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_干姜配伍机制现代研究概述_黄颖_武乾_石晓路_孙明杰
- 格式:pdf
- 大小:165.27 KB
- 文档页数:3
杂志文摘附子强心作用机制研究进展引用本文杨洋,朱婧,张书亚,杨仕俊,邱树荣,梅全喜 *[J].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2022, 19(6): 1-4.摘要附子的强心作用机制是近年的研究热点之一。
药理学研究发现附子可通过减少心肌细胞凋亡、调节异常的神经内分泌系统等发挥强心作用,其作用机制包括调节心肌细胞内 Ca2+超载,调节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等相关蛋白及AMPK/mTOR、PI3K/Akt 信号通路,选择性激动肾上腺素受体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等病理过程,调节BNP、TNF-α、ANP 等神经内分泌因子与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异常,促进心室重构等。
本研究通过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对附子发挥强心作用的分子机制进行了系统综述,以期为附子的临床应用和强心药物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附子;强心作用;心力衰竭;作用机制;研究进展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味辛、甘,性大热,有毒,归心、脾、肾经,为回阳救逆第一要药,临床上可用于治疗心力衰竭[1]。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在机体心功能不全时附子的强心效果更为显著[2-3],主要通过调节心肌细胞内Ca2+超载、调节相关蛋白及信号通路、影响肾上腺素受体以及细胞因子和神经内分泌因子等方面发挥强心作用[4-6]。
本文通过检索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附子强心作用机制研究的相关文献,对附子发挥强心作用的分子机制做一综述,以期为附子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1 调节心肌细胞内 Ca2+超载当心肌细胞中的Ca2+浓度异常升高时,细胞结构将发生改变、造成损伤,还可引起代谢障碍,严重时可导致心肌细胞死亡。
附子中的水溶性生物碱可通过调节心力衰竭模型细胞内的离子浓度和酶的活力,使离子浓度维持在稳定的正常范围内,缓解Ca2+超载[7];附子多糖可提高心肌细胞存活率、降低细胞内异常升高的Ca2+浓度,从而抑制心肌细胞的凋亡,这可能与其抑制Ca2+超载、减轻线粒体损伤有关[8];附子中的去甲乌药碱可作用于肾上腺素β2受体、参与心肌细胞内的Na+-K+交换机制而增强K+分泌和Na+吸收,避免出现Ca2+超载的现象[9-10]。
附子与干姜配伍研究进展分,也是主要的毒性成分[1-2]。
研究发现乌头碱对心脏有显著毒性,可致传导阻滞,心律不齐,甚至发生室性纤颤和停搏,去甲基乌头碱对离体和在体心脏,正常和衰竭心脏,均具有明显的强心作用[3]。
另有研究表明,附子还具有抗炎、镇痛[4]、抗肿瘤[5]等作用。
研究发现,干姜的化学成分主要为挥发油和姜辣素。
干姜的挥发性成分主要为α-蒎烯、β-水芹烯、α-姜烯、β-红没药烯等[6];姜辣素分为姜酚类、姜烯酚类、姜酮类、姜二酮类、姜二醇类等类型[7]。
干姜是温里药,现代药理研究其有①促消化[8],抗胃溃疡[9]②抗凝血、抗血栓形成和改善脑循环[10]③改善心衰兔的心肌舒缩性能,减轻心衰症状,作用随剂量增加而增强[11]④保护心肌细胞[12,13,14]⑤镇痛、解热、抗炎[15]⑥抗肿瘤[16]等作用。
2 附子与干姜配伍作用研究2.1 配伍药理作用研究四逆汤是姜附配伍的代表方剂,目前在心血管方面的研究比较多,可强心、升压、抗休克等。
高岚等[17]研究发现,附子、干姜、甘草混煎炮制能改善由缺血引起的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
杨辉等[18]研究发现,随着四逆汤剂量的加大,其保护心衰心肌的作用增强。
杨兰等[19]研究发现四逆汤水提取物表现出对心肌细胞直接的保护作用。
唐劲松等[20]研究附子干姜组分配伍发现具有显著治疗心力衰竭的功效。
展海霞等[21-22]研究表明,附子配伍干姜煎剂对大鼠左室内压最大上升、下降速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四逆汤还具有抗休克作用,对休克大鼠有强心升压作用,对大鼠心肌有保护作用,对血管也有调节作用,且能明显提高供心抗缺血能力,延长供心保存的时限[23-24]。
2.2 配伍毒性研究附子首载于《神农本草经》,毒性很大,列为下品。
中医药理论认为,附子通过合理配伍,既可降低其毒性,又可发挥其特长。
陈道群[25]等研究认为干姜中的姜辣素可能对乌头碱有制约和解作用。
裴妙荣[26]等实验研究表明,干姜与附子同煎,可降低3种毒性生物碱含量而有解毒作用。
附子配伍干姜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文建霞; 王建; 张璐; 陆小华; 魏士长; 李浩田; 赵艳玲【期刊名称】《《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年(卷),期】2019(019)010【总页数】4页(P1167-1170)【关键词】附子; 干姜; 心力衰竭; 研究进展【作者】文建霞; 王建; 张璐; 陆小华; 魏士长; 李浩田; 赵艳玲【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中药材标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1137;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药学部北京 10003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32附子与干姜配伍药对首见于《伤寒论》,二者均有回阳救逆之功,主治四肢厥逆、大汗淋漓、神衰欲寐、脉微欲绝之亡阳证,是张仲景四逆汤系列方剂中的基本配伍[1]。
附子配伍干姜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心力衰竭[2]、脑缺血及脑损伤[3]和心肌缺血[4]等的治疗。
“附子无干姜不热”源于《证治要诀》:“附子无干姜不热,得甘草则性缓,得桂则补命门”。
前期研究采用生物热动力学的方法,从不同比例配伍、同比例不同剂量、附子不同炮制品与干姜配伍的寒热差异角度表征了“附子无干姜不热”的客观真实性[5],且干姜通过提升模式菌的能量代谢水平从而增强附子的“大热”之性。
现代研究结果表明,热性中药可通过调节阳虚动物、心衰细胞线粒体胞内Ca2+浓度变化,从而提升线粒体能量代谢功能[6-8]。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进展的终末状态,往往伴随着能量代谢底物利用的转变、线粒体功能异常以及心肌细胞能量代谢障碍,导致心肌收缩功能不全和左心室重构进展[9]。
近年来,心力衰竭与心肌能量代谢的关系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药物能增强心肌线粒体能量代谢,可能有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潜力[10]。
因此,基于附子配伍干姜的大“热”之性,二者配伍在干预心力衰竭中表现出治疗潜力。
结合附子与干姜回阳救逆的功效,从能量代谢角度探讨附子配伍干姜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及机制,可为进一步诠释“附子无干姜不热”的科学内涵提供参考和依据。
浅析附子配伍干姜对干姜的辣椒素成分含量变化附子配伍干姜首见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代表方剂为四逆汤、干姜附子汤。
附子、干姜是温阳祛寒最常用的药对,历代文献所载含有这一药对的方剂较多,仅《方剂大辞典》就收录1563 首含附子、干姜药对的方剂[1],附子、干姜比例从1:1 至5:3 不等,配伍地位也有君臣佐使不同[2]。
附子辛温大热《本草经读》称赞它说:“味辛气温,火性迅发,无所不到,故为回阳救逆第一药品。
”干姜辛温,《本草求真》中谓:“干姜,大热无毒,守而不走,凡胃中虚冷,元阳欲绝,合以附子同用,则能回阳立效,故书有‘附子无姜不热’之句”。
从药性配伍方面道出了“附子无姜不热”的道理[3]。
本实验选取干姜附子最常用的1:1、1:0.5、1:2 三个配伍比例,以辣椒素为指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通过比较干姜与附子不同炮制品在不同配伍比列下配伍前后辣椒素含量的变化,考察配伍对干姜辣椒素含量的影响,以反映干姜附子“热热配伍”理论下附子对干姜热性成分的影响,从而为进一步研究附子与干姜配伍后药效增强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为发掘中医方剂配伍科学内涵提供参考。
1 仪器及试药SHIMADZU LC-10ATVP 高效液相色谱仪(日本岛津公司);PHS-2 酸度计(上海雷磁仪器厂);Sartorius 系列电子分析天平(瑞士);RE-52AA 旋转蒸发器(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SHB-Ⅲ循环水式多用真空泵(郑州长城科工贸有限公司)。
对照品:辣椒素(110756-200613,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试剂:甲醇为色谱纯,试验用水为重蒸馏水,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
药材:生附子、白附片、黑顺片购于四川江油恒源药业有限公司。
由成都中医药大学鉴定教研室龙飞博士鉴定为乌头Aconitum caimichaeli Debx.的侧生子根。
干姜购于犍为干姜GAP基地,由成都中医药大学鉴定教研室卫莹芳教授鉴定为姜科植物干姜Zingiber offiicinaleBosc.的干燥根茎,质量符合《中国药典》2005 版一部规定。
附子配伍治六顽疾附子,始载于《本经》,因附于乌头(母根)而生长,故名附子。
其药大辛大热,刚燥善走而不守,能上助心阳以通脉,中温脾阳以健运,下补肾阳以益火,是温里扶阳的要药。
临床应用只要辨证恰切,配伍得当,可治各种病症,尢其对疑难急症、沉寒固疾,屡起捷效。
现举例如下:附子配麻黄治疗肾咳肾咳,又称肾经咳嗽。
证见咳嗽,腰背引痛,甚则咳涎等,是肾受寒邪所所致,治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方中麻黄散寒解表,附子温经助阳,细辛助麻解表、助附温经。
麻附相配,一发一补,使表解而无损于阳。
如治朱姓老妇,值秋咳嗽30年。
近旬咳呕并作,涕泪痰涎俱出,甚至小便失禁,伴形寒,腰背酸痛,苔白,脉弦,诊断为肾咳证。
药用附子5g,麻黄3g,旋覆梗10g,代赭石20g,党参15g,制半夏10g,陈皮10g,甘草6g,细辛3g,服10剂后症状消失。
附子配桂枝治更年期综合征妇女年届40~55岁之间,月经从不正常到绝经,其所表现的生殖生理变化和植物神经系统机能紊乱的症侯群,称为更年期综合征。
中医认为肾气渐衰,天癸将竭,冲任虚衰,精血不足,调节阴阳相对平衡的功能失常,出现肾虚症状,治用桂附地黄丸。
方中桂枝散寒解表、温通经脉,附子温补脾肾、扶阳散寒。
桂附相配,温经散寒,又生肾气。
肾以肾气为主,肾得气而土自生。
所以肾气丸纳桂附于滋阴药中,意在微微生火,即生肾气。
如治王妇患更年期综合征2年,畏寒肢冷,气短懒言,面色晦暗,面浮足肿,大便溏薄,月经紊乱,腰酸,寐劣,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辨证为脾肾阳虚证,治用附子6g,桂枝6g,党参10g,炒白术15g,茯苓15g,山萸肉10g,山药15g,丹皮10g,泽泻10g,生地10g,服药45剂而诸症皆平。
附子配干姜治慢性腹泻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清稀为特征。
引起泄泻的原因很多,有外邪、内伤,有虚证、实证,外邪与湿胜有关,所谓“湿胜则濡泄”。
内伤与脾虚有关,所谓“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
若泄泻日久不愈者脾阳虚衰,进而导致脾肾阳虚,常见大便时溏时泻,稍进油腻之物,便大便次数增多,肠鸣纳差,腹中冷痛,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细弱,治用附子配干姜温肾暖脾,力宏效速,《证治要决》谓“附子无干姜不热”。
干姜的研究进展摘要:干姜作为常用的中药,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的功效,在传统方剂中应用广泛。
本文在文献研究基础上重点阐述干姜的药理作用及临床用途。
关键词:干姜;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干姜(Zingiberis Rhizoma) 为姜科(Zingiberaceae) 姜属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 的干燥根茎。
又名白姜、均姜,主产于四川、贵州,冬季采挖,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晒干或低温干燥后,即成干姜。
味辛,性热,归脾、胃、肾、心、肺经,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等功效[1]。
主产区广泛分布于川、贵、鄂、粤、桂等地。
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的功效。
临床上多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寒饮喘咳。
一、干姜的历史沿革其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干姜,味辛,温。
主胸满,欬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痢。
生者尤良。
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生山谷。
”南北朝时期陶弘景所著的《本草经集注》(480—498年)中首次记载了干姜的制作方法:“凡作干姜法,水淹三日毕,去皮置流水中六日,更去皮,然后晒干,置瓮缸中,谓之酿也。
”《本草图经》记载了干姜的加工方法:“秋采根,于长流水洗过,日晒为干姜。
汉州干姜法:以水淹姜三日,去皮,又置流水中六日,更刮去皮,然后暴之,令干,酿于瓮中,三日乃成也。
”二、干姜的药理作用临床多用于风寒感冒,心腹冷痛,阳虚晕吐等症。
干姜的化学成分复杂,已发现的有100多种,可归属为挥发油、姜辣素、二苯基庚烷三大类。
对于药理作用,干姜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的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有止呕、抗溃疡、抗炎、止泻、促进胃肠消,化、强心、升压、镇痛、降血脂、保肝利胆、抗缺氧、镇静、催眠、抑菌等多种药理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干姜中的姜酚类化合物有明显的镇痛消炎效果,民间也有用干姜水煎剂治疗患者炎症的例子。
实验证明干姜醇提取物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及明确的解热作用,以挥发油与姜辣素类为主要有效成分。
2010年9月第33卷第3期Sep 2010,V o l 33,N o 3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 f Chengdu U n i versity o f TC M重大课题专栏附子配伍干姜对干姜的辣椒素成分含量变化研究陈佳江 周静波 熊敏 彭成 郭力(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四川成都 610075)摘 要:目的:研究附子与干姜药材不同配伍比例对干姜的热性成分辣椒素含量的影响,探讨两药配伍使用的增效作用机理,体现中药药性中 热热配伍 理论。
方法:采用ScienH o m e C 18色谱柱(250mm !4 6mm,5 m );流动相:乙腈 0 1%磷酸溶液 甲醇(55∀44∀1);检测波长:280nm;流速1 0mL /m i n ;柱温:30#。
结果:在不同配伍比例中,干姜辣椒素含量均呈上升趋势。
结论:干姜、附子配伍前后辣椒素煎出量的变化为两药配伍提供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附子;干姜;辣椒素;高效液相色谱中图分类号:R283 1;R9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 0668(2010)03 0001 03基金项目:国家973重点基础研究课题(编号:2006CB504705)作者简介:陈佳江,男,1984年生;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部道地药材药性配伍与功效的相关性研究。
附子配伍干姜首见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代表方剂为四逆汤、干姜附子汤。
附子、干姜是温阳祛寒最常用的药对,历代文献所载含有这一药对的方剂较多,仅∃方剂大辞典%就收录1563首含附子、干姜药对的方剂[1],附子、干姜比例从1∀1至5∀3不等,配伍地位也有君臣佐使不同[2]。
附子辛温大热∃本草经读%称赞它说:味辛气温,火性迅发,无所不到,故为回阳救逆第一药品。
干姜辛温,∃本草求真%中谓: 干姜,大热无毒,守而不走,凡胃中虚冷,元阳欲绝,合以附子同用,则能回阳立效,故书有&附子无姜不热∋之句。
从药性配伍方面道出了 附子无姜不热 的道理[3]。
干姜,暖中,治疗脾肾阳虚干姜干姜暖中干姜别名:白干姜、白姜、干生姜、淡姜、均姜、药姜性味:味辛,性热。
归经:归胃、心、肺经。
体质:阳虚体质古籍:干姜古籍记载化痰散寒温中消炎止痛干姜的功效与作用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寒饮喘咳。
用法用量:3~10g。
——以上来源于《中国药典》2015版消炎、止痛、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温肺化饮。
干姜图片干姜干姜图片干姜干姜图片干姜干姜图片干姜干姜图片展开干姜主治主治脱腹冷痛、呕吐、泄泻、亡阳厥逆、寒饮咳喘、寒湿痹痛等症。
常配附子用于少阴病、亡阳厥逆证,以及脾胃阳虚、阴寒内生所致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寒凝气滞、血淤不通的胸痹、心痛;下焦寒湿阻滞的肾著证;寒邪偏胜的痛痹证;因寒和湿浊所致的咳嗽、气喘证。
尚用于蛔厥、水肿、大便脓血、寒积便秘等病症。
临床上常配伍用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结肠炎、慢性支气管炎、月经后期腹痛、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合并休克、蛔虫性肠梗阻等。
展开干姜现代药理研究1.干姜的多种有效成分可诱发实验动物自发运动抑制,加强镇静催眠作用,还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2.干姜能提高心率,增强离体心脏自主活动,对心脏血管运动中枢及呼吸中枢均有兴奋作用,还能使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
3.干姜有抗炎作用。
4.干姜能抑制胃液酸度和胃液分泌。
5.干姜有抗缺氧作用。
6.干姜能抑制血管通透性,与半夏溶剂同用有利尿作用。
干姜所含的姜辣素、姜烯酮有显著的灭螺和抗血吸虫作用。
展开干姜成分它含有蒎烯、月桂烯、水芹烯、姜辣素、姜萜酮、姜酮、龙脑、姜烯酮等成分,还有含树脂、淀粉以及多种氨基酸。
具有抗胃溃疡、调节胃肠运动、利胆、镇吐、镇静、抗炎、镇痛等作用。
现代研究,有镇静、镇痛、抗炎、止呕及短暂升高血压的作用;能明显延长实验性血栓形成;有显著灭螺和抗血吸虫作用;能明显增加肝脏胆汁分泌量。
展开干姜用法用量日常用法:3~9g,水煎服。
外用适量。
干姜附子汤方证的临床意义今天来讲四逆汤。
这个方剂由附子、炙甘草、干姜三味药组成。
这个方剂可以看成由甘草干姜汤加附子组成。
也可以看成由干姜附子汤加炙甘草组成。
正式讲四逆汤之前,今天咱们先来讲一下干姜附子汤。
干姜附子汤由干姜和附子两味药组成。
这个方剂的出处是伤寒论。
咱们先来一起看一下原文: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然后再来看一下几位伤寒大家的注解。
刘渡舟刘老的注解:干姜附子汤用干姜附子大辛大热,以恢复脾肾之阳,附子生用,取其力更猛,与四逆汤比较,本方不用甘草之缓,有利于迅速发挥干姜、附子消阴回阳的作用,煎汤一次顿服,使药力集中,收效更快。
李克绍老前辈的注解:干姜走而不守,急温中焦,附子走而不守,助阳达表,,本方即四逆汤去甘草,去甘草之甘缓守中,则药力更速,一次顿服也说明病来突然,利在速决。
台湾倪海厦先生的注解:昼是气、夜是血,昼是阳、夜是阴。
如果一个人晚上很好, 白天有问题的时候,一定是阳不足。
如果一个人白天很好,晚上有问题的时候,一定是阴不足,所以利用病人的昼夜好坏,来断他是阳不足还是阴不足。
下之后,复发汗,这病人被攻下了后又发表,造成病人昼日烦躁不得眠,就是阳虚了,阳虚了以后虚热就往上跑,往上冲,冲到头部,冲到胸部,冲到头部就是不能睡觉,冲到胸部就烦躁。
夜而安静,到了晚上又很好,不呕,代表肠胃没有问题,不渴,津液也没有丧失掉,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就是阳虚掉了而已,干姜附子汤主之,干姜是壮脾阳的,附子是壮肾阳与心阳的,阳不足补阳就好了,不需要用炙甘草来补津液,所以这条辨是完全的阳虚证,阴完全正常没有问题,所以药不必多用。
通过三位大家的注解,首先达成一个共识,这是一个温阳的方剂,用于治疗阳虚里寒证。
但是这么表述非常笼统,也无法指导临床。
之前我说过,抛开临床的理论研究毫无意义。
接下来我试着分析一下这个方剂的临床药理和具体应用。
附子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孙森凤;姜雪;张颖颖
【期刊名称】《山东化工》
【年(卷),期】2017(46)11
【摘要】附子在我国药用历史悠久,药理作用多样且独特.现代研究发现附子化学成分在强心、抗心律失常保护心肌及扩张血管提升血压,抗肿瘤等方面作用明显,且因其毒性作用,临床应用受限.本文对附子独特的药理活性进行总结,以其进一步揭示附子药用价值,为开发临床新药提供基础.
【总页数】3页(P65-67)
【作者】孙森凤;姜雪;张颖颖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山东济南250355;山东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山东济南250355;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微生物教研室,山东济南25035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5
【相关文献】
1.附子多糖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J], 熊海霞;杨颖;孙文燕
2.附子药理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J], 邓晓红;黄建华;董竞成;;;;
3.附子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J], 唐梅;赵立春;徐敏;张谦华;唐农;扈芷怡;冷静
4.附子药理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J], 邓晓红;黄建华;董竞成
5.附子配伍干姜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J], 文建霞; 王建; 张璐; 陆小华; 魏士长; 李浩田; 赵艳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676 环球中医药2024年4月第17卷第4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pril 2024,Vol.17,No.4㊃争鸣㊃基金项目:基于 伤寒书院”的中医人才创新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LG8558320190722144201);长春中医药大学 中医经典 伤寒论”研究生精品示范课程建设创新示范项目(2022JP09)作者单位:130117 长春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作者简介:李贞国(1996-),2021级在读硕士研究生㊂研究方向:六经辨证及仲景学术思想研究㊂E⁃mail:614223288@通信作者:高蕾(1979-),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㊂研究方向:六经辨证及仲景学术思想研究㊂E⁃mail:gaolei790708@‘伤寒杂病论“中干姜之温阳五法探析李贞国 陈潇予 研智 刘永秀 谷月 高蕾【摘要】 温阳法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狭义温法之祛寒温经,‘伤寒杂病论“中温阳的概念则更加广泛深刻㊂本文以‘伤寒杂病论“中干姜的配伍规律㊁量效及煎煮时间为线索,并结合历代医家对干姜的临床应用,从筑阳法之干姜甘草,温中阳以筑生阳之基;干姜人参,滋液救阴以助化阳之能;通阳法之干姜半夏,温化饮邪以达阳之流通;密阳法之干姜桂枝,温通内外以资阳气之密固;潜阳法之干姜附子,破阴救逆以潜下焦之元阳;复阳法之干姜黄连,寒热并用以复阳位之乱五个方面探讨干姜之温阳五法内涵,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及拓展干姜的临床运用思路㊂【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 干姜; 温阳五法【中图分类号】 R222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24.04.024 ‘素问㊃生气通天论篇“曰: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㊂”[1]阳气主宰生命活力,主以维持功能活动为能,温护人身之阳以复脏腑气血运行㊂故阳气之消长存亡为生命活动的决定因素㊂‘素问㊃至真要大论篇“曰: 寒者热之 行不足者温之以气㊂”[1]狭义之温法,隶属中医治疗 八法”,即温散,是主治寒凝实证的基本方法[2]㊂而‘伤寒杂病论“中温阳法的范围及内涵则更为广泛深刻,张仲景虽未直接提出 温阳”一词,但温阳法是其治病大法为后世所公认㊂广义之温阳法即通过恢复人体阳气生长化收藏的功能,从而纠正阳气虚弱阴寒内盛的病理状态㊂‘中藏经“曾言: 钟于阳者长,钟于阴者短㊂”[3]阳气者,为历代医家所重㊂东汉末年,张仲景承‘内经“重阳之思想,著‘伤寒杂病论“以阳为立脚点,完善并发展了温阳法,其于六经之中层层护卫,以达全人之功㊂书中诸如理中丸㊁四逆汤㊁真武汤等,构成了后世温阳法的基本方㊂张景岳指出: 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也强调了阳气的生理功能及顾护阳气的重要性㊂清代著名医家郑钦安以阳虚辨治为主导,强调辅助少阴肾中阳气,以疗杂病㊂目前,温阳法在肾病㊁高血压病㊁强直性脊柱炎及调节免疫等多个领域的多种疾病治疗中均有重要作用[4]㊂1 ‘伤寒杂病论“中干姜之温阳五法探析干姜为温阳要药,在‘伤寒论杂病论“之中,共有含干姜的方剂46首,其中汤剂35首,丸剂7首,散剂4首,其中收纳了51种不同的干姜使用方法,涉及到原文94条㊂在上述相关方剂中,与干姜相配伍的药物频次由高到低以甘草㊁人参㊁半夏㊁附子(包括生㊁炮)㊁桂枝㊁黄连为主[5]㊂本文通过‘伤寒杂病论“中干姜与它药的配伍应用,总结出筑阳㊁通阳㊁密阳㊁潜阳㊁复阳五法,以脾土为核心,详细阐述干姜护复阳气之生成㊁流通,以及促进阳气温煦㊁气化㊁卫护等生理功能正常运转,而最终达到温阳之效㊂1.1 筑阳法筑,捣也”,即修建,建造之意㊂筑阳法,即以培筑阳气之化生为关隘㊂阳气的生成,多有赖于脾胃功能的正常运转,‘素问㊃阴阳别论篇“载: 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㊂”[6]即在温阳之中,重视脾胃化生阳气的功能㊂此外,阳气的化生,亦有赖于阴气的助互,即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㊂故在培助阳气的同时亦应注意阴津的存亡㊂1.1.1 干姜甘草,温中阳以筑生阳之基 干姜为温阳要药,‘医学衷中参西录“言: 干姜,味辛,性热,为补助中焦阳分之要药㊂”[7]中焦为一身水液代谢之枢纽,后天阳气的生成全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若中阳失煦,阴湿不化,必成寒湿之患㊂故干姜与甘草相配,一则辛甘化阳,辅中焦阳气之生成;一则助阳气化,解寒湿相遘之患㊂‘伤寒杂病论“记载有28首方剂应用到干姜甘草,其中有24首方剂以干姜甘草为主药(见表1)㊂干姜甘草配伍以温中阳的用法十分广泛,上表中的方剂中,有十六首直接作用于脾胃㊂即反复验证了脾胃作为化生阳气之所的重要地位㊂其代表方如脾胃失温,营卫虚损之桂环球中医药2024年4月第17卷第4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pril2024,Vol.17,No.4677表1 ‘伤寒杂病论“中 干姜甘草”为主药的相关方剂一览表方名功效证候甘草干姜汤温中复阳阳气不足四逆汤温肾回阳心肾阳衰寒厥茯苓四逆汤回阳益阴少阴阳虚,阴液不足通脉四逆汤破阴回阳,通达内外阴盛格阳,里寒外热四逆加人参汤回阳救逆,益气生津吐利过重,阳亡液脱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回阳救逆,益阴和阳吐利过重,阳亡阴竭小青龙汤辛温解表,温化水饮风寒束表,水饮内停小青龙加石膏汤和胃降逆,散水消痞脾胃不和,水饮食滞不化致痞证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调达枢机邪犯少阳,胆火内郁苓甘五味姜辛汤温肺化饮寒饮咳嗽苓甘五味姜辛夏汤温化痰饮,降逆止冲支饮内盛上逆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温化寒饮,宣肺利水寒饮郁肺水溢证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大黄汤温化降逆寒饮内停,郁久化热,肺胃失降而致咳喘甘姜苓术汤温脾胜湿寒湿下侵之肾著半夏泻心汤和中降逆,消痞散结寒热错杂,中焦痞塞生姜泻心汤消食和胃,散水消痞寒热错杂,中焦痞塞,兼水饮食滞甘草泻心汤补中和胃消痞寒热错杂,中焦痞塞,脾胃虚甚黄连汤清上温下,和胃降逆上热下寒,腹痛欲呕证理中丸温中补脾,散寒除湿中焦虚寒,寒湿阻滞人参汤温中补脾,散寒消痞中焦虚寒,气机阻滞柴胡桂枝干姜汤和解少阳,温化水饮少阳枢机不利,水饮内结桂枝人参汤温中解表脾阳不足,表邪不解风引汤清热祛风,镇惊止痫风热癫痫续命汤调营和卫,祛风活血风痱枝人参汤;中焦阳衰,土败火微而胸痹之人参汤,两方中皆以干姜甘草温中阳以温在里之阳虚,以防寒邪上承阳位;土虚水盛,客于腰府,寒湿内侵之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中干姜甘草温中回阳,健脾利水,燠土胜湿而平定肾着之病;热厥误汗,胃阳欲脱之甘草干姜汤,方中干姜甘草辛甘化阳,守复中阳,此为后世温中阳之代表方;此外,陈恭溥善以干姜甘草配伍以滋津液之化生;张路玉专立此以温腹周之阳气;曹颖甫则以复中阳为其要义㊂干姜与甘草配伍,除广泛针对于脾胃系统疾病外,亦可适应于粘膜及纤维化类疾病,如肺纤维化,肺为水之上源,若中焦津液气化失常,则累于金,故以干姜甘草合用可培土生金;或胃肠黏膜病,如腹泻型肠应激综合征㊂‘灵枢㊃本输“载: 大肠㊁小肠皆属于胃㊂”[1]若中阳失司,不能行温煦之能,则生腹痛腹泄之症,张明霞等[8]亦发现干姜甘草类方可显著减轻腹泻型肠应激综合征的炎症反应,提高生活质量,临床疗效优于匹维溴铵㊂1.1.2 干姜人参,滋液救阴以助化阳之能 阴与阳互生互化,皆属于人体正气的一部分,二者缺一不可,任意一方的失衡都会影响对方,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㊂‘景岳全书“载: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㊂”[9]阴能化生阳气,且具滋润之能,可维持阳气相对平衡而不至于过亢㊂因而,在运用温阳法时,不能单单以阳为立脚,过用辛温之药,导致补而无功,反伤阴助焰,损阳之化源,导致阳损阴竭之果㊂干姜其性辛温属阳,人参其味甘寒归阴,两者相伍为用,阴阳同调,实达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之功,以期充阳之能㊂‘伤寒杂病论“记载有20首方剂应用到干姜人参,其中有17首方剂以干姜人参为主药(见表2)㊂在上述组方中,如茯苓四逆汤,生姜泻心汤等方,其证虽有阳虚而兼水饮之邪,仍加一味人参而增其助阳之功,由此可见,无阴则阳无以化,阴阳互根互助乃是常态㊂证如霍乱病阴阳俱损,变回阳救逆之四逆汤,独加人参一味以滋阴助阳;阳虚中寒,横格中焦,冲逆于上之大建中汤,主以干姜蜀椒大建中阳,佐以人参饴糖滋阴助脾以复中运,脾胃得转,则阳得生化,终达阴中求阳,滋阴化阳,阴阳平和之功㊂除此之外,张景岳独创六味回阳饮,即在干姜等温阳药的基础上加人参㊁熟地等滋阴之药,立意于阴阳互根,则复阳无忧矣㊂678 环球中医药2024年4月第17卷第4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pril2024,Vol.17,No.4表2 ‘伤寒杂病论“中 干姜人参”为主药的相关方剂一览表方名功效证候四逆加人参汤回阳救逆,益气生津吐利过重,阳亡液脱理中丸温中补脾,散寒除湿中焦虚寒,寒湿阻滞人参汤温中补脾,散寒消痞中焦虚寒,气机阻滞大建中汤补益脾胃,散寒温中中焦寒盛,脾阳衰微茯苓四逆汤回阳益阴少阴阳虚,阴液不足通脉四逆汤破阴回阳,通达内外阴盛格阳,里寒外热半夏泻心汤和中降逆,消痞散结寒热错杂,中焦痞塞生姜泻心汤消食和胃,散水消痞寒热错杂,中焦痞塞,兼水饮食滞甘草泻心汤补中和胃消痞寒热错杂,中焦痞塞,脾胃虚甚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苦寒清降,辛温通阳胃热脾寒,寒热相格黄连汤清上温下,和胃降逆上热下寒,腹痛欲呕证‘外台“黄芩汤清热温中,止呕止利寒热错杂,干呕下利桂枝人参汤温中解表脾阳不足,表邪不解乌梅丸清上温下,安蛔止痛寒热错杂,上热下寒证续命汤调营和卫,祛风活血风痱干姜人参半夏丸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中焦虚寒,呕吐不止九痛丸温阳通络,杀虫止痛阴寒虫积,郁闭心阳1.2 通阳法 干姜半夏,温化饮邪以达阳之流通人体之阳气,贵乎在流通,若因邪阻而郁滞时,则可表现为 阳虚”之象,此时,通阳即是扶阳㊂[10]吴鞠通认为, 寒湿者,湿与寒水之气相搏也,盖湿水同类,体本一源,易于相合,最损人之阳气㊂”[11]故通阳法则重以痰饮之生成为眼目,以邪去阳通为根本立脚点㊂脾为生痰之源,干姜半夏可温中燥湿而复脾运,解痰饮生成之机;且半夏有燥湿涤痰之功,二者合用,又可涤祛痰饮有形之质㊂‘伤寒杂病论“记载有13首方剂应用到干姜半夏,其中干姜半夏于12首方剂中作为主药出现(见表3)㊂经分析可知,诸方中运用干姜半夏,一则涤痰化饮以解在标之病理产物郁阻,一则温运脾阳以健在本之中焦脾胃阳虚之源,共奏通达内外之阳,以行阳气温化之能㊂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半夏擅燥脾湿,干姜擅化肺饮,二者配伍,除了能通阳涤痰外,且具有方向性㊂并且,二者化合直接针对性地作用于痰饮生成的因㊁果两方面㊂如治方小青龙汤,以姜夏配伍辛温表药以温阳助表,宣通在上在表之阳气;治方干姜半夏人参丸,则与甘温补虚之药配伍,兼顾本虚之体,通阳而不伤正㊂此外,后世医家亦承张仲景之法,如李东垣组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即以干姜半夏配伍补虚药以治疗太阴虚寒风痰上扰之痰厥头痛;吴又可则以干姜半夏配伍理气药组方半夏藿香汤,治痰饮留于胸膈之症㊂故通阳法的应用,除以干姜半夏配伍以通阳涤痰外,还应视其病因病机之不同,而配伍它药以消息应用之,法虽千万,但终以祛有形之实邪,复阳气之流通为宗旨㊂1.3 密阳法 干姜桂枝,温通内外以资阳气之密固阳气的密固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阴阳平衡,其不但具有抵御外邪侵袭人体肌表之能,亦具温养㊁推动与促进脏腑正常生理功能的作用㊂若阳气失密,则百病由生,一则表现为在外的阳虚之所,失于卫护,则易被邪扰;二则表现为在内的五脏六腑,失于固护,则易于中邪㊂即‘内经“载: 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阴平阳密,精神乃治㊂”[6]‘神农本草经读“载, 干姜为脏寒之要药也㊂”[11]且干姜除善温在内之脏腑外,亦具辛散之力,功可助表驱邪㊂故徐灵胎提出: 干姜气味俱厚,散而能守,夫散不全散,守不全守,故能旋转于经络脏腑之间,驱寒散湿,和通血气㊂”[12]桂枝除善解在表之邪贼外,犹备助火之能,功可温通表里㊂张锡纯言, 桂枝宣通表散之力,旋转于表里之间,能和营卫㊁暖肌肉㊁活血脉,俾风寒自解,麻痹自开,其功用在于半散半补之间也㊂”[6]故二药通用,则善温通表里,以资内外阳气之密固㊂‘伤寒杂病论“记载有13首方剂应用到干姜桂枝,其中干姜桂枝于7首方剂中作为主药出现(见表4)㊂据上表分析,桂枝干姜的运用,虽总以密阳为眼目,但仍以表里邪气轻重缓急之变化,而消息应用之㊂如太阳病,外证未解,数下而致里虚,此则由表阳失密,无力抗邪而导致邪气内馅,主方以桂枝人参汤,方用桂枝干姜密卫阳以解表,驱表邪而防内陷㊂病厥阴脏寒,刻下则因里阳失密,无力温煦而致病,主方以乌梅丸,干姜佐桂枝通达之力,载药游行于脏腑经脉之中,无所不至,共奏辛温密阳,祛寒助内之功;病半表半里之黄连汤,桂枝干姜同用以和其上下表里,桂枝辛以散之,助其表阳,干姜辣以开之,助其里阳,共奏中调之治㊂1.4 潜阳法 干姜附子,破阴救逆以潜下焦之元阳疾病见亡阳证之时,阴气盛于内,迫阳于外,单纯的温补之药难以起效,必籍大辛大热之品潜龙归巢,破阴以回阳㊂潜阳法的运用,在历代医家之中均有体现,皆不离姜附二药㊂此源于干姜其性辛热温中而善守,故而在温补后天之中,并环球中医药2024年4月第17卷第4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pril2024,Vol.17,No.4679防虚阳外越之患㊂附子其性辛温大热,通十二经而善走,故在回阳救逆之中,兼顾心肾元阳大虚之机㊂故二药合用,一守一走,旨在以先后天互资,大温心脾肾三脏之阳,而开辟群阴,迎阳归舍㊂故‘本经逢源“载, 干姜禀阳气之正,用治里寒止而不移,非若附子行而不守也㊂”[13]‘伤寒杂病论“记载13首方剂应用于干姜附子之配伍(见表5)㊂表3 ‘伤寒杂病论“中 干姜半夏”为主药的相关方剂一览表方名功效证候小青龙汤辛温解表,温化水饮风寒束表,水饮内停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调达枢机邪犯少阳,胆火内郁厚朴麻黄汤清肺祛寒,化饮止咳寒饮化热之咳喘小青龙加石膏汤清热散寒,温化寒饮外寒内饮,饮邪化热苓甘五味姜辛夏汤温化痰饮,降逆止冲支饮内盛上逆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温化寒饮,宣肺利水寒饮郁肺水溢证苓甘五味姜辛夏大黄汤温化水饮,清降胃热水饮兼夹胃热半夏干姜散温中散寒,降逆止呕胃寒气逆‘外台“黄芩汤清热温中,止呕止利寒热错杂,干呕下利干姜人参半夏丸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中焦虚寒,呕吐不止半夏泻心汤和中降逆,消痞散结寒热错杂,中焦痞塞生姜泻心汤消食和胃,散水消痞寒热错杂,中焦痞塞,兼水饮食滞甘草泻心汤补中和胃消痞寒热错杂,中焦痞塞,脾胃虚甚黄连汤清上温下,和胃降逆上热下寒,腹痛欲呕证表4 ‘伤寒杂病论“中 干姜桂枝”为主药的相关方剂一览表方名功效证候桂枝人参汤温中解表脾阳不足,表邪不解柴胡桂枝干姜汤和解少阳,温化水饮少阳枢机不利,水饮内结小青龙汤辛温解表,温化水饮风寒束表,水饮内停黄连汤清上温下,和胃降逆上热下寒,腹痛欲呕证乌梅丸清上温下,安蛔止痛寒热错杂,上热下寒证续命汤调营和卫,祛风活血风痱风引汤清热祛风,镇惊止痫风热癫痫小青龙加石膏汤清热散寒,温化寒饮外寒内饮,饮邪化热‘外台“黄芩汤清热温中,止呕止利寒热错杂,干呕下利表5 ‘伤寒杂病论“中 干姜附子”相关方剂㊁功效㊁证候总结方名功效证候四逆汤温肾回阳心肾阳衰寒厥干姜附子汤回阳救逆阳气暴虚,阴寒内盛茯苓四逆汤回阳益阴少阴阳虚,阴液不足白通汤破阴回阳,宣通上下阴寒内盛,格阳于上白通加猪胆汁汤破阴回阳,宣通上下阳脱阴竭,寒热格拒通脉四逆汤破阴回阳,通达内外阴盛格阳,里寒外热四逆加人参汤回阳救逆,益气生津吐利过重,阳亡液脱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回阳救逆,益阴和阳吐利过重,阳亡阴竭真武汤温阳利水肾阳虚弱,水邪泛溢乌梅丸清上温下,安蛔止痛寒热错杂,上热下寒证乌头赤石脂丸温阳逐寒,止痛救逆阳气衰微,阴寒痼结九痛丸温阳通络,杀虫止痛阴寒虫积,郁闭心阳理中丸温中补脾,散寒除湿中焦虚寒,寒湿阻滞680 环球中医药2024年4月第17卷第4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pril2024,Vol.17,No.4 由上表可见,干姜附子配伍多用于阳气极度虚衰而外脱之亡阳证㊂究其原因,以中焦脾土生化万物,脾土实能阴阳相抱,脾土安则可交通心肾,阴阳水火方得既济,以达力挽狂澜之势㊂如由太阳病误下误汗后亡阳,转属少阴之干姜附子汤,以纯辛纯热之药走窜阴经,驱阴散霾而速复涣散之阳;下焦阳虚,下利清谷,三阴厥逆之四逆汤,温经救阳,补火而统群阴;元阳欲脱,阴盛于内,格阳于外之通脉四逆汤,壮元阳以通达内外,招在外之元阳于内;元阳欲脱,阴盛于下,格阳于上之白通汤,潜真龙以敛格上之阳㊂由于干姜附子配伍运用,对于归潜下焦元阳之良效,故亦成为了各派应用潜阳法时的基本药对㊂其中,张锡纯在干姜附子的基础上加芍药合用,以取收浮越之元阳下降之意;吴佩衡以姜附同肉桂相须为用,巧取引火归原之意;李可创破格救心汤,即以干姜附子同山萸肉㊁龙骨㊁磁石,以达收敛元阳之功㊂此外,日本汉方医家远田裕正亦指出,通过干姜㊁附子组合的方剂,能够恢复肾脏的排水反应,此即破阴潜阳,复坎中之元阳意㊂1.5 复阳法 干姜黄连,寒热并用以复阳位之乱‘说文“载: 复,往来也㊂”阳虚之病理状态除上述诸多证型外,亦存在寒热错杂之证㊂此终责以中焦枢转失其常度,致阳气温通之能失司,气机郁滞则寒热生,从而呈现出阳气的假性亢进与真性虚损共见的表现㊂ 若中焦气机受阻而致阳气失其流通往来之能,则会引发气血津液化生㊁运行失司,致使脏腑功能减退或亢进,而现见寒热错杂之证㊂”[14]由于阴阳此时已呈对立之势,气机升降已乱,故而于遣方用药中,正合‘素问㊃阴阳应象大论篇“所载 辛甘发散为阳㊁酸苦涌泄为阴”中药性味阴阳属性之理㊂故当以苦寒之药令阳气得降,辛热之药使阴津得升,辛开苦降则中焦得以斡旋,阳气流通往复㊂‘伤寒杂病论“记载10首方剂应用于干姜黄连相配伍,其中干姜黄连于7首方剂中作为主药出现(见表6)㊂表6 ‘伤寒杂病论“中 干姜黄连”为主药的相关方剂一览表方名功效证候半夏泻心汤和中降逆,消痞散结寒热错杂,中焦痞塞生姜泻心汤消食和胃,散水消痞寒热错杂,中焦痞塞,兼水饮食滞甘草泻心汤补中和胃消痞寒热错杂,中焦痞塞,脾胃虚甚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调达枢机邪犯少阳,胆火内郁柴胡桂枝干姜汤和解少阳,温化水饮少阳枢机不利,水饮内结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苦寒清降,辛温通阳胃热脾寒,寒热相格‘外台“黄芩汤清热温中,止呕止利寒热错杂,干呕下利 由此可见,干姜黄连配伍应用,可达寒热并用之功,而复阳气之流通,对于寒热错杂证具有较好的疗效㊂证如少阳病柴胡汤证误下伤阳,胃阳亢于上而成呕,脾阴虚于下而成痞,故以半夏泻心汤交通上下之阴阳,以黄连降胃阳㊁干姜启脾阴,共奏平调寒热㊁复阳正位之功㊂究其本缘,则是由干姜其味辛,温性可暖其在下之藏寒;黄连其味苦,寒性能彻在上之邪热,二者辛开苦降,达寒热并治之功,得阳气复位之效㊂寒热错杂证,虽失于中焦,但表现在外的病症却甚为繁杂且多为痼疾㊂除脾胃系统疾病外,现代临床研究表明,干姜 黄连的配伍应用,对于针对脾虚胃热型糖尿病,促进线粒体产热功能,减轻胰岛素抵抗具用良好的作用[15⁃18];此外,亦有研究表明,干姜 黄连提取物,在抑制肿瘤细胞生长㊁增殖㊁迁移侵袭㊁及诱导凋亡上,具有良好的效果[19⁃22]㊂其相关组方也在肿瘤的抗治,应对化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等方面,展现出了突出效果[23]㊂2 干姜量效变化与温阳的关系2.1 干姜煎煮时间与温阳的相关性干姜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其主要成分为干姜挥发油中的乙酸香叶酯,据现代研究表明,该成分随炮制火候的增加而降低[24],据考证,东汉计量1升约等于现量200mL[25],研究表明,煎煮200mL水至蒸发完毕约需要15分钟㊂[26]‘伤寒杂病论“中,随方剂以及发挥目的不同,含有干姜的方剂煎煮时间亦不同,以四逆汤类方为代表以破阴救逆为目的主要用于亡阳证㊁戴阳证的方剂煎煮水量多为1.8升至2升不等,约煎药27~30分钟㊂而以干姜治疗阳虚轻证或其他病证时,则煎煮水量增加为7升至4升不等,约煎药15~60分钟㊂如柴胡桂枝干姜汤,以水一斗二升煎至六升,去滓再煎至三升;干姜芩连人参汤,以水六升煎至二升;半夏泻心汤,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至三升㊂可见,干姜的煎煮时间与其温阳之效呈现负相关关系㊂2.2 干姜不同药量与治疗除此之外,干姜的用量亦随功用之不同而各异,其在‘伤寒杂病论“中最大用量为十两,出现在方剂乌梅丸中,但由于其为丸剂,故分量后用量并不是过大;其最小用量为六铢,出现在麻黄升麻汤,此为伤寒坏证,诸法共俱,寒热互见,阴阳上下皆伤,故组方大而用量小㊂除此之外,其用量多为一两至三两不等㊂值得注意的是㊂其用于危重亡阳证如上述之四逆汤类方时,多取一两半至三两,此干姜味辛,则以散之,多用则耗散元气,取 少火生气”之意;其治疗里虚寒证或兼内有寒饮者,多取三两,如半夏泻心汤㊁桂枝人参汤㊁干姜芩连人参汤㊁小青龙汤等;其治疗中虚内寒或阳虚导致的下利,多用二两,如甘草干姜汤㊁栀子干姜汤㊁柴胡桂枝干姜汤等㊂3 结语纵观‘伤寒杂病论“全书,张仲景临证运用干姜,以其气味俱厚,散而能守为核心眼目,兼与他药相配,温旋周身㊂点。
扶阳名医:各家用附子精辟经验大荟萃!郑钦安附子运用: 桂附干姜,纯是一团烈火,火旺则阴自消,如日烈而片云无。
况桂附二物,力能补坎离中之阳,其性刚烈至极,足消僭上之阴气。
阴气消尽,太空为之朗廓. 病虽舌见黄苔,无论干黄色、润黄色、老黄色、黑黄色,并未见口渴饮冷,烦躁恶热,便闭等情,切不可便谓火旺热极,当于阳虚真气不上升处理会。
综合郑氏书中阴证的依据,约有以下13点:1.少神或无神。
2.喜卧懒言,四肢困乏无力,或踡卧恶寒,两足常冷。
3.不耐劳烦,小劳则汗出。
4.咯痰清稀或呕吐清冷痰涎、清水或清涕自流。
5.语声低弱。
6.唇色青淡或青黑。
7.痛喜揉按。
8.满口津液,不思茶水,间有渴者,即饮也只喜热饮。
9.女子白带清淡而冷,不臭不黏。
10.饮食减少,喜食辛辣煎炒极热之品,冷物全然不受。
11.小便清长,大便通利。
12.面白舌淡,即苔色黄也定多润滑。
13.脉微或浮大而空。
扼要地说,突出在一个“神”字,凡是“起居、动静、言语、脉息、面色,一切无神”,即是阳气虚衰的阴证。
祝味菊附子运用:附子╬羚羊角------羚羊角治腦,附子強心,體虛而有腦症狀者最宜。
古方資壽解語湯有之.附子╬石膏------治高熱屢效。
二藥一以制亢制炎而解熱,一以強心扶陽而固本。
附子╬大黃------治阿米巴痢疾其功甚偉. 阿米巴痢疾雖用芍藥湯最驗,但必須與附子、熟大黃共用,效力方著.以二藥治風疹塊,尤有特效.附子╬小柴胡湯、柴胡桂枝湯------寒熱往來與瘧疾.附子╬柴胡當歸芍藥三棱莪術------治疗肝腫大脅肋脹滿,可使肝腫逐漸消失。
附子╬柴胡、控涎丹------治胸膜炎。
附子╬瓜蔞薤白------治風濕性心臟病。
附子╬活磁石生龙齿生牡蛎------(一般用附子15g,磁石50g,生龙齿和生牡蛎各用50g),如此温阳与潜阳配伍,可以监制附子辛燥升浮之弊. 治咯血、失眠、心悸、怔忡、遺精、夢交甚驗。
附子╬酸枣仁、朱茯神------取其温阳和营,使温而不燥。
干姜的临床应用及药理研究进展
周静;杨卫平
【期刊名称】《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年(卷),期】2011(32)2
【摘要】@@ 干姜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茎,主产于四川的犍为、沐川,贵州的长顺、兴仁等地,广东、广西、湖南等地也产.尤以四川犍为产品最佳,称为"犍干姜",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总页数】3页(P70-72)
【作者】周静;杨卫平
【作者单位】贵阳中医学院,贵州贵阳,550002;贵阳中医学院,贵州贵阳,550002【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5.5
【相关文献】
1.干姜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2.附子与干姜配伍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3.干姜的化学、药理研究进展
4.附子配伍干姜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5.干姜的化学、药理及临床应用特点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干姜附子汤预防心动过缓的实验观察李亚萍;张明昊【摘要】目的探讨干姜附子汤预防心动过缓的作用.方法将家兔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干姜附子组和阿托品对照组,每组10只.然后用乙酰胆碱制备家兔心动过缓模型,并用BL-420F系统记录各组家兔的心率及心率减慢持续时间.结果干姜附子汤可明显加快乙酰胆碱诱发心动过缓家兔的心率,并显著缩短心率降低的持续时间.结论附子汤能够对抗药物诱发的心动过缓作用,这与其温通心阳的作用一致,并表明干姜附子汤对心动过缓动物模型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6(031)007【总页数】3页(P944-946)【关键词】干姜附子汤;心动过缓;心率【作者】李亚萍;张明昊【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市中医院药学部(郑州 450007);河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郑州 450046)【正文语种】中文【实验研究】干姜附子汤出自东汉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太阳病》,由干姜和附子配伍组成,是温通心阳最常用的药对[1]。
方中附子为纯阳之品,辛热有毒,具有回阳救逆、助阳补火、散寒止痛的功效;干姜辛热无毒,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的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干姜、附子均能扩张血管,升高血压,并具有兴奋中枢、兴奋胃肠、促进胃肠蠕动等温通作用[2],在临床急症、重症的治疗中应用广泛。
但干姜附子汤能否用于心动过缓的预防,目前尚未见报道。
为讨论此问题,本实验采用药物诱发家兔建立心动过缓模型,观察干姜附子汤对心动过缓家兔心率的影响,探讨其温通心阳的作用机理。
心动过缓属于缓慢性心率失常的一种,具体表现为心脏搏动异常变慢,是中西医公认的危险症候。
该种病名并未在中医学中出现,但有类似的文献记载和描述,应该属于中医经典古籍中“心悸”“怔忡”及“胸痹”的范畴。
中医认为,阴不胜阳则脉来太过,阳不胜阴则脉来不及,而心动过缓是心脏经气逆乱、气虚不及的具体表现。
阴阳偏胜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胆碱能或肾上腺素能系统的失调,这种失调可以影响到心率,而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失调、劳倦太过均是发生心悸怔忡的主要原因。
附子与干姜配伍前后乌头碱煎出量测定
黄齐慧;成明建;宋文霞
【期刊名称】《黑龙江医药》
【年(卷),期】2004(17)5
【摘要】目的:考察附子与干姜配伍前后主要化学成份乌头碱煎出量的变化,探讨两药配伍使用增效作用的机理.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附子与干姜配伍合煎,乌头碱的煎出量增加.结论:附子、干姜配伍前后有效成份煎出量的变化为两药配伍提供科学的依据.
【总页数】2页(P326-327)
【作者】黄齐慧;成明建;宋文霞
【作者单位】广东云浮市人民医院,527300;广东云浮市人民医院,527300;广东云浮市人民医院,527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
【相关文献】
1.附子与甘草、干姜配伍使用后乌头碱含量的变化研究 [J], 李佰玲
2.附子与干姜、甘草配伍使用后乌头碱含量的变化研究 [J], 黄爱萍
3.附子与干姜、甘草配伍使用后乌头碱含量的变化研究 [J], 吕立勋;赵琳琳;李小娜
4.附子与干姜、甘草配伍乌头碱含量的变化 [J], 刘永新
5.附子单煎以及与浙贝母合煎后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等有毒成分的含量变化研究 [J], 边宝林;司南;王宏洁;杨健;何希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