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阳学术理论与临证共85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53.32 MB
- 文档页数:85
扶阳思想的理论核心扶阳的基本概念“扶阳”的“扶”字,清.阮元解释为:《助也》、“护也”、“治也”,意指“扶”有帮助、保护、调节治理之义。
而“扶阳”一词本身就具有宣通、保护、温助、调理阳气,从而使人体阳气宣通、强盛之含义。
从钦安、卢氏其著述的内容来看,以及200余年的大量临床治疗中,他们始终贯穿了这一精神,并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结合临床实际,确立了一系列原则、方法和具体的方药。
如病邪有伤阳之势则以防为急务,而用阻断损阳病机的措施,阳虚者则大剂量温扶其阳,阳郁者则宣散其阳,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者则扶阳而使其通达,阳气不达则枢转其阳气以达邪等等,这都是钦安、卢氏扶阳思想的具体体现。
扶阳思想的理论核心-阳主阴从观人体阳气的生理病理早在《内经》中就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并把阳气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今人通过研究,还观察到全日食中病人产生的症状,都可以阳虚或阳气受到干扰来解释,更说了阳气犹如张景岳在《类经附翼.大宝论》中所比喻的人体内的“一丸红日”,故扶持和保护阳气,应是防治疾病的基本精神。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理论核心,卢氏的扶阳思想,没有脱离阴阳的学说的基本理论。
卢氏认为,中医阴阳学说的核心,存在阳主阴从的关系,阳气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人体的阳气存之则生,失之则死。
早在先秦诸子百家的一些著述中,就可以找到很多重阳的思想基础。
如《周易》以阳爻(一)和阴爻(——)代表一切事物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和相互消长、转化的矛盾关系,以促进事物的发展,然而,《周易》在提示阴阳二者的对立制约、依存互根和消长转化的运动变化中,始终强调了阳的及其重要性,在《周易.彖传》论述乾元时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天统”,论述“坤元”时则说:“乃顺承天”,《周易》强调了什么呢?它强调了阳在万物生命活动中居主导地位,而阴居从属地位。
并且提到了“气者生之充也”,“夫有形者生于无形”,这说明了阳气是构成机体化生四肢百骸的物质本源。
钦安卢氏医学的扶阳理论及临床应用上午主要谈了扶阳思想这种传承,那么现在重点谈一下钦安卢氏医学扶阳思想的理论。
在上一届论坛我重点强调了“阳主阴从”的观念问题,并且展开进行了一些讨论。
钦安卢氏医学的这种扶阳思想建立在几个方面,归纳起来,一个就是从他的著述来看,认为阳气是人生阴阳的主宰,也可以称之为元气是人身阴阳的主宰。
对于阴阳的这个问题,郑钦安他开篇就谈到:“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
”辨阴阳,听起来、说起来都很简单,但是实际上是很难的,到底是阴症吗?到底是阳症?到底该用扶阳的药物吗?到底该用滋阴药?所以他讲“阴阳化生五行,其中消长盈虚,发为疾病。
”,由于阴阳五行的这种消长盈虚一旦失衡、一旦失调,那么就可以发生疾病。
所以一旦在阴阳的辩证上,如果是似是而非就会导致诊断的失误、治疗用药的不当,从而误人。
所以他有几个字,“阴阳至理”,如果办到了才能够真正的解决临床辩证问题。
钦安先生将阴阳至理是否正确,来作为用药治病的一个准则。
什么叫阴阳至理?他在他的著述里面从几个方面,一个就是从我们人本身存在着阴阳,上中下都有阴阳,十二经有阴阳,阴阳可以达无数,但是最终也就是这两者,也就是一阴阳而已。
他很多地方都谈到这个问题,六经是什么?六经就是一经。
五气就是一气,三焦就是一焦。
就是把很多的问题,都做这方面的归纳,一步一步的,你能够去理解他。
他在《医理真传》里边,他谈到了“人活一口气”。
什么气呢?就是乾元之气,就是乾卦。
乾元之气进一步分析,就是我们人身元气,真正的阳气。
这才是我们人生阴阳的主宰。
通过这一点可以让我们清楚,万古就是一阴阳,人从立命以来,从乾坤立命以来,阴阳这两者就合二为一,这就是气的一元论观点。
钦安先生他是强调这一点的,那么这个气就是后世称为元气也好,真阳也好,他认为这个气充塞在我们人体的各个部位。
人体内外都充塞着,并且我们的上下四旁,都是元气,充塞过后才形成的,只有他才能主宰。
扶阳学术的理论与临证2前言扶阳学术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体系,也是中医与现代医学交叉融合的桥梁。
在中医学历史上,扶阳学术一直被视为治疗重症、疑难杂症的重要手段。
在临床应用中,扶阳学术不仅能够缓解患者的症状,而且还有助于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延缓疾病的进展。
本文将从扶阳学术的理论和临床应用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扶阳学术理论扶阳学术是指通过调整人体阳气、提高阳气水平,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的一种中医学理论。
在中医学中,阳气是指人体内的热能、生命能量和免疫力,可以保护人体远离病痛。
扶阳学术的目的是通过调整身体内的气血,维持人体的健康状态,同时,还可对某些特殊情况进行治疗。
扶阳学术的理论基础扶阳学术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学说、经络学说、气血理论和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等。
1.阴阳学说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是整个扶阳学术的理论基础。
阴阳学说认为,事物或个体的任何一部分都包含着阴与阳的两种对立面,在一个生命过程中,阴阳两极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相互促进。
在扶阳学术中,如何平衡和调节阴阳关系,以达到提高机体免疫力的目的,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2.经络学说中医的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大小不等的经脉,经脉与气血联系紧密,并且连接着五脏六腑。
通过对经脉的针灸操作或草药调养等方式,可以有效调整人体气血流通,修复人体损伤,提高人体免疫力。
3.气血理论气血是人体内的两种重要物质,血液循环和气血的调理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气血理论认为,人体内部的气血流畅运转是人体形成健康状态的必要条件之一。
在扶阳学术中,如何平衡体内气血上的运行,也是提高人体免疫力的关键之一。
4.中医辨证论治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理论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辨证论治是指通过对患者的症状特点、病程的观察和分析,对病因病机进行全面的诊断治疗。
在扶阳学术中,中医辨证论治是有效治疗头痛、风热感冒等疾病的必要条件。
扶阳学术的应用范围扶阳学术不仅可以用于治疗特定的疾病,还可以广泛的应用在疾病的预防、健康保养和生活中。
艾灸--扶阳理论
扶阳论体系的问世是中国传统灸法的创新和进步,它必将在拯救和弘扬艾灸文化、推广艾灸技术和产品方面起到重大的、积极的作用。
古人云:有形之躯壳,皆是一团死机,全赖这一团真气运用于中,而死机遂成生机;人身立命就是一个火字,真气命根也,火种也,人活一口气,即此真气也。
扶阳灸法,扶阳者补人真气、续人命根之意,艾者纯阳之火种也,灸者播火种之术也。
此法能扶一身之阳,壮人先天之肾,补人后天之脾,通一身之经络,行百脉之气血,舒四肢之筋骨,是健人身体、强人体魄,益人寿命的养生大法。
故《扁鹊心书》云:“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弱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保命之法,艾灼第一”
在中医文化中,阴是指人的身体,阳是指人体具有的能量。
阳所指的能量包括精、气、神三个层面。
人的一生就是一个阳气衰减的过程。
现代人由于环境和生活行为方式的缘故,阳气的衰减尤为严重。
养生就是要通过补充阳气的方法来延缓阳气的衰减。
何以补阳,唯有艾灸。
因为艾是自然界阳气最足的植物,灸是补充阳气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用艾灸补阳是中华几千年传统养生的精华。
现代人的补阳或称扶阳要有适应现代人的方式。
要有效、要简单、要可持续、要有文化氛围。
正是在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基础上,以艾灸为主,整合按摩等其它的养生方法,范氏艾灸推陈出新,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扶阳理论体系。
艾是百草之王,阳是生命之本,艾灸是扶阳之泉。
中医的扶阳理论传统中医将机体精微物质(精、血、津、液)的匮乏称为“阴虚”,经方扶阳派则认为精微物质匮乏的根源是机体化生精微功能的低下,而化生精微物质的功能属于阳气的作用,故属于“阳虚”。
持续存在的阳实证多为假象,内伤杂病中,也可能长期出现面红、目赤、痤疮、急躁、烦躁、口渴等阳实证的表现,但这种情况往往是体内存在病理产物所导致的假象。
全身各组织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能量,必须依赖于血液循环、淋巴循环及组织液循环进行补充。
若某一局部存在瘀滞,或出现血管痉挛,筋膜组织挛缩,淋巴循环阻滞等,则其所负责的组织将失去营养,而失去营养的组织将导致机体反射性地增加代谢,此时全身就会代偿性地出现阳实的表现。
若瘀滞等情况不能迅速祛除,则阳实的假象将长期存在。
人体无论是皮肤、肾脏、肠道,还是生殖系统,都存在与外界交换物质的上皮组织,上皮组织通过其附属的各种腺体排出代谢产物。
当这些上皮组织的排泄功能出现障碍,则会刺激机体机能亢奋,此时也会长期出现阳实的假象。
对于这种情况,治疗的原则必须是补虚泻实。
本质上,无论是营养转输通道为病理产物阻滞,还是上皮组织的排泄功能障碍,均属于机体功能的障碍,也就是阳气的不足。
运用药物调动身体机能、打通运化障碍的前提是要增强功能,即扶阳,在此前提下,再运用泻实的方法,如发汗、利尿、化瘀、泻下,这样才能获得预期的疗效。
中医对阳气的认识是受到早期人类的自身生存、对自然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尊天”以及中国古代哲学中“重阳”思想观念的多重影响和启发而产生的。
远古时代,早期人类在不断进化的漫长过程中,感受到太阳在人类生存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他们经历了从首先对天火这一自然现象的恐惧,然而当火熄灭之后,又意外地品尝到由天火烧熟动物肉食的美味,开始逐渐认识火,发展到钻木取火,学会了主动对火的获取和使用,改变了进食生冷的主要饮食方式。
而熟食不仅改善了对饮食物营养的吸收,同时还减少了胃肠疾病的发生,以致早期人类形成了对太阳及火的崇拜和依赖。
论扶阳学派理论基础与核心思想,其他医学-摘要任何一个学派的形成,都有它的理论基础和核心思想,而且是维系和推进其存在与发展的基石。
扶阳学派作为中医学众多学术流派之一,与其它学派一样,其理论基础无疑是《内经》的重要思想,并与《易经》、《伤寒论》等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其核心思想就是重视阳气,推崇阳气,力主阳主阴从。
深入研究扶阳学派理论,对于繁荣中医学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维护人民健康,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扶阳学派火神派郑钦安* 简介余天泰,男,主任医师,教授、医学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兼任中国老年学学会中医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委员、心病分会委员、内经分会委员,福建省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心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南平市中医药学会会长等。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42 篇,出版专著 1 部。
主要从事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诊疗研究和扶阳法治疗疑难杂病的临床研究。
·单位福建省南平市人民医院( 353000)在中医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诸多各具特色的学术流派,正是由于有这些学术流派的形成和存在,促进了中医学术的繁荣,并推动着中医学术的发展。
然而,任何一个学术流派的形成,都有它的理论基础和核心思想,而且是维系和推进其存在与发展的基石,扶阳学派( 俗称火神派) 也不例外。
深入研究探讨其理论基础和核心思想,对传承和弘扬该学派是大有裨益的。
因此,本文拟就扶阳学派之理论基础与核心思想作一探讨,以作引玉之砖。
1 理论基础《黄帝内经》( 以下简称《内经》)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
它所创立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基础,始终指引着中医学的发展并指导着其临床实践。
扶阳学派作为中医学众多学术流派之一,与其它学派一样,其理论基础无疑是《内经》。
李可老中医“扶阳是真理八法不可废”临床应用《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故人之生也,得大气五行圆运动之全,气机的运行同样遵循着天地四季之规律而显现着生长化收藏。
人之运动全在先天一团真气的鼓动,即郑钦安所言“坎中一点真阳,乃人身立命之根”之理。
立足后天坎卦二阴抱一阳之理,人体之阳气藏于土下之水阴中,藏得越深,元气越强,阳根越深固,则生生之原越充足。
此火充足则四维升降各循其道,此火一熄,阳根被拔,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伤寒杂病论》中治病诸法皆以恢复正常的一气周流为要,生生之原自然增强,因此李可老中医提出“扶阳是真理,八法不可废”。
吾师吕英教授临证立足气一元论,宗经方要旨,时时顾护元气,圆融无碍运用八法,随证灵活选方化裁,以恢复每个患者失常之圆运动,疗效颇佳。
现将师父教授之大法结合自身之体悟整理成文,以就高明。
1 气一元论气一元论乃吾师临床大法。
“气”是宇宙天地的本原,如《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所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故万物皆由无极而化生。
气含阴阳,天地自分,天覆地载,万物方生。
人为天地之子,当效天清地宁之理,力争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之状态,即吾师所倡的“一团和气,不分阴阳”。
2 扶阳为本《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人之所以奉生而不知死者,惟赖有此先天一点真气耳。
真气在一日,人即活一日,真气立刻亡,人亦立刻亡,故曰人活一口气,气即阳也,火也[2]。
先天真一之气,对应北方坎卦中一点真阳,才是医者所求“治病必求于本”的本源。
立足先天真一之气,则“凡病皆为本气自病”。
《灵枢·决气》曰:“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
”就人的生命而言,是先天真一之气这一本原在人身上的现象而已,气血精津液皆由先天真一之气所化生。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中有:病皆运动不圆,凡病之愈,皆不圆者仍复其间。
扶阳理论与针灸临床应用作者宋辉1 中医扶阳理论中医学认为人体健康的标准是阴阳平衡,《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任何疾病的产生是人体阴阳平衡失调,脏腑功能衰退的一种表现,人体的功能衰退主要是由于正气虚损,气血不足所造成,而阳气在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只有阳气充沛,升降出入有节,机体才会生机旺盛,长生而久安。
《扁鹊心书·须识扶阳》云:道家以消尽阴翳,炼就纯阳,方得转凡成圣,霞举飞升。
故云∶“阳精若壮千年寿,阴气如强必毙伤。
”又云∶“阴气未消终是死,阳精若在必长生。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故为医者,要知保扶阳气为本。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中医最核心的是阴阳,阴为体,阳为用。
阳气生,阴亦随之长;阳气衰退,阴亦随之枯萎。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阳气的收藏是很重要的。
阳气成于先天之肾阳,赖后天中阳不断补养,以经气为统领,经脉为通路,达于脏腑、表里、内外,不断充实各脏腑组织之阳气,从而使机体功能得以正常发挥。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铜人针灸图经》云∶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
阳气对身体的主要功能是推动、温煦、防御和固摄,血液流动、津液的生成和运行,维持脏腑组织间的各种健康生理活动,都靠的是阳气。
而人体正常的体液要占到百分之七十,这都需要阳气来养护推动,阳气不足,当然就推动不了,也温煦不了全身上下。
更关键的是,阳不足,体液就会出问题,少了就容易上火,多了就是痰湿。
2 中医扶阳理论在针灸的临床运用病例1艾灸为主治疗脉管炎安氏,女,85岁,患脉管炎多年,目前右足趾皮肤紫暗,除疼痛外无任何感觉,于2009年1月13日由其子带为求医,以温阳活血法为主,艾条灸关元、双足三里,每日一次,每穴25分钟左右,并口服中成药补中益气丸(河南宛西),每日三次,每次8粒。
陶成亮老师扶阳学术思想在痹证治疗中的临床经验总结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院昭通市中医医院昭通市中医医院指导教师:昭通市中医医院关键词:陶成亮;扶阳思想;痹证;针药并行、内外兼治。
跟师学习期间,陶成亮老师治疗患者中痹症占比较大,经验丰富,独具特色,本文皆在总结陶成亮老师治疗痹证的经验。
老师治疗痹症体现在重视辨证基础上的分期分型施治,内外兼治,针药并用的学术思想,更加重视对扶阳学术思想指导下的辩证用药和辩证施针的临床运用,尤其对附子等内服中药和内热针在治疗痹证的应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陶成亮主任医师,是云南省第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是云南省四大名医吴佩衡第三代传承人,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5年,其临床精辨寒热,推重阳气,擅用附子,崇尚经方,善用峻药,为扶阳学术思想的应用留下了宝贵的临床经验。
陶成亮老师运用扶阳的学术思想在颈肩腰腿等慢性疼痛等内伤痹症方面,主张针药并行,内外兼治,具有其独特的特色优势,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1、温阳散寒除湿通络治疗关节痛在跟师学习过程中,风湿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以及颈椎病、腰椎病、关节疼痛的患者就诊较多,经常学习陶老师治疗“风湿关节痹痛”验案,其中非常经典的一个病案:李姓某某,女,36岁,主因“四肢手指多发关节疼痛发麻反复6年,加重3天。
”就诊,患者6年前因为受风着凉之后出现多关节疼痛,遇到天气变化时候加重,多家医院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服用西药治疗疼痛不缓解,反而出现肝功能损伤,满月脸等不良反应,为求中医治疗慕名找到恩师就诊,就诊时候手指多关节疼痛麻木,自觉骨间灼热,疼痛忽轻忽重,固着肩肘,痛甚不休,但见寒生畏,舌苔白腻而滑,脉沉细无力;病程中曾服四逆汤加当归、白术等无效;陶老师辨病:风湿痹症,证型:阳虚不化,寒湿瘀阻,治疗:温阳散寒,化瘀除湿,通络止痛;选方:附子桂枝汤加减;方药如下:附片90g,干姜60g,桂枝60g,细辛10g,茯苓24g,炙甘草60g,威灵仙30g伸筋草30g透骨草30g路路通15g炒白术60苍术30杏仁15g黄柏15g全蝎3g(另服)蜈蚣3g(另服)一剂显效,二剂霍然,连服五剂辩证调理,随访至今未复发。
卢崇汉:扶阳理路这里主要谈的是扶阳的思想以及建立这个思想的基础。
但是在进入这个主题之前,因为一些特殊的因缘,促使我看到了另外的一些相关的问题。
现在是21世纪了,我们中医确确实实有许多问题需要思考,比如中医的阵地越来越萎缩,是不是真正的麻、痘、疹、疳少了以后,中医用武的地方越来越少了?这个是值得大家探讨的。
中医的问题怎么做,就是在新的时代里,中医当然要与现代社会接轨,当然要争取现代人的理解、支持,这是一定的。
中医一定要融入现代社会,为代人服务。
为了做好这个服务,我们自身的队伍应该怎么办?是研究一套现代的语言或方法,让现代人接受我们,还是先要做好我们的本分。
举一个例子,现在大家都很清楚,每年五一、一长假去哪儿的人比较多。
不是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而是九寨沟、黄龙这些风景区。
那我们是先修好一个九寨沟、黄龙再来修机场、高速公路,还是先有了九寨沟、黄龙我们再去修修机场、高速公路呢?显然要做后者。
大家想想没有九寨沟、黄龙,机场、高速公路修的再好又有谁去呢?所以,我觉得中医应该回到自己的本分上来,好好地做好自己的本分。
比如一个风湿病患者,我们是探讨完了中医对其体内T淋巴细胞是如何改变的之后再来治疗疾病,还是认认真真地回到我们的本份上来。
我认为这个问题不用在做讨论了,我们应该很快地回到中医上来,回到经典上来,我们怎么看待这个内风湿?他所表现的,有两大问题,一个是疼痛、一个是功能障碍,当然还有局部的肿胀。
对于这样一个障碍,我们能不能回到本份上来,从理论上提升,进而知道实践呢?我们的中医还有没有这个余地?我想是有的。
我们直接进入到《内经》进入到经典,甚至直接从字面上去思考,就能发现一些问题。
比如'疼痛’,他的主因是什么?怎么去解决它?这个问题很复杂,其实也很简单。
古人造字是很奇妙的,这个疼痛的“疼”字,里面是什么呢?是个冬,冬是冬天,冬天就是寒冷,那冬天的形是什么呢?就是水,就是北方,所以,这个冬字告诉我们,疼是跟寒跟水有决定性的关系。
扶阳讲义扶阳理路(一)实际上我们分析中医的理论,它的渊源,也就是阴阳理论的渊源,它很明确的强调了阳为主导。
有关这个主导问题,大家可以看一看《易》,《易》这门学问主要是谈阴阳的,因为《易》,你看它的构造,就是一个阴爻,一个阳爻。
所以古人给它的定位是“易以道阴阳”。
而且从《易》里面看,确确实实是阴爻一半,阳爻一半,好像是平衡,各占50%,没有人控股。
没有控股怎么办?大家的股份都持平,好不好办事呢?反而不好办事。
那我们可以看一看,易里面,虽然阴爻和阳爻是一样的,是相等的,但是它有一个主导,这个主导我们可以从干卦里面去认知,干卦的“彖”里面讲到了“大哉干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干卦是什么呢?大家知道干卦是六爻皆阳的卦,是一个纯阳卦,这样一个纯阳卦有什么功能呢?它讲到了大哉干元,万物资始,它是统天的。
那么干实际上就是阳,万物资始,有赖于这个阳,天道的统领也有赖于这个阳,也就是说它是控股的。
干完了以后,接下来就是坤,坤是六爻皆阴的代表,《周易》在描述这个阴的时候,怎么讲的呢?“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是六爻皆阴,万物的资生就有赖于这个坤阴。
一个万物资始,一个万物资生。
虽然万物生长靠太阳,也就是讲“万物资始”,可是万物是生长在哪里的呢?不是生长在太阳上面,是生长在坤阴上面,所以它是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一个是统天,一个是顺承天,这里面已经很清楚地告诉了我们“阳主阴从”的思想。
所以在《易》里面,这样一个主从思想的脉络是很清楚的。
我们再看看《系辞》:“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它是用贵贱来表达这个主从的关系问题。
下面我们再来讨论这个阳,这个统天的东西的一些体用问题,以便我们加强对这样一个思想的认识。
干是以天为体的,天体的这个用是什么呢?《易》里面也讲得很清楚,天体的用为行,为健。
所以就有大家很熟悉的一句话,叫“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大家都知道清华的校训有两个,一个是自强不息,一个是厚德载物。
中医扶阳学派临证中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作者简介:赵君,号半部居士,蓉城人士,痴迷中医、酷爱传统文化。
曾于05年任卢崇汉先生助手并侍诊三年,后拜彭重善先生为师,忝列门墙,跟师系统学习扶阳学派郑钦安-卢铸之医学至今。
中医扶阳学派临证中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中医的优势和特点是什么?我想连许多普通老百姓都会说出几句,诸如“西医治标、中医治本”,“西医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中医是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等反映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话。
这两大特点是中医的灵魂,那么中医扶阳学派(火神派)在临床中是怎样贯彻落实这两大特点的呢?扶阳学派对整体观的理解就是:护正扶阳!不管养生也好、治病也好,始终要抓住正气、阳气。
因为这是符合天道规律的。
太阳系唯一的能量来源是什么?是太阳。
其他一切能量都是太阳能的转化,诸如风能、水能、热能、电能甚至原子能,都是太阳能的转化。
天地之间万物生长靠太阳,人也是如此。
人秉天地之气生,法天象地,那阳气对人体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这就叫“人生立命在于以火立极”。
而在治病上,不管患者什么病:肝病、肾病、心脏病,都是说明身体的能量系统出问题了,医者都要抓住这个阳气,特别是坎中一阳,因为那是生命能量系统的源动力,这就叫“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
始终抓住坎中一阳,那是不是万病都用四逆呢?当然不是!因为任何事情都有常态和非常态两方面,任何治疗都是权法和宜法的结合。
权法就是整体观、护正扶阳、坎中一阳!而宜法呢?宜法就是辨证论治、就是治疗的步骤和次第!广义地来讲:青龙白虎都是护正扶阳,四逆六味都是护正扶阳,就看当用不当用。
目前业界对扶阳学派(火神派)有很多议论,甚至是指责,说火神派走偏了、只知阳不知阴。
我认为是他们没有认真深入地了解扶阳学派,仅仅靠“扶阳”二字去下结论,一旦深入了解我们的辨证立法全过程,我想是不会有这么多非议的。
虽说辨证论治是中医最精华部分、最有优势和特点的部分。
但在现实中,我们看到多少中医是按照辨证论治的思路去治病的呢?更多是辨病论治、辨症论治;按病套方、按症遣药。
扶阳医学临证传奇精讲(王献民老师讲座释文)火神门按:由洄溪堂主与火神门合著的《扶阳医学临证传奇》(修订版)已处于最终校稿阶段,该书作为《扶阳显义录》的姊妹篇,根于经典,承岐黄奥旨,达伤寒妙要,推陈出新,以扶阳大义为体,以宗统法,以法明宗。
本书按“立法、组成、功用、法解、主治、加减、疗效、医案”八项内容进行排列,并结合对大量医案的条分缕析,使初学者得窥门径,精进者登堂入室。
本书对扶阳医学以“枢转”为核心的立法体系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剖析和阐释,并为当代常见病、慢性病及大病危症的临床处理,提出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全书编排井然有序,逐层递进,使读者一目了然,诚为临床之圭臬,医海之明灯。
今天的这个讲座,我们就节选该书的一部分内容,请本书的作者王献民老师(洄溪堂主)为大家做一次精讲,请大家以热烈的掌声欢迎王老师为大家授课。
在座的各位在当地可能很多都已经是大名医了,在这里听我讲课可能会感到很失望,但是我会尽自己最大努力,让你们少失望。
因为我不会说普通话,只能用河南普通话给大家讲,我尽可能把字说清楚。
我在医馆上班有个固定的时间,上午9点到12点,下午4点到6点,因为很多人吃了饭以后来就诊,脉象会有质的变化,所以我们要处处为病人着想。
大家都知道,吃饭后一两个小时都是胃在工作劳动,这时候脉是浮大的(阳明脉),所以我就把时间有所规定,尽可能使脉象还原本来的样子。
咱们扶阳医学开的任何药都是以脉法为准的,如果你的脉法不准,或者脉出现假象,那你开的方子肯定会偏。
咱们扶阳医学很多药都是温热的,偏性还是很大的,所以大家回去后一定要把脉法辨准,把病治好,这才是王道。
咱们当时在北京扶阳大会上讲《扶阳医学临证传奇》,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讲完,大家可能都有书,很多人就提出质疑:就这一个方子就能包治某个病吗?有的把这些方子当成死方,不加辨证地去用,出现了很多小问题,有的出现很多排病反应,临床效果并不是特别满意,因为我后面列举的都是医案,医案就不是一个法,所以不能生搬硬套。
何谓中医扶阳学说?解密中医扶阳理论何谓中医扶阳学说?解密中医扶阳理论2010-02-22 21:20:09 来源: 民间论坛显示次数:397 编辑:进入论坛中医显学:扶阳学派以上说的很多都是在如何给身体增加阳气,也就是温度,这也就是扶阳一派的理论。
在一个很偶然的情况下,几年前了,我才知道我的祖上名医不少,居然有著名的“曾火神”,火神就是扶阳的代名词。
曾火神的书我至今也没有看过,但上自火神之祖郑钦安的三大著作,《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我都很认真地读过,其下火神一派的范中林、祝味菊、吴佩衡、唐步祺、李可、卢崇汉、刘力红等的医书和医案我都看过,有的人没有医案,但理论都是在补火扶阳的框架里转,因为我的体质很对补火的路数,所以我即使是看别的书也都是一下就看到了里边的扶阳,如孙秉严治肿瘤,我看他的方法就是扶阳,又如武国忠讲养生,或是他的治疗,都说自己的悟道正在于找到了固护阳气这个玄机。
说起来,我现在的师父赵文忠先生,他的师父名玄鹤子(朱鹤亭),为道家一派的,也是极其重视阳气。
当我看到武国忠医师的师门,既有道医,也有意拳大隐朱垚葶先生,我就知道治病养生的理路一定有重合的。
护阳扶阳一派的理论成一个大流派,始自郑钦安,但其来源就在《黄帝内经》:“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明代张景岳对此加了个注:“生杀之道,阴阳而已。
阳来则物生,阳去则物死。
”也就是说,人体有病,好比体内是阴冷潮湿,只要太阳一出来,一切就好了。
所以,养生,就是养阳气,养这个太阳。
历代好多的大医家,治病都是在调动人体的阳气上下功夫,只不过是到了郑钦安,发展出了一个完整的流派,郑钦安《医理真传》说:“人身所恃以立命者,其惟阳气乎?阳气无伤,百病自然不作。
阳气若伤,群阴即起,阴气过盛,即能逼出元阳,元阳上奔,即随人身之脏腑经络虚处便发。
”因为大部分人都需要扶阳,郑钦安于是确立了这一派的医理和医法:“大凡阳虚阴盛之人,满身纯阴,虽现一切证形,如气喘气短,痰多咳嗽,不食嗜卧,面白唇青,午后、夜间发热,咽痛,腹痛泄泻,后背酸痛并重,心烦爱发脾气,无故目赤,牙痛,腰痛膝冷,足软手弱,声低息微,脉时大时劲,或浮或空,或沉或细,种种不一,皆宜扶阳。
扶阳医学讲义(第一章)山水蒙@火神门:本章专门介绍“山水蒙”(桂枝法),把桂枝谈清楚了,对于整个桂枝法的运用,大家就能豁然开朗了。
第一章山水蒙卢铸之太老师在《卢氏临证实验录》中有关桂枝的阐述:1、气味辛温,有引阳出阴之能。
由内而外,分布四旁,仍由皮毛而肌肉而经络而腑而脏,实通达内外之能使也。
2、能引气机由土而木,由木而心肺,仍降于土,为助五行之运化,交流于五脏六腑。
3、能拨动太阳,透达少阴,使里面通达,气机可得。
4、能拨通太阳、阳明开合之机,扶助内外交通之意。
5、能拨转阴阳道路,易进易出。
6、能开启太阳,上达于天,使上下相照,日月得名矣。
7、能引少阴之气与太阳相接,使太阳由水而土,由土而木,由木而火,随脾之运化交达于上下内外。
8、能化阴为阳,拨开云雾。
9、能纳太阳之气,通达于四末,使手足于心脑相合。
10、能起少阴之气,于太阳相合,使阴阳协和。
11、借以为先锋使者,由少阴出于太阳膀胱之囊也。
今用此引水气上升,化气化液,濡润万物,人身筋络骨节皆得其养,气血更能交流。
从以上卢太老师的桂枝解可以看出,谈桂枝就离不开太阳,桂枝是用来拨动太阳的。
一旦太阳为开的功用发生障碍,太阳开不了了,也就是阳气外出之门打不开了,阳气不能正常的出,就出现了太阳病。
这时,我们就需要用药物把太阳之门打开或者拨开,通常我们就用桂枝法,“用桂枝拨动太阳”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第一节太阳与河图三阴三阳与河图洛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河图有生数、有成数。
生数为先天,先天主气;成数为后天,后天主运。
五行五运以成数为用,六气则从生数而出。
河图中一、二、三、四、五均为生数,但五居中央,各生数都与中五相加而为成数,所以五既是生数又是成数。
除了“五”这个特殊的数外,其它四个生数两相交会,只能有六种组合,这六种组合正好就构成了三阴三阳。
河图中一、三是阳数,所以一、三两个阳数相会,就形成了阳中之阳,也就是太阳。
因为,两个阳数相会只能还是阳数,不可能出现阴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