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第三阶段是全面质量管理阶段。这一阶段从60年代开始 一直延续至今。促使统计质量管理向全面质量管理过渡 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 科学技术和工业发展的需要。
② 保护消费者利益运动的兴起;
③ 现代质量管理科学的发展; ④ 60年代在管理理论上出现了行为学派。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统计质量控制的发展
统计质量管理主要问题:
①它仍然以满足产品标准为目的,而不是以满足用户的需 要为目的; ②它仅偏重于工序管理,而没有对产品质量形成的整个过 程进行控制;
③统计技术难度较大,主要靠专家和技术人员,难以调动广 大工人参与质量管理的积极性;
④质量管理与组织管理未密切结合起来,质量管理仅限于 数学方法,常被领导人员忽视。
有些产品的检验属破坏性检验。
这种客观矛盾促使人们去探寻质量管理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质量检验阶段质量管理的不足
从本世纪20年代,一些国家相 继制订并发布了公差标准,以 保证批量产品的互换性和质量 的一致性。 人们开始研究概率论和数理统 计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1924年,贝尔实验室的美国统计 数理专家休哈特(W. A. Shewhart )
质量管理的发展简史
产品相对简单,生产方式以手工操作为主。
操作者的质量管理
手工艺者参与工艺品生产的全过程,对自己制作的 工艺品的自豪感和看重自己的名声是手工艺者检查 工艺品以确保工艺品制作精良的动机。 质量由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负责;
工长的质量管理
工业革命产生了劳动分工;每个工人仅对每件产品的一
小部分负责。泰勒提出了在生产中应该将计划与执行、
生产与检验分开的主张,强调工长在保证质量方面的作 用,把执行质量检验的责任由操作者转移给工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