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文言文整合复习
- 格式:doc
- 大小:51.00 KB
- 文档页数:6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下面为您推荐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总复习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一、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二、词的积累①重点词语世隶耕(属于)称前时之闻(相当)仲永之通悟(通达智慧)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彼其受之天也(他)泯然众人矣(完全)贤于材人(贤:胜过。
材人,有才能的人)环谒于邑人(四处拜访)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采和道理)稍稍宾客其父(渐渐)或以钱币乞之(求取)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没有达到要求)②词类活用形容词作意动词“邑人奇之”之中的“奇”,是“以……为奇”的意思“父异焉”之中的“异”,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名词作意动词“父利其然”之中的“利”,是“以……为利”的意思“宾客其父”之中的“宾客”,是“把……当作宾客”的意思名词作状语“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名词作状语,是“每天”的意思动词用作状语“忽啼求之”中的“啼”,原是动词“出声哭”的意思,这里作状语“哭着”的意思③一词多义自:1.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2.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闻:1. 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2. 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其:1.其诗以养父母(代词,这)2.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然:1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2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为: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动词,成为)④古今异义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从此”。
今义:判断动词)或以钱币乞之(古义:不定代词,有的。
今义:或许,或者。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文采或道理。
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稍稍宾客其父(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
)泯然众人矣(古义:平常人。
今义:许多人,大家。
)三、句式积累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省略宾语“不使学”中省略宾语“之”,可补充为“不使之学”;“令作诗”中也省略宾语“其”,可补充为“令其作诗”。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复习的时候要懂得联系旧知识与新知识,把旧知识与新知识联结成一个网络。
为大家整理了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欢迎大家阅读!一、解释划词的含义1、世隶耕属2、未尝识书具曾经3、父异矣对……深感讶异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是:从此。
就:完成5、邑人奇之对……深感怪异6、稍稍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7、父利其然也指出……有利可图8、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每天。
扳:通“攀”,牵、引。
谒:拜访9、不使研习并使:使10、不能称前时之闻相当11、泯然众人矣完全12、贤于材人离矣比13、则其Masevaux人者不至也被14、伤仲永哀伤、伤感15、养父母赡养16、或以钱币乞之有人17、从先人还家回去18、卒之为众人卒:最终19、如此之贤也(有)才能20、固众人本来21、即为书诗四句写下二、翻译下列句子答案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
2、父利其然也,日滚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3、仲永之通悟,受到之天也。
其受到之天也,贤于材人离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Masevaux人者不至也。
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4、泯然众人矣。
他就可以全然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5、余闻之也久。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6、而令作诗,无法表示前时之闻。
使(他)作诗,(写下出的诗已经)无法与以前的名声为重。
三、回答下列问题答案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天资聪颖“即为书诗四句”。
“指物作诗立就”。
第二阶段:才能渐退,“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泯然众人矣”。
2、“Masevaux天”指什么?“Masevaux人”又所指什么?“Masevaux天”指人的先天条件不好,即为存有天赋。
《孙权劝学》重点句子翻译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了,不可以不学习!2.卿言多务,孰若孤?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阿蒙了!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5.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或: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有抱负的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
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8.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有哪些?(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
(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总会学有所成。
9.本文虽短,但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
请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
孙权:豁达、大度,待人坦诚、平易,有幽默感的一位明君;关心部下,对部下要求严格,善劝。
吕蒙:乐于接受劝告,勤奋好学;机敏精干、虎虎有生气的将才。
鲁肃:直爽、敬才、爱才;忠厚的长者。
省笔墨,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木兰诗》重点句子翻译(注意括号内的字词)1.不闻机杼声。
(机杼声)不能听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流水鸣溅溅)只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哗哗声。
3.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胡骑鸣啾啾)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远行万里,投身战事。
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
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多年之后壮士(得胜)归来。
七年级(下)文言文专题复习主要篇目:《赵普》、《黄鹤楼》、《于园》、《黔之驴》复习要点:掌握本单元课文重点字词意和句子翻译,阅读课内外文言文。
阅读指导: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
古汉语中有不少虚词起凑足音节、停顿等作用,而没有实际意义,翻译时可以舍弃不译。
“补”,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语序。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如古汉语中的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综合阅读:一、《赵普》普少习吏事,寡学术。
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
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
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
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
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1、《赵普》选自《宋史》,文中“太祖”指赵匡胤。
之:⑴莲本出淤泥而不染⑵稍出近考 ⑶读匕竟日⑷跪而拾本以归因:⑴虎骂喜⑵因跳踉大喊2、及其中日如探竣 4、州城西南隅 6、四网霞敞 8、非显者制 10、多坡植牡丹 12、股载以入 14、虎大骇,远涅 16、驴不胜怒,顺之 18、断其喉,尽其肉 20、出淤泥而不梁 22、不蔓不枝 24、陶后衅有闻 26 >既薨28、在相位者多雌醍循默 30、竽用其人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专题知识点梳理:一、 实词积累:解释加点词语:I 、 日始出时吉人近 3、教为汝多卸乎 5、遂以务楼 7、富人于五所图也 9,主人处处不之 II 、 奇峰绝壑 13、板林间演之 15、莓习其声 17、稍近益狎 19、可爱者甚带 21、■清涟而不斯 23、亭亭净搪25、及次日临政,处迭如流 27、发箧视之 29、读之菖目二、 虚词辨析以:⑴劝以读书⑵以天下事为己任 ⑶跪而拾之以归 ⑷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⑸人不得上,以实奇 ⑹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 为:⑴孰为汝多知乎⑵及力相⑶以为神 三、句子翻译: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莲,花之君子者也。
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4、稍近益狎,荡益冲冒,驴不胜怒。
蹄之。
5、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
6、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7、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
8、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四、常识识记1、古代称诸侯或大官的死叫,帝王的死叫。
2、江南三大名楼是、、,请分别写出一句与之相关的诗文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爱莲说》的作者是朝哲学家。
部编版七年级语⽂下册课内⽂⾔⽂总复习部编教材七年级语⽂下册课内⽂⾔⽂总复习第4课孙权劝学⼀、全⽂讲解篇◆本⽂选⾃《资治通鉴》,这本书是由北宋(朝代)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 年间的史事。
1、劝学,劝说,⿎励学习。
⽂题点明了⽂章所写的故事的主要内容。
2、本⽂仅区区129字,以“劝学”为中⼼事件展开描写,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的长进的故事,点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3、写作思路: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4、⼈物性格:孙权(严格要求下属、循循善诱)、吕蒙(知错就改,谦虚好学)、鲁肃(敬才爱才)5、⽂章注重以对话表现⼈物。
对话⾔简意丰,⽣动传神,富于情味。
仅寥寥数语,就使⼈感受到三位⼈物各⾃说话时的⼝吻、神态和⼼理。
◆6、全⽂解析:孙权劝学,先⼀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份⽽“不可不学”;继⽽现⾝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
使吕蒙⽆可推辞,“乃始就学”。
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期望,⽽⼜不失⼈主的⾝份。
“卿今者才略,⾮复吴下阿蒙”,是情不⾃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竟然判若两⼈,表现吕蒙因“学”⽽使才略有了令⼈难以置信的惊⼈长进。
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于吕蒙,⽽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同⼀般。
“⼠别三⽇,当刮⽬相待,⼤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
“三⽇”形容时间很短,“刮⽬”是擦拭眼睛,表⽰⼗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
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愧的坦然态度,表明⾃⼰才略长进之快之⼤。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中,写鲁肃、吕蒙对话,⼀唱⼀和,互相打趣,显⽰了两⼈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分⽣动,这是全⽂的最精彩之处。
伤仲永一、词语积累(一)一般词语【伤】哀伤,叹息。
【未尝】不曾。
尝,曾经。
【求】索要。
【焉】代“忽啼求之”一事。
【旁近】附近。
指邻居。
【与】给。
【书】写。
【养】赡养。
【意】指内容。
【一乡】全乡。
一,全。
【自是】从此。
自,从;是,此,这。
【就】完成。
【文理】文采和道理。
【观】看。
【邑人】同县的人。
邑,县。
【稍稍】渐渐。
【或】有人。
【乞】求取。
【环谒(yè)】四处拜访。
谒,拜访。
【从】跟随。
【先人】称死去的父亲。
【令】让。
【称(chèn)】相当。
【复】又。
【泯(mǐn)然】完全。
【通悟】通达聪慧。
【受】承受。
【材人】有才能的人。
【卒】最终。
【至】达到。
(二)古今异义【众人】古:常人。
今:所有的人。
(三)一词多义【然】①此、这样。
②……的(样子)。
【贤】①有才能。
②胜过,超过。
(四)词类活用【异】对……感到诧异。
【奇】对……感到惊奇。
【利】认为……有利可图。
(五)通假字【扳(pān)】通“攀”,牵,引。
二、文学常识本文选自《临川先生集》。
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整体把握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为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文章先叙后议,由事入理,给人启迪。
四、问题探究1.方仲永才能变化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有什么特点?分为三个阶段:童年——才能初露;少年——才能衰退:青年——才能平庸。
2.方仲永的才能由神童沦为平庸的原因是什么?①从方仲永个人来看:其父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②从道理上看: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
(“受于人者不至”。
)3.本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习本文,你受到什么启发?)文中什么地方集中体现了这个道理?一个人即使再有天赋,如果不加强后天学习,也会变得平庸无奇;天赋较差的,如果不学习,结果更是不堪设想。
作者说明了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强调了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试题含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节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河中石兽》)【乙】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精粗①。
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②,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
何以明之?其花披哆③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④如线,此正午猫眼也。
若带露花,则房敛⑤而色泽。
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
”此亦善求古人笔意⑥也。
(选自《正午牡丹》)【注】①精粗:精良和粗劣。
这里指古画水平的高低。
②姻家:儿女亲家。
③披哆(chǐ):文中指花朵完全开放、花瓣散开。
④黑睛:瞳孔。
⑤房敛:花冠收拢。
⑥笔意:这里是指绘画的乐趣。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转转不已________②如是再啮________③尝得一古画________④善求________(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B.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C.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D.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②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
(4)从“老河兵找到石兽”“丞相吴公一眼看出画面上是正午牡丹”两件事中,你受到怎样的启发?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整理最新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复整理《孙权劝学》复清单一、重点字词1、当涂:当道,当权。
2、辞:推托3、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经”指,《易》《诗》《书》《礼》《春秋》等书。
4、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5、邪:通“耶”,语气词。
6、但:只,只是7、见往事:了解历史。
见,见解,见识;往事,指历史。
8、及:到,等到。
9、今者:如今,现在10、才略:才干和谋略。
11、更:重新。
12、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擦拭。
13、见事:知晓事情。
二、重点句子翻译。
XXX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
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和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你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啊!三、问题探究。
1、本文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请你谈谈研究的体会。
例:①XXX原本是一介武夫,通过XXX的劝学,他用功研究,最后成了一名儒将。
所表现出的才能令人刮目相待。
我们假如能像XXX一样,抓紧时间,发奋研究,将来也一定会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到时候老师可要对同砚们另眼相看,我们的同砚也不会是XXX。
②XXX不足而后弥补,最终大有长进。
这说明:“研究,无论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③XXX是个善用人才的明君。
④读书能使人增长知识,开拓视野。
2、课文怎样表现XXX的研究效果的?XXX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通过XXX与XXX的论议来表现的。
XXX原本是一介武夫,通过XXX的劝学,他勤奋研究,最后成了一名儒将。
所表现出的才能令人刮目相待。
我们如果能像XXX一样,抓紧时间,发奋研究,将来也一定会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到时候老师可要对同学们刮目相看,我们的同学也不会是XXX。
3、XXX如何劝XXX研究的?⑴交代XXX的身份“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说明研究的必要性⑵用限止语气“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旧事耳”来克服XXX畏难的心理⑶现身说法“卿言多务,XXX?孤常书,自以为大有所益”指出其可行性。
七下语文必背古诗文寒假作业要求:背熟所有古诗,读熟所有文言文注意:需要打印此文档,对照背诵!一、需要背诵的篇目:《木兰诗》《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泊秦淮》《贾生》《过松源晨炊漆公店》《约客》二、需要读熟的篇目:《孙权劝学》《卖油翁》《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活板》【第一单元】《孙权劝学》司马光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
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
”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
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第二单元】木兰诗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ti ě),可汗(kèhán)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wèi)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总复习第4课孙权劝学一、全文讲解篇◆本文选自《资治通鉴》,这本书是由北宋(朝代)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1、劝学,劝说,鼓励学习。
文题点明了文章所写的故事的主要内容。
2、本文仅区区129字,以“劝学”为中心事件展开描写,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点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3、写作思路: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4、人物性格:孙权(严格要求下属、循循善诱)、吕蒙(知错就改,谦虚好学)、鲁肃(敬才爱才)5、文章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
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
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6、全文解析: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
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
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
“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
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综合试卷含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乙)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
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
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①,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
绘图列干②州官。
州官也好事,使试于一村。
沟洫③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
不久,发病死。
【注释】①经年:一年左右。
②干:求见。
③沟恤:沟渠。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字①尔辈不能究物理 ________ ②自谓可将十万________③竟不可得________ ④恒独步庭阶________(2)下列加下划线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惟此六字惟手熟尔B.一老河兵闻之何陋之有C.几为所擒岂能为暴涨携之去D.古人岂欺我哉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3)翻译下列句子①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②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
(4)(乙)文中刘羽冲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从讲学家和刘羽冲失败的经历中,你明白了什么?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七年级下文言文总复习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隶﹙﹚尝﹙﹚与﹙﹚书﹙﹚诗收﹙﹚族一﹙﹚乡观﹙﹚立就﹙﹚文理﹙﹚稍稍﹙﹚宾客﹙﹚乞﹙﹚谒﹙﹚称﹙﹚复﹙﹚泯﹙﹚通悟﹙﹚受﹙﹚贤﹙﹚卒﹙﹚则﹙﹚其受于人且﹙﹚固﹙﹚众人﹙﹚啼﹙﹚伤﹙﹚仲永特殊:意动用法异﹙﹚奇﹙﹚利﹙﹚惟﹙﹚忆﹙﹚旦﹙﹚暮﹙﹚但﹙﹚赴﹙﹚朔﹙﹚气策﹙﹚强﹙﹚不用﹙﹚郭﹙﹚将﹙﹚著﹙﹚走﹙﹚安﹙﹚欲﹙﹚闻﹙﹚一字多义:市﹙﹚﹙﹚愿﹙﹚﹙﹚谓﹙﹚今﹙﹚当涂﹙﹚掌事﹙﹚辞﹙﹚岂﹙﹚治﹙﹚经﹙﹚见﹙﹚孰﹙﹚若﹙﹚乃﹙﹚就﹙﹚及﹙﹚非﹙﹚更﹙﹚即﹙﹚遂﹙﹚耳﹙﹚涉猎﹙﹚大有所益﹙﹚古今异义:博士古﹙﹚今﹙﹚往事古﹙﹚今﹙﹚善﹙﹚会﹙﹚施﹙﹚乳﹙﹚止﹙﹚叱﹙﹚毕﹙﹚妙绝﹙﹚微﹙﹚意﹙﹚少﹙﹚舒正﹙﹚中间﹙﹚齐﹙﹚曳﹙﹚虽﹙﹚名﹙﹚股﹙﹚几﹙﹚毕绝﹙﹚表示时间副词:少顷﹙﹚既而﹙﹚一时﹙﹚未几﹙﹚忽﹙﹚俄而﹙﹚无何﹙﹚逾时﹙﹚倏忽﹙﹚是时﹙﹚少时﹙﹚久之﹙﹚饮于()河()、渭北﹙﹚化为﹙﹚东﹙﹚第一人称吾私余第二人称汝子第三人称彼其缀﹙﹚窘﹙﹚顾﹙﹚乃﹙﹚奔倚弛﹙﹚径﹙﹚犬﹙﹚瞑﹙﹚暇﹙﹚暴﹙﹚﹙也是表示时间﹚首﹙﹚毙﹙﹚方﹙﹚尻﹙﹚乃﹙﹚悟﹙﹚盖﹙﹚黠﹙﹚顷刻﹙﹚﹙也是表示时间﹚几何﹙﹚恐﹙﹚寐﹙﹚苫蔽﹙﹚意:意暇甚();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一狼径去()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一、活用:洞﹙﹚隧﹙﹚二、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通“”, )2、对镜帖花黄(通“”,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通“”, )4、满坐寂然(通“”, )5、止有剩骨(通“”, )三、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1、之: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余闻之也久();环谒于邑人()卒之为众人()2、于:环谒于()邑人;于()舅家见之贤于()材人远矣:受于()人者不至3、为:弃其杖,化为()邓林;孰为()汝多智乎4、而:道渴而()死;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5 以:投以骨﹙﹚以刀劈狼首﹙﹚我以﹙﹚日始6 其: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并自为其名﹙﹚四、给下列的句子断句﹙即划停顿﹚1、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古文知识归纳一、《伤仲永》1、出处:2、作者:3、代表作:4、内容理解:告诉我们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5、字词句:A字音:环谒[ye]泯[min]然称[chen]夫[fu]B词义:⑪、通假字: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②贤于材人远矣:③未尝识书具:⑫、古今异义:①是:古义,eg: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今为判断词。
②或:古义eg:或以钱币乞之;今义为或许。
③文理:古义eg: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今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⑬、一词多义:①自: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②闻:余闻之也久;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其:其诗以养父母;稍稍宾客其父。
④并:并自为其名: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⑤名:并自为其名;不能名其一处也。
⑥宾客:a、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eg:稍稍宾客其父;b、名词,客人,eg: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⑦就:自是指物作诗立就;b、动词,从事,做,eg:蒙乃始就学。
⑧然:父利其然也;泯然众人矣。
⑨于:贤于材人远也:于厅事之东北角。
⑩为:其读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卒之为众人。
(11)夫:今夫不受之天:夫起大呼。
⑭、词语活用:①忽啼求之(动词作状语。
)②父异焉(形容词作动词。
)③宾客其父(宾客,名词作动词。
)④父利其然(作动词。
)⑤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⑮、重点词语翻译:①世隶耕②不至③称前时之闻④通悟⑤收族⑥彼其:⑦泯然:⑧贤于材人C、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①判断句: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全局表判断。
)②省略句:a、不使学。
(即“不使之学”,省略宾语)b、令作诗。
(即“令其做诗”,省略宾语)c、还自扬州。
(省略主语“我”)d、受之天。
(“之”后省略“于”)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与邑人,不使学。
⑤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⑥其诗以养其父母,收族为意。
⑦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⑧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⑨今夫不受之天,故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古文集复习资料1. 《论语·为政》- 「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 孔子2. 《史记·苏秦列传》- 「众人之事,必先勇于自负其能,然后人才乃出,非人才勇于自负其能也。
」 --- 苏秦3. 《史记·陈涉世家》- 「天下苦秦久矣,无能为也。
曷者?不秦者众也。
」 --- 陈胜4. 《史记·平准书》- 「盖天下之治乱,其要在於持说法者也。
」 --- 司马迁5. 《史记·白马篇》- 「市井之徼幸者异常而好闻也,其马不肯步,曰驰;其人不肯步,曰逸。
」 --- 司马迁6. 《史记·陈涉世家》- 「民财力充实,吏治罚明,唯是所欠者无恶耳。
」 --- 陈涉7. 《唐诗三百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兼怀南陈诸贤》- 「庐山秀出南斗峰,秋月清江白露中。
」 --- 刘长卿8. 《唐诗三百首·长安晚秋独游宿广文馆》- 「青云直上三万尺,白日升天九万里。
」 --- 杜甫9. 《西游记》- 「观音在世间风,对虾介命摄偏龛;是非只为为尘劳,且劝家奴莫犯禁。
」 --- 吴承恩10. 《古文观止·明堂孔写阐宣公》- 「万物二运,顺与逆,审可用乎?惟天地不能逆运耳。
」 --- 程颢11. 《古文观止·天文述》- 「非徒亮世能使人耀,如复金石也;明世胜乎巧伪,亦如火星也。
」 --- 纪南溟12. 《古文观止·明石刻碑》- 「金石小达其跻跻,而楚遗楚风。
」 --- 何象先13. 《古文观止·于说衡传》- 「所以藩者,置土垂khī守之官。
」 --- 王同祖14. 《全唐诗三百首·赋得古原草送别》- 「红烛留灰汗湿衣,当年戏马莫迟迟。
」 --- 白居易15. 《全唐诗三百首·登飞来峰》-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 --- 李白16. 《全唐诗三百首·泊秦淮·钟情汉苑千秋晓》- 「独倚朱阑无限事,未曾惆怅淮。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总复习纲要一、常识积累⑴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
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散文雄健峭拔。
⑵文学常识:本文是一篇随笔,叙事部分采用了的方式,然后进行议论,揭示道理。
古代随笔的特点是形式多样,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叙事成分较多,是抒情、议论的基础,不追求细节的生动性,力求简约。
常常借一件事情来抒写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
二、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贤于材人远矣()..三、一词多义自: 1.并自为其名()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闻:1、余闻之也久() 2、不能称前时之闻()其:1、其诗以养父母()2、稍稍宾客其父()然:1、父利其然也() 2、泯然众人矣()宾客: 1、稍稍宾客其父()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四、古今异义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2、(或)以钱币乞之().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4、(稍稍)宾客其父()..5、泯然(众人)矣()..五、重点句子翻译。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③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④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六、问题探究1、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属于侧面描写的有()。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E.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F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2、对“世隶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世隶耕”的意思是“世代以种田为业”。
B.“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方仲永天资非凡。
C.“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的父亲由于未受教育而眼界狭小,同时为下文的“不使学”埋下伏笔。
D.“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由于出身低微而将“泯然众人”的可悲结局。
E.“世隶耕”:三字交代了方仲永的身份、家庭环境,既衬托了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整合复习一.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
1.世隶.耕
2.未尝.识书具
3.并自为.其名
4.指物作诗立就.
5.稍稍
..其父 6.或.以钱币乞之..宾客
7.环谒
..于邑人 8.不能称.前时之闻.
9.泯然
..众人矣 10.受.之于天
11.贤.于材人远矣 12.得.为众人而已耶
13.即书.诗四句 14.父异.焉
15.父利.其然也 16.日扳.仲永
17.愿为市.鞍马 18.朔.气传金柝
19.赏赐百千强. 20.当涂
..掌事
21. 蒙辞以
..军中多务. 2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邪
23.但当涉猎
.. 24.见往事耳
25.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26.会.宾客大宴
27.满坐.寂然 28.众妙毕.备
29.宾客意少.舒 30.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31.不能名.其一处也 32.与日逐走.
33.缀行
..甚远 34.并驱如故.
35.犬.坐于前 36.意.暇甚
37.一狼洞.其中 38.盖.以诱敌
39.禽兽之变诈几何
..哉 40.止.增笑耳
二.通假字汇总: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通,意思是
2.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通,意思是
3.满坐寂然通,意思是
4.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通意思是
5. 止有剩骨通,意思是
三.写出下列句子中所含的成语:
1.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四.重点句子翻译:
1.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译文
2.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译文
3.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译文
4.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译文:
5.其一犬坐于前。
译文:
6.乃悟前狼寐,盖以透敌。
译文:
7.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8.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三、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口技》用哪个字统领全文?
2、《口技》为什么文章开头与结尾都强调“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四)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一、解释下列划线字词。
(1)逐走()(2)河、渭不足()(3)北饮大泽()
二、重点句子翻译。
(1)未至,道渴而死.
三、课文内容理解。
1、“弃其杖,化为邓林”这一结尾的用意何在?
(五)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
故水潦尘埃归焉。
一、字词解释
(1)昔者()(2)怒而触不周山()(3)地不满东南()
二、句子翻译。
1、天柱折,地维绝。
2、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
三、课文内容理解。
1、“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参考答案
(一)一、重点字词
1、对……感到奇怪
2、比
3、哀怜
4、写
二、重点句子
1.译:同县的人都感到惊奇,渐渐地都请他的父亲去做客,还有的人用钱币求取仲永的诗。
2.译: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是有利可图的,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3.译: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和从前的名声相当了。
三、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⑴幼年时“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⑵十二三岁“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⑶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2、本文是一篇随笔,叙议结合,然后进行议论,揭示道理。
本文叙事先扬后抑。
3、方仲永由神童变成普通人的原因:(1)从仲永个人情况的角度来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2)从作者的观点来看,“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引号内填原文)
(二)一、重点字词
1、当权
2、研究通“耶”,语气词
3、了解
4、谁
5等到 6、认清事物
二、重点句子翻译
1、翻译:只是应当泛览一下,了解历史罢了。
2、翻译:与有志气的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对别人另眼看待
3、翻译: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辞。
三、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答: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吕蒙读书之后的变化之大。
(三)一、字词解释
1、擅长
2、适逢,遇上
3、放置
4、只
5、神态
6、通“座”,座位
7、喂奶
8、全,都9、夹杂
二、重点句子翻译
1、翻译:即使这里所有人有一百张嘴,一张嘴里有一百个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任何)一个地方来。
2、翻译:在这种情况下,宾客们没有一个不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发抖,差点儿想要抢先逃跑了。
三、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答:“善”。
2、答:首尾呼应,运用侧面描写,通过道具的简单来反衬口技者的高超技艺。
(四)一、解释下列划线字词。
(1)竞跑(2)黄河(4)向北
二、重点句子翻译。
(1)翻译:他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
三、课文内容理解。
1、答: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出一种勇敢追求,为人类造福、死而不已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魅力。
(五)一、字词解释
(1)从前(2)碰、撞(3)塌陷
二、句子翻译。
1、翻译:支撑着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
2、翻译:(结果)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太阳月亮星星向西北方向移动
三、课文内容理解。
1、答:“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六)一、重点字词
1、通“只”,只有
2、回头看,文中指往旁边看
3、打洞
4、意图 5神态6、狡猾
7、攻击
二、重点句子翻译
1、翻译: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
2、翻译: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三、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答:议论。
结尾告诉人们面对恶势力只有勇敢斗争才能保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