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代语言学研究成就及历史贡献

汉代语言学研究成就及历史贡献

汉代语言学研究成就及历史贡献
汉代语言学研究成就及历史贡献

浅论汉代的语言学研究

摘要:汉代是语言学研究兴盛的时期,研究领域涉及多方面,主要以文字学,或者说训诂学为主,随采用多种释义方式,但主要还是以形意之间的关系为重。在这一时期涌现出大量语言学家和语言学著作,标志着中国古带语言学的建立。本文简述汉代语言学兴起的背景,通过对汉代这一时期语言学家及专著的浅析,阐释语音,词汇,语法,语义,文字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而得出结论,概括出汉代语言学的历史贡献。

关键词:汉代,语言学,研究成果,历史贡献,小学,训诂学训诂方式今文经古文经特点

正文:

语言学,简单地说,就是研究语言的学问。最早对语言的研究,有证可查的当属文字的产生。文字是语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文字的产生和发展必然是对语言深入研究的结果。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山东大汶口出土的陶器文字,距今约有六千多年,也就是说华夏民族对语言的研究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中国对语言研究的资料最早的记载是先秦时期的语言研究。先秦诸子关于语言的激烈争论是关于“名实”的问题的。这个问题从本质上来看就是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对语言的研究从语言的社会本质入手,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其后训诂学、方言学、文字学、词源学、语音研究、音韵研究、修辞研究、语法研究等相继出现并不断完善。整体来看,中国语言学史研究的对象是中国语言学发展的历史,即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学著作和语言学研究概况。其任务是总结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研究状况和不同阶段的衔接。态度是有继承有发展的。

先秦时期,我国古代语言学处于萌芽状态,发展到了秦汉时期,语言学逐步兴起,出现了一批语言学家和著作,西汉时有《尔雅》和扬雄的《方言》;东汉时有许慎的《说文解字》,刘熙的《释名》等。汉代语言学的成就标志着我国古代语言科学的建立。汉代国家更加统一,政治、经济、文化的统一和发展有助于语言的统一。中国古代语言学在封建社会里一直被称为“小学”,“小学”之名就是从汉代开始使用的。“小学”最初的意义就是童蒙识字课本,而在古代,有关文字的“六书”、“六体”都是学校教育的内容,故以“小学”指称有关文字的学问,直到东汉初年,“小学”都是指文字之学。汉代是“小学”的创立时期,也是中国古代语言学的创立时期。这个时期的语言学研究范围较广,开拓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就实际研究内容和范围而言,两汉时期的语言学已全面涉及文字的形、音、意问题,文字研究、词汇研究、方言研究、虚词研究、词源研究都已展开并取得较大成绩。

汉代的语言学研究之所以会取得巨大的成就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

第一,先秦时期已有的成果,如词语训释和字词汇编,为汉代语言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提供了线索。比如扬雄的《苍颉训纂》和杜林的《苍颉训纂》就是直接在《苍颉篇》的基础上进行字词研究的。《尔雅》虽然完成于西汉,其由来则颇为长久,可能是从春秋历战国而至汉初,汇集各种资料才成书的。

第二,社会历史剧变为语言学的发展带来了契机。秦汉之交巨大的社会动荡,导致了语言文字的急剧变化,造成了对历史文献学习、理解上的困难,为了继承文化遗产,为了传播文化知识,迫切需要进行实用的文字、训诂研究。列入《汉书?艺文志》“小学”类中的《凡将篇》、《训纂篇》、《急救篇》、《元尚篇》等,都是汉人的作品,是作为识字教育的课本出现的,虽然这些书在语言学上并无多大价

值,却反应了当时重视识字教育和文字应用的局面。

第三,今文经学、古文经学的斗争推动了文字学、训诂学的发展。所谓今文,是指汉代通行的隶书,今文经就是汉代儒生们口耳相传并用隶书记录下来的经典。所谓古文,是指秦统一前的六国文字及小篆,古文经多是从地下发掘出来的经文古本。本来今文经与古文经只是在来源、文字形式和句读等方面有所不同,但由于学术态度、观点和方法上的差异,研究今文经的人和研究古文经的人形成对立的两派,这就是今文经学派和古文经学派。西汉时,今文经学占统治地位,被朝廷立为学官,而古文经学只在民间私学中传授和发展。东汉时,古文经学得势,并最终取得压倒性胜利。一般而言,今文经学繁琐庞杂,穿凿附会,带有较强的政治色彩和谶纬成分。古文经学学风比较朴实重视名物训诂,以考据求实为其特色。今文经学家和古文经学家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都十分重视研究经典,力图通过对经义的阐释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或学术主张。由于这些经学家们大多也是小学家,因此,经学的发展直接带动了小学(主要是训诂学)的发展。经学家对小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经书注解方面,出现了不少名家大师,如注《尚书》的杜林、贾逵,注《周易》的郑众、马融,注《诗经》的卫宏,注《春秋》的颍容、服虔等,这些人都属于古文经学派。今文经学家较著名的有董仲舒、何休等。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较量,对文字学的研究也有推动作用。许慎的《说文解字》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为了正本清源,批驳今文经学派对文字和经典的胡乱说解。许慎属古文经学派,师从贾逵、马融等人,他的《说文解字》也可说是与今文经学派相斗争的结果之一。

第四,汉代的客观条件也比较利于学术发展。汉代社会稳定,政治环境宽松,物质环境较前有所改善,这些条件适于各种学术的生存和发展。

因为有以上的这些原因,汉代的语言学蓬勃地发展起来了。汉代语言学,即前面所讲的“小学”,是以文字研究为核心的一门学问。文字有形、有音、有义,汉代小学主要是研究文字的形体、意义以及形意之间的关系。若从研究对象来看,汉代语言学可以统称为“文字学”,即文字之学。若从研究方式来看,则汉代语言学又可以统称为“训诂学”,即注释之学。然而无论析字解词释句,落脚点都在意义上,都是为了说清字词句的意义以及为何有此意义、为何要这样解释它。随文释义与专书训诂是汉代语言研究的两种基本方式,随文释义指直接在古书正文上加注解,专书训诂是指专门著书解释词义。如汉代的语言学名著《尔雅》、《方言》、《释名》、《说文解字》等都是专书训诂的。

汉代研究语言的方法,主要就是训诂的方法,都是围绕解决词义或字义这个中心问题而产生的,而解释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六种:

一,地域说明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研究方言,是从地域分布上对词语进行说明研究。扬雄的《方言》是使用这种方法的代表作,在《说文解字》、《释名》中也有应用。如《方言》中:“逢逆,迎也。自关而东曰逆,自关而西或曰迎,或曰逢。”又如《说文解字》中:“黔,黎也,从黑今声。秦谓民为黔首,谓黑色也。周谓之黎民。”

二,以今释古法。社会在发展,语言文字也在变化,要使古人为今人所知晓,必须用今人通用的语言加以注解,这是古书注解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有时为了表明古今语文的差异,在注文中标以“古”或“今”,更能使人一目了然。如《释名疏证补》中注道:“车,古者曰车,声如居言行所以居人也。今曰车,声近舍,车,舍也,行者所处若居舍也。”以今语翻译古文大意,也是古文注解中常用的一种方式。还有的书籍采用古书教材,不用原文而直接以今语译其大意,算是以

今释古的特例。

三,同义辨析法。用同义词作注释是训诂的常用方法,有时为了揭示同义词之间的差异,需要使用对比说明的方法。如《说文解字》中:“隍,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一些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也可采用这种对举的方式。

四,语源推求法。这种方法着重说明词语意义的来源或事物得名的由来。《释名》是使用这种方法的代表作,其他训诂专书和古注中亦时有运用。如《释名》中:“雨,羽也,如鸟羽动则散也。”又如《说文解字》中:“黍,禾属而黏者也,以大暑而种,故谓之黍。”

五,字形解析法。字形解析法主要是通过字形分析来说明词义,即所谓“形训”。《说文解字》是使用这种这种方法的代表作。如《说文解字》中:“刃,刀坚也,象刀有刃之形。”

六,反切注音法。注音正读也是训诂的重要内容。汉代的注音条例,主要是“读若”和“读如”,东汉末年才出现反切。反切的出现,表明古人已经能够分解一个汉字的声母、韵母和声调,这是语音认识上的一大进步,是汉语音韵学成立的先决条件。

以上六种汉代解词释义的方法在使用时都有彼此相结合的情况,只有多方位多角度的阐释才能透彻地解释一个词语。

汉代语言学研究的特点是很明显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古书的注解偏重于儒家经典。因为秦以前的许多儒家典籍传到汉代,由于种种原因,如语言的发展,口授和传抄的错误,秦朝的焚书坑儒等,汉代人已经不能完全读懂,于是有一些人专门为这些儒家经典作注解,这也是适应当时经学发展的需要。

二,文字研究注重形、意之间的关系。以《说文解字》为中心的文字学研究,注重探求字的本义,而主要依据是字形,主要理论是“六书”。据形索义,重形、意之间的关系是这一时期文字研究的特点。

三,同义词研究成果丰富。汉代的词汇研究,主要是同义词研究,《尔雅》是代表作。此外《说文解字》、《方言》、《释名》中都有辨析同义词的资料。还有训诂学中的“直训”,基本上都是以同义词作释的。

四,方言研究具有开创性。扬雄的《方言》本质上属训诂学著作,它开创了从地域角度观察、研究词汇的先例,是汉语方言史上第一部研究专著。

五,辞书编纂初具规模。《尔雅》、《说文解字》等都是首位具备、体例完整的词典、字典,为历代辞书之楷模,按义类排列、按部首排列成为后世辞书的基本排列方式。

汉代语言学同样有它的局限性。比如因为科技的局限,这时甲骨文还没出土,辞书所收集的也只是自晚周、秦皇以来的文字,就免不了作者在对一些字词解释时的主观臆造,牵强附会。语言学家经常也会受当时封建统治阶级,以及某些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辞书的字词排列顺序也较紊乱,难以查询。比如许慎把9353个汉字分540部,虽开创了部首编排法,但过于琐碎,不易查检。

汉代识字教育受重视,文字研究得发展,汉代出现新的识字课本:司马相如《凡

将篇》,扬雄《训纂篇》,史游《急就篇》,李长《元尚篇》,贾鲂《滂喜篇》。《急就篇》,西汉史游著,今本34章,按姓名、衣服、饮食、器用等分类编成韵语,多数为七字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识字与常识课本。

《尔雅》,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词汇学词典,第一部语言学专著,是我国古代训诂学的第一布专著,《方言》《说文》《释名》等都受到它的影响。“尔雅”就是使语言接近于官方规定的语言。它的作者不详,是在西汉时被整理加工而成。《尔雅》有3卷20篇,现存19篇。《尔雅》释例办法:文同训异、文异训同、训同义异、训异义同、相反为训、同字为训、同声为训、辗转为训。《尔雅》的贡献:①是我国第一部语言学专著,它是古代典籍词语的总汇。②为中国古代汉语词汇研究勾画出大致的轮廓。③标志古代汉语文学语言的形成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④它的编排和训诂,已经反映出词汇研究上已经能区分出通用词和专用词,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⑤反映了古代社会文物制度和古代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⑥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关于同义词和近义词的排列就不太科学。《尔雅》的作用:第一,通过它了解古代的社会和自然各方面的知识。第二,利用它认识和研究汉语词义的演变。第三,是编纂同义词典、百科辞典的借鉴。

《方言》,全称《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是中国第一部记录方言的著作,是中国语言学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成为世界上第一部方言比较词汇集而开方言地理学之先河。关于其作者有争议,但考证的结果,应为扬雄所作。今本《方言》13卷,9000字,《方言》在体例上仿《尔雅》。《方言》一书所记方言地域广阔,书中收集并保存了相当的汉代口语词汇,为我们了解汉代普通话的词汇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我们研究古今语音语义的变化规律提供了很好的资料。扬雄及《方言》语言研究的贡献:①扬雄作《方言》是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是真正的语言科学的研究,他以汉代的活的口语为调查对象,这是科学研究语言的开始。扬雄是我国第一个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家。②扬雄作《方言》使用了调查法和比较法。③《方言》中的“奇字”,即用一个汉字来为另一个汉字注音。④对方言分区也有贡献。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东汉许慎所著,是我国第一部大字典,是中国第一部传统的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学源的字书。全书15卷,序一卷和正文14卷,用小篆写成,共收字9353个,古籀异体重文为1163个。许慎把9000多字按偏旁归为540个部首,部首的排列是“始一终亥”。《说文解字》按照文字学原则分部,即依照六书体系。《说文解字》在造字法上提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所谓“六书”学说。并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做了全面的、权威的解释。从此,“六书”成了专门之学。《说文解字》的体例是先分析部首,进而从音、义、形三个方面来解字。《说文解字》对于语言学方面的贡献:①创建了以偏旁分部的体系。②创造了汉字解字原则,形义相依。

③抓住了词的本义,形象描述。④具有百科性。⑤提供了形音义相结合的研究方法。⑥对文字的规范有一定的作用。

《释名》,作者是汉末训诂学家刘熙。全书八卷27篇,所释名物典礼共计1502条。体例仿《尔雅》,全书的名物语词都用声训的办法来解释,《释名》为第一书,是刘熙的独创。所谓声训,就是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词义。《释名》中的声训,从训释词和被训释词的关系来看,大致有几种情况:①同音。②音近。

③双声。④叠韵。另外,《释名》还用语源学研究方法,探究事物典礼命名的本源,这在我国古代语言学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释名》的贡献和影响:①使声训法成为一种很重要很系统的研究方法和注释方法。②已经使用了现代描写语

音学的办法——方言比较研究。③广泛使用声训释义,对后世语言研究影响很大。

④在传统训诂学上价值很大,和《尔雅》《方言》鼎立为三。⑤以语言为研究对象,以语源学方法为目标,摒弃对儒家思想的宣传。⑥不足之处:有宣扬封建迷信之处,声训中也有穿凿附会之处,有些地方违反语言的约定俗成特质。《释名》在训诂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①语音:a.使用声训释义。b.保留了很多古代读音。c.使用了较科学的现代描写语音学的研究方法。②词汇:与古文献参证。③还保留了汉代的一些古语。④解释了日常名物。⑤被列入了《五雅全书》——《尔雅》、《小尔雅》、《广雅》、《埤雅》《释名》(又叫《博雅》)。从上所述可见《释名》对研究训诂学、语言学、社会学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著作。

结束语

总体来说,两汉时期是中国语言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是一个里程碑,在这个时期内产生了如扬雄、许慎、刘熙、郑玄等伟大的语言学家,他们的著作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如扬雄的《方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方言专著,标志着方言学的建立;许慎的《说文解字》是历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字典,标志着文字学的建立;刘熙的《释名》是第一部词源学专著,标志着词源学的建立,至此,中国古代语言学正式建立。

汉代这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著作都能从汉语、汉字的实际出发,研究汉语汉字的规律,因此可以说汉代语言学的成就标志着我国古代语言科学的建立。我国古代语言学又称“小学”,小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小学的研究主要形成于汉代,《尔雅》是训诂的开始,《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开始,《释名》开始研究语音和语义的关系,其后,汉末兴起反切之研究,即兴起音韵学的研究。《方言》则分析了汉代当时汉语的通语和地域方言等丰富复杂的关系。汉代字书的兴起,是因为由大篆、小篆展转而为隶书,这样的变化需要汉字的研究;汉代重视识字教育以及今古文之争都对训诂、文字学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汉代语言研究标志中国古代语言学的成熟,也奠定了中国语言学研究的发展道路,对后世影响很大。

参考资料:

《中外语言学史的对比研究》俞允海潘国英著上海三舸书店

《中国古代语言学史》邓文彬著巴蜀书社

《先秦两汉语言学史略》吴辛丑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语言学史》王力著山西人民出版社

[1]王力. 中国语言学史 [M].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2]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 [M].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3]高名凯.语言论 [M]. 商务印书馆,1995 年.

[4]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 [M].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5]徐通锵.历史语言学 [M]. 商务印书馆,1991年.

关于心理语言学理论在外语教学中应用的探讨

崔 姗(1985—),女,硕士研究生,牡丹江师范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作者简介:1、引言 心理语言学是一门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交叉学科。它综合运用语言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和试验方法来研究语言的习得、学习和使用的心理过程,是一门研究语言活动中的心理过程的学科,涉及人类个体如何掌握和运用语言系统,如何在实际交往中使语言系统发挥作用,以及为了掌握和运用这个系统应具有什么知识和能力。 心理语言学是一门边缘科学,不仅和语言学、心理学,而且和教育学、人类学、生物学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它的研究成果不仅对探讨语言的起源、语言和思维的关系等有密切的关系,而且对语言教学(包括本族语教学和外语教学)、儿童语言的培养和发展等有重要指导作用。 2、基于心理研究的二语习得理论假说 著名的语言学家克拉辛将心理研究应用于课堂教学,提出二语习得理论的五个假说,他认为理论研究者、应用研究者和语言教师三者之间应形成一种真诚的合作,实现成功的外语教学。 2.1习得,学习假说。习得指的是孩子们获得第一语言的过程。习得过程是潜意识的,而学习是通过明确的或规范的传授方式、借助于改错操练得到发展的,因此是有意识的。 2.2自然次序假说。该假说论述了习得一种可预言次序中的语法结构,那就是说,某些结构容易习得早,而另外一些结构则容易习得晚。例如,母语是英语的孩子们易早习得某些词素(复数-S 和进行时ing )、晚习得另外某些词素(第三人称单数后加-S 和所有格’s )。 2.3监控假说。监控假说阐述了习得有利于二语实践的流利性。有意识的学习不利于二语的流利程度,但它有编辑或监控的功能,学习者通过有意识学习进行纠错,在自我纠错后改变已习得的习惯性表达方式。 2.4输入假说。(1)习得是通过理解语料输入实现的。输入假说论述了习得是通过努力获取话语意义并把注意力集中在所说的内容而不是说的方式上;(2)在话语形成过程中,应在学习者掌握说话方法的阶段给予其理解性输入,其语法结构的准确率也会随着习得者获得更多的语意输入后提高;(3)在语法结构上人们并没有把最好的输入按次序安排好。如果习得者理解足够的语料输入,在输出阶段就会获取需要的结构。 2.5情感过滤说。该假说论述情感变化的作用。情感变化与二语习得的成功有关:(1)焦虑。焦虑的层次越低,语言习得就越好;(2)动机。更高的动机当然预示着更好的二语习得;(3)自信。有更多自尊和自信的习得者在二语习得方面做得更好。 3、心理语言学研究的第二语言的学习条件以及学习第二语言的人的特点 从第二语言的学习条件方面来说,首先要有充分的练习,并且学习必须是正确的东西。在练习过程中,学生必须得到不断地“反馈”,即及时巩固学到的东西。此外,学习要深化,就必须形成概念,这样就可以由已知到未知。 其次,对于学习第二语言的人的特点,心理语言学也作了研究,认为学习外语的人需要具备以下几种素质: 3.1审辨和模仿语音的能力。学习外语首先应从模仿开始;而要模仿语音,就得审辨语音。两者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3.2语法的敏感性。语法是词的变化规则和造句规则的总和。任何一种语言都具备其独特的语法。母语的语法体系,在外语语法的掌握中总是起双重作用:与母语相同的语法概念和结构形式,学生易于理解;反之则难。 3.3语言的归纳能力。每一种语言都具备一定的系统性,这种系统性存在于其语音、语法、词汇等因素之中。掌握了语言的系统性就可以以简驭繁。 3.4联想记忆的能力。记忆有逻辑记忆和机械记忆之分。学习外语词汇把机械记忆与逻辑记忆结合起来。此外,还可以利用接近联想或对比联想对语音、词形等方面的相同或相近的地方,进行分析比较,以帮助记忆。 4、心理语言学研究对外语教学产生的启示心理语言学的研究,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教学法的看法,也从多方面展示了外语学习的复杂过程。它指出外语教学的成败取决于多种因素,如教师、学生、培养目标、环境、教材、教学法及教具等。就学生而言,不同的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在儿童时期,一个人的发音习惯尚未定型,受本族语影响较浅,模仿能力较强,形象思维较丰富,机械记忆较旺盛。根据这些特征,教师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外语教学,可以较多地采用单纯模仿的办法(特别是发音),效果会比理论讲解的办法好,教完整的句子比孤立地教单词好;通过实物、图片、情景,用浅显易懂的口语叙述故事,给学生介绍生词词组及新出现的句型,也会比单纯的词汇、句型讲解好。易于混淆的单词、句型,可以通过默写、听写等方式来巩固,也可以适当利用本族语来讲解语言现象。 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心理特征的改变,教学法也应随之改变。年龄较大的学生受方音影响较深,对本族语掌握较好;逻辑思维较发达,视觉记忆逐步起作用。因而对这样的学生进行外语教学,讲发音时可以反复讲解发音的部位及方法,让他们注意听、看教师的发音,然后反复练习,以达到正音的目的。对于教材的运用,也可以先从阅读入手,而后转入口头言语。在朗读课本时,要讲清单词重读、连读、不完全爆破、意群及语调等有关语音知识,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语法及词汇教学上必要时可以把外语与本族语作对比,使学生尽可能从中掌握规律。事实证明,外语学习和本族语学习有互相促进作用,所以对较高年级的学生进行外语教学,在促进其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的条件下,可以适当地使用翻译法。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识到,任何一种教学法都不可能适应于一切情况并且一成不变,所以教师应该研究掌握各种教学法,并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教学对象、教学阶段和教学内容而决定采取不同的方法。外语系的课程设置以及各级学校的外语教材、教学法如何改革,应进一步去探讨。 5、结语 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有助于外语教学的改进,语言教学最大的重点应该是在理论研究者、应用研究者和语言教(下转第55页) 崔姗 (牡丹江师范学院商务英语系,黑龙江牡丹江157000) 关于心理语言学理论在外语教学中应用的探讨 [摘要]心理语言学是一门以言语的心理过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研究人类学习和使用语言的行为和心理过 程,不但对探讨语言的起源、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有重要理论意义,而且对本族语和外语教学都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学习心理语言学对二语习得理论的研究,得出了一些结论,包括对外语教学的启示和心理语言学对外语教学的影响。这些结论有待于在外语教学实践中进行验证,从而使可行性理论得到应用,实现成功的外语教学。 [关键词]心理语言学;二语习得理论;外语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489(2010)29-0047-01

《翻译学》读书报告

一、书名:《翻译学》 二、著者:谭载喜 三、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 四、页数:357页 五、內容概要 本书共九章。 第一章为绪论。作者认为:尽管翻译是一项古老而蓬勃开展的活动,但翻译研究却受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片面观点和某些客观因素的影响,长期发展缓慢。其中根本原因是长期以来翻译研究未能享受起作为独立学科的地位。所以作者呼吁:确立翻译学得独立学科地位必须作为一切翻译理论工作者的共识。 第二章:翻译学的学科性质。作者认为:翻译学是一门与符号学、文艺学、社会学、心理学、信息论、数控论,尤其是语言学等多种学科有着密切联系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综合性科学。 第三章:翻译学的任务和内容。书中所阐述的翻译学学科建设主要任务是:研究中外翻译的历史、理论、流派;探讨翻译的性质、作用、标准、原则和方法;描述实际的翻译过程,说明各类翻译的特点和不同要求;探索语言转换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确定翻译人员应具备的素养、才能和培养提高途径,预测翻译事业的发展方向等。作者认为,翻译学大的任务的具体落实就是翻译理论的建立。翻译学的内容和任务是“揭示翻译活动的客观规律”。 第四章:翻译学的研究途径。书中主要论述了5种基本途径:文艺学途径、语言学途径、交际学途径、社会符号学途径、翻译学途径。作者认为:翻译活动涉及两种语言或符号系统,无论从哪种途径翻译,都离不开对比的方法。可以说,翻译学的研究是语言对比、社会文化对比、符号系统对比的研究。 第五章:翻译学与语义研究。书中指出翻译时应从句法、修辞、词汇三个层次和所指、联想两个方面探讨语言的意义。 第六章:翻译学与词汇特征。对比英语和汉语,它们之间存在着四大基本特征:词汇偶合、词汇并行、词汇空缺、词汇冲突。对词汇的这类基本特征进行研究,也自然是翻译学所必须承担的任务。 第七章:翻译学与西方译史译论研究。本章简单介绍了西方翻译实践与理论史,并着重介绍了奈达、雅可布逊和贝克的一些翻译理论。 第八章:翻译学的分支学科:比较译学。主要介绍了比较译学的学科属性,目的和任务范围以及研究方法。 第九章:中西译论的比较。本章分析了中西译论的异同并从深层次挖掘了造成这种差异的社会文化烙印。 其中第二至四章是从宏观方面为翻译学定位,指路。第五和第六章是翻译学对具体翻译实践所提出问题的一种解释。第七至九章是通过中西译论比较来明确翻译学的任务和努力方向。 六、读后心得 1 诗歌是否可译 书中在介绍翻译的文艺学解释时,提到了英国诗人德南姆(Denham,1615—1669)有

西方语言学流派之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从前又称比较语法,通过语言亲属关系的比较研究语言的发展规律,拟测它们的共同母语。历史比较语言学是在19世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主要是印欧语系的历史比较。19世纪之前,这种研究不是没有,但都是孤立的分散的研究,到19世纪才进入系统的研究,并使语言学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产生有两个不可或缺的条件,一是广泛收集世界各种语言材料,二是认识到梵语在语言比较中的地位和作用。 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在理论和方法上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初始阶段,丹麦的拉斯克(R·Rask)、德国的格里姆(J·Grimm)和葆扑(F·Bopp)被称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者。拉斯克在他的《古代北欧语或冰岛语起源研究》一书中第一个对基本语汇中的词进行系统的比较,找出其中的语音对应规律,由此确定语言的亲缘关系。格里姆在拉斯克一书的启发下,在他的《日耳曼语语法》里确定了希腊语、峨特语和高地德语之间的语音对应关系,即所谓的"格里姆定律"(Grimm's Law)。格里姆明确指出,语音对应规律是建立印欧语系和其他语系的基础。维尔纳(K·Verner)后来补充解释清楚了"格里姆定律"难以解释的一组例外,世称"维尔纳定律",这就使音变规律的研究日臻完善,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发展也就有了扎实的理论基础。葆朴的主要著作是《梵语、禅德语、亚美尼亚语、希腊语、拉丁语、立陶宛语、古斯拉夫语、峨特语和德语比较语法》,旨在把梵语和欧洲、亚洲的几种其他语言相比较,找出它们在形态上的共同来源。远离欧洲的梵语在这些语言中找到了它应有的位置:它既不是拉丁语、希腊语和其

他欧洲语言的母语,也不是由其他语言演变而来,它和其他语言都出于一种共同的原始语言,只不过它比其他语言保存更多的原始形式。 19世纪中期,历史比较语言学发展到第二阶段,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德国的施莱歇尔(August Schleicher),其代表作是《印度日耳曼语系语言比较语法纲要》。初期的比较语言学者已经认识到历史上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的共同原始母语是一种不再存在的的语言,到了中期施莱歇尔则开始具体"构拟"这种原始母语的形式,并用星号*来标示构拟的形式。他受到生物学物种分类的启发,为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的历史演变过程设计了一种树形谱系图,使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这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大进展。这一理论的弱点是只考虑语言的分化,而没有考虑语言的统一和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后来他的学生施密特(J·Schmidt)用"波浪说"对此作了修正。 19世纪的最后25年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新语法学派"时期。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奥斯特霍夫(H·Osthoff)和布鲁克曼(K·Brugmann),他们在自己创办的刊物《形态学研究》上正式宣布:语音演变规律不允许任何例外。前面提到的"维尔纳定律"也是这一时期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他们在坚持这个原则时,以语言材料为依据,借鉴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强调"类推"在语言演变中的作用。这个学派的代表著作有布鲁克曼和德尔布吕克合著的《印度日耳曼语比较语法纲要》和保罗的《语言史原理》。 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家为语言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收集了丰富

语言学发展史[1]

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即为语言本身的目的而研究语言)起始于19世纪上半叶,是随着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出现而诞生的.在一个多世纪里,语言学的发展,概括起来说,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可分别以语言研究中先后占据重要地位的历史比较语言学派,结构主义语言学派,转换生成语法学派和功能主义语言 学派的四大学术思潮为其标志. 1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指的是采用历史比较的方法对语言之间的系统对应现象进行解释,从而揭示语言的历史渊源,语言的演变规律及其亲缘关系.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工作最初是由在东印度公司任职的英国学者琼斯(W.Jones)开始的.琼斯在1786年首先提出了梵语同欧洲古希腊语,拉丁语有着共同的来源这一观点,但他并没能找出它们之间的语音对应 规律.因此,他的研究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历史比较语言学. 一般认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人是19世纪丹麦的拉斯克(R.Rash),德国的葆朴(F.Bopp)和格林 (J.Grimm).这三位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先驱广泛地调查了一大批诸如梵语,希腊语,拉丁语,冰岛语,立陶 宛语,峨特语等古代和现代语言,对它们的词形作了系统的比较,找出了其中的语音对应规律;由此确定 了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另一位影响较大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家是德国的施来赫尔(A.Schleicher).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致力于古印欧语的重建工作,并提出了所谓谱系树理论(Family Tree Theory).该理论认为,一个语系就好像一棵树,亲语是树干,子语是树枝,构成一个谱系树.谱系树理论的提出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大进展.一个语系从假设的原始母语逐步演变到各种语言的历史过程一目了然地展现了出来. 19世纪下半叶出现了以保罗(H.Paul)等人为代表的新语法学派(Neogrammarians),该学派的出现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又推进了一大步.新语法学派认为,历史比较语言学不应该只是对语言变化做单纯的 描写,而应该联系语言的使用者探讨语言变化的本质.他们把语言变化的规律归纳为两条极其重要的原则:一是语音规则无例外论,二是类比原则.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语言研究的不断深入,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些局限性,如孤立地研究语言单位而忽视 了语言的体系性,强调对语言现象的历史比较而忽视了语言的整体性等,便明显地暴露出来了.到了20世纪初,语言的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都酝酿着一场重大的变革. 2 结构主义语言学 1911年是语言学发展史上比较重要的一年.这一年的6月和7月间,早年曾从事过印欧语言历史比较研究的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de Saussure)在日内瓦大学系统地传授了他本人语言学理论中的精华部分——静态语言学(Static Linguistics).1916年,也就是在索绪尔去世三年后,他的学生巴利(Charles Bally)和薛施蔼(Albert Sechehaye)根据讲稿和听课笔记整理出版了《普通语言学教程》(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一书.这部著作自出版以来,流传之广,影响之深,在语言学史上是罕见的.美国语言学家霍凯(C.Hockett,1965)曾把《普通语言学教程》称誉为现代语言学史上的四项重大突破之一.该书中提出的一系列理论突破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局限性,开创了语言学中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新纪元. 索绪尔语言理论的主要特点是把语言看成是由语言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组成的结构系统.换句话说,索 绪尔认为,语言是一个大系统,其中有词汇,语法,语音三个小系统;而这三个小系统各自又有许许多多彼此有联系的成分.另外,索绪尔对语言的研究与历史比较语言学不同之处还体现在他的三个二分法之中,即语言和言语,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等的区分. 在索绪尔学说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下,语言研究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结构主义学派,如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等.各结构主义学派在语言研究中虽侧重的方面有所不同,但是他们都是采用共时的研究方法,对语言系统本身的结构成分及其相互关系从不同方面进行描写. 在众多的结构主义派别中,影响最大的是美国描写语言学派.该学派由美国人类学家鲍阿斯(F.Boas)所 始创,但最有影响的人物当推布龙菲尔德(L.Bloomfield).1933年布龙菲尔德出版了《语言论》(Language)一书,对这一学派的理论和方法做了规范性的描写.他主张语言学的任务就是要客观地,系统地描写可以观察到的语言素材,以此来揭示语言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在研究方法上,他们只注重语言形式的分析,而 忽视意义的研究;认为语义不属语言研究的范围.这个学派对语言研究的最大贡献在于探索出了一套相 当严谨的语言描写方法,即以分布和替代为标准对语言单位进行层层切分和归类的描写方法. 3 转换生成语法 1957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乔姆斯基(N.Chomsky)出版了《句法结构》(Syntactic Structure)一书,在语言学界引起了一场革命,从而开创了语言研究的转换生成语法时期.虽然在语言研究方法和原则方面,乔姆斯基继承了结构主义的一些特征,例如哈里斯所创造的转换理论,雅柯布逊的语言共性理论,以

心理语言学的产生与发展

心理语言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心理语言学初期发展的理论基础 心理语言学的初期发展受到三大理论的影响:一是以华生(J.B.Watson,1878~1858)和斯金纳(B.F.Skinner,1904)为代表的行为主义理论;二是以布隆菲尔德(Bloomfield,1933)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三是以珊南(C.Shannon,1948)为代表的信息理论。 首先,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华生所创始的行为主义理论,在俄国生理学家伊凡.巴甫洛夫(Ivan Pavlov:1870~1932)“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客观功能主义”的学说。他认为,学习就是一种刺激代替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在华生看来,人的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新刺激—反应(S-R)联接而形成的。继华生之后,斯金纳又在华生的研究基础之上提出了“可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理论。1957年,斯金纳出版的《言语行为》(Verbal Behavior)一书对言语行为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尽管斯金纳的《言语行为》后来受到了乔姆斯基的批判,但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射”和“可操作性条件反射”等的心理学理论不但影响着心理学和语言学的研究,而且也为后来发展起来的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部分的理论根据。 除了行为主义理论,以布隆菲尔德为代表的结构主义理论也为心理语言学的初期发展奠定了基础。布隆菲尔德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建立在华生行为主义理论的研究基础之上。其特点是用行为主义的原则研究意义,在确立语言单位时坚持严格的发展程序,总体上关心语言学的自由地位和科学性。尽管他的理论受到语义学家里奇(Geoffrey Leech)的批评并成了乔姆斯基生成语法的“牺牲品”,然而,布隆菲尔德的研究方法不但在语言学的研究领域被广泛采用,而且也成了心理语言学研究“句子加工”的重要方法之一。 心理语言学的初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以珊南(Shannon)为代表的“信息论”的研究。信息论的研究牵涉到信息的计量、传送、变换、处理和储存。在语言的研究方面,信息理论认为语言的输出表现为一系列的信息符号,依次地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转换。信息论的研究成果向语言学家对语言信息分布的分析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和仿照的依据,同时也向心理学家和语言教育工作者在学习理论的研究方面提供了一个实用的框架。自1948年信息论问世以来,信息

《唐代的外来文明》读书报告

《唐代的外来文明》读书报告 一.作者简介 爱德华?谢弗(Edward H. Schafer,1913-1991),中文名薛爱华,生于华盛顿,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世界著名汉学家和语言学家。谢弗的《唐代的外来文明》是公认的谢弗的代表作,并与《朱雀》共同被视为其研究唐朝外来文化的双璧。 二.内容简介 本书原名为《撒马尔罕的金桃——唐朝的舶来品研究》,是西方汉学的一部名著,被视为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古代文化的必读之作。此书不仅展现了大唐时期的社会文化、物质生活的生动画面,为认识唐朝的社会生活史和文化史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也是了解中华文明和文明交流史的必读书籍。这部书在西方汉学界影响之深远可知。汉译本自1995年问世以来,也已再版两次,得到了海内学术界的广泛重视。 三.心得体会 史学著作在我的脑海中,一直以来似乎可以与一个词划上等号:严谨。对于《唐代的外来文明》这本书,我一开始完全没有“也许这本书会很有趣”之类的妄想——这类事无巨细的历史细节的著作,在我的印象中,就是一大堆的史料和数字图表的堆砌,要想仔细的阅读是要有大恒心的,而我一开始也真的没有打算认认真真的把它读完。但是当我翻开它之后,我就惊喜的发现,它竟是如此的引人入胜,以至于厚厚的四百多页的书我竟然丝毫不觉得厌倦的读了下来。所以我想,能将如此枯燥的东西写的如此生动,这种史学写作的手法,大概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吧! 这种吸引力的一个来源,我想是因为作为一个精深的汉学家,谢弗先生很了解中国诗词中最有魅力的一个部分:生动的比喻和精彩的想象。当这两者与史学家敏锐的目光和睿智的思维联系起来的时候,美丽的历史就再现了。比如说这本书的书名吧。《撒马尔罕的金桃》是本书的英文原名。至于为什么起这样一个名字,谢弗先生自己是这样说的:“‘撒马尔罕的金桃’之所以被选作书名,是因为‘金桃’可以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金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水果,这中水

西方语言学史重点

西方语言学史重点 一、语言学的分类 (一)功能角度: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 (二)具体研究对象:普通(一般)语言学/个别(专语、具体)语言学 (三)研究时段: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 (四)研究方法:描写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 (五)研究对象的状态:静态语言学和动态语言学 (六)研究角度和范围:微观语言学和宏观语言学 二、应用语言学类别 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统计语言学 三、西方语言学史的分期 1.一般的划分方法 (1)古代语言学(19世纪以前) (2)近代语言学(19世纪) (3)现代语言学(20世纪上半叶) (4)当代语言学(20世纪50年代末至今) ——“五段两线三解放 “五段”指语文学、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形式语言学、交叉语言学等五个阶段;“两线”指“整齐论”和“参差论”两条路线的斗争;“三解放”指历史比较语言学、索绪尔、社会语言学这三个有代表性的里程碑。 2.传统语文学的定义、性质、局限性 定义:传统语文学是传统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三大语文传统,分别是古希腊传统、古印度传统,以及中世纪阿拉伯传统。 传统语言学是一个与现代语言学相对的概念,泛指20世纪以前的语言学,特别是指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之前的各种语言学理论。那么,与它相对的现代语言学就是指20世纪以来,建立在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语言理论基础上的各种语言流派及其分支学科的总称。 性质:“依附性”是传统语文学重要的性质。传统语文学并不能算作一门真正的独立学科,只能称为语言学的前奏。 局限性:要成为一门真正的学科,必须要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独立的研究方法以及多样化的研究材料,而传统语文学并不具备。 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 四、古希腊语言研究

心理语言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_回顾与展望_李绍山

收稿日期:2006-09-06 作者简介:1.李绍山(1957-),男,河南夏邑人,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心理语言学和语言测试; 2.李志雪(1968-),男,河北枣强人,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心理语言学和写 作教学。 心理语言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回顾与展望 李绍山1 ,李志雪 2 (1.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训练部,河南洛阳471003;2.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河南洛阳471003) 摘 要:心理语言学自20世纪70年代末介绍到中国以来,经历了引进消化吸收、起步和快速发展三个主要阶段。国内学者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并且不断将这些成果运用到外语教学实践中,提高了教学效果。但是目前国内的心理语言学研究在深度、广度和方法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克服。 关键词:中国;心理语言学;引进;发展 中图分类号:H 0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2 722X (2007)02 0027 07 The D evel op m ent of Psycholinguistics i n Chi na :R evie w and Prospects L I Shao shan 1,L I Zh i xue 2 (1.D epart m ent of T ra i n i ng,PLA U n i ve rs i ty o f F ore i gn Languag es ,Luoy ang ,H enan Prov .,471003,Chi na ;2.D epart ment o f Eng li sh ,PLA U niversity of Fo re i gn L anguages ,Luoyang ,H enan P rov .,471003,Ch i na) Abstrac t :The past t w o decades w itnessed the boo m i ng of psycho lingu i sti c resea rch i n China ,wh i ch can be roughly div i ded i nto three stages .D espite the s hort h istory , ach i eve m ents have been m ade i n both basic and appli ed research , and contr i bu ted to the i m provement o f fore i gn l anguage teach i ng and learn i ng .H o w ever ,prob l e m s still ex ist as reg ards t he depth ,scope and m ethodology of psycho li ngu i stic research ,and shou l d be resolved i n t he f uture . K ey word s :Ch i na ;psycho li ngu i sti cs ;i ntroduction ;develop m ent 0.引言 心理语言学自20世纪70年代末介绍到中国后,在短短20多年里,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这些成果被广泛运用于外语教学实践,提高了外语教学的效果。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过去的研究尚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需要今后逐渐加以改进和克服,使这个年轻的学科在中国不断向纵深发展。 1.心理语言学的崛起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心理语言学的第一个繁荣时期。当时语言学家在研究语言的同时,开始从生物学的角度关注人与语言的关系,他们几乎不约而同地注意到了语言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人的心理因素。与此同时,心理学家也开始把语言作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课题。两个学科的专家都注意到,语言与人的心理活动、思维、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杜桂枝,2004:92)1946年,美国学者Pronko 发表了题为 语言与心 理语言学 的文章,第一次提出了 psycho li n guistics (心理语言学)这个术语。1953年,在印第安纳州布卢明敦市召开的国际研讨会上正式使用了这一术语。一年后,在美国出版了名为 心理语言学:理论和探索问题概观 的专题论文集,标志着这一术语获得了具体的内容,确定了研究方向、对象、范围和方法等根本问题。1961年,Saporta 主编的 心理语言学读本 出版,心理语言学作为交叉学科的地位正式确立,一个独立的新兴学科逐渐形成(俞约法,1994;沈家煊,1988)。心理语言学作为认知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与语言学、心理学、计算语言学、神经科学等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其研究重点大致包括三个方面:(1)语言的感知、理解和记忆过程(统称语言理解);(2)语言的产生过程(即用词语表达意思的过程); (3)儿童学会理解和产生语言的过程(儿 童语言习得)。 第30卷 第2期2007年3月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Journa l o f PLA U n i ve rsity o f F oreign L anguages V o.l 30 N o .2M ar .2007

布龙菲尔德《语言学》读书报告

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读书报告 姓名:XX 学号:XXXXXXXX 班级:20XX级XXXX班 摘要:布龙菲尔德是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他的著作《语言论》也是一部优秀作品,在语言学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集大成之作。《语言论》一书制定了语言结构的总框架,其中谈到了许多研究语言学的原则和方法,对我们研究语言学的产生、内在规律以及发展都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布龙菲尔德结构主义语言学语言与文字语言用途 列昂纳德·布龙菲尔德是二十世纪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奠基人。他由日耳曼语系和印欧语系入手,继承并发展了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布龙菲尔德并没有止步于接受索绪尔的理论,他将语言学具体化,并在此基础上创新,由此于1933年发表了他的著作《语言学》。(《语言学》一书是布龙菲尔德1914年《语言学研究入门》的修订本) 一、全书简析 布龙菲尔德的《语言学》共分二十八章,可以在内容上分为两个部分:第一章至第十六章为共时语言学,第十七章至第二十八章为历时语言学。其中共时语言学中,第一章到第四章论述语言学的一般问题;第

五章到第八章论述音位学;第九章至第十六章论述语法和词汇。而历时语言学中则主要论述比较法、方言地理学、语言演变、语义变化、借用等。可以说,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一书内容几乎涉及了语言学的所有方面,构成了一个全面而具体的语言学体系,既使得读者更加明晰语言学的结构和主要内容,又具有开创性,对全世界语言学的发展都有巨大的帮助。比如:布龙菲尔德的语言学理论对中国的语言学发展就有很大影响,他的语言学分析方法现在仍有很多为中国语言学家所采用,用以分析方言以及少数民族语言。 语言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艺术,它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语言产生之初,只是简单语素的组合,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维方式、认识能力的提高,语言也日益丰富完善。语言的生命存在于人类社会对它的使用过程中。语言因人类认识事物和互相交流的需要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完善。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漫长的历史画卷中留下了它发生、发展、变化或消亡的轨迹。 布龙菲尔德《语言论》中的语言学系统研究内容主要从语音层、语义层和语法层三个层面分析,与我们所学的基本一样。但《语言论》中有许多布龙菲尔德的创新之处,比如:提出语言的科学描写的标准,排除对心理学的依赖,主张从“形式”入手,谨慎对待“意义”等。 由于我对语言学的理解及学习有限,目前水平尚浅,因此本报告中大体分析一下语音、语义和语法三个层面,之后主要分析《语言论》中第二章“语言的用途”,就这一章节谈一些个人观点以及语言学家的相关观点。

对比语言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

对比语言学的定义、起源与发展 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 Linguistics)的定义 1、语言学中的比较与对比 比较是人类认识事物、研究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语言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如果说,语言学的根本任务是对语言的某种现象加以阐述的话,那么要对某一语言现象作出阐述,总是需要对这一现象的种种表现加以比较和分析(Harlmann1980:22)。因而,按其本质来说,对比语言学也是一种比较,不过是一种具有特定含义的语言学中的比较。下面,先让我们来看看对比语言学的比较,与语言学中其他分支的比较有什么不同,从而使我们能够确定对比语言学在整个语言学中的位置,及其与其他语言学研究的联系。 在进行语言学比较时,根据比较对象的不同,可以沿两条轴线来进行。一方面,可以选择共时或历时的语言现象来进行比较;另一方面,可以选择在某一语言内部或各种语言之间的语言现象来进行比较。这两条轴线的互相交叉,便形成了如下四个象限,这四个象限将语言学研究分成四大类性质和目的不同的比较。 象限I代表了同一语言内部的共时比较。这类比较是对某一语言在其历史发展的某一阶段(特别是现时阶段)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等系统的内部构成成分及组织结构的比较。 在共时语言学研究中,要对某一语言的某一结构系统进行描述,就必须对这一结构系统里的各种语言现象加以比较分析。例如,如果我们要研究一种语言的语音系统,我们就要比较这个系统里的各个音素的发音部位和方法有什么不同,它们的声学物理属性有什么不同,在音节中的分布又有什么不同的规律,我们就必须比较这个语言中各类词的语法作用有什么不同,组合搭配有什么特点,等等。而且,要确定一个语言中的词可以区分为哪几个词类,这本身就要进行大量的形态、语义、语法特征等方面的比较。因此可以说,同一语言内的共时比较是语音学、语法学、词汇学等构成当代语言学主流的各个

第3章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成果

第三章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成果 第一节心理语言学的发展 一、心理语言学的产生 语言学和心理学发展的交叉学科。 蒂德曼(1787)尝试记录儿童的语言发展。 过去,多局限在儿童语言习得。 近几十年,开始考察言语行为。 奥斯古德、赛比奥克《心理语言学:理论与研究问题概述》(1954): 宏观语言学 微观语言学 语音学心理声学 输入—》接受-中介-发送—》信息—》接受-中介-发送—》输出 心理语言学 社会科学 传播 二、心理语言学的重大进展 (一)转换生成语法 乔姆斯基《句法结构》(1957),以笛卡

尔的唯理主义为哲学基础。 语言能力、语言运用; 表层结构、深层结构; He saw Tom. Tom was seen by him. 解释,描写 有限的规则,无限的可能。 应该研究语言能力和深层结构怎样通过转换规则变为表层结构。 短语规则生成深层结构: Tom like apples 转换规则实现表层结构: Do-insertion: Tom does like apples Aux Move: Does Tom like apples? 理论不断发展,变化。 Government and Binding Moveα Conditions and principles (二)各种学科的新汇合 皮亚杰:儿童的心理、智力和语言发展,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维戈茨基:内部言语。

欧洲,将乔姆斯基和米勒的学说结合起来。 第二节心理语言学的重要成果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心理语言学主要关心:理解、表达和习得语言的心理过程。 一、语言和言语 索绪尔的划分:langue和 parole 语言:交际工具,社会现象,不取决于个人。 言语:交际过程,个人行为,由个人完成。听说读写。 没有个人现象,也没有社会现象;个人现象体现社会现象;个人为社会所制约。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二、语言的结构 音素:语音的最小单位。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如like light lied life live lice line lime,可以区分不同的意义,故这些辅音为不同音素(音位)。 重音:

社会语言学实验教程读书报告12

《社会语言学实验教程》 ————读书报告 院系:文学院 专业:08级汉语言文学 姓名:常林利 学号:081010126

《社会语言学实验教程》读书报告 一、书名:社会语言学实验教程 二、著者:徐大明 三、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 四、页数:268 五、内容概要: 社会语言学,是关于语言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它始于20世纪60年代,综合了语言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一引动论和方法,开辟了研究语言的新途径。本书分章介绍社会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并以详细的案例示范来表明有关理论或实际问题是怎样通过使用适当的研究方法来解决的。 六、读书心得 语言不仅是交流信息的手段,也是和别人建立关系并维持关系的手段,而且语言在传递关于说话人的信息方面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社会影响语言,社会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结构和社会价值观念影响语言。从社会角度研究语言就形成了社会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研究社会的各个层面对语言运用的影响,包含文化准则、社会规范或情境。重点研究语言系统与社会系统的相互作用,从中也发现科研成果向社会应用转化的途径,为解决当前社会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做出贡献。由徐大明主编的《社会语言学实验教程》讲授了社会语言学中的相关理论,并以详细的案例示范来表明有关理论或实际问题是怎样通过使用

适当的研究方法来解决的。是一本非常实用的集理论与实例于一体的教程,而且,注意到了内容上的循序渐进。 这本书在开头主要侧重的是理论性的东西,简要的介绍了社会语言学以及它的发展历程,了解了社会语言学是一门以“研究社会中的语言”为主旨的语言学科。是研究社会与语言共变的一门学科。讲解了社会科学的特性:系统性、因果论、普遍性、开放性、实证性、客观性。并且明确了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向,以及相关的实践教学。这就让对没有一点社会语言理论基础的学生对这门学科有了一定的了解。 接下来,在进行知识的讲解时都注意到了理论与实例的结合。如:1.在讲解语言的变异与语言变化时,先让我们了解语言变异与语言变化的相关理论,明白社会群体有共同的语言,但在现实使用中的语言,随着社会因素(如阶层、性别、年龄)的变化或其他语言因素(如语境)的变化而产生的差异,即为语言变异。接着,通过具体案例如:溧水“街上话”(u)变项;应答语“行/成”变项;“有+VP”句式的使用情况等理解语言变异的具体表现及特点。2.在讲互动社会语言于语言接触时,先是让我们了解互动理论,理解会话策略、现出语法、社会语用学涉及的理论方法。了解社会文化接触和汉语的发展,语码选择的因素,理解语码的混合、混用和转用。接着,再通过具体例子如:奥克兰华人日常对话中的语码转换;马来西亚柔佛州客家人的语言转用;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社区语言等了解语码转换是由多重因素造成的,与社会密不可分。3.在言语社区理论、城市语言调查章

1 语言学史的基本内容整理

1 语言学史的基本内容 ?语言学史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它是语言学学科的历史,人们语言研究的历史,也就是过去人们是如何研究语言的,把语言学这门学问一直追溯到它的开端,回到先民开始对自己的语言产生兴趣的时候,观察各个时期的人们怎样思考语言问题,怎样研究各种语言,这样的考察就是“语言学史”了。 ?在古人眼里语言是极神圣的东西,以为它一定是天赐的。比如像《圣经·创世纪》里说的那样,上帝不但造世界、造人,还帮助人造了语言。因为,假如不把语言给予人,他就不是完整意义的人。这是西方的神话。世界很多民族都有类似的神话,说到语言是怎么来的。我们汉民族有没有类似这样的神话呢?似乎没有。大家想必都听过女娲造人的传说: “俗说开天辟地,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絙人也。”(《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应劭《风俗通义》)可是造出了人,故事便完了,不提语言的由来。 ?2语文学 ?从古代就开始的语言研究,目前能见之于史册而又有显著成绩的主要是印度、中国、阿拉伯、古希腊罗马。它们被认为是语言研究的四大发源地。不过当时的研究并不是以研究语言为直接目的的,而大多数是局限于本族语言的范围,重在对前人的典籍文献作注、考证、诠释,旨在让人读懂。虽然当时的研究在方法上多失之零散、静止、片面,但它们却为以后的语言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欧洲在19世纪以前,中国在鸦片战争以前的语言研究,都属于这一范畴。这一阶段被人们称为“语文学”阶段或语言学的“前科学期” ?2)19世纪的历史语言学 ?从1786年英国爵士琼斯提出印欧语有共同来源,标志着语言学诞生,语言学已有两个多世纪的历史了。 ?琼斯的发现,启发了语言研究者的想象。此后的100多年里,除了语言历史比较研究外,其他方面的研究都黯然失色了。学者们的著述大多是比较语法方面的,接着开始构拟原始印欧语。在这种风尚的影响下,19世纪的语言学家都忙于印欧语各语言间的历史比较,并重建那个假拟中的母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三大奠基人 ?19世纪中叶,达尔文创立了“进化论”,语言进化的理论也自然包括其中了,运用进化论研究语言的代表人物是施莱赫尔。 ?重视语言历史变化的学风推动了语言理论的发展。19世纪70年代,以德国莱比锡大学为中心的一批语言学家,认为语言变化是有规律的,,进而认为语音变化无例外。被人们戏称为“青年语法学派”的理论,他们这种重视客观材料的研究方法,的确把语言学向前推进了一步。 3)20世纪初期到中叶的描写语言学 ?到了20世纪,语言研究的重点开始从语言变化转向语言描写。这种转变的发起人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他在1915年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中,反复并明确地强调了前人从未有过的观点:语言学的目的是研究语言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语言要素的价值是由它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决定的,语言就是由这些要素精密交织而成的一种结构。从而创立了结构语言学。 ?索绪尔之后,结构语言学迅速发展,不久便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

《普通语言学教程》读书笔记

《普通语言学教程》读书笔记 10级汉语3班徐星星100322 本书著者是本世纪最著名、影响最深远的语言学家之一费尔迪南·德·索绪尔,在本书中,他对欧美语言学界所接触到的各种有关原理和方法的问题都作了总结,并且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本书的影响也遍及世界。 首先在绪论的第三章中,索绪尔向我们阐释了语言的定义: 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人们同意使用什么符号,这符号的性质是无关轻重的。即一套和不同的观念相当的不同的符号。人们说话的机能只有借住集体创造和提供的工具才能运用,不管是天赋的或非天赋的。所以说,说语言使言语活动成为统一体,那绝不是什么空想。在索绪尔看来。语言是语言共同成员中的语法体系,言语则是人们平时说的那些话,是依赖于语法系统的说话行为。言语是语言的体现。语言学研究实际语言行为中所潜藏的形式系统,因此,在索绪尔看来,语言学的对象是语言而不是言语。 索绪尔认为,把语言和言语分开,我们就把什么是社会的,什么是个人的,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从属的和偶然的区分开来了。照此看来,语言学家主要的研究对象应该是“语言”、确定构成“语言”的单位及其组合规则,而不是去描写言语活动。“语言”是一个符号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只有意义和音响的形象的结合是主要的。 索绪尔为了确立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区分出“语言”和“言语”,他的“语言”和“言语”理论不仅对本世纪的语言研究的方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还影响着文学和符号学研究。 在第一编中,索绪尔指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语言是符号学的一部分,他强调语言具有一般符号系统的主要特征。语言与其他一切同类的的符号系统有以下几点共同点。一是目的相同,各种符号系统虽然采用的手段不同,复杂程度不同,但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传递信息。二是它们的内涵相同,一切符号系统之所以能传递信息是因为它们与意义相联系。意义是符号的内涵,是符号在使用该系统的人在头脑中激发的概念。三是构成元素相同,无论使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