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 初二物理上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第一章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 格式:doc
- 大小:107.00 KB
- 文档页数:5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3.会根据指定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或静止;会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参照物。
(二)过程与方法
1.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2.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认识运动的描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通过课外的拓展学习了解运动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机械运动的概念。
2.研究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二)难点
1.参照物的概念。
2.认识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
教具准备:
小车、钩码、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有一则趣闻轶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的高空飞行时,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在游动,飞行员以为是昆虫,便敏捷地一把抓了过来,令他吃惊的是,抓到的竟是一颗德国子弹。这名法国飞行员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本领呢?用手抓住快速飞行的子弹,可能吗?
带着疑问,让我们一起来共同学习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运动的描述》。通过学习,我们一定能找到飞行员抓住子弹的原因。
二.新课教学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1.什么是机械运动;2.参照物;3.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并请同学们结合《学习目标》,阅读本节内容,并用笔勾画出重要信息。
小组讨论:除了教材中列举的哈雷彗星造访地球、飞奔的猎豹和缓慢爬行的蜗牛,我们生活的自然界中还有哪些物体也在运动呢?你是根据什么说这些物体是运动的呢?
(一)机械运动
1.定义: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物体:指宏观物体)
引导:宇宙是由形形色色的物体组成,一切物体都在运动吗?下面,让我们通过视频一起进入运动的世界。
分析:通过视频,我们了解到无论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物体,还是微观世界里的组成物体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它们都在不停地运动着。可见,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
课名 运动的描述 课型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过程与方法: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学习资源 教科书,网络,课外书
重点 参照物的选择,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难点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法 生本教育、讨论交流 教具 多媒体、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设计目的 师生活动
前置作业
1. 举出生活中运动的例子,静止的例子
2. 什么叫参照物?怎么选择?
3. 什么叫相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课堂任务延伸到课前,
遵循学习规律,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组长检查前置作业解答疑难
2教师精心设计并进行批改
环节一 1.举出生活中运动的例子,静止的例子
设置场景:足球场上正在进行比赛
问:场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
通过以上讨论使学生认识到运动和老师提问题
小组讨论流
小组讨论老师巡视 止的?运动的物体有什么特点?静止的物体是绝对不动的吗?
一.机械运动: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静止的相对性。从而引出参照物的概念。
学生讲解
学生补充
教师点拨
评价
环节二 2.什么叫参照物?怎么选择?
把课本平放在桌子上,课本上放一铅笔盒,推动课本使它沿桌面缓缓移动,让学生思考回答:
1)选取桌子作标准,铅笔盒盒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2)选取课本作标准,铅笔盒和桌子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3)选取铅笔盒作标准,课本和桌子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二.参照物
1. 定义:
2. 参照物选择的标准
3. 1)不要将研究对象本身选作参照物
2)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
3)一般选地面或相对地面上静止的物体作参照物
使学生
认识对
于不同
的标准,
物体的
运动和
静止情
况是不
同的。 提供问
题学生
思考老
师注意
倾听,
同时点
拨及时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1 / 4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3.会根据指定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或静止;会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参照物。
(二)过程与方法
1.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2.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认识运动的描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通过课外的拓展学习了解运动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机械运动的概念。
2.研究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二)难点
1.参照物的概念。
2.认识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
教具准备:
小车、钩码、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有一则趣闻轶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的高空飞行时,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在游动,飞行员以为是昆虫,便敏捷地一把抓了过来,令他吃惊的是,抓到的竟是一颗德国子弹。这名法国飞行员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本领呢?用手抓住快速飞行的子弹,可能吗?
带着疑问,让我们一起来共同学习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运动的描述》。通过学习,我们一定能找到飞行员抓住子弹的原因。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2 / 4 二.新课教学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1.什么是机械运动;2.参照物;3.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并请同学们结合《学习目标》,阅读本节内容,并用笔勾画出重要信息。
小组讨论:除了教材中列举的哈雷彗星造访地球、飞奔的猎豹和缓慢爬行的蜗牛,我们生活的自然界中还有哪些物体也在运动呢?你是根据什么说这些物体是运动的呢?
(一)机械运动
1.定义: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物体:指宏观物体)
引导:宇宙是由形形色色的物体组成,一切物体都在运动吗?下面,让我们通过视频一起进入运动的世界。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培养学生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二、学情分析
声现象是自然界中的常见现象,而对声的了解则可以通过有趣的、易操作的探究活动来进行。让学生在探究物理现象的同时,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初步培养他们观察物理现象、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现象的能力,为后续的科学探究活动打下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
声音的传播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内容,教材安排了探究活动,在进行探究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探究物理问题所经历的过程,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实验检验→得出结论,然后让学生沿着这个思路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在猜想、讨论的基础上,多让学生参与一些探究活动,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做好真空罩实验。
四、教学策略
创设情景,通过让学生倾听、“制造”各种声音,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产生兴趣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接着围绕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设计几个学生活动。通过开展探究和讨论,让学生在产生声音的过程和较多的现象中归纳出结论。通过讨论生活中有趣的发声现象,比如动物的交流方式等,深化“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对于声音的传播,通过学生讨论生活事例、设计在固体和液体中传声的小实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教师通过真空罩实验演示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知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灵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温度》教学设计
一、【新课引入】
【活动1】 炎热的夏天一个人在马路上走,有什么感觉?热,非常的热。
一个人在空调屋里,什么感觉?舒服,凉爽。
好,现在让两个人同时走到树荫下面,感觉一样吗?马路上走的人肯定会感觉凉爽,而在空调屋里的人肯定感觉热。为什么同样是树荫,不同的人感觉为什么不一样呢?
这说明通过人的感觉来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是不可靠的。
【活动2】我这又一杯热水(摸摸热),一杯凉水(摸摸凉),现在把手指两支手指同时放在中间的温水杯中,两支手指的感觉一样吗?原来模热水的感觉凉,原来摸冷水的感觉热,那到底是凉还是热呢?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通过人的感觉来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是不可靠的。
既然通过人的感觉来判断物体的程度是不可靠的,那该怎么准确的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学习第三章第一节温度
二、【教学过程】
关于温度的定义之前已经让大家做了预习,现在请同学们还是以小组为单位来互相对一下自学互学部分的答案,各组要在小组长的组织下,不会的,写错的互相问一问,看一看,来形成小组共案。
好,下面请第一组来告诉我们第一部分温度计的答案。
同学们已经说得很好了,这里面我就强调把实验室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涨冷缩的原理制成的画下来,这是重点。
第二组来告诉我们第二部分摄氏温度部分的答案。
这部分也是重点是需要画下来背会。
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第48页,看书上小资料给我们提供自然界的一些温度,让我们大致了解生活中的温度。最高的为多少?最低的为多少?
第三题温度计的使用部分第三组来告诉答案吧。
【问题】通过学习我们对温度计知识已经有所了解,那么如何使用温度计来测量液体温度呢?
下面进入我们的展学纲要部分,在测量液体温度之前,我们先来判断下面这些操作是对还是错。
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完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后一会,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上表面相平。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第2节
运动的描述
预学案设计(无答案)
1 / 4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3课时 运动的描述(教材P16-P18)
预学目标 明确目标才能抓住重点哦!
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
2、知道参照物,会选择参照物描述机械运动,知道参照物选择的原则。
3、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教材补充 看看你能不能自己学会这些知识吗?
机械运动
有一次,一个楚国人坐船过江,船到江心时,他一不小心失手把心爱的宝剑掉到了水里。他急忙在船边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后,他才从刻记号的地方跳入水中找剑。这就是成语“刻舟求剑”的由来。
他能找到剑吗?你能从物理的角度解释为什么吗?在学习运动的描述后,你一定会找到答案。
(1)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这里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包括两种情况:一是物体间距离发生变化;二是物体的方位发生变化。
①判断是否属于机械运动要明确机械运动的概念,即物体位置的变化,要与化学中的化学反应、生物生长(如小树长高了)区分开。
②宏观物体发生的机械运动,人们是可以用肉眼看见或感受到的,但有时要长时间才能看出来,如地形的变化。
参照物(重点;掌握)
同学们都坐过火车吧!坐在正在平直的轨道上飞速行驶的火车上,我们会有以下错觉:观察车窗外的景象,发现路旁的树木都在飞速后退,原本静止的房屋似乎也在后退而去……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原来,我们坐在火车上,主观地把火车当成是静止不动的,因而看树木是在运动。
我们研究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时,总是要先选择另一个物体作为标准,然后再观察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物体的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也就是先要选择参照物。
(1)我们在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或静止时,总要选取另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
2.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了解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2.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音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通过声音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
2.使学生初步领略声音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音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3.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实验器材: 喇叭、小蜜蜂、锣等。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意图
创设情景 在教室内播放《云宫迅音》音乐。 欣赏音乐、琴诗,陶冶情操。 进行爱国教育并引入新课
探究声音的产生
提出问题: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学生用手触摸喉咙并发生,让学生感触自己发生时,喉咙的情况。 让学生触觉感知。
演示实验:用喇叭上放碎纸屑并接入小蜜蜂播放音乐。 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发声时纸屑的情况。 让学生视觉感知。
播放视频《波涛》,提问:你们听了什么?是怎样产生的? 让学生从听觉、视觉上感受发声。 引导学生说出气体、液体振动也能发生。
合作交流 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得出结论。 提高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教师点评并板书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学生作笔记 探究声音的传播 教师敲锣并提出问题:你们听到的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 学生听声音,回答问题 让学生用听觉感知,引导答出是由空气传来。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1 课 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1章第2节 运动的描述
责任学校 责任人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教
材
分
析 本节课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参照物的概念,并掌握描述物体运动或静止的方法,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相对论的观点。
教
学
目
标
知识
技能 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
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3、会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4、能选定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过程
方法 1.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情感
态度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通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相对论观点。
教学重点 1.机械运动的概念;
2. 选择参照物来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3.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教学难点 1.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2.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
突破重难点的设想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明确学习目标,自学基础知识,提出不懂问题,产生质疑;2、指导学生互动探究:分组探究“如何判定物体的运动与静止?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桌、书本、文具盒小车 。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第一次世界大战,法国一名飞行员在2000m高空飞行时发现耳旁有一个类似小昆虫的东西在和飞机一起飞行,他随手抓来一看,原来是一颗子弹,这名飞行员为什么轻易就能抓到耳旁飞行的子弹呢?这其中的奥妙何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章的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二、合作探究
(一)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教材:
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整合问题,确定教学目标:
① 什么是机械运动?
② 什么是参照物?
注意听讲
自主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敢于质疑.敢于提出问题的能力。
2 ③ 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④ 如何选定参照物来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⑤ 怎样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1 / 8 课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第二节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作者及
工作单位
教材分析
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本节教材安排了“机械运动〞、“参照物〞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三个标题的内容。教材先安排学生观察教材中图12.1-1中形形色色的运动 ,体验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继而安排图12.1-2地壳的运动 ,以此说明运动是绝对的。在此根底上介绍了“机械运动〞这一概念。
在第二标题和第三个标题的内容中 ,教材安排了“并排停在站台上的两列车〞这一事例 ,通过这个事例的分析而引出“参照物〞这一概念。介绍了这一概念后 ,教材安排了“想想议议〞 ,以此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分析 ,得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这一结论 ,并安排了图12.1-3中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相对静止这一事例 ,进一步说明相对静止的条件。
此后 ,教材又安排了图12.1-4中的活动:说一说 ,对于不同的参照物 ,各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通过此活动 ,让学生进一步领会“对于一个事例 ,如果选用不同的参照物得到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同。〞 ,以加深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的理解。
本节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 ,在生产、生活和科技中有着其实际意义 ,是“运动的快慢〞学习的根底 ,也是学生高中阶段学习运动学的根底 ,学生学得如何 ,对后面的学习有着直接的影响。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学习方式看 ,我校学生根本习惯于自学教材、小组内讨论、主动探究方式获取知识。
从学生的学习根底看 ,学生对运动与静止有初步的认识与生活体验。但“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仍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需要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对实例的互动分析与教师引导分析、练习稳固等活动进行突破 ,认识到:运动是绝对的 ,静止是相对的;机械运动的概念;参照物概念及其建立概念的必要性;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基于上述学情 ,本节以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为主 ,以教师的适时点拔为2 / 8 辅 ,让学生在具体的实例分析中感悟 ,达成学习目标。
word版 初中物理
1 / 4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运动的描述”这一节看似简单,但它却深深影响运动、运动和力、机械能的学习,因而理解本节的内容对后面的学习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
教材先介绍了常见的运动现象:、夜空中的彗星、飞奔的猎豹、缓慢爬行的蜗牛……。“瞬息万变的世界里,物质的运动是非常普遍的”,运动是宇宙中普遍的现象,也就是说运动是永恒的。普遍存在的永恒的“运动”中同时存在着“静止”,这个观点是一个重要的科学观点,也是学生建立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自然、认识自然也是教学中应侧重的方面。通过对生活中运动现象的描述,初步领略科学的奥妙,获得对自然的热爱和亲近感。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刚接触物理,有些概念很抽象,不容易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法上作进一步改进,使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尊重科学的态度。通过探究性活动,培养学生交流讨论意识和协作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需要选定参照物。
3、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会选择适当的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实例理解机械运动及参照物的概念。
2、尝试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观察、想象、讨论等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涉及的物理学知识。
【教学重点】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难点】
教案
课 题 第一章 第2节 运动的描述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会选择适当的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
3.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教学重点 参照物的概念。
教学难点 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方式 讲授式、研讨式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设计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目的
【演示PPT3】
提问:我们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
展示动图:云卷云舒、火车飞驰
我们发现云朵的位置在变化、火车的位置在发生变化。
总结出它们的共同点是:运动物体的位置随时间不断发生着变化。
【演示PPT4】
展示图片:彗星飞逝、猎豹奔驰、蜗牛的爬行
讲解这些运动过程,给出机械运动的概念:物理学中,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板书:
运动的描述
一、机械运动
物理学中,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演示PPT5】
展示图片,介绍我们身边的各种机械运动,加深对机械运动的理解,掌握判断机械运动的关键是物体的位置是否随时间发生变化。
【演示PPT6】
提问:坐在同一辆火车的两位同学,男同学说火车终于动起来了,女同学却说火车停在站台上,根本没动。这是为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分析 思考、讨论、回答
听讲、记录
听讲
思考、讨论、回答
学生回答 通过对日常现象的观察,总结运动物体的共同点,引出机械运动概念。
使学生掌握机械运动的概念。
使学生加深对机械运动的理解。
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引出参照物。
因为两位同学选择的判断标准不同,这个标准就是参照物。
【演示PPT7】
讲解参照物的概念: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
再次分析引入的问题,男同学选择旁边驶过的火车为参照物,发现自己的位置相对于这个火车发生了变化,所以认为自己在运动;而女同学是选择站台为参照物,发现自己的位置相对于站台没有发生变化,所以认为自己是静止的。
第2节运动的描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过程与方法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教学重点
1.机械运动的概念。
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教学难点1.参照物的概念。
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3.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设计(设计者:)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作战飞机飞行员轻松抓子弹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问: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在地球上空绕地球运行时,地球上的人们观察却发现它是在太空几乎不
动,这是为什么?带着好奇和疑问,我们来学习“运动的描述”。
板书课题
第2节运动的描述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
学生自学教材第16页至第18页,完成学生用书第一部分内容。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探究点一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活动一:
安排学生观看教材第16页的三幅图片。问题1:举例见过的静止的和运动的物体;
问题2:为什么同一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不同的人会作出不同的判断?使学生充分认识
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提高对机械运动概念的认识。
【反思小结】判断物体是否做机械运动,关键是看这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是否发生位置的变化。
【针对训练】完成针对练一: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下列现象中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C )
A.茹萍同学去年种的小树长高了
B.花园里开的鲜花散发出香味
C.苹果树上熟了的苹果落了下来D.人类从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
【教师点拨】
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上述四个选项中,只有苹果树上熟了的苹果落
了下来,是苹果相对于地面的位置发生了改变,属于机械运动。故选C 。探究点二参照物
活动二:
1.情景设置:学生阅读或观看影片,通过讨论,明确对运动物体的描述,选取的标准
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判断。
2.学生实验:把物理课本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块橡皮,推动课本使它沿桌面缓缓移
教案:第一章 第2节 运动的描述
一、教学内容
1. 教材章节:人教版(安徽)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第2节《运动的描述》。
2. 详细内容:
a. 运动的概念及其分类
b. 参照物的选择
c. 描述运动的方法:速度、位移、加速度
d. 运动的图像:速度时间图、位移时间图
二、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运动的概念,学会选择参照物。
2. 掌握描述运动的方法,能够根据图像分析运动状态。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难点:运动图像的分析和理解。
2. 教学重点:参照物的选择,速度、位移、加速度的概念及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黑板、粉笔、PPT、运动图像示例。
2. 学具:笔记本、尺子、三角板。
五、教学过程
1. 实践情景引入:观察身边的运动物体,如自行车、汽车、足球等,思考如何描述它们的运动状态。 2. 讲解运动的概念及其分类:运动是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根据参照物的不同,运动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3. 讲解参照物的选择:参照物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基准。选择参照物时,通常选择静止或运动状态已知的物体。
4. 讲解描述运动的方法:速度、位移、加速度。
a. 速度: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b. 位移:物体从初始位置到最终位置的距离和方向。
c. 加速度: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
5. 讲解运动的图像:速度时间图、位移时间图。
a. 速度时间图: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速度。通过图象可以分析物体的速度变化。
b. 位移时间图: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位移。通过图象可以分析物体的位移变化。
6. 例题讲解:分析给定的运动图像,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7.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给定的运动图像,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六、板书设计
1. 运动的概念及其分类
2. 参照物的选择
3. 描述运动的方法:速度、位移、加速度
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第2节运动的描述教案
第2节 运动的描画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艺: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运动是相对的。
进程与方法: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看法运动是宇宙的普遍现象,运动和运动是相对的,树立正确的迷信观。
●学习重点
1.机械运动的概念。
2.研讨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学习难点
1.参照物的概念
2.看法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3.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
●教学方式
解说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视频资料,玩具车、玩具人
●教学进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5 min〕
〖师〗 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第十章内容,看法到多彩的物质世界,知道了宇宙万物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体都有质量,不同物质的密度不同,那么这些物质存在的形状如何呢?
[讨论] [总结1] 明天,我们研讨物体是运动的还是运动的效果。为什么它们会运动或运动?〔板书本章课题〕
[总结2] 我们首先看物体的运动该如何描画?〔板书本节课题〕
二、进入新课,迷信探求
〔一〕机械运动〔10min〕
1.现象
[效果] 大家观察周围的物体,你以为它们哪些是运动的,哪些是运动的?
[回答]〔1〕行驶的汽车是运动的;〔2〕走路的人是运动的;〔3〕飞出的足球是运动的;〔4〕地球是运动的;〔5〕分子是运动的;……〔6〕黑板是运动的;〔7〕教室外面的树是运动的;〔8〕公路是运动的;〔9〕大桥是运动的;……
也能够回答出一些其他的效果:〔1〕星星是运动的;〔2〕太阳是运动的;……
[剖析]〔1〕我们身边有运动的物体。如行驶的汽车、跑步的人们、飞行的足球等。
〔2〕宇宙是运动的。小学迷信课上学过,地球自身在自转,还绕太阳公转,且整个太阳系都在运动。同理,银河系也是运动的,那么宇宙异样也在运动,所以从微观上看,宇宙上的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
〔3〕微观分子是运动的。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是分子,这些分子也是在运动的。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说课稿:第一章机械运动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的第二节“运动的描述”。这一节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续学习运动的规律和力的知识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运动的概念:介绍运动的定义,让学生理解运动是物体位置的变化。
2. 参照物的选择:讲解参照物的概念和作用,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参照物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3. 位移和路程:阐述位移和路程的概念,让学生明确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4. 速度的计算:介绍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如何计算物体运动的快慢。
5. 加速度的概念:引入加速度的概念,为后续学习动力学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运动的概念,掌握运动描述的基本方法。
(2)学会选择合适的参照物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3)掌握位移、路程和速度的计算方法。
(4)了解加速度的概念及其在运动中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运动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索自然规律的欲望。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提高他们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运动的概念和参照物的选择。
(2)位移、路程和速度的计算。
(3)加速度的概念及其在运动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参照物的选择对运动描述的影响。
(2)位移和路程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它们的计算方法。
(3)加速度的概念引入,以及如何运用加速度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2节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第 2 页 第2节 运动的描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运动及参照物.
2.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会根据参照物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过程与方法
1.体验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认识运动的描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通过课外的拓展学习了解运动的有关知识,感受技术进步带来的精彩纷呈的特技运动效果.
重点难点
重点
什么是机械运动,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
难点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即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时,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足球比赛等相关运动的影片.
教学设计
第 3 页
第 4 页
小结本节内容 互相交流、讨论,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引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
板书设计
第2节 运动的描述
一、机械运动: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二、参照物
定义:研究物体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
特点:参照物都被看作是静止的
选取:常选地面或地面上静止不动的物体作参照物
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与选取的参照物有关,选取的参照物不同,物体运动情况一般不同
运动的描述
★整体设计说明★
本课从一则故事和几张图片引入,说明在物理学中,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再由几个事例说明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再由几个事例说明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在确定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前,需要选定一个标准,这个被选定的标准(或事先假定不动的物体)就是参照物。然后由一战中飞行员抓子弹的事例说明相对静止的概念。典型例题后以风洞实验结束本课课程。
★教材分析★
这是学生认识机械运动的开始,也是力学的基础知识。机械运动的引出,科学地描述了人们对运动的认识,体现了科学的严密性和完整性。学生对运动并不陌生,但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并不容易,这方面学生有体验,如:乘坐火车就经常出现判断上的失误。本节从生活实际(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理性认识),体现了课程标准要求的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知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理性认识自然现象,科学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本节内容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有重要的作用。本节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在生产、生活和科技中有着其实际意义,是“运动的快慢”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高中阶段学习运动学的基础。
★教法建议★
物体运动描述的核心是选择参照物。对参照物的学习,仅仅通过讲解不能让学生理解透彻,而应当让学生观察图片、视频或者动画,设计物理情景,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学习参照物概念,学会描述机械运动。
描述物体运动和运动分类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要通过设计学生能参与的活动,提出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学习本节内容。
★学情分析★
运动是普遍的现象,学生有感性认识,但如何科学地描述运动,学生还未接触到。可以说学生对运动的认知是肤浅的,表面化的,缺乏对知识的再编码,还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我们需要引导学生从繁杂多样的运动个体中总结出规律,完成理性认识的升华。
★学法引导★
在这之前学生通过生活接触过“运动的描述”相关知识,但只是一知半解。而课本中主要以图片和列举了几个例子,让学生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和运动物体具有的共同特
征,还远远不够。应该在新老教材结合的基础上,多创设一些情景(如多媒体课件)。这样既能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今后学好运动学开了个好头。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回忆再现的方法认识什么是机械运动。
(2)通过亲身体验的方法认识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描述运动的结果会不相同。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掌握研究问题的方式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观察、想象、讨论等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涉及的物理学知识。
(2)通过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这一观点的认识,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方法论,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参照物的概念、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难点:认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约3分钟)
教师先由曾经发生在巴黎的一则免费旅游计划和汽车、彗星、猎豹、蜗牛等图片,引入课题。
【设计意图】由免费旅游计划激疑,再由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汽车、天体运动中彗星的运动、动物界中跑得最快的猎豹和爬得最慢的蜗牛这些事例,说明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二、讲授新课(约31分钟)
1.机械运动(约5分钟)
让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有关运动的现象。
针对学生的讨论,提出如下问题:
(1)你从座位走到黑板前,这一过程中,你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2)有一辆汽车停在路边和在路上行驶有什么不同?
(3)说天上飞的飞机是运动的,你根据什么?
引导学生从讨论和回答中得出: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改变。(板书)
提出问题:
珠穆朗玛峰正以平均每年1.8cm的速度上升;日本茨城县鹿岛町与中国上海市的距离,由于板块运动每年缩短2.9cm;奔腾的江水、天体的运动,这些共同说明什么问题?
讨论得出: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体验到我们生活的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我们就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2.参照物(约15分钟)
事例一:坐在行驶的汽车中,感觉路边的树木高速后退,感觉车内的物体是静止的。路边的人觉得树不动,车运动得很快;事例二:高速路上超车时感觉对方车辆慢慢后退。错车时却感觉对方车辆速度很快的冲过来。为什么对物体的判断上会出现这样的不同呢?
组织学生讨论,初步明确乘客判断运动和静止所选的标准不同以后,会产生不同的判断。
学生活动:把书放在桌子上,书上放一枝钢笔,用手缓慢地推动书。使它带着钢笔沿桌面向前缓慢移动,然后讨论以下问题:
A.相对桌面,钢笔的位置有没有变化?
B.相对书本,钢笔的位置有没有变化?
得出参照物的概念:
参照物: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设计意图】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和学生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描述物体运动还是静止,一定先要选定参照物。并能根据指定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会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参照物,获得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约11分钟)
一起描述图中乘客的运动情况:选取地面做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选取司机做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从而得出:
在讨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选择的标准不同,它的运动情况就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分析加油机和战斗机相对于什么物体是运动的?相对于什么物体是静止的?
分析花样跳伞运动员相对于什么物体是运动的?相对于什么物体是静止的?
思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空战中,一名飞行员发现自己的机舱有一只“小虫”在飞来,于是一把抓住,一看才发现是一颗正在飞行的子弹!我们知道徒手抓住正在飞行的子弹一般是不可能的,那么这位飞行员为什么能抓住呢?
分析宇航员对哈勃望远镜进行正常维修时的相对静止状态。
【设计意图】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和一战中法国飞行员顺手抓子弹的例子,让学生掌握相对静止的概念。
三、课堂小结(约2分钟)
让学生归纳这节课学到的知识。
四、达标测试(约8分钟)学案
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单独完成达标测试的6道题,对学生错误的题目进行讲解。
五、布置作业(约1分钟)
完成课后作业1、2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总结和归纳,以及达标测试演练、课后作业等方式,是运用不同的手段来考核评价学生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技能与思想方法的掌握情况。
★板书设计★
运动的描述
一、什么是机械运动
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参照物:在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假定不动的物体。
2.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1)比较熟练地运用“预、议、导、练”的模式组织课堂教学,融“导”于学生的“议、练”之中。整节课,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的练习面、参与面广,并在
教学过程中注意到教育面,效果良好。
(2)注意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极大的调动,特别关注后进生和不善言语的学生,给他们创造展示的机会。
(3)课中注意到情境问题的回题,解决学生急欲解决的问题。
(4)把微笑送给学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师生处于一种平等的对话当中。
(5)把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最大程度在做到“活学活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6)注意到教学语言的民主性,如:请看我的观点与你们有何不同?你们认为我的观点怎样?这样的说法,把教师至于学生的平等地位,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给学生一种心理上宽松的学习环境。
2.不足之处:
(1)直观的教学情境设计得不够,使得想象力不够丰富的学生在学习“相对运动与相对静止”时还有一定的困难,当在以后的教学之中加以注意。
(2)练习的形式不够丰富,如没有设计“简答题”这种题型,练习题尚欠“精”。使得学生练习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的分析、运用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