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11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是由埃里克森(Eric Erikson)于八世纪后期提
出的,该理论认为,一个人在其一生中经历8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在每一阶段中,一个人的发展都受到时代、文化和其他要素的影响。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大致可分为婴儿期、晶状期、少年期、青少年期、二十来岁期、三十来岁期、四十来岁期和五十来岁期。
第一个阶段,婴儿期,从出生到18个月,此阶段的婴儿主要是与安全感息息相关;第二个阶段,晶状期,从
18个月到三岁,此时,婴儿认识到了自己力量的存在,他们开始学会把自己放在
物质世界的中心;第三个阶段,少年期,从三岁到六岁,此时,儿童新的好奇心会推动他们愉快进行社会活动,以及性格和兴趣的发展;第四个阶段,青少年期,从六岁到十二岁,此阶段儿童开始探索自己的艺术表现和逻辑思维能力;第五个阶段,二十来岁期,从十二岁到二十岁,此阶段年轻的青少年开始为自己的未来做准备,承担责任,并建立生活中的自我意识;第六个阶段,三十来岁期,从二十岁到三十岁,此时,人们开始把精力放在事业和家庭中,并可能感受到一些社会压力,或自我怀疑;第七个阶段,四十来岁期,从三十岁到四十岁,此时,人们会评估自己是否取得了满意的成就,以及试图从过去的失败中体会出某些对自己有益的要求。
最后一个阶段,五十来岁期,从四十岁到五十岁,此阶段的人们通常会开始与社会分离,试图在自己经过的每一步中深刻汲取精神智慧。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在学术术语中称为“浓缩发展”理论,由于它提
供了一种框架,可以用同一个理论发展对一般大众发展趋势的常见形式和趋势进行归纳,给大众发展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大学生心理发展角度来看,通过。
一、心理发展一般规律与教育(一)心理发展的内涵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在生命发展的历程中,发展不仅有量的增加,而且有质的变化。
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发生质变,使个体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因此发展呈现出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发展是连续的,各阶段并非彼此孤立,而是互相重叠地渐进,在发展过程中每一阶段的初期和后期都包含着前后相邻阶段的特点,发展中任何新的一步都是和以前的发展水平整合在一起的。
à连续性在某些年龄阶段会因为持续发展的积累而出现某种心理特质的突发性变化或出现新的心理特征。
à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遵循一定模式,具有一定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性。
发展顺序是不可逆的,每一发展阶段也不可逾越,个体都必须以同样的顺序,从低向高地发展每个阶段。
3.不平衡性指心理的发展可以因进行的速度、到达的时间和最终达到的高度而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
个体从出生到成熟体现出多元化的模式,心理各组成成分在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不同;同一机能系统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4.差异性虽然任何个体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发展起始时间有早有晚,发展速度有快有慢,最终达到的水平有高有低,发展的优势领域往往也存在千差万别。
个体差异非常明显,每一个个体的发展曲线都具有相同的发展趋势,但决不会完全重合。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是瑞士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
他对儿童认知发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他认为,认知的本质就是适应,即儿童的认知是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1.认知发展观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他用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这四个概念来解释这一过程。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埃里克森是美国现代著名的精神分析理论家。
他认为,个体发展是持续一生的,而不是在成年早期就结束了。
他提出了著名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的八个阶段理论,认为在心理发展的每一阶段,个体都会面临着一个需要解决的心理社会问题,该问题引起个体心理发展的矛盾与危机。
如果个体能顺利解决每一阶段所面临的矛盾与危机,就会对个体心理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相反,则会产生消极影响。
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埃里克森心理社会性发展的八个阶段埃里克森关于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
个体每一阶段危机的解决方式对其自我概念和价值观念有着重要影响。
后一阶段发展任务的完成依赖于前一阶段(或前几阶段)冲突的解决,而早期冲突也可能推迟到后期发展阶段中得到完全解决。
如果个体发展的阶段性危机没有得到较好解决,就会影响个体的人格和社会性发展。
人格发展理论的教育含义人格发展理论揭示了人格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特别是埃里克森的理论从个体出生到青春期、成年期直至晚年,体现了人的全程发展观,对转变教育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当的教育能够培养学生解决发展危机的能力,促进个体的发展,不适当的教育则会阻碍个体的发展,因而,教育就是要了解学生人格发展不同阶段的独特性。
特别是中小学生和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发展最为重要的第四、第五、第六阶段,更需要教师在了解这三个阶段的主要矛盾与危机的基础上,通过设置大虽的问题情景,在活动和交往中,因材施教,帮助学生解决好每个阶段的问题,顺利渡过危机,以免儿童的人格发展出现障碍或者迟滞。
四、性别差异与教育性别差异指性别的心理差异,即男女学生在个性、智能和成就等方面的差异。
性别角色的发展是以儿童性别概念的掌握为前提的,男女儿童通过对同性别长者的模仿而形成的自己这一性别所特有的行为模式,即性别行为。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具体阐释1.信任对不信任(0——1岁)第一阶段为婴儿期,是从出生到一周岁。
婴儿在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婴儿从生理需的满足中,休验到身体的康宁,感到了安全,是对周围环境产生一个基本信任感;反之,婴儿便周围环境产生了不信任感,即怀疑感。
这一阶段相当于弗洛伊德的口唇期,但又不止是弗洛伊德的门唇期。
在具体的解释上有很大的扩展。
他强调,不只口唇区是重要的,而更重要的是与世界交互作用着的方式—一种被动的然而却是急切的接受方式。
婴幼儿之所以喜欢把东西放进门中,是因为他想把周围的东四与自己合并,使之成为白己的一部分,埃里克森把这种方式称为口腔合并,具体地说,埃里克森认为这种阶段的信任感发展的实质核是相依性(mutuality,这种相依性不是停留在口唇的周围,更是体现在婴儿受母亲照料时,把母亲的爱和她的品质加以内化,同时把自己的感情投射给母亲,这是一种从一开始就带有互相调节的社会性的情绪和态度,如果一个人在人生最初阶段建立了信任感,将来在社会中就会成为易于信赖和满足的人:反之,他将成为不信任别人和贪得无厌的人。
2.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1——3岁)第二阶段为儿童早期,约从1岁到3岁。
这个阶段儿童主要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埃里克森认为,这时幼儿除厂养成适宜的大便习惯外,而且他已不满足仅仅停留在狭窄的空间之内,而且渴望着探索新的世界。
这一阶段术当于弗洛伊德的肛门期,但从内容上同样有很大的发展。
儿童一方面在信任感和初步的成熟(独立行走和自己进食)的基础上产生自信,认识到自己的意志产生一种自主感;另为一而又本能地觉得依赖过多而感到疑虑。
这时成人与儿童之间的相互调节关系受到严峻的考验。
明智的父母对儿童的态度要注意掌握分寸,一方面要利用儿童对于白己的信任,在某些方面给子有节度的控制,同时也要在某些方面给予适度的自由。
这样有利于儿童形成宽容和自尊的性格,否则会造成儿童对行为的困惑,引起本阶段的心理社会危险。
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的基本观点埃里克森(Erik Erikson)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发展心理学家,他提出了人类个体在生命周期内经历的八个发展阶段的理论,称为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
这一理论强调了人类发展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并且认为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心理和社会挑战。
以下是对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的基本观点的简述。
1.信任与不信任阶段(出生至1岁):在这个阶段,婴儿学会依赖他人,建立了对环境的信任感。
如果他们的需求得到满足并且得到了足够的关爱和关注,他们将发展出基本的信任感。
然而,如果他们遭受到忽视或虐待,他们可能会形成不信任和怀疑的态度。
2.自主与怀疑阶段(1岁至3岁):在这个阶段,幼儿开始探索自己的能力和独立性。
如果他们能够自主地做出决策并获得支持,他们将发展出自尊和自主的特质。
相反,如果他们受到过度限制或过分批评,他们可能会产生自我怀疑和不自信的感觉。
3.倡导与罪恶感阶段(3岁至6岁):在这个阶段,幼儿开始发展出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开始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如果他们得到适当的引导和鼓励,他们将发展出积极的道德价值观和责任感。
然而,如果他们受到太多的严厉批评或惩罚,他们可能会产生罪恶感和内疚感。
4.勤奋与劣等感阶段(6岁至12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学习并接受社交和学校的要求。
如果他们能够成功地完成任务并得到肯定,他们将发展出自信和成就感。
相反,如果他们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并且没有得到支持和鼓励,他们可能会产生劣等感和不足感。
5.身份与角色混乱阶段(12岁至18岁):在这个阶段,青少年开始寻找自己的身份,并面临着对自我和他人的角色期望的压力。
如果他们能够探索并建立自己的身份,他们将发展出自知和自信。
然而,如果他们无法解决身份危机,他们可能会陷入身份迷失和混乱的状态。
6.亲密与孤独阶段(18岁至40岁):在这个阶段,成年人开始建立亲密的关系和爱情关系。
如果他们能够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并与他人建立联系,他们将发展出爱和关爱的能力。
埃里克森人格开展八阶段理论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开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开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
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无视的。
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开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开展造成障碍。
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⑴婴儿期〔0~1.5岁〕:根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
此时是根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那么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
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
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
反之那么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对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⑵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疑心的冲突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
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剧烈,也就是第一个对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当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标准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对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
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
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1.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
2.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3.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4.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5.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6.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7.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8.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在人的一生中都在不断地发展。
他提出了8个阶段,认为每一个人都经历这8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对人格发展都至关重要。
(1)基本信任对不信任(2)自主性对羞愧和怀疑(3)主动性对内疚
(4)勤奋对自卑
(5)自我认同感对角色混乱(6)亲密对孤独
(7)繁衍对停滞
(8)自我整合对失望。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今天学习的是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关于人格发展八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和所形成的良好人格品质,分别是:1 、婴儿前期(0-1.5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希望品质。
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
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
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
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
安全感建立良好和完善的人,内心是饱满的,自我价值感会高很多,会发自内心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相信自己是能解决问题的,相信自己是可以成长和进步的,这也是真正自信最重要的前提。
同样的,安全感建立良好的孩子也更容易相信他人,更愿意包容他人的缺点和不足,给予他人更多的善意,能更好的爱别人。
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2、婴儿后期(1.5-3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意志品质。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
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如下是有关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爱利克·埃里克森(1902-1994)美国精神病学家,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
他提出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把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指出每一阶段的特殊社会心理任务;并认为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矛盾,矛盾的顺利解决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
1.埃里克森对心理发展的看法埃里克森认为个体的人格发展是在社会背景下进行的,受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影响和制约。
人格的发展是一个经历一系列阶段的过程,每一阶段都有一种特定的危机和特定的任务,即亟待解决的心理社会问题。
危机的解决标志着前一阶段向后一阶段的转化。
危机的成功解决(顺利度过危机)有助于自我力量的增强和对环境的适应;而不成功的解决(不能顺利度过危机)则会削弱自我的力量,阻碍对环境的适应。
2.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根据每个阶段不同的危机和冲突,埃里克森将个体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同时指出了每一个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
(1)信任对怀疑(0-1.5岁)。
本阶段的基本冲突是信任对怀疑。
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求,如果婴儿得到较好的抚养并与父母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儿童将对周围世界产生信任感,否则将产生怀疑和不安。
(2)自主对羞怯(1.5-3岁)。
这一阶段中儿童开始表现出自我控制的需要与倾向,他们能凭自己的力量做越来越多的事情,渴望自主,也开始认识到自我照料(像吃饭、穿衣、大小便)的责任感。
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就会获得一种独立的自我意识。
反之,就会使儿童对自己产生怀疑,形成自我羞愧感。
(3)主动感对内疚感(3-6、7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活动范围逐渐超出家庭的圈子,他们想象自己正在扮演成年人的角色,并因能从事成年人的角色和胜任这些活动而体验一种愉快的情绪。
因此,本阶段的危机就在于儿童既要保持对活动的热情,又要控制那些会造成危害或可能会被禁止的活动。
(4)勤奋感对自卑感(6、7岁-1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