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奈唑胺导致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976.88 KB
- 文档页数:2
某院利奈唑胺临床应用分析何争民;周家军;孟祥云;张正升;季文军;代文婷;曹荣娟;陈进【摘要】目的:分析评价利奈唑胺(linezolid)在医院住院患者中的应用情况,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方法收集某院2013年1月至2015 年 1月两年间接受利奈唑胺注射液治疗的住院患者临床资料,从 HIS 系统中提取微生物检查结果、用药情况等相关资料,分析其用药合理性。
结果两年间使用利奈唑胺的患者共84例,其中痊愈9例(10.71%),显效17例(20.24%),进步26例(30.95%),无效19例(22.62%)。
发生不良反应31例(36.90%),其中,血小板减少症13例(15.48%);谷丙转氨酶(ALT)升高9例(10.71%)。
用药的科室分布以重症监护科、呼吸科为最多,重症肺部感染、腹腔感染和术后感染为主要应用疾病。
结论利奈唑胺的临床疗效较好,但用药不合理现象比较严重,临床实践中需要进一步规范利奈唑胺的合理使用。
【期刊名称】《安徽医药》【年(卷),期】2016(000)002【总页数】4页(P398-401)【关键词】利奈唑胺;临床疗效;合理用药;不良反应【作者】何争民;周家军;孟祥云;张正升;季文军;代文婷;曹荣娟;陈进【作者单位】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药学部,安徽合肥 230011;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药学部,安徽合肥 230011;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药学部,安徽合肥 230011;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药学部,安徽合肥 230011;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药学部,安徽合肥 230011;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药学部,安徽合肥 230011;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药学部,安徽合肥 230011;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药学部,安徽合肥 230011【正文语种】中文目前,临床抗感染治疗的主要难题之一是细菌多药耐药性(multi drug resistance,MDR)的产生。
利奈唑胺(linezolid)是继磺胺类和氟喹诺酮类后上市的又一类全合成的抗菌药。
17例利奈唑胺所致不良反应文献分析傅晓琴,余雄杰,刘生友(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武汉 430022)摘要: 目的探讨利奈唑胺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及特点。
方法采用《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进行检索并查阅原始文献,对2000~2010年国内医药期刊报道的利奈唑胺所致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利奈唑胺所致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对血液系统的影响如血小板减少、乳酸中毒等。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机制不明,可能与免疫诱导有关;利奈唑胺引起的乳酸性中毒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可能与线粒体蛋白质合成抑制和线粒体基因多态性有关。
结论临床医师、药师应重视利奈唑胺所致的不良反应,确保用药合理、安全、有效。
关键词: 利奈唑胺;不良反应;血小板减少;乳酸中毒中图分类号:R99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777(2011)11-1130-02Literature Review on 17ADR Cases Induced by LinezolidFu Xiaoqin,Yu Xiongjie and Liu Shengyou(Wuhan Asia Heart Hospital,Wuhan 430022)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manifest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regularities of ADR induced bylinezolid.Methods 17ADR cases induced by linezolid reported in domestic pharmaceutical journals between2000and 2009were retrieved from WANFANG DATA and analyzed statistically.Results The ADR causedby linezolid was mainly for the blood system such as thrombopenia,alpha-hydroxypropionic acid poisoningand etc.The mechanism of thrombopenia was unclear,may be relevant to immunity,and mechanism ofalpha-hydroxypropionic acid poisoning was probably associated with mitochondrial protein synthesissuppression and mitochondrial gene polymorphism.Conclusion Clinicians and pharmacists should payattention to ADR induced by linezolid to ensure rational,safe and effective use of this drug.KEY WORDS: linezolid;ADR;thrombopenia;alpha-hydroxypropionic acid poisoning 利奈唑胺(linezolid)是第一个应用于临床的新型哐恶唑烷酮类抗菌药,2000年在美国首次上市[1]。
利奈唑胺的药理分析综述作者:曲小艺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6年第01期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1-0346-01利奈唑胺(linezolid)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噁唑烷酮类抗菌药,对大多数革兰阳性致病菌都有良好的抗菌活性,与其他抗菌药多无交叉耐药现象,加之组织、体液分布广泛以及给药方法便捷,使得其治疗多重耐药革兰阳性菌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均很好,在临床上受到广泛的关注。
1 作用机制和抗菌活性作为一种新型抗菌药,利奈唑胺作用于细菌的50S核糖体亚单位。
但与其他抗菌药不同,利奈唑胺不影响肽基转移酶活性而只是作用于翻译系统的起始阶段,通过抑制mRNA与核糖体连接、阻止70S起始复合物的形成,最终产生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的作用。
由于作用部位及方式独特,利奈唑胺与其他抗菌药多无交叉耐药现象。
在耐药菌日益流行的今天,利奈唑胺的这一特性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利奈唑胺对几乎所有的致病性革兰阳性菌、非典型病原体、各种分枝杆菌、诺卡菌以及革兰阳性的厌氧菌都有较好的抗菌活性,但对革兰阴性杆菌不敏感,可能与革兰阴性杆菌的外排机制有关。
体外药敏试验还显示,包括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的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在内的葡萄球菌和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在内的肠球菌对利奈唑胺都100%敏感。
10多年的临床应用经验表明,利奈唑胺对多种革兰阳性致病菌、包括耐药菌所致感染均有很好的疗效。
此外,利奈唑胺对日益常见的耐多药结核杆菌和泛耐药结核杆菌也有明显的抗菌活性和治疗疗效,但因利奈唑胺不是常规抗结核药,故目前尚无相应的体外药敏试验数据。
2 药动学特点利奈唑胺为时间依赖性抗菌药,口服后吸收完全、生物利用度近100%,可以经静脉给药-口服方法进行序贯治疗。
利奈唑胺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为31%,分布容积为40~50 L,每12小时口服给药600 mg后0.5~2 h达到血药峰浓度(15~27 mg/L),血药消除半衰期(3.4~7.4 h)较长,且对敏感菌有一定的抗生素后效应,可一日2次给药。
唑胺ADR与线粒体遗传多态性有关〔8〕,其引起血小板减少作用机制可能与骨髓抑制或免疫介导相关〔9〕,且与以下危险因素有关:应用利奈唑胺前内生肌酐清除率水平、血小板计数、AST水平及白蛋白水平、使用时间〔10〕。
3 6 抗真菌药引起肝功能异常较常见,4例患者使用伏立康唑后出现ADR,主要表现在转氨酶升高,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幻视,水肿,视物模糊。
Luong等〔11〕开展的一项荟萃分析显示伏立康唑血药浓度超过治疗浓度,ADR发生率也增加。
伏立康唑的体内代谢呈非线性药动学特征,且个体间存在明显浓度差异等特点,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药物等非遗传因素可以对伏立康唑的代谢产生影响,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转运及代谢酶的基因多态性〔12〕。
伏立康唑主要经肝脏CYP2C19酶代谢,该酶存在着基因多态性,伏立康唑及伏立康唑 N 氧化物浓度受CYP2C19基因多态性强烈影响〔13〕,不同CYP2C19基因型对伏立康唑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影响也有差异,可联合CYP2C19基因型检测与血药浓度监测来指导伏立康唑的临床个体化给药,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1〕周聊生,牟燕 药源性疾病与防治(1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82 283〔2〕YoonSY,ParkSY,KimS,etal Validationofthecephalosporinintradermalskintestforpredictingimmediatehypersensitivity:aprospectivestudywithdrugchallenge〔J〕 Allergy,2013,68(7):938 944 〔3〕盛长城,谢娟,顾鹏 1例抗菌药物致出血患者的药学监护〔J〕 医药导报,2015,34(9):1248 1250〔4〕WilcoxMH,GerdingDN,PoxtonIR,etal Bezlotoxumabforpreventionofrecurrentclostridiumdifficileinfection〔J〕 NEnglJMed,2017,376(4):305 317〔5〕张露,张波,吴斌,等 替加环素对住院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影响及相关因素〔J〕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17,19(1):31 36 〔6〕WarnP,ThommesP,SattarA,etal Diseaseprogressionandresolutioninrodentmodelsofclostridiumdifficileinfectionandimpactofantitox inantibodiesandvancomycin〔J〕 AntimicrobAgentsChemother,2016,60(11):6471 6482〔7〕赵程程,闫素英 替加环素相关急性胰腺炎〔J〕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11,13(6):363 366〔8〕傅晓琴,余雄杰,刘生友 17例利奈唑胺所致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 中国药事,2011,25(11):1130 1131〔9〕杨九一,顾健 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3,33(22):1874 1877〔10〕陈璋璋,吕迁洲 利奈唑胺相关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分析〔J〕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12,14(4):218 222〔11〕LuongML,Al DabbaghM,GrollAH,etal Utilityofvoriconazoletherapeuticdrugmonitoring:ameta analysis〔J〕 JAntimicrobChe mother,2016,71(7):1786 1799〔12〕李宇,张永煌,张蕾,等 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伏立康唑血浓度、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影响〔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9,39(9):959 962〔13〕WangT,ZhuH,SunJ,etal EfficacyandsafetyofvoriconazoleandCYP2C19polymorphismforoptimiseddosageregimensinpatientswithinvasivefungalinfections〔J〕 IntJAntimicrobAgents,2014,44(5):436 44278例老年住院患者药品不良反应的帕累托图分析智俊娜,曲国红,谈 震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老年医院/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药学部,江苏南京210024)摘要:目的 分析我院老年住院患者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老年人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利奈唑胺的药性分析作者:刘炼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4年第01期[摘要]文章对利奈唑胺的药效学和药动学特点作一全面、客观的述评,以期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利奈唑胺药性分析中图分类号:R9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1-0276o-01利奈唑胺(linezolid)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噁唑烷酮类抗菌药,对大多数革兰阳性致病菌都有良好的抗菌活性,与其他抗菌药多无交叉耐药现象,加之组织、体液分布广泛以及给药方法便捷,使得其治疗多重耐药革兰阳性菌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均很好,在临床上受到广泛的关注。
一作用机制和抗菌活性作为一种新型抗菌药,利奈唑胺作用于细菌的50S核糖体亚单位。
但与其他抗菌药不同,利奈唑胺不影响肽基转移酶活性而只是作用于翻译系统的起始阶段,通过抑制mRNA与核糖体连接、阻止70S起始复合物的形成,最终产生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的作用。
由于作用部位及方式独特,利奈唑胺与其他抗菌药多无交叉耐药现象[1]。
在耐药菌日益流行的今天,利奈唑胺的这一特性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利奈唑胺对几乎所有的致病性革兰阳性菌、非典型病原体、各种分枝杆菌、诺卡菌以及革兰阳性的厌氧菌都有较好的抗菌活性,但对革兰阴性杆菌不敏感,可能与革兰阴性杆菌的外排机制有关。
体外药敏试验还显示,包括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耐甲氧西林的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在内的葡萄球菌和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vancomycin-resistant enterococci,VRE)在内的肠球菌对利奈唑胺都100%敏感。
10多年的临床应用经验表明,利奈唑胺对多种革兰阳性致病菌、包括耐药菌所致感染均有很好的疗效。
此外,利奈唑胺对日益常见的耐多药结核杆菌和泛耐药结核杆菌也有明显的抗菌活性和治疗疗效,但因利奈唑胺不是常规抗结核药,故目前尚无相应的体外药敏试验数据。
利奈唑胺药品说明书【药品名称】通用名称:利奈唑胺商品名称:_____【成份】本品主要成份为利奈唑胺。
【性状】本品为_____。
【适应症】1、用于治疗由特定微生物敏感株引起的下列感染:耐万古霉素的屎肠球菌引起的感染,包括并发的菌血症。
院内获得性肺炎,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甲氧西林敏感和耐药的菌株)或肺炎链球菌引起的。
复杂性皮肤和皮肤软组织感染,包括未并发骨髓炎的糖尿病足部感染,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甲氧西林敏感和耐药的菌株)、化脓性链球菌或无乳链球菌引起的。
2、用于非复杂性皮肤和皮肤软组织感染,由金黄色葡萄球菌(仅为甲氧西林敏感的菌株)或化脓性链球菌引起。
【规格】_____【用法用量】1、成人和青少年(12 岁及以上)肺炎、皮肤和皮肤软组织感染:推荐剂量为 600mg,每 12 小时一次,静脉注射或口服。
万古霉素耐药的屎肠球菌感染:推荐剂量为 600mg,每 12 小时一次,静脉注射或口服。
疗程:治疗应持续至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微生物培养结果阴性。
通常的疗程为 10 14 天。
2、儿童患者(出生至 11 岁)新生儿(出生至 7 天):推荐初始剂量为 10mg/kg,每 12 小时一次,以后根据临床反应和药代动力学数据调整剂量。
婴儿和儿童(8 天至 11 岁):推荐剂量为 10mg/kg,每 8 小时一次。
对于体重大于 50kg 的儿童患者,按成人剂量给药。
【不良反应】1、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腹泻、头痛、恶心、呕吐、口腔念珠菌病、阴道念珠菌病、味觉改变、肝功能异常(如转氨酶升高)等。
2、较少见的不良反应有骨髓抑制(包括贫血、白细胞减少、全血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周围神经病和视神经病变,有时进展至失明。
3、长期使用利奈唑胺可能导致耐药菌的出现。
【禁忌】对利奈唑胺或本品其他成分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1、本品可能引起骨髓抑制,包括贫血、白细胞减少、全血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
在治疗期间应每周进行全血细胞计数检查,尤其是在治疗的前 2 周。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重耐药的革兰阳性细菌感染,如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耐青霉素肺炎球菌(PRP)及耐糖肽类金葡菌(GISA)等感染的发生率迅速上升[1]。
由于多重耐药性革兰阳性细菌感染的治疗难度大,病死率高,因此倍受关注。
近年研制的喹奴普丁-达福普丁、达托霉素、利奈唑胺等新型抗生素使因多重耐药性革兰阳性细菌感染而导致的严重后果大幅减小。
本文综述了利奈唑胺治疗多利奈唑胺治疗多重耐药革兰阳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研究进展苗 丽,邓万俊(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湖南衡阳 421002)摘要: 利奈唑胺是新型口恶唑烷酮类抗生素,可口服,也可静脉应用。
其口服生物利用度为100%,组织穿透能力强,即使在心脏瓣膜或赘生物上其局部浓度亦高。
利奈唑胺与其他抗生素无交叉耐药性。
虽然体外试验表明利奈唑胺主要是抑菌性的,但其对多重耐药革兰阳性菌,如凝血酶阴性葡萄球菌(CNS)、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等均有抗菌活性。
已经证实,利奈唑胺能有效治疗动物模型实验性IE。
利奈唑胺治疗人类IE时,既有成功也有失败的报道。
一般来说,利奈唑胺耐受性好。
长期治疗偶可引起可逆性骨髓抑制,如贫血及血小板减少。
最近美国心脏学会(AHA)公布的指南建议,虽然利奈唑胺不作为IE治疗的一线药物,但对多重耐药革兰阳性菌株引起的IE,尤其对“标准疗法”有禁忌证或治疗失败,或不能耐受糖肽类抗生素者来说,还是一个重要的治疗选择。
关键词:革兰阳性细菌;心内膜炎;利奈唑胺;糖肽中图分类号:R978.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51(2007)06-0272-05Progress in Linezolid Treatment of Infective Endocarditis Caused by Multidrug-resistant Gram-positive BacteriaMIAO Li , DENG Wan-jun(Affiliated Nanhua Hospital, Nanhua University, Hengyang 421002, China)Abstract: Linezolid, a new oxazolidinone antibiotic that demonstrates a hundred percent of oral bioavailability, has been clinically available in both oral and intravenous formulation. It possesses a characteristic of high tissue penetration, even in cardiac valves and vegetations, which allows high local concentration of the antibiotic to be achieved. Linezolid has no cross-resistance with other classes of antibiotics. Despite in vitro the drug appears to be predominantly bacteriostatic, it shows activity against multidrug-resistant gram-positive organisms, including 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i,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and vancomycin-resistant Enterococcus. It has shown the efficacy for infective endocarditis (IE) in animal models, but both successes and failures have been reported for human IE cases treated with linezolid. Overall, linezolid is well tolerated. Rare complications, such as reversible myelosuppression with anemia and thrombocytopenia, have been associated with prolonged linezolid therapy. The guidelines published recently by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 recommend linezolid as an important therapeutic op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IE caused by multidrug-resistant gram-positive organisms, especially for the treatment of those patients who can not tolerate glycopeptides, or to whom standard therapy is contra-indicated or unsuccessful. However, i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first-line treatment.Key words: gram-positive organisms;endocarditis;Linezolid;glycopeptides·药学进展·收稿日期:2007-06-20作者简介:苗丽,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心内科临床及电生理研究。
第1页,共25页辉瑞——机密核准日期:2006年09月12日修改日期:2008年08月12日;2009年12月21日;2010年05月21日;2011年05月05日;2011年07月18日;2011年11月28日;2012年06月25日利奈唑胺注射液说明书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在医师指导下使用【药品名称】通用名称:利奈唑胺注射液商品名称:斯沃®/ Zyvox ®英文名称:Linezolid Injection汉语拼音:Linaizuoan Zhusheye【成份】本品主要成份为利奈唑胺。
化学名称:(S )-N[[3-[3-氟-4-(4-吗啉基)苯基]-2-氧代-5-恶唑烷基]甲基]-乙酰胺。
化学结构式: O NC 3H F O H C N O ON分子式:C 16H 20FN 3O 4分子量:337.35辅料为枸櫞酸钠、枸櫞酸、葡萄糖和水。
钠离子含量为0.38mg/ml (相当于300ml 输液袋中含5mEq ;100ml 输液袋中含1.7mEq )。
【性状】本品为无色至淡褐色的澄明液体,为即用型无菌等渗静脉输注剂。
【适应症】本品用于治疗由特定微生物敏感株引起的下列感染(见【注意事项】、【儿童用药】、【用法用量】和【临床研究】)。
万古霉素耐药的屎肠球菌引起的感染,包括伴发的菌血症(见【临床研究】)。
院内获得性肺炎: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甲氧西林敏感或耐药的菌株)或肺炎链球菌(包括多药耐药的菌株[MDRSP]*)引起的院内获得性肺炎。
复杂性皮肤和皮肤软组织感染,包括未并发骨髓炎的糖尿病足部感染,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甲氧西林敏感或耐药的菌株)、化脓性链球菌或无乳链球菌引起的复杂性皮肤和皮肤软组织感染。
尚无利奈唑胺用于治疗褥疮的研究。
非复杂性皮肤和皮肤软组织感染,由金黄色葡萄球菌(仅为甲氧西林敏感的菌株)或化脓性链球菌引起的非复杂性皮肤和皮肤软组织感染。
社区获得性肺炎,由肺炎链球菌(包括对多药耐药的菌株[MDRSP]*)引起的社区获得性肺炎,包括伴发的菌血症,或由金黄色葡萄球菌(仅为甲氧西林敏感的菌株)引起的社区获得性肺炎。
利奈唑胺在高龄病患中的疗效释解1统计学处理10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达%,其中4例出现心功能恶化,均在5d后停药,其中1例改为口服利奈唑胺(600mg,2/d)继续治疗,患者心功能逐渐好转;2例出现精神症状,1例停药,另1例改口服利奈唑胺继续治疗,精神症状消失。
血液系统不良反应较明显,有6例(43%)出现血小板减少,血小板下降出现在利奈唑胺治疗后第3~15天,平均(7±4)d,其中1例出现在治疗停止后3d(表1,图1);有2例出现血红蛋白下降,1例白细胞下降至×109/L以下,停药后均有所回升。
14例患者有7例出现肾功能恶化,未发现有患者出现肝功能损害。
2讨论静脉应用利奈唑胺会增加患者心力衰竭的风险。
利奈唑胺本身并没有明确的心脏毒性作用,也没有发现导致心力衰竭的报道。
本研究4例患者出现了明显的心力衰竭,其原因可能与静脉应用利奈唑胺时所需液体输入量较多有关,老年患者常合并高血压、慢性心功能不全及慢性肾功能不全,对静脉液体输入量控制较为严格,而利奈唑胺静脉应用时需要每天600ml含盐液体,无疑增加了老年患者的心脏负担,其中1例改口服利奈唑胺片后未再出现心力衰竭症状,最终病情得到控制。
Stalker等通过研究健康志愿者静脉应用及口服利奈唑胺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认为利奈唑胺口服生物利用度较好,静脉改为口服时不需调整给药剂量及时间。
因此,高龄患者在静脉应用利奈唑胺时一定要严格控制其他液体入量,同时注意加强利尿,出现心力衰竭迹象时,可改为口服利奈唑胺治疗,以降低心力衰竭风险,提高治疗效果。
高龄患者应用利奈唑胺导致骨髓抑制发生率明显增高,以血小板减少最常见,也可见到贫血和白细胞减少。
利奈唑胺是否会引起血小板减少曾经有争议,在Ⅲ期临床试验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腹泻,发生率为%,没有发现明显的血小板减少和贫血等不良反应。
Nasraway等认为,有些患者在应用利奈唑胺过程中出现了血小板减少,可能是多因素的,并不一定与利奈唑胺有关,利奈唑胺并不增加血小板减少的风险。
成人危重患者利奈唑胺个体化用药的研究进展作者:张明李国飞孙浩来源:《中国药房》2022年第12期关键词利奈唑胺;成人危重患者;药动学;治疗药物监测利奈唑胺(linezolid)是一种恶唑烷酮类合成抗菌药物,对链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结核菌等多种革兰氏阳性菌具有良好的抑制活性,可用于临床治疗危及生命的成人医院获得性肺炎及复杂性皮肤软组织感染,且有效性、安全性良好[1-2]。
利奈唑胺的药品说明书推荐成人标准剂量为600 mg(q12 h,静脉注射),即便是肝/肾功能损害或行脏器功能替代治疗的患者也无需进行剂量调整。
目前,精准用药理念日益深入,考虑到危重患者个体病情差异大、基础疾病重、脏器功能差、用药品种及数量多等因素,标准剂量的利奈唑胺可能并不适用[3]。
为此,本文拟综述近年来成人危重患者使用利奈唑胺的相关研究,分析该类人群的药动学特征,归纳危重患者常见生理/病理改变对药物的影响,旨在为利奈唑胺的个体化应用提供参考。
1 药动学特征对于非危重患者,利奈唑胺的口服吸收相对完全;而对于危重患者,由于其不能口服或口服吸收的不确定性,临床常采用静脉给药的方式。
利奈唑胺具有高亲脂性,其血浆蛋白结合率为31%,在几乎所有组织和细胞中都具有良好的渗透性,组织穿透能力强,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Vd)為30~50 L[4]。
有研究指出,该药约有35%以原型通过尿液排出,另50%则通过非肝药酶代谢转化生成两个非活性代谢产物经尿液排出,药物半衰期(half life,t1/2)为5~7 h,清除率(clearance,CL)为80~138 mL/min[5]。
目前,学界公认以利奈唑胺血药谷浓度(minimum concentration,cmin)和浓度- 时间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oncentration-timecurve,AUC)与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的比值作为预测其治疗效果的最佳指标,以cmin≥2 mg/L和AUC/MIC>100作为确保疗效的理论阈值[6]。
利奈唑胺(linezolid,Lzd)具有良好的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将Lzd归为C组药物[1],首次将Lzd列入核心药物,确立了Lzd在耐药结核病治疗中的地位和价值。
2018年和2019年WHO相关指南均将Lzd归为A组药物,并强烈推荐纳入较长疗程耐多药结核病和利福平耐药结核病的治疗方案[2-3]。
Lzd 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有血小板减少、周围神经炎及视神经炎、胃肠道反应等,但Lzd在抗结核治疗的安全性方面尚缺乏大样本、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资料[4]。
我院为河南省传染病医院,收治耐药结核病患者较多,常有Lzd 相关ADR发生,笔者对我院耐药结核病患者应用Lzd 所致ADR的发生特点和规律进行分析,以期为Lzd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对2015年1月 – 2020年6月我院应用含Lzd方案抗结核治疗的534例耐药结核病患者数据进行提取。
收集应用Lzd时发生的关联性评价[5]为“肯定”、“很可能”的ADR,剔除重复病例,共计纳入89例患者发生108例次ADR。
资料来源于通过河南省ADR管理平台上报的ADR报告、临床药师查房过程中发现的ADR、病历中记录的有关Lzd的ADR,以及相关随访资料。
Lzd的品规包括利奈唑胺片600 mg×10片(江苏豪森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利奈唑胺片600 mg×10片(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利奈唑胺注射液300 mL∶600 mg利奈唑胺应用于耐药结核病治疗的不良反应分析杨少杰1,薛晓拉1,陈永芳2,陈 裕2,任鹏飞2(1.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药学部,河南郑州 450000;2.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耐药结核病科,河南郑州 450000)[摘要] 目的:了解我院耐药结核病患者使用利奈唑胺所致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利奈唑胺注射液【适应症】1万古霉素耐药的屎肠球菌引起的感染,包括伴发的菌血症。
2、院内获得性肺炎,复杂性皮肤和皮肤软组织感染,非复杂性皮肤和皮肤软组织感染,社区获得性肺炎,由肺炎链球菌(包括对多药耐药的菌株[MDRSP]*)弓I起的社区获得性肺炎,包括伴发的菌血症,或由金黄色葡萄球菌(仅为甲氧西林敏感的菌株)引起的社区获得性肺炎。
【用法用量】表1利奈唑胺推荐剂量本品治疗感染的推荐剂量见表1。
【不良反应】上市后的经验利奈唑胺上市后的临床应用中,有骨髓抑制报道(包括贫血、白细胞减少、全血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参见警告)。
曾有周围神经病和视神经病变有时进展至失明的报道。
应用利奈唑胺过程中,有乳酸性酸中毒的报道。
虽然上述报道主要出现在应用利奈唑胺超过推荐的最长应用时间(28天)的患者中,但在用药时间较短的患者中也有报道。
利奈唑胺合用5-羟色胺类药物,包括抗抑郁药物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的患者中,有5-羟色胺综合征的报告(见注意事项)。
在利奈唑胺应用的过程中有惊厥的报道(见注意事项)。
过敏性反应、血管性水肿、描述为Steve ns Joh nson综合征的皮肤水疱也有有以上多种因素而被列出。
由于上述事件为自发性报告,无法知晓其来源于多人样本的患者人群,故不能对其发生率进行估计,也不能准确地判定其与用药的因果关系。
报道。
这些不良事件可能由于其严重性、报告的频度、与利奈唑胺可能的相关性,或同时伴【禁忌】本品禁用于已知对利奈唑胺或本品其他成分过敏的患者。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正在使用任何能抑制单胺氧化酶A或B的药物(如:苯乙肼、异卡波肼)的患者,或两周内曾经使用过这类药物的患者不应使用利奈唑胺。
引起血压升高的潜在相互作用与5-羟色胺类药物潜在的相互作用【注意事项】警告在应用利奈唑胺的患者中有出现骨髓抑制的报道 (包括贫血、白细胞减少、全血细胞减少和 血小板减少症)。
对发生骨髓抑制或骨髓抑制发生恶化的患者应考虑停用利奈唑胺治疗。
·安全用药·收稿日期:2012-10-12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药学部,南京210008利奈唑胺不良反应文献分析杨元勋,李刚,钱正刚[摘要]目的探讨并评价利奈唑胺的临床用药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外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服务系统对2002年至2012年报道的利奈唑胺不良反应病例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严重不良反应主要为血小板减少、乳酸中毒、血清素综合征等。
结论临床医师、药师应重视利奈唑胺所致的不良反应。
使用利奈唑胺治疗应严密监护,保证用药安全。
[关键词]利奈唑胺;血小板减少;乳酸中毒;血清素综合征;不良反应Analysi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 reports of linezolidYANG Yuan-xun ,LI Gang ,QIAN Zheng-gang (Department of Pharmacy ,Nanjing Drum Tower Hospital Affiliated to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08,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dverse reactions of linezolid in retrospection to provide referencesfor safe and rational drug use.Methods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adverse reactions of linezolid dur-ing the period from 2002to 2012by searching CNKI ,VIP ,CMCI ,FMJS database.ResultsThe main ADRs werethrombocytopenia ,alpha-hydroxypropionic acid poisoning ,serotonin syndrome and etc.Conclusion Clinicians andpharmacist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ADRinduced by linezolid.The use of linezolid treatment should be closely moni-tored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drug use.Key words :Linezolid ;Thrombocytopenia ;Alpha-hydroxypropionic acid poisoning ;Serotonin syndrome ;Adverse drug reactions目前,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的感染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