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结构和公司经营绩效的关系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8
股权激励与上市公司绩效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股权激励理论基础的研究一、关于管理层股权激励的相关理论的研究近几十年来,关于股权激励问题一直是经济学的前沿和热门课题,现代管理科学也一直把企业管理激励作为研究的重要范畴,:组织设计理论、行为理论、企业文化理论等都是在管理激励目标下发展起来的分支学科。
经营者股权激励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1、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是股权激励缘起的基本理论,即股权激励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公司高管和股东的利益、责任风险不同导致的委托一代理问题。
经典的委托代理问题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伯利(Berle)和米恩斯(Means)提出的。
19犯年,他们认为企业所有者兼具经营者的方式存在着极大的弊端,于是倡导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所有者保留剩余索取权,而将经营权利让渡。
1976年,迈克尔·詹森(MichaelC.Jensen)和威廉·麦克林(WilliamH.Meckling)发表的论文《公司理论:管理行为、代理成本和资本结构》开拓了代理成本理论(实证代理理论)。
他们把这种代理成本概括为::监督成本、约束成本、剩余损失。
因此,委托代理的成本是由决策权的委托导致的。
2、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思想的萌芽最早是在1676年,英国古典经济学创始人威廉·佩蒂将人类生命的损失与战争中武器和其它军械等物质的损失进行了比较,一般认为,这是“首次严肃地运用了人力资本概念”。
之后,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全体国民后天获得的有用能力算作资本”,对人力资本的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创立的人力资本理论,开辟了人类关于人的生产能力分析的新思路。
其主要观点: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
3、交易成本理论。
1932年,伯利和米恩斯最先从激励角度反对认为市场是唯一有效的经济组织的观点,除此之外,企业的任何制度安排都对低效率的新古典主义厂商理论进行了挑战。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实证研究作者:吴文金贾炜莹来源:《财会通讯》2012年第27期摘要:现代企业制度中,股权结构作为公司治理的核心,对于公司的经营激励、并购、代理权竞争、监督等诸方面均有较大影响,直接影响公司治理水平和公司价值,所以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公司经营绩效的关联性是研究热点。
本文对北京上市公司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北京上市公司经营绩效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国有股比例正相关,与法人股比例负相关。
关键词:股权结构经营绩效股权制衡度一、引言公司治理主要包括有关公司董事会职能与架构、投资者的权力等方面的制度,股权结构为形成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核心,影响公司发展战略和经营绩效,所以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的基础和出发点,对于公司治理的控制方式、运作方式、经营效率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股权结构反映了不同性质股东在股份公司中的利益和价值取向,股东的利益和价值取向将直接表现在企业治理中,进而影响企业的经营状况,所以研究股权结构与公司经营绩效的关联性是重中之重。
关于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绩效关系的研究,目前主要涉及股权构成与公司绩效的关系和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的关系两个方面。
本文在回顾了国内外具有代表性文献的基础上,以沪深A股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国有股比例、法人股比例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
二、文献综述(一)国外文献对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Berle和Means (1932),他们认为:公司股权分散的情况下,没有股权的职业经理人与分散的投资者之间存在利益不一致的情况,这类职业经理人无法最大化公司的经营绩效。
其后,Jensen和Meckling (1976)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得出公司价值与内部股东持股比例正相关。
Grossman and Hart (1982)构建的模型表明,如果股权结构分散,则投资者缺乏监督公司运营、积极涉入公司治理和提升公司经营绩效增长的激励,因为他们从中取得的利益小于监督公司的成本。
我国公司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理论分析章雷高晶玲(辽宁大学商学院,沈阳,110036)摘要:股权结构决定公司治理结构,而治理结构直接影响治理效率,最终影响公司经营绩效。
本文主要讨论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之间有怎样的相关性。
关键词:股权结构经营绩效公司治理中图分类号:F2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355(2012)10—0018—01一、股权结构、公司治理与经营绩效(一)股权结构股权结构包括股权结构属性和股权集中度,即“质”和“量”两个方面,因此分析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绩效的影响,应该从这两个方面来分析。
(二)公司治理公司治理包括公司外部治理和公司内部治理。
外部治理就是市场对企业的治理,而不是市场交易本身,不能把外部治理与市场机制等同起来。
公司内部治理是通常讲的法人治理结构,主要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治理主体、治理客体及治理机构和程序。
(三)经营绩效经营绩效是一个多维度的结构,包括三个层面:一是财务绩效,如资产报酬率、销售回报率、投资回报率。
二是商业绩效,以市场为基础,如销售增长和市场份额。
三是组织效能,以管理者为基础,包括与质量相关的部分如产品质量、雇员的满意,及与社会责任相关的部分如环境和社区的责任。
二、我国公司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关系(一)股权集中度与经营绩效的关系理论上,股权集中度与公司治理之间表现为决定与被决定关系。
实践上,股权集中度与公司治理之间表现为相互的匹配关系。
1、股权集中度与激励约束机制在公司股权集中在大股东手中时,公司利益即是股东自己的利益,激励是有效的。
但拥有较多相对控股股东时。
如果某种经营活动对相对控股股东个人带来收益而对公司会带来损失,他就有动机去从事这种对整个公司不利的经营活动。
2、股权集中度与监督机制当股权高度集中时,控股股东的监控积极性很高,因为可以利用优势地位为自己谋取利益,与公司经营者私下共谋利益的情况也可能会发生,小股东则难以参与管理。
即使利益遭受损失也无能为力。
2021年5期总第938期一、引言在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中,银行业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来源。
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有赖于银行业的稳健发展。
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逐步加深,资本雄厚、管理经验丰富的外资银行不断涌入,对我国银行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同时,市场主体的金融需求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推动了包括保险、证券、信托、基金等除银行传统融资形式的融资方式的发展,进一步使得金融领域的竞争加剧。
此外我国银行业面临的经营环境也在日趋复杂。
国民经济整体增速逐渐放缓,银行业务不能再只依靠传统的存贷业务。
伴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大力发展,银行业受到了强势崛起的互联网金融的大力冲击。
互联网金融依靠网络、技术等方面的优势,采用高效、低成本的运营模式与传统银行业务竞争市场份额,在影响全球金融业发展的同时倒逼传统银行业务进行创新改革。
为促进银行业的发展,国家监管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允许民间资本按照法律法规参与设立中小型银行;对互联网金融加强整治管理,控制金融风险。
在金融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的大环境下,银行经营绩效是衡量银行发展的重要因素,银行需在治理过程中制定目标,合理配置各项资源、降低成本、提高绩效。
而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是公司治理的关键因素,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效率和公司业绩。
因此,分析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在丰富以往学者作出相关研究,完善公司治理理论、提升银行竞争力的同时,维护、促进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二、文献研究综述国外学者对股权结构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关注较早,并展开了很多研究。
在股权集中度方面,Meckling 、Jensen (1976)在实证研究中发现,随着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上升,企业财务绩效会呈现上升的趋势。
Perrini (2008)引入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作为其中一个解释变量,在研究中设立回归模型,发现若前五大股东持股比重越高,则公司经营绩效越高。
Massis (2013)在对家族企业进行实证研究时发现,股权集中度和公司财务绩效存在“U ”型关系。
《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实证研究的分析,本文总结了资本结构各组成部分如股权结构、债权结构等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并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作用机制。
研究结果表明,合理的资本结构能够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反之亦然。
本文的结论为企业在优化资本结构、提高企业绩效方面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
一、引言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资本结构对其经营绩效具有重要影响。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包括股权结构、债权结构等。
合理的资本结构不仅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还能够影响企业的经营决策和市场竞争能力,从而影响企业的绩效。
因此,研究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文献综述在过去的研究中,许多学者对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一方面,股权结构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合理的股权结构能够提高企业的治理效率,保护投资者利益,从而提升企业绩效。
另一方面,债权结构方面,适当的债务融资能够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降低融资成本,同时通过债务的约束作用,促使企业更加谨慎地经营。
此外,还有学者从信息不对称、代理成本等角度探讨了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三、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基于前人研究,本文构建了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理论框架。
我们认为,合理的股权结构能够为企业提供稳定的治理机制,保护投资者利益,降低代理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绩效。
同时,适当的债权融资能够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降低融资成本,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
因此,我们提出以下假设: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四、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方法,通过收集企业财务数据和资本市场数据,运用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实证分析。
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各大数据库、企业年报以及相关财经网站。
在变量选择上,我们选取了企业的总资产、股权集中度、债务比率等指标作为资本结构的代表变量,同时选取了企业的净利润、营业收入等指标作为企业绩效的代表变量。
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1)1.1 股权激励的动因分析 (1)1.2 股权激励的模式分析 (2)1.3 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影响评价 (3)1.4 文献评述 (4)参考文献 (5)1.1 股权激励的动因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对于股权激励实施动因的观点,大致可以概括为激励型动因和福利型动因两种,激励型动因认为提出股权激励是为了降低代理成本,解决经营者和股东因为利益不一致而产生的冲突,福利型动因认为提出股权激励是作为一种对员工奖励机制的完善补充、激励和吸引员工的。
刘思芸(2020)认为人才密集型上市企业连续多期股权激励的动因包括人力资本升值、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需要、强化激励模式的需要、前期股权激励成功实施的经验以及福利型动因[1]。
罗杰明(2020)提出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若想保持核心竞争力,企业必须重视人才,通过股权激励机制对核心人员的激励可以有效降低人才流失率[2]。
彭茶芳(2019)研究提出,股权激励实施的动因之一是将激励机制与监督机制相结合,协调公司内部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规范公司治理结构[3]。
陈艳艳(2017)通过试验研究激励员工、吸引员工和融资约束的三种假设动机,得出实施股权激励被广泛认可的动因是吸引员工和挽留员工,以激励员工和融资约束作为动机受到一定的质疑,此外提出以税收优惠为动因的研究较少[4]。
Zhang Q(2018)认为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目标是引进新高管并和激励实施多元化战略,来降低核心员工流失率,改善公司治理[5]。
X.Chang、K.Fu和A.Low (2015)研究中指出,股权激励可以显著提升管理层的风险承担水平,激发他们对髙风险、高收益项目的投资,进而加大研发投入、延长投资期限、提髙创新能力,最终达到提升企业的业绩水平的目的[6]。
Morrell D L(2011)研究认为,股权激励实施具有留住人才和降低委托代理成本的双重目的[7]。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实证研究【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实证研究来验证其影响机制。
在分别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在正文部分中,详细分析了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影响、股权激励方式与公司绩效的关系、股权激励实施的影响因素、公司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以及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案例分析。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了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积极作用、股权激励方式选择的重要性以及股权激励实施的关键因素。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机制,为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股权激励、上市公司、绩效、影响因素、评价指标、案例分析、积极作用、方式选择、关键因素、实证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表明,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具有积极的影响。
通过股权激励,员工的工作动力和积极性得到提高,员工与公司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利益共享机制,从而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股权激励也存在着一些挑战和问题,如实施成本高、激励效果不明显等。
如何科学合理地设计和实施股权激励,成为当前企业管理面临的重要课题。
为了更好地理解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掌握股权激励的实施方式及影响因素,本文拟对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进行实证研究,以期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深入探讨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机制,为相关政策制定和企业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
具体来说,研究目的包括以下几点:1. 分析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程度,探讨股权激励在提升公司绩效中的作用机制。
2. 探讨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股权激励方式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差异,为企业选择合适的股权激励方式提供参考依据。
3. 研究股权激励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分析这些因素对股权激励效果的影响程度。
4. 探讨如何科学有效地选择与衡量公司绩效的评价指标,以确保股权激励效果的准确评估和有效实施。
股权制衡度、内部控制有效性与企业绩效——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股权制衡度、内部控制有效性与企业绩效——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上市公司成为中国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与此同时,上市公司面临的诸多问题也不断浮出水面,其中包括股权制衡度、内部控制有效性与企业绩效等方面的问题。
因此,本文将通过对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进行研究,探讨股权制衡度、内部控制有效性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
一、股权制衡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股权制衡度是指企业内部不同利益相关方之间的权力分配状况。
在中国上市公司中,常见的股权结构包括国有股、法人股、自然人股等。
研究表明,股权结构对企业绩效有着显著的影响。
首先,国有股对企业绩效产生显著影响。
由于国有股在中国上市公司中的比重较大,国有企业管理者往往面临着更多的政府干涉。
研究发现,国有股比例越高的上市公司,其企业绩效往往较差。
这是因为政府管理者常常追求短期目标,过度干预企业经营,使得企业无法充分发挥市场效益。
其次,法人股对企业绩效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法人股在股权结构中的比例越高,企业经营者的管理能力往往更强。
相比于自然人股,法人股更能够提供稳定的投资和资源支持,促进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
最后,自然人股在股权结构中的比例对企业绩效产生着复杂的影响。
虽然自然人股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股东权益,但过多的自然人股可能导致股权分散,加剧公司治理的问题。
因此,自然人股的比例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对企业绩效产生不利影响。
二、内部控制有效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控制措施。
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对于企业绩效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上市公司中,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也受到关注。
首先,内部控制可以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
通过建立规范的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企业能够更好地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运营风险。
其次,内部控制有助于减少财务舞弊行为。
在中国上市公司中,财务舞弊问题时有发生,给企业和股东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股权结构和公司经营绩效的关系研究摘要本文以深圳证券交易所655家上市公司2008年的数据为样本,对股权结构和公司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股权集中度和公司经营绩效之间成正向关系,国有股、上市流通股比例和公司经营绩效之间有负向关系,而法人股、其它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经营绩效之间有正向关系。
关键词股权集中度股权构成公司经营绩效一、文献回顾及问题提出通常情况下,股权结构包含两层含义,即股权集中度和股权构成。
股权结构是影响公司治理重要的要素,国内外大量的文献实证研究研究了公司的经营绩效和股权结构之间的关系。
berle和means(1932)指出:随着所有权的分散,公司的业绩水平越差,也即意味着股权集中度与公司业绩之家存在正向的关系。
孙永祥和黄祖辉(1999)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增大时,托宾q值先上升,至该比例到达50%左右时托宾q值开始下降。
吴淑琨(2002)研究发现,前十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平方和于总资产利润率呈现显著的倒u型关系,第一大股东与公司业绩正相关,国有股,境内法人股、流通股和公司业绩均存在u型关系。
xu和wang(1999)研究表明,企业的获利能力和国有股比例呈现正相关关系,而与法人股比例之间有负向关系。
而杜莹和刘立国(2002)发现,国有股比例与公司绩效显著负相关,法人股与公司绩效显著正相关,流通股与公司绩效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2004年1月31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明确指出了尊重市场规律,切实保护投资者尤其是公众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积极稳妥解决股权分置问题。
规范上市公司非流通股份的转让,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稳步解决上市公司中尚不能上市流通的股份流通问题。
2005年4月29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宣布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
中国证监会根据上市公司股东的改革意向和保荐机构的推荐,协议确定试点公司,试点上市公司股东可以自主决定股权分置问题的解决方案,从而非流通股股东可以通过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出售获得流通权的股份。
那么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是怎样的?它对企业经营绩效构成怎么样的影响呢?二、样本选择、指标设计(一)样本选择本文选择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2008年的年报数据为研究对象,删除st、退市、暂停上市以及无法获得所需数据的的样本公司后,一共获得655个样本。
数据取自于锐思数据库及新浪财经网,采用的分析软件为eviews。
(二)指标设计本文研究的变量包括:因变量(经营绩效)、解释变量(股权结构)和控制变量。
1.经营绩效:净资产收益率(扣除非正常损益项目)(roe)。
国际上通常采用托宾q值衡量企业的绩效(托宾q=公司的市场价值/公司资产的重置价值),由于对公司资产重置价值存在计量上的困难。
此外考虑非正常项目产生的损益不具有持续性,需要剔除它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因此本文采用扣除非正常损益后的净资产收益率作为企业绩效的衡量指标。
2.股权结构:(1)股权集中度: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cn1)、前五位股东持股比例(cn5)和前十位股东持股比例(cn10)、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和(h5)、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和(h10)以及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比值(z)。
(2)股权构成:国有股比例(sp)、法人股比例(lp)、已上市流通股比例(fp)、其它持股(指没有上市的流通股和除国有股、法人股以外的非流通股)的比例(others)。
3.控制变量:公司规模(lns)和财务风险(debt)。
国内外的研究大多证实了公司业绩和规模、以及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之间存在联系,因此,我们引入公司规模和资产负债率作为控制变量,其中公司规模以企业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来计量。
三、股权结构的描述性统计表1描述了我国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的平均持股比例为36.38%,而前五大、前十大股东的平均持股比例为54.17%和58.15%,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差分别17.79%和21.77%,同时,由z指数为14.8820可知,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远大于第二大股东的持股比例。
因此可以认为,大股东之间不能形成相互制衡,第一大股东为了自身的利益,有足够的动力去监控管理层,有利于公司的有效治理。
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出,前十大股东的持股比例(58.15%)仅仅只比前五大股东的持股比例(54.17%)大3.98%,这说明第6~10大股东的持股比例都非常低,也说明了股权比较分散。
我们可以看出,已上市的流通股和其它股东持股的比例分别为55.35%和8.78%,两者之和已达到64.13%,而国有股比例为19.13%,法人股比例为16.74%,这说明我国2005年 4月份开始启动的股权分置改革措施已经卓见成效。
四、实证分析采用回归模型来分析股权结构和公司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一)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经营绩效的回归模型roe=+β1*cent+β2*lns+β3*debt+ξ其中,cent代表股权集中度变量,为了充分说明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本文分别cn1、cn5、cn10、h5、h10和z代替cent进行回归, 回归结果如下表2所示。
通过表2我们可以看出,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的系数为0.0824,前五大股东和前十大股东的持股比例的敏感性系数分别为0.1597和0.1969(均大于0.0824),并且其f值和sigf均通过显著性显著性检验,这说明随着其它五大(或十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提高,加强了对上市公司和第一大股东的监督,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提高。
我们还可以看出,z指数的敏感性系数为负数,这说明了随着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第二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企业业绩将会下滑,但是这一结论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除此之外,我们可以看出公司经营绩效与公司规模之间存在正向关系,而与资产负债率有负向关系。
注释:***、**、*分别代表在1%,5%,10%的水平上显著。
下同由于上市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股东与管理层之间必然会产生代理问题,又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和代理人的道德风险等问题,股东必须对代理人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和激励约束才能提高公司的经营绩效。
如果股权结构比较分散,管理层和股东的利益很难相一致,单纯的年薪制与股票机制产生的激励作用有限,而每个股东的持股比例又非常有限,没有足够的表决权,也无法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我国公司法规定: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规定,股份有限公司连续180日以上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1%股份以上的股东,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根据股权结构的描述性分析,第6~10大股东的平均持股比例不足1%,其它小股东的持股比例则会更低。
)。
监督成本与由于监督产生的成本相比,前者远大于后者,从而股东缺乏足够的监督动力,于是就会有“搭便车”现象,不愿对上市公司的治理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进行改进,“用脚投票”现象严重,从而影响公司的业绩。
相比之下,如果股权结构比较集中,大股东持有一定的股权数量,监督成本与由于监督获得的收益相比,后者会大于前者,他们就不会象小股东那样搭便车,而是积极关注企业的经营管理,加强对管理层的监督激励,有利于提升业绩。
此外,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发展时间比较短暂,外部监督环境和各项法规不健全,从而对投资者的保护力度不足,投资者只有通过股权集中,才能更好的监督管理者,从上市公司中获得收益或者将自己优质的资源注入公司。
(二)股权构成和公司经营绩效之间的回归模型roe=b+β1*structure+β2*lns+β3*debt+ξ其中,structure为股权构成变量,由于考虑到国有股、法人股、已上市的流通股和其它持股比例这四个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故而分别采用sp、lp、fp和others四个变量代替structure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如下:表3所示。
通过表3可知,国有股的持股比例的敏感系数为-0.0703,法人股的持股比例的敏感系数为0.0947,均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公司的经营绩效与国有股的持股比例之间存在负向的关系,而与法人股之间存在正向的关系。
而已上市的流通股的持股比例的敏感性系数为-0.1151,其它股东的持股比例的敏感系数为0.1393,也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说明了公司的经营绩效与上市的流通股比例负相关,而与其它股东的持股比例正相关。
国家作为企业的所有者,自身没有能力去控制企业,而其委托的行政机关或者官员没有真正积极的去监督企业,他们只有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属于国家所有,于是受托人缺乏足够的动力去有效的监督和评价管理者,因此不利于公司经营业绩的提高。
而各个企业法人拥有自身独立的利益,同时法人股所代表的资本有相当一部分是私人资本和集体所有的资本,法人股股东对管理者等内部人的行为结果所承担的风险要大于国家股东所要承担的风险。
此外,法人股不能流通,法人股股东获得的收益来自于公司派发的股利,而分配股利的多少直接取决于企业的经营绩效,因此他们不会有“搭便车”现象,而是积极参与公司的发展,对公司进行有效的监督,从而有利于公司经营业绩的提高。
而通过对公司股权结构的描述性统计可知,绝大部分的流通股股东的持股比例非常低,他们采取“用脚投票”,缺乏对公司的有利监督,因而不利于企业经营业绩的提高。
五、研究结论和建议综合分析上市实证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我国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较大,其它四大股东(或者九大)股东无法对其制衡,减少了企业内耗,股权集中有利于企业经营绩效的提升。
2005年实施的股权分置改革措施已经卓见成效,流通股比例(包括有限售条件的流通股)已经达到60%,但是上市的流通股相对比较分散,不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
所以在进一步实施股权分置改革的同时,要提高股东持有的上市流通股比例。
2009年6月19日,国务院发布最新规定,将部分国有股转由社保基金持有,而社保基金将在承继原国有股东的禁售期义务上再延长3年禁售期。
因此,上市公司应该加快国有股的转移步伐,进一步细化国有股的转化措施,提升公司的治理水平。
参考文献:[1]孙永祥,黄祖辉.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绩效.经济研究.1999(12).[2]吴淑琨.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u型关系研究——1997-2000年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2(1).[3]杜莹,刘立国.股权结构域公司治理效率——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02(11).[4]berle,a.a.jr.gardiner and c.means.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erty.new york.macmillan.1931.[5]xiaonian xu,wang yan.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chinese stock companies.china economic review.199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