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痫并发偏头痛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观察
- 格式:pdf
- 大小:209.74 KB
- 文档页数:2
头痛宁胶囊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偏头痛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头痛宁胶囊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偏头痛的疗效。
方法选取 2019年1月至 2021年6月来我院门诊就诊的9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45 例。
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头痛宁胶囊口服治疗。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头痛发作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1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78%,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头痛发作持续时间,头痛发作频率,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头痛宁胶囊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偏头痛可改善头痛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偏头痛;头痛宁胶囊;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偏头痛临床常见,多发于中青年群体,女性多于男性,以单侧搏动性、中重度头痛为特征,可伴有畏光、畏声、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影响日常工作及生活[1-3]。
目前临床治疗有预防性治疗和发作期对症治疗,包括非甾体止痛药、钙离子拮抗剂、抗癫痫药、抗抑郁药等,长期服用除效果不稳定外,不良反应亦较多。
本研究应用头痛宁胶囊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偏头痛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月至 2021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 90 例偏头痛患者进行研究。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 例。
对照组:男 19 例,女 26 例;年龄25~60岁,平均(36.82±4.25)岁;发作频率 4~8 次/月,平均(6.12±0.76)次/月;病程6个月至8年,平均(4.26±0.54)年。
观察组:男20例,女25例;年龄23~63岁,平均(40.16±4.23)岁;发作频率3~8次/月,平均(5.06±0.73)次/月;病程6个月至7年,平均(4.34±0.56)年。
丙戊酸钠、西比灵治疗儿童偏头痛60例疗效观察发表时间:2011-08-31T08:35:47.56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9期供稿作者:曾仁和李映林吴美水[导读] 参照国际头痛协会1988年拟定偏头痛诊断标准。
曾仁和李映林吴美水(福建省莆田学院附属医院儿科福建莆田 351100)【中图分类号】R7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19-0242-02 【摘要】为了探讨丙戊酸钠、西比灵治疗儿童偏头痛疗效,选择120例偏头痛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60例给予镇痛、镇静及调节植物神经等治疗,治疗组60例仅用丙戊酸钠,剂量为20mg·kg-1·d-1,分3次服,西比灵5mg,每晚服1次,15天为一疗程。
疗效标准:以半年内症状减轻为有效。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7%,对照组68.3%,两组经统计学秩和检验,μ=2.088,P<0.05,说明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关键词】丙戊酸钠西比灵偏头痛偏头痛是儿童头痛中常见病因之一,有报道其患病率为2—5%,多见于学龄期儿童,尚缺乏明显有效的防治措施,现把我院1996年3月以来诊治的儿童偏头痛60例,应用丙戊酸钠、西比灵治疗取得显效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 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其中男24例,女36例,年龄最小5岁,最大13岁,平均年龄8.3岁。
治疗组60例,其中男22例,女38例,年龄最小5.5岁,最大13岁,平均年龄8.7岁。
1.2诊断标准参照国际头痛协会1988年拟定偏头痛诊断标准。
(1)本组病例均有反复发作性头痛史(每月有一次以上)和间歇期正常的特点。
(2)头痛为单侧性或先一侧后扩展到对侧,头痛性质为搏动性疼痛。
(3)大多头痛发作前具有先兆症状,如眼前闪光、幻觉、恶心、呕吐、腹痛等。
(4)临床检查无阳性体征,EEG正常,颅脑CT已排除颇内器质性病变。
概述概述一、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一、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神经系统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两大部分。
脑:分为大脑、间脑、脑干和小脑。
二、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症状评估 二、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症状评估 1.头痛 常见的临床症状。
(1)偏头痛 (2)颅内高压性头痛:持续性胀痛,阵发性加剧,伴有喷射性呕吐和视力障碍。
(3)颅外因素所致的头痛:①眼源性头痛②鼻源性头痛③耳源性头痛 (4)精神性头痛 2.意识障碍 (1)嗜睡:是最轻的意识障碍,能够被唤醒,醒后能进行简单的交谈和配合检查,刺激停止后又入睡。
(2)昏睡:处于熟睡状态,较重的痛觉或较响的言语刺激方可唤醒,能简单、模糊地进行不完全应答话题,自发性言语少,当停止外界刺激后,立即进入熟睡状态。
(3)浅昏迷:是意识丧失,对强烈刺激(如眼眶上压迫)可出现痛苦的表情和躲避反应。
没有语言应答,不能执行简单的命令。
可有无意识的自发动作。
瞳孔对光反射、咳嗽反射、吞咽反射和角膜反射存在,生命体征无明显变化。
(4)深昏迷:对任何刺激均无反应,瞳孔对光反射、咳嗽反射、吞咽反射和角膜反射等均消失,伴有生命体征的改变。
3.语言障碍 分为失语症和发音困难(构音障碍)。
(1)失语 运动性失语:又称表达性失语。
病人不能言语或只能讲1~2个简单的字,对别人的言语和书写的文字能理解,但要读出来却有困难或差错。
感觉性失语(Wernicke失语):又称听觉性失语。
口语理解严重障碍,病人发音正常,但不能理解别人及自己的言语。
所以在用词方面常有错误,严重时别人完全听不懂他讲的话。
失写:即书写不能,病人没有手部肌肉瘫痪,但不能书写,抄写能力尚存在。
失读:病人不失明但对视觉性符号的认识能力丧失,因而不识词句和图画。
失读和失写常同时存在。
病人既不能阅读又不能书写。
命名性失语:病人称呼物体名称的能力丧失,但能表达如何使用该种物件。
(2)构音障碍:为发音含糊不清而用词正确。
偏头痛性眩晕的临床特点初步分析偏头痛性眩晕(Migrainous Vertigo,MV)是一种常见的眩晕类型,以眩晕和头痛交替发作为特征。
它给患者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因此对其临床特点的初步分析非常重要。
本文将对偏头痛性眩晕的临床特点进行探讨。
一、疾病发病特点偏头痛性眩晕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尤以更年期前后发病率最高。
患者常常在偏头痛和眩晕发作之间切换,发作的频率和时长各异。
典型的偏头痛性眩晕表现为眩晕和头痛同时或交替出现,眩晕持续时间较长,多为数小时至数日不等。
二、症状表现1. 眩晕症状偏头痛性眩晕的眩晕症状常伴有恶心、呕吐,并在眩晕发作期间加重。
患者常感觉头晕目眩、不稳,旋转性眩晕感尤为明显。
眩晕发作伴有明显的运动不耐受,严重者甚至会导致行走困难。
2. 头痛症状偏头痛性眩晕的头痛症状类似偏头痛,表现为一侧或双侧头部搏动性、搏动般疼痛,疼痛部位通常在太阳穴、颞部或枕部。
头痛常常与眩晕发作同时出现,互相交替存在,但也有部分患者在头痛发作前或之后出现眩晕。
三、易激发因素偏头痛性眩晕的发作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以下为常见的易激发因素:1. 情绪变化:焦虑、紧张、激动等情绪波动常可诱发偏头痛性眩晕的发作。
2. 女性生理周期:女性月经期、孕期和更年期的激素水平波动可导致偏头痛性眩晕的发生。
3. 饮食和生活习惯:不规律的饮食、饮酒、吸烟、过度疲劳、缺乏睡眠等生活习惯不良会增加偏头痛性眩晕的易发性。
四、诊断和治疗偏头痛性眩晕的诊断主要基于病史和临床表现。
患者的详细病史记录对于诊断和病情评估至关重要。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1. 药物治疗:针对偏头痛的药物治疗,例如三叉神经阻滞剂、抗癫痫药物等,可以有效缓解症状。
2. 生活调整: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调整饮食结构,对患者的康复和预防发作至关重要。
3. 心理干预:如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生物反馈等,可以帮助患者掌握对眩晕的控制能力。
总结偏头痛性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眩晕类型,以眩晕和头痛的发作交替为特征。
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疾病病人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头痛】(一) 概述头痛(headache)为临床常见的症状,各种原因刺激颅内外的疼痛敏感结构都可引起头痛。
颅内的血管、神经和脑膜以及颅外的骨膜、血管、头皮、颈肌、韧带等均属头痛的敏感结构。
这些敏感结构受挤压、牵拉、移位、炎症、血管的扩张与痉挛、肌肉的紧张性收缩等均可引起头痛。
头痛的主要分类如下:1.偏头痛偏头痛主要是由颅内外血管收缩与舒张功能障碍引起,多为一侧颞部搏动性头痛,亦可为双侧头痛或由一侧头痛开始发展为双侧头痛,伴恶心呕吐,反复发作。
典型偏头痛在头痛发作前先有视觉症状,表现为视物模糊、眼前闪光、暗点,甚至有的病人可描述为眼前出现锯齿状视物缺损等视觉先兆,但多数偏头痛并无先兆。
在安静休息、睡眠后或服用止痛药物后头痛可缓解,但常反复发作,病人多有偏头痛家族史。
2.高颅压性头痛颅内肿瘤、血肿、脓肿、囊肿等占位性病变可使颅内压力增高,刺激、挤压颅内血管、神经及脑膜等疼痛敏感结构而出现头痛,头痛常为持续性的整个头部胀痛,阵发性加剧,伴有喷射状呕吐及视力障碍。
3.颅外局部因素所致头痛此种头痛可以是急性发作,也可为慢性持续性头痛.常见的局部因素有:(1)眼源性头痛:由青光眼、虹膜炎、视神经炎、眶内肿瘤、屈光不正等眼部疾患引起头痛.常位于眼眶周围及前额,一旦眼部疾病治愈,头痛也将会得到缓解。
(2) 耳源性头痛:急性中耳炎、外耳道的疖肿、乳突炎等耳源性疾病都会引起头痛。
多表现为单侧颞部持续性或搏动性头痛,常伴有乳突的压痛。
(3 )鼻源性头痛:由鼻窦炎症引起前额头痛,多伴有发热、鼻腔脓性分泌物等.4.紧张性头痛紧张性头痛亦称神经性或精神性头痛,无固定部位,多表现为持续性闷痛、胀痛,常伴有心悸、失眠、多梦、多虑、紧张等症状.(二) 护理1.护理评估(1)病史1)了解头痛的部位、性质和程度:询问是全头痛还是局部头痛;是搏动性头痛还是胀痛、钻痛、钝痛、触痛、撕裂痛或紧箍痛;是轻微痛、剧烈痛还是无法忍受的疼痛。
复方羊角颗粒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观察复方羊角颗粒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门诊病例8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对照组39例,治疗组采用复方羊角颗粒和盐酸氟桂利嗪治疗,对照组采用盐酸氟桂利嗪治疗,并统计两组疗效。
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1.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复方羊角颗粒与盐酸氟桂利嗪合用治疗偏头痛有较好疗效。
【关键词】偏头痛;复方羊角颗粒;盐酸氟桂利嗪偏头痛是内科门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遗传、内分泌紊乱、饮食不调及精神因素与其密切相关,目前被世界卫生组织健康报告(2001)列为全球性致残疾病的第19位,在我国偏头痛的患病率约为0.99%[1]。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加大,偏头痛在我国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反复发作可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为了寻找治疗偏头痛的适宜药物,我们在临床中采用复方羊角颗粒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84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3年3月至2007年8月在本院门诊确诊为偏头痛患者84例。
诊断均符合国际头痛协会(1998)诊断标准,均除外癫痫、颅内肿瘤、高血压等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头痛。
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男13例,女32例,年龄19~49岁,平均39.1岁,病程3月~10年。
对照组39例,男8例,女31例,年龄20~46岁,平均40岁,病程4月~8年。
两组患者年龄、病程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治疗组服用复方羊角颗粒8 g,2次/d,于每晚睡前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5 mg。
对照组每晚睡前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5 mg,两组服药期间均不用其他药物,两组疗程均为2~8周。
服药两周随访一次,均随访观察半年。
根据头痛发作减轻程度,频率及持续时间来判断临床疗效,并记录有无药物不良反应。
1.3 疗效判断标准①治愈:用药后1月内头痛发作停止,6月内无复发;②显效:用药后1月内无头痛发作,一月后有发作,但发作次数少,程度轻,持续时间缩短;③无效:用药后发作频率、程度、持续时间均无明显改善。
复方天麻蜜环糖肽片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的疗效观察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疾病,其频繁发作影响患者日常生活,甚至影响工作。
对于此类患者的治疗方法众多,且治疗的效果也有好有坏,应用氟桂利嗪联合复方天麻蜜环糖肽片对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肯定,笔者对其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笔者所在医院治疗偏头痛患者共80例,所有患者的诊断标准均符合1990年国际偏头痛会议的标准[1]。
所有患者均进行ct检查,排出癫痫、高血压等疾病。
其中男34例,女46例,年龄18~50龄,平均年龄34.7岁。
病情半年~6年,平均2.5年。
有偏头痛家庭病史22例。
所有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0例,两组在各方面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可以进行对比研究。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应用氟桂利嗪胶囊(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19980015)10mg/次,每晚1次。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复方天麻蜜环糖肽片(山西康欣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4022945)1.0/次,3次/天。
治疗周期为1个月,1个月后对患者的治疗疗效进行分析。
1.3 疗效标准:参照《偏头痛诊断疗效评定标准意见》[2]中的计分法,依据患者头痛发作频率、严重程度持续时间逐行进行评分,并计算总分,分值越高,说明偏头痛情况越严重。
①治愈:疗程结束时及停药1个月后偏头痛无发作;②显效:治疗后总积分减少50%以上;③有效:治疗后总积分减少21%~50%;④无效:治疗后总积分减少20%及以下。
以前3者合计为总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2.0软件进行处理,并应用ⅹ2检验对数据进行处理。
2.结果经治疗显示治疗组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的疗效,(见表1)。
所有患者治疗期间没有发生不良反应。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组别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数(%)治疗组(n=40) 8(20) 19(47.5) 11(27.5) 2(5.0) 95.0对照组(n=40) 4(10) 10(25) 16(40) 10(25) 75.0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托吡酯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作者:徐向东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3年第22期【摘要】目的探讨托吡酯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总结临床经验。
方法将2008年6月至2012年10月本科收治的94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分别给予托吡酯联合氟桂利嗪、单纯托吡酯、单纯氟桂利嗪治疗,记录并作回顾性分析。
结果治疗后A 组、B组、C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为为91.18%、70.00%、66.67%, A组总有效率优于B组及C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托吡酯;氟桂利嗪;偏头痛偏头痛为神经内科常见多发病,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与颅内、外血管异常舒缩有关;钙离子通道阻滞剂与β受体阻滞剂是临床上早期治疗药物,有一定疗效;近年来,托吡酯作为一种新型的抗癫痫药物用于治疗偏头痛,疗效较好[1]。
现将本科采用托吡酯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6月至2012年10月本科收治的94例偏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1例,女性73例;年龄24~69岁,平均45.3岁;病程10个月~18年,平均4.6年。
将94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其中A组34例,给予托吡酯联合氟桂利嗪治疗, B组30例单用托吡酯治疗, C组30例单用氟桂利嗪治疗,三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A组患者口服托吡酯片25 mg,早、晚1次, 1周后依患者具体情况可增至50 mg,睡前口服氟桂利嗪5 mg, q.n.,疗程2个月;B组患者单用托吡酯片25 mg,口服,早、晚1次, 1周后依患者具体情况可增至50 mg,早、晚1次,疗程2个月;C组患者单用氟桂利嗪,睡前口服5 mg, q.n.,疗程2个月[2]。
1. 3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患者头痛消失且无伴随症状;有效:患者头痛的程度至少减轻2级,伴随症状减轻,头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至少减少2/3;较差:患者头痛的程度减轻1级,或发作间隔延长,或持续时间减少不足2/3;无效:患者头痛的程度减轻不足1级甚至加重,或持续时间减少不足1/3甚至延长[3]。
托吡酯联合氟桂利嗪预防偏头痛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单独服用氟桂利嗪、托吡酯,联合服用氟桂利嗪及托吡酯对于偏头痛的预防效果。
方法:将中山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头痛门诊就诊的头痛患者按就诊顺序编号,并随机分配到氟桂利嗪5mg/d组、托吡酯25-100 mg/d组及氟桂利嗪5mg/d+托吡酯25-100 mg/d组,分别在给药后第1、2、3个月末进行观察。
主要观察指标,治疗前后三组患者中每月头痛发作次数减少50%的患者比例;次要观察指标,治疗前后三组患者每月头痛持续天数、头痛严重程度的减少情况及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后每月头痛发作频率均出现降低,三组自身前后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氟桂利嗪联合托吡酯组药物显效时间早于氟桂利嗪组及托吡酯组。
三组治疗前后头痛持续时间及头痛评分均下降,三组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氟桂利嗪、托吡酯、氟桂利嗪联合托吡酯对于偏头痛的预防有效、安全且耐受性良好;氟桂利嗪联合托吡酯较单独使用氟桂利嗪或托吡酯能更快的降低头痛发作次数。
【关键词】偏头痛预防治疗托吡酯氟桂利嗪联合使用1 背景偏头痛的预防性治疗在偏头痛的治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对于反复发作的患者及急性期治疗无效的患者来说是治疗的关键。
在不同的药物间进行组合可在较小的药物剂量下达到较好的临床疗效并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这在很多头痛中心被广泛使用[1-3]。
目前已有使用抗癫痫药物+?-受体阻滞剂及?-受体阻滞剂+抗抑郁药的不同组合对偏头痛进行预防性治疗的临床实验观察。
但尚未见到抗癫痫药物+钙离子拮抗剂的组合在临床用于偏头痛预防性治疗的报道。
研究目的:使用托吡酯联合氟桂利嗪、单独使用托吡酯及单独使用氟桂利嗪对偏头痛患者进行临床疗效及药物副作用的观察,评估托吡酯联合氟桂利嗪在慢性偏头痛预防中的效果。
2 方法2.1 研究对象对前来中山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头痛门诊就诊的偏头痛患者进行筛选后纳入研究。
临床前庭性偏头痛发病机制、前庭症状临床表现、发作期间眼震电图特征表现、诱发疾病因素、与其他疾病鉴别治疗及预防性用药前庭性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的具有遗传倾向的以反复发作头晕或眩晕、可伴恶心、呕吐或/和头痛为症候的一种疾病。
患者常就诊于神经科、急诊、耳鼻咽喉科,易被误诊为后循环缺血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前庭周围性眩晕、梅尼埃病、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等。
前庭性偏头痛是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之后,引起反复发作性眩晕的第二大常见原因,在眩晕疾病谱中约占比10% 左右,而其诊断率却较低,易漏诊误诊。
偏头痛和眩晕同时发作才可诊断眩晕发作可以出现在偏头痛发作之前、之中或之后,部分病人甚至没有偏头痛发作。
首次眩晕发作通常出现于头痛发作后数年,此时病人头痛的程度与既往相比通常已呈明显减轻的趋势,眩晕替代偏头痛成为影响病人工作生活的主要因素。
VM 前庭症状临床表现VM 的前庭症状主要为发作性的自发性眩晕,包括内部眩晕及外部眩晕;其次为头动诱发或位置诱发性眩晕或不稳,为数不少的病人也可表现姿势性不稳,部分病人可表现为视觉性眩晕或头晕,另有病人表现为头部活动诱发的头晕伴恶心。
尽管某次发作可能不一定同时出现 2 种以上形式的前庭症状,但在其整个病程中,VM 病人会经历上述几种不同形式的前庭症状,这与BPPV 或梅尼埃病等疾病显著不同,后者发作多为单一形式。
有耳聋眩晕一定不是 VMVM 有可能导致内耳血管痉挛或者炎症,引起内耳供血障碍或者内耳炎症,导致听力下降。
可表现为突聋,或者反复听力下降。
包括低频听力损害在内的轻度耳蜗损伤发生率为3%~12%,轻度双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害发生率为18%。
发作期间眼震电图特征表现在VM 发作期,病人可出现眼球震颤,此种眼震与前庭外周性异常、前庭中枢性异常,或者混合性异常的眼震没有显著性区别。
约70% 病人会发生病理性眼震,包括自发性眼震和位置性眼震,其中位置性眼震的发生率为40%,扫视性跟踪异常率为20%。
癫痫并发偏头痛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观察
发表时间:
2015-04-29T11:17:05.690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36期供稿 作者: 辜忠灵
[导读] 癫痫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反复发作性短暂性脑功能失调的神经系统异常疾病。
辜忠灵
(四川省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643000)
【摘要】 目的:对癫痫并发偏头痛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选取近年来入住我院进行治疗的130例癫痫病患者,
其中
84例为癫痫并发偏头痛患者,另外46例为单纯癫痫病患者,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的癫痫病程
(
15.9±6.6)及发作频率(1.6±0.7)均大于对照组;观察组女性患者(70.24%)多于对照组(54.35%),两组女性患者之间存在差异
(
P<0.05)。结论:癫痫与偏头痛之间可相互影响,偏头痛可以加重癫痫症状,似患者更加痛苦,对癫痫病治疗带来一定恶性影响,因此
临床应着重全面了解偏头痛对癫痫病的影响,及早找出治疗癫痫并发偏头痛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 癫痫;偏头痛;临床治疗
【中图分类号】R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6-0067-01
【Abstract】Objective concurrent epilepsy migrain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reatment effects we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Methods recent hospital stay for treatment of 130 cases of epilepsy patients, of which 84 cases were complicated by epilepsy patients
with migraine, the other 46 cases of simple epilepsy,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reatment groups were observed. Duration of epilepsy
observation group (15.9 ± 6.6), and seizure frequency (1.6 ± 0.7) were higher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femal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70.24%) than the control group (54.35%), 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female patients (P <0.05). Conclusions
between epilepsy and migraine may affect each other, migraines can aggravate the symptoms of epilepsy, patients seem more painful,
bring some bad effects on the treatment of epilepsy, and therefore should focus on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clinical impact
of epilepsy migraine, early identification concurrent treatment of epilepsy migraine treatment.
【Key words】Epilepsy; migraine; clinical treatment
癫痫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反复发作性短暂性脑功能失调的神经系统异常疾病,主要因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反复发作,发病与年龄有
关,一岁以内患病率最高。偏头痛是一种颞部反复性搏动性头痛,好发年龄多为青春期。研究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罹患癫痫患
者的偏头痛发病率高于普通人,罹患偏头痛患者的癫痫发病率高于普通人,并且在癫痫并发偏头痛患者当中,因偏头痛而诱发癫痫发作的
也占有较大比例
[1]。因癫痫并发偏头痛同样会给临床治疗带来困扰,因此探究癫痫合并偏头痛的临床特点愈加重要,对两者之间的关系也
需要进一步确定,以求寻出更加合理的治疗方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观察对象为近年来入住我院进行治疗的癫痫病患者130例,其中78例女性,52例男性,年龄23~61岁不等,平均年龄(39.68±4.67)
岁,病程
(1.7 ±0.6)年。其中84例为癫痫并发偏头痛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外46例为单纯癫痫病患者最为对照组。患者均已经过检查确定为癫
痫病或癫痫并发偏头痛,对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进行统计与分析,两组患者之间一般资料不存在差异(
P>0.05),因此两组患者临床
特点及治疗观察可进行比较分析。
1.2方法
⑴记录患者临床表现:观察组患者有癫痫病临床表现,并且伴有偏头痛临床表现;对照组患者只有癫痫病的临床表现;⑵定期为两组
患者进行脑电图检查,并且对两组患者的脑电图检查结果进行比较;⑶记录患者癫痫及偏头痛发作状况,包括发作时间,发作频率,对两
组患者的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
1.3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的癫痫发作特点以及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观察试验中,应用SPSS18.0软件对观察数据前后结果进行对比,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若P<0.05,则数据
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癫痫发作特点
观察组的癫痫病程(15.9±6.6)及发作频率(1.6±0.7)均大于对照组,并且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两组患者癫痫发作特点比较(x-±s)
组别 n 癫痫平均病程(月) 癫痫发病频率(次/月)
观察组 84 20.3±7.8 2.1±0.3
对照组 46 15.9±6.6 1.6±0.7
2.2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
相较于男性而言,女性更容易患有偏头痛,因此在两组患者当中,观察组女性患者多于对照组,两组女性患者之间存在差异
(
P<0.05),提示癫痫并发偏头痛有明显的性别分布;两组患者之间部分发作与全面发作的发生率相近,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比较[n,%]
组别 女性(%) 部分发作(%) 全面发作(%)
观察组(n=84) 59(70.24) 41(48.81) 43(51.19)
对照组(n=46) 25(54.35) 22(47.83) 24(52.17)
3.讨论
相关资料显示,癫痫与偏头痛是神经系统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两种疾病,偏头痛的发病率(12%)明显高于癫痫(1%)[2]。癫痫与偏头
痛共同发病机制为离子通道异常,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关系,短暂性、反复发作性的神经功能障碍等情况均为其共同点,但两者之间
依旧存在差别
[3]。两种疾病的发作均可能由饮酒、天气变化等自身或环境因素的变化而诱导发作,并且随着病情的严重而使发作程度和频
率增多,这种情况在脑电图上会出现相似的表现
[4]。治疗单纯性癫痫病的治疗方案虽然对癫痫并发偏头痛有着一定效果,但是效果有限,
对于癫痫并发偏头痛并没有明确的治疗方案。因此对于癫痫与偏头痛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次观察试验得出,女性患有癫痫合并偏头痛的比率明显高于单纯癫痫病患者中女性患者的比率,并且结果发现,癫痫并发偏头痛患
者的病程及发病频率明显高于单纯癫痫病患者,由此可以得知癫痫并发偏头痛的治疗效果不如单纯癫痫病的治疗效果显著,易复发,预后
差,与多数资料结果一致
[5]。
综上所述,目前临床对于癫痫并发偏头痛并没有明确的治疗方案,应用治疗癫痫病的方法并不能取得良好效果,甚至加重病情。因此
当务之急是要对癫痫病及偏头痛做进一步研究,并且明确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得出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王明华.癫痫并发偏头痛患者36例临床特点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2.9(2):99-101
[2]凌玲.偏头痛与癫痫的视频脑电图分析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10):2305
[3]黄琳,王玉.偏头痛与癫痫关系的最新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5(16):4791-4794
[4]曹三勇.癫痫并发偏头痛患者36例临床特点探讨[J].中外医疗.2014(9):77-78
[5]黄荣,李香等.神经内科癫痫并发偏头痛患者79例临床特点观察[J].中外医疗.2014(7):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