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比较语言学

  • 格式:doc
  • 大小:54.50 KB
  • 文档页数: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比较语言学

①两位先驱,三位创始人

1786年,英国威廉·琼斯(W.Jones)在亚洲学会年会上宣读论文《三周年演说》,指出了梵语和拉丁语、希腊语之间存在着系统的对应关系,正式揭开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序幕。1808年,德国的史勒格尔(Schlegel)在他的《论印度人的语言与智慧》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比较语法”这个术语,认为:欧洲的许多语言间的共同点不是偶然的,并认识到语音对比较语法的重要性。琼斯和史勒格尔是比较语言学的先驱者。

丹麦的拉斯克(R.Rask)、德国的葆朴(F.Bopp)、德国的格里木(J.Grimm)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创始人。

拉斯克的论文《古代北方语或冰岛语起源的研究》,第一次比较明确地提出了比较语言学的方法和原则。葆朴通过各种语言的比较研究,寻求他们的共同来源。格里木的《德语语法》提出了印欧语言语音演变的规律,辅音具有一致性,叫做“格里木定律”。

②随着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一大批历史比较语言学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德国的洪堡特(W.Humbbldt 1767-1835)、德国的施莱歇尔(A.Schleicher)、法国的梅耶(A.Meillet)等。

洪堡特的《论爪哇岛的卡维语》有一篇300余页的导论,题为《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在语言差异和民族划分这两种现象相互可说明的范围内考察它们与人类精神力量的创造活动的联系。他把语言的比较研究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开始重视欧洲以外的语言,探讨东方语言。区分了三种语言类型:孤立语、粘着语、屈折语(根据词的结构划分的),后来在分析句子时,又发现了多式综合语这种类型。他认为语言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屈折语是最先进的,孤立语最落后。)

施莱歇尔的最大贡献是他对原始印欧语的“重建”(根据所比较的语言材料用历史统计的方法为每个形式、每个词拟构出一个最原始的形式,这个原始形式对用来比较的每种语言来说都是合适的,每种语言中相应的那个词之所以是现在这个面貌,都可以从这个原始形式中得到解释。另一个贡献是提出了语言的谱系树模式(原始印欧语—北欧语族/阿利安-南欧语族—日尔曼、斯拉夫、希腊语言),这种模式被后来研究谱系分类的学者普遍采用。

③新语法学派(青年语法学派):历史比较语言学在19世纪中叶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逐步暴露了一些问题。到了19世纪70年代,新的发展不断出现,把研究推上了相对成熟的阶段,其标志就是“青年语法学派”的形成。主要人物有勃鲁格曼(K.Brugmann)、奥斯托霍夫(H.Osthoff)、维尔纳(K.Verner)。青年语法学派有两大主张,一是语音演变规律无例外,二是类推在语音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类推:以某些词或形式为参照标准,而另一些词或形式改变自己的面貌,向这一参照标准看齐。)“格里木定律”存在这一些例外,是否说明有些问题无规律可循呢?出现了“维尔纳定律”:一切语音演变都是有规律的,如果有例外,那是还没有找到适合于例外现象的特殊规律,因为每一个例外必定有它的原因。

历史比较语言学从前又称比较语法,研究语言之间结构上的亲缘关系,旨在找出它们共同的母语。历史比较语言学是在19世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主要是

印欧语系的历史比较。19世纪之前,这种研究不是没有,但都是孤立的分散的研究,在19世纪才成为集中的有系统的研究。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发展非常迅速,在19世纪几乎占了统治地位。

一、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产生

1、方法基础

19世纪初自然科学领域的比较方法运用到语言学研究中,引起了语言研究方法的彻底变革。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西方社会,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发生急剧变化,一些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纷纷从先进的自然科学移植研究方法。历史比较语言学所采用的历史比较法正是从自然科学中借鉴的。18世纪上半叶,生物学领域开始了有系统的科学旅行和探险,科学家们积累了大量的材料,使得比较的方法成为可能。由此陆续诞生了比较解剖学、比较植物学、比较自然地理学。而比较方法在语言学中的应用,也直接促进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迅猛发展。与此同时,语言研究也吸收了这一时期哲学和社会学等学科所采用的历史分析的方法。19世纪的语言学正是由于吸收了上述比较法和历史分析法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从而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2、材料基础

18世纪,随着人们语言视野的扩大,大量的语言标本得以积累,这为对语言进行历史比较研究奠定了基础。有意识的在世界范围内采集语言标本是由莱布尼茨开始的。类似这样的采集工作还有一些学者和传教士进行。材料积累多了,人们便产生了排比、分类研究的兴趣。一些学者开始了初步的比较和分类工作。斯加里谢、莱布尼茨已对欧洲语言做过分类的尝试。但是最初的比较研究是从19世纪初对日耳曼语族、罗曼语族、斯拉夫语族内部各种语言的比较开始的。语言学研究在19世纪已经由搜集材料的科学变成整理材料的科学。

3、直接原因

促使历史比较语言学产生的最直接原因是发现梵语和希腊语、拉丁语之间的相似性。欧洲人真正了解梵语始于18世纪。18世纪的许多传教士为了传教的目的开始学习梵语。英国东方学家琼斯是欧洲第一个深入钻研梵语的学者。他在印度加尔各达的亚洲学年会上宣读了一篇论文——《三周年演说》,认为梵语和许多欧洲古代语言有共同的来源。琼斯的论文引起了欧洲学术界极大的兴趣。当时在欧洲启蒙运动哲学和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许多学者把眼光投向过去,探索各民族的起源和史前史,古代的语言也是系统研究的对象之一。欧洲人真正认识梵语,对语言的发展来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使欧洲语言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二.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发展

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在理论和方法上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初始阶段,丹麦的拉斯克(R·Rask)、德国的格里姆(J·Grimm)和葆扑(F·Bopp)被称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者。拉斯克在他的《古代北欧语或冰岛语起源研究》一书中第一个对基本语汇中的词进行系统的比较,找出其中的语音对应规律,由此确定语言的亲缘关系。格里姆在拉斯克一书的启发下,在他的《日耳曼语语法》里确定了希腊语、峨特语和高地德语之间的语音对应关系,即所谓的"格里姆定律"(Grimm's Law)。格里姆明确指出,语音对应规律是建立印欧语系和其他语系的基础,语音之间有严密的对应关系。但是语音系统中始终存在着一些例外是格里姆定律难以解释的。维尔纳(K·Verner)后来补充解释清楚了"格里姆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