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阳派”与“滋阴派”理论基础分析与学术思想的对比
- 格式:pdf
- 大小:6.55 KB
- 文档页数:3
《扶阳讲记》读后感兼及其理论探讨吾道一以贯之——扶阳也----《扶阳讲记》读后感兼及其理论探讨吾道一以贯之——扶阳也----《扶阳讲记》读后感兼及其理论探讨摘要:卢崇汉教授是火神派正宗的传人,在理论上传承火神派扶阳的传统并加以发挥创造,在临床上广泛运用扶阳数“法”,疗效颇佳。
本文从《扶阳讲记》一书出发,对其理论和思路作了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火神派;卢崇汉;扶阳讲记;扶阳2005年成都著名火神派(又称扶阳学派)的继承人卢崇汉教授及其学生曾经统计过他一年的门诊量,一共接诊2745人,20013人次,开出20076张处方,所涉及病种83个,包括红斑狼疮、肾功能衰竭、癌症等等,治疗的有效率98%,疾病的临床治愈率为92%。
为什么会有如此惊人的疗效?这些疗效的背后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经验?带着这些疑问,笔者认真阅读了卢教授的代表作《扶阳讲记》,恍惚似有所得。
1 为何要扶阳?扶阳,顾名思义就是扶助阳气,尤其是脾肾先后二天的阳气。
卢氏首先引用《易经》中“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成天”来说明自然界中阳主阴从的正常格局。
这使人不由得想到朱丹溪的理论“阴常不足,阳常有余”,两者是不是矛盾了呢?从五运六气来看,属阳的成分占了绝大多数,任应秋认为这可能与我国的地理环境有关,由此看来,“阴常不足,阳常有余”似乎应该是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而不应该是受到朱丹溪攻诘的病理状态。
那么朱丹溪的理论错了吗?余意下认为如果阳有余却不藏,那么朱氏的理论就是正确的;如果阳气充盛又能很好的收藏,这就成了正常的状态。
无论如何,这句话提示我们既然强调天人合一,就应当重视阳气的补充和阴精的奉承,使得阳气能够正常生发和收藏。
为什么卢氏可以大量、广泛地使用扶阳药物,或者换言之,为什么现在社会阳虚的人多?卢氏归纳了9点原因:(1)先天不足;(2)嗜食生冷寒凉;(3)误用苦寒;(4)滥用抗生素;(5)工作的烦劳,“阳气者,烦劳则张”;(6)房劳伤肾阳;(7)非时的作息时间,使得阳气无法正常的生发和收藏;(8)心性不定;(9)自然环境上热下寒的格局,煤矿、石油的开采相当于把地球的坎中真阳暴露出来,因此产生全球变暖的表象。
《对扶阳学派若干问题的看法和建议》——卢崇汉老师首届国际扶阳论坛暨第四届扶阳论坛讲稿(主持人:)今天邀请刘力红博士主持会议,卢崇汉老师做特别演讲,大家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两位。
刘力红: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前辈,各位同道,大家上午好!卢师大家都很熟悉了,开幕式时,孙主任介绍了“扶阳学派”的渊源,下午呢,我们也会详细的来谈这个问题。
那么,这样一个珍贵的法脉呢,它诞生在清末,郑钦安,从郑钦安就到了卢师祖父卢铸之这里,实际上卢师三岁的时候就在契延这样一个珍贵的法脉,卢师实际上是同时接受他祖辈的教导和熏陶,还有父辈,他大伯父的教导和熏陶。
那么,在他十九岁时就有了“小火神”的称号。
郑钦安卢氏这样一个法脉在民间又被誉为“火神派” 。
所以,实际上卢师在十九岁时就已经有了“小火神”的称号。
大家想想看,从十九岁的医龄到现在,对于“扶阳”这一脉,他做了相当大的贡献。
下午会专门谈到这个问题,现在为了节省时间,不多介绍卢师。
下午我会详细介绍卢师。
大家以热烈的掌声恭请卢师给我们作报告。
卢崇汉:今天我还是用四川成都话讲,我稍微讲慢一点。
今天看到这么多同行来参加这个大会,心里面确实很高兴,这让我想起去年我受日本中医学会的邀请在日本几个城市做了几场学术讲座。
那么,来的听众,绝大多数年龄和我差不多。
还有很多年龄比我大,这让我当时很吃惊。
二零一零年,我在日本做扶阳的演讲,七十岁以上的学者占百分之五十以上。
在日本虽然是医科大学教授,是博士,但只有一个称谓,就是医师,不像国内,有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生。
日本中医学学会连续三次到成都找我,一开始我确实不愿意去,因为在日本侵华战争时期,我家是受害者,1941年日本轰炸成都,我们家遭到轰炸。
所以在日本的讲座开始,我把这个事情提出来了。
我就说,我跟你们交流,我是憋了一肚子气。
日本中医学学会的医学博士和教授为什么要来参加这次医学讲座?并且很多都是日本相当有名的教授,如伊藤连先生,小高素之先生,年龄都比我大,参加讲座的日本医师从不同地方赶来。
“扶阳派”与“滋阴派”理论基础分析与学术思想的对比扶阳学派鼻祖郑钦安身处清末,乃温病学说最盛行之时。
社会上滥用寒凉屡见不鲜。
《郑钦安医学三书·医理真传·坎卦解》云:“滋阴降火,杀人无算,真千古流弊,医门大憾也。
”郑钦安虽然言辞激烈,但扶阳学派强调阴阳辨证、重视人体阳气具有纠偏正弊的历史意义。
郑钦安针对当时过分强调局部辨证的流俗,提出:病情变化,非一端能尽,千变万化,不越阴阳两法,主要观点其实是对阴阳证治的强调。
因此扶阳学派强调阴阳证治,主要是针对时弊,力倡整体辨证的一种回归。
扶阳学派起源于四川,继而其学术思想波及全国。
然而,作为医学派别中只有一百多年历史的、最年轻的一个学派,扶阳学派自其产生之日起,就因其独特的用药风格,颇受争议。
历代曲折发展中多有矫枉过正之嫌,人们心中仍然有《局方》流行造成后果的阴影。
扶阳学派虽应时代需要产生,然而脱离辨证论治、不求经旨、不求甚解的盲目效仿扶阳之路,势必形成新的用药时弊。
当今社会,扶阳学派临床用药百分之九十以上为大剂量辛热药物为主。
.并且广用、重用世人畏惧、辛热有毒之附子。
目前接触扶阳理论者有两种错误的倾向:’不得其要者,认为扶阳理论偏激、狂妄,必将重蹈历史之覆辙;还有人则视阳理论为至宝,不求甚解地盲目效仿,以附子用量为荣。
所以在扶阳思想盛行的今天,有必要研究其理论精髓,使人们正确地看待、使用及继承扶阳理论。
目前扶阳队伍不断壮大、扶阳名家层出不穷,临床用药各有千秋,但总体用药以顾护人体阳气为主。
“滋阴派”的一代宗师朱丹溪是著名理学家许谦的高徒,是当地有名的鸿儒,力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申明人体阴气、元精之重要,临证治疗,效如桴鼓,多有服药即愈不必复诊之例,故时人誉之为“朱一贴”。
弟子众多,方书广传,是元代最著名的医学家。
通过多年临床实践,朱氏自创新说,自成一家之言,创立了有名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及“相火论”学说,并在继承前人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传承千年的“滋阴派”。
为何近几年“扶阳派”特别流行?最近几年传统中医界突然兴起一阵“扶阳”热。
对于这一点,稍微有点专业知识的人当然明白其中道理,因为自古中医就有很多所谓的派别。
比如“经方派”、“时方派”、“滋阴派”、“补土派”、“扶阳派或称火神派”等等。
所谓“扶阳派”是中医史上擅长使用“干姜、附子、桂枝或肉桂”这些辛热性药物的这部分中医,他们的学术思想注重“阳气”,认为“阳气”再疾病乃至整个生命过程中都占有主导地位。
至于为何近几年来“扶阳派”特别流行,可能与当下人们生活饮食习惯导致的特定历史时期人们体质有关。
但对于普通民众来说,看到这些往往有似懂非懂、云雾迷蒙的感觉!作者试着解说“阳气”的性质,并分析为什么要扶阳。
一、何为“阳气”阴阳是我国古代汉族人民创造的一种哲学思想。
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古人认为,凡属于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功能的等等都属于阳的范畴;而相反静止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凉的、晦暗的、物质的等等都属于阴的范畴。
古代哲学又认为气是构成宇宙天体以及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是世界的本原。
而阴阳是气的两种固有属性。
按阴阳分,则世界上的气可分为阴气和阳气两类。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意思是所谓的阳气就像宇宙中的天与太阳,万物赖以生存,人的寿夭决定因素也就在阳气上面。
通俗点讲我的理解:阳气是维持人体脏腑正常气化以完成其应有功能的一股能量。
这股能量作为人体各个脏腑运转的原动力而存在,它无时无刻不在运行,且存在于任何生命体中。
以此推理,其实我觉得任何东西里都存在阳气的运动。
比如一块铁,看似无生命但如果给予加热的话,其内部分子之间也会因这股的热能而互相碰撞,从而具备导热、导电的物理特性。
而这股热能便可以理解为‘阳气’。
二、为何“扶阳派”如此流行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必然因素,一开始我说了,这可能与这个时代的大环境有关。
中医是门治人的学问。
略论中医里的滋阴与扶阳中医之根,在阴阳之理。
阴阳不分,即易庸医杀人。
西医不知阴阳,故日杀万人而不知。
自明代朱丹溪出,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论,中医界遂有滋阴派的兴起。
根据我40余年的临床经验,阳亢阴虚体质,在20多年前,确实时有所见。
近10多年来,阳亢体质,已极为罕见。
阳虚阴盛体质,倒触目皆是。
正如大名医李可大师所说,“阳虚者十之八九,阳盛者百不见一”,确是从临床中得来的真知灼见。
其实朱丹溪之本意,是说阴精有限,欲火无穷。
“山林不能给野火,海水不能实漏卮”。
精液再多,难供无穷泄耗,终有告竭之时。
诫人当“慎房事,远女色”,以保真阴。
勿纵性欲之阳火,当惜续命之阴精。
当今扶阳派勃然兴起,狠批滋阴谬论。
力挽狂澜,时起大症,案例罄竹难书。
今人推扶阳派祖师为清代之郑钦安。
其实扶阳祖师,当推《黄帝内经》。
《内经》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医圣张仲景在《厥阴篇》说:“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意谓阳气少,为病进。
少阴厥阴危证死证,全是阳虚之证。
阳证易治,阴证难扶。
证诸临床事实,是清火极易,扶阳实难。
有几例胃癌食管癌肺癌,尿毒症,肝腹水,吐血症,全是死于虚寒亡阳。
留得一分阳气,便有一分生机。
滥用凉药,都是丧生折寿之道。
滋阴和扶阳均是补法,都是从人体阴阳平衡为出发点,对“滋阴派”和“扶阳派”通过“三因治宜”的方法分析,探讨现代治未病的中医思维。
通过数据分析、类比等方法总结着眼于现代临床指导。
可知,现代仍是“宜温者多,可滋者少”,“宜补者多,可攻者少”。
滋阴者,填精补髓;扶阳者,温形补气。
滋阴、扶阳均为扶正而言。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素问·金匮真言论》云:“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诸多医家争鸣于滋阴或扶阳,多有失原则,不求本于阴阳之因,而费时在阴阳之理。
有人就用类比佐证法说明阴阳有余、不足,岂不知万物皆有阴阳交感所有,又以物反证,难免有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之弊。
扶阳派学术思想总结扶阳派学术思想总结(1000字)扶阳派是中国古代学术思潮之一,自北宋末年至南宋时期形成并发展。
扶阳派学术思想以儒家为主体,兼收道家、佛家思想,形成了独特的学术体系和思维方式。
其代表人物有朱熹、张栻等。
扶阳派学术思想的核心是“君子道德为本”的儒家思想。
朱熹认为君子应该以德治国,强调培养个人的品德和修养。
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个人的修养是国家和社会稳定的基础。
扶阳派思想注重“致良知”,认为人性本善,通过良知的引导可以达到道德的完善。
朱熹在《大学》中提倡“格物致知”,强调通过观察世界万物来增长知识,并通过实践来致知。
扶阳派学术思想注重实际行动和实践,强调才德兼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扶阳派学术思想还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
朱熹认为道德应该追求道的境界,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超越。
他强调内省,通过对内心的反思来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扶阳派思想提倡“明心见性”,通过觉悟和修炼来达到心灵的觉醒和解脱。
朱熹主张“道心一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内外一体的境界。
扶阳派学术思想注重人与自然的互动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强调天人合一的理念。
佛家思想在扶阳派学术思想中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朱熹将佛教的“无我”思想与儒家思想相结合,提出了“知我不可得,安得而知?”的问题,强调对自我的认识和超越。
扶阳派思想倡导“薄功于人,厚行于己”,即不追求功名利禄,强调个人修养和慈悲为怀。
他们主张“无为而治”,通过无私奉献而达到自身的完善。
扶阳派学术思想强调个人修行和自我超越,注重人与自我的关系和内心的平静。
总体来说,扶阳派学术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吸收了道家、佛家思想,形成了独特的学术体系。
在扶阳派学术思想中,强调以德治国,培养个人的品德和修养。
他们注重实际行动和实践,强调才德兼备。
扶阳派思想还注重内省和心灵的觉醒,追求个人的内心平静和自我超越。
他们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倡导天人合一的思想。
扶阳派学术思想对中国古代学术思潮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后世学者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