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肿瘤切除术手术配合
- 格式:ppt
- 大小:3.42 MB
- 文档页数:13
正中开胸纵膈肿物摘除术手术配合
赖海明
体位:仰卧位、胸部软垫垫高、双手裹塞体位。
巡回护士准备:电刀、吸引器、胸骨锯主机
洗手护士准备:1.器械:体外器械、肺叶器械、胸骨锯
2.布类:腹包1、2,大单,手术衣
一次性用物:21号刀片,11号刀片,成人套针,1号/4号/7号线各两个、无菌手套若干,vcp518备用,电笔、吸引器管、杨克氏吸引头、50*30黏贴巾、骨蜡两个,成人钢丝,眼纱5包,切口敷贴长短各一,28号软胸管两根。
注意事项:1.使用胸骨锯时巡回护士应听从主刀医生口令,接通电源听到“走”一声持续按下工作按钮,直到听到“停”时松开按钮,开胸完毕,撤下胸骨锯,清洗干净。
2.钢丝缝好关闭胸腔前应撤掉背部软垫。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Practical Clinical Nursing Science2019年第4卷第17期V ol.4, No.17, 2019147剑突下入路胸腔镜下前纵隔肿瘤切除术的手术配合黄漫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 广州 510120)【摘要】目的 总结剑突下入路胸腔镜下(V ATS )前纵隔肿瘤切除术的手术配合护理经验,提高手术配合效率,促进手术顺利完成,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剑突下入路胸腔镜下前纵隔肿瘤切除术的手术过程以及护理配合情况。
结果 10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康复良好,未发现严重并发症。
结论 充分的术前准备、巡回护士和器械护士熟练默契的配合、落实到位的安全护理是剑突下入路胸腔镜下前纵隔肿瘤切除术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剑突下入路;胸腔镜(V ATS );前纵隔肿瘤;手术配合【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6-2479.2019.17.147.01前纵隔是纵隔肿瘤的好发部位,是胸外科多见病常见病之一,外科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式,包括传统开胸手术和胸腔镜辅助微创手术[1]。
随着胸腔镜技术的开展,目前传统开胸手术越开越少,主要以胸腔镜辅助下前纵隔肿瘤切除术为常见。
Mack 和Yim 等曾报道过,胸腔镜下经左胸或右胸前纵隔全胸腺切除有可能因术中肿瘤背侧视野不佳,只能沿单方面分离肿瘤,无法提供双边视野,导致前纵隔肿瘤背侧周围组织无法完全切除,需寻求新的手术路径来解决这一不足。
本院于2017年2月-2018年3月施行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下前纵隔肿瘤切除术10例,效果满意,现将该手术的手术护理配合情况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于2017年2月-2018年3月施行剑突下入路胸腔镜下前纵隔肿瘤切除术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23-74,平均年龄40.6岁。
一例多学科协作下儿童经胸纵隔肿瘤切除的手术配合摘要:总结1例纵隔占位儿童患者在多学科协作下完成经胸肿瘤切除的手术配合。
主要手术配合是术前做好访视和器械、物品的准备,以及与病房护士的交接转运;术中多学科团队的配合,护理团队严格进行无菌操作,执行无瘤技术,熟练配合医生操作,减少术中出血风险,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确保手术顺利进行;术后安全护送患者回PICU病房,做好患者交接。
本例患者手术顺利完成。
关键词:纵隔肿瘤;多学科协作;手术配合纵隔肿瘤是指胚胎组织残余所形成的异常组织、某些异位组织或来自纵隔组织的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可发生于各年龄组。
体积较大肿瘤对心脏、呼吸、血管均有压迫,并造成神经功能障碍[1]。
儿童病人胸腔体积小,肿瘤生长迅速一旦出现压迫症状应尽早手术治疗。
肿瘤滋养血管丰富,手术难度大、风险高,因而多学科协作手术配合尤为重要。
多学科协作(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是一种新型的医疗模式,其目的是使传统的个体式、经验式医疗模式转变为现代的小组协作、决策模式,最终以质量控制系统来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并进一步推动多学科交叉发展[2]。
1 病例介绍患儿,男,年龄12岁1月,因7天前被同学用摄像机三脚架击打后头部后出现阵发性枕部肿胀,伴头晕遂就诊,入院后胸部薄层增强CT扫描结果显示气管前、腔静脉后软组织团块影,提示中纵隔占位,局部支气管及气管隆突部受压狭窄,主动脉弓部及上腔静脉略受推压。
近几日患儿诉胸痛加重,伴呼吸困难、气道异物感伴剧烈呛咳,纵隔肿物致使呼吸道压迫症状严重,并且病情发展迅速,遂积极完善相关术前检查,行择期手术治疗。
2 术前准备2.1 术前访视手术室护士术前一天查阅患儿病历,熟悉患儿病情,询问基本情况(如:手术史、过敏史、既往史等),了解患儿心理状况,介绍手术相关知识、术前注意事项,介绍手术室环境和仪器设备发出的声音,缓解患儿的紧张情绪,取得患儿配合。
麻醉科行术前床旁会诊,查看患儿后建议在清醒状态下先请纤支镜团队行气道检查,评估气道梗阻情况,判断气管插管是否可行,如不行,则床旁行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ECMO)成功后再实施手术。
纵隔恶性肿瘤(后纵隔肿物切除术)临床路径一、纵隔恶性肿瘤切除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纵隔恶性肿瘤(ICD-10:C38.2)行纵隔恶性肿瘤扩大切除术(ICD-9-CM-3:34.3005)。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胸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病史。
2.胸部X线、胸部增强CT。
3.鉴别诊断:后纵隔良性肿瘤、神经鞘瘤等。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胸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行后纵隔恶性肿瘤扩大切除术,包含开胸和胸腔镜手术。
(四)标准住院日≤13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为纵隔恶性肿瘤(ICD-10:C38.2)行纵隔恶性肿瘤扩大切除术(ICD-9-CM-3:34.3005)。
2.有适应证,无手术禁忌。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门诊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7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隐血试验;(2)肝功能测定、肾功能测定、电解质、凝血功能、输血前检查、ABO+Rh血型;(3)X线胸片、胸部增强CT、心电图、肺功能、腹部B 超。
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颈部CT、甲状腺彩超、胸部MRI、头部MRI、肌电图、甲状腺激素全套等。
3.术前风险评估。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2.不建议常规预防使用抗生素,如有需要建议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预防性用药时间为术前30 分钟,手术超过3小时加用一剂。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8天。
1.麻醉方式:气管插管静脉复合全身麻醉。
2.手术耗材:根据患者病情使用(闭合器、切割缝合器、血管夹、生物胶、止血材料、超声刀等能量器械等)。
经脊柱旁小切口后纵隔哑铃型肿瘤切除术的手术护理配合目的:探讨经脊柱旁小切口后纵隔哑铃型肿瘤切除术的手术配合体会。
方法:对2008年1月-2011年10月3例后纵隔哑铃型肿瘤患者行经脊柱旁小切口肿瘤切除术进行总结。
结果:3例患者术后胸闷、胸痛等症状消失,术后随访半年,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患者复查无复发。
结论:经脊柱旁小切口后纵隔哑铃型肿瘤切除术安全,创伤小,术中护士熟悉手术步骤、掌握手术配合的要点对手术的成功非常重要。
标签:脊柱旁小切口;后纵隔肿瘤;手术配合;护理中图分类号R248.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4-6805(2012)31-0088-02哑铃型后纵隔肿瘤在临床上较少见,肿瘤起于椎管内,通过椎间孔长到椎旁,形似哑铃,可伴有脊髓或脊神经压迫症状。
哑铃型后纵隔肿瘤因其特殊的解剖特性,增加了临床手术和护理的难度。
2008年1月-2011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共收治了3例此类患者,并进行了经脊柱旁小切口后纵隔哑铃型肿瘤切除术,现将手术护理配合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8年1月-2011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共收治3例后纵隔哑铃型肿瘤患者,其中男1例,女2例,年龄43~56岁,2例因发作性咳嗽、气喘入院,1例因体检发现入院,伴轻微肢体麻木。
胸部CT示:后纵隔占位,考虑神经源性肿瘤。
X线片示:椎旁类圆形阴影,密度均匀,边界尚清楚。
1.2 手术方法在全麻下经椎骨棘中线旁直切口行肿瘤上方椎板及肋骨小头切除术,术中证实肿瘤为右后纵隔神经源性哑铃型肿瘤,起源于神经根,部分位于椎管内未累及硬脑膜,术中切除受累椎管上下的椎板及椎间孔顶部,扩大椎间孔,完整剔除肿瘤,未进入胸膜及硬膜。
止血后加行横切口,于皮下背阔肌外置潘氏负压引流装置一套。
1.3 术后处理术毕患者清醒后拔除气管插管,生命体征平稳,检查下肢活动及感觉正常,给予吸氧、止血、预防感染及补液治疗,负压引流处于通畅状态。
2 围手术期护理2.1 术前护理积极的术前心理准备可减轻患者的焦虑,促进术后脉搏和血压的稳定,减少术中麻醉剂的用量及患者术后对止痛剂的需求;增加患者术后活动的主动性;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1]。
胸外科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切除术技术操作规范【适应证】1.原则上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一经诊断即应择期手术切除。
2 .神经母细胞瘤手术切除限于I期和I1.期患者。
3 .胸膜外神经源性肿瘤切除术限于良性、直径V3cm、界限清楚、无椎孔内生长者。
4 .有内分泌功能的嗜铭细胞瘤患者,也应采取开胸手术切除。
【禁忌证】1.严重心肺功能不全,全身情况差,不能耐受全麻手术者。
5 .有肝、肺、脑、骨等器官转移者。
6 .川期以上的神经母细胞瘤。
【操作方法及程序】1 .术前准备(1)细致的心、肺功能评估及常规全身检查。
(2)认真阅读CT或MRI检查了解肿瘤的部位、大小、形状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3)椎孔内外的“哑铃形”肿瘤,应请神经外科医师会诊,协助完成手术。
(4)拟采用胸膜外径路切除肿瘤者,术前确切定位选择最佳手术入路。
(5)嗜铭细胞瘤患者术前补充血容量;口服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药,服药2~6周,有效控制血压、心率。
2.麻醉与体位(1)气管内插管,静脉复合全身麻醉。
(2)后外侧开胸切口行侧卧位。
(3)胸膜外径路采取45°左右的侧俯卧位。
3.手术步骤(1)开胸手术:经后外侧切口肋间隙入路,显露肿瘤,探查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无椎孔内生长的良性肿瘤,可在包膜内完整切除肿瘤,其“蒂”部缝扎切除。
对于椎孔内外的“哑铃形”肿瘤,胸外科与神经外科可以同期或分期摘除椎管内外肿瘤。
(2)胸膜外径路手术:根据术前定位选择脊柱旁纵行切口,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后,钝性、锐性分离肌肉层,去除小段肋骨,钝性推开胸膜,紧贴瘤体游离,在包膜内完整剔除肿瘤。
检查有无出血、胸膜是否完整,若胸膜有小破口,可采用缝合、膨肺、打结的步骤修补。
术毕切口放置皮片引流。
【注意事项】1.术中注意要点(1)位于胸腔顶附近的神经源性肿瘤,手术切除时应注意避免损伤臂丛神经、喉返神经和交感神经链。
(2)椎管内外的“哑铃形”肿瘤,术中切除时注意防止椎管内出血,不要过分牵拉瘤体,勿损伤脊髓神经,以免造成瘫痪或脑脊液漏。
经胸腔镜纵膈肿瘤切除手术配合作者:贾胜梅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年第06期【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263-01【摘要】:研究运用腹腔镜进行纵膈肿瘤手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2010年7月~2011年7月之间在我院进行纵膈肿瘤手术9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48例,对照组使用常规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使用了腹腔镜进行纵膈肿瘤切除手术。
结果:手术后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疼痛度和肿胀度及出院时间进行比较,治疗组的治疗效果和对照组相比效果显著,经秩和检验,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运用胸腔镜进行纵膈肿瘤切除手术的患者疗效较好,而且住院时间短,明显优于传统的手术方式。
【关键词】:纵隔肿瘤切除术;胸腔镜;手术配合胸腔镜手术,简称VATS,是一种微创的手术形式。
它的最大特点是手术的伤口小、患者痛苦少及不影响病人的咳嗽和深呼吸,降低肺不张等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能够尽快出院的好处[1]。
因为它具有这些优点,所以在我国的医院内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1 临床资料我们医院随机选取了98例在2010年7月~2011年7月之间进行纵膈肿瘤切除手术的患者,将他们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49例患者。
对照组中30例为男性患者,19例为女性患者,年龄都在19~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5岁,使用常规的开放式手术方式。
治疗组中29例为男性患者,20例为女性患者,年龄都在21~68岁之间,平均为44.2岁,都使用了VATS的方式进行治疗,其中有15例患者没有任何不适是在体检时发现有纵隔肿瘤,6例病人出现气短、胸闷、胸疼等现象在经过CT检查后可确诊为纵隔肿瘤[2]。
患有前纵隔肿瘤的患者为21例,患有中纵隔肿瘤的患者有17例、患有后纵隔肿瘤的患者有11例。
在胸腔镜下这49例患者都进行了肿瘤切除手术,并且全部都手术成功,手术所用时间在半个小时至一个半小时之间,住院时间平均为6天。
胸腔镜下纵膈肿瘤切除术的护理配合摘要:目的:探讨胸腔镜下纵膈肿瘤切除术的护理配合要点。
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胸腔镜下纵膈肿瘤切除术患者25例,回顾分析患者的基本手术情况与护理配合要点。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平均手术时间为(46.8±8.8)min,平均住院时间为(5.9±1.2)d。
本次25例患者术后均无明显并发症发生。
结论:良好的护理配合可保障胸腔镜下纵膈肿瘤切除术顺利完成,改善患者预后,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护理配合胸腔镜手术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类微创术式,该项术式具有创伤小、疼痛轻、并发症少等特征,在临床上已获得了广泛的运用,并逐渐替代了以往的开腹手术治疗。
但虽胸腔镜手术优势众多,但其具有手术空间范围狭小等特征,因此仍需给予患者相应的护理配合,以保障手术顺利进行,并改善预后[1]。
在本次调查中,笔者回顾分析了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25例胸腔镜下纵膈肿瘤切除患者的护理配合要点,详情如下所示: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患者25例,其中男19例、女6例,患者年龄为18~70岁,平均(44.5±2.7)岁。
其中前纵隔肿瘤者10例、中纵膈肿瘤患者8例、后纵膈肿瘤患者7例。
1.2方法1.2.1手术方法全麻双腔插管,患者去健侧卧位,健侧单肺通气。
于腋中线上作第一切口,并在该切口内插入胸腔镜,上纵隔肿瘤切口选第6或第7肋间,下纵隔肿瘤则选第4或第5肋间。
后分别在腋后线或腋前线上作两个切口,置入相应的操作器械,对患者进行肿瘤分离、摘除处理。
将摘除标本置入标本袋内,将标本从操作口取出。
1.2.2护理方法1.2.2.1术前护理(1)心理护理。
手术前1d护士到病房内对患者进行探视,向患者讲解基本的手术过程,告知患者胸腔镜手术具有微创性特征,安全性较高。
腹腔镜纵隔肿瘤切除
……
患者,女,50岁。
因右侧甲状腺瘤收入我院。
术前常规检查时见右后纵隔有4cm×4cm的肿块,界线清,考虑为神源性肿瘤。
在全麻下两种手术一次完成。
方法是双腔管全麻,取左侧卧位消毒铺巾,取腋前线7、8肋打A孔,放入腹镜探查,麻醉师单肺通气,压扁右肺,见右脊柱旁有4cm×4cm的肿块,距膈肌约5cm,光滑、质韧界线清,活动尚好基底部宽。
在腋中线6、7肋间打B孔,右锁骨中线4、5肋问打c孔,放入操作器械。
用卵圆钳固定肿瘤,用电钩在基底0.5cm处切开浆膜层,锐钝分离,切凝并举,将肿瘤分离至基底部,电凝切断进入肋间隙的条索状组织,然后用电凝基底部,彻底止血,标本放入标本袋取出,冲洗手术野,鼓肺使肺膨胀,A孔放闭式引流管,关闭其它两孔,各针,手术完毕。
转仰卧位,行右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手术顺利,历时90min。
术后病理结果为(1)右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2)右甲状腺瘤。
术后4d痊愈出院。
第1 页。
电视胸腔镜纵隔肿瘤切除手术配合
朱劲松;黄秀娟;肖风霞
【期刊名称】《黑龙江医药科学》
【年(卷),期】2003(026)003
【摘要】@@ 电视胸腔镜手术系将带摄像机的胸腔镜插入胸腔,外与监视器相连,手术在监视器显示下进行.胸腔镜下手术较常规剖胸手术具有手术创伤小,出血少,对病人心肺功能影响小,术后恢复快,符合美容要求等诸多优点,可减少患者疼痛,缩短住院时间.自2001年10月以来我院共行胸腔纵隔肿瘤切除术6例,现将手术配合报道如下.
【总页数】1页(P117-117)
【作者】朱劲松;黄秀娟;肖风霞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手术室,黑龙江,佳木斯,154002;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手术室,黑龙江,佳木斯,154002;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手术室,黑龙江,佳木斯,154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4.5;R472.3
【相关文献】
1.电视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J], 石娟;赵妮霞
2.20例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手术的护理配合 [J], 兰宝惠
3.胸腔镜用于儿童纵隔良性肿瘤切除手术的护理配合 [J], 蔡聪聪;陈美
4.电视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J], 费丹;魏艳波;张春艳
5.胸腔镜用于儿童纵隔良性肿瘤切除手术的护理配合 [J], 蔡聪聪; 陈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