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十九世纪与历史比较语言学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4
浅述十九世纪与历史比拟语言学论文19世纪初,语言学家认为只有对语言进行历史比拟研究才是科学。
语言学进入历史比拟语言学阶段,语言学家把语言看成是谱系体系,不仅提出了人类语言演变过程的假说,绘出世界语言谱系,而且创造出比拟的研究方法。
历史比拟语言学的兴起才使语言学开展成一门独立的科学。
(1)每种语言都有与其他语言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可以通过比拟而被认识。
(2)比拟可以提醒某些具有共同的语言亲属关系,亲属语言组成语族和语系。
(3)亲属语言的不同之处只能用这些语言所经历的历史变化来解释,这些不同之处正是每种语言的重要特点。
(4)语音要比其他语言要素变化的快,在同一种语系中,语音的变化是遵循严格的规律进行的;语言的根本要孙,如词根,词缀和词的曲折变化,在几千年间都保持稳固性。
(5)根据历史比拟所得的材料可以大体构拟始源语。
任何一门学科的出现都有它的哲学背景和邻近学科的影响。
历史比拟语言学的诞生跟生物学中的达尔文进化论影响有联系。
拉斯克(R.K.Rask,1787-1832)历史语言学初创期是最具有影响力的语言学家,也是历史语言学的创始人之一,他通过对语音对应关系的分析,论证了日耳曼语与希腊语、拉丁语和斯拉夫语有着亲属关系,同出于一个原始语。
他认为,比拟研究最重要的是总体结构和语法上的统一性,而不应过于注重词汇的统一性。
“一种语言,不管与其他语言已混杂到何种程度,如果它与另一种语言有着共同的最重要、最具体、最不可缺少的词汇(即语言的根底局部),那么它们就属于同一个语支。
如果两种语言的词汇中存在这种统一性,而且这种统一现象很多,从而可以制定出字母(即语音)变换的规那么,这两种语言之间就存在着根本的亲属关系,如果曲折变化和语言结构相互一致的话,便更是如此”。
[1]格里姆(J.Grimm)(1785-1863),是日耳曼语言学的创始人,他在《德语史》中的一段话在今天读起来仍然是意味深长的。
他说:“有一种比骸骨、武器和墓穴更为生动的东西可以证明民族的历史,那就是他们的语言。
历史比较语言学从前又称比较语法,通过语言亲属关系的比较研究语言的发展规律,拟测它们的共同母语。
历史比较语言学是在19世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主要是印欧语系的历史比较。
19世纪之前,这种研究不是没有,但都是孤立的分散的研究,到19世纪才进入系统的研究,并使语言学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研究,并使语言学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产生有两个不可或缺的条件,一是广泛收集世界各种语言材料,二是认识到梵语在语言比较中的地位和作用。
认识到梵语在语言比较中的地位和作用。
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在理论和方法上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在初始阶段,丹麦的拉斯克(R·R·Rask Rask )、德国的格里姆(J·J·GrimmGrimm )和葆扑(F·F·Bopp Bopp )被称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者。
学的奠基者。
拉斯克在他的拉斯克在他的拉斯克在他的《古代北欧语或冰岛语起源研究》《古代北欧语或冰岛语起源研究》《古代北欧语或冰岛语起源研究》一书中第一个对基本语汇中的一书中第一个对基本语汇中的词进行系统的比较,词进行系统的比较,找出其中的语音对应规律,找出其中的语音对应规律,找出其中的语音对应规律,由此确定语言的亲缘关系。
由此确定语言的亲缘关系。
由此确定语言的亲缘关系。
格里姆在拉斯克格里姆在拉斯克一书的启发下,一书的启发下,在他的在他的《日耳曼语语法》《日耳曼语语法》里确定了希腊语、里确定了希腊语、峨特语和高地德语之间的语音对应关系,即所谓的"格里姆定律"(Grimm's Law )。
格里姆明确指出,语音对应规律是建立印欧语系和其他语系的基础。
维尔纳(K·K·VV erner )后来补充解释清楚了"格里姆定律"难以解释的一组例外,世称"维尔纳定律",这就使音变规律的研究日臻完善,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发展也就有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语言学发展简史第二发展阶段:历史比较语言学阶段历史比较语言学,有的人也称历史语言学或称历时语言学。
实际上有细微差别。
发展时间:大约十九世纪初至二十世纪。
一、几个概念:历史语言学(历时语言学)——研究某种语言或各种语言的发展史,确定语言的谱系(族系)。
比较语言学——通过比较不同语言或方言的语音、词形变化、语法结构等来研究语言的特点和对应关系,确定语言的谱系(族系)。
历史比较语言学——是通过对比不同的语言或方言,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历史继承方面的同源现象,确定它们之间的亲源关系,并构拟共同原始母语。
二、产生过程历史语言学产生之前,已经有人做语言的历史研究,主要有两个错误结论(谬论):一、拉丁语是从希腊语演变而来;(欧洲一些语言从拉丁语演变来是正确的)二、一切语言皆始源于希伯来语。
历史语言学建立的时间:1786年威廉·琼斯(William Jones)在加尔各答亚洲学年会上宣读论文《三周年演说》为标志。
演说有这么一段话:“梵语,不论其历史如何,有绝妙的结构,比希腊语更完善,比拉丁语更丰富,比二者提炼得更高雅,但它与二者在动词词根和语法形式上都非常相似,这种相似不可能是偶然的。
这种相似如此明显,任何哲学家在研究梵语、希腊语和拉丁语时都不能不认为,这些语言来自于同一始源语,而这种始源语也许不存在了。
由于类似的道理——虽然不那么有说服力,可以认为哥特语和凯尔特语也与梵语同源而来。
”举例如:母亲二三梵语mātā dvāu trayah希腊语mētēr duo treis拉丁语māter duo trēs有人对此评论说:“……学者们在希腊语和拉丁语以外,出乎意料地碰到了第三种古典的语言。
这看起来是一件平常的事,但它却动摇了……拉丁语一直被认为是一种蜕变了的希腊语的一种随随便便的想法。
……同样过去认为拉丁语和其他欧洲语言之间的相同之处也同样认为是从拉丁语蜕变(蜕变:意味着是同一种语言)。
……梵语的故乡远离欧洲,其遥远的文化背景不是希腊——罗马文明(文化)之下希腊语、拉丁语或其他欧洲之间的情形,梵语与它们毫无关系。
浅谈19世纪西方语言学用于研究汉语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语言学是高校中文系的学生要学习的主要课程之一。
现代意义上的语言学诞生于19世纪的欧洲,至今一直存在发展。
其分支学科亲属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语法学、音系学、认知语言学等。
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当中,出现过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诺姆乔姆斯基等(两人为20世纪语言学的代表),其所创立的理论框架被世界上其他的语言研究者广泛使用。
语言学分支学科包括亲属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语法学、音系学、认知语言学等。
分别研究语言的不同部分,各学科各有各自的理论框架,各学科间相对独立。
与产生于西方的很多近代学科理论框架类似,这是一个用分析手段(起源于自医学中的解剖)来研究一个有机联系体的学科。
这是一个用不同形式的联系(将他们分析之后平列开)将原来语言有机的联系表达出来的过程。
这中间就会产生很多问题。
这与语言本身类似用一个不同形式的联系将客观事物的联系表达出来,例如:矛盾,这个词的意思与矛和盾都没有什么关系。
一个东西成型之后,它自身就具有了规律,其发展就会走向相对独立的道路。
语言学是为了解释语言中背后存在的规律,让读者明确而产生的,围绕其所研究的语言而形成不同的形式来自西方的语言学是基于西方语言而产生的,形成了他特定的形式,相比较于针对汉语产生的中国小学(文字、音韵、训诂)其研究内容、分科与理论框架不同。
而在西方语言理论传入中国之后,这种特定形式的语言学与与和西方语言具有不同内部结构的汉语之间不协调性也就逐步表现出来了。
这主要表现在解释汉语现象困难、研究者不能正确区分形式和实质等问题上。
根据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虽然都具有系统性,音位与音义结合体却处于不同的范畴内。
研究语言本质上就是研究音义结合体。
(实际上应当称为形义结合体,下文同。
)。
索绪尔将研究音义结合体的这部分划分为语法与词汇学两部分,词汇学负责研究词的意义,语法学主要负责研究音义结合体的组织。
音义结合体之间是分级的语素构成词、词构成短语、短语构成句子,这套方法可以称为词本位。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比较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历史比较语言学是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 主要研究语言的产生和发展。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兴起主要有三个前提, 分别是语言材料的积累、方法论的形成和梵语的深入研究。
历史比较语言学在19世纪成立, 并在19世纪和20世纪迅速发展。
关键词:历史比较语言学; 兴起; 发展;1、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兴起历史比较语言学始于十八世纪后期和十九世纪初。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兴起有三个主要原因:语言材料的积累, 科学方法的引入和梵文的发现。
1.1 语言材料的积累。
文艺复兴以后, 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 各种民族语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许多学者开始关注不同语言之间的异同, 对它们的原始语言进行了种种猜测。
在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美国之后, 欧洲的科学旅游和冒险以及宗教传播的兴起一度成为热潮。
结果导致了欧洲人有着广泛的语言视野, 不仅有欧洲的语言, 而且有美洲, 亚洲和非洲的各种语言。
一些学者开始有意识地调查世界上的语言, 并收集语言材料。
1.2 科学方法的引入。
引进其他学科的科学方法, 特别是生物学, 也是历史比较语言学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生物学领域, 学者们于十八世纪上半年发现并收集了大量的生物标本, 在整理这些资料的过程中, 自然采用了历史比较的方法, 形成了比较解剖学和比较植物学的新课题。
由于这些新学科的历史比较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所以对其他学科, 尤其是语言学领域的学科影响很大。
1.3 梵文的发现。
梵语的发现是历史比较语言学兴起的最直接的动力。
在十八世纪, 许多传教士学习梵文来布道, 他们发现拉丁语中有许多相似的词, 两者的语法结构非常相似。
亚洲和拉丁语之间的相似性引起了欧洲学者的兴趣。
威廉琼斯(Franz Bopp1791-1867) 是第一个开始深入研究梵文的人, 他发现印度的梵文和欧洲的希腊文和拉丁文有着共同的历史渊源。
•历史比较语言学•一、简介•一、显现背景19世纪初期的语言学曾受到三种因素的阻碍:历史主义观点在科学中的贯彻,浪漫主义思想的进展和欧洲学者对梵语的研究。
历史主义的观点是从哲学、社会学和法学中传入语言学的,语言学家们开始普遍地采纳历史主义的原那么来讲明各类语言现象。
浪漫主义的思想引发了学者们追溯语言过去的历史的爱好,增进了对各类活语言的古代进展历史的研究。
对梵语的研究不仅使欧洲学者们熟悉了古印度的语言,而且还促使他们开始把欧洲语言同梵语进行对照。
二、历史线索12世纪冰岛的第一名语法学者:提出英语和冰岛语的亲缘关系13-14世纪但丁的《论俗语》:区分了日耳曼语族、拉丁语族和希腊语族16-17世纪斯卡利格:打破扭曲语言历史研究的两个教条;把语言分为十一族,包括四大族、七小族17-18世纪莱布尼茨:坚持世界语言单源说,成立芬兰语和匈牙利语历史关系,为原始母语构拟了两个分支(雅弗语和阿拉米语);提出一些使历史语言学研究取得成效的原那么;促使编写各语言辞书语法书、绘制语言地图、创建通用字母,促使俄统治者普查境内非欧洲语言。
1786年英人威亷·琼斯:加尔各答皇家亚洲学会上的论文,确信了梵语同拉丁语、希腊语和日耳曼诸语言在历史上的亲缘关系。
标志着历史语言学的真正开端。
19世纪德国施莱格尔兄弟:开展印度和梵语的研究和教学。
小施莱格尔1808年发表《论印度人的语言和聪慧》。
3、显现标志1786年,威亷·琼斯在加尔各答皇家亚洲学会上的论文。
二、代表人物拉斯克(丹麦)、格里姆(德国)、葆朴(德国)[沃可托夫(俄国)],还有缪勒、波特等人。
后期代表人物是施莱歇尔。
拉斯克、格里姆和葆朴是科学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人。
1816年、德国语言学家葆朴(F.BopP,1791—1867)出版了《论梵语动词变位系统,与希腊语、拉丁语、波斯语和日耳曼语相较较》一书,他以为这几种语言都出于一种一起的原始语言,只只是梵语比其他语言保留有更多的原始形式。
19世纪中外语言研究分析与比较中西语言学是在非常相似的初始条件下开始起步的。
最初的语言学工作都是文本注释性的、教学语法性的、规范语法性的。
最初关于语言本质的思考都是由语言和现实的复杂关系而引起的。
然而,使命和目的相同并未导致结果的相似。
探讨19世纪中西语言研究实践的差异,旨在揭示出中国语言研究的一些启示。
标签:历史比较语言学构拟历史比较法新视角世界的语言研究有三大传统,即希腊—罗马传统、印度传统、中国的小学传统。
三大传统各有特色和研究重点。
希腊—罗马传统以主谓语法结构以及与此相关的词类划分为基本框架,重点研究词的形态变化;以巴尼尼语法为代表的印度传统,重点研究构词法和语言问题。
尽管那时还没有语系的概念,但这两个传统所研究的语言却都是印欧语系的语言,并且在研究侧重点上是互补状态。
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的发展,尤其是生物进化学说的诞生,两个传统走上了相互结合的道路;其中西欧学者在沟通欧洲语言和印度梵语之间的联系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导致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诞生和发展。
一、19世纪语言研究的历史回顾历史比较语言学主要研究语言的发生和发展,按生物进化的模式把语言纳入谱系关系的框架中,并构拟不同阶段的共同语,探求它们的原始形式及其后来的各种发展演变过程。
早在18世纪后半叶,英国学者威廉·琼斯发现,古代印度的梵语和古代西欧诸语言之间有相似之处,于是提出了它们同出一源的假设。
19世纪初,西方语言学者开始运用历史比较法研究有亲属关系的语言,产生了历史比较语言学(早期也叫比较语法)。
从而把语言研究从哲学、逻辑学等学科的附庸地位中解放出来,把语言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后来,英国语言学家威廉·琼斯(1746~1794),在进一步研究中,发现希腊语和拉丁语、梵语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于是大胆地提出“印欧语假设”,成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先躯。
德国学者A.W.施莱格尔也看到梵语和欧洲许多语言有着不可否认的共同点,第一个提出“比较语法”。
语言学的主要发展历程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即为语言本身的目的而研究语言)起始于19世纪上半叶,是随着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出现而诞生的.在一个多世纪里,语言学的发展,概括起来说,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可分别以语言研究中先后占据重要地位的历史比较语言学派,结构主义语言学派,转换生成语法学派和功能主义语言学派的四大学术思潮为其标志.1 历史比较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指的是采用历史比较的方法对语言之间的系统对应现象进行解释,从而揭示语言的历史渊源,语言的演变规律及其亲缘关系.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工作最初是由在东印度公司任职的英国学者琼斯(W.Jones)开始的.琼斯在1786年首先提出了梵语同欧洲古希腊语,拉丁语有着共同的来源这一观点,但他并没能找出它们之间的语音对应规律.因此,他的研究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历史比较语言学. 一般认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人是19世纪丹麦的拉斯克(R.Rash),德国的葆朴(F.Bopp)和格林(J.Grimm).这三位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先驱广泛地调查了一大批诸如梵语,希腊语,拉丁语,冰岛语,立陶宛语,峨特语等古代和现代语言,对它们的词形作了系统的比较,找出了其中的语音对应规律;由此确定了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另一位影响较大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家是德国的施来赫尔(A.Schleicher).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致力于古印欧语的重建工作,并提出了所谓谱系树理论(Family Tree Theory).该理论认为,一个语系就好像一棵树,亲语是树干,子语是树枝,构成一个谱系树.谱系树理论的提出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大进展.一个语系从假设的原始母语逐步演变到各种语言的历史过程一目了然地展现了出来19世纪下半叶出现了以保罗(H.Paul)等人为代表的新语法学派(Neogrammarians),该学派的出现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又推进了一大步.新语法学派认为,历史比较语言学不应该只是对语言变化做单纯的描写,而应该联系语言的使用者探讨语言变化的本质.他们把语言变化的规律归纳为两条极其重要的原则:一是语音规则无例外论,二是类比原则.随着科学的发展和语言研究的不断深入,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些局限性,如孤立地研究语言单位而忽视了语言的体系性,强调对语言现象的历史比较而忽视了语言的整体性等,便明显地暴露出来了.到了20世纪初,语言的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都酝酿着一场重大的变革.2 结构主义语言学1911年是语言学发展史上比较重要的一年.这一年的6月和7月间,早年曾从事过印欧语言历史比较研究的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de Saussure)在日内瓦大学系统地传授了他本人语言学理论中的精华部分——静态语言学(Static Linguistics).1916年,也就是在索绪尔去世三年后,他的学生巴利(Charles Bally)和薛施蔼(Albert Sechehaye)根据讲稿和听课笔记整理出版了《普通语言学教程》(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一书.这部著作自出版以来,流传之广,影响之深,在语言学史上是罕见的.美国语言学家霍凯(C.Hockett,1965)曾把《普通语言学教程》称誉为现代语言学史上的四项重大突破之一.该书中提出的一系列理论突破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局限性,开创了语言学中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新纪元..索绪尔语言理论的主要特点是把语言看成是由语言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组成的结构系统.换句话说,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个大系统,其中有词汇,语法,语音三个小系统;而这三个小系统各自又有许许多多彼此有联系的成分.另外,索绪尔对语言的研究与历史比较语言学不同之处还体现在他的三个二分法之中,即语言和言语,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等的区分. 在索绪尔学说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下,语言研究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结构主义学派,如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等.各结构主义学派在语言研究中虽侧重的方面有所不同,但是他们都是采用共时的研究方法,对语言系统本身的结构成分及其相互关系从不同方面进行描写. 在众多的结构主义派别中,影响最大的是美国描写语言学派.该学派由美国人类学家鲍阿斯(F.Boas)所始创,但最有影响的人物当推布龙菲尔德(L.Bloomfield).1933年布龙菲尔德出版了《语言论》(Language)一书,对这一学派的理论和方法做了规范性的描写.他主张语言学的任务就是要客观地,系统地描写可以观察到的语言素材,以此来揭示语言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在研究方法上,他们只注重语言形式的分析,而忽视意义的研究;认为语义不属语言研究的范围.这个学派对语言研究的最大贡献在于探索出了一套相当严谨的语言描写方法,即以分布和替代为标准对语言单位进行层层切分和归类的描写方法.3 转换生成语法1957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乔姆斯基(N.Chomsky)出版了《句法结构》(Syntactic Structure)一书,在语言学界引起了一场革命,从而开创了语言研究的转换生成语法时期.虽然在语言研究方法和原则方面,乔姆斯基继承了结构主义的一些特征,例如哈里斯所创造的转换理论,雅柯布逊的语言共性及在语言描写中摒除语义或功能因素等;但在语言学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等问题上,乔姆斯基所持的观点与结构主义却大相径庭. 从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来看,乔姆斯基区别了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和语言行为(linguistic performance).他不赞同结构主义学派将语言研究对象仅限于分析和描写实际话语(即语言行为)的作法.因为人们实际说出来的话语总是有限的,而人们能说出的话却是无限的;只研究那些实际出现了的有限的话语是很难解释语言的本质的.乔姆斯基认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语言能力,即人们说话时的心理过程. 从语言学研究的目的来看,结构主义学派将语言结构的描写和分类作为语言学的最终目的.而乔姆斯基认为,描写和分类仅仅是语言研究的一部分;语言学的最终目的应该是,通过种种假说,对人类认知结构中特有的语言能力作出解释.乔姆斯基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假说,普遍语法假说等都是为试图解释人类的语言能力而提出来的. 以乔姆斯基为中心,以麻省理工学院为基地的转换生成语法学派自从1957年创立以来,经历了经典理论,标准理论,扩充标准理论,修正的扩充的标准理论和管束理论等几个发展阶段.在其发展过程中,虽遭受过不同学派的批评,学派内部也屡起争端,先后产生了许多分支流派,如支配与约束理论派,普遍短语结构语法派,词汇——功能语法派等,但至今转换生成语法仍是当代语言学中最有影响的学派之一.4 功能主义语言学语言本身存在着形式与功能两个不同的方面.转换生成语法侧重的是对语言的结构(即形式)作出公式化,数学化,形式逻辑化的描写.从60年代末开始,语言研究的重点逐渐由语言形式转向了语言功能,从而拓宽了语言研究的视野. 语言研究中的功能主义方法最早可见于30年代的布拉格学派关于语言内部功能的研究之中,而功能主义语言学作为一种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学术思潮,是在70年代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英国的韩礼德(M.A.K Halliday),法国的马丁内(A.Martinet)等人. 功能主义语言学派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基本功能是交际和交流思想.因此,语言研究不但要注重语言的结构意义,而且更要注重词句的社会和文化的情景意义,即语言各单位在完成交际中所体现的功能.功能主义语言学的研究有两个主要任务:一是研究语言的使用,即描述语言被用来施行哪些社会功能,以及如何被用来施行这些功能的;二是研究语言的本质,即揭示语言的功能是如何决定语言的形式的.转换生成语法和功能主义语言学是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语言的两种不同的路子.二者处于互补的关系,对促进现代语言学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近二三十年来现代语言学发展了许多分支学科和边缘学科,如数理语言学,计算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篇章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都是由于在不同程度上受了转换生成语法和功能主义语言学影响的结果.。
西方三大语言学流派目录:【一】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也称比较语言学)【二】20世纪初期到中叶:结构主义语言学(也称结构语言学)【三】20世纪中叶至今:转换生成语言学【一】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也称:比较语言学)运用“历史比较法”,对不同语言进行比较分析,揭示语言间的亲属关系以及它们的历史发展,这样的语言研究就是历史比较语言学。
【1】先驱人物——威廉·琼斯(英国东方学家,加尔各答最高法院法官)1786年是语言学诞生的一年,因为这年的9月27日有个名叫威廉·琼斯(W. Jones)的英国人在加尔各答“亚洲学会”宣读了一篇著名的论文《三周年演说》。
文章指出梵语(古印度语)和欧洲希腊语、拉丁语、凯尔特语和日耳曼语的结构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因而他断言,这些语言必有一个共同的来源。
威廉·琼斯的论文研究引起了欧洲学术界的广泛兴趣,在当时启蒙运动和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许多学者把眼光引向过去,探索各民族的起源和史前史,古代的语言也是系统研究的对象之一。
此后的100年中,学者们忙于各种语言的历史比较——先是在印欧语系的各种语言之间进行比较,后来则是构拟它们的母语——原始印欧语。
【2】奠基人有:葆朴、拉斯克、格里木1816年,德国语言学家葆朴发表了《论梵语动词变位系统,与希腊语、拉丁语、波斯语和日耳曼语相比较》一文,揭示了这些语言的动词变位系统的对应规则,并认为这些语言应该具有共同的来源的结论,被认为是历史语言学的奠基之作。
1818年,丹麦语言学家拉斯克发表了《古代北方语或冰岛语的起源研究》,指出日耳曼诸语言和其他印欧语的词在语音上存在着有规律的形式对应关系。
拉斯克认为,语法对应是确定语言亲属关系和起源共同性的更为可靠的标志,该文所论述的方法和原理对历史语言学的建立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德国语言学家雅各布·格里木对历史语言学的建立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1819年出版的《德语语法》提出了语音演变规律(著名的格里木定律,受到拉斯克有关观点的影响),进一步揭示了日耳曼语与其他印欧语之间的语音对应关系。
简述语言学的发展历史及语言学的分类一、传统语言学(一)古希腊语言学有文字记载的语言研究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古希腊。
当时的语言研究是在哲学研究的范围内展开的,属于哲学的一个分支。
大约在公元前五世纪,希腊人就对语言问题进行过两场有名的大论战。
第一场论战是在“自然发生派”和“约定俗成派”之间展开的。
论战的焦点集中在语言的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上。
“自然发生派”认为,单词的形式反映了事物的本质,也就是说事物的名称是由事物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他们以语言中的象声词为依据,得出语言是自然发生的结论。
“约定俗成派”则认为,事物的命名是人们在实践中互相约定的,和事物的性质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语言中的象声词是极少数,即使没有它们也不会影响语言交际。
由此,他们认为语言是约定俗成的产物。
这场论战持续了很久。
虽然没有得到什么结果,但它促进了对词源的研究,对词的各种关系的分类产生了兴趣,可以说是开创了在哲学这个总的框架中研究语法的先河。
值得一提的是,战国末期的荀况(公元前335—255年)曾在其《正名篇》中指出:“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
名无固实,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实名。
”由此可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学者就持有与“约定俗成派”相类似的观点。
第二场论战与第一场论战有着密切的联系。
它是在“变则派”与“类推派”之间展开的。
争论的焦点集中在语法结构是否规则这一问题上。
“变则派”认为,由于语言是自然发生的,所以也是不规则的,并以语言中许多不规则现象作为立论的依据。
“类推派”则认为宇宙间日月的运行、四季的轮转是有规律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受法则支配的,语言也不例外。
它虽然有不规则的现象,但总体来说还是规则的。
由于希腊语既有规则的成分,也有不规则的因素,所以论战的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
但双方都对语法理论的产生有较大的贡献。
“变则派”的贡献在于他们辨别出了主要的语法范畴;“类推派”的贡献则在于他们确定了主要的屈折变化形式。
历史比较语言学比较研究方法及影响论文(共6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历史比较语言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一、语言学中的比较和对比语言学研究的内容十分丰富。
在进行语言学比较时,根据比较对象的不同,我们可以两条轴线进行。
这两条轴线的相互交叉,变形成了如下四个象限,这四个象限将语言学研究分为四大类性质和目的不同的比较①。
象限I代表了同一语言内部的共时比较。
这类比较是对某一语言在其历史发展的某一阶段(主要是现时阶段)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等系统的内部构成成分及组合构造进行比较。
象限II代表了同一语言内部的历史比较。
这类比较是对某一语言在其历史演变的不同阶段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等系统加以对比研究,从而使我们了解这一语言的发展历史,找出基本发展演变规律。
象限III代表了不同语言之间的历时比较。
这类比较是对不同语言(一般是亲属语言)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等系统进行比较,其目的主要是探讨语言之间的历史联系,并据此对世界上的语言进行谱系分类,重建或构拟某一亲属语的共同原始语。
不同语言之间的历时比较,往往需要同一语言的历时比较相结合,形成当前所进行的语言学研究领域中最先发展起来的一个分支——历史语言学,有时称之为比较语言学,或历史比较语言学。
象限IV代表了不同语言之间的共时比较。
这类比较是在不同语言之间进行静态的(主要现时代的)比较,以便找出不同语言之间在形式结构方面的异同。
根据目的和所涉及语言范围的不同,我们可以将语言之间的共时比较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的目的是试图找出世界上所有的语言,在形式结构上的共有特点和某些具有倾向性的规律。
第二类的目的是试图找出世界上所有语言在形式结构上的典型不同之处,根据这些不同,对世界上的语言进行类型学的分类。
第三类比较则通常局限于两种语言之间,主要研究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语言在形式结构上的共同点,以及一种语言相对于另外一种语言而言的不同之处,这便是对比语言学所要研究的内容。
语言学的主要发展历程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即为语言本身的目的而研究语言)起始于19世纪上半叶,是随着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出现而诞生的.在一个多世纪里,语言学的发展,概括起来说,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可分别以语言研究中先后占据重要地位的历史比较语言学派,结构主义语言学派,转换生成语法学派和功能主义语言学派的四大学术思潮为其标志.1 历史比较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指的是采用历史比较的方法对语言之间的系统对应现象进行解释,从而揭示语言的历史渊源,语言的演变规律及其亲缘关系.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工作最初是由在东印度公司任职的英国学者琼斯(W.Jones)开始的.琼斯在1786年首先提出了梵语同欧洲古希腊语,拉丁语有着共同的来源这一观点,但他并没能找出它们之间的语音对应规律.因此,他的研究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历史比较语言学. 一般认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人是19世纪丹麦的拉斯克(R.Rash),德国的葆朴(F.Bopp)和格林(J.Grimm).这三位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先驱广泛地调查了一大批诸如梵语,希腊语,拉丁语,冰岛语,立陶宛语,峨特语等古代和现代语言,对它们的词形作了系统的比较,找出了其中的语音对应规律;由此确定了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另一位影响较大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家是德国的施来赫尔(A.Schleicher).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致力于古印欧语的重建工作,并提出了所谓谱系树理论(Family Tree Theory).该理论认为,一个语系就好像一棵树,亲语是树干,子语是树枝,构成一个谱系树.谱系树理论的提出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大进展.一个语系从假设的原始母语逐步演变到各种语言的历史过程一目了然地展现了出来19世纪下半叶出现了以保罗(H.Paul)等人为代表的新语法学派(Neogrammarians),该学派的出现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又推进了一大步.新语法学派认为,历史比较语言学不应该只是对语言变化做单纯的描写,而应该联系语言的使用者探讨语言变化的本质.他们把语言变化的规律归纳为两条极其重要的原则:一是语音规则无例外论,二是类比原则.随着科学的发展和语言研究的不断深入,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些局限性,如孤立地研究语言单位而忽视了语言的体系性,强调对语言现象的历史比较而忽视了语言的整体性等,便明显地暴露出来了.到了20世纪初,语言的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都酝酿着一场重大的变革.2 结构主义语言学1911年是语言学发展史上比较重要的一年.这一年的6月和7月间,早年曾从事过印欧语言历史比较研究的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de Saussure)在日内瓦大学系统地传授了他本人语言学理论中的精华部分——静态语言学(Static Linguistics).1916年,也就是在索绪尔去世三年后,他的学生巴利(Charles Bally)和薛施蔼(Albert Sechehaye)根据讲稿和听课笔记整理出版了《普通语言学教程》(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一书.这部著作自出版以来,流传之广,影响之深,在语言学史上是罕见的.美国语言学家霍凯(C.Hockett,1965)曾把《普通语言学教程》称誉为现代语言学史上的四项重大突破之一.该书中提出的一系列理论突破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局限性,开创了语言学中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新纪元..索绪尔语言理论的主要特点是把语言看成是由语言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组成的结构系统.换句话说,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个大系统,其中有词汇,语法,语音三个小系统;而这三个小系统各自又有许许多多彼此有联系的成分.另外,索绪尔对语言的研究与历史比较语言学不同之处还体现在他的三个二分法之中,即语言和言语,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等的区分. 在索绪尔学说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下,语言研究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结构主义学派,如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等.各结构主义学派在语言研究中虽侧重的方面有所不同,但是他们都是采用共时的研究方法,对语言系统本身的结构成分及其相互关系从不同方面进行描写. 在众多的结构主义派别中,影响最大的是美国描写语言学派.该学派由美国人类学家鲍阿斯(F.Boas)所始创,但最有影响的人物当推布龙菲尔德(L.Bloomfield).1933年布龙菲尔德出版了《语言论》(Language)一书,对这一学派的理论和方法做了规范性的描写.他主张语言学的任务就是要客观地,系统地描写可以观察到的语言素材,以此来揭示语言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在研究方法上,他们只注重语言形式的分析,而忽视意义的研究;认为语义不属语言研究的范围.这个学派对语言研究的最大贡献在于探索出了一套相当严谨的语言描写方法,即以分布和替代为标准对语言单位进行层层切分和归类的描写方法.3 转换生成语法1957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乔姆斯基(N.Chomsky)出版了《句法结构》(Syntactic Structure)一书,在语言学界引起了一场革命,从而开创了语言研究的转换生成语法时期.虽然在语言研究方法和原则方面,乔姆斯基继承了结构主义的一些特征,例如哈里斯所创造的转换理论,雅柯布逊的语言共性及在语言描写中摒除语义或功能因素等;但在语言学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等问题上,乔姆斯基所持的观点与结构主义却大相径庭. 从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来看,乔姆斯基区别了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和语言行为(linguistic performance).他不赞同结构主义学派将语言研究对象仅限于分析和描写实际话语(即语言行为)的作法.因为人们实际说出来的话语总是有限的,而人们能说出的话却是无限的;只研究那些实际出现了的有限的话语是很难解释语言的本质的.乔姆斯基认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语言能力,即人们说话时的心理过程. 从语言学研究的目的来看,结构主义学派将语言结构的描写和分类作为语言学的最终目的.而乔姆斯基认为,描写和分类仅仅是语言研究的一部分;语言学的最终目的应该是,通过种种假说,对人类认知结构中特有的语言能力作出解释.乔姆斯基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假说,普遍语法假说等都是为试图解释人类的语言能力而提出来的. 以乔姆斯基为中心,以麻省理工学院为基地的转换生成语法学派自从1957年创立以来,经历了经典理论,标准理论,扩充标准理论,修正的扩充的标准理论和管束理论等几个发展阶段.在其发展过程中,虽遭受过不同学派的批评,学派内部也屡起争端,先后产生了许多分支流派,如支配与约束理论派,普遍短语结构语法派,词汇——功能语法派等,但至今转换生成语法仍是当代语言学中最有影响的学派之一.4 功能主义语言学语言本身存在着形式与功能两个不同的方面.转换生成语法侧重的是对语言的结构(即形式)作出公式化,数学化,形式逻辑化的描写.从60年代末开始,语言研究的重点逐渐由语言形式转向了语言功能,从而拓宽了语言研究的视野. 语言研究中的功能主义方法最早可见于30年代的布拉格学派关于语言内部功能的研究之中,而功能主义语言学作为一种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学术思潮,是在70年代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英国的韩礼德(M.A.K Halliday),法国的马丁内(A.Martinet)等人. 功能主义语言学派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基本功能是交际和交流思想.因此,语言研究不但要注重语言的结构意义,而且更要注重词句的社会和文化的情景意义,即语言各单位在完成交际中所体现的功能.功能主义语言学的研究有两个主要任务:一是研究语言的使用,即描述语言被用来施行哪些社会功能,以及如何被用来施行这些功能的;二是研究语言的本质,即揭示语言的功能是如何决定语言的形式的.转换生成语法和功能主义语言学是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语言的两种不同的路子.二者处于互补的关系,对促进现代语言学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近二三十年来现代语言学发展了许多分支学科和边缘学科,如数理语言学,计算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篇章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都是由于在不同程度上受了转换生成语法和功能主义语言学影响的结果.。
浅述十九世纪与历史比较语言学
【摘要】19世纪的历史比较语言学以印欧语为基本研究对象,其目的是根据比较性的调查,对单一语言的起源、发展历史和亲属关系进行重构。
【关键词】亲属语言;语言学;历史比较;格里姆定律;维尔纳定律
19世纪初,语言学家认为只有对语言进行历史比较研究才是科学。
语言学进入历史比较语言学阶段,语言学家把语言看成是谱系体系,不仅提出了人类语言演变过程的假说,绘出世界语言谱系,而且创造出比较的研究方法。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兴起才使语言学发展成一门独立的科学。
1.基本理论观点
(1)每种语言都有与其他语言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可以通过比较而被认识。
(2)比较可以揭示某些具有共同来源的语言亲属关系,亲属语言组成语族和语系。
(3)亲属语言的不同之处只能用这些语言所经历的历史变化来解释,这些不同之处正是每种语言的重要特点。
(4)语音要比其他语言要素变化的快,在同一种语系中,语音的变化是遵循严格的规律进行的;语言的基本要孙,如词根,词缀和词的曲折变化,在几千年间都保持稳固性。
(5)根据历史比较所得的材料可以大体构拟始源语。
任何一门学科的出现都有它的哲学背景和邻近学科的影响。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诞生跟生物学中的达尔文进化论影响有联系。
2.初创期代表人物
拉斯克(R.K.Rask,1787-1832)历史语言学初创期是最具有影响力的语言学家,也是历史语言学的创始人之一,他通过对语音对应关系的分析,论证了日耳曼语与希腊语、拉丁语和斯拉夫语有着亲属关系,同出于一个原始语。
他认为,比较研究最重要的是总体结构和语法上的统一性,而不应过于注重词汇的统一性。
“一种语言,不论与其他语言已混杂到何种程度,如果它与另一种语言有着共同的最重要、最具体、最不可缺少的词汇(即语言的基础部分),那么它们就属于同一个语支。
如果两种语言的词汇中存在这种统一性,而且这种统一现象很多,从而可以制定出字母(即语音)变换的规则,这两种语言之间就存在着根本的亲属关系,如果曲折变化和语言结构相互一致的话,便更是如此”。
[1]
格里姆(J.Grimm)(1785-1863),是日耳曼语言学的创始人,他在《德语史》中的一段话在今天读起来仍然是意味深长的。
他说:“有一种比骸骨、武器和墓穴更为生动的东西可以证明民族的历史,那就是他们的语言。
”格里姆的伟大贡献在于发现了早期印欧语到日耳曼语的塞音(和擦音)的演变规律,即“格里姆定律(Gri mm’s law)”[2]
维尔纳(Karl Verner,1846-1896)的研究指出原始印欧语的清塞音p、t、k 在古日耳曼语中确实演变为f、θ、h,但只有位于词首或重读元音之后的p、t、k 演变为f、θ、h,而其他位置上的p、t、k演变为b、d、g。
这一演变规律被称为维尔纳定律。
3.成熟期主要代表人物
3.1洪堡特主义代表人物
洪堡特(W.von Humboldt,1767-1835)为历史比较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奠定了哲学基础,开创了普通语言学。
他的名言是“语言是一种创造的能力,而不仅仅是一种产品”。
他认为,语言的本质特征就是讲话人具有的讲话并理解话语的言语能力,而不是可以听到、看到的话语和写作的产物,更不是语言学家对语言进行分析后所得的词汇和语法规则。
语言作为事物标志和交际手段而起作用。
洪堡特继承了海德(Herder,1744-1803)的观点,更多的把语言学看做人文科学,他坚决反对把语言看作是某种机械的和静止的东西,不是“活动的产物,而是一种活动”。
另一方面,民族语言和民族精神密不可分,声称“一个民族的语言就是他们的精神,一个民族的精神就是他们的语言”。
此外,他还创建了语言类型学分类法,把亲缘关系上相近的语言与语言类型上相反的语言相对立,语言类型主要有:一个词代表一个意思的叫孤立语;由数个词构成复合词,而且词形和意义又都不改变的叫黏着语;用词尾变化来表示语法关系的叫屈折语。
洪堡特开辟了语言研究的人文传统,导致了20世纪以来的人类语言学、功能语言学等的诞生,其影响渗透到哲学、美学、文艺学等等。
他详细描写了比较方法的操作过程,着重强调语言间亲属关系的证明不是结构上的相似,而是共有的、语音上有着类推关系的语法形式。
洪堡特的语言学思想不仅直接影响了德国的斯坦达尔,还间接影响了奥地利的舒哈特,意大利的克罗齐等。
[3]
3.2自然主义学派的代表
施莱歇尔(A.Schleicher,1821-1868),德国语言学家、自然主义学派的创始人,是19世纪中期历史比较语言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
他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关于语言亲属关系的理论、关于重建始源语的比较方法及关于对语言的分类。
他认为、语言的发展有自己的规律,跟生物进化的过程是一样的。
他采用生物学对植物的分类方法来研究语言的历史亲属关系,并采用双名法。
他把当时存在的语言总结最后得出谱系树形图。
[4]
4.新语法学派
19世纪最后25年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新语法学派时期,欧洲语言学拜托了早期的语文学道路,把语言作为独立的对象研究,并有了自己的研究方法—历史比较法。
新语法学派所强调的一点就是“类推作用有普遍性”。
“类推作用”除了用来解释语音的不规则对应,还用来解释形态结构划一的变化。
新语法学派的“类推作用”理论对形态的历史演变作出了解释。
“在活的语言发展过程中所看到的形态因类推而划一的现象,词干重新分解和简化的现象,原有独立词汇单位的语法化(以后转变为构词法附加成分和变词法附加成分)的真实情况,语音现象和形态现象互相作用的情况等等—所有这些都大大地扩展了历史语言学家的眼界,使他们有可能更好、更充分地阐明较远的过去的事实。
新语法学派推进了历史比较语言学,为结构主义历史语言学的诞生准备了条件。
[5]
5.对历史语言学的总体评价
19世纪末,语言学的发展是同否定施莱歇尔的生物主义和保罗的唯心主义连在一起的,强调语言的系统性及语言学的相对独立性,并力图确定语言体系的实质,建立语言学学科都分类,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些根本原则便已受到了怀疑。
历史比较语法的研究方法先是受到新语法学派,后又受到结构主义学派的冲击。
历史比较语法研究方法的优点是实用性强,善于吸收外来语文的长处。
主要弊病是它依靠历史比较搞重建而不过问“比较”的实质,仅仅停留在横向对比上而缺乏历史发展的纵向显示。
梅耶也不得不承认,比较语法的方法所提供的不是古代口头欧语的“重建”,而是历史上有文献记录的那些语言之间的一种有定的对应系统(语言横向比较)。
传统语言学的研究方法通常以具体性(concreteness)和特殊性(specialness)为标志,而结构语言学则是以抽象性(abstraction)和概括性(generality)为特征。
传统语言学却生硬地用拉丁语的范畴来分析现代欧洲的各种语言,分析内容完全无视表达这一平面,这就使其研究难免有教条主义,而结构主义则强调从“表达”和“内容”两个平面的相互作用出发,去寻找语言的内在功能。
【参考文献】
[1]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2]徐志民.欧美语言学简史:80-95.
[3]王福祥,吴汉樱.语言学历史·理论·方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4]吴安其.历史语言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2.
[5]A.B.捷斯尼切卡娅.印欧语亲属关系研究中的问题: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