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质量的内涵(1)

质量的内涵(1)

质量的内涵(1)
质量的内涵(1)

质量的内涵

●正是由于质量的主观性一面,质量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而且随着顾客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正是由于质量的客观性一面,使得对质量进行科学的管理成为可能。

●企业应注意理所当然的质量特性与富有魅力的质量特性的区别。

对质量定义的认识将决定管理质量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质量。一些企业内部对质量理解不正确、不全面或者不统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质量工作的效果。因此有必要对质量的定义进行剖析。

对于质量,很多专家学者有过论述,从对质量管理学科产生重大影响的质量界巨匠对质量的论断中,可以将质量的定义分为两类:

———产品和服务的特性符合给定的规格要求,通常是定量化要求;

———产品和服务满足顾客期望。

第一类定义的代表人物有克劳士比和田口玄一,克劳士比认为质量就是符合规定要求,田口玄一则认为质量就是产品上市后给社会带来的损失。

第二类定义的代表人物有休哈特、朱兰、戴明、费根堡姆和石川馨,其中被广为传播的定义是朱兰博士的适用性质量,朱兰博士认为产品质量就是指产品的适用性即适合使用的特性。其实休哈特博士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对质量有过精辟的表述,他认为:质量兼有主观性的一面(顾客所期望的)和客观性的一面(独立于顾客期望的产品属性);质量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是一定售价下的价值;质量必须由可测量的量化特性来反映,必须把潜在顾客的需求转化为特定产品和服务的可度量的特性,以满足市场需要。正是由于质量的主观性一面,质量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而且随着顾客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同样正是由于质量的客观性一面,使得对质量进行科学的管理成为可能。

随着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在企业的广泛应用,ISO9000关于质量的定义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在ISO9000:2000中质量的定义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在这个定义中,产品质量指产品满足要求的程度、满足顾客要求和法律法规要求的程度。因此,质量对于企业的重要意义,可以从满足顾客要求,满足法律法规的重要性程度来加以理解。其中顾客要求是产品存在的前提。

在这个定义中,所指的“固有的”(其反义是“赋予的”)特性是指在某事或某物中本来就有的、尤其是那种永久的特性,包括产品的适用性、可信性、经济性、美观性和安全性等等。

(1)适用性

适用性是指产品适合使用的特性,包括使用性能、辅助性能和适应性。注意产品的使用性能与产品功能的区别:产品的功能反映产品可以做什么,产品的使用性能是指产品做的怎么样;辅助性能是指保障使用性能发挥作用的性能;适应性是指产品在不同的环境下依然保持其使用性能的能力。如一辆轿车,其有无天窗属于汽车的功能范畴,不属于质量范畴,天窗是否好用是否漏水则属于使用性能问题,属于质量范畴;一块手表走时是否准确属于使用性能范畴,是否带有夜光则属于辅助性能范畴,是否提供防水功能则是适应性范畴。

(2)可信性

产品的可信性包括可靠性和可维修性。可靠性是指产品在规定的时间内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它是从时间的角度对产品质量的衡量。可维修性是指产品出现故障时维修的便利程度。对于耐用品来说,可靠性和可维修性是非常重要的,如汽车的首次故障里程、平均故障里程间隔、车体结构是否易于维修等都是顾客十分重视的质量指标。

(3)经济性

产品的经济性是指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所需投入费用的大小。经济性尽管与使用性能无关,却是消费者所关心的。如空调器是一种需要消耗电能的产品,在达到同样的制冷效果下能耗越低给顾客带来的节约就越大;洗衣机则是一种需要大量消耗水的产品,在达到同样洗净比的前提下,用水越少则其经济性越好。

(4)美观性

产品的美观性是指产品的审美特性与目标顾客期望的符合程度。顾客通常不会对一种产品的审美特性提出具体要求,但当产品的外观、款式、颜色不符合顾客的审美要求时,顾客就会排斥这种产品;当产品的外观、款式、颜色符合顾客的审美要求时,顾客就会被这种产品所吸引。如瑞士SWA TCH手表的成功更多地应归功于其对顾客审美需求的准确把握。

(5)安全性

产品的安全性指产品在存放和使用过程中对使用者的财产和人身不会构成损害的特性。不管产品的使用性能如何、经济性如何,如果产品存在安全隐患,那不仅是消费者所不能接受的,政府有关部门也会出面干涉或处罚生产企业。对于家用电器、汽车、工程机械、机床设备、食品、医药等等,安全性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质量指标。

因此,对产品质量的评价判断可以从以上5个方面来综合考虑。当然,对于不同的产品来说,质量的内涵可能有所偏重,有的产品如易耗品不需要考虑可维修性的问题,有的产品如复印纸不需要考虑安全性的问题,有的产品如地下供热管道则无须过多考虑美观性的问题。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必须深入识别顾客对产品质量特性的关注重点,避免闭门造车,防止顾客关心的质量特性不足、顾客不重视的质量特性投入过多的情况发生。

另外,企业还应注意理所当然的质量特性与富有魅力的质量特性的区别。如果企业的产品仅仅具有理所当然的质量特性,只能保证顾客不会不满意,但无法保证顾客满意;只有富有魅力的质量特性,产品才会有吸引力,企业才会赢得忠诚的顾客。如果企业满足于理所当然的质量特性表现,那么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就可能出现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的效果。我国有家知名钟表制造企业在深陷亏损困境之时,其质量部门负责人还坚持认为企业亏损的原因在于产品质量太好、产品太耐用导致的顾客需求不旺,殊不知这位质量负责人所指的质量仅仅是理所当然质量的一个方面,难怪企业无法吸引更多的顾客。

但理所当然的质量和富有魅力的质量特性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原来富有魅力的质量特性会逐渐变为理所当然的质量特性而不再具有吸引力。如早在1908年,通用汽车公司的工程师们在皇家汽车俱乐部会员们的面前拆解了3辆凯迪拉克轿车,并把这些零件混在一起,而后从中选择零件重新组装成车,然后驾车绝尘而去。这令在场的会员极为震惊,认为凯迪拉克车质量之高令人惊叹。显然,在当时汽车零件具有互换性是一种了不起的质量特性,是一种富有魅力的质量特性,这也是福特公司的N型车和T型车取得辉煌成功的重要原因;然而时至今日,即使农用三轮车的零部件也具有极高的互换性,零部件的标准化和互换性已经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不再是吸引顾客的富有魅力的质量特性。因此,任何企业都不能一味抱着过去的成功模式不放,需要积极寻求并打造富有魅力的质量。质量的未来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下列7种关键的力量将对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1)质量必须建立终端—最终结果。为了体现质量的真实效果和投资价值,我们必须全面使用金融、经济和企业界的语言,并且把他们的语言变成我们的母语,而不是当作一种外语。

(2)管理系统将日益吸收质量功能。未来质量专业将会更加分散地运用于不同领域,并将愈加变成优秀管理的一个有机的部分。质量专业人员的角色将会变化,从过去的替雇员改进质量,转移到帮助雇员自己改进质量,质量工作将不再是单独的岗位,它将成为各种岗位工作的一部分。

(3)质量将会是每一个人的工作。通过教育和培训,如六西格玛等先进的质量工具已经被企业的管理者们所掌握。他们许多人达到了黑带级的水平。

(4)广泛应用于经济领域后的质量手段其实际效果需要被证实。随着质量方法被广泛的应用于社会问题、环境问题、经济问题,采用质量方法所耗费的成本和他所带来利润之间的关系将被关注。六西格玛在公司的运用能提供一些方面的实例,质量方法能帮助降低成本成为人们对质量工作的一种具体要求。

(5)全球范围内,对产品与服务要求的提高将带来全球性的工作压力。由于项目、利润、产品等方面的要求,大型公司增加了雇员在国家之间的流动,这些新的地球公民的人数还在扩大。在新加入进来的人数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在家里使用计算机而获得世界范围内的知识,并以这种知识为本企业服务雇员。

(6)对商业领袖的信任和信心将会减弱。消费者的自我意识将日益强烈,对于他们掏钱购买的产品的组织的要求也更高。

(7)消费者的期待值将会提高。已经习惯了网上购物的快速、方便和优秀的客户服务方式的消费者,将会把这些要求加之于传统的零售商身上。政府、公益事业、慈善机构也将受到因特网所带来的改变传统方式的压力。

根据上述推测,我们可以归纳出4种假定,这种假定都是不确定的,他们能否变为现实取决于质量领域工作者的努力。这4种假定是:

(1)知识的果实。这是4种概念中最有可能实现的。质量这一概念将作为一种知识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如六西格玛、数据统计分析等。

(2)回到过去。经济和社会发展循环不良,质量领域由于其成果不显著,受到现行的成本方式制约,没有及时抓住重大问题或反应迟缓而最终归于灭失。

(3)维持现状。在这种情形中,可持续性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原则。质量现在已经被广泛认可为一种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质量的理念、技术、工具已经广为人知。不过,这一进步主要归功于政府推动。现在也有一种家长制或集权制的思想在露头。

(4)质量花园。在这种情形中,世界已经真正成了全球村。技术、商业、社会和生物和谐相处,大型公共机构在互相信任、互惠互利的社会环境中运转自如,世界范围内的交流如呼吸一样自然,质量渗入到人类活动的每一个方面,全世界的人们都为使人类更加美好这样一个共同的目标互相联系,努力工作。

对上述4个方面进行分析,我们能大略分析出质量在未来几年内发展的走向。

(1)质量功能的扩散和综合。质量将变得比其他任何时候都重要,但是狭义的质量概念或质量领域将会缩小、减弱。质量的工具和知识将会被从事不同类型工作的人们广泛的选用。(2)创造新一代工具和技术。

(3)充分考虑人的因素。

(4)强调经济效益。

从质量中淘金

“如果价格不比人家便宜,质量就得超过人家。”这是一条定律。

然而,这条定律也只说对了一半。因为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也有助于成本的降低。

美国麦肯锡集团曾做过一项调查,质量管理优秀的企业与管理较次的企业相比,次品低于后者的20倍,而其产品中被认为超过竞争要求的数量则为后者的两倍。同时,根据其一项加权质量标准显示,“优质”企业和“欠佳”企业都显示,质量直接关系到利润和销售额的增长。

不可否认,产品质量的改进能够带动生产效率的提高。消除了失误、非增值活动和浪费,企业资源的利用会更加充分。如果企业想提高产品的利润,那么在产品质量方面就应该注重减少失误、消除非增值活动与浪费现象,以降低质量成本。

现实中,我们对高质量、低成本理解的贫乏是很广泛的,以至于大部分企业严重低估了不良质量的实际成本。据有关专家测算,实际成本通常是被估计数值的3~5倍。如果我们第一次就将产品设计准确,第一次就将产品制造完美,我们就将节省重新设计、返工、废料、重新检测、维修等多项工作的所有成本。

通用、摩托罗拉这些早已建立质量改进过程的企业,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被证明为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使企业可以鉴别并量化那些至关重要的质量管理流程,以减少和消除不良质量及与之相关的成本。通过使用质量成本管理,消除不良质量成本被证明是一个有竞争力的战略。

所幸的是,不少企业管理层已经开始行动了。他们视质量为竞争工具,关注质量改进,并尝试把它同企业战略结合起来。努力通过质量管理的加强,降低成本、提高盈利能力,以此来提高企业抗衡市场的能力和持续竞争的优势。

品牌是一种境界

品牌是一种由名字、标识、图案、符号等元素组成并通过商业注册的名称,它所传递的是本企业或本品牌的产品及经营理念。通过品牌的建立,在市场上起到与竞争对手相区隔的作用。

品牌既然能起到传递本企业或本品牌的产品及经营理念的作用,那么品牌就是有境界的。品牌附加价值的高低、品牌运营的成功与否、品牌气度的高雅低俗,品牌内涵的大小等都和品牌的境界大小有关。

品牌的境界可分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层次的境界为品牌的知名度。品牌的知名度是指一个品牌被消费者所能认知的程度,即在众多的品牌中,消费者能知道某个品牌并拥有第一提及的比率,不易被遗忘。如红旗、捷达轿车,波导手机,美的,万家乐热水器,帅康烟灶等。

第二层次的境界为品牌的美誉度。品牌的美誉度是在品牌的知名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指市场和消费者对这个品牌能动的价值认知,对品牌文化或品牌服务行为的赞美程度。主要表现形式是消费者通过自觉的、快速的购买行为和传播行为来体现。在中国市场具美誉度品牌很多,如别克、广州本田骄车,TCL手机,志高、格力空调,罗西尼手表,英雄钢笔,雅戈尔西服,长虹彩电,方太油烟机等。

第三层次的境界为品牌的价值度。价值度是指这个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价值地位,即一个品牌它被消费者认定为是高价值品牌还是低价值品牌。高价值品牌在市场的主要表现为:技术标准苛刻于其他品牌;在行业中销售利润率较高;品牌的号召力强大,被消费者“认知并崇拜”,在消费群体里,对高价值品牌产品产生“即时购买”和“潜在购买”的比率很高;品牌的价值炫耀性高,所谓“品牌价值炫耀性”是指对销售的目标受众产生高度炫耀的价值,目标受众能够以拥有这个品牌而产生相应的心理满足,以此为炫耀和“体验快感”。

那么,品牌的境界主要通过什么方式来体现呢?具体为:

品牌精神理念。品牌的精神理念是奠定品牌境界的核心基础,品牌主具有什么样的精神理念,就会营造出什么样的品牌境界,这在众多的中外优秀品牌价值管理案例中已得到印证。

品牌价值。境界高的企业品牌往往从事创造高附价值的产品,注重对“品牌价值炫耀性”的提炼塑造,目前在中国的豪华奢侈品牌无不如此;而境界低的企业品牌,则热衷于低值品牌,善打价格战。

品牌技术。高境界的品牌往往在技术上精益求精,或者是追求最先进的技术,将此技术转化为一种实用的产品,并且用它来造福消费者,造福社会;低境界的品牌往往在技术上更新比较慢。

品牌服务。高境界的品牌在服务上也是追求高标准、能动的人性化服务,想消费者所想;低境界的品牌往往只提供被动的服务,或不愿意提供服务。服务的境界不同导致品牌的境界

不同,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海尔品牌和科龙、海信、荣事达等品牌难分伯仲,但海尔品牌拥有一种对消费者“真诚服务到永远”的可贵主张,所以很快使海尔在众多旗鼓相当的竞争对手角逐中脱颖而出,迅速成为世界级的企业。

品牌美感。品牌的有形美感主要是通过品牌标志来体现的。高境界的品牌往往标识和品名独特,极富亲和力;低境界的品牌其标识和品名往往平庸,肤浅缺乏大气。品牌标识的美感在商标设计时就应该考虑到了,一些颇具品牌美感的商标都是格外注重设计的美感和内涵,如奥迪、奔驰、欧米茄、万宝龙、江诗丹顿等品牌标识的设计,可以说是巧夺天工的,而很多中国企业在商标命名和设计时是随意轻率的。

目前中国企业在品牌塑造和品牌资产的管理上还十分缺乏艺术能力,所以众多中国企业的品牌境界仍停留在第一个层次,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中国企业应该快速反应,努力创造出大境界的品牌,以此在商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质量改进:实现质量振兴的必要之举

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在中国开展已有20年的时间。但是,不容否认我们的质量与国际先进的企业集团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究其原因,有些企业一旦生产出成型产品,就开始守摊子、吃老本,不是真正把气力放在改进产品上,而是用在怎样降低生产成本和把广告做得更好的筹划上,把大量精力耗费在打价格战上,质量停滞甚至滑坡。因此,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需要持之以恒的质量改进工作。

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质量改进就是为向本组织及其顾客提供更多的收益,在整个旨在提高活动和过程的效益和效率的各种措施。

一、质量改进的原动力

纵观质量改进的动力源,不外乎来自三个方面:企业最高决策层的推动、顾客的推动、政府和新闻媒介的推动。首先,企业最高决策层对企业的质量管理和产品质量负全面的责任,他必须不断地为顾客提供满意的质量,同时还要考虑自己的产品应如何超过这些要求,提供新的产品,为企业不断提出新的目标。最高决策层必须认真地研究改进的过程,使企业的质量改进处于主动状态,改进的行为是自觉的、积极的而不是被动的,这样的改进必然会取得成功。其次,顾客对质量的推动。随着全球经济竞争的加剧,国内顾客期待外来高质量产品的大量涌入,对质量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为了满足顾客日益膨胀的对产品质量的需求,使企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必然要求不断的进行质量改进,最高决策层的责任就是必须变被动改进为主动改进,真正把顾客的推动当成企业取胜的原动力,这样才能取得改进的成功。其三,各级政府、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新闻媒介的推动。质量与普通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也与国家的经济密不可分。1992年以来,国家先后制定颁布了一系列有关质量的法律、法规文件,对规范质量行为、加强质量工作,推动产品质量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还先后推出了“质量万里行”、“3.15消费者权益日”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政府和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离不开新闻媒介的正确宣传和引导。以上三个方面都是对质量改进的重要推动,为实现质量振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建立新的观念,规范质量改进行为

多年来,各级政府和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质量改进十分重视,质量改进行为也得到了初步的规范,质量水平已取得长足的提高,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依笔者之见,为了取得改进过程的成功,企业必须建立新的观念,进一步规范质量改进行为。

(1)顾客的需求是质量改进的原动力,用户是上帝不是一句空话,用户永远是对的。

(2)质量改进是经营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质量改进贯穿于产品设计、生产、销售、服务过程的始终,质量改进体现在每一道工序或环节中,放松生产过程控制谈质量改进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任何时候都有改进的余地,质量改进没有尽头;顾客的需要就是企业努力的方向。改

进是超越而不是维持;不是简单意义上维持和对不合格产品质量的纠正。质量改进有时是自我否定,也就是永不满足,追求卓越。

(4)最高决策层的组织和积极参与是质量改进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改进离不开最高决策层的亲自组织参与,否则,就不可能始终保持主动进攻的态势,质量改进难以真正推行。 (5)全员参与是改进取得成功的基础,质量管理不是领导者个人的事,质量改进要靠全体职工的参加,体现了全员性,要使改进成为职工的集体行为和自觉行为。

(6)制定和贯彻“零缺陷管理”的工作标准和目标;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是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7)改进的重点是过程而不是人本身,改进必须重视生产产品的过程和各个环节。

(8)改进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有多方面的配合,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需要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形成规范的运作模式。

(9)充分收集用户对产品质量的信息反馈是改进的重要基础和来源,要对用户提供的重要信息给予必要奖励,加强对市场质量、品种、需求预测和调研是改进取得更大成效的有力保证。只有产品质量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企业和消费者才会有双赢的结局。

为什么要选择六西格玛设计

1、六西格玛设计将决定产品的固有质量,六西格玛改进冲破不了“五西格玛墙”

我们知道六西格玛改进是对现有流程的改进,主要针对产品/流程的缺陷产生原因从根本上予以消除,没完没了不断改进,使流程趋于完美,六西格玛黑带的全部心血和全部精力都放在流程改进上,为了追求完美、不断突破,黑带们经常寝食不安,但改进是有极限的,试想不论你如何改进,就算制造等后续过程一点都“不走样”,产品充其量也只能达到设计的固有质量。据国外调查统计当改进使流程水平达到约4.8西格玛水平时,就再难以突破,我们经常说的“五西格玛墙”,就是指这个“突破极限”,此时即是你增加投入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绩效,但可能会得不偿失,此时我们就应当选择六西格玛设计,对现有流程再设计。这是指已存在流程的情况。如果是开发新产品、新业务流程,那当然一开始就应该用六西格玛设计,以一个工业产品的质量形成为例,质量主要由需求分析质量和设计质量决定的,设计质量决定了产品的固有质量。从产品研制的时间序列来看,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生产控制各不同阶段对产品质量的影响是不同的,下图是“质量杠杆图”。

图中形象说明对质量影响最大的是产品的设计阶段,其次是工艺设计,再次是生产控制。因为一旦产品图纸和技术规范形成后,固有质量已基本形成;其后的工艺设计是为了保证设计要求的实现,生产控制则是为了达到技术规范的要求(符合性),在此阶段几乎没有进一步提高产品固有质量的可能。我们目前进行的六西格玛改进活动大都集中在杠杆图中“控制阶段”,也就是对现有产品/流程进行测量、分析、改进并将改进成果固化(控制),以达到减少缺陷,保证质量符合要求。如果在设计阶段就赋予产品很高的固有质量,产品才有可能实现高质量。六西格玛设计就是在一开始赋予产品六西格玛、甚至七西格玛的固有质量水平,以保证产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六西格玛质量。

2、改进行动启动的越早,预防成本就降的越低

在现实中同样一个问题,发现得越早,付出的代价越小,而越晚,则付出的代价越大。质量问题也是如此。据国外调查统计,假如某个质量问题在草图设计中被发现,采取措施进行改进的代价是1美元的话,那么在产品生产阶段被发现,采取纠正措施进行质量改进的代价可能就是100美元;如果在出厂检验时才被发现,这时采取措施的代价将要花去10000美元;如果是在顾客使用中被发现,甚至在顾客使用时发生了质量事故,这时解决问题的代价可能要达到10万甚至百万美元。这种损失是呈几何级数增加的。

六西格玛设计就是在产品/流程设计一开始就开始找缺陷,将一切可能的问题消灭在萌芽

状态,努力创造一个新的更好的产品/流程,此时的预防性改进当然是最经济的做法,这是人们寻觅已久的预防缺陷的方法。

3、六西格玛设计还可以为企业带来多方面的收益

我们一再提到六西格玛设计可以在提高质量、提高产品可靠性的同时还可降低成本、缩短研发周期、减少维修成本......,如此之多的好处已远远超过了一般人的想象力,好像是天方夜潭,天下那有这般好事?事实确实如此,开展六西格玛设计的企业最有发言权,而那些聪明的人总是相信事实,六西格玛设计为企业带来的收益有目共睹,不然世界最富有、最聪明的比尔盖茨为什么会宣布今后该公司所以产品都要进行六西格玛设计呢?

六西格玛设计可以使企业从以下方面获得利润:

●当产品满足顾客需求,提高了本公司产品在市场的占有率,销售量增加带来利润的增加。

●产品质量超出了顾客的预期,生产具有魅力质量的产品企业就有提高价格的理由。提价为企业带来利润。

●六西格玛的健壮设计(参数设计、容差设计)使产品实现了低成本下的高质量,经过参数设计的产品其理论成本必然下降,即原材料等成本下降为企业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此外高质量意味着产品质量稳定,产品良好的稳定性,也减少了内外质量故障等劣质成本,同时还为企业降低了管理成本。

我们知道单位产品的利润=价格-制造成本,制造成本包括理论成本、劣质成本、管理成本等,六西格玛设计在优化设计阶段达到制造成本下降,产品质量(稳定性)提高,为企业带来的利润近在眼前。

六西格玛的健壮设计还使产品具有了很高的抗干扰能力,这是健壮设计的又一显著特点,就是说同一产品不论在西藏还是在海南的环境下都能发挥其功能,在操作方面不论你是熟练的老手还是孩童在操作上瞎折腾,产品都会稳定运行。产品的抗干扰能力使产品的可靠性提高,使制造企业的维修费用和使用者的运行费用同时下降,对企业有利润,对社会有好处。六西格玛设计还使产品的设计修改次数降低,研发周期大大缩短,不仅使产品能及时投放市场,为企业带来新的效益增长点,还降低了产品的开发成本,一举多得。

进行了六西格玛设计的产品在制造等后道过程减少了缺陷机会,也减少了改进的工作量,使企业可以真正实现哑铃式的管理模式,增加开发人员力量进行真正的预防,减少现场忙于改进的“救火队员”的工作量,使企业质量管理工作进入良性循环。

六西格玛设计流程是什么

六西格玛改进的DMAIC流程几乎成了美国许多企业的标准管理流程,与DMAIC相似,六西格玛设计也有自己的流程,但没有统一模式,目前专家提出的六西格玛设计流程有以下几种,如DMADV,即定义、测量、分析、设计、验证;DMADOV流程,在DMADV流程中增加了“优化”环节,是DMADV流程的发展;还有DCCDI流程,指的是定义、顾客、概念、设计、实现;DMEDI流程,指的是定义、测量、研究、概念、实现;还有一种是新生代的质量管理专家ASI的乔杜里先生提出的IDDOV,即识别、定义、概念设计、优化设计、验证设计。当然还有其他的六西格玛设计流程不断出现,虽然流程表述不同但内容却大同小异。IDDOV是大家公认的适应于制造业的六西格玛设计流程,我本人也非常推崇IDDOV流程,因为六西格玛设计大多数情况下是针对新产品、新工艺、新业务,而这些新项目本身还没开始,不需要测量、分析,在识别定义后直接进入概念、优化设计、验证阶段更合理。本文所叙述的六西格玛设计都是基于运用IDDOV方法进行的六西格玛设计。以后的章节会详细介绍IDDOV六西格玛设计流程。

什么是六西格玛设计(DFSS)什么是六西格玛设计

六西格玛设计就是按照合理的流程、运用科学的方法准确理解和把握顾客需求,对新产品/新流程进行健壮设计、使产品/流程在低成本下实现六西格玛质量水平。同时使产品/流程

质量的内涵

质量的内涵1 质量管理2010-08-12 09:59:00 阅读44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欢迎您加入“标准化管理”圈子! 调查:您认为标准化管理在制造业企业应该突出哪些作用? (一)质量 ISO9000:2005《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将质量定义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该定义是从“特性”与“要求”两者之间的关系角度来描述的,也就是说,质量是某种事物的“特性”满足某个群体“要求”的程度,满足的程度越高,该事物的质量越好;反之,该事物的质量越差。拥有“特性”的某种事物可以是产品、服务、过程、组织、体系、人及至它们的组合。 (二)产品质量 根据质量的概念,产品质量可定义为:某种产品的一组固有特性满足以顾客为中心的企业利益相关者要求的程度。“固有特性”是指某事物中本来就有的,尤其是那种永久的特性,如汽车的耗油量。“固有”的反义是“赋予”或“外在”,如“价格”,不属于质量特性。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供应商、物流公司、银行、保险公司、中介机构、顾客、政府、社区、媒体、消费者利益保护组织和其他对企业产品质量关注的社会团体或个人。顾客是企业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最终消费者、中间商、设备和原材料采购者、社会集团等。产品的固有特性应该满足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要求。 (三)产品设计质量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认为,产品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也不仅仅是制造出来的,而是产品生产经营全过程管理的结果。朱兰(J.M.Juran)的质量螺旋模型提出了形成产品质量的13个环节,其中,市场调研质量和设计质量属于广义的市场营销质量职能范畴。 产品设计是把企业利益相关者的需要转化为原材料、零部件、产品和过程的技术规范的活动。产品的设计质量是指与产品设计有关的质量,即把以顾客为中心的企业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转化为规定等级内的产品设计特性。 实践表明,在新产品正式投产上市之前,如果没有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开展设计工作,其结果必然是由于“先天不足”而导致营销活动的失败。因此,确保产品的设计质量是企业在新产品设计开发活动中的工作重点,其实现途径是标准化,没有标准化不可能保证产品的设计质量和设计效率。 质量的内涵2 质量管理2010-08-14 08:53:36 阅读16 评论2 字号:大中小 ---产品标准中的质量要求 主要包括:产品的环境适应性、使用性能、理化性能、稳定性、健康、安全和环境保护、耗能指标、外观和感官要求、材料要求、工艺要求和其他要求。服

全面质量管理试题及答案大全要点

全面质量试题解答第 1 页共 1 页 第一部分基本概念和原理 第1章质量 一、填空题 1.质量是指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2.ISO 9000标准把质量特性定义为:与要求有关的产品、过程或体系的固有特性。 3.产品质量特性包括:性能、寿命、可信性、安全性和经济性。 4.服务质量特性一般包括:功能性、时间性、安全性、经济性、舒适性和 文明性等六个方面。 5.产品的自然寿命是指产品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完成规定功能的总时间。 6.产品的可靠性是指产品在规定的时间内和规定的条件下,完成规定功 能的能力。 7.产品的经济性是指产品在整个寿命周期内的费用,是制造费用和使用 费用的总和。 8.过程是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 9.质量职能是指为了使产品具有满足顾客需要的质量而进行的全部活动 的总和。 10.质量环是指对产品质量的产生、形成和实现过程进行的抽象描述和

理论概括。 11.魅力特性是指如果充分的话会使人产生满足,但不充分也不会使人产 生不满的那些特性。 二、判断题 1.质量是指产品或服务满足顾客需求的程度。 ( × 2.产品的可靠性是指产品满足使用目的的所具备的技术特性。 ( × 3.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博士从顾客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著名的“适用性”观点。他指出,“适用性”就是产品符合规范或需求的程度。 ( × 4.从质量和企业关系方面看,提高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保证。( √ 5.由于质量特性是人为变换的结果,因此我们所得到的或确定的质量特性实质上只是相对于顾客需要的一种代用特性。这种变换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顾客的需要能否得到满足。( √ 6.顾客满意是指顾客对其要求已被满足的程度的感受。( √ 7.顾客是指组织外接受服务和使用产品的个人或团体。 ( × 8.国际标准化组织把产品分成了四个大类:即硬件、软件、服务、流程性材料。( √ 9.提高质量能带来全社会的效益,但是生产企业的成本会增加。因为质量越高,成本也越高。 ( × 10.魅力特性是指那些如果充分就会使人产生满足,不充分就会使人产生不满的特性。 ( × 三、选择题

全面质量管理文章

全面质量管理 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 全面质量管理 英文名称: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 TQM 定义: 对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全员参与为基础的管理方法。 所属学科: 通信科技(一级学科) ;政策、法规与管理(二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 ):是指在全面社会的推动下,企业中所有部门,所有组织,所有人员都以产品质量为核心,把专业技术,管理技术,数理统计技术集合在一起,建立起一套科学严密高效的质量保证体系,控制生产过程中影响质量的因素,以优质的工作最经济的办法提供满足用户需要的产品的全部活动。 简介 特点: 1.它具有全面性,控制产品质量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 2.是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3.是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 4.是全社会参与的质量管理。 意义: * 提高产品质量 * 改善产品设计

* 加速生产流程 * 鼓舞员工的士气和增强质量意识 * 改进产品售后服务 * 提高市场的接受程度 * 降低经营质量成本 * 减少经营亏损 * 降低现场维修成本 * 减少责任事故 内涵: 是以质量管理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者,员工,供方,合作伙伴或社会等相关方收益而使组织达到长期成功的一种管理途径. 范围: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原理与其他概念的基本差别在于,它强调为了取得真正的经济效益,管理必须始于识别顾客的质量要求,终于顾客对他手中的产品感到满意。全面质量管理就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而指导人、机器、信息的协调活动。 全面质量管理原理概述: 1. 在“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这一短语中,“质量”一词并不具有绝对意义上的“最好”的一般含义。质量是指“最适合于一定顾客的要求”。这些要求是:a.产品的实际用途;b.产品的售价。 2. 在“质量控制”这一短语中,“控制”一词表示一种管理手段,包括四个步骤:a.制订质量标准;b.评价标准的执行情况;c.偏离标准时采了纠正措施;d.安排改善标准的计划。 3. 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可以划分为两大类:a.技术方面的,即机器、材料和工艺;b.人方面的,即操作者、班组长和公司的其他人员。在这两类因素中,人的因素重要得多。 4. 全面质量管理是提供优质产品所永远需要的优良的产品设计,加工方法以及认真的产品维修服务等活动的一种重要手段。 5. 质量管理的基本原理适用于任何制造过程,由于企业行业、规模的不同,方法的使用上略有不同,但基本原理仍然是相同的。方法上的差别可概括为:在大量生产中,质量管理的重点在产品,在单件小批生产中,重点在控制工序。

如何推行全面质量管理TQM

如何推行全面质量管理(TQM) 前言: 1. TQM 的概念之前吴先生有跟各位分享过,我今天要跟各位分享的是”如何来推行TQM”. 2. 成功三要素告诉大家要”立即行动”,但如果缺乏”耐心”往往也是事倍功半.什么是耐心?下面与大家来分享一个故事:”清朝中叶有个人中了进士,然后被派到一个地方去做知县,他的一个曾经做过 知县的朋友来给他送行”,说:”为官最要紧的是要有耐心,否则很容易草菅人命(古时候没法院由县令 判决)”进士点头答应了.他的朋友隔了一会儿又说:”别忘了要有耐心唷”,进士又答应了,隔了一会 儿,他的朋友又说:”别忘了要耐心噢”,进士心里想:”这不是把我当小孩子吗?”于是发火了.他的朋 友摇摇头说:”您连三句话都忍耐不了,怎么可能会有耐心呢?”. 我们能不能忍耐三句话? 3. 人通过运动来增强体质, 下面我们来谈一谈如何推行全面质量管理. 一. TQM 简介: 1. TQM 即全面质量管理,除产品质量以外,还包括工作质量、业务质量、服务质量等等,您的一举一动都有”品质”.比如您的上司满意吗?您对下属的工作放心吗?,这是工作质量.有些人开会,讲课都喜欢故作高深,殊不知您只有让听的人懂,让听的人满意才能表示您的会议,讲课的质量才是好的,反之就不好.所以,听众懂不懂,满不满意正是衡量您讲课,开会训示的质量的好坏的唯一标准,懂得这个,在今后的工作中开口的时候才不致于”两个黄鹂鸣翠柳(不知所云),一行白鹭 上青天(越扯越远)”. 2. 狭义上我们所讲的”客户”就是指NIKE,但广义上的”客户”其实就是您的下一个部门或下一工序,即”后工程就是顾客”.3. QA 小组将在第二轮教育训练中推动找”顾客”活动,请问你是否知道你的客户是谁?若知道,要如 何服务? 二. TQM 架构: 很简单:1.要全员参与,所有单位参与,特别是上层的决心.2.要发挥各单位及每个人的的优势来做好质量. 三. TQM 目的: 最大目的是要”提升利益”,”客户满意”,”质量保证”,这些都是上层建筑.那么TQM 基础是什么?就 是”员工满意”,很多企业都只顾提升利益,却不知”员工满意”才能让利益持续提升,没有基础哪来建 筑?如同: 自 上 而 自上 而 下 自 下 而 上

全面质量管理基本知识复习题

全面质量管理基本知识复习题一 (概述部分) 一.填空题 1.顾客是指接受的或个人。 2.顾客既包括的顾客,也包括的顾客。 3.外部顾客包括 和。 4.顾客满意是指顾客对其已被的的感受。 5.顾客满意度是顾客接受产品和服务的感受与比较的结果。 6.顾客满意的基本特性包括主观性、和阶段性。7.质量成本是指企业为了保证满意的而支出的一切费用以及由于产品质量未达到满意而产生的一切的总和。 8.质量成本一般可以分为质量成本和质量成本两大类。 9.常见的质量经济分析方法主要由、寿命周期费用分析、以及质量改进分析组成。 10.为了确保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为了有效保护消费者的安全、健康,必须要对生产产品的企业进行必要的监控。监控主要包括监督和监管。 二.判断题 1.企业是一个经济组织,企业可以忽视顾客、忽视质量、通过获得最大利润来确保企业的生存和发展。()2.质量管理是通过使顾客满意而达到企业长期成功的管理方法。()3.顾客就是指在组织外部接受服务和使用产品的个人和团体。()4.如果顾客的实际感受与期望价值一致,顾客就会非常满意,因此顾客就会成为忠诚的顾客。 ( ) 5.朱兰博士提出的“质量大堤”的观念是强调企业需要用质量来确保生存和发展。()6.凡是因制造有缺陷的产品而直接或间接发生的有关费用,都属于质量成本的内容。()7.产品质量的好坏,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 ) 8.提高经济效益是企业竞争中取胜的根本保证。()9.提高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保证。()

10.质量成本是指企业为了保证满意的质量而支出的一切费用以及产品质量未达到满意而产生的一切损失的总和。 ( ) 三.选择题 1.是指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A.质量 B.质量管理 C.质量控制 D.质量改进 2. 指顾客对其要求已被满足的程度的感受。 A.顾客期望 B.顾客满意 C.顾客满意度 D.顾客感受 3.顾客满意的程度与顾客自身条件如知识和经验、收入状况、生活习惯、价值观等有关,这反映了顾客满意特性。 A.主观性 B.层次性 C.相对性 D.阶段性 4. 是研究企业经济效益与质量之间的关系的活动。 A.质量成本分析 B.价值工程 C.寿命周期分析 D.质量经济分析 5.在产品制造和销售过程中所发生的质量成本称为。 A.内部故障分析 B.间接质量成本 C.直接质量成本 D.外部故障成本 6.是顾客接受产品和服务的实际感受与期望值比较的结果。 A.顾客感受 B.顾客满意度 C.顾客满意 D.顾客期望 7.为了确保社会健康有序发展,为了有效保护消费者的安全、健康,必须对质量进行必要的监控,主要的监控方法有。 A.政策监管 B.群众舆论 C.社会监管 D.政府监管 8.指出下列哪些是预防成本。 A.质量管理培训教育费 B.进货检验费 C.保修费 D.质量体系程序制定费 四.简答题 什么是顾客、什么是顾客满意?

全面质量管理的八大原则要点

全面质量管理的八大原则 ◆以顾客为中心 全面质量管理的第一个原则是以顾客为中心。在当今的经济活动中,任何一个组织都要依存于他们的顾客。组织或企业由于满足或超过了自己的顾客的需求,从而获得继续生存下去的动力和源泉。全面质量管理以顾客为中心,不断通过PDCA 循环进行持续的质量改进来满足顾客的需求。 ◆领导的作用 全面质量管理的第二大原则是领导的作用。一个企业从总经理层到员工层,都必须参与到质量 管理的活动中来,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企业的决策层必须对质量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我国的《质量管理法》中规定,质量部门必须由总经理直接领导。这样才能够使组织中的所有员工和资源都融入到全面质量管理之中。 ◆全员参与 全面质量管理的第三大原则就是强调全员参与。在70年代,日本的QC小组达到了70万个,而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注册的QC小组已经超过了1500万个,这些QC 小组的活动每年给我国带来的收益超过2500亿人民币。因此,全员参与是全面质量管理思想的核心。 ◆过程方法 全面质量管理的第四大原则是过程方法,即必须将全面质量管理所涉及的相关资源和活动都作为一个过程来进行管理。PDCA循环实际上是用来研究一个过程,因此我们必须将注意力集中到产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全过程。 ◆系统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的第五个原则是系统管理。当我们进行一项质量改进活动的时候,首先需要制定、识别和确定目标,理解并统一管理一个有相互关联的过程所组成的体系。由于产品生产并不仅仅是生产部门的事情,因而需要我们组织所有部门都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的需求。 ◆持续改进 全面质量管理的第六个原则是持续改进。实际上,仅仅做对一件事情并不困难,而要把一件简单的事情成千上万次都做对,那才是不简单的。因此,持续改进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思想,统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正是为了更好地做好持续改进工作。 ◆以事实为基础 有效的决策是建立在对数据和信息进行合乎逻辑和直观的分析的基础上的,因此,作为迄今为止最为科学的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也必须以事实为依据,背离了事实基础那就没有任何意义,这就是全面质量管理的第七个原则。 ◆互利的供方关系 全面质量管理的第八大原则就是互利的供方关系,组织和供方之间保持互利关系,可增进两个组织创造价值的能力,从而为双方的进一步合作提供基础,谋取更大的共同利益。因此,全面质量管理实际上已经渗透到供应商的管理之中。

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和原理

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和原理 一、什么是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 就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二、全面质量管理的概述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费根堡姆和质量管理专家朱兰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的概念,认为“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客户要求的条件下进行生产和提供服务,把企业各部门在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中构成为一体的一种有效体系”。60年代初,美国一些企业根据行为管理科学的理论,在企业的质量管理中开展了依靠职工“自我控制”的“无缺陷运动”(Zero Defects),日本在工业企业中开展质量管理小组 (Q.C.Circle/Quality Control Circle)活动行,使全面质量管理活动迅速发展起来。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可以概况为四句话十八字,即,一个过程,四个阶段,八个步骤,数理统计方法。

一个过程,即企业管理是一个过程。企业在不同时间内,应完成不同的工作任务。企业的每项生产经营活动,都有一个产生、形成、实施和验证的过程。 四个阶段,根据管理是一个过程的理论,美国的戴明博士把它运用到质量管理中来,总结出“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四阶段的循环方式,简称PDCA循环,又称“戴明循环”。 八个步骤,为了解决和改进质量问题,PDCA循环中的四个阶段还可以具体划分为八个步骤。1)计划阶段:分析现状,找出存在的质量问题;分析产生质量问题的各种原因或影响因素;找出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针对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提出计划,制定措施。2)执行阶段:执行计划,落实措施。3)检查阶段:检查计划的实施情况。 4)处理阶段:总结经验,巩固成绩,工作结果标准化;提出尚未解决的问题,转入下一个循环。 在应用PDCA四个循环阶段、八个步骤来解决质量问题时,需要收集和整理大量的书籍资料,并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系统的分析。最常用的七种统计方法,他们是排列图、因果图、直方图、分层法、相关图、控制图及统计分析表。这套方法是以数理统计为理论基础,不仅科学可靠,而且比较直观。 三、全面质量管理原理概述 1.在“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这一短语中,“质量”一词并不具有绝对意义上的“最好”的一般含义。质量是指“最适合

质量管理的发展史及含义

质量管理的发展史及含义 质量的概念 什么是“质量”? 什么是“质量”?“质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有许多不同的理解和表述。概括地说,“质量”必 须与主题事物的功能或用途、参数与特性、功能与程度关联起来。 质量(Quality):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可以理解为: 1).质量是以产品、体系或过程作为载体的。质量的内涵是由一组固有的特性组成。 2).顾客和其他相关方对产品、体系或过程的质量要求是动态的、发展的和相对的。它将随着时 间、地点、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才能确保持续的满足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要求。 3).固有特性是通过设计开发形成的属性。 A).物理特性(如机械、电器、化学、或生物特性),感官特性(如准时性、可靠性、可用行), 人体功效特性(如语言或生理特性、人身安全),功能特性(如电机转速、功率)等。这些固有的特性要求大多是可以测量的。它决定了产品、体系或过程满足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 质量管理的发展简史 质量管理在其发展过程中,大体上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质量检验阶段 质量检验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方式,始于本世纪3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工程师、科学 管理的创始人泰罗(F.W.Taylor),其主要贡献是:将检验作为一种管理职能从生产过程中分离出来,建立专职检验制度;包括设立专职的检验人员,检验机构。制定检验的基本依据――技术标准。泰罗还适应大量生产的要求,实施零部件的标准化、通用化,与之相关的计量技术也有很大的发展,最终是质量检验走向科学。 1924年,美国贝尔电话研究所的休哈特(W.A.Shewhart)博士提出了“预防缺陷”的概念。他 认为质量管理除了检验外,还应做到预防质量问题发生,解决的方法就是采用他所提出的控制图。与此同时,同属于美国贝尔电话研究所的的道奇(H.F.Dodge)和罗米格(H.G.Rommig)又共同 提出,在破坏场合采用“抽样检验表”,并提出第一个抽样检验方案。质量检验阶段一种延续到40年代。 2.统计质量管理阶段(简称SQC阶段) 统计质量管理形成于本世纪40-5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贝尔电话研究所的休哈特 (W.A.Shewhart)博士、道奇(H.F.Dodge)和罗米格(H.G.Rommig)等。 利用数理统计原理预防产生废品并检验产品质量,在方式上由专职检验人员转到由专业质量控 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承担。这标志着由事后检验的观点转变为防止质量事故的发生并事先加以预防的概念,是质量管理工作前进了一大步。 在统计质量管理的发展过程中,美国的质量管理专家戴明(W.E.Deming)博士,以及世界上的众多 学者都做出许多贡献,在实践中也取得显著的成果。 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简称TQM阶段)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的理论提出于本世纪60年代,至今仍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其主要代表 人物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费根堡姆(A.V.Feingbaum)朱兰(J.M.Juran)等他们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或称“综合质量管理”。费根堡姆于1961年出版了《全面质量管理》一书,主张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去加强质量管理,提倡讲究质量成本,加强企业经营中的全面质量管理。全

TQM核心理念

TQM核心理念 顾客满意:顾客即供应所提供产品的接受者,可以是组织内部的,也可以是组织外部的。附加价值:用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功能价值,追求组织最大的经营绩效和个人最大的工作绩效。持续改善:建立以PDCA回圈为基础的持续改善的管理体系 中心思想 1.高层管理的领导直接参与---全面品质管理,非要由高层管理直接领导不可。通常需要由总经理亲自领导,由高层人员组成的小组来策划及推动。传统意义的品质管理可通过授权给品质部门去进行,但全面品质管理则绝不能如此,必须由最高层的管理人员亲自统筹。任何公司若不能做到此点,大概可以无须推行全面品质管理。 2.全体员工上下一心、群策群力---这是很关键的一点。要注意的是“上下一心”并非只是口号,而是必需条件。这里说“上下一心”,至少包含了三方面的意思:一是上下各级同事皆充分明了公司的目标、方向和策略;二是他们充分认同及投入;三是他们清清楚楚地知道公司能达致目标对他们会有什么好处,即是说,要能把公司的利益与各级员工的利益结合起来。 3.具有竞争力的成本---这一点是全面品质管理的关键概念。很多人有这样的一个错觉,以为推行全面品质管理,必是费用惊人,导致成本上升。其实,绝大部分成功地推行了全面品质管理的企业,都是一方面为全面品质管理作了重大投资,提供更优质的产品或服务。施乐机构是美国最瞩目的一个成功地推行了全面品质管理的公司,在推行过程中的首六年内,把生产成本降低了20%。 4.提供高素质且不断改进之产品及服务---一方面要“高质素”,另方面要不断改进,尤其是后者,更是全面质量管理的焦点。高质素的具体定义,当然要适应市场定位、顾客期望、竞争环境等因素来决定,但关键的一点,就是今天的高质素,并不代表明天仍是高质素,市场竞争的环境千变万化,若不能不断断改进,很快便会被人家追赶上来,或是被抛离得更远。 5.在客户中建立优质及物有所值的良好声誉---若能做到上述四点,便很有机会达到这个境界。顾客导向是全面品质管理的中心思想,推行全面品质管理的公司,都必须令全体员工深明此昧。 工作程序 美国质量管理学家戴明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工作程序,他认为质量管理工作程序包括: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四个阶段周而复始运转,简称“PDCA循环”。计划阶段包括四个步骤:分析现状,找出质量问题;分析质量问题,找出影响质量因素;根据影响因素制定措施,提出改进计划,并预计计划效果;实施阶段是根据预计目标和措施,有组织的执行和实现质量控制;检查阶段是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检验,并发现不足之处;处理阶段包括两个步骤: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并将成功经验进行标准化,提出失败的预防措施。对未能解决的问题应转入下一个循环环节,作为下期考虑的目标。PDCA循环的特点是:依顺序进行,靠组织力量推动,周而复始,不断循环;大环套小环。整个企业的质量管理活动是大环,各部门、科室是独立的小环;螺旋式上升,质量管理不是停留在原地,而是不断总结和提高。 TQM基本原则

质量管理的定义和内涵

质量管理的定义和内涵 ISO 9000国际标准“质量管理”的定义是:“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此定义抽象,难理解,未给出的内容和特点。 笔者认为,的定义应是:规定质量方针、目标、职责和程序,并通过建立和保持的相关体系进行过程管理、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使其实施和实现的所有质量职能和活动。 对此定义的内涵解释如下: 1.是组织的全部管理工作的中心,应由最高管理者领导。 2.应规定: ①质量方针——组织应遵循的质量政策、质量观念和活动准则,以及质量追求和承诺; ②质量目标——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等应在一定时期内实现的量化要求; ③质量职责——与质量有关的各部门、各类人员应遵守的明确规定的质量职责和权限; ④程序——形成文件的程序是涉及的话过程的控制依据。 3.实施质量方针和实现质量目标是开展的根本目的。 4.系统、有效的质量管理应建立和保持的相关体系是体系,应通过这一体系进行: ①过程管理——过程的策划、建立、连续监控和,过程管理是的重要内容; ②质量策划——确定质量目标、必要过程和相关资源并输出质量计划,质量策划是的一部分; ③质量控制——采用监视、测量、检查及调控以达到质量要求,质量控制是的一部分; ④质量保证——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满足现定要求,得到证实,取得本组织领导、上级

特别是顾客的信任; ⑤质量改进——其措施包括纠正、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和改进措施,质量改进是的一部分。 5.质量管理通过体系进行过程管理、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确保质量方针、质量职责和形成文件的程序的实施和质量目标的实现,满足顾客要求,提高(将en.hamce译为“提高”比“增强”要确切)顾客满意。 6.质量管理通过组织的体系系统、有效地开展,涉及了组织的所有与产品质量直接和间接有关的职能和活动。 7.开展应考虑经济性,在确保质量和改进质量的同时,应使成本适当,实现质量和效益最佳化。 二、体系的定义和内涵 ISO 9000国际标准“体系”的定义是: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 此定义抽象,难理解,未给出体系的组成和特点。 笔者认为,的定义应是:为有效开展所设计、建立、实施和保持的相互关联和作用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的组合体。 对此定义的内涵解释如下: 1.欲有效开展质量管理,必须设计、建立、实施和保持体系。 2.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对依据ISO 9001国际标准设计、建立、实施和保持体系的决策负责,对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和提供适宜的资源负责;管理者代表和质量职能部门对形成文忏的促序的制定和实施、过程的建立和运行负直接责任。

全面质量管理应用案例

全面质量管理应用案例 案例:纽约市公园及娱乐局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技术 纽约市公园及娱乐部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城市公共活动场所(包括公园、沙滩、操场、娱乐设施、广场等)的清洁和安全工作,并增进居民在健康和休闲方面的兴趣。 市民将娱乐资源看作是重要的基础设施,因此公众对该部门重要性是认同的。但是在采用何种方式实现其使命,及该城市应投入多少资源去实施其计划却很难达成共识。该部门面临着管理巨大的系统和减少的资源。和美国的其它城市相比,纽约市的计划是庞大的。该部门将绝大部分资源投入现有设施维护和运做,尽管为设施维护和运做投入的预算从94年到95年削减了4.8%。 为了对付预算削减,并能维持庞大复杂的公园系统,该部门的策略包括:与预算和管理办公室展开强硬的幕后斗争,以恢复一些已削减的预算;发展公司伙伴关系以取得更多的资源等等。除了这些策略,该组织采纳了全面质量管理技术,以求“花更少的钱干更多的事”。 在任何环境下产生真正的组织变化是困难的,工人们会对一系列的管理时尚产生怀疑。因此,该部门的策略是将全面质量管理逐步介绍到组织中,即顾问团训练高层管理者让他们接受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理念,将全面质量管理观念逐步灌输给组织成员。这种训练提供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选择质量改进项目和目标团队的方法,管理质量团队和建立全面质量管理组织的策略。虽然存在问题,但这些举措使全面质量管理在实施的最初阶段获得了相当的成功。 有关分析显示了该部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所获得的财政和运做收益。启动费用是22.3万美元,平均每个项目2.3万美元。总共节省了71.15万美元,平均每个项目一年节约7.1万美元。这个数字不包括间接和长期收益,只是每个项目每年直接节约的费用。 在全面质量管理技术执行五年后,情况出现了变化。 该部门是政治任命的。以前的官员落选了,新一任官员就任后,TQM执行计划被搁浅了。新上任的负责人将其前任确立的全面质量管理技术看作是他能够忽略的其前任的优势。大部分成员没有完全理解或赞成TQM哲学,认为只是前任遗留下来的东西。但是新任同样面临着削减的预算和庞大的服务系统的问题,但却没有沿用前任采取的工具,其采用的是私有化、绩效管理等手段。 分析:

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

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 ): 是指在全面社会的推动下,企业中所有部门,所有组织,所有人员都以产品质量为核心,把专业技术,管理技术,数理统计技术集合在一起,建立起一套科学严密高效的质量保证体系,控制生产过程中影响质量的因素,以优质的工作最经济的办法提供满足用户需要的产品的全部活动。 特点: 1.它具有全面性,控制产品质量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 2.是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3.是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 4.是全社会参与的质量管理。 意义: * 提高产品质量 * 改善产品设计 * 加速生产流程 * 鼓舞员工的士气和增强质量意识 * 改进产品售后服务 * 提高市场的接受程度 * 降低经营质量成本 * 减少经营亏损 * 降低现场维修成本 * 减少责任事故 内涵: 是以质量管理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者,员工,供方,合作伙伴或社会等相关方收益而使组织达到长期成功的一种管理途径. [1]范围: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原理与其他概念的基本差别在于,它强调为了取得真正的经济效益,管理必须始于识别顾客的质量要求,终于顾客对他手中的产品感到满意。全面质量管理就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而指导人、机器、信息的协调活动。 其主要活动范围可以使用如下示意图描述: TQM的基础: * 系统工程与管理(系统工程) * 完善的技术方法(控制工程) * 有效的人际关系(行为工程) TQM的演变: TQM的演变过程 TQM的工作内容: * 新设计的控制 * 进厂材料的控制 * 产品的控制 * 专题研究 全面质量管理原理概述:

全面质量管理系统战略

第一部分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战略 第一章质量是一切活动的基础 质量是一个企业的生命,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也是企业维护客户忠诚最好的保证。在市场竞争的比赛中,质量是一切活动的基础,没有质量作保证,我们将必输无疑! 一、质量的特性: 质量是一组固有特性及满足要求的能力。可以用来描述产品和服务活动,也可以用来描述组织、体系或人以及上述各项的任何组合。 产品的质量特性包括性能、寿命、可靠性、安全性及经济性。 服务的质量特性包括功能性、时间性、安全性、经济性、舒适性、文明性。 二、质量观念: 1、产品既可以是硬件、软件、流程性材料,也可以是它们的组合。因此,企业 必须站在客户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定义,不能简单地以技术指标来评价其产品的质量优劣,只有当所有方面都符合客户要求时才能算好的质量。 2、质量必须考虑到企业的所有受益者(包括客户、员工、股东、供应商、社会) 的期望和需要,损害其中任何一方的利益,企业的长久发展都是不可能的。 3、质量工作涉及企业内的所有组织,各组织都应明确自己在质量形成过程中所 起的作用,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本组织的产品质量、工作质量,从而保证企业的运作质量。 三、质量的决定因素 1、设计质量:包括产品设计和服务设计的质量。设计一方面指通过了解目标客 户的需求(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他们希望得到什么),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特性进行定位;另一方面是指通过对具体客户的偏好分析,制定出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整体解决方案和服务计划。低劣的设计质量可能导致产品难以生产和服务不能提供。 2、产品与设计的符合程度。与设计的符合是指产品或服务符合(即实现)设计 人员意图的程度。这一程度受到像所用设备的能力、工人的技能、培训和激励、设计所考虑到的生产过程的程度、确保产品质量符合设计的监控过程以及必要时采取的纠正措施等因素的影响。 3、客户接受产品和服务时的安全性与方便性。向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时,一般 采取书面说明书和标签的形式告诉客户应知应会。如制造商的产品使用说明、律师告知客户提出赔偿要求的时效、医生告诉病人用药的注意事项以及为了

全面质量管理及案例

全面质量管理及案例 【文档内容】定义: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顾客要求的条 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制造和售后服务,把企业内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为一体的一种有 效的体系。意义: * 提高产品质量 * 改善产品设计 * 加速生产流程 * 鼓舞员工的 士气和增强质量意识 * 改进产品售后服务* 提高市场的接受程度 * 降低经营质量成本 * 减少经营亏损 * 【- 2 - 降低现场维修成本 * 减少责任事故范围: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原理与其他概念的基本差别在于,它强调为了取得真正的经济效益,管理必须始于识别顾客的质量要求,终于顾客对他手中的产品感到满意。全面质量管理就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而指导人、机器、信息的协调活动。其主要活动范围可以使用如下示意图描述:tqm 的基础: * 系统工程与管理(系统工程) * 完善的技术方法(控制工程) * 有效的人际关系(行为工程)tqm

的演变: tqm 的演变过程tqm 的工作内容: * 新设计的控制 * 进厂材料的控制* 产品的控制 * 专题研究全面质量管理原理概述: 1. 在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这一短语中,质量一词并不具有绝对意义上的最好的一般含义。质量是指最适合于一定顾客的要求。这些要求是:a.产品的实际用途;b.产品的售价。 2. 在质量控制这一短语中,控制一词表示一种管理手段,包括四个步骤:a.制订质量标准;b.评价标准的执行情况;c.偏离标准时采了纠正措施;d.安排改善标准的计划。 3. 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可以划分为两大类: a.技术方面的,即机器、材料和工艺;b.人方面的,即操作者、班组长和公司的其他人员。在这两类因素中,人的因素重要得多。 4. 全面质量管理是提供优质产品所永远需要的优良的产 品设计,加工方法以及认真的产品维修服务等活动的一种重- 3 - 要手段。 5. 质量管理的基本原理适用于任何制造过程,由于企业行业、规模的不同,方法的使用上略有不同,但基本原理仍然是相同的。方法上的差

质量控制的重要意义

质量控制的重要意义 随着中国呼叫中心事业的蓬勃发展,呼叫中心已经由一个新兴的行业向成熟化进步,各种自建型、外包型呼叫中心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在中国大地;越来越多的呼叫中心培训、认证;越来越多国外呼叫中心进入中国;这一切,使得了解、认识、重视呼叫中心的人越来越多。在这个阶段,我们应该考虑的不再是什么是呼叫中心,呼叫中心能做什么,而是如何做好呼叫中心。这时,呼叫中心的质量控制,即如何做好质检工作,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 一、呼叫中心质量控制的重要意义 无论是自建型呼叫中心还是外包型呼叫中心,无论是“成本中心”还是“利润中心”,都时时刻刻在提供着各种各样的服务。这种服务可以是售前服务、售中服务,也可以售后服务。在市场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环境下,“打价格战必将两败俱伤,只有做好服务才是最根本的”。呼叫中心作为企业的服务中心、客户关系管理中心,或者称为客户关系维系中心,所提供服务的质量尤为重要。保证每一位座席代表的服务质量就是在维护公司的形象与利益,是呼叫中心现场管理工作各个环节中重要的一环。 呼叫中心具有呼入与呼出两种基本的业务类型,质量控制工作针对这两种业务类型的重要意义各有不同: 1.1.呼入型呼叫中心质量控制的意义 呼入型呼叫中心的业务主要包括接听客户的咨询、建议、话务转接、投诉、定单处理等各种客户主动打入的电话,对于此类业务,质量控制工作的重要意义在于: 1)保证座席代表服务的质量 质量控制工作(质检)是除培训、现场管理、绩效考核以外能够有效保证服务质量的重要工作途径。 质检工作可以对座席代表部分甚至全部服务内容进行实时的监控,以及事后的复核,通过录音系统对每一个细节进行监控,保证每位座席代表的服务质量,进而保证整个呼叫中心的服务质量。 2)保证座席代表服务的规范性 专业的呼叫中心服务,要求每位座席代表的服务符合各种已定的规范,这是保障客户利益与公司利益的重要方面。根据不同的业务需要,我们对座席代表受理的客户问题都有相应的应对要求以及解决流程,质量控制工作就是在对座席代表监控的同时,保证服务的规范性。

全面质量管理(TQM)

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史 最早提出全面质量管理概念(TotalQualityManagement)的是美国通用电器公司质量管理部的部长菲根堡姆(A.V.Feigenbaum)博士。1961年,他出版了一本著作,该书强调执行质量只能是公司全体人员的责任,应该使全体人员都具有质量的概念和承担质量的责任。因此,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思想是在一个企业内各部门中做出质量发展、质量保持、质量改进计划,从而以最为经济的水平进行生产与服务,使用户或消费者获得最大的满意。 全面质量管理(TQM)的四个发展阶段 从1961年菲根堡姆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开始,世界各国对它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使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方法、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应用和发展。概括地讲,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日本从美国引入全面质量管理 1950年,戴明博士在日本开展质量管理讲座,日本人从中学习到了这种全新的质量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当时,全面质量管理的思路和概念并没有像如今一样被完整地提出来,但是它对日本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到1970年,质量管理已经逐步渗透到了全日本企业的基层。 ◆质量管理中广泛采用统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企业从质量管理中获得巨大的收益,充分认识到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好处。日本人开始将质量管理当作一门科学来对待,并广泛采用统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进行推广和应用,全面质量管理在这一阶段获得了新的发展。 ◆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和要求得到标准化 随着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这种管理方法。1986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把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和要求进行了标准化,并于1987年3月正式颁布了ISO 9000系列标准,这是全面质量管理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因此,我们通常所熟悉的ISO 9000系列标准实际上是对原来全面质量管理研究成果的标准化。 ◆质量管理上升到经营管理层面 随着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往更高层次发展,企业的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被提升到经营管理的层次。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企业界,很多知名学者如朱兰、石川馨、

全面质量管理的含义.doc

全面质量管理的含义 质量管理是随着现代化工业生产的发展而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美国在20世纪初开始搞质量管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逐步引进美国的质量管理,并且结合自已的国清又有所发展。质量管理是一门规代化管理科学。它建立在经济管理原理、系统科学、数理统计、专门技术、行为科学和法学基础上,阐述产品质量的产生、形成和实现的运动规律的学科,是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是企业为了保证最经济地生产出满足用户要求的产品而形成并运用的一套完整的质量活动体系、制度、手段和方法。 ISO9000:2000中明确定义,质量管理足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协调的活动。 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活动,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 IS08402把全面质量管理定义为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在理解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时,要注意 (1)全面质量管理并不等同于质量管理,它是质量管理的更高境界。 (2)全面质量管理强调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质量管理是企业管理的纲;全员参与;全面的质量;质量的全过程都要进行质量管理;谋求长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具体地说,全面质量管理就是以质量为中心,全体职工和有关部门积极参与,把专业技术、经济管理、数理统计和思想教育

结合起来,建立起产品的研究、设计、生产、服务等全过程的质量体系,从而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资源,以最经济的手段生产出顾客满意、组织及其全体成员以及社会都得到好处的产品,从而使组织获得长期成功和发展。 全面质量管理与传统的质量管理相比较,其特点是把过去以事后检验为主转变为以预防为主,即从管理结果转变为管理因素;把过去就事论事、分散管理转变为以系统的观点为指导进行全面综合治理;把以产量、产值为中心转变为以质量为中心,围绕质量开展组织的经营管理活动;由单纯符合标准转变为满足顾客需要,强调不断改进过程质量来达到不断改进产品质量。

浅谈新时期全面质量管理的新内涵

浅谈新时期全面质量管理的新内涵 全面质量管理是指在全面社会的推动下,所有部门,所有组织,所有人员都以产品质量为核心,把专业技术,管理技术,数理统计技术集合在一起,建立起一套科学严密高效的质量保证体系,控制生产过程中影响质量的因素,以优质的工作和最经济的办法提供满足用户需要的产品的全部活动。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中国经济发展全面进入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时代赋予全面质量管理新的内涵,不仅要求我们以质量管理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者、员工、供方、合作伙伴或社会等相关方受益;更要求我们克服质量悖论、关注“潜质量”、打造质量品牌,从而实现新时期的全面质量管理。 善用全面质量管理原理克服质量悖论。质量悖论是指人们对质量的认知和行为处在一种逻辑对应性质的相互 缠绕和相互否定状态,使得作为事物存在内在规定的质与作为事物存在外在规定的量难以在现实中辩证统一。包括言行悖论(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监管悖论(重事后“灭火”,轻事前“防火”)、供求悖论(供非需所求,

求非供所给)、外贸悖论(外销质量高、内销质量低)。解决质量悖论要求我们在质量管理中坚持全面管理的观点、预防为主的观点和用数据说话的观点。坚持全面的观点,不仅是全过程、全部门、全员的管理,更将全面管理移植到监管领域,使监管的角度和层次更加全面;坚持预防为主的观点,可以有效解决监管悖论,提高监管效率,节约社会成本;坚持用数据说话的观点,启示我们应用大数据等新技术为解决质量悖论提供技术手段。 关注潜质量消除全面质量管理死角。潜质量是产品在实现其主要使用价值过程中不容易被最终使用方所感知或只 能被极少数的使用方感知,同时对外部可以产生一定正效应或负效应的特性。针对潜质量中不能对一般使用方感知特性的情况,要进一步加强感知能力建设,建立针对性较强、项目较为精简的预防和检测设施,用于提高商品的潜质量控制水平。潜质量是一个全新的视角,丰富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内涵,对于新时期加强全面质量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打造质量品牌提高全面质量管理水平。一家企业、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没有质量的发展是没有出路的发展,没有品牌的经济更是缺少“灵魂”的经济。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崛起过程中,都相继伴随大规模品牌化过程。例如,韩国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