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面积脑梗死流程
- 格式:docx
- 大小:30.84 KB
- 文档页数:2
大面积脑梗死疾病的诊疗流程
大面积脑梗死的诊疗流程如下:
1. 立即就医:一旦出现大面积脑梗死的疑似症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或前往医院急诊室。
2. 初步评估:在到达医院后,医生会进行初步的评估和诊断,包括了解患者的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如CT或MRI)。
3. 确诊:通过影像学检查,医生可以确诊是否为大面积脑梗死。
同时,还会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
4. 病情评估:医生会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包括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颅内压是否增高以及是否存在并发症(如肺部感染、褥疮等)。
5. 制定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会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可能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等。
6. 实施治疗:根据治疗方案,医生会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例如,给予溶栓药物、抗血小板药物、降纤药物等;对于严重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可能会采取脱水降颅压措施;对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需要进行相应的治疗。
7. 观察和监测: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密切观察和监测。
定期进行影像学复查和血液化验,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8. 调整治疗方案: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9. 康复治疗:在治疗结束后,患者需要进行康复治疗,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
康复治疗可能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
10. 定期随访:在治疗结束后,患者需要定期到医院进行随访,以便医生了解患者的恢复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以上是大面积脑梗死疾病的诊疗流程,具体操作以医生的建议为准。
神经内科大面积脑梗死的标准化流程大面积脑梗死的诊疗指导规范大脑半球大面积梗死(LHI)判断与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MMI)预判1.临床表现为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凝视障碍、头眼分离和失语(优势半球)的缺血性卒中,应高度怀疑LHI;发病早期神经功能缺失伴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并迅速出现脑疝时,可判断为MMI。
2.发病早期NIHSS评分>15分(非优势半球)或>20分(优势半球),并伴有意识障碍,可作为MMI临床预判指标。
3.发病6小时内神经影像学检查显示梗死体积大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2/3、早期占位效应、同侧大脑前动脉和(或)大脑后动脉供血区域受累,可作为MMI 影响预判指标。
4.发病6h内DWI>82cm^3或14h内DWI>145cm^3,可作为MMI影像预判指标。
基础生命支持与监护体温1.虽然针对LHI患者发热的研究缺如,但可参考缺血性卒中相关文献证据加强体温管理:管控目标为核心体温低于37.5℃。
2.管控方法包括药物降温和(或)物理降温。
3.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实施核心(肺动脉、膀胱、直肠、鼻咽)体温监测。
血压1.对LHI患者需行血压管控,管控血压应考虑颅脑外科手术;部分颅骨切除减压术前,管控目标≤180/100mmhg;术后8小时内,管控目标为SBP140-160mmhg。
2.降压药物可选择静脉输注β受体阻滞剂(拉贝洛尔)或α受体阻滞剂(乌拉地儿),必要时选择血管扩张剂(硝普钠、尼卡地平)。
3.用药期间,常规使用袖带血压测量法监测血压,血压不稳定时,至少每15分钟测量1次,警惕低血压发生。
4.一旦出现低血压,可静脉输注儿茶酚胺类药物提升血压。
血氧1. 对LHI患者需要血氧管控;管控目标为血氧饱和度≥94%,PO2≥75 mmHg,PCO2 36~44 mmHg。
当颅内压增高时,可将管控目标调整至PO2>100mmHg,PCO2 35~40 mmHg。
2. GCS≤8分、PO2<60 mmHg、PCO2>48 mmHg,或气道功能不全可作为LHI患者气管插管和(或)机械通气指征。
脑梗死治疗操作流程摘要: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治疗操作流程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本文详细介绍了脑梗死治疗的操作流程,包括初步评估、诊断确认、治疗方案制定、药物治疗、血管内治疗、并发症处理以及康复治疗等关键步骤。
通过规范的治疗流程,可以提高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梗死;治疗流程;药物治疗;血管内治疗;康复治疗Abstract:Stroke is a common cerebrovascular disease,and the treatment procedure is crucial for the patient's prognosis.This article provides a detailed introduction to the treatment procedure for stroke,including initial assessment,diagnostic confirmation,treatment planformulation,medication therapy,endovascular treatment,management of complications,and rehabilitation therapy,among other key steps.By following a standardized treatment process,the treatment outcomes and quality of life for stroke patients can be improved.Keywords:Stroke;Treatment procedure;Medication therapy;Endovasculartreatment;Rehabilitation therapy一、引言1.1研究背景与意义在当今社会,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其中脑梗死更是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大面积脑梗死的应急预案及抢救流程一、应急预案1. 快速响应:当患者出现大面积脑梗死症状时,医院急诊部门、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等部门应第一时间响应,组织抢救。
2. 快速评估:对患者进行快速评估,确定病情严重程度,制定针对性的抢救措施。
3. 快速通知:通知相关科室医生、护士、医学影像科室及药房,迅速进行应对。
同时,将患者家属向相关医务人员及时传达患者病情。
4. 调配医疗资源:将急诊部门、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等医护资源调配到最大化,确保患者的抢救效果。
5. 制定详细的抢救计划,对患者进行全面治疗。
二、抢救流程1. 治疗措施分级: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分为三级治疗,进行分级治疗。
2. 确认患者病情:医护人员快速评估,确认患者的病情,包括症状、时间、持续时间等。
3. 针对性治疗:根据患者病情,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对于出现高血压、低血糖等情况,进行相应的治疗。
4. 打通血管:对于出现脑梗死症状,应及时进行血管通路的建立。
采用血管脑血栓溶解或血管造影或血管减压等措施。
5. 降低颅内压:对于出现颅内压异常,应及时降低颅内压,包括进行脑室穿刺或颅内压监测等措施,调整患者体位。
6. 治疗并发症: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肺部感染、血栓形成等,进行相应的治疗。
7. 护理:对患者进行细致的护理,包括监测生命体征、定期更换体位、协助患者进行功能性康复等。
8. 康复治疗:在患者身体状况得到改善后,应开展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语言康复等。
以上即为大面积脑梗死的应急预案及抢救流程,医护人员应该掌握这些抢救流程,以确保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做出最佳的抢救措施。
同时,我们也要加强脑梗死的宣传,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早发现早治疗,减少患者因大面积脑梗死而造成的疼痛和不必要的痛苦。
脑梗死诊治流程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分层诊治流程如下:
1.如果症状持续时间小于4.5小时,则可以使用rt-PA静
脉溶栓治疗。
2.如果症状持续时间在4.5到6小时之间,则可以使用尿
激酶静脉溶栓,但需要知情同意书,并观察生命体征和溶栓血管评估(如DSA、CTA、MRA等)。
3.在发病6-8小时之间,可以考虑介入室动脉溶栓或机械
取栓,但需要完善相关检查,评估并判定发病机制。
4.如果病情进展超过8小时,可能会出现水肿、癫痫、代
谢异常等症状,需要判断原因,如感染、大面积脑梗塞、大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小动脉闭塞或其他病因。
5.根据病因治疗对症处理,如心脏评估、抗凝、抗血小板、强化他汀降脂、降压、扩容、支架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发病24小时内需要双抗21天,并谨慎降压或停止降压。
美国神经重症监护学会《大面积脑梗死治疗指南(2015)》大面积脑梗死(large hemispheric infarction,LHI)也称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是导致人类死亡或残疾的重要疾病。
此类患者具有较典型的临床症状,相对单一的进程,常常因小脑幕切迹疝而死亡。
为此,在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American heart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AHA/ASA)《大脑和小脑梗死伴水肿治疗指南(2014)》基础上[1],美国神经重症监护学会(neurocritical care society,NCS)、德国神经重症监护和急诊医学学会(German society for neuro-intensive care and emergency medicine)汇集了来自北美和欧洲神经重症、神经外科、神经内科、神经介入和神经麻醉等多学科专家,为解决LHI治疗中遇到的诸多临床问题制定了2015年《大面积脑梗死治疗指南》[2]。
该指南对提高LHI临床诊疗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内科治疗相关问题1.体位:头部抬高可促进静脉回流并降低颅内压,同时也降低脑灌注压(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CPP)。
平卧位颅压增高,但CPP也随之增加。
大多数LHI可取平卧位,但应注意预防误吸;对伴有高颅压者,可取头高30°位(弱推荐,极低质量)。
2.呼吸道相关问题:LHI常伴有意识障碍、呼吸运动减弱、保护性反射减弱以及吞咽困难,易出现呼吸衰竭。
机械通气是肺脏功能支持治疗的重要手段。
(1)气管插管: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10、呼吸衰竭、保护性反射减弱、颅内压增高、梗死面积>2/3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中线移位、肺水肿、肺炎以及拟手术患者,都是气管插管的适应证。
对于伴有呼吸功能不全或神经功能恶化者,应行气管插管(强推荐,极低质量)。
一、背景脑梗死,又称脑梗塞,是中老年人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
为提高脑梗死救治效率,降低患者致残率和死亡率,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组织架构1. 成立脑梗死应急指挥部,负责应急工作的全面领导和指挥。
2. 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负责应急工作的日常管理和协调。
3. 各相关科室成立应急小组,负责具体实施应急工作。
三、应急响应流程1. 报告与启动(1)患者或家属发现疑似脑梗死症状时,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
(2)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对疑似患者进行初步评估,如判断为脑梗死,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3)应急指挥部接到报告后,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各相关部门开展救治工作。
2. 救治与转运(1)急救人员对患者进行现场救治,如吸氧、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等。
(2)对患者进行初步评估,如有必要,立即进行脑部CT等影像学检查。
(3)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救治医院,将患者转运至医院。
(4)在转运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确保安全。
3. 医院救治(1)医院接诊后,立即启动卒中绿色通道,对患者进行快速评估。
(2)根据患者病情,采取溶栓、抗血小板聚集、抗凝等治疗措施。
(3)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降低致残率。
4. 应急结束(1)患者病情稳定,符合出院标准后,应急指挥部宣布应急结束。
(2)应急指挥部对应急工作进行总结评估,完善应急预案。
四、应急保障措施1. 加强应急物资储备,确保应急物资充足。
2.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急队伍的应急处置能力。
3. 加强与周边医院的合作,建立卒中急救网络。
4. 加强医护人员培训,提高脑梗死救治水平。
五、注意事项1. 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脑梗死应急工作,严格执行本预案。
2. 应急指挥部要加强对应急工作的领导和协调,确保应急工作高效有序进行。
3. 各应急小组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应对脑梗死应急事件。
4. 要做好应急信息报送工作,确保信息畅通。
大面积脑梗死流程
栓,立即进行血管内治疗;
②加强监测生命体征、意识、瞳孔等;
③头颅CT复查,观察病情变化;
④及时进行脑外科会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⑤加大脱水剂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⑥积极预防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
大面积脑梗死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其症状包括头痛、呕吐、对侧偏瘫和早期意识改变。
为了评估是否患有大面积脑梗死,需要进行一系列的体征检查,如眼球凝视(同向)、瞳孔改变、颈抵抗、两侧巴氏征阳性以及Cushing反应等。
早期头颅CT
也可以帮助诊断,可能出现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早期可见病灶显影、脑沟消失等。
在明确患有大面积脑梗死急性期的情况下,需要立即采取治疗措施。
首先需要判断是否在取栓时间窗内,如在时间窗内,应立即进行血管内治疗。
同时需要加强监测生命体征、意识、瞳孔等,及时进行头颅CT复查,观察病情变化。
此外,脑外
科会诊可以帮助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加大脱水剂量可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积极预防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
脑梗死急救流程一、评估病情在急救脑梗死患者时,首先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快速、准确的评估。
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以及可能的并发症,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
同时,要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变化、呼吸循环状况等,以便制定合适的急救方案。
二、保持呼吸道通畅脑梗死患者常常伴有意识障碍、吞咽困难等症状,容易发生呼吸道阻塞。
因此,保持呼吸道通畅是脑梗死急救的重要措施之一。
要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腔内的呕吐物、分泌物等,避免误吸。
对于严重呼吸困难的患者,应及时进行气管插管或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三、控制血压脑梗死患者常常伴有高血压,血压过高会导致脑水肿、出血等并发症。
因此,控制血压是脑梗死急救的重要环节。
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情况,根据血压情况及时给予降压药物治疗,但也要避免过度降压导致脑灌注不足。
四、控制血糖脑梗死患者常常伴有高血糖,高血糖会增加脑梗死的风险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因此,控制血糖也是脑梗死急救的重要措施之一。
要监测患者的血糖情况,根据血糖情况及时给予降糖药物治疗。
五、药物治疗脑梗死患者需要使用一些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物进行治疗。
这些药物可以改善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减轻脑水肿等症状。
在急救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时给予合适的药物治疗。
六、转运患者当患者的病情得到初步控制后,需要将患者转运到合适的医疗机构进行治疗。
在转运过程中,要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确保转运过程的安全。
同时,要与接收医疗机构进行沟通,确保患者得到连续、有效的治疗。
七、告知患者家属在急救过程中,要及时告知患者家属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方案。
向家属介绍患者的病情和预后情况,使其了解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同时,要听取家属的意见和建议,与家属共同协作,确保患者的治疗顺利进行。
八、心理支持脑梗死患者常常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和恐惧感,需要给予心理支持。
医护人员要耐心倾听患者的诉求和疑虑,解释治疗方案和预后情况,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脑梗死诊疗流程与规范
1、接诊流程:患者到达医院15分钟内由神经内科专业医师进行神
经系统功能评估,医嘱下达后45分钟内获得神经影像(头颅CT)、临床实验室(血常规、凝血功能、血生化、电解质)、ECG 和胸部X线检查的结果,即患者在“绿色通道”的上诉服务全部时限应小于60分钟;
2、首剂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时间:无禁忌患者48小时内服用阿司
匹林(有禁忌者使用氯吡格雷);
3、实施吞咽困难评价时间:在给予饮食、进食、口服药前行吞咽
困难评价;
4、实施血脂评价与使用他汀类药物时间: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的检测与评估,对LDLC(≥100mg/dL)升高者行降脂治疗;
5、预防深静脉血栓时间:不能下床活动的患者在入院2天后应给
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措施;
6、康复评价与实施的时间:无禁忌症者都需进行康复评价与康复
训练;
7、出院时继续使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无禁忌症者应继续予阿
司匹林或氯吡格雷进行二级预防;
8、健康宣教:对住院期间所有患者都需进行戒烟或者进行戒烟辅
导,卒中教育与培训,控制危险因素。
文件编号: 4B -47-42-D6-1E整理人 尼克脑梗死标准住院流程图脑梗死临床路径一、脑梗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脑梗死(ICD-10:I6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246-257)1. 急性起病;2. 局灶神经功能缺损(一侧面部或肢体无力或麻木,语言障碍等),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 症状或体征持续时间不限(当影像学显示有责任缺血性病灶时),或持续24 h以上(当缺乏影像学责任病灶时);4. 排除非血管性病因;5. 脑CT/MRI排除脑出血(三)治疗方案选择依据。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246-257)1.一般治疗:维持呼吸循环功能,监测控制体温、血压、血糖2.改善脑血循环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如溶栓、血管介入、抗血小板、抗凝、降纤、扩容等方法3.神经保护剂: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4.中医中药:结合具体情况选择5.并发症处理:监测控制脑水肿及颅内压增高,必要时选择手术;癫痫防治;感染及褥疮防治、深静脉血栓防治;6.早期营养支持及康复治疗7.根据个体情况启动二级预防措施(四)标准住院日为7-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脑梗死疾病编码(ICD-10:I63)。
2.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小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胸部X线片、心电图;(4)颈部动脉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TCD)(5)颅脑CT,有条件的可行颅脑MRI+DWI(弥散加权成像)。
脑梗死患者应急流程处理一、紧急情况下的脑梗死处理脑梗死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及时有效的处理至关重要。
以下是脑梗死患者应急流程处理的步骤:1.发现患者症状:如果发现有人出现突然昏倒、意识丧失、口吐白沫、肢体无力等症状,应立即怀疑脑梗死可能,并立即进行下一步处理。
2.呼叫急救电话:紧急情况下,应立即拨打当地的急救电话,告知患者情况和所在位置。
急救人员会尽快赶到现场。
3.保持通畅呼吸道:将患者平躺,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果患者有呕吐物或异物阻塞呼吸道,应及时清理。
4.提供急救药物:如果患者有药物过敏史或有常用药物,应告知急救人员。
一般情况下,急救人员会根据患者症状进行必要的药物处理,如施行静脉溶栓等。
5.稳定患者病情:在等待急救人员到达的过程中,可以帮助患者取得舒适的姿势,并保持心理安慰。
避免患者过度紧张,以减轻病情的恶化。
6.协助急救人员:急救人员到达后,应积极配合他们的工作。
告知患者的病史和病情变化,提供必要的协助。
7.转运至医院:急救人员将患者转运至最近的医院。
在转运过程中,应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并及时向医院通报。
二、脑梗死患者的后续处理脑梗死患者在急救后,还需要进行后续处理以确保病情的稳定和康复。
以下是脑梗死患者的后续处理流程:1.医院接诊:患者到达医院后,医护人员会进行进一步的病情评估和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能进行血管造影、头颅CT等检查,以更好地了解病情。
2.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医生会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如抗凝、抗血小板等。
同时,医生还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3.康复护理:脑梗死患者需要进行系统的康复护理,包括物理治疗、语言康复、心理护理等。
康复护理旨在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4.生活方式调整:脑梗死患者需要合理调整生活方式,包括戒烟限酒、控制高血压、血糖、血脂等的管理,以降低再次发生脑梗死的风险。
5.定期复查:患者出院后,需要定期复查以监测病情变化。
脑梗死临床路径(2015年版) 一、脑梗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l0:I6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局灶症状和体征,伴或不伴意识障碍。
2.头颅CT 证实颅内无出血改变。
(三)选择治疗方案。
1.整体治疗:(1)卧床休息,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2)维持呼吸道通畅,鼻导管吸氧;(3)不能经口喂食者给予鼻饲,以维持机体营养需要,避免吸入性肺炎;(4)控制血压;(5)降低颅内压。
存在颅内压升高的征象时,采取降颅压措施,药物可选用20%甘露醇,严重时可考虑去骨瓣减压; (6)控制体温在正常水平,38?以上应给予物理和药物降温; (7)防治应激性溃疡;(8)早期康复治疗。
2.特殊治疗:(1)溶栓治疗(发病3-6小时之内);(2)抗凝治疗;(3)抗血小板治疗;(4)降纤治疗;(5)神经保护治疗;(6)中药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8-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63 脑梗死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 )血常规、尿液分析( 2 )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 3 )头颅CT、胸片、心电图。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心肌酶谱、双颈动脉加双椎动脉彩超、TCD、头颅MRI。
(七)选择用药。
第 1 页共 11 页1.脱水药物:甘露醇、呋塞米等。
2.降压药物:收缩压大于180mmHg 或舒张压大于110mmHg 时,可选用依那普利、赖诺普利.氨氯地平.非洛地平缓释片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无感染者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
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大面积脑梗逝世的应急预案及挽救流程 【1 】
【应急预案】 1.周密不雅察病情变更,发明脑梗逝世症状时,应立刻通知大夫,护士做好急救预备,备好急救器材和药品.
2.保持呼吸道通行,置患者平卧位,头倾向一侧
,取下义齿,消除口鼻排泄物,
高流量吸氧,须要时应用口咽通气管或行气管插管;备气管切开包.呼吸机于床旁,做好随时行气管切开和呼吸机帮助呼吸的预备.
3.敏捷树立静脉通道,遵医嘱实时赐与抗血小板集合.抗凝.降纤.改良轮回.脱水.降颅压等药物治疗.
4.中断心电监护,亲密不雅察患者性命体征.意识.瞳孔.肢体运动度的变更.
5.保持呼吸.轮回功效,防止并发症.
6.做好对症护理
(1)高热时赐与冰帽.冰袋.冰毯机等物理降温.
(2)意识障碍或躁动不安时,加床档,以免坠床,须要时遵医嘱应用束缚带加以束缚.
(3)留意不雅察吐逆物的性状.色彩及量,有咖啡色吐逆物时,提醒上消化道出血,遵医嘱赐与对症处理.
7.做好基本护理及挽救记载.
【大面积脑梗逝世挽救流程】
↓
↓
↓
↓。
大面积脑梗死流程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大面积脑梗死处理流程
一、判断是否大面积脑梗死
①症状:头痛、呕吐(颅高压表现)、对侧偏瘫、早期意识改
变;
②体征:同向眼球凝视、瞳孔改变、颈抵抗、两侧巴氏征阳性、
cushing反应等;
②头颅CT可能出现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早期可见病灶显影、
脑沟消失等
二、明确是大面积脑梗死急性期处理
判断是否在取栓时间窗内,请徐天波医师谈话;如家属同意取栓,由徐安排;不同意取栓,进入常规流程
请脑外科会诊,是否有手术指征,家属意向。
③脱水降颅压,预防脑疝,监测生命体征、神志、瞳孔等情
况,24小时复查头颅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