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森的心理发
- 格式:ppt
- 大小:893.50 KB
- 文档页数:8
埃里克森心理发展观嘿,说到埃里克森心理发展观,那可真是件有趣的事情。
我最近在学习心理学,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你知道吧,我有个好朋友叫小明,他刚经历了青少年时期,那会儿可是个调皮捣蛋的主儿。
他说他小时候,也就是埃里克森心理发展观里的“自主对羞愧感”阶段,那会儿简直是自由自在,想干嘛就干嘛,完全不用在乎别人的看法。
但随着年龄增长,进入了“勤奋对自卑感”阶段,他的自信心就有点受打击了。
他说,那时候他总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做事也不敢大胆尝试,生怕别人笑话。
哎,这阶段真是挺磨人的。
再后来,他进入了“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
他说,那时候他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可又不知道该朝哪个方向发展。
他说:“那时候感觉自己就像一个迷路的旅人,不知道下一步该往哪儿走。
”听他这么一说,我突然想到了自己。
我现在正处于“亲密对孤独”阶段,也就是埃里克森心理发展观里的成年早期。
这段时间,我发现自己既要照顾家庭,又要努力工作,真是挺有压力的。
但我明白,只有处理好亲密关系,才能在这个阶段取得成功。
哎,说起来,我觉得这个心理发展观真是挺有意思的。
它不仅能帮助我们了解自己,还能让我们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
就像我刚才和小明的聊天,我觉得这就是一种人际交往的过程。
哎,说到这,我突然觉得,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在不断成长、变化。
埃里克森心理发展观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
虽然过程中会有挫折、困惑,但只要勇敢面对,我们就能一步步走向成熟。
哎呀,时间过得真快,我得去忙活了。
下次咱们再聊聊这个话题吧!嘿嘿,这心理发展观真是越聊越有意思呢。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论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论其实挺有趣的,想想看,咱们每个人的一生就像是一个长长的旅程,从咿呀学语的小孩到老当益壮的长辈,经历的事情真是五花八门。
埃里克森把这整个过程划分成了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它自己的挑战和任务,就像一款游戏,每过一个关卡,咱们就能解锁一些新技能,真是让人期待呢!在第一阶段,咱们还是个小宝宝,主要任务就是学会信任周围的人。
爸妈如果能好好照顾你,给你温暖,哎,那个时候的你就觉得这世界是个甜蜜的地方。
可要是爸妈忙着工作,没时间哄你,那可就糟糕了,可能会让你对人产生怀疑,以后可就得在这信任上多下功夫了。
再往下,到了第二阶段,咱们开始学会独立。
走路、说话、自己上厕所,这些可都是一大步啊!这时候的父母要是鼓励你,就能让你信心满满,成为一个勇敢的小探险家。
反之,要是一直在旁边担心,“小心啊,别摔倒!”那可就得多一份小心翼翼,容易变得依赖。
咱们进入了学龄期,第三阶段。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上学,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竞争变得激烈。
成绩好坏、游戏胜负,都能让小朋友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或者失败的苦涩。
父母和老师的支持在这个阶段尤为重要,能帮助小朋友建立起自信,慢慢地学会如何在社会中立足。
可要是经常被批评,那自信心可是得小心翼翼地捂着,可能就会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
再往前走,到了青春期,事情就复杂了。
这个阶段充满了探索和身份认同的挣扎,大家都在试图找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
叛逆、试探,甚至是一些小风波,都是在寻求自我的表现。
要是这时候能有个能聊的朋友或者理解的家长,那可是太重要了,让人觉得不是孤军作战。
不过,要是家里一直在施压,或者给出过多的期望,孩子们就容易迷失自我,真是让人心疼。
紧咱们成年了,面临的挑战是建立亲密关系。
无论是友情还是爱情,这都是一段旅程的开始。
建立信任、分享快乐、共同承担责任,这个过程充满了甜蜜也伴随着挫折。
有些人可能会因为害怕受伤而选择独处,而有些人则会勇敢追求,体验那份温暖与支持。
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主要探讨人类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成长和发展阶段。
该理论共涵盖了8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人际互动、身份建构和心理需求。
第一阶段是婴儿期(出生至1岁),主要的心理需求是信任与不信任。
第二阶段是幼儿期(1岁至3岁),主要的心理需求是自主与怀疑。
第三阶段是幼儿期晚期(3岁至6岁),主要的心理需求是自尊与羞耻感。
第四阶段是少儿期(6岁至12岁),主要的心理需求是勤奋与自卑感。
第五阶段是青春期(12岁至18岁),主要的心理需求是身份固化与身份分裂。
第六阶段是早期成年期(18岁至35岁),主要的心理需求是爱与孤独。
第七阶段是中年期(35岁至55岁),主要的心理需求是生产与停滞。
第八阶段是老年期(55岁至死亡),主要的心理需求是生命的完整性与绝望。
总之,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是一个多维度、持久性的心理学理论,为人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支持。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与弗洛伊德不同,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包括有机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经受着内外部的一切冲突。
其发展顺序按渐成的固定顺序(即有机体的成熟程度)分为八个阶段,每一阶段都存在着一种发展危机。
危机的解决标志着前一阶段向后一阶段的转化。
顺利地度过危机是一种成功的解决,反之是一种不成功的解决。
成功的解决有助于自我力量的增强和对环境的适应;不成功的解决则会削弱自我的力量,阻碍对环境的适应。
埃里克森划分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如下。
第一阶段:婴儿期(0~1.5岁),基本的信任感对不信任感。
本阶段发展任务为: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希望的实现。
如果母亲对婴儿给予爱抚和有规律的照料,婴儿将在生理需要的满足中,体验到身体的康宁、环境的舒适,从而感到安全,产生信任感;如果母亲的爱抚和照料有缺陷,婴儿将产生不信任感。
第二阶段:儿童早期(1.5~3岁),自主对羞怯与怀疑。
本阶段的发展任务为: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意志的实现。
自主性意味着个人能按自己的意愿行事的能力。
明智的父母对儿童的态度应当掌握好分寸,既要给儿童足够的自主空间,又要在不伤害儿童自尊心的前提下给予其必要的节制。
第三阶段:学前期或游戏期(3~6岁),主动感对内疚感。
本阶段发展任务为: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埃里克森认为,顺利度过前两个阶段的儿童已认识到自己是人,在这一阶段中,他们面临的问题是他们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他们充满想象力,其行为也更具目的性和主动性。
这一时期,超我产生了。
第四阶段:学龄期(6~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
本阶段相应的发展任务为: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
在本阶段中,儿童进入学校,学习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学习过程中,儿童一方面努力追求着自身的完善,促生了勤奋感;另一方面,儿童在努力追求的过程中伴随着一种害怕失败的自卑感。
第五阶段: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埃里克森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之一。
他受弗洛伊德的影响和启发,根据人格的发展受机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的三个过程的演变创建了以自我成长为中心的人格发展的阶段理论。
他认为人个体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会面临一对危机或冲突,个体对危机的积极解决,就会增强自我的力量,形成良好的自我品格,有利于个体对环境的适应。
反之减弱自我的力量,阻碍个体对环境的适应。
他认为个体的发展是在社会背景下进行的,发展是人生过程中一直进行的,个体发展中包含了八个阶段,分别是:第一阶段,信任与不信任(出生到18个月);第二阶段,自主与怀疑(18个月到3岁);第三阶段,主动与内疚(3岁到6岁);第四阶段,勤奋与自卑(6岁到12岁);第五阶段,同一性与角色混乱(12岁到18岁);第六阶段,亲密与孤独(成年早期);第七阶段,繁衍与停滞(成年中期);第八阶段,完善感与悲观失望(成年晚期)。
他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可能会给一个人造成终身的遗憾。
虽然在目前的研究,也有很多人不认同这种划分,但是埃里克森确实为我们研究开创了一片新天地。
在埃里克森的划分的八个阶段里,研究最多可能要算第五阶段,同一性与角色混乱(12岁到18岁)。
对于同一性的定义在学界也是多种多样,但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影响自我同一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家庭因素(即父母教养方式%亲子沟通和父母期望等);认知发展因素(即对自我、自我与社会关系的认知);学校教育因素(教育观念与方式、同伴关系和友谊);社会文化因素(即文化背景、榜样作用)和其他因素(即人格、依恋、自尊、社会支持、心理健康、归因方式、学校适应、情绪适应、网络和职业生涯等)。
老师在上课时也强调了与同一性相关的两个概念:自尊与自我概念。
自我同一性与父母教养方式、心理健康、人格等变量的研究成果较多,与自尊、依恋和同伴关系等的相关研究略有不足。
心理社会发展阶段(埃里克森)第一阶段:婴儿期(0-1.5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婴儿出生后就有种种生物性需求,要吃、要抱、要睡、要有人逗他等等,一旦这些需要得到满足,就会产生对周围的人及世界的信任感。
这种对人和环境的基本信任感是以后各阶段发展的基础,尤其是青年期形成同一性的基础。
第二阶段:儿童早期(1.5-3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怀疑与羞怯感。
儿童的动作能力发展快,必要的认知和语言能力也已具备,还多多少少形成了与父母、同伴社会交往的经验,他开始喜欢独立探索周围世界,藐视外部世界的控制,显示自己的力量。
“我来”、“我不”成为孩子的口头禅。
要使孩子获得自主感,父母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并鼓励他做力所能及的事。
如儿童限制过多、批评过多、惩罚过多,会使儿童产生对自身能力的怀疑与羞怯感。
第三阶段:学前期(3-6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儿童可以在语言和行动上更广泛地探索和扩充他的环境,主动性大大增加。
在主动探索的同时,会与别人的自主性发生冲突,因而会产生内疚感。
第四阶段:学龄期(6-12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儿童开始进入学校,意味着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
为了努力完成学习任务,也为了不落后于其他同学,儿童必须勤奋地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又时不时的渗透着害怕失败的情绪。
这种勤奋感与自卑感并存便构成了本阶段的危机。
第五阶段:青春期(12-18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感,防止同一感混乱。
所谓自我同一感是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系列的感觉。
跨入青春期的个体,由于身体迅速发展、性的成熟,以及所面临的种种社会义务与选择,会对过去怀疑,对将来迷茫,现实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难以统一,这就是同一感危机。
如果个体在进入青春期之前,有较强的信任感、自主感、主动感和勤奋感,就容易实现自我同一感。
请介绍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阶段论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阶段论埃里克森是20世纪最著名的心理学家之一,他提出的心理社会阶段论(Psychosocial Stages)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婴幼儿心理学、青春期心理学和成年心理学的理论。
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阶段论。
第一阶段:信任与不信任阶段(0-1岁)在这个阶段,婴儿需要建立对自己和周围世界的信任感。
如果父母或主要抚养者无法提供安全和满足的基本需求,婴儿可能会形成不信任感,产生孤独、恐惧和不安全等负面情绪。
第二阶段:自主性与怀疑阶段(1-3岁)在这个阶段,幼儿开始探索自我和环境,学会自我决策和行动。
如果父母或主要抚养者过于限制幼儿的行动,可能会导致幼儿产生怀疑和不安全感。
第三阶段:工具性能力与劳动阶段(3-6岁)在这个阶段,幼儿学会了使用工具和玩具,也开始学会劳动和完成简单的任务。
如果父母或主要抚养者对幼儿的能力过于怀疑或评价不公平,可能会导致幼儿产生自卑感。
第四阶段:行为准则与责任感阶段(6-12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学会行为准则和规范,并且有了更多的责任感。
如果父母或主要抚养者对儿童的期望过高或过低,可能会导致儿童产生成就感不足或过度自卑的问题。
第五阶段:身份认同阶段(12-18岁)在这个阶段,青少年开始探索自我身份和自我认同,并且开始与对等者建立关系。
如果青少年在这个时期无法找到自己的身份认同或者受到过度的压力,可能会导致他们产生自我怀疑、不安全感和冲突。
第六阶段:亲密关系与孤独感阶段(18-40岁)在这个阶段,成年人开始建立亲密关系,并且需要找到自己在社会和家庭中的角色。
如果成年人无法建立亲密关系或者无法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可能会导致他们产生孤独感和不满足感。
第七阶段:生产力和无用感阶段(40-65岁)在这个阶段,成年人开始思考自己的贡献和生产力,并且开始考虑自己的退休和后代的未来。
如果成年人无法找到自己的生产力或者感到自己变得无用,可能会导致他们产生无助感和愤怒。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性发展的八个阶段年龄发展任务重要事件危机描述发展顺利的表现危机未得出生~18个月信任对怀疑喂食婴儿与看护者建立初步的爱与信任,获得安全感认为外在世界是境中18个月~3岁自主对羞怯吃饭、穿衣、如厕训练开始出现符合社会要求的自主性行为缺乏信3~6岁主动感对内疚感独立活动儿童对周围世界更加主动和好奇,更具自信和责任感形成退缩、压抑6~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入学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学会为人处事,形成成功感产生自卑感和12~18岁角色同一对角色混乱同伴交往在职业、性别角色等方面获得了同一性,方向明确难以始终保持标,成年初期亲密感对孤独感爱情婚姻乐于与他人交往,感到和他人相处具有亲密感被排斥在周围群到成年中期繁殖感对停滞感养育子女关爱家庭,支持下一代发展,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创造力过于自我,满足消老年期完善感对绝望感反省和接受生活自我接受感和满足感达到顶点,安享晚年固着于陈年往埃里克森关于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
个体每一阶段危机的解决方式对其自我概念和价值观念有着重要影响。
后一阶段发展任务的完成依赖于前一阶段(或前几阶段)冲突的解决,而早期冲突也可能推迟到后期发展阶段中得到完全解决。
如果个体发展的阶段性危机没有得到较好解决,就会影响个体的人格和社会性发展。
心理社会发展阶段(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个阶段)一、童年阶段1 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
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
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
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
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2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
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
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
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3学龄初期(3~6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
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