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阳派”与“滋阴派”理论基础分析与学术思想的对比
- 格式:pdf
- 大小:6.55 KB
- 文档页数:3
《扶阳讲记》读后感兼及其理论探讨吾道一以贯之——扶阳也----《扶阳讲记》读后感兼及其理论探讨吾道一以贯之——扶阳也----《扶阳讲记》读后感兼及其理论探讨摘要:卢崇汉教授是火神派正宗的传人,在理论上传承火神派扶阳的传统并加以发挥创造,在临床上广泛运用扶阳数“法”,疗效颇佳。
本文从《扶阳讲记》一书出发,对其理论和思路作了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火神派;卢崇汉;扶阳讲记;扶阳2005年成都著名火神派(又称扶阳学派)的继承人卢崇汉教授及其学生曾经统计过他一年的门诊量,一共接诊2745人,20013人次,开出20076张处方,所涉及病种83个,包括红斑狼疮、肾功能衰竭、癌症等等,治疗的有效率98%,疾病的临床治愈率为92%。
为什么会有如此惊人的疗效?这些疗效的背后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经验?带着这些疑问,笔者认真阅读了卢教授的代表作《扶阳讲记》,恍惚似有所得。
1 为何要扶阳?扶阳,顾名思义就是扶助阳气,尤其是脾肾先后二天的阳气。
卢氏首先引用《易经》中“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成天”来说明自然界中阳主阴从的正常格局。
这使人不由得想到朱丹溪的理论“阴常不足,阳常有余”,两者是不是矛盾了呢?从五运六气来看,属阳的成分占了绝大多数,任应秋认为这可能与我国的地理环境有关,由此看来,“阴常不足,阳常有余”似乎应该是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而不应该是受到朱丹溪攻诘的病理状态。
那么朱丹溪的理论错了吗?余意下认为如果阳有余却不藏,那么朱氏的理论就是正确的;如果阳气充盛又能很好的收藏,这就成了正常的状态。
无论如何,这句话提示我们既然强调天人合一,就应当重视阳气的补充和阴精的奉承,使得阳气能够正常生发和收藏。
为什么卢氏可以大量、广泛地使用扶阳药物,或者换言之,为什么现在社会阳虚的人多?卢氏归纳了9点原因:(1)先天不足;(2)嗜食生冷寒凉;(3)误用苦寒;(4)滥用抗生素;(5)工作的烦劳,“阳气者,烦劳则张”;(6)房劳伤肾阳;(7)非时的作息时间,使得阳气无法正常的生发和收藏;(8)心性不定;(9)自然环境上热下寒的格局,煤矿、石油的开采相当于把地球的坎中真阳暴露出来,因此产生全球变暖的表象。
《对扶阳学派若干问题的看法和建议》——卢崇汉老师首届国际扶阳论坛暨第四届扶阳论坛讲稿(主持人:)今天邀请刘力红博士主持会议,卢崇汉老师做特别演讲,大家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两位。
刘力红: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前辈,各位同道,大家上午好!卢师大家都很熟悉了,开幕式时,孙主任介绍了“扶阳学派”的渊源,下午呢,我们也会详细的来谈这个问题。
那么,这样一个珍贵的法脉呢,它诞生在清末,郑钦安,从郑钦安就到了卢师祖父卢铸之这里,实际上卢师三岁的时候就在契延这样一个珍贵的法脉,卢师实际上是同时接受他祖辈的教导和熏陶,还有父辈,他大伯父的教导和熏陶。
那么,在他十九岁时就有了“小火神”的称号。
郑钦安卢氏这样一个法脉在民间又被誉为“火神派” 。
所以,实际上卢师在十九岁时就已经有了“小火神”的称号。
大家想想看,从十九岁的医龄到现在,对于“扶阳”这一脉,他做了相当大的贡献。
下午会专门谈到这个问题,现在为了节省时间,不多介绍卢师。
下午我会详细介绍卢师。
大家以热烈的掌声恭请卢师给我们作报告。
卢崇汉:今天我还是用四川成都话讲,我稍微讲慢一点。
今天看到这么多同行来参加这个大会,心里面确实很高兴,这让我想起去年我受日本中医学会的邀请在日本几个城市做了几场学术讲座。
那么,来的听众,绝大多数年龄和我差不多。
还有很多年龄比我大,这让我当时很吃惊。
二零一零年,我在日本做扶阳的演讲,七十岁以上的学者占百分之五十以上。
在日本虽然是医科大学教授,是博士,但只有一个称谓,就是医师,不像国内,有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生。
日本中医学学会连续三次到成都找我,一开始我确实不愿意去,因为在日本侵华战争时期,我家是受害者,1941年日本轰炸成都,我们家遭到轰炸。
所以在日本的讲座开始,我把这个事情提出来了。
我就说,我跟你们交流,我是憋了一肚子气。
日本中医学学会的医学博士和教授为什么要来参加这次医学讲座?并且很多都是日本相当有名的教授,如伊藤连先生,小高素之先生,年龄都比我大,参加讲座的日本医师从不同地方赶来。
“扶阳派”与“滋阴派”理论基础分析与学术思想的对比扶阳学派鼻祖郑钦安身处清末,乃温病学说最盛行之时。
社会上滥用寒凉屡见不鲜。
《郑钦安医学三书·医理真传·坎卦解》云:“滋阴降火,杀人无算,真千古流弊,医门大憾也。
”郑钦安虽然言辞激烈,但扶阳学派强调阴阳辨证、重视人体阳气具有纠偏正弊的历史意义。
郑钦安针对当时过分强调局部辨证的流俗,提出:病情变化,非一端能尽,千变万化,不越阴阳两法,主要观点其实是对阴阳证治的强调。
因此扶阳学派强调阴阳证治,主要是针对时弊,力倡整体辨证的一种回归。
扶阳学派起源于四川,继而其学术思想波及全国。
然而,作为医学派别中只有一百多年历史的、最年轻的一个学派,扶阳学派自其产生之日起,就因其独特的用药风格,颇受争议。
历代曲折发展中多有矫枉过正之嫌,人们心中仍然有《局方》流行造成后果的阴影。
扶阳学派虽应时代需要产生,然而脱离辨证论治、不求经旨、不求甚解的盲目效仿扶阳之路,势必形成新的用药时弊。
当今社会,扶阳学派临床用药百分之九十以上为大剂量辛热药物为主。
.并且广用、重用世人畏惧、辛热有毒之附子。
目前接触扶阳理论者有两种错误的倾向:’不得其要者,认为扶阳理论偏激、狂妄,必将重蹈历史之覆辙;还有人则视阳理论为至宝,不求甚解地盲目效仿,以附子用量为荣。
所以在扶阳思想盛行的今天,有必要研究其理论精髓,使人们正确地看待、使用及继承扶阳理论。
目前扶阳队伍不断壮大、扶阳名家层出不穷,临床用药各有千秋,但总体用药以顾护人体阳气为主。
“滋阴派”的一代宗师朱丹溪是著名理学家许谦的高徒,是当地有名的鸿儒,力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申明人体阴气、元精之重要,临证治疗,效如桴鼓,多有服药即愈不必复诊之例,故时人誉之为“朱一贴”。
弟子众多,方书广传,是元代最著名的医学家。
通过多年临床实践,朱氏自创新说,自成一家之言,创立了有名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及“相火论”学说,并在继承前人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传承千年的“滋阴派”。
为何近几年“扶阳派”特别流行?最近几年传统中医界突然兴起一阵“扶阳”热。
对于这一点,稍微有点专业知识的人当然明白其中道理,因为自古中医就有很多所谓的派别。
比如“经方派”、“时方派”、“滋阴派”、“补土派”、“扶阳派或称火神派”等等。
所谓“扶阳派”是中医史上擅长使用“干姜、附子、桂枝或肉桂”这些辛热性药物的这部分中医,他们的学术思想注重“阳气”,认为“阳气”再疾病乃至整个生命过程中都占有主导地位。
至于为何近几年来“扶阳派”特别流行,可能与当下人们生活饮食习惯导致的特定历史时期人们体质有关。
但对于普通民众来说,看到这些往往有似懂非懂、云雾迷蒙的感觉!作者试着解说“阳气”的性质,并分析为什么要扶阳。
一、何为“阳气”阴阳是我国古代汉族人民创造的一种哲学思想。
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古人认为,凡属于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功能的等等都属于阳的范畴;而相反静止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凉的、晦暗的、物质的等等都属于阴的范畴。
古代哲学又认为气是构成宇宙天体以及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是世界的本原。
而阴阳是气的两种固有属性。
按阴阳分,则世界上的气可分为阴气和阳气两类。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意思是所谓的阳气就像宇宙中的天与太阳,万物赖以生存,人的寿夭决定因素也就在阳气上面。
通俗点讲我的理解:阳气是维持人体脏腑正常气化以完成其应有功能的一股能量。
这股能量作为人体各个脏腑运转的原动力而存在,它无时无刻不在运行,且存在于任何生命体中。
以此推理,其实我觉得任何东西里都存在阳气的运动。
比如一块铁,看似无生命但如果给予加热的话,其内部分子之间也会因这股的热能而互相碰撞,从而具备导热、导电的物理特性。
而这股热能便可以理解为‘阳气’。
二、为何“扶阳派”如此流行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必然因素,一开始我说了,这可能与这个时代的大环境有关。
中医是门治人的学问。
略论中医里的滋阴与扶阳中医之根,在阴阳之理。
阴阳不分,即易庸医杀人。
西医不知阴阳,故日杀万人而不知。
自明代朱丹溪出,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论,中医界遂有滋阴派的兴起。
根据我40余年的临床经验,阳亢阴虚体质,在20多年前,确实时有所见。
近10多年来,阳亢体质,已极为罕见。
阳虚阴盛体质,倒触目皆是。
正如大名医李可大师所说,“阳虚者十之八九,阳盛者百不见一”,确是从临床中得来的真知灼见。
其实朱丹溪之本意,是说阴精有限,欲火无穷。
“山林不能给野火,海水不能实漏卮”。
精液再多,难供无穷泄耗,终有告竭之时。
诫人当“慎房事,远女色”,以保真阴。
勿纵性欲之阳火,当惜续命之阴精。
当今扶阳派勃然兴起,狠批滋阴谬论。
力挽狂澜,时起大症,案例罄竹难书。
今人推扶阳派祖师为清代之郑钦安。
其实扶阳祖师,当推《黄帝内经》。
《内经》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医圣张仲景在《厥阴篇》说:“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意谓阳气少,为病进。
少阴厥阴危证死证,全是阳虚之证。
阳证易治,阴证难扶。
证诸临床事实,是清火极易,扶阳实难。
有几例胃癌食管癌肺癌,尿毒症,肝腹水,吐血症,全是死于虚寒亡阳。
留得一分阳气,便有一分生机。
滥用凉药,都是丧生折寿之道。
滋阴和扶阳均是补法,都是从人体阴阳平衡为出发点,对“滋阴派”和“扶阳派”通过“三因治宜”的方法分析,探讨现代治未病的中医思维。
通过数据分析、类比等方法总结着眼于现代临床指导。
可知,现代仍是“宜温者多,可滋者少”,“宜补者多,可攻者少”。
滋阴者,填精补髓;扶阳者,温形补气。
滋阴、扶阳均为扶正而言。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素问·金匮真言论》云:“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诸多医家争鸣于滋阴或扶阳,多有失原则,不求本于阴阳之因,而费时在阴阳之理。
有人就用类比佐证法说明阴阳有余、不足,岂不知万物皆有阴阳交感所有,又以物反证,难免有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之弊。
扶阳派学术思想总结扶阳派学术思想总结(1000字)扶阳派是中国古代学术思潮之一,自北宋末年至南宋时期形成并发展。
扶阳派学术思想以儒家为主体,兼收道家、佛家思想,形成了独特的学术体系和思维方式。
其代表人物有朱熹、张栻等。
扶阳派学术思想的核心是“君子道德为本”的儒家思想。
朱熹认为君子应该以德治国,强调培养个人的品德和修养。
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个人的修养是国家和社会稳定的基础。
扶阳派思想注重“致良知”,认为人性本善,通过良知的引导可以达到道德的完善。
朱熹在《大学》中提倡“格物致知”,强调通过观察世界万物来增长知识,并通过实践来致知。
扶阳派学术思想注重实际行动和实践,强调才德兼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扶阳派学术思想还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
朱熹认为道德应该追求道的境界,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超越。
他强调内省,通过对内心的反思来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扶阳派思想提倡“明心见性”,通过觉悟和修炼来达到心灵的觉醒和解脱。
朱熹主张“道心一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内外一体的境界。
扶阳派学术思想注重人与自然的互动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强调天人合一的理念。
佛家思想在扶阳派学术思想中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朱熹将佛教的“无我”思想与儒家思想相结合,提出了“知我不可得,安得而知?”的问题,强调对自我的认识和超越。
扶阳派思想倡导“薄功于人,厚行于己”,即不追求功名利禄,强调个人修养和慈悲为怀。
他们主张“无为而治”,通过无私奉献而达到自身的完善。
扶阳派学术思想强调个人修行和自我超越,注重人与自我的关系和内心的平静。
总体来说,扶阳派学术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吸收了道家、佛家思想,形成了独特的学术体系。
在扶阳派学术思想中,强调以德治国,培养个人的品德和修养。
他们注重实际行动和实践,强调才德兼备。
扶阳派思想还注重内省和心灵的觉醒,追求个人的内心平静和自我超越。
他们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倡导天人合一的思想。
扶阳派学术思想对中国古代学术思潮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后世学者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扶阳派升阳方法》一、概述扶阳派升阳方法是古代中医传统疗法中的一种,它主要通过调理人体的阳气,使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古代,扶阳派升阳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中医治疗中,而今天,现代医学也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扶阳派升阳方法的有效性。
本文将对扶阳派升阳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二、扶阳派升阳方法的理论基础扶阳派升阳方法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于中医的阴阳学说。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否取决于阴阳的平衡,而扶阳派升阳方法就是要通过调理人体的阳气来维持阴阳平衡,从而保持健康。
扶阳派升阳方法认为,阳气充足能够驱邪外扬,自身不受病邪侵扰,能够保持体内气血畅通,从而达到健康的目的。
三、扶阳派升阳方法的治疗原则扶阳派升阳方法的治疗原则包括温阳助阳,扶正祛邪,激发阳气活动等。
在实际治疗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以达到最佳疗效。
四、扶阳派升阳方法的应用范围扶阳派升阳方法在中医治疗中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感冒发热、气虚乏力、阳痿早泄等疾病,都可以采用扶阳派升阳方法进行治疗。
现代医学也证实了扶阳派升阳方法在部分疾病治疗中的有效性,使其在现代医学中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
五、扶阳派升阳方法的注意事项在使用扶阳派升阳方法时,需要注意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
对于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需要慎重使用扶阳派升阳方法,以免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六、结语扶阳派升阳方法作为古代中医传统疗法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现代医学中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
其治疗原则和适应范围均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为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希望在未来的医学研究中,扶阳派升阳方法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应用,为更多疾病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扶阳派升阳方法在中医治疗中的应用扶阳派升阳方法作为古代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其在中医治疗中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下面将针对不同疾病的治疗应用进行进一步探讨。
一、感冒发热在感冒发热的治疗中,扶阳派升阳方法可通过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进行辨证论治。
扶阳派学术思想总结
扶阳派是中国古代道家思想中的一支重要派别,它的学术思想以扶持和弘扬阳气为核心,倡导人们追求健康、活跃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下面就扶阳派的学术思想进行总结。
首先,扶阳派注重阐述阳气的重要性。
阳气被视为生命之本,是人体内外各种活动的源泉和推动力量。
扶阳派认为人体阳气不足或阴阳失调会导致疾病和不良症状的出现。
因此,扶阳派强调通过调节阴阳平衡,加强阳气的生成和流动,以保持人体健康和活力。
其次,扶阳派强调呼吸和运动对于增强阳气的重要性。
扶阳派认为深呼吸可以增加氧气的摄入,滋养身体的阳气。
此外,扶阳派也推崇适量的运动,特别是一些阳刚的运动项目,如太极拳、功夫等,可以帮助人体发散阳气,增强身体的活力和抵抗力。
另外,扶阳派学术思想强调阳气的调养和调节。
扶阳派认为阳气与饮食、起居、情绪等方方面面都密切相关。
因此,扶阳派倡导人们要注意饮食的调节,多摄入阳性食品,如瘦肉、蔬菜水果等,避免暴饮暴食或偏食。
此外,扶阳派也强调合理的作息时间和充足的睡眠,以保持身体的正常功能和充沛的阳气。
最后,扶阳派的学术思想还强调精神修养和内外调和。
扶阳派认为阳气来源于人体内外的和谐统一,而人的内心情志和外界环境对于阳气的生成和流动都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扶阳派主张修养内心的宁静和舒畅,保持乐观的心态,不受外界的干扰
和困扰,以保持阳气的通畅。
综上所述,扶阳派学术思想以阳气为核心,强调阳气的重要性和调养以及与饮食、运动、起居、情绪等因素的关系。
扶阳派的学术思想提倡人们追求健康、活跃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以保持阳气旺盛和身体健康。
扶阳派祖师郑钦安学术思想浅析
杨涛;冯兴志;李浩;徐虎军;张文信;胡昌珍
【期刊名称】《中医药学报》
【年(卷),期】2016(044)001
【摘要】清末著名医家郑钦安在准确辨证的基础上常重用大辛大热之姜桂附等温热药品组方,屡起痼疴沉疾,饮誉蜀中,世人尊称其为“扶阳派祖师”“姜附先生”“郑火神”“扶阳派首领”,其学术思想的最基本观点,是以辩证论治,阴阳为纲,辨识、治疗临床所见各种病症,同时强调阳主阴从,人身立命阳气为本,形成非常独特的的学术理论体系。
【总页数】2页(P9-10)
【作者】杨涛;冯兴志;李浩;徐虎军;张文信;胡昌珍
【作者单位】渭南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渭南714000;渭南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渭南714000;渭南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渭南714000;渭南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渭南714000;渭南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渭南714000;渭南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渭南71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
【相关文献】
1.浅析卢氏扶阳学派与扶阳学术思想 [J], 张志彬;刘燎原
2.从郑钦安扶阳理论浅析治疗失眠症的应用 [J], 焦扬;代永兴;孔菲
3.首重扶阳擅用姜附(1)——郑钦安学术思想探讨之四 [J], 张存悌
4.注重扶阳擅用姜附(3)——郑钦安学术思想探讨之四 [J], 张存悌
5.首重扶阳用姜附(2)——郑钦安学术思想探讨之四 [J], 张存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解密“病在阳者,扶阳抑阴;病在阴者,用阳化阴”《扶阳讲记》第130页摘录:“----接下来,是病在阳者和病在阴者的治则问题。
前一个采取扶阳抑阴,后一个采取用阳化阴。
关键就是处方的结构。
当然这种处方结构,以后大家可以自己去探索。
”书中对这个问题的解释到此为止没有了下文,但读者无论谁都会感觉到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它关系到具体的治疗法则、用药方向以及处方结构等,所以正确理解它才能算是进入火神派门墙的第一步。
从火神派的治疗原则我们可以看到,万病皆损于一元阳气,治疗就是要恢复人身气机的刹那刹那的运行,只要阳气运行停滞,阳气一处不到便是病,这就是病机,那么,阳气不能刹那刹那的运行的原因有哪些呢?统而言之只有两条,一个是阳气虚损,失其温壮;另一个是阳气被郁,运行不畅。
我们的治病立法其实都是围绕这两条来作文章的,所以说火神派有它的简易之处,但是我们要看到往往真理就是简易的东西,这样才符合易经的精神。
当阳气虚损,失其温壮的时候,坎中一阳奄奄一息,命门火以外是群阴阻碍,阳气运行无力,很显然这时候我们要扶阳抑阴,要温壮其阳,所以,这时候的病就是“病在阳者,扶阳抑阴”的时机。
病在阳者的“阳”,指的是阳虚阳不够,如果与仲景的六经辩证作一个比较,就相当于三阴病症,网上有人为迎合自己的思维模式,将原文擅自更改为“病在阴者,扶阳抑阴,病在阳者,用阳化阴”,这是有违卢火神的本意的,《扶阳论坛》第29页卢火神也有讲到此句话,所以不会是笔误或口误。
再来看“病在阴者,用阳化阴”的问题,最不好理解的也在这里,阴为什么要化掉?是因为阴阻滞了阳气的刹那刹那的运行,当阳气运行不畅的时候,阳气就会被郁结,本来气机常态是阳气周流全身无处不到,所以身体各处皆不为病,但阳气一旦郁而不伸,则有的地方阳气不够,而有的地方阳气又过剩,阳气不够的地方表现为寒症,阳气过剩的地方又会炙伤阴津,导致传统意义上的阴虚阳亢之症,所以病在阴者的“阴”,有阴虚的意义在,更有阴实的意义在,在理解和治疗传统意义上的阴虚之症时,火神派与滋阴派的用药完全不一样,层次与境界的不同就在这里区别开来。
“扶阳抑阴”治法研究述评张登本;田丙坤【摘要】扶阳抑阴治法是扶阳抑阴学派(火神派)的基本治病思路,其应用的基础可概括为阳主阴从的重阳观、阳虚渐增的体质观、“阳常不足,阴常有余”的病理观、阳虚阴盛的病势观和阳虚上浮、外越、下陷的阴火病机观,遣方用药尊崇仲景,温药扶阳,擅用附子。
【期刊名称】《山西中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6页(P4-9)【关键词】扶阳抑阴法;阳主阴从;附子;治法【作者】张登本;田丙坤【作者单位】陕西中医学院,陕西咸阳712046;陕西中医学院,陕西咸阳71204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1“扶阳抑阴学派”简称“扶阳派”,是“温补学派”的分支,但又有区别。
“扶阳抑阴”治法是《伤寒论》基本的治病用药思路,但这一治法却是温补学派代表人物张介宾最早提出的(《类经附翼·医易义》),后来经过清代喻嘉言、黄元御等人的补充和发展,逐渐成为一种成熟的治病方法。
自清末蜀医郑钦安成为“火神派”开山祖师之后,这一治法就成为该学派临床用药的基本立场。
近十多年来,中医界风起云涌,使沉寂许久的中医理论研究产生了些许涟漪,也为其增加了一些活力,成为诸多学术流派中颇有鲜活生命力的一致新生力量和生力军。
综合其研究现状,可以将“火神派”的学术立场概括为“扶阳抑阴”的治病思路,“阳主阴从”的阴阳观,阳虚逐渐增多的体质观,“阳常不足,阴常有余”的病理观,“阴盛阳虚”的病势观,“阳虚上浮、外越或下陷”的“阴火”病机观,擅长重用附桂姜的用药观。
由于“扶阳派”是在临床实践之中发生和发展的,源于实践而又从属于实践,完全以东方文化背景下的生命科学为理论依据,又有其深厚扎实的临床基础,这就是其在近十多年来能够得到迅速发展的原因所在。
笔者收集2013年12月之前关于“扶阳”治法的资料96份[1-96],包括4次“扶阳”专题论坛文章62篇、1次专题研讨会文章7篇、期刊论文5篇、学位论文2篇、学会论文集文章8篇以及“扶阳”专著12部,研究发现其应用的基础可概括为阳主阴从的重阳观、阳虚渐增的体质观、“阳常不足,阴常有余”的病理观、阳虚阴盛的病势观和阳虚上浮、外越、下陷的阴火病机观,遣方用药尊崇仲景,温药扶阳,擅用附子。
扶阳派解密:阳主阴从解阴阳的划分阴阳是一对带属性的数学概念,不是物质概念。
所以没有一物绝对的属阳,也没有一物绝对的属阴。
到底是天为阳还是地为阳,是内为阴还是外为阴,那都要看我们选取的系统而定,也就是运动关系而定。
所以阴阳必须在一个客观特定的系统内来划分,不能脱离系统论阴阳。
不是一个系统的阴阳,就不能混为一谈。
比如论夫妻的“事物处理系统”,就统计规律来说,男主女从,故男为阳女为阴。
但有这么一对夫妻,凡事都是女的做主,男的从属,那么,这对夫妻,就是男为阴女为阳。
而就“性别系统”而言,还是男为阳女为阴。
可见,这里有个系统划分和阴阳划分的问题,首先要客观准确的划分系统,然后在系统内划分阴阳,不能随心所欲,也不能机械死板,必须遵循系统和阴阳的划分原则进行。
阴平阳密阴平阳密强调系统的稳定性。
阴和阳都必须无太过无不及。
系统之阳气是运动的推动者,但他的本性是“躁动”,他并不愿意“按规矩”办事,所以必须将他置于阴的管制之下,将他守在家中,所谓“阴在内,阳之守也”,守住了阳气,才能够实现“阳在外,阴之使也”,即实现系统应有的功能。
所以说“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若“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即阳气太过导致阴不能守,则“阴不胜其阳”,阴气就会耗尽。
所以,阴平阳密强调阴阳的合作关系,所谓“阴平阳密,精神乃治”。
在《内经》中,阴平阳密的另一个相近表述是:“阴阳和平”,强调阴阳运行的协调程度,或称和谐度,“平稳和缓”则表明系统和谐度高,运行状态良好。
阴平阳密的反面就是阴阳绝离,阴阳不能合作,阴不能守阳,阳气离他而去了。
没有阳气可用,则阴为“死阴”,故“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谈阴阳则必为动态,“平,密”,“平,和”都是表达动态的。
近世所言“阴阳平衡”的表述容易引起歧义,因“平衡”的首要含义是“两边一样多”,像是一架天枰,容易理解为静态的“相持”,这就不对了,即便说成“动态平衡”,其含义也是模糊的,所以建议不再使用。
阳主阴从解所谓“阳主阴从”,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万物生长靠什么?靠太阳;汽车能跑靠什么?靠燃烧;人体能活靠什么?靠食物提供能量。
扶阳派,滋阴派等历史医学流派的创派大揭秘扶阳也罢,滋阴也罢,最起码有个依据,对吧?依据是什么呢?中医学分方派吗?医学史上为什么会出现扶阳派?为什么会出现滋阴派?冬令喝四逆汤对吗?中医的天人相应观是怎么一回事?我问的这些问题就是找中医的依据。
中医的天人相应观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中医基础开篇就强调天地人相应。
什么时候人体会出现病变呢?天地人不协调的时候。
现在我们不从五行方面说天人相应,往大点说,从阴阳上讲天人的相应问题,我们知道冬天为阴,夏天为阳,一个人如果他的体质是阴偏胜,时空也是阴,那么这个时候这个人就是身体得令,我们讲过:五行的旺相休囚,得令者旺相,这个人是健康的;反之,如果一个人他的体质是阳偏胜,但时空是阴(冬令),那么这个人的身体就跟时空不相合,就会发病。
这是例举了一个人,假如有一群人都是阳盛体质呢,是不是到了冬天这些人就都表现阳虚。
如果我们给他扶阳,壮阳,那想想会是什么结果呢?与天地的阴(冬令)作对,试问能成功吗?如果能那就是:人定胜天了。
人能胜天吗?回答肯定是:人不能胜天。
也就是说人只有顺应自然规律。
如果医生没有理解天人相应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阳虚了扶阳,阴盛体质的到了夏天出现了阴虚再去滋阴,随着时令的变化不断的对症治疗。
那样有头尾吗?那样就永远不能除病根了。
相反会越治越重,迁延不愈。
讲到这里大家就应该知道为什么历史上会出现中医学的各流派了。
当一个初学者接触中医各家的理论时,往往会出现各家之说都有道理的情况,看看这本书讲的挺有道理,看看另一本讲的也对,最后不知信谁的好。
在我未遇到丹源群体之前,自己也是没头的苍蝇乱撞,今天看看这本书,讲的真好,明天看看那本书也行,最后自己想想啥也没学到,自己是在乱撞。
接触了丹源群体,真正理解了天人相应后,就知道了如何辨别是非了,最起码大方向不能错。
上面我说的话如果能潜心去揣摩,我相信大家会有收获的,一旦理解了将会进步神速。
丹源群体所有的理论学习与病例分析,都是紧扣中医基础理论与天人相应的思想,不盲目崇拜某一学派,不故弄玄虚,不搬经弄典,是个学习的理想场所,大家除了要倍加珍惜拥有这个学习交流的平台外,还要逐步冲破原来固有的、偏颇的思想围墙,抱着一切从零开始的心态,重新学习中医基础理论。
扶阳派说要温阳,滋阴派说要滋阴,到底该温阳还是该滋阴?中医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在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很多非常著名的流派。
有些说法,甚至看着是相反的,这就成为中医黑们攻击的对象:比如有某火神曾经说:所有病症都是阳虚所形成的,都非得扶阳不可。
这就让很多人非常困惑了,哪很显然有很多热证,尤其是外感热证,难道明看着高烧不退,难道还是阳虚,还要用附子干姜桂枝来扶阳吗?很显然,这是不对的。
其实呢,中医最大的特点就是辨证论治,所谓辩证论治的实质,就是实事求是,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牵强附会,不能死搬硬套。
就是要灵活运用,而不是机械学院呆板系满分毕业,哪不是中医的精神。
扶阳派之所以流传广泛,是因为对于很多病症疗效神奇,因而广受很多同道的遵从。
扶阳派认为天地之间只此一丸红日,人身之内,只此一点丹阳,认为人因劳作、抵御风寒、房事,阳气容易耗损,所以顾护阳气,是非常重要的。
尤其非常重视心脾肾阳气的顾护,非常擅长制附子干姜桂枝肉桂等温阳药的应用。
在虚寒、阴寒病症的治疗方面,效果显著,尤其是在心衰休克等危重症方面,有着非常良好的疗效,正所谓,谁可横刀立马,唯我扶阳将军!真的是一点不夸张。
往往在危急关头,给人生的希望,起死回生靠真阳。
而滋阴派祖师朱丹溪《格致余论》,开篇就说: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咋一看,这和扶阳派不是完全相反吗?扶阳派说阳气常易损伤,需要注重扶阳。
有阳气则生,无阳气则死。
滋阴派说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这不是完全相反吗?实际上,滋阴派祖师朱丹溪说的阳常有余,是指君火和相火,君相之火常有余。
这君火就是人的心念欲念,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这起心动念,是人之常情。
而七情六欲,才是活生生的人。
如果什么情感都没有,哪怎么能是正常的人呢?既然如此,就会有喜怒哀思悲恐惧,就有男女之欲。
所谓五志过极,皆可化火,所以人的欲望过盛,就会上火,无论哪种情感过了头,都会转化为火,所以君火相火偏盛是正常的客观现实。
君火也就是心火,相火也就是肝肾之火,心火过旺,就会耗伤心阴,肝肾火旺,就会耗伤肝肾精血。
滋阴温阳两派医家阴阳人格体质特征与其学术思想相关性的分析李炜弘,李世通,王冠英,汤朝晖,王静,王米渠(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心理学研究室,四川成都610075)摘 要:通过分析临床上分别长于滋阴和温阳的两名中医专家的人格体质特征,发现阴阳人格体质特征偏阳虚阴盛的医家擅长温阳,阴阳人格体质特征偏阴虚阳亢的医家擅长滋阴阴阳人格体质特征对中医临床医生的学术思想的形成存在一定的影响。
虽然影响的程度、影响的具体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探讨,但也为中医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根据个体阴阳人格体质特征,有意识地选择师承专家,有导向地发展个人的中医学术思想,可能有事半功倍之效。
关键词:阴阳人格;滋阴;温阳;中医学术思想中图分类号:R 363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19(2009)02-0207-02A ss oc i ation of N ouris h Y i n orW ar m Yang and Y in -yangP ers onalit y -constitution Theory on A cade m ic L I W ei -hong ,L I Shi -tong,WANG Guan -y ing ,TAN G Zhao-hui ,WAN G J ing ,WAN G M i -qu (TCM Psychology R esearch O ff ice ,Chengdu U ni ver sit y of T C M,Chengdu 610075,S ichuan ,China )Abstrac t :So m e i s expert in nourish Y i n w hil e ano t her is good atw ar m Y ang ,it is a comm on c li n ica l phenom ena .It hi n t t hatone docto r w ou l d be expe rt i n w ar m Y ang if his Y i n-yang persona lity-constituti on be l ong s to Y ang deficiency-abundant Y i n ,and ano t her do ctor m ay be good at nour i sh Y i n if h is Y i n -yang persona lity -constituti on be longs to Y in de fi c i ency -abundant Y ang by ana l y si s of the pheno m ena .T he charac ter o fY i n-yang pe rsona lity-constituti on m ay be i nfl uence acade m ic and i dea of trad iti onal Ch i nese m ed i c i ne(TC M )of every do ctor .A ccord i ng to t he cha racte r o f Y i n-Y ang persona lity -constit ution ,doc t o r e lecti ve study the acade m ic theory o fT C M se lecti on and dec i de do m a i n of study would be e ffecti ve .K eywords :Y i n-yang persona lity-constituti on theo ry ;N our i sh Y i n ;W ar m Y ang ;A cade m ic o f TC M收稿日期:2008-06-20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课题资助项目(2007-2008)作者简介:李炜弘(1973-),女,四川成都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医心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