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统计-第一章
- 格式:ppt
- 大小:315.50 KB
- 文档页数:35
前言近几个世纪以来,全球人口急剧膨胀,而且有越来越向城市集中的趋势。
在城市中道路和建筑物鳞次栉比,参差不齐,形成了特殊性质的下垫面;工商业和交通运输频繁,是大气污染物的源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气的组成成分;再加上城市中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大量消耗能源,产生越来越多的人为热、温室气体和人为水汽进入大气。
因此,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在城市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可以说城市是研究人类活动与气候关系的理想实验室。
所以,研究城市气候非常有实际意义,它一方面在论证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上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另一方面在城市气候预报、城市规划、城市建筑物设计、环境保护、能源使用、居民保健、城市灾害防御和生态平衡的改善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城市气候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任务一、什么是城市气候1、城市气候:是在区域气候背景之上,经城市化后,在城市这一特殊的下垫面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之下形成的一种局地气候。
2、城市化地区的特点⑴它是非农业人口高度密集的区域据统计世界人口密度平均为每平方公里28人,而城市人口每平方公里却有数百人乃至数万人。
⑵它是高强度的经济活动区城市交通发达,工业生产、商品流通和消费水平很高,使得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和能源使用都高度集中,高速运转,是人类高强度经济活动的所在,使城市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⑶它具有特殊的下垫面坚硬密实、干燥不透水城市中人工建筑物、构筑物高度集中,以坚硬密实、干燥而不透水的建筑材料代替了原来疏松和植物覆盖的土壤或空旷的荒地。
道路纵横交错,建筑物参差不齐,使城市的轮廓忽升忽降。
这种“人为的立体下垫面”无论在物质构成上还是几何形状上都与郊区大不相同。
下垫面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它与空气间存在着复杂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又是下层空气运动的边界面。
它对空气的温度、湿度、风速、风向等都有很大的影响,这是导致城市气候与郊区不同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时城市用地由于使用目的不同,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各种用地的功能不同,其下垫面性质也相应地有很大差异,这是造成城市内部气候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全新考点为高考做准备的最好方法就是集中你所有智慧,所有的热情,把每天的学习做得尽善尽美。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有关高考考生必看的知识点的梳理,期望对您有所帮助,望各位考生能够爱好。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1知识点总结本部分内容主要考点有:大气受热进程;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热力环流的形成进程;气压带风带的散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低压、高压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等。
常见考点考法运用等值线散布图(如等温线、等压线、等高线等)考核地面状态对气温、气压的影响,以及对风向、风力大小及天气状态的影响。
20l1年高考大纲全国卷9—10题以坐标图为切人点考核了热力作用的时空差异及其影响等方面的知识和相应的读图能力;提供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或表格数据、文字、坐标图等材料,考核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成因、散布规律、特点等的影响。
20l1年高考福建文综10—12题通过提供北极地区等压线散布图的情势综合考核了风向判别、海陆分确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等;以图像或等压线散布图为载体,考核锋面或低压(高压)过境时的天气变化特点。
2011年高考江苏地理5-6题、安徽文综第34题、北京文综第7题、广东文综第6题和天津文综地理部分lO—11题都侧重考核了锋面、低压、高压等主干知识和天气系统图的分析判读能力常见误区提示通过绘制大气受热进程示意图,知道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取、反射和散射等削弱作用;大气保温作用原理重在知道大气逆辐射的意义;热力环流的成因要注意知道大气受热差异与气压差异、气流运动之间的关系;风向的判定要掌控一定的技能;通过绘图的方法掌控气压带、风带的散布,利用读图分析法掌控主要气候类型散布的规律;熟悉气候类型的判读方法,并注意通过分析统计数据知道和掌控各气候类型的特点;通过列表比较的方法,知道气旋和反气旋、各气压带之间、风带之间、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之问的异同。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二)学习目标:1.把握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线速度和角速度。
2.了解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关系。
3.明白得日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转变的规律和季节的更替和五带的划分。
自主学习:一、地球的公转1.公转特点(1)方向:自西向东。
(2)周期(一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3)速度公转位置时间公转速度A点近日点1月初最快B点远日点7月初最慢2.黄赤交角及其阻碍(1)黄赤交角(2)阻碍:引发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运动。
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日夜长短的转变时间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变化特点特殊日期图示北半球夏半年(春分日至秋分日)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冬半年(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半球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最小值,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现象春、秋分日 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误区警示 日夜现象、日夜交替与日夜长短的区别 (1)日夜现象与地球为不透明球体有关,(2)日夜交替的要紧缘故是地球自转;日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转变的要紧缘故是地球公转,它们都是地球运动的结果。
(3)全世界各地日夜长短的转变幅度赤道地域最小,纬度越高,转变幅度越大,极圈内有极昼、极夜现象。
2.正午太阳高度的转变(1)纬度转变: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双侧递减。
(2)季节转变①北半球夏至日⎩⎪⎨⎪⎧ 一年中最大值: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一年中最小值:南半球各纬度②北半球冬至日⎩⎪⎨⎪⎧一年中最大值: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一年中最小值:北半球各纬度③春、秋分日:赤道上达一年中最大值,其他地域介于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
3.四季更替和五带(1)形成缘故:日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转变致使太阳辐射的时空转变。
(2)四季的划分3⎧⎪⎪⎨⎪⎪⎩天文四季:把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定为夏季气候统计四季:北温带国家把3、4、5月为春季,依次每个月为一个季节(3)五带的划分合作探讨:一、黄赤交角及其阻碍1.与黄赤交角相关的几组数据关系明白得黄赤交角转变带来的阻碍,关键是弄清几组数据间的关系。
江苏省2007年气候公报综述2007年全省年平均气温继去年创纪录之后又刷新纪录,达到16.4℃,较常年偏高1.5℃,是1951年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高值,其中冬、春季气温异常偏高。
年降水量较常年略偏多,但时空分布不均,变化起伏大,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占全年69%,汛期暴雨频发,降水强度大,主要降雨带在淮河流域,局部地区出现较严重洪涝。
日照时数较常年略偏少,尤其是12月偏少显著。
2007年江苏省气象灾害较多,影响较重,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因气象灾害死亡130人,其中雷电和大雾死亡人数为近几年之最。
主要灾害性天气有暴雨、雷电、大雾、寒潮、台风、冰雹、龙卷、干旱、飑线、大风等。
今年对农业、旅游、林业等行业为较好的气候年景,对海盐、渔业等行业气候年景较差。
第一章气候概况一、气温1、年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1.5℃,为1951年来最高值全省各站年平均气温(2007年1月~2007年12月)15.1(赣榆)~18.1(苏州)℃(见图1),呈南高北低分布,较常年偏高0.9(泗洪)~2.2(靖江、南通、昆山、苏州)℃(见图2)。
南京年平均气温17.4℃,比常年偏高1.9℃,为1951年来最高值。
2007年全省平均气温16.4℃,比常年同期偏高1.5℃,为1951年来最高值,异常度值为1.95,属显著偏高年份。
其中淮北地区年平均气温15.6℃、江淮之间年平均气温16.3℃、苏南地区年平均气温17.5℃,均为1951年来最高值。
图1 江苏省2007年1~12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图2 江苏省2007年1~12月平均气温距平(℃)分布图2、冬季、春季气温异常偏高,为1951年来同期最高值冬季(2006年12月~2007年2月)全省各站平均气温为3.1(丰县)~7.1(苏州)℃,与常年同期相比偏高1.3(如皋、宜兴)~2.6(靖江)℃,全省冬季平均气温5.2℃,比常年偏高2.2℃,为1951年来同期最高值。
南京平均气温为5.8℃,较常年偏高2.1℃,与2001年并列为1905年来同期最高值。
《第一章区域类型与区域差异》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题干:下列关于区域划分的原则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空间性原则B. 综合性原则C. 动态性原则D. 连续性原则2、题干:根据《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是指()。
A. 某一地区的特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理特征B. 某一地区的传统工艺产品,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C. 某一地区特有的植物名优品种,具有一定的人文价值D. 某一地区特有的农产品,具有明显的生态优势3、以下哪项不属于区域差异的表现形式?A、自然环境的差异B、经济结构的差异C、人口密度的差异D、政治制度的差异4、在区域规划中,以下哪种方法主要用于识别区域内的主导因素?A、比较法B、归纳法C、系统分析法D、因素分析法5、区域的界线具有过渡性和模糊性,主要体现在()。
A、自然区域B、工业区域C、行政区域D、农业区域6、具有相同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的区域称为()。
A、泛指区域B、自然区域C、功能区域D、同质区域7、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划分的区域类型?A、城市化地区B、城乡结合部C、腹地D、边缘经济地带8、以下关于区域差异的描述,错误的是:A、区域差异体现了地理环境的多样性B、区域差异是区域发展的驱动力C、区域差异导致了资源利用的不均衡D、区域差异可以通过政策调整完全消除9、题干: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区域差异的表现形式?A. 自然资源的差异B.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C. 文化习俗的差异D. 行政区划的差异 10、题干:在分析区域发展时,以下哪种方法不是常用的空间分析方法?A. 空间自相关分析B. 空间统计分析C. 空间层次分析法D. 时间序列分析法11、下列区域属于功能区的是()A、气候区B、经济区C、工业区D、政治区12、关于区域差异的描述,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区域差异仅存在于发达国家之间B、区域差异是由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导致的C、区域差异是人类活动造成的,与自然条件无关D、区域差异无法通过任何手段缩小13、以下是关于区域差异的说法,其中正确的是:()A. 区域差异是由于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造成的B. 社会经济活动不会改变区域差异C. 区域差异会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而改变D. 区域差异是人类活动引起的,可以完全消除14、下列关于区域类型的说法,错误的是:()A. 区域是具有一定地理特征的空间单元B. 区域可以分为自然区域和行政区域C. 区域类型是由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综合形成D. 区域类型的划分是绝对的,不会随着时间和环境变化而变化15、以下哪项不属于区域差异的表现形式?A. 地理环境差异B. 经济发展水平差异C. 社会文化差异D. 信息技术差异16、关于区域类型的划分,以下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 按地理位置划分,区域类型包括城市区域和乡村区域B. 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区域类型包括发达区域和发展中区域C. 按自然条件划分,区域类型包括湿润区域和干旱区域D. 以上都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8分,共52分)第一题题目下列材料反映的是我国东北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在经济发展中的某些差异,请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江苏省2008年气候公报(摘要)综述2008年全省年平均气温正常略高,较常年偏高0.6℃,为2000年来第二低值,仅高于2003年(15.3℃),其中春季、秋季气温偏高。
年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变化起伏大。
淮北和苏南南部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偏多,其它地区偏少,1月底到2月初我省淮河以南地区遭受了历史罕见的区域性暴雪天气。
汛期暴雨频发,降水强度大,主要降雨带在江淮之间北部和淮北地区,局部出现较严重积涝。
年日照时数较常年略偏少。
2008年江苏省主要灾害性天气有暴雪、雷电、寒潮、大雾、台风、暴雨、冰雹、龙卷、干旱等,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因气象灾害死亡85人,伤458人,农田损失面积1318831公顷,直接经济损失35.66亿元。
今年对农业生产为较好的气候年景,对海盐、林业等行业气候年景较差,而对人民生活、旅游而言,有利有弊。
第一章气候概况一、气温1、全省年平均气温正常略高全省各站年平均气温13.9(赣榆)~16.9(昆山)℃(见图1),呈南高北低分布,较常年偏高0.1(泗洪)~1.3(昆山)℃(见图2)。
2008年全省平均气温15.5℃,与常年同期相比偏高0.6℃,异常度值为0.78,属正常年份。
南京年平均气温16.1℃,比常年偏高0.6℃。
图1 江苏省2008年1~12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图2 江苏省2008年1~12月平均气温距平(℃)分布图2、春季、秋季气温偏高,冬季、夏季气温持平二、降水1、年降水量淮北和苏南南部地区较常年偏多,其它地区偏少全省各站年降水量为779.6(海门)~1360.5(金坛)毫米,空间分布不均(见图3),与常年同期相比,苏南南部和淮北大部地区较常年偏多1~4成,其它大部地区偏少1~3成(见图4)。
全省降水量为1026.3毫米,接近常年同期值。
南京全年降水量为977.2毫米,与常年同期相比偏少近1成。
图3 江苏省2008年1~12月降水量(毫米)分布图图4 江苏省2008年1~12月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分布图2、各季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冬季 (2007年12月~2008年2月) 与常年同期相比,淮北部分地区偏少1成以下,其它地区偏多0.3~8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