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统计-第一章
- 格式:ppt
- 大小:170.50 KB
- 文档页数:33
前言近几个世纪以来,全球人口急剧膨胀,而且有越来越向城市集中的趋势。
在城市中道路和建筑物鳞次栉比,参差不齐,形成了特殊性质的下垫面;工商业和交通运输频繁,是大气污染物的源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气的组成成分;再加上城市中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大量消耗能源,产生越来越多的人为热、温室气体和人为水汽进入大气。
因此,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在城市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可以说城市是研究人类活动与气候关系的理想实验室。
所以,研究城市气候非常有实际意义,它一方面在论证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上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另一方面在城市气候预报、城市规划、城市建筑物设计、环境保护、能源使用、居民保健、城市灾害防御和生态平衡的改善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城市气候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任务一、什么是城市气候1、城市气候:是在区域气候背景之上,经城市化后,在城市这一特殊的下垫面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之下形成的一种局地气候。
2、城市化地区的特点⑴它是非农业人口高度密集的区域据统计世界人口密度平均为每平方公里28人,而城市人口每平方公里却有数百人乃至数万人。
⑵它是高强度的经济活动区城市交通发达,工业生产、商品流通和消费水平很高,使得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和能源使用都高度集中,高速运转,是人类高强度经济活动的所在,使城市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⑶它具有特殊的下垫面坚硬密实、干燥不透水城市中人工建筑物、构筑物高度集中,以坚硬密实、干燥而不透水的建筑材料代替了原来疏松和植物覆盖的土壤或空旷的荒地。
道路纵横交错,建筑物参差不齐,使城市的轮廓忽升忽降。
这种“人为的立体下垫面”无论在物质构成上还是几何形状上都与郊区大不相同。
下垫面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它与空气间存在着复杂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又是下层空气运动的边界面。
它对空气的温度、湿度、风速、风向等都有很大的影响,这是导致城市气候与郊区不同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时城市用地由于使用目的不同,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各种用地的功能不同,其下垫面性质也相应地有很大差异,这是造成城市内部气候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江苏省2008年气候公报(摘要)综述2008年全省年平均气温正常略高,较常年偏高0.6℃,为2000年来第二低值,仅高于2003年(15.3℃),其中春季、秋季气温偏高。
年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变化起伏大。
淮北和苏南南部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偏多,其它地区偏少,1月底到2月初我省淮河以南地区遭受了历史罕见的区域性暴雪天气。
汛期暴雨频发,降水强度大,主要降雨带在江淮之间北部和淮北地区,局部出现较严重积涝。
年日照时数较常年略偏少。
2008年江苏省主要灾害性天气有暴雪、雷电、寒潮、大雾、台风、暴雨、冰雹、龙卷、干旱等,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因气象灾害死亡85人,伤458人,农田损失面积1318831公顷,直接经济损失35.66亿元。
今年对农业生产为较好的气候年景,对海盐、林业等行业气候年景较差,而对人民生活、旅游而言,有利有弊。
第一章气候概况一、气温1、全省年平均气温正常略高全省各站年平均气温13.9(赣榆)~16.9(昆山)℃(见图1),呈南高北低分布,较常年偏高0.1(泗洪)~1.3(昆山)℃(见图2)。
2008年全省平均气温15.5℃,与常年同期相比偏高0.6℃,异常度值为0.78,属正常年份。
南京年平均气温16.1℃,比常年偏高0.6℃。
图1 江苏省2008年1~12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图2 江苏省2008年1~12月平均气温距平(℃)分布图2、春季、秋季气温偏高,冬季、夏季气温持平二、降水1、年降水量淮北和苏南南部地区较常年偏多,其它地区偏少全省各站年降水量为779.6(海门)~1360.5(金坛)毫米,空间分布不均(见图3),与常年同期相比,苏南南部和淮北大部地区较常年偏多1~4成,其它大部地区偏少1~3成(见图4)。
全省降水量为1026.3毫米,接近常年同期值。
南京全年降水量为977.2毫米,与常年同期相比偏少近1成。
图3 江苏省2008年1~12月降水量(毫米)分布图图4 江苏省2008年1~12月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分布图2、各季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冬季 (2007年12月~2008年2月) 与常年同期相比,淮北部分地区偏少1成以下,其它地区偏多0.3~8成。
第一章基本情况1.1 地理位置志丹县位于延安市北部,东与安塞县相连,南与甘泉、富县毗邻,北与吴起、靖边接壤,西南与甘肃省交界。
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8°11′06″—109°03′48″,北纬36°21′33″—37°11′49″之间。
南北长92.56公里,东西宽70.01公里,整个形状北窄南宽,总土地面积376300 hm2。
志丹县原名保安县,为纪念革命英雄刘志丹,改名为志丹县。
处于志丹县咽喉、枢纽位置的保安镇,是志丹县委、县政府所在地,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
1.2 自然概况1.2.1地貌志丹县地质构造,属华北陆台的鄂尔多斯地台中的陕北盆地。
根据地球物理勘测志丹县属陕甘宁向斜拗陷构造区,向斜东翼陡,西冀缓。
志丹是一个高重力隆起区,大约是横山隆起向西南延展部分。
在地质变化的历史过程中,鄂尔多斯地台随着地壳的振荡运动,几经升降沉浮。
早更新世,在和缓的古地形面上,堆积了午城黄土;中更新世,地台又逐渐沉降,沉积了离石黄土;中更新世末,地台开始抬升,产生河流溯源侵蚀,山前老冲击扇发育;晚更新世,地壳又趋稳定沉陷,堆积了马兰黄土,形成现今的黄土地貌。
志丹县地貌属以梁峁为主体的黄土梁峁丘陵沟壑区。
由于长期的侵蚀作用,特别是水蚀切割,形成本县地貌的显著特点是:地表支离破碎,梁峁密布,沟壑纵横交织,基岩裸露,梁窄坡陡。
谷缘线以下黄土壁立,崩塌普遍,滑坡、泻溜也常有发生。
河沟呈“V”字形。
1.2.2水文志丹县河流主要有洛河、周河、杏子河。
洛河、周河属北洛河支流,杏子河属延河支流,均属黄河水系。
县内以洛、周、杏三条河流为主干,大小支流、冲沟极为发育,纵横交错,密如蛛网,构成树枝状水系。
河网密度为1.30公里/平方公里。
全县有长度在1公里以上的河流沟道共计2055条,其中1~4级支流620条,流域面积100~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8条,10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