和技巧。
最后,我们将对方案的效果和潜在的挑战进行评估和总结。
2. 制定目的和意义制定心理自画像方案的目的在于促进个体对自己的了解和认知,进一步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通过深入挖掘个体的内心世界,情感状态和行为模式等方面的特点,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环境的变化,提高自己的情绪管理、人际关系和决策能力。
制定心理自画像方案的意义包括:•增强自我意识:通过反思和分析,个体能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
•探索自我潜能:通过发现自己的潜在能力和优势,个体可以更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天赋和才能。
•强化自我认同:心理自画像方案可以帮助个体建立更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认同感,提高自尊和自信。
•提升人际关系:通过了解自己的情感和行为模式,个体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与他人相处,增进良好的人际关系。
3. 制定步骤和方法制定心理自画像方案的步骤和方法如下:3.1 收集信息首先,个体需要收集和整理自己的信息,包括个人经历、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等方面。
可以通过回顾过去的经历和与他人的互动,记录下自己的反应和感受,梳理自己的情感和行为模式。
3.2 分析和反思在收集完信息后,个体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反思。
可以思考以下问题来帮助分析和反思:•我的优点和不足是什么?•我的价值观和信念是什么?•我的情绪和情绪管理方式是怎样的?•我在人际关系中的角色和互动方式是怎样的?•我对自己的期望和目标是什么?通过思考这些问题,个体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和行为特点。
心理游戏教案《自画像》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自我观察和思考,了解自己的外貌特征和内心世界。
2. 培养学生用文字和画笔表达自己的能力和勇气。
3. 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外貌特征:让学生描述自己的外貌特征,如身高、体型、脸型、眼睛、鼻子、嘴巴等。
2. 内心世界:让学生思考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梦想等,并用文字和画笔表达出来。
三、教学方法:1. 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自己的外貌特征和内心世界,促进互相了解。
2. 指导法:教师引导学生用文字和画笔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给予个别指导。
3. 展示法: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分享自己的内心世界。
四、教学准备:1. 纸张、画笔等绘画材料。
2. 空白墙壁或展板,用于展示学生作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主体活动一: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语描述自己的外貌特征,如身高、体型、脸型等。
3. 主体活动二:让学生思考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梦想等,并用文字和画笔表达出来。
4. 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5. 展示作品: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分享自己的内心世界。
6.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鼓励他们勇敢地面对自己,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继续完善自己的自画像,下周带来展示。
8.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作品和课堂表现,评价他们在本次课程中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延伸:1. 让学生将自己的自画像制作成卡片,送给亲朋好友,分享自己的成长和内心世界。
2. 组织一次班级展览,展示所有学生的自画像,让同学们互相欣赏和学习。
七、教学注意事项:1. 在学生描述自己的外貌特征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隐私,避免提及敏感话题。
2. 在学生表达内心世界时,教师要给予鼓励和支持,不要批评和指责。
“心理教案画‘自画像’”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画像的概念,知道自画像是一种艺术形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
2. 培养学生观察自己、认识自己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
3. 培养学生用绘画表达自己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自画像的概念与意义2. 观察与认识自己3. 绘画表达自己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绘画的方式,更好地认识自己。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并用绘画的方式表达出来。
四、教学准备1. 纸张、画笔、颜料等绘画材料。
2. 与自画像相关的故事或案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讲解自画像的概念和意义,引导学生了解自画像。
2. 实践: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并用绘画的方式表达出来。
3. 分享: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创作过程中的感受和认识。
4. 总结: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到自画像对于认识自己的重要性。
六、教学延伸1. 学生通过绘画的方式,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自我认知水平。
2. 学生可以尝试用其他形式的艺术创作来表达自己,如写作、摄影等。
3.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自画像作品,互相交流心得体会。
七、作业布置1. 让学生回家后,尝试绘制自己的自画像,并写下一段关于自己的描述。
2. 学生可以邀请家人或朋友参与,让他们也尝试绘制自己的自画像,并互相分享。
八、教学评价1. 教师通过学生的绘画作品和分享,评价学生对自画像的理解和认识。
2. 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描述文字,了解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和描述能力。
3. 教师可以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九、教学反馈与调整1.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2. 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了解他们在绘画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并提供相应的指导和支持。
3.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下一次课程中,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以促进他们的创新和表达能力。
心理绘画故事1. 《神奇的自画像》哎呀,你知道吗,有一次我画自画像,那感觉简直绝了!我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开始一笔一笔地画,每一笔都好像在挖掘自己内心深处的秘密。
当我画完,看着纸上的那个“我”,我不禁问自己:“这真的是我吗?”这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自己内心世界的门,神奇得很呢!结论:心理绘画真的能让人更了解自己。
2. 《梦中的城堡》有一回啊,我做梦梦到了一座超级华丽的城堡。
醒来后,我就迫不及待地把它画下来。
那座城堡在我的笔下一点点呈现,哇,它是那么的宏伟壮观。
难道这不就像是把梦境搬到了现实中吗?那画面太美了!结论:梦境也能成为心理绘画的灵感源泉。
3. 《友情的画像》记得那次和好朋友一起画画,我们互相画对方。
我看着他的脸,想着他的性格,那笔下的线条仿佛都带着我们的友情。
这多像一场特别的交流啊!“这是不是很有意思呢?”结论:通过心理绘画可以加深与朋友之间的关系。
4. 《黑暗中的光芒》曾经我心情特别低落的时候画了一幅画,画里有黑暗的角落,但也有一丝光芒。
哇,那时候我才意识到,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总会有希望存在呀!“难道不是吗?”结论:心理绘画能反映出我们的情绪和希望。
5. 《秘密花园》我画过一个秘密花园,那里面满是我向往的美好。
每一朵花,每一片叶子都是我精心描绘的。
这不就像是我给自己创造的一个小世界吗?“是不是超棒?”结论:我们可以通过绘画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世界。
6. 《孤独的树》有一幅画,上面只有一棵孤独的树。
那是我感到孤独时画的,看着那棵树,就好像看到了自己一样。
“这感觉好神奇呀!”结论:心理绘画能展现我们内心的孤独感。
7. 《梦想之鸟》我画过一只梦想之鸟,它展翅高飞,冲向蓝天。
那只鸟仿佛承载着我的所有梦想。
“这难道不是一种美好的寄托吗?”结论:心理绘画可以表达我们的梦想。
8. 《回忆的小路》记得画过一条小路,那是小时候玩耍的路。
画着画着,那些回忆都涌上心头。
自画像心理分析篇一:人总是在一定的环境氛围中生活,而不同的环境氛围对人的精神、心理与情绪所产生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
因此,为了使自己始终保持振奋的精神、宁静的心理与饱满的情绪,每个人都应自觉地、主动地去努力创造一种美好的环境氛围,这也是自我心理训练、自我心理调控的重要方面。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
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
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
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
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
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
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
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
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
其三、人格的稳定性。
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
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
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
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
我的自画像作文2000字心理学作文一。
我呀,是一个特别有趣的小学生。
我长得就像一颗小豆芽。
我的身子瘦瘦的,仿佛一阵大风就能把我吹跑。
我的头发就像黑色的小瀑布,每次妈妈给我梳头的时候,都会说我的头发又黑又亮。
我的眼睛呢,像两颗黑宝石,亮晶晶的。
有一次,我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捉迷藏,我躲在一个小角落里,眼睛滴溜溜地转,观察着周围的动静,就像小老鼠一样机灵。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我是个很乐观的人。
有一回我考试没考好,心里有点难过。
可是我很快就想通了,我对自己说:“这次没考好,下次努力就好啦。
”然后我就像一只快乐的小鸟一样,又开始哼着小曲儿做自己的事情了。
我觉得生活里有好多好玩的事情,不能因为一点小挫折就不开心。
就像我搭积木的时候,有时候搭得高高的,突然倒了。
我不会哭鼻子,而是重新开始搭,每次搭成功的时候,那种喜悦就像吃了一大块甜甜的蛋糕。
我还特别喜欢交朋友。
在学校里,我总是主动和同学们聊天。
我觉得朋友就像星星一样,越多越闪耀。
有个新同学来我们班的时候,他有点害羞,不敢和大家一起玩。
我就走过去拉着他的手说:“我们一起玩吧。
”慢慢地,他就变得开朗起来了。
我觉得能让别人开心,自己也会很开心,这可能就是心里那种暖暖的感觉吧。
我也有小缺点呢。
我有点小马虎,做数学题的时候,经常把数字看错。
有一次数学考试,我把3看成了8,结果答案就错得一塌糊涂。
我知道这样不好,我也在努力改正。
我想,只要我每次做题的时候都认真一点,这个小毛病肯定能改掉的。
我就像一本有趣的小书,里面有欢笑,有泪水,有小马虎,也有乐观的心态。
这就是我,一个独一无二的我。
作文二。
大家好呀!我来给你们讲讲我自己哦。
我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小学生。
我的脸蛋圆圆的,就像一个红苹果。
我的眉毛弯弯的,像月牙一样。
我的嘴巴小小的,笑起来的时候会露出两颗不太整齐的小门牙,但是我觉得这也是我的特色呢。
在心理方面,我是个好奇心特别强的人。
每次看到新东西,我就像小猫咪看到毛线球一样,眼睛放光。
心理游戏自画像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我认知的重要性,提高自我探索的兴趣。
2. 通过自画像的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外貌特征和内在特质。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自我认知的概念和重要性2. 自画像的活动步骤和方法3. 内在特质的探索和表达三、教学准备:1. 纸张、画笔、颜料等绘画材料2. 镜子3. 空白笔记本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自我认知的重要性,让学生意识到了解自己的必要性。
2. 活动一:自我观察(10分钟)a. 学生面对镜子,观察自己的外貌特征,注意细节。
b. 学生用画笔和颜料在纸上绘制自己的自画像,尽可能地表现自己的外貌特征。
3. 活动二:内在特质探索(10分钟)a. 学生思考自己的内在特质,如性格、兴趣爱好、优点缺点等。
b. 学生将自己的内在特质用文字或符号记录在空白笔记本上。
4. 活动三:分享和讨论(10分钟)a. 学生互相展示自画像,并分享自己的内在特质。
b. 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了解彼此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自画像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估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和创造力。
2. 听取学生的分享和讨论,了解他们对自我内在特质的认知和表达能力。
3. 收集学生的自画像和内在特质记录,评估他们的绘画和写作能力。
六、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尝试用其他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在特质,如写作、音乐、舞蹈等。
2. 学生可以邀请家人或朋友参与活动,让他们帮忙绘制自画像,并分享自己的内在特质。
七、教学建议:1.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发挥空间,鼓励他们表达真实的自己。
2. 教师在学生分享和讨论时,要保持倾听和尊重的态度,不要批评或评价学生的自我认知。
八、安全注意事项:1. 确保学生在绘画过程中使用安全的绘画材料,避免误食或接触到有害物质。
2. 在学生分享和讨论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避免出现负面情绪或冲突。
五年级心理健康《我的自画像》教案
10分钟)
1)出示一些漂亮的衣服图片,让学生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件,并说出自己为什么喜欢它。
2)请学生交换自己选择的衣服,并在小组内赞美对方选择的衣服,说出自己的喜欢之处。
3)请学生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用彩笔画出自己穿上这件衣服的样子,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4)请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画的画以及感受,其他组员可以给予鼓励和肯定。
5)小结: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学会了赞美他人和接受他人的赞美,同时也能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喜好。
这样的互动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认识。
3.讨论活动(10分钟)
1)出示一些名人的自画像,让学生观察并说出他们的特点和不足。
2)请学生讨论自己觉得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找出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
3)请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讨论结果,并互相给予建议和支持。
4)请学生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下自己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并制定一个改进计划。
5)小结:通过观察名人的自画像和讨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学生能够更客观地,并为自己的改进制定计划,提高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4.延伸活动(5分钟)
请学生在家里画出自己的自画像,并在下节课分享自己的作品和感受。
小结:通过这堂课的活动,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学会积极面对自己的不足,提高自信心和自我认识。
同时,也能够学会欣赏他人和接受他人的赞美,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小学心理健康教案我的自画像自画像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孩子们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方式之一。
通过自画像的创作,孩子们可以了解自己的需求、情感和个性特点,促进自我认知和自我接纳。
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自画像的意义,并培养他们的心理健康意识,我设计了以下的小学心理健康教案,旨在引导孩子们通过自画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增强情绪管理能力并提升自我意识。
教案名称:了解自己——我的自画像教学目标:1. 了解自画像的定义和意义;2. 培养孩子对自己内心世界的觉察和表达能力;3. 增强情绪管理能力,提升自我认知和自我接纳。
教学内容:1. 什么是自画像?- 自画像是通过绘画、描绘或雕塑等方式表达自己外貌、性格特点和内心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
2. 自画像的意义:- 帮助孩子们了解自己的需求和情感;- 增强自我认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改进的空间;- 促进自我接纳和自我价值的认同。
3. 自画像的创作过程:- 选择合适的画纸和绘画工具;- 确定表达的形式(绘画、描绘、雕塑等);- 观察自己的外貌特征和情感状态;- 开始创作,注重表达细节和感受。
教学步骤:第一课:认识自画像1. 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了解孩子们对自画像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2. 设计简单的课堂活动,让孩子们通过观察、描绘和描述自己的外貌特征和情感状态。
3. 引导孩子们思考自画像的意义,并结合课堂活动进行讨论。
第二课:自画像的创作1. 引导孩子们选择合适的画纸和绘画工具。
2. 引导孩子们观察自己的外貌特征和情感状态,让他们思考自己的性格特点和感受。
3. 孩子们创作自己的自画像,注重表达细节和情感。
4. 孩子们完成后,组织展示和分享,鼓励互相欣赏和尊重。
第三课:表达和分享1. 引导孩子们以口头或书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自画像,分享创作心得和感受。
2. 组织小组间的交流和互动,让孩子们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感受。
3. 教师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