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21.73 KB
- 文档页数:11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5篇在教学中我们严格遵从教学的五个环节,课前认真备课,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因材施教,努力实施课堂改革,积极探索小学化学快乐课堂,小学阶段化学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使他们树立学习化学的自信心。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2.了解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3.能鉴别地氮肥。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初步区分氮肥、磷肥、钾肥。
【教学难点】归纳初步区分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过程学习指导一:化肥的简介【自主练习】阅读书本79-81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农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很多,其中氮、磷、钾需要量较大,因此氮肥、磷肥和钾肥是最主要的化学肥料。
2.拿出常见的氮、磷、钾肥让学生观察,然后填写下表:(1)氮肥中一定含有氮元素,磷肥中一定含有磷元素,钾肥中一定含有钾元素。
给出2分钟的时间,二人一组,一个同学说出化肥名称,另一个同学写出化学式并说出这种化肥属于哪种肥料。
(2)氮肥中氨水是液态;碳酸氢铵有强烈的氨味,应密封保存。
(3)把全班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算出一种氮肥的含氮量,让学生说出每种氮肥的含氮量,记住。
(4)给出2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说出农作物的症状,由其他学生说出这种作物需要施用哪种肥料。
3.有些化肥中同时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营养元素,这样的化肥叫复合肥料。
如NH4H2PO4、(NH4)2HPO4、和KNO3等。
4.浅谈使用化肥和农药的利和弊。
【教师点拨】总结归纳化肥的作用时,尽量简洁。
氮肥长叶;磷肥长根;钾肥长茎。
农作物哪一部分出了毛病,就施哪种肥料。
【跟踪练习】1.为了防止枇杷裂果,果农要适时适量地施用钾肥,下列物质中属于钾肥的是(A)A.K2SO4B.CO(NH2)2C.Ca(H2PO4)2D.NH4NO32.下列化肥中,能使农作物生长茂盛、叶色浓绿的是(B)A.KClB.NH4NO3C.NaHCO3D.Ca(H2PO4)23.小明家的小麦出现大面积倒伏现象,你认为应增施的化肥是(A)A.氯化钾B.碳酸氢铵C.尿素D.磷矿粉有效成分学习指导二:初步学会区分常用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方法【自主练习】阅读书本82-83页的有关内容,同学们自己动手作演示实验完成下列问题:1.比较氮肥(氯化铵、碳酸氢铵)、磷肥(磷矿粉、过磷酸钙)和钾肥(硫酸钾、氯化钾)的外观、气味和在水中的溶解性,归纳它们的性质。
新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单元备课(上)第一节化学真奇妙第二节体验化学探究到实验室去: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一)单元备课(下)第一节化学真奇妙知识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小结1.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
2.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包括设计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等)”、“获得结论”、“交流评价”这样几个基本环节。
3.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实验方案设计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它必须保证实验的公正性。
4.科学探究是一个合作的过程,只有积极参与才能享受到探究的乐趣。
去图书室借阅或登陆网站获取资料:了解有关化学家的传记、化学史、化学上的发现与发明,看看化学家们是如何进行科学探究的。
长话短说信息冲浪练习到实验室去: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一)单元备课(下)单元总结一、知识网络归纳如何描述实验现象“现象”是指事物在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形态和联系。
化学反应“现象”也同样是反映物质在变化中的外部表象,而不是变化的实质。
至于反应后生成什么?具有什么性质等,就不属于“现象”的范畴。
因此,在启蒙阶段,同学们要养成正确描述现象的习惯。
描述现象三忌:忌把生成物的名称当作现象来描述,如生成氧化镁;忌脱离实验实际,没有观察到的现象也描述出来;忌片面描述实验现象,不全面。
描述实验现象要注意用词的准确性,如烟和雾、火星和火焰、燃烧和点燃的区别。
第一单元检测题一、选择(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2分,共40分)1.下列不属于化学制品的是()A.光导纤维和玻璃 B.钢铁和水泥 C.煤和石油 D.塑料和橡胶2.下列各组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变化,都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酒精燃烧、蜡烛熔化 B.冰雪融化、干冰升华 C.剩饭变馊、粮食酿酒 D.灯泡发光、铁锅生锈3.下列成语或俗语中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A.滴水成冰B.积沙成塔C.曾青得铁化为铜D.铁杵磨成针4.古诗词的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鲁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学真奇妙》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的第一单元第一课《化学真奇妙》,旨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化学的奇妙世界,激发他们对化学的兴趣。
教材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实验和现象,揭示了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为后续深入学习化学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能描述并解释一些常见的化学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能描述化学变化的特征。
【教学难点】:如何从现象中抽象出化学变化的本质,进行科学的解释。
四、学情分析:学生在八年级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物理和化学变化,但对化学变化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表面现象上。
他们对新知识充满好奇,但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还在发展中。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1. 采用“问题引导-实验探究-讨论归纳”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2. 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抽象的化学概念。
3. 鼓励小组合作,通过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展示一些化学现象的视频或实验,如颜色变化、气体产生等,让学生对化学产生好奇。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引出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变化的科学。
(二)、新知讲解1. 定义化学:解释化学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变化及其规律的科学。
2. 化学的奇妙之处:通过实例(如水的电解、燃烧反应等)讲解化学反应的奇妙性,让学生感受化学的魅力。
3. 基本概念:介绍原子、分子、元素等基本化学概念,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化学知识框架。
(三)、互动教学1. 举例讨论:让学生举例生活中遇到的化学现象,集体讨论其原理,增强理解和记忆。
初中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的历史和发展,感受化学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2.认识元素、化合物的概念,初步了解元素周期表。
3.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反应类型,初步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4.初步了解化学实验的基本原则和安全注意事项。
5.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1.了解化学的历史和发展。
2.认识元素、化合物的概念,初步了解元素周期表。
3.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反应类型,初步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过程:创设情景]以化学实验为背景,引出化学的历史和发展。
学生活动]观察化学实验,思考化学的历史和发展。
一、元素和化合物阅读分析]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
学生研究]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
学生活动]制作元素周期表,理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
二、化学反应阅读分析]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反应类型,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学生研究]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反应类型,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学生活动]观察化学反应,分类讨论化学反应类型,练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三、化学实验阅读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原则和安全注意事项。
学生研究]化学实验的基本原则和安全注意事项。
学生活动]参与化学实验,体验化学实验的基本原则和安全注意事项。
课堂小结]本节重点是了解化学的历史和发展,认识元素、化合物的概念,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反应类型,初步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初步了解化学实验的基本原则和安全注意事项。
课后作业]1.复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元素、化合物的概念。
2.练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3.思考并总结化学实验的基本原则和安全注意事项。
课后记]本节课程内容较多,但学生表现积极,课堂气氛活跃。
教师应注意控制时间,避免内容过于繁琐。
在实验室中,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包括九种常见仪器以及取用固体和液体药品、物质的加热和称量等。
以下是具体的教学过程。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描述使用氢气、天然气(或沼气)、石油液化气、酒精、汽油和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
初三化学鲁教版教课方案【篇一:新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册教课方案】2013 新课标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套教课方案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单元备课(上)第一节化学真巧妙第二节体验化学研究到实验室去:化学实验基本技术训练(一)单元备课(下)第一节化学真巧妙【篇二:鲁教版初中化学(上 )教课方案】鲁教版初中化学(上)教课方案江阳区况场中学许小兵12附:板书设计4.3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一、 co2 的循环产生:生物的呼吸、化石燃料的焚烧等耗费: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等二、实验室制法原理:药品:大理石、石灰石或稀盐酸3反响:装置:发生装置:(与用过氧化氢制氧气同)采集装置:向上排气法步骤:查验:考证:将气体通入到澄清石灰水中验满:将燃着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口。
4【篇三:鲁教版初三化学元素教课方案】课题:元素(第一课时)教课目的:1、知道元素的观点,初步学会用元素描绘物质的宏观构成2、学会对单质、化合物分类,领会分类思想,学会分类方法3、正确书写元素符号,并记着常有的元素符号教课重点和难点:1、元素观点的成立及物质的分类2、元素符号的意义及其正确的书写教课方法:启迪叙述法、自学法教课内容剖析:本课题第一课时主要包含元素及元素符号两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内容经过剖析水分子、氧分子、氢分子的构成,从原子的角度指引学生成立起元素的观点,而后经过元素观点,使学生学会对物质的简单分类。
第二部分内容经过创建疑问使学买卖识到元素符号存在的必需性,进而引出元素符号。
并使学生理解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经过分别记忆与集中记忆相联合的方法使学生赶快掌握元素符号的书写与读法。
学情剖析:教材在第一单元第一节从学生熟习的几种物质水、氧气、氢气下手,给出了它们的分子构造表示图和用元素符号表示的化学式,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物质是由元素构成的。
经过“原子的构成”的学习,学生对原子的种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且知道同种原子拥有同样的核电荷数,不一样种类的原子根本差别在于核内质子数不一样,为“元素” 观点的成立进行了知识的铺垫教课过程:[知识回首 ](教师) 1、原子是由什么构成的?2、水是由(学生)思虑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引入新课 ]物质都是由元素构成,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教案标题: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3.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实验设计和实验分析能力;4.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章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1. 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化学的基本概念:物质、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等3.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4. 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第二章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1. 实验室安全与常用实验仪器的使用2. 常用实验操作技巧:称量、溶解、过滤、蒸发、沉淀等3. 实验数据的记录与处理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化学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学习化学的基本概念:物质、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等,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不同概念之间的区别。
3. 学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引导学生了解原子的组成和元素的分类规律。
4. 活动:分组进行小实验,观察不同元素的化学反应,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来理解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的概念。
第二课时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
2. 学习实验室安全与常用实验仪器的使用,引导学生了解实验室的安全规范和实验仪器的基本操作。
3. 学习常用实验操作技巧:称量、溶解、过滤、蒸发、沉淀等,通过示范和实践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
4. 活动: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实验操作技巧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第三课时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
2. 学习实验数据的记录与处理,引导学生学会使用表格、图表等形式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 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设计,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材料和实验装置等,并预测实验结果。
4. 总结:通过讨论和总结,引导学生对本章内容进行复习和梳理,解答学生的问题。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教学计划教师_______日期_______一、指导思想本学期我将继续在“课改”新理念和新的《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以学生发展为本,齐心协力,落实好学校制定给我的各项工作,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规范教学过程。
在科研的同时提炼自身的教学水平,在帮助学生发展各方面素质的同时,使自身的业务水平得到提高,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学情分析化学是一门九年级刚开设的新课程,与生活的联系较多,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学生的层次有着较大的差别,因此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教学中要以抓基础,教方法,多学多练,为中考全面胜利扫清障碍。
三、教学目标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四、具体措施(1)加强实验教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在教学中,要坚决防止只重讲授、轻视实验的偏向。
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安全教育,要教育学生爱护仪器,节约药品。
(2)积极开展化学课外活动。
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开阔知识视野,培养和发展能力,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等都是很有益的。
课外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应,灵活多样。
在活动内容方面可包括联系社会,联系生活、结合科技发展和化学史,以及扩展课内学过的知识等;活动方式可采取做趣味小实验、举行知识讲座,化学竞赛和专题讨论,或组织学生制作教具,进行参观访问等。
在组织课外活动时,应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3)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等是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及变化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鲁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空气的组成》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九年级化学上册中重要的一节《空气的组成》,主要介绍了空气的基本组成,包括氮气、氧气、稀有气体等,以及它们的性质和应用。
教材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空气的组成和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掌握空气的基本组成,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等的主要性质和应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实验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理解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尊重事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空气的组成,掌握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等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现象推断气体的性质,理解气体性质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四、学情分析:学生在八年级已经接触过一些基本的化学知识,但对空气的组成和性质可能还比较陌生。
他们对实验有浓厚的兴趣,但可能在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上需要指导。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1. 实验教学法:通过直观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分析现象,推断气体的性质。
2.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3. 互动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问答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强课堂的活跃度。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情境导入: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空气现象,如热气球升空、水的蒸发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空气的成分有什么关系。
2. 回顾旧知:回顾之前学习的氧气、氮气等气体的性质,引出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
(二)、新知讲解1. 实验探究:进行“燃烧的蜡烛在密闭容器中的现象”实验,观察氧气消耗后的现象,初步推测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2. 数据分析:介绍拉瓦锡的实验,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空气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
3. 讲解其他成分:讲解空气中除了氮气和氧气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等其他成分,以及它们的来源和作用。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全册)最新鲁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全册共64页)目录1.1化学真奇妙(第一课时)1.1节化学真奇妙(第二课时)5.3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6.1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1.2体验化学探究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第一课时)6.1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第二课时)6.22.1运动的水分子(第一课时)6.36.32.1节运动的水分子(第二课时)2.2水分子的变化(第一课时)2.2水分子的变化(第二课时)2.3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2.3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2.4元素(第一课时)2.4元素(第二课时)到实验室去: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二)3.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3.1溶液的形成(第二课时)3.2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第一课时)3.2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第二课时)4.1空气的成分4.2物质组成的表示4.3氧气5.1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5.2化学反应的表示熄灭与灭火(第二课时)化石燃料的利用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第一课时)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第二课时)1.1化学真奇妙(第一课时)【研究目标】1.具备化学现象和化学成品的认知描述能力。
2.把握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分歧。
【讲授重、难点】1.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基本特征。
2.能从物质和能量的角度描述两者的分歧。
【研究课时】一课时【研究过程】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相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就能回答这个问题。
同学们,本节课我们来研究《1.1节化学真奇妙》(板书课题)本节课的研究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目标)。
二、自学指导(一)过渡语:如何才干当堂达标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出示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请同学们看讲义P2-6的内容,思考以下问题:1.什么叫物理变化?什么叫化学变化?2.什么叫物理性质?什么叫化学性质?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以上问题。
三、先学(一)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师督促每一位学生认真、紧张的自学,鼓励学生质疑质难。
(二)检测:(1)出示检测题过渡语:看完并看懂的请举手?能否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呢?请看检测题:1.下列现象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1)铁生锈;(2)石蜡熔化;(3)纸张熄灭;(4)瓷碗破裂;(5)铜在潮湿的空气里生成铜绿;(6)潮湿的衣服被晾干了;(7)下雪后天气暖晴,雪融化。
鲁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元素》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中的一节《元素》,主要介绍了元素的基本概念、元素符号的表示方法以及元素在周期表中的排列规律。
教材以生动的实例和清晰的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元素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为后续学习化学反应和物质结构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元素的定义,掌握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和推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尊重科学事实、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元素的基本概念和元素符号的使用。
【教学难点】:理解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四、学情分析:学生在八年级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化学知识,对物质的构成有一定的认识,但对元素的深入理解可能还存在困难。
因此,教学中需要通过直观的示例和生动的讲解,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并掌握元素的相关知识。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1. 采用“情境导入-概念解析-实例应用-总结提升”的教学模式。
2.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元素周期表,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3. 引导学生参与讨论,通过问题解决,提高他们的主动学习能力。
4. 设计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回顾旧知:回顾之前学习的原子结构和原子的构成,引导学生理解物质是由原子或其组合构成的。
2. 提出问题:那么,如何对这些构成物质的原子进行分类和命名呢?引出“元素”的概念。
(二)、新知讲解1. 定义元素:解释元素的定义,即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 元素的种类:介绍元素周期表,讲解目前发现的元素种类,以及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则。
3. 元素的表示:通过元素符号进行教学,如氢(H)、氧(O)等,让学生熟悉常见元素的符号。
4. 常见元素的性质和应用:以水、氧气、碳等为例,讲解元素的性质和在生活中的应用。
2024年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本学期的化学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对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有较深入的了解,掌握基本化学实验技能,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 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实验技能;2. 理解物质的性质与变化;3. 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以及常见化学反应;4. 培养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化学的研究方法与实验技能1. 化学研究方法2. 实验室的基本器皿与仪器3. 常用试剂的性质及质量分析第二章: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 物质的分类与性质2.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的关系3. 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第三章:常见物质的性质及反应1. 金属的性质与反应2. 非金属的性质与反应3. 盐的性质与反应4. 酸的性质与反应5. 碱的性质与反应第四章:化学能量与化学反应1. 热能与能量转化2. 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3. 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机制三、教学方法1. 观察实验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进行解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技能。
2. 探究实验法: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主动参与,发现问题并进行探究和解决,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问题解决能力。
3. 讲授法:通过讲解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提供框架,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4.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解决问题,互相启发,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教学资源1.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及配套教辅资料;2. 实验室设备:实验器皿、试剂等;3. PPT课件、教学视频等多媒体资源;4. 化学实验指导书。
五、教学评价方法1. 日常表现评价:包括课堂参与、实验操作、讨论表现等。
2. 作业评价:包括课后作业、实验报告等。
3. 考试评价:包括单元测试、期末考试等。
4. 实验评价:通过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等评价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验态度。
六、教学安排本学期化学共设9个单元,每个单元约2-3周,具体教学安排如下:第一单元:化学的研究方法与实验技能(3周)第二单元:物质的性质与变化(3周)第三单元:常见物质的性质及反应(3周)第四单元:化学能量与化学反应(3周)七、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周:化学的研究方法与实验技能(第一单元)第二周:化学的研究方法与实验技能(第一单元)第三周:化学的研究方法与实验技能(第一单元)第四周: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第二单元)第五周: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第二单元)第六周: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第二单元)第七周:常见物质的性质及反应(第三单元)第八周:常见物质的性质及反应(第三单元)第九周:常见物质的性质及反应(第三单元)第十周:化学能量与化学反应(第四单元)第十一周:化学能量与化学反应(第四单元)第十二周:化学能量与化学反应(第四单元)注:教学进度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安排,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量适度地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
鲁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原子》是九年级化学上册中的一节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原子的基本概念、原子结构模型以及原子与元素、分子的关系。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直观的图示,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化学概念,为后续的化学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掌握原子结构的基本模型,能解释原子与元素、分子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实验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原子的概念,掌握原子结构的基本模型。
【教学难点】: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以及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行为。
四、学情分析:学生在八年级已经接触过一些化学基础知识,但对原子这一微观粒子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表面。
因此,教学中需要通过直观的模型和生动的实例,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原子的深入理解。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1. 采用直观教学法,利用模型、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形象理解原子结构。
2. 采用探究式教学,设计相关实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原子的性质和行为。
3. 采用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回顾旧知:首先,回顾之前学习的分子和离子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基本构成单位。
2. 提出问题:然后,提出问题,如“分子由什么构成?元素的最小单位是什么?”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
(二)、新知讲解1. 原子的定义:定义原子是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的最小微粒,是元素的基本单位。
2. 原子的结构:介绍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云构成,原子核包括质子和中子,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
3. 原子的特性:解释原子的质量主要由质子和中子决定,而原子的化学性质主要由电子数决定。
4. 原子序数与原子结构的关系:通过元素周期表,让学生理解原子序数等于原子核中的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时间如白驹过隙般流逝,我们又将学习新的知识,有新的感受,何不为行将展开的教学工作做一个计划呢?教师应当怎么展开化学教学计划呢?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5篇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内容,感谢大家浏览,期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1新课导入[新闻导课]杭州市一制冷车间产生氨气泄漏:2004年4月20日上午10时,杭州市一制冷车间产生氨气泄漏事件,全部厂区是白茫茫的一片,方圆数百米,空气中充满着一股浓郁的刺激性气味,进入厂区呼吸都感到困难。
厂区内寒气逼人。
市消防中心接到报案后立刻制定方案,出动上百名消防队员,十余量消防车…。
[问题]1、为何在氨气泄漏时工厂里会寒气逼人?2、如何吸取充满在空气中的大量氨气?3、被围困在污染区的群众怎样做才能保证不吸入氨气?[板书]氨1、NH3的物理性质:[展现]一瓶氨气:无色,有刺激性气味,密度空气,易液化,可作致冷剂。
[实验4-9]成功关键:烧瓶干燥、密封。
现象:形成红色喷泉。
证明:氨极易溶于水,水溶液显碱性。
[讲授]1体积的水约溶解700体积的氨气,氨的水溶液叫做氨水。
[板书]在通常状态下,氨是无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比空气轻。
氨易液化,极易溶于水。
[过渡]氨的水溶液是碱性的,但其中的水是中性的,氨分子也没有氢氧根离子。
氨水为何会显碱性呢?[板书]2、氨的化学性质:(1)NH3与水的反应:[分析]其中一水合氨很不稳固,受热会分解NH3·H2O==NH3↑+H2O[板书]NH3+H2O==NH3·H2O==NH4++O H-[摸索]:分析NH3溶于水存在的进程,讨论氨水中的成份:分子、离子。
[板书](2)NH3与酸的反应:[演示实验]氨与氯化氢反应[视察]现象:大量白烟生成。
[摸索]:生产Cl2的化工厂常用浓氨水来检查生产设备和管道是否漏气,如有白烟生成,则说明已产生漏气,这是为何?[板书]化学方程式:NH3+HCl=NH4ClNH3也可与其它酸反应,例:NH3+HNO3==NH4NO3、2NH3+H2SO4==(NH4)2SO4 [讲授]NH3在一定条件下可于O2、NO、NO2等产生氧化还原反应。
[板书](3)NH3与O2的反应:4NH3+5O2==4NO+6H2O[演示实验]实验室制取氨气:[板书]3、NH3的实验室制法:[讲授]原理:在实验室里常用铵盐和碱加热的方法来制取NH3。
仪器:固+固加热(同制氧气);收集:排空气法。
[板书]2NH4Cl+Ca(OH)2==CaCl2+2NH3↑+2H2O仪器:固+固加热(同制氧气);收集:排空气法。
[提问]:1能否浓硫酸干燥NH3?2能否使用NH4HCO3、NH4NO3、NH4Cl?为何?3使用碱石灰代替消石灰有什么优点?[过渡]氨与酸反应形成氨盐,我们下面分析氨盐的性质[板书]4、氨盐[讲述]铵盐是铵根离子(NH4+)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铵盐都是晶体,能溶于水。
主要化学性质:[板书](1)铵盐受热易分解:[实验]加热NH4Cl视察现象,是否时升华?[板书]化学方程式:NH4Cl==NH3↑+HCl↑、NH3+HCl=NH4ClNH4HCO3==NH3↑+H2O+CO2↑[讲授]铵盐能与碱反应放出氨气,例:(NH4)2SO4+2NaOH==Na2SO4+2NH3↑+2H2O[板书](2)铵盐与碱的反应:(NH4)2SO4+2NaOH?==Na2SO4+2NH3↑+2H2O[强调]这个性质是一切铵盐的共同性质,实验室可利用这个性质来检验NH4+的存在。
[注意事项]:实验条件:浓溶液或固体,加热。
较稀溶液中铵根离子的检验方法:先浓缩,后检验。
[板书]5.NH3的用处:[讲述]可用于氮肥工业及其它化工产业上(如:制纯碱),制冷剂。
[摸索交换]自然界中氮的循环:课后小结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2一、学习的目标分析(一)学习目标肯定的根据必修模块要求选修模块要求《课程标准》要求《模块学习要求》《课程标准》要求《模块学习要求》能罗列合金材料的重要运用1、能罗列铝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运用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运用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1、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2、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二)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罗列铁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运用(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运用2.进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合金材料在生活中的运用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对教材和教师给出的合金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概括,引导学生信息加工。
(3)体验科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的相互影响的进程。
(4)通过完成小论文,体验科学研究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进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量种多样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并通过相互交换、角色扮演的活动,增进感情,培养合作的精神。
(2)通过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实例,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热情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的重难点分析材料发展的历史从生产力的侧面反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使,鉴于金属材料在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所以本节主要学习合金的性能、常见合金的组成和重要用处、如何正确选用金属材料等。
另外金属材料自身还在不断发展,传统的钢铁工业在冶炼、浇铸、加工和热处理等方面不断显现新工艺。
新型的金属材料如高温合金、形状记忆合金、储氢合金、永磁合金、非晶态合金等相继问世,大大扩大了金属材料的运用范畴。
所以介绍金属材料面临的挑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基于以上观点确立教学重点为:(1)生活中铁合金及铜合金的主要成分及性能定为本节的知识重点;(2)培养学生的获取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教学的重点;(3)解决怎样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是教学重点难点为: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三、教学内容安排(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本节内容是在初中介绍的金属和金属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提高。
金属种类选了“钠、铝、铁、铜”,具有代表性:除钠外,其他三种金属都是常见金属,学生有感性的认识,能与日常生活中金属的运用相结合。
鉴于金属材料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用,编写一节金属材料的内容,以体现教科书内容的时期性,反应教学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
(二)教学的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1第三章第三节教学内容,是金属知识的运用,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教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实物、图片、录象等展现,让学生对金属材料形成一个初步概念再学习合金的性能、常见合金的组成和重要用处。
第二部分:再通过金属材料及有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公道使用金属材料的意义。
合金以及金属材料的内容学生在初三已有一定知识基础,课标要求也仅为“能罗列铁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运用,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运用”故不应过量介绍各种合金材料组成、性质、用处,以致过量使用课堂资源。
应当着力展开实践活动(小论文要延伸至课外,做好动员和指导即可),组织好关于选用材料的讨论。
这些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进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理应获得相应的重视和教学资源。
(三)学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的资源建议(一)利用大量的图片信息和视频材料用处广泛的金属材料的教学中,可展现常见铁和铜金属材料的实物,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展现多种金属材料的图片或视频,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合金等金属材料的认识。
(二)引用大量的生活中的事例(三)可充分利用相干网站五、教学的方法、学习指导策略这节课在“知识与技能”上要求不高,教学的重点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落实“进程与方法”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进程中建议灵活地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把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有机结合起来,组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
1.独立摸索2.交换讨论3.展现交换4.学生小结六、教学资源建议(一)上网查阅我国材料科学的发展史(二)可上网查阅相干资料,就是否应当停止使用铝质饮料罐交换讨论(三)任选你感爱好的关于合金的课题进行调查,完成一篇关于合金的小论文。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3一、重点集合1.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2.离子反应3.氧化还原反应4.分散系胶体二、知识网络1.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1)物质的分类分类是学习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基本方法,它可以是有关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有助于我们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不同的分类。
分类常用的方法是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化学变化的分类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将化学变化进行分类:①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以及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可以将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②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将化学反应分为离子反应和非离子反应。
③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2.电解质和离子反应(1)电解质的相干概念①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非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②电离:电离是指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进程。
③酸、碱、盐是常见的电解质酸是指在水溶液中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为H+的电解质;碱是指在水溶液中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为OH-的电解质;盐电离时产生的离子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或铵根离子。
(2)离子反应①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称为离子反应。
②复分解反应实质上是两种电解质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的反应。
产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有沉淀生成、有气体生成和有水生成。
只要具有这三个条件中的一个,复分解反应就可以产生。
③在溶液中参加反应的离子间产生电子转移的离子反应又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3)离子方程式离子方程式是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
离子方程式更能显示反应的实质。
通常一个离子方程式不仅能表示某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能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一样依照“写、拆、删、查”四个步骤。
一个正确的离子方程式必须能够反应化学变化的客观事实,遵守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如果是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反应中得、失电子的总数还必须相等。
3.氧化还原反应(1)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特点氧化还原反应是有电子转移(电子得失或共用电子对偏移)的化学反应,它的基本特点是反应前后某些元素的化合价产生变化。
(2)氧化剂和还原剂反应中,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所含元素化合价着落的反应物是氧化剂;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物是还原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