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扶阳学派理论基础与核心思想
- 格式:pdf
- 大小:255.31 KB
- 文档页数:3
扶阳思想的理论核心扶阳的基本概念“扶阳”的“扶”字,清.阮元解释为:《助也》、“护也”、“治也”,意指“扶”有帮助、保护、调节治理之义。
而“扶阳”一词本身就具有宣通、保护、温助、调理阳气,从而使人体阳气宣通、强盛之含义。
从钦安、卢氏其著述的内容来看,以及200余年的大量临床治疗中,他们始终贯穿了这一精神,并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结合临床实际,确立了一系列原则、方法和具体的方药。
如病邪有伤阳之势则以防为急务,而用阻断损阳病机的措施,阳虚者则大剂量温扶其阳,阳郁者则宣散其阳,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者则扶阳而使其通达,阳气不达则枢转其阳气以达邪等等,这都是钦安、卢氏扶阳思想的具体体现。
扶阳思想的理论核心-阳主阴从观人体阳气的生理病理早在《内经》中就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并把阳气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今人通过研究,还观察到全日食中病人产生的症状,都可以阳虚或阳气受到干扰来解释,更说了阳气犹如张景岳在《类经附翼.大宝论》中所比喻的人体内的“一丸红日”,故扶持和保护阳气,应是防治疾病的基本精神。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理论核心,卢氏的扶阳思想,没有脱离阴阳的学说的基本理论。
卢氏认为,中医阴阳学说的核心,存在阳主阴从的关系,阳气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人体的阳气存之则生,失之则死。
早在先秦诸子百家的一些著述中,就可以找到很多重阳的思想基础。
如《周易》以阳爻(一)和阴爻(——)代表一切事物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和相互消长、转化的矛盾关系,以促进事物的发展,然而,《周易》在提示阴阳二者的对立制约、依存互根和消长转化的运动变化中,始终强调了阳的及其重要性,在《周易.彖传》论述乾元时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天统”,论述“坤元”时则说:“乃顺承天”,《周易》强调了什么呢?它强调了阳在万物生命活动中居主导地位,而阴居从属地位。
并且提到了“气者生之充也”,“夫有形者生于无形”,这说明了阳气是构成机体化生四肢百骸的物质本源。
扶阳医学讲义解读中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历经千年传承与发展,形成了众多独特的医学流派和理论体系。
扶阳医学,便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深入解读扶阳医学讲义,探寻其中的奥秘。
扶阳医学强调阳气在人体健康中的关键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阳气被视为生命的动力和源泉,它如同太阳照耀大地,温煦着我们的身体,维持着各项生理机能的正常运转。
而扶阳医学的核心观点就是要重视保护和扶助人体的阳气,以达到治疗疾病、预防保健的目的。
为什么要扶阳呢?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长时间的熬夜、过度的劳累、不合理的饮食、缺乏运动以及过度使用空调等,都容易损伤人体的阳气。
当阳气不足时,身体就会出现各种问题。
比如,容易感到疲劳、手脚冰凉、免疫力下降、容易感冒生病等。
此外,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肠胃炎、风湿性关节炎、宫寒不孕等,也与阳气虚损有着密切的关系。
扶阳医学讲义中,对于诊断阳气虚损有着独特的方法和标准。
中医诊断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在扶阳医学中,医生会特别关注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方面的表现。
阳气不足的人,面色往往苍白或晦暗,舌苔可能白腻,脉象多为沉、细、弱等。
同时,医生还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生活习惯、症状表现,如是否怕冷、是否容易腹泻、精神状态如何等,以综合判断阳气的盛衰情况。
那么,扶阳医学是如何扶助阳气的呢?这其中,用药是关键。
扶阳医学常用的药物多为温热性的,如附子、肉桂、干姜等。
这些药物具有温阳散寒、回阳救逆的作用。
然而,使用这些药物需要严格掌握剂量和用法,因为它们的药性较为峻猛,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
所以,只有经验丰富的中医医生,在准确辨证的基础上,才能合理运用这些药物。
除了药物治疗,扶阳医学还注重饮食调理。
在日常饮食中,建议多食用一些温热性的食物,如羊肉、韭菜、核桃、生姜等,以补充阳气。
同时,要避免食用生冷寒凉的食物,如冰淇淋、西瓜、螃蟹等,以免损伤阳气。
在起居方面,扶阳医学提倡顺应自然规律。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参加扶阳论坛,与大家共同探讨中医扶阳理论及其临床应用。
在此,我谨代表全体参会人员,向论坛的举办方表示衷心的感谢!中医扶阳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已成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扶阳理论强调阴阳平衡,注重调养阳气,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在当今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阳气不足、阴气过盛的问题日益突出。
因此,深入研究扶阳理论,对于指导临床实践、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我对扶阳理论的一些认识和体会:一、扶阳理论的核心思想扶阳理论的核心思想是“阴阳平衡”。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阴阳平衡的整体,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
阳气充足,则身体健康;阳气不足,则百病丛生。
因此,扶阳就是通过调养阳气,使人体阴阳平衡,从而达到预防疾病、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扶阳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1. 诊断疾病:扶阳理论强调“观其脉证”,通过观察患者的脉象和症状,判断阴阳盛衰,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2. 辨证论治:扶阳理论认为,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
在临床治疗中,应根据患者的阴阳盛衰,运用扶阳之法,调整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 预防疾病:扶阳理论强调“未病先防”,通过调养阳气,增强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三、扶阳理论的发展与创新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扶阳理论也在不断创新。
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对扶阳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例如,在扶阳理论的指导下,许多疑难杂症得到了有效治疗。
四、加强扶阳理论的传承与发展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扶阳理论,我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扶阳理论的学术研究,深入挖掘其内涵,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加科学的理论依据。
2. 加强扶阳理论的教育培训,提高中医师对扶阳理论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3. 加强扶阳理论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让世界了解和认识中医扶阳理论。
4. 加强扶阳理论的宣传普及,提高人民群众对扶阳理论的认知度和认可度。
扶阳学术的理论与临证2前言扶阳学术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体系,也是中医与现代医学交叉融合的桥梁。
在中医学历史上,扶阳学术一直被视为治疗重症、疑难杂症的重要手段。
在临床应用中,扶阳学术不仅能够缓解患者的症状,而且还有助于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延缓疾病的进展。
本文将从扶阳学术的理论和临床应用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扶阳学术理论扶阳学术是指通过调整人体阳气、提高阳气水平,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的一种中医学理论。
在中医学中,阳气是指人体内的热能、生命能量和免疫力,可以保护人体远离病痛。
扶阳学术的目的是通过调整身体内的气血,维持人体的健康状态,同时,还可对某些特殊情况进行治疗。
扶阳学术的理论基础扶阳学术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学说、经络学说、气血理论和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等。
1.阴阳学说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是整个扶阳学术的理论基础。
阴阳学说认为,事物或个体的任何一部分都包含着阴与阳的两种对立面,在一个生命过程中,阴阳两极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相互促进。
在扶阳学术中,如何平衡和调节阴阳关系,以达到提高机体免疫力的目的,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2.经络学说中医的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大小不等的经脉,经脉与气血联系紧密,并且连接着五脏六腑。
通过对经脉的针灸操作或草药调养等方式,可以有效调整人体气血流通,修复人体损伤,提高人体免疫力。
3.气血理论气血是人体内的两种重要物质,血液循环和气血的调理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气血理论认为,人体内部的气血流畅运转是人体形成健康状态的必要条件之一。
在扶阳学术中,如何平衡体内气血上的运行,也是提高人体免疫力的关键之一。
4.中医辨证论治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理论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辨证论治是指通过对患者的症状特点、病程的观察和分析,对病因病机进行全面的诊断治疗。
在扶阳学术中,中医辨证论治是有效治疗头痛、风热感冒等疾病的必要条件。
扶阳学术的应用范围扶阳学术不仅可以用于治疗特定的疾病,还可以广泛的应用在疾病的预防、健康保养和生活中。
扶阳医学讲义要点扶阳医学是中医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其核心理念在于重视阳气,强调扶阳以治病养生。
以下将为您详细阐述扶阳医学讲义的要点。
一、阳气的重要性在扶阳医学的理论体系中,阳气被视为生命的根本动力。
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健康状态都依赖于阳气的充足与运行通畅。
阳气就如同太阳,给人体带来温暖、活力和生机。
若阳气不足,就如同天空中的太阳失去了光芒,人体便会出现各种病症。
阳气具有温煦、推动、防御、固摄等多种重要作用。
它能温暖身体,保持正常的体温;推动气血津液的运行,使营养物质得以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抵御外邪的入侵,增强人体的免疫力;还能固摄体内的津液、血液等物质,防止其无故流失。
二、导致阳气受损的因素生活中的许多因素都可能导致阳气受损。
首先,不良的饮食习惯是常见的原因之一。
过多食用生冷寒凉的食物,如冷饮、冰淇淋、生鱼片等,会直接损伤脾胃阳气。
其次,过度劳累也是阳气的“杀手”。
长期的体力或脑力劳动过度,使得身体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阳气也会随之消耗。
再者,情志失调,如长期的焦虑、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会影响气血的运行,进而损伤阳气。
此外,环境因素也不可忽视。
长期处于寒冷潮湿的环境中,阳气容易被寒湿所困,导致其无法正常发挥作用。
三、扶阳的方法1、饮食调理选择温热性质的食物是扶阳的重要一环。
比如,适当食用羊肉、鸡肉、桂圆、生姜等具有温补阳气作用的食物。
同时,要避免食用过多生冷、寒凉的食物。
2、运动锻炼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阳气的生发和运行。
像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有氧运动,有助于增强体质,提升阳气。
但运动也要注意适度,避免过度疲劳损伤阳气。
3、起居有常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有利于阳气的潜藏和升发。
特别是在冬季,要注意保暖,避免阳气外泄。
4、中药调理在扶阳医学中,常用一些温热性的中药来扶助阳气。
比如附子、干姜、肉桂等,但使用这些药物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严格掌握剂量和用法。
5、艾灸疗法艾灸是一种有效的扶阳方法。
论扶阳学派理论基础与核心思想,其他医学-摘要任何一个学派的形成,都有它的理论基础和核心思想,而且是维系和推进其存在与发展的基石。
扶阳学派作为中医学众多学术流派之一,与其它学派一样,其理论基础无疑是《内经》的重要思想,并与《易经》、《伤寒论》等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其核心思想就是重视阳气,推崇阳气,力主阳主阴从。
深入研究扶阳学派理论,对于繁荣中医学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维护人民健康,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扶阳学派火神派郑钦安* 简介余天泰,男,主任医师,教授、医学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兼任中国老年学学会中医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委员、心病分会委员、内经分会委员,福建省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心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南平市中医药学会会长等。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42 篇,出版专著 1 部。
主要从事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诊疗研究和扶阳法治疗疑难杂病的临床研究。
·单位福建省南平市人民医院( 353000)在中医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诸多各具特色的学术流派,正是由于有这些学术流派的形成和存在,促进了中医学术的繁荣,并推动着中医学术的发展。
然而,任何一个学术流派的形成,都有它的理论基础和核心思想,而且是维系和推进其存在与发展的基石,扶阳学派( 俗称火神派) 也不例外。
深入研究探讨其理论基础和核心思想,对传承和弘扬该学派是大有裨益的。
因此,本文拟就扶阳学派之理论基础与核心思想作一探讨,以作引玉之砖。
1 理论基础《黄帝内经》( 以下简称《内经》)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
它所创立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基础,始终指引着中医学的发展并指导着其临床实践。
扶阳学派作为中医学众多学术流派之一,与其它学派一样,其理论基础无疑是《内经》。
揭秘中医“火神派”(扶阳学派)四川火神学派(又称扶阳学派) ,为晚清四川名医郑钦安所创立,因其善用干姜、附子、肉桂等热药治疗各种危证、险证,而在民间广为传颂、口碑颇高。
尽管在中医各家流派中,火神派还非常年轻,但其独特理论和卓越疗效受到众多临床医家的追捧,并诞生了诸如吴佩衡、祝味菊等近现代名医大家。
开山鼻祖:郑钦安郑钦安(1824-1911),名寿全,字钦安,晚清著名医家,四川临邛(今邛崃县固驿镇)人。
郑氏早年学医于成都儒医刘止唐,刘止唐又是什么人呢?南怀瑾说:“乾嘉间,西蜀双流有刘沅(字止唐)者出,初以博学鸿儒,不猎功名……以儒者而兼弘佛道之学,著作等身,名震当世,世称其教曰‘刘门’”。
郑氏在刘止唐的指导下,不仅熟读四书五经、深研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而且精研《内经》、《周易》、《伤寒》诸书,深谙人身阴阳合一的道理及仲景立法立方要旨,刘氏曾赞许他将来的医学造诣必将光耀师门。
郑钦安到了二十四岁时就开始在成都正式悬壶行医,并广读医书,各取所长,不断在医疗中总结经验,逐渐形成自身的一套治病理论和方法。
中年以后,为将医术传于后代,郑氏在诊病之余开始著书带徒,其传于后世的代表著作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其门徒及学术追随者主要有卢铸之、祝味菊、卢永定、徐佩衡、李可等。
由于郑氏及其门人注重扶助和保护人体阳气,善用附子、干姜等治疗多种疑难杂证,以能单刀直入、拨乱反正著称,故被称为“火神派”,郑氏亦被尊为“火神派”开山鼻祖。
以阴阳为纲,统分万病郑氏医书之一的《医理真传·自序》开篇即云:“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证。
亦不难于识证,而难于别阴阳。
”故其一生临床,均统以阴阳立门,以阴阳为纲,统分万病。
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郑钦安的著书中也屡次批评世医一味在“五行生克上追求”,郑氏认为“逐经、逐脏、逐腑论之,旨多反晦,诚不若少之为愈也”,指出辨病只识脏腑、经络,而不辨阴阳正是舍本逐末、不明医道正理的做法。
扶阳核心是扶正而非温法扶阳思想有争议近几年来,中医界兴起了一个重视人体真阳,擅长重剂应用附子、姜(生姜、干姜、炮姜)、桂(肉桂、桂枝)等辛热回阳、温阳、通阳药物辨治阴寒之证的学术流派,叫做“扶阳派”,又称为“火神派”。
这个学术流派的创始人为清末的伤寒大家郑钦安,自其《医理真传》、《医法圆通》和《伤寒恒论》问世以来,这个学派渐成体系。
但在“扶阳学派”临床疗效受人瞩目的同时,也颇受争议。
质疑“扶阳派”者,主要是认为“火神派”理论偏激,用药偏执温法,重阳而忽视阴,滥用大剂量附子,弊大于利等。
出现这种质疑的原因:一是部分医者把扶阳学术思想所说的,人体病理上的“阴邪”与生理上的“阴气”概念混为一谈,或不自觉地偷换了概念,故而产生了一些对扶阳学术观点的误解。
二是相当一部分学习和应用扶阳学说的医者不重视学习《伤寒论》六经理法,没有透彻领会郑钦安学术观点的精髓,没有真正理解扶阳学术思想中“阳”的真正内涵;临证时不详辨舌脉证,逢病多视为阳虚,遣方用药时,应用附子等峻药,不论是功效、剂量,还是作用靶点等都心中无数,且不分病证轻重和个体差异,常盲目大剂量、超大剂量滥用,以致人们颇有微词。
但疗效是硬道理,扶阳学派既然能够存在和兴起,自有其不可否认的临床疗效,应当将其理法观点的核心所在阐释清楚,才能让人们理解和认同,笔者现将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做一阐述。
理论根基是《伤寒论》实际上,真正的扶阳学术思想创始人应当是张仲景,张仲景是最擅长应用扶真阳、温中阳、回阳通阳方药的。
《伤寒论》的精髓除了保胃气,存津液外,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处处以顾护阳气为要的。
六经中三阴经理法阐释详尽,三阴方证,皆为虚寒之证,经方中有不少应用附子、桂枝、干姜、生姜等温热药的方子,如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附子汤、真武汤、理中汤、桂枝加附子汤,以及不少加用附子的方子,都是治疗真阳亏虚,或阳衰寒盛之大病重症的,这些方子的主旨就是扶阳气而祛邪。
四逆汤等经方用活了(用好附子),的确能够大大提升中医临床疗效,可以说,扶阳学说的理论根基就是《伤寒论》。
扶阳医学讲义精髓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其中,扶阳医学以其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在中医领域中独树一帜。
扶阳医学强调阳气的重要性,认为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深入探索扶阳医学讲义的精髓所在。
阳气,就如同自然界中的太阳,为万物生长提供着源源不断的能量。
在人体中,阳气具有温煦、推动、防御、固摄等重要作用。
一旦阳气不足,人体就容易出现各种疾病。
扶阳医学认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常常导致阳气受损。
比如,长期熬夜、过度劳累、贪食生冷、滥用寒凉药物等,都可能使得阳气耗散。
而阳气受损后,人体的脏腑功能就会失调,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健康问题。
在诊断方面,扶阳医学注重观察患者的脉象、舌象以及整体的症状表现。
比如,阳虚的患者往往脉象沉弱无力,舌体胖大,舌苔白滑。
同时,可能伴有畏寒肢冷、精神不振、容易疲劳、大便溏稀等症状。
治疗上,扶阳医学主张以温阳扶正为主要原则。
常用的药物有附子、肉桂、干姜等。
这些药物具有温热之性,能够补充和激发人体的阳气。
然而,使用这些药物需要严格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掌握好用药的剂量和时机。
在扶阳医学的理论中,“阳主阴从”是一个重要的观点。
这意味着阳气是主导,阴气是从属。
阳气充足,才能化生阴津。
因此,在治疗疾病时,首先要关注阳气的盛衰,而不是一味地滋阴清热。
另外,扶阳医学还强调治疗过程中的次第问题。
就如同打仗要有战略和步骤一样,治病也需要循序渐进。
不能急于求成,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逐步调整用药和治疗方案。
除了药物治疗,扶阳医学也重视生活方式的调整。
比如,建议患者保持充足的睡眠,适当进行运动,避免受寒,注意饮食的温热和均衡。
值得一提的是,扶阳医学并不是一味地温热,而是在扶阳的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
比如,当出现阳气郁闭的情况时,可能需要先通阳,再扶阳。
总之,扶阳医学讲义的精髓在于重视阳气,通过合理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恢复人体的健康状态。
扶阳医学讲义要点总结扶阳医学是中医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其核心理念在于重视阳气,以扶阳为治疗的关键。
以下是对扶阳医学讲义的要点总结。
一、扶阳医学的理论基础扶阳医学认为,阳气是人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阳气充足则身体健康,脏腑功能协调;若阳气不足,则会出现各种病症。
阳气的盛衰决定了人体的健康与疾病状态。
《黄帝内经》中提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这形象地说明了阳气对于人体的重要性,如同天空中的太阳一样,失去了阳气的温煦和推动,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影响。
同时,扶阳医学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阳气的运行和分布与脏腑的功能密切相关,一旦阳气的运行失常,就会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引发疾病。
二、阳气不足的表现及原因阳气不足的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有畏寒怕冷、手脚冰凉、精神萎靡、面色苍白、容易疲劳、消化不良、大便溏稀、尿频等。
造成阳气不足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先天禀赋不足:部分人天生阳气较弱,体质虚寒。
2、后天失养:如饮食不节,过食生冷、寒凉之物,损伤脾胃阳气;长期劳累、过度熬夜,耗损阳气;情志失调,如长期焦虑、抑郁,导致阳气郁结。
3、外感寒邪:寒邪侵袭人体,容易损伤阳气。
4、久病伤阳:长期患病,正气耗损,阳气也会随之亏虚。
三、扶阳的方法1、药物扶阳扶阳医学在用药上有其独特之处。
常用的扶阳药物有附子、干姜、肉桂等。
这些药物具有温阳散寒、补火助阳的作用。
但使用这些药物需要严格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掌握好用药的剂量和炮制方法,以免出现中毒等不良反应。
2、饮食扶阳在饮食方面,应多食用温热性的食物,如羊肉、牛肉、韭菜、核桃等。
避免食用生冷、寒凉的食物,如冰淇淋、冷饮、西瓜等。
同时,要注意饮食的规律和均衡,不过饥过饱。
3、起居扶阳保持良好的起居习惯对于扶阳也非常重要。
要顺应自然规律,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
避免长时间处于寒冷潮湿的环境中,注意保暖,尤其是在秋冬季节。
《扶阳讲记》读后感兼及其理论探讨吾道一以贯之——扶阳也----《扶阳讲记》读后感兼及其理论探讨吾道一以贯之——扶阳也----《扶阳讲记》读后感兼及其理论探讨摘要:卢崇汉教授是火神派正宗的传人,在理论上传承火神派扶阳的传统并加以发挥创造,在临床上广泛运用扶阳数“法”,疗效颇佳。
本文从《扶阳讲记》一书出发,对其理论和思路作了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火神派;卢崇汉;扶阳讲记;扶阳2005年成都著名火神派(又称扶阳学派)的继承人卢崇汉教授及其学生曾经统计过他一年的门诊量,一共接诊2745人,20013人次,开出20076张处方,所涉及病种83个,包括红斑狼疮、肾功能衰竭、癌症等等,治疗的有效率98%,疾病的临床治愈率为92%。
为什么会有如此惊人的疗效?这些疗效的背后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经验?带着这些疑问,笔者认真阅读了卢教授的代表作《扶阳讲记》,恍惚似有所得。
1 为何要扶阳?扶阳,顾名思义就是扶助阳气,尤其是脾肾先后二天的阳气。
卢氏首先引用《易经》中“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成天”来说明自然界中阳主阴从的正常格局。
这使人不由得想到朱丹溪的理论“阴常不足,阳常有余”,两者是不是矛盾了呢?从五运六气来看,属阳的成分占了绝大多数,任应秋认为这可能与我国的地理环境有关,由此看来,“阴常不足,阳常有余”似乎应该是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而不应该是受到朱丹溪攻诘的病理状态。
那么朱丹溪的理论错了吗?余意下认为如果阳有余却不藏,那么朱氏的理论就是正确的;如果阳气充盛又能很好的收藏,这就成了正常的状态。
无论如何,这句话提示我们既然强调天人合一,就应当重视阳气的补充和阴精的奉承,使得阳气能够正常生发和收藏。
为什么卢氏可以大量、广泛地使用扶阳药物,或者换言之,为什么现在社会阳虚的人多?卢氏归纳了9点原因:(1)先天不足;(2)嗜食生冷寒凉;(3)误用苦寒;(4)滥用抗生素;(5)工作的烦劳,“阳气者,烦劳则张”;(6)房劳伤肾阳;(7)非时的作息时间,使得阳气无法正常的生发和收藏;(8)心性不定;(9)自然环境上热下寒的格局,煤矿、石油的开采相当于把地球的坎中真阳暴露出来,因此产生全球变暖的表象。
扶阳医学的理论核⼼思想导读:附⼦的确在很多病症中都可⽤,附⼦的作⽤是温经散寒,能通⼗⼆经络,能使阳⽓外达,⼲姜和⽢草对脾起作⽤。
之所以很多病⽤附⼦能起作⽤,是因为⼈病之后,会出现经络阻滞,附⼦的作⽤就是温通经络,使⽓机流畅⽽恢复正常,同时,诸药也才起作⽤。
“扶阳”的“扶”字,清·阮元解释为:《助也》、“护也”、“治也”,意指“扶”有帮助、保护、调节治理之义。
⽽“扶阳”⼀词本⾝就具有宣通、保护、温助、调理阳⽓,从⽽使⼈体阳⽓宣通、强盛之含义。
从钦安、卢⽒祖师爷其著述的内容来看,以及200余年的⼤量临床治疗中,他们始终贯穿了这⼀精神,并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结合临床实际,确⽴了⼀系列原则、⽅法和具体的⽅药。
如病邪有伤阳之势则以防为急务,⽽⽤阻断损阳病机的措施,阳虚者则⼤剂量温扶其阳,阳郁者则宣散其阳,阴阳之⽓不相顺接者则扶阳⽽使其通达,阳⽓不达则枢转其阳⽓以达邪等等,这都是钦安、卢⽒扶阳思想的具体体现。
⼀、扶阳思想的理论核⼼-阳主阴从观⼈体阳⽓的⽣理病理早在《内经》中就有⽐较系统的认识,并把阳⽓置于⾮常重要的地位,如《素问·⽣⽓通天论》说:“阳⽓者,若天与⽇,失其所,则折寿⽽不彰,故天运当以⽇光明……”。
今⼈通过研究,还观察到全⽇⾷中病⼈产⽣的症状,都可以阳虚或阳⽓受到⼲扰来解释,更说了阳⽓犹如张景岳在《类经附翼·⼤宝论》中所⽐喻的⼈体内的“⼀丸红⽇”,故扶持和保护阳⽓,应是防治疾病的基本精神。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理论核⼼,卢⽒的扶阳思想,没有脱离阴阳的学说的基本理论。
卢⽒认为,中医阴阳学说的核⼼,存在阳主阴从的关系,阳⽓是机体⽣命活动的原动⼒,⼈体的阳⽓存之则⽣,失之则死。
早在先秦诸⼦百家的⼀些著述中,就可以找到很多重阳的思想基础。
如《周易》以阳⽘(—)和阴⽘(——)代表⼀切事物相互对⽴、相互依存和相互消长、转化的⽭盾关系,以促进事物的发展,然⽽,《周易》在提⽰阴阳⼆者的对⽴制约、依存互根和消长转化的运动变化中,始终强调了阳的及其重要性,在《周易·彖传》论述乾元时说:“⼤哉乾元,万物资始,乃天统”,论述“坤元”时则说:“乃顺承天”,《周易》强调了什么呢?它强调了阳在万物⽣命活动中居主导地位,⽽阴居从属地位。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由我国著名中医专家主讲的“中医扶阳”讲座,受益匪浅。
讲座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医扶阳理论,使我对于中医扶阳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在此,我将结合自己的学习心得,谈谈对中医扶阳的感悟。
一、中医扶阳理论的内涵中医扶阳理论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体系,其核心思想是“扶正祛邪”,即通过扶助人体阳气,达到祛除病邪、强身健体的目的。
扶阳理论认为,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阳气充足则身体强健,阳气不足则百病丛生。
讲座中,专家详细阐述了阳气的概念、作用以及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阳气不仅具有温煦、推动、固摄等功能,还能调节人体阴阳平衡,维持脏腑功能正常。
阳气充足,人体才能抵御外邪侵袭,保持健康。
二、中医扶阳的实践方法讲座中,专家介绍了中医扶阳的实践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调理饮食:中医认为,饮食是人体阳气的来源之一。
合理搭配饮食,可增强人体阳气。
如多吃温补食品,如羊肉、鸡肉等;少吃寒凉食品,如西瓜、黄瓜等。
2. 运动养生:适量运动有助于促进人体阳气运行,增强体质。
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
3. 起居有常: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有利于阳气养护。
如早睡早起,避免熬夜。
4. 情绪调适:情绪波动会影响阳气运行,保持心情舒畅有助于阳气养护。
如学会调整心态,释放压力。
5. 中药调理:根据个人体质,运用中药进行扶阳治疗。
如黄芪、人参、鹿茸等具有扶阳作用的中药。
三、中医扶阳的益处通过讲座,我深刻认识到中医扶阳的益处:1. 增强体质:扶阳可提高人体免疫力,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
2. 调节阴阳:扶阳有助于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使脏腑功能恢复正常。
3. 延缓衰老:扶阳可延缓人体衰老进程,使人保持年轻活力。
4. 提高生活质量:通过扶阳养生,可使人精力充沛,提高生活质量。
四、个人感悟通过此次讲座,我对中医扶阳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悟:1. 中医扶阳理论具有科学性:中医扶阳理论源于实践,经过长期临床验证,具有科学性。
2. 中医扶阳养生方法简便易行:扶阳养生方法如饮食、运动、起居等,均可在日常生活中轻松实现。
何谓中医扶阳学说?解密中医扶阳理论何谓中医扶阳学说?解密中医扶阳理论2010-02-22 21:20:09 来源: 民间论坛显示次数:397 编辑:进入论坛中医显学:扶阳学派以上说的很多都是在如何给身体增加阳气,也就是温度,这也就是扶阳一派的理论。
在一个很偶然的情况下,几年前了,我才知道我的祖上名医不少,居然有著名的“曾火神”,火神就是扶阳的代名词。
曾火神的书我至今也没有看过,但上自火神之祖郑钦安的三大著作,《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我都很认真地读过,其下火神一派的范中林、祝味菊、吴佩衡、唐步祺、李可、卢崇汉、刘力红等的医书和医案我都看过,有的人没有医案,但理论都是在补火扶阳的框架里转,因为我的体质很对补火的路数,所以我即使是看别的书也都是一下就看到了里边的扶阳,如孙秉严治肿瘤,我看他的方法就是扶阳,又如武国忠讲养生,或是他的治疗,都说自己的悟道正在于找到了固护阳气这个玄机。
说起来,我现在的师父赵文忠先生,他的师父名玄鹤子(朱鹤亭),为道家一派的,也是极其重视阳气。
当我看到武国忠医师的师门,既有道医,也有意拳大隐朱垚葶先生,我就知道治病养生的理路一定有重合的。
护阳扶阳一派的理论成一个大流派,始自郑钦安,但其来源就在《黄帝内经》:“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明代张景岳对此加了个注:“生杀之道,阴阳而已。
阳来则物生,阳去则物死。
”也就是说,人体有病,好比体内是阴冷潮湿,只要太阳一出来,一切就好了。
所以,养生,就是养阳气,养这个太阳。
历代好多的大医家,治病都是在调动人体的阳气上下功夫,只不过是到了郑钦安,发展出了一个完整的流派,郑钦安《医理真传》说:“人身所恃以立命者,其惟阳气乎?阳气无伤,百病自然不作。
阳气若伤,群阴即起,阴气过盛,即能逼出元阳,元阳上奔,即随人身之脏腑经络虚处便发。
”因为大部分人都需要扶阳,郑钦安于是确立了这一派的医理和医法:“大凡阳虚阴盛之人,满身纯阴,虽现一切证形,如气喘气短,痰多咳嗽,不食嗜卧,面白唇青,午后、夜间发热,咽痛,腹痛泄泻,后背酸痛并重,心烦爱发脾气,无故目赤,牙痛,腰痛膝冷,足软手弱,声低息微,脉时大时劲,或浮或空,或沉或细,种种不一,皆宜扶阳。
扶阳讲义扶阳理路(一)实际上我们分析中医的理论,它的渊源,也就是阴阳理论的渊源,它很明确的强调了阳为主导。
有关这个主导问题,大家可以看一看《易》,《易》这门学问主要是谈阴阳的,因为《易》,你看它的构造,就是一个阴爻,一个阳爻。
所以古人给它的定位是“易以道阴阳”。
而且从《易》里面看,确确实实是阴爻一半,阳爻一半,好像是平衡,各占50%,没有人控股。
没有控股怎么办?大家的股份都持平,好不好办事呢?反而不好办事。
那我们可以看一看,易里面,虽然阴爻和阳爻是一样的,是相等的,但是它有一个主导,这个主导我们可以从干卦里面去认知,干卦的“彖”里面讲到了“大哉干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干卦是什么呢?大家知道干卦是六爻皆阳的卦,是一个纯阳卦,这样一个纯阳卦有什么功能呢?它讲到了大哉干元,万物资始,它是统天的。
那么干实际上就是阳,万物资始,有赖于这个阳,天道的统领也有赖于这个阳,也就是说它是控股的。
干完了以后,接下来就是坤,坤是六爻皆阴的代表,《周易》在描述这个阴的时候,怎么讲的呢?“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是六爻皆阴,万物的资生就有赖于这个坤阴。
一个万物资始,一个万物资生。
虽然万物生长靠太阳,也就是讲“万物资始”,可是万物是生长在哪里的呢?不是生长在太阳上面,是生长在坤阴上面,所以它是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一个是统天,一个是顺承天,这里面已经很清楚地告诉了我们“阳主阴从”的思想。
所以在《易》里面,这样一个主从思想的脉络是很清楚的。
我们再看看《系辞》:“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它是用贵贱来表达这个主从的关系问题。
下面我们再来讨论这个阳,这个统天的东西的一些体用问题,以便我们加强对这样一个思想的认识。
干是以天为体的,天体的这个用是什么呢?《易》里面也讲得很清楚,天体的用为行,为健。
所以就有大家很熟悉的一句话,叫“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大家都知道清华的校训有两个,一个是自强不息,一个是厚德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