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观光农业发展规划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7
北京十二五规划首提重点区域与此同时,在此次规划编制当中,“重点区域规划”的概念被首次提及,其中包含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建设规划这个市级综合专项规划和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规划以及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区域合作发展规划共4项专项规划。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将北京定位为“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到2020年全面实现现代化。
提出“宜居城市”概念■西部、北部山区,重点发展观光农业、林果种植业和养殖业等具有山区优势的特色农业。
■平原地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农产品加工等高附加值的农业。
形成若干与大环境绿化融为一体的农业区,改善城市总体生态环境。
■中关村为核心完善一区多园式的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结构。
■亦庄为核心形成沿京津塘高速公路的高新技术产业带。
■王府井、西单和前门(含大栅栏、琉璃厂)建成商贸文化旅游区。
■公主坟、木樨园、望京、北苑、石景山等建成集商业、文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商业区。
■顺义、通州、亦庄等新城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综合商业区。
■以空港、马驹桥、良乡等物流基地为主构建物流体系。
■北京将成为亚洲最有影响力的国际会展城市。
在顺义、通州、朝阳十八里店、石景山各建一座综合性会展中心;在奥林匹克中心区建设国际会议中心,在怀柔、密云等新城现有设施的基础上,整合提升服务水平,建设若干会议培训中心。
■建设和培育6个文化中心(全国的文艺演出中心、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中心、影视节目制作及交易中心、文化会展中心、古玩艺术品交易中心、动漫和网络游戏制作交易中心)。
■积极支持民办教育产业,建设成为全国培训产业基地。
■在城市东部、西部和南中轴具备良好交通条件的地区,预留大型休闲娱乐用地。
大力发展具有首都特色的旅游业。
城八区功能定位(1)东城区是北京市政治中心的主要载体,全国性文化机构聚集地之一,传统文化重要旅游地区和国内知名的商业中心。
中国及部分省市观光农业相关政策积极发
展乡村新业态
观光农业是指广泛利用城市郊区的空间、农业的自然资源和乡村民俗风情及乡村文化等条件,通过合理规划、设计、施工,建立具有农业生产、生态、生活于一体的农业区域。
观光农业伴随全球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人们发现,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性功能。
国家层面观光农业行业相关政策
显示,近些年来,为了促进观光农业行业发展,中国陆续发布了许多政策,如2021年自然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关于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的通知利用农村本地资源开展农产品初加工、发展休闲观光旅游而必须的配套设施建设,可在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不突破国土空间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等约束条件、不破坏生态环境和乡村风貌的前提下,在村庄建设边界
外安排少量建设用地,实行比例和面积控制,并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和供地手续。
2016-2021年国家层面观光农业行业相关政策
地方层面观光农业行业相关政策
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各省市积极推动再生塑料行业发展,如北京市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方案深入推进乡村文化旅游融合,挖掘农业文化遗产、民俗风情等特色元素,发展田园观光、农耕体验、耕读教育、森林康养等业态,更好满足市民到乡消费需求。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意见正文:----------------------------------------------------------------------------------------------------------------------------------------------------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意见(京政发〔2008〕30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设施农业是通过综合应用现代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按照动植物生长发育的要求控制生产环境,从而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现代农业。
发展设施农业可以有效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对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为充分发挥设施农业在推进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作用,加快“菜篮子”工程建设,现就促进设施农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一、发展思路、基本原则和建设目标(一)发展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两区两带多群落”为重点,结合“菜篮子”工程建设,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强化生产标准,优化设施结构,完善配套技术,提高装备水平,充分挖潜,扩大规模,积极引导设施农业加快发展,增强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发展、效益稳步提高。
(二)基本原则。
1.政策引导,规划先行。
按照农业发展布局、区域功能定位,制定发展设施农业相关政策。
2.市场导向,农民主体。
发展设施农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突出农民生产经营和市场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3.分级负责,积极推进。
市有关部门要按照“部门联动、政策集成、资金聚焦、资源整合”的工作机制,重点在规划、土地、基础设施配套和技术、市场服务等方面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扶持力度。
各相关区县政府是设施农业的组织实施主体,对本地区设施农业的发展负主责。
25MODERN LANDSCAPE ARCHITECTURE北京市观光农业发展现状与分析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Analysis of Beijing Sightseeing Agriculture Development尹丹红 徐峰Yin Danhong Xu Feng摘 要:北京观光农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分析了北京市观光农业的发展历程、区域布局及各区县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提出发展北京市观光农业应重视因地、因时制宜,差异化发展、打造观光农业品牌、保护生态环境的建设思路,以实现北京市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北京市;观光农业;区域布局;区域特色;建设思路文章编号:1003-6997(2013)2-0025-06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Abstract :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ightseeing agriculture in Beijing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ocio-economic system.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Beijing sightseeing ag riculture, and compared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each area. Then come up with the idea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Beijing sightseeing agriculture should adjust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create the brand ofsightseeing agricultur e and prot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ightseeing agricultur e in Beijing.Key words : Beijing; sightseeing agriculture; regional distribution;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construction thoughts作者简介尹丹红/1988年生/湖南邵阳人/2011-2013年中国农业大学观赏园艺与园林系风景园林硕士研究生 徐峰/通讯作者/1969年生/中国农业大学观赏园艺与园林系副教授,从事园林规划设计的教学、科研和实践研究中国农业大学观赏园艺与园林系,北京 100193Department of Ornamental Horticulture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3北京是我国四个都市农业国际示范城之一[1]。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策略第三章城市规模第四章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第五章新城发展第六章中心城调整优化第七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第八章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第九章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第十章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第十一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第十二章市政基础设施第十三章综合交通体系第十四章城市综合防灾减灾第十五章近期发展与建设第十六章规划实施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概要解读■城市性质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
■城市定位国家首都:按照中央对北京做好“四个服务”的工作要求,强化首都职能。
国际城市:以建设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高北京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历史名城: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名城。
宜居城市:创造充分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
■城市职能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
邦交国家使馆所在地,国际组织驻华机构主要所在地,国家最高层次对外交往活动的主要发生地。
国家主要文化、新闻、出版、影视等机构所在地,国家大型文化和体育活动举办地,国家级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聚集地。
国家经济决策、管理,国家市场准入和监管机构,国家级国有企业总部,国家主要金融、保险机构和相关社会团体等机构所在地,高新技术创新、研发与生产基地。
国际著名旅游地、古都文化旅游,国际旅游门户与服务基地。
重要的洲际航空门户和国际航空枢纽,国家铁路、公路枢纽。
人口规模■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4%以内。
其中户籍人口1350万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450万人左右。
■农业人口再减118万2003年农业人口为318万人,到2020年将下降到200万人左右,占全市人口的10%左右。
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兴区“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7.06.13•【字号】京兴政发[2007]14号•【施行日期】2007.06.1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兴区“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的通知(京兴政发〔2007〕14号)各镇人民政府,区政府各委、办、局(公司)、中心,各街道办事处:现将《大兴区“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政府二○○七年六月十三日大兴区“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十一五”时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时期。
依据《北京市大兴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大兴新城规划》、《大兴区“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规划》,认真分析“十一五”时期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基础,正确认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形势,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制定了大兴区“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农业发展基础“十五”期间,大兴区农业以“因地制宜出特色,发挥优势创一流”为原则,以农民增收为主线,立足资源,聚优成势,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建立了科技支撑、流通服务、风险防范、信息管理、安全生产、产业化经营六大体系,全面推进了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十一五”期间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2005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39.5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实现14.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7404.8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66%、25%、66%。
(二)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发展了设施农业、精品农业、观光农业。
新建温室、大棚4.5万亩;紧紧围绕蔬菜、西甜瓜、果品、甘薯、花卉、奶牛、生猪、肉羊、禽类九大主导产业发展了精品农业;开展了生态游、特色游、文化游等活动,全区7个镇、16个村开展了民俗旅游接待工作,发展了市级民俗旅游接待户248户,建设观光农业园区45个。
北京市观光农业发展规划近几年来,随着北京市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适应城市居民的消费需要,郊区观光农业的发展应运而生,并呈现较快的发展势头。
为更好地引导和促进郊区观光农业的健康发展,特制订全市观光农业发展规划。
一、观光农业的特点、功能以及京郊农业的发展现状与潜力观光农业是以农事活动为基础,以农业生产经营为特色,把农业和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自然环境,结合农牧业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生活等内容,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购物、习作、体验、休闲、度假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
观光农业是农业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延伸和渗透,是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和提高,是现代农业的一处形式。
观光农业不包括郊区以名胜古迹、自然风光为主的旅游,但其项目的布局和多种经营方式应尽可能同旅游景点有机地联系起来。
因此,观光农业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时的必然性产物,是都市农业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与一般农业相比较,观光农业具有以下明显特点:一是观赏性,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对城市居民比较陌生,农村环境比城市环境更清新优美,对城市居民来说,它们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和很强的观赏趣味与价值。
二是参与性,可以让游客直接参与农业生产活动,在农业生产习作中体验技艺、享受乐趣、增长知识。
三是农游合一性,观光农业是农业和旅游相结合的混合型产业,作为第一产业,它直接生产农副产品;作为第三产业,它被作为观赏、休闲和参与的对象来开发利用。
四是市场定向性,观光农业是为那些想了解农业、参与农业、体验农村生活特点的城市居民服务的,其目标市场在城市,其消费对象是城市居民。
五是高效性,总体而言,观光农业相对一般农业来说,收来源更多一些,产品附加值更高一些,经济效益更好一些。
相对一般产业,观光农业被赋予了许多新的功能,它不仅具有一般农业所具有的提供农产品的生产功能,还具有旅游观光、习作体验、休闲度假、教育等新的功能,这些新的功能对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拓宽农业及旅游业的发展空间,合理开发和保护农村自然环境及文化资源,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一体化发展都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行动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共北京市委员会,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2.04.23•【字号】•【施行日期】2022.04.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行动方案》的通知各区委、区政府,市委各部委办,市各国家机关,各国有企业,各人民团体,各高等院校:现将《北京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行动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2022年4月23日北京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行动方案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本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如期完成农业“调转节”任务、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低收入帮扶等“三农”重点任务,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取得新进展,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提供了重要支撑。
迈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
为举全市之力推进北京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要求,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坚持以首都发展为统领,以大城市带动大京郊、大京郊服务大城市为发展方略,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为工作定位,坚持城市现代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一同谋划、一并实施,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形成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首都样板和首善示范。
二、基本原则——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我国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展望【摘要】观光农业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农游交叉产业。
本文论述了我国发展观光农业的特征和现实意义,并针对北京市留民营村观光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策略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观光农业;问题;措施;前景1.引言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
近年来,伴随全球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人们发现,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性功能。
随着收入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在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
于是,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观光农业应运而生。
2.世界观光农业的发展概况农业观光旅游作为一项新的旅游项目,已成为世界潮流。
它源于欧洲的西班牙,20世纪60年代初,有些西班牙农场把自家房屋改造装修为旅馆,接待来自城市的旅游者前往观光度假,被认为是农业观光旅游的起源。
据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估计,1988年,发展中国家生态旅游收入为120亿美元,发达国家的收入更要高出几倍,美国约300亿美元、德国约80亿美元。
法国每年由观光农场为农民增加700亿法郎的收入,占到全国旅游收入的1/4;台湾的香格里拉农场,1990年接待游客3万余人,每农户收入高达20.1万元台币,而1978年的农户收入仅为8.45万元台币。
近年来,国外农业观光旅游又向深层次发展,旅游者不仅“看”而且“干”,由过去欣赏结果,变为参与过程。
真正体验农活的“原汁原味”。
如一些旅行社,利用假期,组织城市游客到农村和农民共同生活、学习插秧和采茶,体验耕种和收获,分享农家乐的“插秧割稻旅行”或“采茶旅行”。
在收获的季节,旅行社会选出一小包稻米或茶叶给游客寄去,让大家亲口尝一下自己的劳动果实。
如今,在一些国家或地区如日本、瑞士、台湾等出现了更高级的农业旅游形式:租地自种。
城里人在乡下租一块“自由地”,假日里,偕妻带子,呼朋唤友,到乡下的“自家地里”翻土耕种,施肥浇水,平时则由农场主负责照看农园。
北京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特征及对策建议向雁;屈宝香;侯艳林【摘要】[目的]休闲农业是北京旅游市场新的经济增长点,其可持续发展对"十三五"时期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北京休闲农业的发展特征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为促进北京市城乡交流、实现农民增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文章主要对2006~2015年北京农业观光园、民俗旅游等2种主要休闲业态的总体现状、经营主体数量、从业人数、经营收入、接待人次等的时空演化开展定量分析.基于分析结果提出以市场为导向,加快转型升级;加强生态资源保护性开发;加紧文化创意元素融合;加速"互联网+休闲农业"布局等休闲农业未来发展的建议.[结果]北京的休闲农业呈现四大特征:(1)农业观光园的"产品消费外扩与食宿消费内聚"趋势并存,合力影响北京农业观光园时空演化进程;(2)民俗旅游呈现以"空心化、亲自然"为特征的持续性远郊热,生态涵养发展区民俗旅游发展持续巩固;(3)休闲农业市场邻近性的优势渐弱,休闲农业总体呈向外部扩散趋势;(4)休闲农业对自然旅游资源的依附性趋强,旅游自然资源富集区休闲农业发展优势明显.[结论]北京部分农业观光园出现增速放缓,收入大幅下降的局面,农业观光园转型发展需求迫切;北京近10年民俗旅游收入和接待人次实现较大幅度增长,但民俗旅游经营户的经营收入、人均消费水平仍相对较低,需对民俗旅游的经营水平和盈利能力作进一步提升.%As an important part of modern agriculture in Beijing, Leisure agricultur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of promoting urban and rural communication and 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The healthy and orderly d evelopment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guarante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 modern agriculture in Beijing during "the 13th Five-Year" period.Two major leisure activities, i.e.agricultural tourism park andfolk tourism in Beijing, we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Based on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 of the two major leisure activities, using the data of overall situation, the number of business entities, the number of employees, operating income and tourist reception numbers from 2006 to 2015,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four characteristics of Beijing′s leisure agriculture.Firstly, product consumption and accommodation consumption together influenced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 process of Beijing agricultural tourismpark.Secondly,folk tourism presen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way from the center, close to nature ", and the development of folk tourism continued to be consolidated in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DevelopmentZone.Thirdly,leisure agriculture had the general trend of external diffusion.Finally,leisure agriculture depended on natural tourism resources, and the area of abundant natural resources had obvious advantages.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 Beijing, it put forward four suggestions to further improve leisure agriculture in Beijing: speeding up the market-oriented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accelerating the layout of "Internet + leisure agriculture";strengthening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resources protection;and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creativity elements.【期刊名称】《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年(卷),期】2017(038)004【总页数】9页(P214-222)【关键词】休闲农业;特征;对策建议;北京市【作者】向雁;屈宝香;侯艳林【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 10008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 10008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 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3.4休闲农业是指在农村范围内,利用农业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农业经营、农业设施、农耕文化、农家生活等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健身等多项需求的旅游经营活动[1]。
汇报人:日期:contents •门头沟区休闲农业发展现状•门头沟区休闲农业发展的优势和潜力•门头沟区休闲农业发展的战略规划•门头沟区休闲农业发展的成功案例目录门头沟区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休闲农业资源情况自然资源丰富门头沟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和民俗文化,为休闲农业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内涵。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农业产业基础扎实休闲农业发展类型门头沟区的农家乐数量众多,分布广泛,以提供餐饮、住宿和农事体验等服务为主。
农家乐采摘园观光农园休闲农庄门头沟区拥有各种类型的采摘园,如草莓园、葡萄园、果园等,以满足游客的采摘需求。
门头沟区的一些农业园区提供观光游览服务,让游客了解农业生产过程和农村风貌。
门头沟区的休闲农庄多提供较为全面的休闲服务,包括餐饮、住宿、娱乐、文化体验等。
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03020102门头沟区休闲农业发展的优势和潜力门头沟区位于北京市西南部,距离市中心较近,交通便利,方便游客前来休闲旅游。
门头沟区位于山区,地形独特,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地理位置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农业产业优势客源市场潜力门头沟区距离北京市中心近,交通便利,方便游客前来休闲旅游。
门头沟区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旅游观光,为休闲农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观念的转变,休闲农业将成为未来旅游市场的重要发展方向,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
03门头沟区休闲农业发展的战略规划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素质、创新体制机制为重点,以休闲农业园建设为抓手,推动门头沟区休闲农业发展。
目标到2025年,建设成为具有山区特色的休闲农业强区,休闲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改善,对农民就业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明显提升。
思路发展思路与目标VS产业布局与重点任务保障措施与政策建议保障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休闲农业发展的组织领导体系,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协作配合。
北京市观光农业发展规划近几年来,随着北京市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适应城市居民的消费需要,郊区观光农业的发展应运而生,并呈现较快的发展势头。
为更好地引导和促进郊区观光农业的健康发展,特制订全市观光农业发展规划。
一、观光农业的特点、功能以及京郊农业的发展现状与潜力观光农业是以农事活动为基础,以农业生产经营为特色,把农业和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自然环境,结合农牧业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生活等内容,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购物、习作、体验、休闲、度假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
观光农业是农业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延伸和渗透,是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和提高,是现代农业的一处形式。
观光农业不包括郊区以名胜古迹、自然风光为主的旅游,但其项目的布局和多种经营方式应尽可能同旅游景点有机地联系起来。
因此,观光农业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时的必然性产物,是都市农业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与一般农业相比较,观光农业具有以下明显特点:一是观赏性,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对城市居民比较陌生,农村环境比城市环境更清新优美,对城市居民来说,它们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和很强的观赏趣味与价值。
二是参与性,可以让游客直接参与农业生产活动,在农业生产习作中体验技艺、享受乐趣、增长知识。
三是农游合一性,观光农业是农业和旅游相结合的混合型产业,作为第一产业,它直接生产农副产品;作为第三产业,它被作为观赏、休闲和参与的对象来开发利用。
四是市场定向性,观光农业是为那些想了解农业、参与农业、体验农村生活特点的城市居民服务的,其目标市场在城市,其消费对象是城市居民。
五是高效性,总体而言,观光农业相对一般农业来说,收来源更多一些,产品附加值更高一些,经济效益更好一些。
相对一般产业,观光农业被赋予了许多新的功能,它不仅具有一般农业所具有的提供农产品的生产功能,还具有旅游观光、习作体验、休闲度假、教育等新的功能,这些新的功能对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拓宽农业及旅游业的发展空间,合理开发和保护农村自然环境及文化资源,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一体化发展都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京郊观光农业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起步,自昌平县十三陵旅游区出现首家观光采摘果园以来,各郊区县对发展观光农业都表现出较高的发展热情,开发和形成了一些观光农业项目和景点,也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归纳起来,目前郊区观光农业项目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观光采摘农园。
通过开放成熟期的果园、菜园、瓜园、花圃等,供游客入园观景、赏花、采摘。
怀柔县的雁栖乡间情趣园、海淀区的樱桃园、大兴县的西瓜节、顺义沿河的甜瓜采摘月等都属于这种形式。
如沿河等地97年5、6月间举办的首届甜瓜采摘月活动共接待观光游客一万余人,游客采摘各种甜瓜30万公斤,并带动销售甜瓜和西瓜2800万公斤。
(二)观光垂钓鱼场。
全市垂钓面积已达万亩以上(不含水库面积),现有较大规模的垂钓园50多个,如昌平小汤山垂钓园、顺义马坡垂钓宫、房山碧溪垂钓园、怀柔虹鳟鱼垂钓场等,京郊每年接待垂钓者300万人次,垂钓收亿元以上。
(三)森林旅游。
全市有方山、蟒山、西山、云蒙山等四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小龙门、森鑫、鹫峰、五座楼、半壁店、莲花山六个市县级森林公园,有松山、百花山二个自然保护区,还有八达岭等森林旅游景区,总面积达2.84万公顷,它们是城市游客旅游、休闲、度假、避署和进行森林浴的理想场所。
据统计,96年接待游客107万人次,收入4200万元。
(四)休闲农庄(或农场)。
选择具有地方或民族特色的村庄或农场,开设农家旅舍,让游客住农家房,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充分享受农村浓郁的乡土风情和民俗文化。
目前密云遥桥峪村、怀柔官地村等休闲农庄已挂牌营业,据了解,遥桥峪村古城堡的50户农家店,去年接待游客的收达60多万元。
此外,租赁农园和教育农场等新的观光农业形式也已开始发展。
如通州区徐辛庄镇的京东果牧场,96年3月推出了“学做农民”活动,向城里人出租菜田、果树,承租者可以在此种瓜点豆,为果树施肥剪枝,已有部分市民在此租种农园;北京灿烂阳光少儿农庄有限责任公司在昌平县小汤山镇创办了灿烂阳光少儿农庄,农庄占地17.2公顷,分饲养乐园、集体农庄、时尚大棚、童话作坊、垂钓池等小区,孩子们在娱乐中长知识,在动手中受教育,非常受学生们的欢迎。
但是,在我市观光农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政府部门加以重视和解决,主要是:一、缺乏科学合理的统一规划和有效的宏观管理,目前市一级和区县一级都没有制订观光农业的总体规划,也没有明确管理机构的管理办法,观光农业的发展基本上是以乡村和企业自主自发开发为主,布局不尽合理;二、缺乏政策的引导和支持,观光农业可以说是农业的一个新兴行业,对于这一行业目前还没有一套专门的政策体系和扶持手段,这在一定程序上制约了郊区观光农业的发展。
对我市观光农业的市场和资源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一新兴行业在我市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首先,观光农业的消费市场稳步发展,并极具潜力。
从消费对象来看,观光农业的消费对象主要是城市居民,北京拥有700万城市人口,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有去郊区观光、休闲的愿望;从消费能力看,1996年居民人均现金收入7945.78 元,人均用于旅游的支出达到81.95元。
目前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城市居民具有参加农业观光旅游的能力,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一消费群体将不断扩大,消费水平也将不断提高,观光休闲农业已经开始成为城市人口新的消费热点之一。
其次,北京市农业生产门类比较齐全,农牧林渔各业均有,山区、丘陵、平原的农业各具特色,既有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平原农业,也有基基还属于传统农业的山区种植业、牧业,这些为发展各种类型、不同层次的观光农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再次,北京郊区名胜古迹众多,风景旅游区遍及各区县,它们的存在为观光农业的发展吸引了大批游客,这些景点可以与观光农业景点互为补充,共同发展。
二、京郊观光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发展阶段和原则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为依据,以旅游市场需要为导向,以效区农业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保护为基础,把观光农业作为农业的一个新的增长点着力加以培育,促进郊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总体目标是,以北京郊区农业文明和农村文化为主线,以农业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及农村文化习俗为主要内容,建立起一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具有观光、品尝、体验、休闲、度假、教育等多种功能的观光农业景区(点),使观光农业成为首都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阶段:根据我市现有基础和发展趋势,京郊观光农业将来的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不同阶段可采取不同的发展思路和管理模式。
第一阶段:1998—2000年,重点发展阶段,主要支持和发展一批重点项目,管理上以鼓励、推动为主。
第二阶段:2001—2005年,全市发展阶段,在已有成功模式和经验基础上全面发展,政策上以引导为主。
第三阶段:2006—2010年,稳定与优化提高阶段,全面发展到一定规模后要适当控制,稳步推进,政策上以调控为主,提高质量和规范化水平。
观光农业的发展应遵循以下原则:(一)必须以农业生产活动为基础。
观光农业是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在一起的新型行业,农业是基础,离开了农业,观光农业也就无从谈起,因此观光农业必须在农业生产基础上进行开发和发展,绝不能脱离农业另搞一套。
更不能脱离农业,搞太多的人文景观。
(二)必须与农业和旅游业的总体布局相结合。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农业和旅游业都已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和较稳定的布局,观光农业的规划布局要充分考虑农业和旅游业的总体布局,它的发展要尽可能的在农业现有开发基础上增加观光农业的特性。
通过发展观光农业,达到调整农业结构,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目的。
(三)必须立足现有基础进行发展,严格控制滥占耕地。
观光农业的发展要以现有开发项目为基础,重点筛选一批项目去完善、提高,形成有规模有影响的观光农业项目。
要严格控制基建占用耕地,防止出现新一轮项目建设热,特别是变相的房地产开发热。
(四)必须因地制宜,突出个性和特色。
特色是观光农业的生命所在,没有特色就无法吸引游客。
特色就是观光农业的地方特色和项目主题创意上的明显差异,求新、求异、不求全,避免重复建设。
(五)必须坚持循序渐进。
旅游市场的发展具有渐进性的特点,因此观光农业的发展一定要先易后难,梯度推进。
根据北京目前的消费水平,观光农业应重点发展观光旅游和短期采摘型以及休闲型的项目,教育型和租赁农园项目应有选择地发展。
(六)必须突出文化教育内涵,并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
观光农业项目要注重文化品味,继承和发挥首都的地方文化特色,丰富乡土文化内涵,并把教育、健身和科考等寓于观光活动中,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农业文明和科学知识教育的基地。
(七)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开发与保护相结合。
观光农业之所以吸引游客,重要原因就在于它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农业景观,因此观光农业的发展在景点建设的同时,一定要保护好资源与环境,切实搞好节约耕地、水土保持、绿化以及废弃物处理等工作。
充分利用荒山、荒滩、荒地等后备资源,实现观光农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京郊观光农业发展的规划布局及重点发展领域(一)观光农业的总体布局和重点区域按照以上发展原则,结合我市郊区区域特点和资源分布,我市观光农业发展总体布局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即近郊区、远郊平原和远郊山区,三个层次资源不同,特色各异,发展方向和重点也各不相同。
近郊区交通便利,最接近城市消费群体,农业以园艺农业及高档次果菜种植为主,观光农业应以观赏游览、体验农作为主,可以重点发展农业公园、花卉观赏园、垂钓场以及市民租赁农园等观光体验型项目。
远郊平原是首都粮、菜及畜禽水产品生产基地,主要河流穿行其间,农业资源非常丰富,农业景明显,观光农业应以休闲、农作体验、教育为主,可以重点发展市民租赁农园、教育农园、垂钓乐园、瓜菜采摘等体验休闲型项目。
远郊山区山地资源和森林丰富、民风古朴,观光农业应以休闲疗养、农村文化体验等为主,可以重点发展民俗旅游、森林旅游、果品采摘等生态文化旅游型项目。
根据以上总体布局,结合不同区域发展基础、资源优势和特点,京郊观光农业应着重开发和发展一环、一点、八带(区),一环是指近郊区,一点是指小汤山观光农业基地,八带(区)是指潮白河带、永定河带、八达岭十三陵地区、慕田峪地区、云蒙山地区、金海湖地区、十渡地区、灵山百花山地区。
(1)近郊区:包括城乡结合部及其周围的农业区,重点发展朝阳区朝来农艺园,温榆河沿岸金盏、楼梓计的观光、垂钓、休闲,丰台区花乡的花卉观赏园,海淀区西山的观光果园等。
(2)小汤山观光农业基地:小汤山地区地热资源得天独厚,地理位置优越,目前已形成了市特菜基地、农业部生态农业基地、欧鲟养殖场、罗非鱼基地等一批颇具观赏价值的特色农业基地,而且大型垂钓中心、少儿农庄等观光农业项目已经建成或起步,如果合理规划,积极引导和扶持,该地区将成为各具特色的观光农业项目密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