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

xx锵《历史语言学》知识要点

1.普通历史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历史发展的科学。简称历史语言学。

2.个别历史语言学是研究一个个具体语言的历史发展的科学。比如汉语语言学、英语语言学等。

3.历史比较语言学是历史语言学的一个特殊部门。它用比较的方法确定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及其这种关系的亲疏远近,重建原始语,把各亲属语言纳入母女繁衍式的直线发展关系之中,从而提出语系、语族之类的概念。

它是在印欧系语言的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世纪取得了巨大成就。它的诞生标志着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4.研究语言历史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探索语言演变的规律。语言发展的规律有两种类型:

解释性的、预测性的。语音演变规律属于预测性的,其他属于解释性的。

5.历史语言学的材料有两大类:

一是方言和亲属语言的材料,一是文字、文献的材料。

前者主要用来建立史前时期的语言史,后者主要用来建立有史时期的语言史。

6.语言史的研究方法:

一是前瞻法(从古到今、以古证今法),一是回顾法(从今到古、以今证古法)。其中回顾法共包含四种:

历史比较法、内部拟测法、扩散理论、变异理论。回顾法是历史语言学的主要方法。

7.历史比较法:

比较方言和亲属语言之间的差异,找出对应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索语言发展的线索和规律,重建原始语。

对应关系主要是语音对应关系。

从时间的角度和整齐论出发,研究的是已经完成的音变现象。

8.内部拟测法:

结构语言学家运用结构分析法研究语言系统内部的结构,从系统内部那些不符合系统结构的差异因素入手探索语言的发展规律,从而创造了内部拟测法。

从时间的角度和整齐论出发,研究的是已经完成的音变现象。

9.扩散理论:

从空间角度和参差论出发,研究的是已经完成的音变现象

10.变异理论:

针对当前正在变化的语言现象进行研究。

11.语言年代学:

以核心词汇为材料,对已经消亡的语言事实进行研究。

12.语言的分类:

一是语言的谱系分类、一是语言的(结构)类型分类、一是语言的地域分类。语言的谱系分类,又叫语言的发生分类,研究语言的形成与发展。语言的类型分类研究语言结构类型上的共同性。语言的地域分类与语言的相似性有关。

13.语言的谱系(发生)分类:

就是根据语言系属的亲属远近而对语言进行的分类。该分类受到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

1786年英国的威廉·琼斯提出梵语、希腊语、拉丁语有亲属关系;拉斯克、格里姆使琼斯的假设进一步完善;后来施莱哈尔用进化论思想解释语言的发生分类,并提出了“谱系树理论”,开创语言分类研究的新阶段。该理论的主要缺点是把语言关系简单化和理想化。

后来费克、缪勒对“谱系树理论”进行了修正。

“谱系树理论”是历史语言学的一种重要理论模型。

14.语言的类型分类就是完全根据语言在结构上的共同性进行的分类。它不考虑语言的亲属关系、语言的相似性。

语言类型分类的最初尝试是1772年出版的法国百科全书对语言所作的分类:

一是类推型语言,一是换位型语言。该分类法过于粗糙。

其次是德国学者冯·施莱格尔提出的三分法:

没有任何语法结构的语言、使用词缀的语言、具有屈折变化的语言,即孤立语、粘着语、屈折语。

再次是德国洪堡特,他认为这三种类型代表语言演变次序中的三种不同结构特点,认

为屈折语高度发达,孤立语最落后,粘着语位居中间。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进入20世纪,萨丕尔提出语言结构类型的四分法,一般称之为“概念分类法”:

他认为语言所要表达的概念有四类,即基本(具体)概念、派生概念、具体关系概念、纯关系概念。所有语言都必须包含基本概念与纯关系概念,派生概念与具体关系概念可有可无,因此,表达一、四概念的语言叫做简单纯关系语言(如汉语),表达一、二、四概念的语言叫做复杂纯关系语言(如土耳其语),表达一、三、四概念的语言叫做简单混合关系语言(如班图语),表达一、二、三、四概念的语言叫做复杂混合关系语言,即屈折语。

这种分类法的影响不及施莱格尔的三分法。

随着语言研究的发展,语言类型研究更加具体与深入,结构语言学把语言结构分成几个不同层次,开展了音位层、形态层、句法层上的研究:

在音位层的结构类型划分上,特鲁别茨科依1939《音位学原理》一书提出“音位结构的类型”。他提出只要具有类似的音位对比关系,而且音位的区别性特征也相似,这样的语言就可以划归为一种类型。

在形态层面的结构类型划分上,葛林伯格作出重要贡献,提出十个类型的形态指数,他用形态指数的形式化办法对语言进行结构类型的分类,根据指数值来看语言结构类型的特点。综合、粘着、复合、派生、全屈折、前缀化、后缀化、孤立、纯屈折、一致等十个形态指数。

在句法层面的结构类型的划分上,比较有影响的是根据宾语相对于动词的位置从而把语言分为OV型和VO型。

雅科布逊在语言结构类型上的分类比其他结构语言学家又进一步,提出“同构”原则。

所谓“同构”就是两种或多种语言之间在语音、语法、语义结构方面的类同现象,或者结构格局相同。但这一原则太抽象、理论化而至今没有据此得出的世界语言的结构分类。

15.语系是语言亲属关系的假设。假设是语言理论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人们根据语言亲属关系及其亲疏远近而把有关语言分为语系、语族、语支、语群、语言、方言、土语……等,这是语言“谱系树理论”的结晶。

印欧语系、汉藏语系、闪含语系、高加索语系、芬兰-乌戈尔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班图语系等。

16.语言亲属关系确定的标准:

最重要的标准是语音对应关系,其次是形态变化。

目前还没有找到因语言的相互影响或汇合而形成的亲属语言,相反,因语言的分化而形成的亲属语言的现象有着充分的根据。

17.汉藏语系:

它主要是根据地域、类型特点来提出的假设。其中内部最有争议的是南亚语系、南岛语系的语言。有两派对立的观点:

一是xx,一是xx。

李方桂认为汉藏语系包括汉语族、侗台语族、苗瑶语族、藏缅语族等;李方桂的分类原则是单音节和声调。

白保罗认为汉藏语系包括汉语族与藏-克伦语族,并认为苗瑶、侗台语族不属于汉藏语系,而应该与南岛语系归为一类,称作澳-台语族。还认为景颇语是所有藏缅语族的核心语,他的藏缅语族内的语支划分与李方桂很是不同。白保罗的分类原则是语义相当和语音对应。

确定汉语和侗台、苗瑶语的亲属关系的关键在于区分同源词和借词。

同族词是一个语言内部的构词法问题,主要是根据语音交替的方式去追溯某一族词的形成过程及其所从出的原始形式。

同源词是根据语音对应规律去追溯不同语言或方言的亲属关系和发展规律。

18.历史比较法:

就是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的差异以探索语言的发展规律的一种方法。方言或亲属语言的差异隐含着一些有规律的语音对应关系。有以下几个步骤:

一是收集、鉴别材料,剔除偶然同音现象、借用现象;

二是找出语音对应关系,据此确定同源成分;(在语义上相通、相近,在语音上表现出完整的、成系统的对应关系才能认为是同源词)

三是确定差异形式的先后年代顺序,弄清语言发展的时间层次;(书面材料是确定先后年代的最好根据,没有文字材料的只好根据音理来合理解释;语言的空间差异代表语言发展的不同阶段,体现语言发展的时间序列。)

四是拟测原始形式,检测拟测的可靠性。(拟测的原始形式要能合理说明现实语言的歧异,符合语音发展规律)

历史比较法运用有效的客观基础是:

语言发展的规律性、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历史比较法的成效:

有利于语言学史的研究,能够拟测史前时期的语言形式,有助于社会学、民族学、生物学等的研究,

历史比较法的局限:

所重建的原始形式的年代无法确定,只是一种拟测;它仅仅适用于语言的分化,不适用于语言的融合、语言的接触;只能拟测音类,无法拟测出具体音值;对无法拟测已经消亡的因素。

历史比较法的实质:

是在材料允许的范围内对亲属语言的发展作出的科学的假设和推断。

音变规律观念的建立与日耳曼语辅音转移的研究密切相关:

(1)丹麦拉斯克首先发现了北欧日耳曼系语言与希腊语、拉丁语之间在语音上有整齐的对应关系。他的研究触及到比较法的核心,但没看到全面发展的规律性,没排除偶合、借词成分。

(2)德国的格里姆在《德语语法》中具体讨论日耳曼语辅音转移的规律,提出了著名的“格里姆定律”,由此音变规律的概念深入人心,并在实际语言研究中产生了广泛影响,历史比较法走上了科学的道路。

日耳曼语辅音转移规律主要涉及三套塞辅音的变化:

清塞音(p、t、k)、浊塞音(b、d、g)、送气音(bh、dh、gh;有人认为可能是f、θ、h或ph、th、kh,);清塞音称为T,浊塞音称为M,送气音成为A。从原始印欧语到前日耳曼语,塞辅音的发展规律大体是:

原始印欧语前日耳曼语

T----………………→A

A----……………..→M

M----……………..→T

日耳曼语分东、西、北三个语支,东语支哥特语(现已消亡),西语支包括英语、德语,北语支包括丹麦语、瑞典语、挪威语、冰岛语。英语随5世纪中叶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英伦三岛而与西日耳曼语分家。

格里姆三个例外现象:

(1)T没有变成A,即【p,t,k】没有变成【f,θ,h】,而仍旧念【p,t,k】。

(2)日耳曼系各语言的M(b、d、g)应该与反映原始印欧语特点的梵语bh、dh、gh,希腊语的ph、th、kh对应(即A送气音→M着塞音),但实际的情况却不是这样。日耳曼语的M在梵语、希腊语中都是不送气的b、d、g和p、t、k。

(3)原始印欧语的T(p、t、k)按照格里姆的定律应该变成A(f、θ、h),却变成了M(b、d、g或v、e、γ)。

对三组例外的解释,是对格里姆定律和历史比较法的改进。

第一组例外由格里姆同时代的罗德纳提出了合理解释。他认为T(p、t、k)前如果有一个清辅音,T就保持不变,仍为清塞音。

第二组例外由1862年的格拉斯曼提出了合理解释。他认为如果印欧语中两个相邻的音

节都包含有送气音,那么在梵语、希腊语的第一个送气音被异化为不送气音。这个解释被称为“格拉斯曼定律”。

第三组例外由1876年丹麦语言学家维尔纳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这个例外与词的重音位置有关,即非重读元音与重读元音之间的辅音位置容易弱化(清辅音弱化为浊辅音)。

因此,当清塞音T(p、t、k)处在这个位置时弱化为浊塞音M(b、d、g 或v、e、γ)。这一发现被称为“维尔纳定律”。

青年语法学派的音变理论:

语音规律无例外与类推。

语言研究的时空观:

语言史的研究既要考虑时间的因素,又要考虑空间的因素。把空间因素与时间因素结合起来,比较汉语方言的差异研究汉语的历史,从而产生广泛影响的第一部语言学著作是瑞典高本汉的《中国音韵学研究》。高本汉根据历史材料定音类,比较方言差异定音值,从而对切韵音系进行了语音学的描写。

对《切韵》性质的认识:

一种认为它代表一时一地的语音系统,一种认为它是一种综合音系,包含“南北是非,古今通塞”。高本汉认为它代表长安音系;陈寅恪认为它是东晋南渡之前洛阳京畿旧音系统,李荣认为它是洛阳音系,王力认为它是“南北是非,古今通塞”的综合音系。

19.结构分析法(内部拟测法):

音变理论:

青年语法学派认为语音是渐变的,而结构语言学派认为语音的变化有中介性变化和跳跃性变化两种,目的就是要集中研究跳跃性突变。

语音系统有两个特点:

一是封闭性,一是结构对称性。语音系统内每一个单位的价值主要取决于它与系统内其他单位的关系。

其中双向聚合是音位系统的主流,因而平行、对称也就成为音位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特点。

元音系统的结构可以分成双向对立和单向对立。

处于双向对立的音位发生演变会引起同一聚合裙中其他单位的演变,具有整体性、系列性特点。

处于单向对立的音位发生变化时,一般不会涉及其他的音位,具有自己的特殊性。

每一种音系中不对称结构与发音器官发音能力的不平衡有关。双唇、舌尖、舌根是三个发音能力最强的部位。

内部拟测法:

结构语言学派用来拟测原始结构的方法。即在一个语言系统内,从语言结构的系统性着眼,利用异常的分布、空格、不规则的形态变化等去探索语音的发展及其所从出的原始结构。

内部拟测法的成效和局限:

它从语言系统中的结构差异入手来研究语言的发展,弥补了历史比较法的不足,推进了历史语言学的发展。但它只着眼于以语音分布为条件的共时结构差异,即只能注意音变的“头”和“尾”,而无法利用各种变异现象清理出音变的具体过程和发展的时间层次;只能处理语音的分化,而无法处理音变种音位的合流。

20.语言的扩散:

语言的发展不仅有分化,还有统一。针对谱系树理论(施莱哈尔创立)、历史比较法,出现了完全不同的新模式来处理语言演变中的统一问题,这就是“波浪理论”。

波浪说的创始人是施密特,他是施莱哈尔的学生,1872年提出“语言扩散理论”,包括地区扩散(方言地理学)和词汇扩散。波浪说着眼于语言间的相互影响、渐进性的扩散、空间,而谱系树着眼于语言的分化、突发性变化、时间。

语言扩散理论后来被用于方言地理学当中。

词汇扩散理论是美籍华人王士元于1969年提出。它的基本特点是:

他认为语音的变化是突然的、离散的,在词汇中的扩散是渐变的、连续的。(青年语法学派则认为语音的变化

是连续的、渐变的,词汇中是离散的、突变的)

连续式音变规律的特点是:

语音规律无例外,没有一个例外是没有规律的。

离散式音变规律的特点是:

两头整齐中间乱,这种音变所经历的时间很长。

21.语言变异理论:

语言同质说:

语言研究严格区分语言的内、外,把外的东西排除掉,追求语言研究中的整齐性、对称性、规律性,害怕变异性,只着眼于语言的共时状态,绝对排除历史干扰。

有序异质的语言理论(简称语言变异理论):

把语言放到社会环境中去研究,看它与言语社会的哪些社会人群有联系;

《翻译学》读书报告

一、书名:《翻译学》 二、著者:谭载喜 三、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 四、页数:357页 五、內容概要 本书共九章。 第一章为绪论。作者认为:尽管翻译是一项古老而蓬勃开展的活动,但翻译研究却受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片面观点和某些客观因素的影响,长期发展缓慢。其中根本原因是长期以来翻译研究未能享受起作为独立学科的地位。所以作者呼吁:确立翻译学得独立学科地位必须作为一切翻译理论工作者的共识。 第二章:翻译学的学科性质。作者认为:翻译学是一门与符号学、文艺学、社会学、心理学、信息论、数控论,尤其是语言学等多种学科有着密切联系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综合性科学。 第三章:翻译学的任务和内容。书中所阐述的翻译学学科建设主要任务是:研究中外翻译的历史、理论、流派;探讨翻译的性质、作用、标准、原则和方法;描述实际的翻译过程,说明各类翻译的特点和不同要求;探索语言转换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确定翻译人员应具备的素养、才能和培养提高途径,预测翻译事业的发展方向等。作者认为,翻译学大的任务的具体落实就是翻译理论的建立。翻译学的内容和任务是“揭示翻译活动的客观规律”。 第四章:翻译学的研究途径。书中主要论述了5种基本途径:文艺学途径、语言学途径、交际学途径、社会符号学途径、翻译学途径。作者认为:翻译活动涉及两种语言或符号系统,无论从哪种途径翻译,都离不开对比的方法。可以说,翻译学的研究是语言对比、社会文化对比、符号系统对比的研究。 第五章:翻译学与语义研究。书中指出翻译时应从句法、修辞、词汇三个层次和所指、联想两个方面探讨语言的意义。 第六章:翻译学与词汇特征。对比英语和汉语,它们之间存在着四大基本特征:词汇偶合、词汇并行、词汇空缺、词汇冲突。对词汇的这类基本特征进行研究,也自然是翻译学所必须承担的任务。 第七章:翻译学与西方译史译论研究。本章简单介绍了西方翻译实践与理论史,并着重介绍了奈达、雅可布逊和贝克的一些翻译理论。 第八章:翻译学的分支学科:比较译学。主要介绍了比较译学的学科属性,目的和任务范围以及研究方法。 第九章:中西译论的比较。本章分析了中西译论的异同并从深层次挖掘了造成这种差异的社会文化烙印。 其中第二至四章是从宏观方面为翻译学定位,指路。第五和第六章是翻译学对具体翻译实践所提出问题的一种解释。第七至九章是通过中西译论比较来明确翻译学的任务和努力方向。 六、读后心得 1 诗歌是否可译 书中在介绍翻译的文艺学解释时,提到了英国诗人德南姆(Denham,1615—1669)有

西方语言学流派之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从前又称比较语法,通过语言亲属关系的比较研究语言的发展规律,拟测它们的共同母语。历史比较语言学是在19世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主要是印欧语系的历史比较。19世纪之前,这种研究不是没有,但都是孤立的分散的研究,到19世纪才进入系统的研究,并使语言学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产生有两个不可或缺的条件,一是广泛收集世界各种语言材料,二是认识到梵语在语言比较中的地位和作用。 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在理论和方法上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初始阶段,丹麦的拉斯克(R·Rask)、德国的格里姆(J·Grimm)和葆扑(F·Bopp)被称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者。拉斯克在他的《古代北欧语或冰岛语起源研究》一书中第一个对基本语汇中的词进行系统的比较,找出其中的语音对应规律,由此确定语言的亲缘关系。格里姆在拉斯克一书的启发下,在他的《日耳曼语语法》里确定了希腊语、峨特语和高地德语之间的语音对应关系,即所谓的"格里姆定律"(Grimm's Law)。格里姆明确指出,语音对应规律是建立印欧语系和其他语系的基础。维尔纳(K·Verner)后来补充解释清楚了"格里姆定律"难以解释的一组例外,世称"维尔纳定律",这就使音变规律的研究日臻完善,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发展也就有了扎实的理论基础。葆朴的主要著作是《梵语、禅德语、亚美尼亚语、希腊语、拉丁语、立陶宛语、古斯拉夫语、峨特语和德语比较语法》,旨在把梵语和欧洲、亚洲的几种其他语言相比较,找出它们在形态上的共同来源。远离欧洲的梵语在这些语言中找到了它应有的位置:它既不是拉丁语、希腊语和其

他欧洲语言的母语,也不是由其他语言演变而来,它和其他语言都出于一种共同的原始语言,只不过它比其他语言保存更多的原始形式。 19世纪中期,历史比较语言学发展到第二阶段,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德国的施莱歇尔(August Schleicher),其代表作是《印度日耳曼语系语言比较语法纲要》。初期的比较语言学者已经认识到历史上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的共同原始母语是一种不再存在的的语言,到了中期施莱歇尔则开始具体"构拟"这种原始母语的形式,并用星号*来标示构拟的形式。他受到生物学物种分类的启发,为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的历史演变过程设计了一种树形谱系图,使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这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大进展。这一理论的弱点是只考虑语言的分化,而没有考虑语言的统一和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后来他的学生施密特(J·Schmidt)用"波浪说"对此作了修正。 19世纪的最后25年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新语法学派"时期。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奥斯特霍夫(H·Osthoff)和布鲁克曼(K·Brugmann),他们在自己创办的刊物《形态学研究》上正式宣布:语音演变规律不允许任何例外。前面提到的"维尔纳定律"也是这一时期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他们在坚持这个原则时,以语言材料为依据,借鉴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强调"类推"在语言演变中的作用。这个学派的代表著作有布鲁克曼和德尔布吕克合著的《印度日耳曼语比较语法纲要》和保罗的《语言史原理》。 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家为语言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收集了丰富

语言学发展史[1]

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即为语言本身的目的而研究语言)起始于19世纪上半叶,是随着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出现而诞生的.在一个多世纪里,语言学的发展,概括起来说,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可分别以语言研究中先后占据重要地位的历史比较语言学派,结构主义语言学派,转换生成语法学派和功能主义语言 学派的四大学术思潮为其标志. 1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指的是采用历史比较的方法对语言之间的系统对应现象进行解释,从而揭示语言的历史渊源,语言的演变规律及其亲缘关系.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工作最初是由在东印度公司任职的英国学者琼斯(W.Jones)开始的.琼斯在1786年首先提出了梵语同欧洲古希腊语,拉丁语有着共同的来源这一观点,但他并没能找出它们之间的语音对应 规律.因此,他的研究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历史比较语言学. 一般认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人是19世纪丹麦的拉斯克(R.Rash),德国的葆朴(F.Bopp)和格林 (J.Grimm).这三位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先驱广泛地调查了一大批诸如梵语,希腊语,拉丁语,冰岛语,立陶 宛语,峨特语等古代和现代语言,对它们的词形作了系统的比较,找出了其中的语音对应规律;由此确定 了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另一位影响较大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家是德国的施来赫尔(A.Schleicher).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致力于古印欧语的重建工作,并提出了所谓谱系树理论(Family Tree Theory).该理论认为,一个语系就好像一棵树,亲语是树干,子语是树枝,构成一个谱系树.谱系树理论的提出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大进展.一个语系从假设的原始母语逐步演变到各种语言的历史过程一目了然地展现了出来. 19世纪下半叶出现了以保罗(H.Paul)等人为代表的新语法学派(Neogrammarians),该学派的出现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又推进了一大步.新语法学派认为,历史比较语言学不应该只是对语言变化做单纯的 描写,而应该联系语言的使用者探讨语言变化的本质.他们把语言变化的规律归纳为两条极其重要的原则:一是语音规则无例外论,二是类比原则.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语言研究的不断深入,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些局限性,如孤立地研究语言单位而忽视 了语言的体系性,强调对语言现象的历史比较而忽视了语言的整体性等,便明显地暴露出来了.到了20世纪初,语言的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都酝酿着一场重大的变革. 2 结构主义语言学 1911年是语言学发展史上比较重要的一年.这一年的6月和7月间,早年曾从事过印欧语言历史比较研究的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de Saussure)在日内瓦大学系统地传授了他本人语言学理论中的精华部分——静态语言学(Static Linguistics).1916年,也就是在索绪尔去世三年后,他的学生巴利(Charles Bally)和薛施蔼(Albert Sechehaye)根据讲稿和听课笔记整理出版了《普通语言学教程》(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一书.这部著作自出版以来,流传之广,影响之深,在语言学史上是罕见的.美国语言学家霍凯(C.Hockett,1965)曾把《普通语言学教程》称誉为现代语言学史上的四项重大突破之一.该书中提出的一系列理论突破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局限性,开创了语言学中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新纪元. 索绪尔语言理论的主要特点是把语言看成是由语言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组成的结构系统.换句话说,索 绪尔认为,语言是一个大系统,其中有词汇,语法,语音三个小系统;而这三个小系统各自又有许许多多彼此有联系的成分.另外,索绪尔对语言的研究与历史比较语言学不同之处还体现在他的三个二分法之中,即语言和言语,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等的区分. 在索绪尔学说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下,语言研究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结构主义学派,如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等.各结构主义学派在语言研究中虽侧重的方面有所不同,但是他们都是采用共时的研究方法,对语言系统本身的结构成分及其相互关系从不同方面进行描写. 在众多的结构主义派别中,影响最大的是美国描写语言学派.该学派由美国人类学家鲍阿斯(F.Boas)所 始创,但最有影响的人物当推布龙菲尔德(L.Bloomfield).1933年布龙菲尔德出版了《语言论》(Language)一书,对这一学派的理论和方法做了规范性的描写.他主张语言学的任务就是要客观地,系统地描写可以观察到的语言素材,以此来揭示语言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在研究方法上,他们只注重语言形式的分析,而 忽视意义的研究;认为语义不属语言研究的范围.这个学派对语言研究的最大贡献在于探索出了一套相 当严谨的语言描写方法,即以分布和替代为标准对语言单位进行层层切分和归类的描写方法. 3 转换生成语法 1957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乔姆斯基(N.Chomsky)出版了《句法结构》(Syntactic Structure)一书,在语言学界引起了一场革命,从而开创了语言研究的转换生成语法时期.虽然在语言研究方法和原则方面,乔姆斯基继承了结构主义的一些特征,例如哈里斯所创造的转换理论,雅柯布逊的语言共性理论,以

《唐代的外来文明》读书报告

《唐代的外来文明》读书报告 一.作者简介 爱德华?谢弗(Edward H. Schafer,1913-1991),中文名薛爱华,生于华盛顿,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世界著名汉学家和语言学家。谢弗的《唐代的外来文明》是公认的谢弗的代表作,并与《朱雀》共同被视为其研究唐朝外来文化的双璧。 二.内容简介 本书原名为《撒马尔罕的金桃——唐朝的舶来品研究》,是西方汉学的一部名著,被视为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古代文化的必读之作。此书不仅展现了大唐时期的社会文化、物质生活的生动画面,为认识唐朝的社会生活史和文化史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也是了解中华文明和文明交流史的必读书籍。这部书在西方汉学界影响之深远可知。汉译本自1995年问世以来,也已再版两次,得到了海内学术界的广泛重视。 三.心得体会 史学著作在我的脑海中,一直以来似乎可以与一个词划上等号:严谨。对于《唐代的外来文明》这本书,我一开始完全没有“也许这本书会很有趣”之类的妄想——这类事无巨细的历史细节的著作,在我的印象中,就是一大堆的史料和数字图表的堆砌,要想仔细的阅读是要有大恒心的,而我一开始也真的没有打算认认真真的把它读完。但是当我翻开它之后,我就惊喜的发现,它竟是如此的引人入胜,以至于厚厚的四百多页的书我竟然丝毫不觉得厌倦的读了下来。所以我想,能将如此枯燥的东西写的如此生动,这种史学写作的手法,大概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吧! 这种吸引力的一个来源,我想是因为作为一个精深的汉学家,谢弗先生很了解中国诗词中最有魅力的一个部分:生动的比喻和精彩的想象。当这两者与史学家敏锐的目光和睿智的思维联系起来的时候,美丽的历史就再现了。比如说这本书的书名吧。《撒马尔罕的金桃》是本书的英文原名。至于为什么起这样一个名字,谢弗先生自己是这样说的:“‘撒马尔罕的金桃’之所以被选作书名,是因为‘金桃’可以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金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水果,这中水

中国语言学史复习

中国语言学史复习 ◆中国语言学史研究的对象和任务:就是要研究中国语言学的历史发展,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学著作和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 ◆语文学和语言学的区别:语文学是为给古代文化遗产、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经典书面著作作注释,目的是使人们可以读懂古书的一门尚未独立的学科。语言学则以语言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科学。前者以文字和书面语为对象,特别着重在文献资料的考证和故训的寻求,这种研究比较零碎和缺乏系统性。后者的研究对象则是语言本身,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出科学的、系统的、细微的、全面的语言理论。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语是从汉藏语系中分化独立发展起来的。我国境内除汉藏语系外,还有三个语族:侗泰语族、藏缅语族、苗瑶语族。 ◆汉藏语系的语言特点:⑴每个音节上有固定的声调(3-8个)。⑵大部分词以单音节词根为基础。⑶有类别词(量词),如汉语中“这个人”的“个”。⑷词序很重要,且词的次序比较固定。⑸附加成分的作用是有限制的。 ◆“小学”:指语言文字方面的学习,为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围绕阐释和解读先秦典籍来展开研究,从而诞生了分析字形的文字学、研究字音的音韵学、解释字义的训诂学,因此又被人们称为经学的附庸。 先秦: ◆关于文字起源的问题,最古的记载见于《易经·声辞传》,这和《周易》用阴阳两个符号的意义相似。 ◆关于名实的讨论:1.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张,其政治含义是以周礼为尺度来正名分。2.老子对名实的看法,“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名”“实”不可分的人,也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个比较科学指出名称和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人。3.荀子认识到语言是人类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他第一个揭示了语言的社会本质,幷指出了“名”和“实”的关系。秦汉魏晋: ◆在先秦时期我国古代语言学还处于萌芽阶段,没有语言学家,也没有语言学方面的专门著作。发展到秦汉时代,语言学逐步兴起。西汉时,有《尔雅》和扬雄《方言》;东汉时,有许慎《说文解字》和刘熙《释名》等语言方面的专著和一些杰出的语言学家。可以说,汉代的语言学成就标志着我过古代语言科学的建立。 ◆秦汉时期已经具备的“民族”四大特征: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及促进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状态—行同论。 ◆重视识字教育促进了文字研究。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书同文”政策,并有李斯的《仓颉篇》、赵高《爰历篇》、胡毋敬《博学篇》作为学童识字课本和字体规范,这三部字书到了汉代合称《仓颉篇》,又称“三仓”,共收字3300字。 ◆西汉史游著《急就篇》,一名《急就章》。“急就”是速成的意思。 ◆五经博士:博士源于战国。秦及汉初博士的职务主要是掌管图书、通古今以备顾问。汉武帝设五经博士教授弟子,从此博士成为专门传授儒家经学的学官。汉初,《易》《书》《诗》《礼》《春秋》每经只有一家,每经置一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故称五经博士。到西汉末年,研究五经的学者逐渐增至十四家,所以也称五经十四博士。 ◆六艺:儒家的经典主要是《诗》《尚书》《易》《礼》《乐》《春秋》,称为“六艺”。 ◆刘韵著的《七略》是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 ◆今文经学: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是西汉末年形成的经学研究中的两个派别。传授经典的学者所持底本是用战国时古字写的即为“古文家”,用隶书写的便是“今文家”。今文研究其中的微言大义,加以引申比附为统治者服务。 ◆古文经学:保持樸学传统,着重研究文字、训诂,按照字义解释经意,与繁琐庞杂的今文经学。咬文嚼字。 ◆汉代先后出现了四部重要的语言学著作《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

西方语言学史重点

西方语言学史重点 一、语言学的分类 (一)功能角度: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 (二)具体研究对象:普通(一般)语言学/个别(专语、具体)语言学 (三)研究时段: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 (四)研究方法:描写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 (五)研究对象的状态:静态语言学和动态语言学 (六)研究角度和范围:微观语言学和宏观语言学 二、应用语言学类别 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统计语言学 三、西方语言学史的分期 1.一般的划分方法 (1)古代语言学(19世纪以前) (2)近代语言学(19世纪) (3)现代语言学(20世纪上半叶) (4)当代语言学(20世纪50年代末至今) ——“五段两线三解放 “五段”指语文学、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形式语言学、交叉语言学等五个阶段;“两线”指“整齐论”和“参差论”两条路线的斗争;“三解放”指历史比较语言学、索绪尔、社会语言学这三个有代表性的里程碑。 2.传统语文学的定义、性质、局限性 定义:传统语文学是传统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三大语文传统,分别是古希腊传统、古印度传统,以及中世纪阿拉伯传统。 传统语言学是一个与现代语言学相对的概念,泛指20世纪以前的语言学,特别是指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之前的各种语言学理论。那么,与它相对的现代语言学就是指20世纪以来,建立在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语言理论基础上的各种语言流派及其分支学科的总称。 性质:“依附性”是传统语文学重要的性质。传统语文学并不能算作一门真正的独立学科,只能称为语言学的前奏。 局限性:要成为一门真正的学科,必须要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独立的研究方法以及多样化的研究材料,而传统语文学并不具备。 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 四、古希腊语言研究

布龙菲尔德《语言学》读书报告

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读书报告 姓名:XX 学号:XXXXXXXX 班级:20XX级XXXX班 摘要:布龙菲尔德是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他的著作《语言论》也是一部优秀作品,在语言学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集大成之作。《语言论》一书制定了语言结构的总框架,其中谈到了许多研究语言学的原则和方法,对我们研究语言学的产生、内在规律以及发展都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布龙菲尔德结构主义语言学语言与文字语言用途 列昂纳德·布龙菲尔德是二十世纪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奠基人。他由日耳曼语系和印欧语系入手,继承并发展了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布龙菲尔德并没有止步于接受索绪尔的理论,他将语言学具体化,并在此基础上创新,由此于1933年发表了他的著作《语言学》。(《语言学》一书是布龙菲尔德1914年《语言学研究入门》的修订本) 一、全书简析 布龙菲尔德的《语言学》共分二十八章,可以在内容上分为两个部分:第一章至第十六章为共时语言学,第十七章至第二十八章为历时语言学。其中共时语言学中,第一章到第四章论述语言学的一般问题;第

五章到第八章论述音位学;第九章至第十六章论述语法和词汇。而历时语言学中则主要论述比较法、方言地理学、语言演变、语义变化、借用等。可以说,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一书内容几乎涉及了语言学的所有方面,构成了一个全面而具体的语言学体系,既使得读者更加明晰语言学的结构和主要内容,又具有开创性,对全世界语言学的发展都有巨大的帮助。比如:布龙菲尔德的语言学理论对中国的语言学发展就有很大影响,他的语言学分析方法现在仍有很多为中国语言学家所采用,用以分析方言以及少数民族语言。 语言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艺术,它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语言产生之初,只是简单语素的组合,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维方式、认识能力的提高,语言也日益丰富完善。语言的生命存在于人类社会对它的使用过程中。语言因人类认识事物和互相交流的需要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完善。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漫长的历史画卷中留下了它发生、发展、变化或消亡的轨迹。 布龙菲尔德《语言论》中的语言学系统研究内容主要从语音层、语义层和语法层三个层面分析,与我们所学的基本一样。但《语言论》中有许多布龙菲尔德的创新之处,比如:提出语言的科学描写的标准,排除对心理学的依赖,主张从“形式”入手,谨慎对待“意义”等。 由于我对语言学的理解及学习有限,目前水平尚浅,因此本报告中大体分析一下语音、语义和语法三个层面,之后主要分析《语言论》中第二章“语言的用途”,就这一章节谈一些个人观点以及语言学家的相关观点。

中外语言学简史

整个西方语言学史的历史阶段(5个)1语文学:公元前3世纪对古籍做注释和校对,是语言学研究的开端,到公元前16 17世纪出现复兴和繁荣2传统语法阶段:古希腊18世纪依赖逻辑范畴建立语法范围,依照拉丁语法建立起来的3历史比较语言学:运用历史比较法研究语言的亲属关系及其演变的过程的语言学。在19世纪初广泛研究印欧语系的语法上建立起来的,是语言学史上的里程碑,标志着语言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4结构语言学:以语言的结构主要的研究对象的语言学,19世纪初洪堡特就开始了语言结构分析,20世纪初语言学的重心转移到结构主义语言学5生成语言学:以语言的生产和转换能力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1957乔姆斯基《句法结构》使欧美语言学发展进入新阶段。 重要语言学家: 瓦罗《论拉丁语》:古罗马著名学者之一,第一个真正的拉丁语法专家,代表作《论拉丁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关于语法的研究(捍卫“类比”原则)包括1词源学2形态学3句法学《论拉丁语》是研究拉丁语的专著,涉及语言学理论方面及一些残留问题。 洪堡特及其理论 贡献:普通话语言学的奠基人。贡献:语言学理论“把语言看作一种不间断的创造活动”是其核心,认为:1语言中没有静止的东西2语言整体分割的词和语法规则只是一种人为的毫无生气的冷了的溶岩石3在深入研究语言创造活动特征的过程提出“语言四部形式”的概念。 语言的三类型:孤立语粘着语曲折语 特鲁别茨柯伊《音位学原理》20世纪语言学的经典著作。威廉·琼斯:历史比较语言学创始人,1789在亚洲学会宣读了《三周年演说》的论文,确定了梵语和拉丁语、希腊语和日耳曼语有亲缘关系,琼斯的发现掀起了研究梵语的热潮。 施莱歇尔语言理论:提出了自然主义语言观开创了自然主义学派1语言有机体理论突出了语言的物质性,忽略了语言的本质属性社会性2语言生命的两个时期的假说(荒谬)。语言:成长时期、衰老时期。认为成长期语言由简单的结构形式变为更复杂的结构形式,衰老时期有最高点逐渐衰老,形式也遭到损坏3语言发展阶段4语言谱系树理论:把整个印欧语系比作一颗树的树干,分支是各种印欧语(如斯拉夫语、立陶宛语)分支上有细支,代表印欧各种方言,此理论首次明确提出亲属语言谱系种类的问题,用树形方法形象的表达了对语言相互关系的看法,但从理论上犯了一个根本性的错误。 斯多葛派:公元前4世纪一批逻辑学家和哲学家都是亚里士多德的反对者。对语言学的贡献:1清楚区分了逻辑研究和语法研究2使用的语法术语越来越精细使用至今。此派的语言观属于自然派,认为早期语言的声音和能代表的事物之间有天然的联系,努力研究词源寻找语言的原始形态。提出“变则学说”认为词与事物关系是不对应的,得出语言是无系统不受规则限制的。 格里木定律:1817年格里木发表《德语语法》系统论述了日耳曼语和其他印欧语言之间辅音的一致性,后来被称为。亚历山大学派:亚历山大将军托雷密在埃及建立的,研究希腊的古代文献、注释和考证《荷马史诗》形成亚历山大学派。代表人物:亚里斯塔克提出“类比”说,语言是以相似的形式指明相似的范畴,并受一定规则制约的,对形态学做了详细研究确立八大词类。促进作用1确立了语文学的观念2他们的语文学工作提出了语言研究的新角度和新方向,寻求对语言文字本身的理解促进真正语言学的诞生3保护希腊语 历史比较语言学产生的前提: 118世纪队语言标本的搜集,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准备了具体的材料2把其他科学领域特别是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方法引进到语言研究中来,引起语言研究方法的改革3梵语的发现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诞生提供了最直接的条件索绪尔:现代语言学之父,以结构研究为主《论印欧系语言元音的原始系统》前无古人的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最重要的著作《普通语言学教程》1916年出版进一步强调了“系统”概念。贡献:1语言符号的任意性2语言与言语的区分,明确语言学的研究对象3共时和历时的区别4语言系统性与价值的概念5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6内部语言学与外部语言学。 索绪尔理论对代语言学的影响: 1系统性把语言看成一种系统和结构2注重共时研究3优先口语研究4认为语言是描写性的不是规定性的5主张区分语言和言语6强调独立自主性,摆脱哲学家、心理学家的影响,作为一个独立对象做观察。现代语言学的特征都源自索绪尔的理论,索绪尔所建立起的语言学框架对现代语言学有重要的影响。 语言与言语的区分:为了确定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于是产生的这样的区分。言语:是个人行为是暂时的现象,不能作为语言研究的对象。语言:是言语的工具,是言语的产物,是一套比较稳定的符号系统,可以将其从言语活动中划分出来作为语言研究的对象。 共时和历时的区分:历时现象:指语言的发展和演变,共时现象:两者是对立的,应分别研究,在共时性基础上才能对不同的语言进行研究。内部语言学与外部语言学:一切与语言系统无关的东西都属于外部语言学,一切与系统有关的属于内部研究。 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言学,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美国形成。理论基础:迪卡尔的理性主义,认为人本身有语言能力,语言知识一部分是人类的属性(人类天生具备的语言能力)另一部分是人类生存经验中后来获得的个别语言知识。乔姆斯基接受洪堡特的观点:语言是有限手段的无限运用,区分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提出“演绎法”从语言能力研究当中揭示人的认知过程。 生成:数学领域的用语,用较少的规则解释较多的事实,生成性说明语言具有创造性,生成语法就是要设计一套产生某语言全部语法的规则,且仅仅是符号语法规则。 历史比较语言学三个第一:拉斯克:西方第一个进行语言比较研究且取得出色成绩的语言学家《古代北方语或冰岛

对比语言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

对比语言学的定义、起源与发展 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 Linguistics的定义 1、语言学中的比较与对比 比较是人类认识事物、研究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语言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如果说,语言学的根本任务是对语言的某种现象加以阐述的话,那么要对某一语言现象作出阐述,总是需要对这一现象的种种表现加以比较和分析(Harlmann1980:22。因而,按其本质来说,对比语言学也是一种比较,不过是一种具有特定含义的语言学中的比较。下面,先让我们来看看对比语言学的比较,与语言学中其他分支的比较有什么不同,从而使我们能够确定对比语言学在整个语言学中的位置,及其与其他语言学研究的联系。 在进行语言学比较时,根据比较对象的不同,可以沿两条轴线来进行。一方面,可以选择共时或历时的语言现象来进行比较;另一方面,可以选择在某一语言内部或各种语言之间的语言现象来进行比较。这两条轴线的互相交叉,便形成了如下四个象限,这四个象限将语言学研究分成四大类性质和目的不同的比较。

象限I代表了同一语言内部的共时比较。这类比较是对某一语言在其历史发展的某一阶段(特别是现时阶段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等系统的内部构成成分及组织结构的比较。 在共时语言学研究中,要对某一语言的某一结构系统进行描述,就必须对这一结构系统里的各种语言现象加以比较分析。例如,如果我们要研究一种语言的语音系统,我们就要比较这个系统里的各个音素的发音部位和方法有什么不同,它们的声学物理属性有什么不同,在音节中的分布又有什么不同的规律,我们就必须比较这个语言中各类词的语法作用有什么不同,组合搭配有什么特点,等等。而且,要确定一个语言中的词可以区分为哪几个词类,这本身就要进行大量的形态、语义、语法特征等方面的比较。因此可以说,同一语言内的共时比较是语音学、语法学、词汇学等构成当代语言学主流的各个分支学科的一种主要研究方法。 象限Ⅱ代表了同一语言内部的历时比较。这类比较是对某一语言在其历史演变的不同阶段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等系统加以比较,从而使我们了解这一语言的发展历史,找出其基本发展演变规律。例如,通过对英语的历时比较,语言学家一般认为,英语的演变经历了古英语、中古英语、早期现代英语和现代英语等四个阶段。其语法演变的总趋势表现为从一个综合型的语言逐步向一个分析型的语言发展,即词的屈折变化逐渐减少,语法意义的表达越来越多地依赖语序以及介词等语法作用词的运用。这类比较是对某一语言的语言史及其分科(如词源学、古今比较语法学等研究的主要方法。 象限Ⅲ代表了不同语言之间的历时比较。这类比较是对不同语言(一般是亲属语言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等系统进行比较,其目的主要是探讨语言之间的历史联系,并据此对世界上的语言进行谱系分类,重建或构拟某一组亲属语的共同原始语(proto-language,找出它们之间的某些共同发展规律. 例如,语言学家通过对印欧语系诸语言之向的历时比较研究,使我们能够大致了解这些语言在历史演变过程中的关系,推断出原始印欧语的大致形式。不同语言之间的历时比较往往

社会语言学实验教程读书报告12

《社会语言学实验教程》 ————读书报告 院系:文学院 专业:08级汉语言文学 姓名:常林利 学号:081010126

《社会语言学实验教程》读书报告 一、书名:社会语言学实验教程 二、著者:徐大明 三、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 四、页数:268 五、内容概要: 社会语言学,是关于语言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它始于20世纪60年代,综合了语言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一引动论和方法,开辟了研究语言的新途径。本书分章介绍社会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并以详细的案例示范来表明有关理论或实际问题是怎样通过使用适当的研究方法来解决的。 六、读书心得 语言不仅是交流信息的手段,也是和别人建立关系并维持关系的手段,而且语言在传递关于说话人的信息方面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社会影响语言,社会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结构和社会价值观念影响语言。从社会角度研究语言就形成了社会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研究社会的各个层面对语言运用的影响,包含文化准则、社会规范或情境。重点研究语言系统与社会系统的相互作用,从中也发现科研成果向社会应用转化的途径,为解决当前社会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做出贡献。由徐大明主编的《社会语言学实验教程》讲授了社会语言学中的相关理论,并以详细的案例示范来表明有关理论或实际问题是怎样通过使用

适当的研究方法来解决的。是一本非常实用的集理论与实例于一体的教程,而且,注意到了内容上的循序渐进。 这本书在开头主要侧重的是理论性的东西,简要的介绍了社会语言学以及它的发展历程,了解了社会语言学是一门以“研究社会中的语言”为主旨的语言学科。是研究社会与语言共变的一门学科。讲解了社会科学的特性:系统性、因果论、普遍性、开放性、实证性、客观性。并且明确了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向,以及相关的实践教学。这就让对没有一点社会语言理论基础的学生对这门学科有了一定的了解。 接下来,在进行知识的讲解时都注意到了理论与实例的结合。如:1.在讲解语言的变异与语言变化时,先让我们了解语言变异与语言变化的相关理论,明白社会群体有共同的语言,但在现实使用中的语言,随着社会因素(如阶层、性别、年龄)的变化或其他语言因素(如语境)的变化而产生的差异,即为语言变异。接着,通过具体案例如:溧水“街上话”(u)变项;应答语“行/成”变项;“有+VP”句式的使用情况等理解语言变异的具体表现及特点。2.在讲互动社会语言于语言接触时,先是让我们了解互动理论,理解会话策略、现出语法、社会语用学涉及的理论方法。了解社会文化接触和汉语的发展,语码选择的因素,理解语码的混合、混用和转用。接着,再通过具体例子如:奥克兰华人日常对话中的语码转换;马来西亚柔佛州客家人的语言转用;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社区语言等了解语码转换是由多重因素造成的,与社会密不可分。3.在言语社区理论、城市语言调查章

西方语言学史 重点

第二章历史比较语言学 一、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兴起 1.定义:又称比较语法。研究语言之间结构上的亲缘关系,通过对有亲属关系的语言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它们之间的对应规律,从而构拟这些语言的共同母语(即共同始祖语)。 2.历史比较语言学产生的条件 (1)广泛收集世界各种语言材料 1806年德国阿德隆《米特里达脱斯》五百多种语料 [俄] 《全球语言比较词汇》近三百八十种语言材料 (2)认识到梵语在语言比较中的地位和作用 [英] 威廉-琼斯首先认识到印度的梵语和欧洲语言有共同之处。 1807年[德] 施莱格尔(F.von Schlegel)《论印度人的语言和智慧》 1808年德国学者施莱格尔(F. V on Schlegel)出版了《论印度人的语言和智慧》,认为欧洲许多语言的共同点不是偶然的,他提出了“比较语法”这个术语,并认识到语音对应对比较语法的重要性。 尽管这部书对语言科学的建立有很大的影响,但施勒格尔和琼斯一样只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先驱者,因为他们没有找出梵语和欧洲语言的语音对应规律。 3.历史比较语言学兴起的原因 (1)方法基础 19世纪初自然科学领域的比较方法运用到语言学研究中,引起了语言研究方法的彻底变革。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西方社会,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发生急剧变化,一些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纷纷从先进的自然科学移植研究方法。 (2)材料基础 18世纪,随着人们语言视野的扩大,大量的语言标本得以积累,这为对语言进行历史比较研究奠定了基础。有意识的在世界范围内采集语言标本是由莱布尼茨开始的。类似这样的采集工作还有一些学者和传教士进行。材料积累多了,人们便产生了排比、分类研究的兴趣。一些学者开始了初步的比较和分类工作。斯加里谢、莱布尼茨已对欧洲语言做过分类的尝试。但是最初的比较研究是从19世纪初对日耳曼语族、罗曼语族、斯拉夫语族内部各种语言的比较开始的。语言学研究在19世纪已经由搜集材料的科学变成整理材料的科学。 (3)直接原因。 促使历史比较语言学产生的最直接原因是发现梵语和希腊语、拉丁语之间的相似性。欧洲人真正了解梵语始于18世纪。 威廉·琼斯:(欧洲第一个深入研究梵语的学者) 梵语和许多欧洲古代语言有共同的来源。 “梵语的动词词根和语法形式,同希腊语和拉丁语有着十分明显的亲密关系——不可能是偶然产生的巧合。的确,任何一个语言学家要是把这三种语言仔细考察一番,都会相信它们出于共同的来源,不过这个共同的来源也许不存在了。“ 二、历史比较语言学的 基本理论和方法

1 语言学史的基本内容整理

1 语言学史的基本内容 ?语言学史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它是语言学学科的历史,人们语言研究的历史,也就是过去人们是如何研究语言的,把语言学这门学问一直追溯到它的开端,回到先民开始对自己的语言产生兴趣的时候,观察各个时期的人们怎样思考语言问题,怎样研究各种语言,这样的考察就是“语言学史”了。 ?在古人眼里语言是极神圣的东西,以为它一定是天赐的。比如像《圣经·创世纪》里说的那样,上帝不但造世界、造人,还帮助人造了语言。因为,假如不把语言给予人,他就不是完整意义的人。这是西方的神话。世界很多民族都有类似的神话,说到语言是怎么来的。我们汉民族有没有类似这样的神话呢?似乎没有。大家想必都听过女娲造人的传说: “俗说开天辟地,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絙人也。”(《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应劭《风俗通义》)可是造出了人,故事便完了,不提语言的由来。 ?2语文学 ?从古代就开始的语言研究,目前能见之于史册而又有显著成绩的主要是印度、中国、阿拉伯、古希腊罗马。它们被认为是语言研究的四大发源地。不过当时的研究并不是以研究语言为直接目的的,而大多数是局限于本族语言的范围,重在对前人的典籍文献作注、考证、诠释,旨在让人读懂。虽然当时的研究在方法上多失之零散、静止、片面,但它们却为以后的语言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欧洲在19世纪以前,中国在鸦片战争以前的语言研究,都属于这一范畴。这一阶段被人们称为“语文学”阶段或语言学的“前科学期” ?2)19世纪的历史语言学 ?从1786年英国爵士琼斯提出印欧语有共同来源,标志着语言学诞生,语言学已有两个多世纪的历史了。 ?琼斯的发现,启发了语言研究者的想象。此后的100多年里,除了语言历史比较研究外,其他方面的研究都黯然失色了。学者们的著述大多是比较语法方面的,接着开始构拟原始印欧语。在这种风尚的影响下,19世纪的语言学家都忙于印欧语各语言间的历史比较,并重建那个假拟中的母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三大奠基人 ?19世纪中叶,达尔文创立了“进化论”,语言进化的理论也自然包括其中了,运用进化论研究语言的代表人物是施莱赫尔。 ?重视语言历史变化的学风推动了语言理论的发展。19世纪70年代,以德国莱比锡大学为中心的一批语言学家,认为语言变化是有规律的,,进而认为语音变化无例外。被人们戏称为“青年语法学派”的理论,他们这种重视客观材料的研究方法,的确把语言学向前推进了一步。 3)20世纪初期到中叶的描写语言学 ?到了20世纪,语言研究的重点开始从语言变化转向语言描写。这种转变的发起人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他在1915年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中,反复并明确地强调了前人从未有过的观点:语言学的目的是研究语言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语言要素的价值是由它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决定的,语言就是由这些要素精密交织而成的一种结构。从而创立了结构语言学。 ?索绪尔之后,结构语言学迅速发展,不久便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

《普通语言学教程》读书笔记

《普通语言学教程》读书笔记 10级汉语3班徐星星100322 本书著者是本世纪最著名、影响最深远的语言学家之一费尔迪南·德·索绪尔,在本书中,他对欧美语言学界所接触到的各种有关原理和方法的问题都作了总结,并且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本书的影响也遍及世界。 首先在绪论的第三章中,索绪尔向我们阐释了语言的定义: 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人们同意使用什么符号,这符号的性质是无关轻重的。即一套和不同的观念相当的不同的符号。人们说话的机能只有借住集体创造和提供的工具才能运用,不管是天赋的或非天赋的。所以说,说语言使言语活动成为统一体,那绝不是什么空想。在索绪尔看来。语言是语言共同成员中的语法体系,言语则是人们平时说的那些话,是依赖于语法系统的说话行为。言语是语言的体现。语言学研究实际语言行为中所潜藏的形式系统,因此,在索绪尔看来,语言学的对象是语言而不是言语。 索绪尔认为,把语言和言语分开,我们就把什么是社会的,什么是个人的,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从属的和偶然的区分开来了。照此看来,语言学家主要的研究对象应该是“语言”、确定构成“语言”的单位及其组合规则,而不是去描写言语活动。“语言”是一个符号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只有意义和音响的形象的结合是主要的。 索绪尔为了确立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区分出“语言”和“言语”,他的“语言”和“言语”理论不仅对本世纪的语言研究的方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还影响着文学和符号学研究。 在第一编中,索绪尔指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语言是符号学的一部分,他强调语言具有一般符号系统的主要特征。语言与其他一切同类的的符号系统有以下几点共同点。一是目的相同,各种符号系统虽然采用的手段不同,复杂程度不同,但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传递信息。二是它们的内涵相同,一切符号系统之所以能传递信息是因为它们与意义相联系。意义是符号的内涵,是符号在使用该系统的人在头脑中激发的概念。三是构成元素相同,无论使用

从《语言学史概要》三个版本谈语言学治史

第34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7月 Vol.34 No.4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ul. 2012 ────────── 收稿日期:2011-12-04 作者简介:刘江(1972-),男,河北迁安人,博士,北京语言大学在站博士后,大连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理论语言学、翻 译理论与实践。 -33- 从《语言学史概要》三个版本谈语言学治史 刘 江1,2 (1. 北京语言大学,北京 100083;2. 大连大学 英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摘 要:《语言学史概要》三个版本的比较表明,岑麒祥先生及其子岑运强教授对语言学史研究的贡献及对相关学者意见所采取的客观包容的态度是值得尊重的。在第二版,岑麒祥先生在相关学者意见的基础上不仅对第一版相关内容进行了调整、修改,而且还对部分章节进行了重写;此外,还出版了《普通语言学人物志》以弥补《语言学史概要》之不足。在第三版,岑运强教授在客观公正对待相关学者意见基础上,通过评注不仅对相关内容进行了进一步完善,还对语言学史规律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语言学史概要》;版本比较;语言学史 中图分类号: H 0-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2)04-0033-06 On the Approaches to Study History of Linguistics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Three Editions of A History of Linguistics LIU Jiang 1, 2 (1.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2. College of English, Dalian University, Dalian 116622, China) Abstract: The comparison of three editions of A History of Linguistics shows that the contributions of Mr. Cen Qixiang and Prof. Cen Yunqiang, and their tolerant attitude towards relevant scholars’ different views. In the second edition, not only does Mr. Cen Qixiang, on the basis of different views on the first edition, adjust and revise relevant content, but also rewrites some chapters. In addition, he compiles the book Biographies of Linguists in General Linguistics to make up for the weakness of A History of Linguistics . In the third edition, not only does Prof. Cen Yunqiang further perfects the relevant content through the comment parts of the book, but also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laws of the history of linguistics. Key Words: A History of Linguistics ; edition comparison; history of linguistics 一、引言 继1958年7月科学出版社、1988年4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分公司再版了我国著名理论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岑麒祥先生编著的《语言学史概要》(下文简称为《概要》)①。而且此次出版的《概要》在保持第二版原有内容不变的情况下,由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岑运强教授②做了比较详尽的评注。 《概要》是岑麒祥先生最重要的代表作,也是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著、迄今为止仍是唯一的一本中外兼顾的世界语言学史。根据笔者掌握的材料,自岑麒祥先生的《概 要》第一次出版至今,先后有黄心平[1]、筱文[2]、王宗炎[3]、赵振铎[4]、刘月华[5]、邵敬敏[6]、郑敏[7]等在正式刊物上从不同角度对该书予以评述。《概要》的第三次出版,不仅说明该书在语言学史方面超越时空的历史地位,而且岑运强教授的评注更是丰富完善了世界语言学史的内容。 我们注意到上述专家学者的述评针对的都是《概要》第一版,而《概要》第二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改进了很多,第三版不仅纠正了第二版的不确提法,补充了许多新的内容,而且对语言学史的发展规律进行了深入探索。本文将首先简述《概要》第一版的内容,以期给读者建立理解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