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大面积脑梗死21例临床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82.20 KB
- 文档页数:2
乡镇卫生院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应用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乡镇卫生院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乡镇卫生院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21例,均采用阿替普酶溶栓方案治疗,分析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根据患者治疗结局分为良好组与不良组,对患者的基线资料进行分析,评估影响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相关因素。
结果:治疗后NIHSS评分为(19.21±1.68)分,小于治疗前(34.28±4.10)分(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29%。
良好组年龄、体重指数、吸烟率、发病至溶栓时间、高脂血症率、高血压率、糖尿病率均小于不良组(P<0.05)。
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由乡镇卫生院进行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有较好效果,不良反应少,但容易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临床应加以重视。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乡镇卫生院;阿替普酶;溶栓;结局急性脑梗死为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乡镇老年患者多,且不少存着不良生活习惯,发生急性脑梗死的风险很高。
受溶栓时间窗以及患者经济因素、医疗常识等影响,患者在发生脑梗死后,多为乡镇医院收治,如转院治疗容易导致黄金治疗时间的延误,故由乡镇医院开展早期溶栓治疗是很有必要的。
为了进一步探讨乡镇卫生院开展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的可行性,该次研究选择某乡镇卫生院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21例,对其治疗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并总结了影响溶栓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某乡镇卫生院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21例,纳入时间2020年12月至2021年 9月。
纳入标准:(1)满足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2)均采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3)家属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1)近期头颅外伤或既往颅内手术史者;(2)合并活动性出血者;(3)近期使用肝素治疗者;(4)血糖小于2.7mmol/L者;(5)多脑叶梗死者。
该21例患者中男14例,女9例;年龄51~78(64.25±3.27)岁。
分水岭脑梗死21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 21例分水岭梗塞(CWSI) 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类型及临床特点。
方法分析21例经头颅CT 证实的分水岭脑梗塞(CWSI)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改变。
结果本组21例经治疗后,出院时11例基本痊愈,8例明显好转或好转,2例无效,结论 CWSI的主要病因为体循环低血压和有效循环血量不足、脑动脉粥样硬化致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及心脏疾患,多数预后良好。
【关键词】分水岭脑梗死病因与发病机制分型临床表现分水岭脑梗死(CWSI)又称边缘带梗死是指脑内相邻动脉供血区边缘带发生的梗塞。
约占全部脑梗死的10%左右[1]。
50岁以上常见,有资料为55.6%[2]。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头颅CT的广泛应用,现在已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
现将我院自2003.09-2011.09根据临床表现,CT检查诊断的21例CWSI资料进行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诊断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会议修订的标准,并经头颅CT确诊。
其中男12例,女9例,年龄39~81岁,平均年龄(59±5)。
20例为右利手,1例为左利手,急性起病,于发病的2h~15天入院;安静时发病11例,睡眠中发病8例,活动时发病2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5例;高脂血症史13例,冠心病史16例,糖尿病史7例,平时血压偏低11例。
子宫内膜癌病史1例1.2 临床表现偏瘫16例,偏身感觉障碍14例,失语10例(运动性失语5例,感觉性失语4例,混合性失语1例),视野缺损8例,假性球麻痹1例,意识障碍1例,头痛8例,呕吐10例,癫痫大发作1例。
1.3 CT检查病例均做了颅脑CT扫描。
CT显示CWSI梗死灶为低密度改变。
皮层梗死多呈楔形,尖端向内,底面向外,皮层下条索状。
病灶位于额顶叶交界区10例,顶枕颞交界区10例,侧脑室体旁5例,室上区1例,室后外方6例,侧脑室三角部后外方8例,尾状核头2例,双侧基底节3例。
单侧18例,双侧3例。
大面积脑梗死25例临床分析我科于2003年3月~2007年3月共救治大面积脑梗死25例,就其临床特点、治疗原则及预后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男18例,女7例,年龄55~86岁,平均59岁。
全部病例均为发现后24小时内就诊,其中有高血压病16例,既往有脑梗死11例,糖尿病12例,房颤3例。
1.2 临床表现:25例患者中有6例在活动中发病,其余则在休息或睡眠中发病,其中栓子来源明确2例。
20例患者发病后即表现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均有间断或持续的双眼向病侧凝视等痫样发作表现;5例神志清楚,24例患者出现病灶对侧肢体瘫痪,肌力0~Ⅱ级,1例轻瘫试验阳性,17例出现中枢性高热,15例出现应激性溃疡。
1.3 头颅CT:6小时内头颅CT检查3例显示额、颞、顶部略低密度影,同时出现间接征象表现同侧脑沟、回饱满,外侧裂及侧脑室受压变窄,5例仅显示间接征象。
24~48小时复查头颅CT全部病例显影。
2周内病灶内渗血5例。
1.4 治疗方法:对于20例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的患者主要采用积极脱水降颅压,20%甘露醇125 ml静脉滴注,每4小时1次,同时根据情况加用速尿、白蛋白及地塞米松等辅助降颅压。
患者均予改善微循环药物及预防并发症。
1.5 预后:25例患者中存活16例,1例呈植物状态,死亡8例。
2 讨论大面积脑梗死是指脑组织的梗死灶较大,大多为颈内动脉系统主干闭塞所致的脑梗死。
据了解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标准。
通过本组病例,我们拟为大面积脑梗死的标准为大脑半球中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或大脑前动脉、中动脉供血区的梗死。
2.1 临床特点:(1)意识障碍发生率高,主要因为梗死面积大,颅压高,中线结构受累对网状上行系统压迫所致。
其存活率与意识障碍程度成正相关,轻者嗜睡,重者发病即昏迷。
本组25例仅5例发病时意识清楚,而20例均表现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占80%。
(2)间断或持续的双眼向病侧凝视等痫样发作发生率高,由于额眼运动中枢及其发出的纤维受累,故绝大部分患者出现痫样发作,并随着病情的好转而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