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阳学术的理论与临证_图文
- 格式:pptx
- 大小:5.13 MB
- 文档页数:85
中医的扶阳理论传统中医将机体精微物质(精、血、津、液)的匮乏称为“阴虚”,经方扶阳派则认为精微物质匮乏的根源是机体化生精微功能的低下,而化生精微物质的功能属于阳气的作用,故属于“阳虚”。
持续存在的阳实证多为假象,内伤杂病中,也可能长期出现面红、目赤、痤疮、急躁、烦躁、口渴等阳实证的表现,但这种情况往往是体内存在病理产物所导致的假象。
全身各组织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能量,必须依赖于血液循环、淋巴循环及组织液循环进行补充。
若某一局部存在瘀滞,或出现血管痉挛,筋膜组织挛缩,淋巴循环阻滞等,则其所负责的组织将失去营养,而失去营养的组织将导致机体反射性地增加代谢,此时全身就会代偿性地出现阳实的表现。
若瘀滞等情况不能迅速祛除,则阳实的假象将长期存在。
人体无论是皮肤、肾脏、肠道,还是生殖系统,都存在与外界交换物质的上皮组织,上皮组织通过其附属的各种腺体排出代谢产物。
当这些上皮组织的排泄功能出现障碍,则会刺激机体机能亢奋,此时也会长期出现阳实的假象。
对于这种情况,治疗的原则必须是补虚泻实。
本质上,无论是营养转输通道为病理产物阻滞,还是上皮组织的排泄功能障碍,均属于机体功能的障碍,也就是阳气的不足。
运用药物调动身体机能、打通运化障碍的前提是要增强功能,即扶阳,在此前提下,再运用泻实的方法,如发汗、利尿、化瘀、泻下,这样才能获得预期的疗效。
中医对阳气的认识是受到早期人类的自身生存、对自然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尊天”以及中国古代哲学中“重阳”思想观念的多重影响和启发而产生的。
远古时代,早期人类在不断进化的漫长过程中,感受到太阳在人类生存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他们经历了从首先对天火这一自然现象的恐惧,然而当火熄灭之后,又意外地品尝到由天火烧熟动物肉食的美味,开始逐渐认识火,发展到钻木取火,学会了主动对火的获取和使用,改变了进食生冷的主要饮食方式。
而熟食不仅改善了对饮食物营养的吸收,同时还减少了胃肠疾病的发生,以致早期人类形成了对太阳及火的崇拜和依赖。
钦安卢氏医学的扶阳理论及临床应用上午主要谈了扶阳思想这种传承,那么现在重点谈一下钦安卢氏医学扶阳思想的理论。
在上一届论坛我重点强调了“阳主阴从”的观念问题,并且展开进行了一些讨论。
钦安卢氏医学的这种扶阳思想建立在几个方面,归纳起来,一个就是从他的著述来看,认为阳气是人生阴阳的主宰,也可以称之为元气是人身阴阳的主宰。
对于阴阳的这个问题,郑钦安他开篇就谈到:“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
”辨阴阳,听起来、说起来都很简单,但是实际上是很难的,到底是阴症吗?到底是阳症?到底该用扶阳的药物吗?到底该用滋阴药?所以他讲“阴阳化生五行,其中消长盈虚,发为疾病。
”,由于阴阳五行的这种消长盈虚一旦失衡、一旦失调,那么就可以发生疾病。
所以一旦在阴阳的辩证上,如果是似是而非就会导致诊断的失误、治疗用药的不当,从而误人。
所以他有几个字,“阴阳至理”,如果办到了才能够真正的解决临床辩证问题。
钦安先生将阴阳至理是否正确,来作为用药治病的一个准则。
什么叫阴阳至理?他在他的著述里面从几个方面,一个就是从我们人本身存在着阴阳,上中下都有阴阳,十二经有阴阳,阴阳可以达无数,但是最终也就是这两者,也就是一阴阳而已。
他很多地方都谈到这个问题,六经是什么?六经就是一经。
五气就是一气,三焦就是一焦。
就是把很多的问题,都做这方面的归纳,一步一步的,你能够去理解他。
他在《医理真传》里边,他谈到了“人活一口气”。
什么气呢?就是乾元之气,就是乾卦。
乾元之气进一步分析,就是我们人身元气,真正的阳气。
这才是我们人生阴阳的主宰。
通过这一点可以让我们清楚,万古就是一阴阳,人从立命以来,从乾坤立命以来,阴阳这两者就合二为一,这就是气的一元论观点。
钦安先生他是强调这一点的,那么这个气就是后世称为元气也好,真阳也好,他认为这个气充塞在我们人体的各个部位。
人体内外都充塞着,并且我们的上下四旁,都是元气,充塞过后才形成的,只有他才能主宰。
扶阳医学临证传奇精讲(王献民老师讲座释文)火神门按:由洄溪堂主与火神门合著的《扶阳医学临证传奇》(修订版)已处于最终校稿阶段,该书作为《扶阳显义录》的姊妹篇,根于经典,承岐黄奥旨,达伤寒妙要,推陈出新,以扶阳大义为体,以宗统法,以法明宗。
本书按“立法、组成、功用、法解、主治、加减、疗效、医案”八项内容进行排列,并结合对大量医案的条分缕析,使初学者得窥门径,精进者登堂入室。
本书对扶阳医学以“枢转”为核心的立法体系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剖析和阐释,并为当代常见病、慢性病及大病危症的临床处理,提出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全书编排井然有序,逐层递进,使读者一目了然,诚为临床之圭臬,医海之明灯。
今天的这个讲座,我们就节选该书的一部分内容,请本书的作者王献民老师(洄溪堂主)为大家做一次精讲,请大家以热烈的掌声欢迎王老师为大家授课。
在座的各位在当地可能很多都已经是大名医了,在这里听我讲课可能会感到很失望,但是我会尽自己最大努力,让你们少失望。
因为我不会说普通话,只能用河南普通话给大家讲,我尽可能把字说清楚。
我在医馆上班有个固定的时间,上午9点到12点,下午4点到6点,因为很多人吃了饭以后来就诊,脉象会有质的变化,所以我们要处处为病人着想。
大家都知道,吃饭后一两个小时都是胃在工作劳动,这时候脉是浮大的(阳明脉),所以我就把时间有所规定,尽可能使脉象还原本来的样子。
咱们扶阳医学开的任何药都是以脉法为准的,如果你的脉法不准,或者脉出现假象,那你开的方子肯定会偏。
咱们扶阳医学很多药都是温热的,偏性还是很大的,所以大家回去后一定要把脉法辨准,把病治好,这才是王道。
咱们当时在北京扶阳大会上讲《扶阳医学临证传奇》,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讲完,大家可能都有书,很多人就提出质疑:就这一个方子就能包治某个病吗?有的把这些方子当成死方,不加辨证地去用,出现了很多小问题,有的出现很多排病反应,临床效果并不是特别满意,因为我后面列举的都是医案,医案就不是一个法,所以不能生搬硬套。
扶阳学术的理论与临证2前言扶阳学术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体系,也是中医与现代医学交叉融合的桥梁。
在中医学历史上,扶阳学术一直被视为治疗重症、疑难杂症的重要手段。
在临床应用中,扶阳学术不仅能够缓解患者的症状,而且还有助于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延缓疾病的进展。
本文将从扶阳学术的理论和临床应用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扶阳学术理论扶阳学术是指通过调整人体阳气、提高阳气水平,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的一种中医学理论。
在中医学中,阳气是指人体内的热能、生命能量和免疫力,可以保护人体远离病痛。
扶阳学术的目的是通过调整身体内的气血,维持人体的健康状态,同时,还可对某些特殊情况进行治疗。
扶阳学术的理论基础扶阳学术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学说、经络学说、气血理论和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等。
1.阴阳学说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是整个扶阳学术的理论基础。
阴阳学说认为,事物或个体的任何一部分都包含着阴与阳的两种对立面,在一个生命过程中,阴阳两极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相互促进。
在扶阳学术中,如何平衡和调节阴阳关系,以达到提高机体免疫力的目的,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2.经络学说中医的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大小不等的经脉,经脉与气血联系紧密,并且连接着五脏六腑。
通过对经脉的针灸操作或草药调养等方式,可以有效调整人体气血流通,修复人体损伤,提高人体免疫力。
3.气血理论气血是人体内的两种重要物质,血液循环和气血的调理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气血理论认为,人体内部的气血流畅运转是人体形成健康状态的必要条件之一。
在扶阳学术中,如何平衡体内气血上的运行,也是提高人体免疫力的关键之一。
4.中医辨证论治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理论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辨证论治是指通过对患者的症状特点、病程的观察和分析,对病因病机进行全面的诊断治疗。
在扶阳学术中,中医辨证论治是有效治疗头痛、风热感冒等疾病的必要条件。
扶阳学术的应用范围扶阳学术不仅可以用于治疗特定的疾病,还可以广泛的应用在疾病的预防、健康保养和生活中。
艾灸--扶阳理论
扶阳论体系的问世是中国传统灸法的创新和进步,它必将在拯救和弘扬艾灸文化、推广艾灸技术和产品方面起到重大的、积极的作用。
古人云:有形之躯壳,皆是一团死机,全赖这一团真气运用于中,而死机遂成生机;人身立命就是一个火字,真气命根也,火种也,人活一口气,即此真气也。
扶阳灸法,扶阳者补人真气、续人命根之意,艾者纯阳之火种也,灸者播火种之术也。
此法能扶一身之阳,壮人先天之肾,补人后天之脾,通一身之经络,行百脉之气血,舒四肢之筋骨,是健人身体、强人体魄,益人寿命的养生大法。
故《扁鹊心书》云:“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弱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保命之法,艾灼第一”
在中医文化中,阴是指人的身体,阳是指人体具有的能量。
阳所指的能量包括精、气、神三个层面。
人的一生就是一个阳气衰减的过程。
现代人由于环境和生活行为方式的缘故,阳气的衰减尤为严重。
养生就是要通过补充阳气的方法来延缓阳气的衰减。
何以补阳,唯有艾灸。
因为艾是自然界阳气最足的植物,灸是补充阳气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用艾灸补阳是中华几千年传统养生的精华。
现代人的补阳或称扶阳要有适应现代人的方式。
要有效、要简单、要可持续、要有文化氛围。
正是在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基础上,以艾灸为主,整合按摩等其它的养生方法,范氏艾灸推陈出新,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扶阳理论体系。
艾是百草之王,阳是生命之本,艾灸是扶阳之泉。
扶阳医学讲义(第一章)山水蒙@火神门:本章专门介绍“山水蒙”(桂枝法),把桂枝谈清楚了,对于整个桂枝法的运用,大家就能豁然开朗了。
第一章山水蒙卢铸之太老师在《卢氏临证实验录》中有关桂枝的阐述:1、气味辛温,有引阳出阴之能。
由内而外,分布四旁,仍由皮毛而肌肉而经络而腑而脏,实通达内外之能使也。
2、能引气机由土而木,由木而心肺,仍降于土,为助五行之运化,交流于五脏六腑。
3、能拨动太阳,透达少阴,使里面通达,气机可得。
4、能拨通太阳、阳明开合之机,扶助内外交通之意。
5、能拨转阴阳道路,易进易出。
6、能开启太阳,上达于天,使上下相照,日月得名矣。
7、能引少阴之气与太阳相接,使太阳由水而土,由土而木,由木而火,随脾之运化交达于上下内外。
8、能化阴为阳,拨开云雾。
9、能纳太阳之气,通达于四末,使手足于心脑相合。
10、能起少阴之气,于太阳相合,使阴阳协和。
11、借以为先锋使者,由少阴出于太阳膀胱之囊也。
今用此引水气上升,化气化液,濡润万物,人身筋络骨节皆得其养,气血更能交流。
从以上卢太老师的桂枝解可以看出,谈桂枝就离不开太阳,桂枝是用来拨动太阳的。
一旦太阳为开的功用发生障碍,太阳开不了了,也就是阳气外出之门打不开了,阳气不能正常的出,就出现了太阳病。
这时,我们就需要用药物把太阳之门打开或者拨开,通常我们就用桂枝法,“用桂枝拨动太阳”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第一节太阳与河图三阴三阳与河图洛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河图有生数、有成数。
生数为先天,先天主气;成数为后天,后天主运。
五行五运以成数为用,六气则从生数而出。
河图中一、二、三、四、五均为生数,但五居中央,各生数都与中五相加而为成数,所以五既是生数又是成数。
除了“五”这个特殊的数外,其它四个生数两相交会,只能有六种组合,这六种组合正好就构成了三阴三阳。
河图中一、三是阳数,所以一、三两个阳数相会,就形成了阳中之阳,也就是太阳。
因为,两个阳数相会只能还是阳数,不可能出现阴数。
扶阳医学讲义要点总结扶阳医学是中医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其核心理念在于重视阳气,以扶阳为治疗的关键。
以下是对扶阳医学讲义的要点总结。
一、扶阳医学的理论基础扶阳医学认为,阳气是人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阳气充足则身体健康,脏腑功能协调;若阳气不足,则会出现各种病症。
阳气的盛衰决定了人体的健康与疾病状态。
《黄帝内经》中提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这形象地说明了阳气对于人体的重要性,如同天空中的太阳一样,失去了阳气的温煦和推动,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影响。
同时,扶阳医学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阳气的运行和分布与脏腑的功能密切相关,一旦阳气的运行失常,就会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引发疾病。
二、阳气不足的表现及原因阳气不足的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有畏寒怕冷、手脚冰凉、精神萎靡、面色苍白、容易疲劳、消化不良、大便溏稀、尿频等。
造成阳气不足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先天禀赋不足:部分人天生阳气较弱,体质虚寒。
2、后天失养:如饮食不节,过食生冷、寒凉之物,损伤脾胃阳气;长期劳累、过度熬夜,耗损阳气;情志失调,如长期焦虑、抑郁,导致阳气郁结。
3、外感寒邪:寒邪侵袭人体,容易损伤阳气。
4、久病伤阳:长期患病,正气耗损,阳气也会随之亏虚。
三、扶阳的方法1、药物扶阳扶阳医学在用药上有其独特之处。
常用的扶阳药物有附子、干姜、肉桂等。
这些药物具有温阳散寒、补火助阳的作用。
但使用这些药物需要严格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掌握好用药的剂量和炮制方法,以免出现中毒等不良反应。
2、饮食扶阳在饮食方面,应多食用温热性的食物,如羊肉、牛肉、韭菜、核桃等。
避免食用生冷、寒凉的食物,如冰淇淋、冷饮、西瓜等。
同时,要注意饮食的规律和均衡,不过饥过饱。
3、起居扶阳保持良好的起居习惯对于扶阳也非常重要。
要顺应自然规律,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
避免长时间处于寒冷潮湿的环境中,注意保暖,尤其是在秋冬季节。
扶阳理论与针灸临床应用作者宋辉1 中医扶阳理论中医学认为人体健康的标准是阴阳平衡,《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任何疾病的产生是人体阴阳平衡失调,脏腑功能衰退的一种表现,人体的功能衰退主要是由于正气虚损,气血不足所造成,而阳气在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只有阳气充沛,升降出入有节,机体才会生机旺盛,长生而久安。
《扁鹊心书·须识扶阳》云:道家以消尽阴翳,炼就纯阳,方得转凡成圣,霞举飞升。
故云∶“阳精若壮千年寿,阴气如强必毙伤。
”又云∶“阴气未消终是死,阳精若在必长生。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故为医者,要知保扶阳气为本。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中医最核心的是阴阳,阴为体,阳为用。
阳气生,阴亦随之长;阳气衰退,阴亦随之枯萎。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阳气的收藏是很重要的。
阳气成于先天之肾阳,赖后天中阳不断补养,以经气为统领,经脉为通路,达于脏腑、表里、内外,不断充实各脏腑组织之阳气,从而使机体功能得以正常发挥。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铜人针灸图经》云∶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
阳气对身体的主要功能是推动、温煦、防御和固摄,血液流动、津液的生成和运行,维持脏腑组织间的各种健康生理活动,都靠的是阳气。
而人体正常的体液要占到百分之七十,这都需要阳气来养护推动,阳气不足,当然就推动不了,也温煦不了全身上下。
更关键的是,阳不足,体液就会出问题,少了就容易上火,多了就是痰湿。
2 中医扶阳理论在针灸的临床运用病例1艾灸为主治疗脉管炎安氏,女,85岁,患脉管炎多年,目前右足趾皮肤紫暗,除疼痛外无任何感觉,于2009年1月13日由其子带为求医,以温阳活血法为主,艾条灸关元、双足三里,每日一次,每穴25分钟左右,并口服中成药补中益气丸(河南宛西),每日三次,每次8粒。
扶阳理论钦安卢氏医学的扶阳理论及其临床应用(卢崇汉)授课提纲:1、阳气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扶阳理论的思想基础)2、目前影响人体阳气的各种因素(运用扶阳理论的客观条件)3、扶阳理论指导下的治疗方法4、从姜桂附的临床应用进一步看扶阳理论代谢病的治疗思路和方法—病在三阴,统于太阴李可代谢病,如:Ⅱ型糖尿病(糖代谢异常)、高脂血症(脂类代谢异常)、痛风(嘌呤代谢异常)、高血压(水、电解质代谢异常)。
由于病因和发病机理有一致性和内在联系性,中西医都能以一类疾病来探讨。
1、Ⅱ型糖尿病的病因病机1.1 过食肥甘,嗜食生冷。
1.2 失治误治。
1.3 房事不节。
2、治疗大法2.1 龙雷之火上炎时,急则敛固。
2.2 若有消渴,觉脐下有气上冲、心慌、汗出(气上撞心)食纳不香(饥而不欲食),厥阴主证悉见,则用乌梅丸;若尺脉见浮,腰困等阳火不藏可合用封髓丹。
2.3 少阴、厥阴证不显,中焦脾胃症见,或患者无甚明显症状而有血糖高者,附子理中汤加味。
3、注意3.1 凡误服寒凉滋阴苦寒泻火者,先以大剂理中汤救药误,也即救胃气,一切虚损大症首要保胃气(中气)。
3.2 肾气既伤,元气欲脱,救阳为先,破格救心汤。
服药期间杜绝房事。
(切记)3.3 服药期间,大多数患者出现排气排便多,且味大,虽未用“兰”但可除“陈气”,符合内经的思路。
4、高脂血症理同Ⅱ型糖尿病,用加味附子理中汤,一周即下降,较之糖尿病易治。
痛风:疼痛剧烈可用加味乌头煎,缓解继用附子理中、真武辈,有虚象明显者扶正即可止痛。
论肿瘤的治疗思路李可一、病因总括1、人身各处,但凡一处阳气不到便是病。
2、寒湿为患,十占八九。
3、情志内伤。
二、治疗方法1、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固护胃气为第一要着。
2、温阳散寒是基本治疗思路:四逆汤、附桂理中汤、真武汤、麻黄细辛附子汤是基础方。
2.1 消化系统肿瘤以附桂理中加砂半为主方。
2.2 消化系统肿瘤以附桂理中加砂半为主方.2.3 肾、膀胱、脑部肿瘤用四逆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真武汤、八味地黄汤为主,间用理中汤。
何谓中医扶阳学说?解密中医扶阳理论何谓中医扶阳学说?解密中医扶阳理论2010-02-22 21:20:09 来源: 民间论坛显示次数:397 编辑:进入论坛中医显学:扶阳学派以上说的很多都是在如何给身体增加阳气,也就是温度,这也就是扶阳一派的理论。
在一个很偶然的情况下,几年前了,我才知道我的祖上名医不少,居然有著名的“曾火神”,火神就是扶阳的代名词。
曾火神的书我至今也没有看过,但上自火神之祖郑钦安的三大著作,《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我都很认真地读过,其下火神一派的范中林、祝味菊、吴佩衡、唐步祺、李可、卢崇汉、刘力红等的医书和医案我都看过,有的人没有医案,但理论都是在补火扶阳的框架里转,因为我的体质很对补火的路数,所以我即使是看别的书也都是一下就看到了里边的扶阳,如孙秉严治肿瘤,我看他的方法就是扶阳,又如武国忠讲养生,或是他的治疗,都说自己的悟道正在于找到了固护阳气这个玄机。
说起来,我现在的师父赵文忠先生,他的师父名玄鹤子(朱鹤亭),为道家一派的,也是极其重视阳气。
当我看到武国忠医师的师门,既有道医,也有意拳大隐朱垚葶先生,我就知道治病养生的理路一定有重合的。
护阳扶阳一派的理论成一个大流派,始自郑钦安,但其来源就在《黄帝内经》:“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明代张景岳对此加了个注:“生杀之道,阴阳而已。
阳来则物生,阳去则物死。
”也就是说,人体有病,好比体内是阴冷潮湿,只要太阳一出来,一切就好了。
所以,养生,就是养阳气,养这个太阳。
历代好多的大医家,治病都是在调动人体的阳气上下功夫,只不过是到了郑钦安,发展出了一个完整的流派,郑钦安《医理真传》说:“人身所恃以立命者,其惟阳气乎?阳气无伤,百病自然不作。
阳气若伤,群阴即起,阴气过盛,即能逼出元阳,元阳上奔,即随人身之脏腑经络虚处便发。
”因为大部分人都需要扶阳,郑钦安于是确立了这一派的医理和医法:“大凡阳虚阴盛之人,满身纯阴,虽现一切证形,如气喘气短,痰多咳嗽,不食嗜卧,面白唇青,午后、夜间发热,咽痛,腹痛泄泻,后背酸痛并重,心烦爱发脾气,无故目赤,牙痛,腰痛膝冷,足软手弱,声低息微,脉时大时劲,或浮或空,或沉或细,种种不一,皆宜扶阳。
中医扶阳学派临证中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作者简介:赵君,号半部居士,蓉城人士,痴迷中医、酷爱传统文化。
曾于05年任卢崇汉先生助手并侍诊三年,后拜彭重善先生为师,忝列门墙,跟师系统学习扶阳学派郑钦安-卢铸之医学至今。
中医扶阳学派临证中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中医的优势和特点是什么?我想连许多普通老百姓都会说出几句,诸如“西医治标、中医治本”,“西医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中医是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等反映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话。
这两大特点是中医的灵魂,那么中医扶阳学派(火神派)在临床中是怎样贯彻落实这两大特点的呢?扶阳学派对整体观的理解就是:护正扶阳!不管养生也好、治病也好,始终要抓住正气、阳气。
因为这是符合天道规律的。
太阳系唯一的能量来源是什么?是太阳。
其他一切能量都是太阳能的转化,诸如风能、水能、热能、电能甚至原子能,都是太阳能的转化。
天地之间万物生长靠太阳,人也是如此。
人秉天地之气生,法天象地,那阳气对人体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这就叫“人生立命在于以火立极”。
而在治病上,不管患者什么病:肝病、肾病、心脏病,都是说明身体的能量系统出问题了,医者都要抓住这个阳气,特别是坎中一阳,因为那是生命能量系统的源动力,这就叫“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
始终抓住坎中一阳,那是不是万病都用四逆呢?当然不是!因为任何事情都有常态和非常态两方面,任何治疗都是权法和宜法的结合。
权法就是整体观、护正扶阳、坎中一阳!而宜法呢?宜法就是辨证论治、就是治疗的步骤和次第!广义地来讲:青龙白虎都是护正扶阳,四逆六味都是护正扶阳,就看当用不当用。
目前业界对扶阳学派(火神派)有很多议论,甚至是指责,说火神派走偏了、只知阳不知阴。
我认为是他们没有认真深入地了解扶阳学派,仅仅靠“扶阳”二字去下结论,一旦深入了解我们的辨证立法全过程,我想是不会有这么多非议的。
虽说辨证论治是中医最精华部分、最有优势和特点的部分。
但在现实中,我们看到多少中医是按照辨证论治的思路去治病的呢?更多是辨病论治、辨症论治;按病套方、按症遣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