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姜附子汤类方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11
干姜附子汤让阳回头一、小便能恢复正常,病必自愈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
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病人有便秘,长期便秘,你用攻下的药,把胃里面,小肠,十二指肠,大肠东西全部清出来。
攻下以后,你又给他发汗,用桂枝汤或麻黄汤,结果发汗以后,他小便不利,因为汗尿同源,代表津液伤到了。
这里所说的小便不利,不是只膀胱结石或者肾结石,或者尿道炎。
他小便并不痛,也没有血,就是小便不多,很少。
像这种,因为攻坚发汗津液没了,病不代表很危险,不需要治疗他,让他自己好起来,津液慢慢恢复后,小便顺利了,病就好了。
二、攻下发表后怕冷,是因为内外虚弱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
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如果没有按照先表后里的顺序,反而是先攻下,后发汗,必然会造成怕冷,脉细微的现象。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身体内外都虚。
张仲景没有用阴虚阳虚,他不赞成滋阴,补阴,就是内外俱虚。
三、攻下,发汗后烦躁为阳虚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哎,不渴,无表证,脉沉细,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前面两条,张仲景并没特别提出要怎么治疗。
本条辨就不一样了,遇到这种情况,就要开处方了。
病人最怕出现烦躁,动来动去,心里不得安宁,晚上睡不着。
现在呢,不呕,说明胃里面没有问题;不渴,说明没有表证;脉沉细,身无大热,代表阳虚了。
阳虚的时候,晚上很正常,白天会出现症状。
这时候用干姜附子汤。
四、救逆回阳方干姜附子汤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此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干姜不要真的开一两,差不多两钱就够了,生附子也是两钱,生附子用的时候用棉布包起来,因为里面有纤维,如果你把黑的皮刮掉,只用里面的肉,那不需要包。
干姜温中,主要是温肺。
生附子,温心阳,心脏力量不够时,用生附子,命门火衰的时候也用生附子。
如果肾脏的阳不够了,用炮附子。
干姜附子汤一下去,阳会回头,阳回来以后,阴会慢慢自己回来,所以张仲景只用干姜附子两味药,不会加很多。
伤寒学堂——干姜附子汤作者:李超《伤寒论》六一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神农本草经》药解干姜:辛温。
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生川谷。
附子:味辛温。
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温,踒,躄拘挛,脚痛,不能行步。
生山谷。
参照条文《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大论篇第三》:“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伤寒论》二六九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燥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伤寒论》二三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伤寒论》二九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
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于姜汤与之,以复其阳。
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
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
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六零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
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伤寒论》六一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
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伤寒论》六九发汗,若下之,病人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见贤思齐,前贤注释:黄元御:汗下亡阳,土败水侮,微阳拔根,不得下秘,故昼日烦躁不得眠。
夜而阳气归根,是以安静。
温气脱泻,乙木郁陷,故脉象沈(沉)微而身无大热。
干姜附子汤,干姜温中以回脾胃之阳,附子温下以复肝肾之阳也。
尤在泾:大法昼静夜剧病在肾阴,夜静昼剧.病在胃阳。
汗下之后,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者,邪未尽而阳已虚,昼日阳虚欲复,而与邪争,则烦躁不得眠,夜而阴旺阳虚,不能与邪争,则反安静也。
不呕不渴,里无热也,身无大热,表无热也,而又无头痛恶寒之表证,其脉又不浮而沉,不洪而微,其为阳气衰少无疑,故当与干姜、附子以助阳虚而逐残阴也。
经方剂量024:干姜附子汤:阴寒内盛之烦躁、咽痛、出血、胃痛干姜附子汤之组成及用量干姜附子汤从用药来说,用的是十二大元帅药。
以药测证,此方应是回阳救逆之方,用于肾阳虚衰之证。
此方之用药组成、用量及煎服方法如下: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干姜附子汤推荐量:原方原量:干姜15,附子15。
常规标准量:干姜3,附子3。
附子经方中医程医生说明:1.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二书,此条仅见于伤寒论第61条,原文为: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2.很显然,此条之证,是由于汗下之误治所致。
虽然下之能虚其里,但从文中来看,不呕,说明无太阴病。
再从不渴来看,说明无阳明病。
所以,说明里部正常。
虽然汗之能虚其表,但从文中来看,无表证,身无大热者,说明表部正常。
排除了表部与里部,则此证在半表半里。
3.病既然在半表半表,那么是少阳病呢,还是少阴病呢?从脉像来看,脉沉微,应是半表半里部的阴性病——少阴病。
这从此方用药也能看的出来。
4.此方证用词,最使人不解者,为“昼日烦躁不得眠”中的“不得眠”一词。
白天是不应该睡眠的。
如果说你大白天的你不睡觉,你有病,你能接受吗?如果说昼日烦躁还可以理解。
5.如何理解白天烦躁呢?从以上分析可知,此证为阴症。
白天阳气旺盛,能与阴气相争,所以烦躁。
晚上则阳气衰,无力与阴气相争,所以安静。
6.虽然此方用药为十二大元帅药之二,但从历代诸家注伤寒论诸书中,几乎没有记载运用此方之医案者。
7.娄绍昆老师介绍过一例病案,其用方根据之大意即是根据“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
也就是根据病人的症状是白天重,晚上轻。
8.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的疾病,如果白天重,晚上轻,都可以用干姜附子汤呢?(此处已添加医疗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茵陈附子干姜汤茵陈附子干姜汤(温阳化湿法)元·罗天益《卫生宝鉴》附子炮,去皮脐,三钱干姜炮,二钱茵陈一钱二分白术四分草豆蔻面裹煨,一钱白茯苓去皮,三分枳实麸炒半夏汤泡七次泽泻各半钱陈皮三分,去白上×咀。
为一服,水一盏半,加生姜五片,煎至一盏,去滓凉服,不拘时候。
【主治】因凉药过剂,变为阴证,身自俱黄,四肢皮肤冷,心下痞硬,眼涩不欲开,自利倦卧。
【方论选萃】元·罗天益:经云: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以淡渗之,以苦燥之。
附子、予姜辛甘大热,散其中寒,故以为主;半夏、草蔻辛热,白术、陈皮苦甘温,健脾燥湿,故以为臣;生姜辛温以散之,泽泻甘平以渗之,枳苦微寒泄其痞满,茵陈苦微寒,其气轻浮,佐以姜、附,能祛肤膜间寒湿而退其黄,故为佐、使也(《卫生宝鉴》)。
近代·程门雪:汗出不畅,又兼小便不利,渴饮水浆,则湿热遏蒸,出路既少,两邪交郁,不得宣泄,故蕴而发黄也。
《伤寒论》曰:“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所谓系在太阴者,即指阴黄而言,以其太阴脾湿盛也。
盖发黄总属湿热交蒸为病;惟阳黄则热盛于湿,阴黄则湿居七八,热仅一二,且其热仍是由湿郁而生,故治以温燥太阴脾湿为主,重湿不重热也。
脾为阴土,湿为阴邪,但化湿利湿而湿仍不化者,非助阳化湿不可;寒湿发黄,原文未出方,王海藏补之曰:“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五苓散;小便利者,术附汤。
”茵陈术附汤,是阴黄主方,五苓散仅为佐使(《书种室歌诀二种》)。
【按语】此茵陈术附汤加味法也。
以治寒湿阴黄者也。
盖太阴湿土,得阳始运。
脾土卑监,湿郁成热,面目皮肤皆黄,其黄色必晦黯枯槁,杳无淖泽。
若黄色鲜明者,则为阳黄也。
阴黄治法,以茵陈术附汤加主方。
茵陈为退黄专药,术、附助阳化湿,以湿为阴邪,非湿不化也。
罗氏加草果、干姜,增其温化之力;二陈之用,在燥湿化痰,以中焦湿郁,妨碍气机之升降耳。
干姜附子汤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干姜附子汤方干姜一两,炮(3g)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10g)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顿服。
本条是治疗太阳阳明并病,本来应该先发汗后泻下,但是顺序错误,用下法之后又发汗,肾阳暴伤,变成了少阴病。
卫阳得不到肾阳的支持,以至于白天烦躁,晚上安静。
卫气能量不足,白天卫气出于人体的表面来保卫人体,所以就会有烦躁感。
晚上卫气回到营分休息反而就没有烦躁现象了。
脉沉微,沉主病在里,微主阳气衰,说明肾阳衰微、阴寒内盛。
身无大热,说明还没有到阴盛格阳,虚阳外越的地步。
这种情况要用干姜附子汤来补足卫气。
和四逆汤、白通汤的鉴别:干姜附子汤相较于四逆汤少了炙甘草,没有炙甘草的缓和作用,热气的能量能更快速、更向外发一点,从少阴填补人体表面的卫气。
和白通汤对比少了葱白,所以没有通阴阳的作用。
所以四逆汤证的患者是阳虚比较严重的慢性病。
而干姜附子汤证的患者偏向于平时身体强壮,经过一时的误治,导致精气虚脱而陷于少阴病。
白通汤证的患者是阴盛阳郁,有戴阳的表现。
和其他疾病的鉴别:不呕,不渴,排除了少阳病和阳明病。
烦躁的鉴别:本条的烦躁比较好鉴别一点,白天烦躁,晚上安静。
回顾一下以前学过的烦躁:阳证的烦躁:栀子豉汤证的烦躁是昼夜差不多,胸骨后有灼热感,影响睡眠。
小柴胡汤证烦躁还有往来寒热、口苦、眩晕等少阳症状。
阳明里实的烦躁,渴而烦,发热,大便干,小便赤,甚至有谵语。
以下内容,请于知识星球阅读。
《伤寒论》——干姜附子汤【原文】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诠释】太阳伤寒,误下伤里阳,复汗伤表阳,过之则表里阳气俱伤,出现白日烦躁不得眠,此浮阳扰神之象也;夜而安静,此但欲寐尔;脉沉微者,乃少阴之脉也。
不呕不渴,身无大热者,是区别于昼日烦躁之非里热实证,又无表证,显然纯属阳虚里寒大证,急服干姜附子汤,挽回欲绝之阳亡急证,生用附子其效可知;斯时,又当伴有畏寒、静卧、神靡、肢厥、脉沉微之阳亡危候。
若烦甚而面赤者,又当加猪胆汁从阴引阳反佐以治之。
【治法】急温回阳。
【方药组成】干姜1两,附子1枚,(生用,去皮,切8片)。
【服法与禁忌】上药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经方方论】本方组成是四逆汤去甘草,方中取干姜温中阳,祛阴寒,生附子温心肾之阳,回复阳气;勿用甘草者,取其效峻急速,况且急煎顿服,速救危亡之阳气,力避阳脱。
药用精专,力峻效宏。
此方若加人参,益气复脉更良。
【经方新用】(1)干姜附子汤加人参15克,北五加皮10克,炙甘草30克,防己10克,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
(2)干姜附子汤加人参18克,麦冬30克,山萸肉30克,炙甘草30克,治疗心源性休克。
(3)干姜附子汤加党参30克,白术20克,草果仁12克(去皮打碎人煎),大腹皮30克,甘遂0.3克(冲服),治疗阴水单腹胀。
(4)干姜附子汤加人参12克,白术15克,甘草12克,更名附子理中汤,治疗脾胃虚寒,脘腹疼痛者。
【经方新用】(1)冲血性心衰是现代医学病名,属中医学中的心阳虚衰证,表现心悸肢厥,面脸虚浮,脉沉微动,风心病值此,瓣膜关闭不全,听诊有双期杂音,一旦心衰,端坐呼吸,唇舌紫绀,颈脉动,胁下硬,按之痛,尿少浮肿,治当温心肾之阳,回复阳气,活血通脉,方取干姜附子汤配人参18克,北五加皮12克,汉防己8克,强心消肿,配丹参20克,桃杏仁各10克,活血宣肺,以平呼吸。
心源性休克,是心衰的并发症,表现汗出淋漓,精神恍惚,气短息促,脉象散大或微细,休克有冷温之分,若频出冷汗,手足厥逆,血压下降,皮肤湿冷,肢端紫绀,脉沉微,是为冷休克,方宜参附救逆汤加乌头9克,先煎调蜜分服。
小议干姜附子汤小议干姜附子汤作者赵春江以干姜附子汤为方名者以历史顺序而言,以仲景《伤寒杂病论》为最早,其方药组成为干姜、生附,全方温阳散寒,回阳救逆,用于治疗阳气将脱。
《千金方》中的同名方药组成为:干姜、附子、桂心、麻黄、川芎。
对比方药组成,可见其方乃仲景方加桂心、麻黄、川芎而成,增强了解表之力,用于治疗心虚寒风,半身不遂,骨节离解,缓弱不收,便利无度,口面喎斜。
《伤寒全生集》中的干姜附子汤方药组成为:干姜、附子、人参、白术、甘草。
在仲景方中加入了参、术、草,加强了健运中焦之功效,全方温中健脾,大有仲景建中之义,本方用于阴症发躁,及发汗或下之后,昼日不眠,夜安静,脉来沉细。
干姜附子汤,史上同名的方剂本文暂未做完全统计,可能远不止于此,但无论是从方剂的流传广度还是临床功效,较为大多数业界人士所公认的仍然首推仲景之方,且不难看出,后世之方或多或少对仲景之方有一些借鉴。
1汤证及方义1.1汤证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参考《素》《难》,集伊尹《汤液经法》著成《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于《伤寒论》第61条提到干姜附子汤:“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下法伤里阳,发汗伤表阳,内外俱虚,昼日阳气用事,虚弱之阳得阳气之助虚阳外浮,烦躁不得眠;夜晚阴气用事,虚损之阳不敌强阴,反而安静。
不呕不渴,是无里证,阳虚气不上冲故不呕,阳虚不用水,故不渴。
脉沉微是阳气将脱之脉,阳虚则寒,故身无大热。
通读条文不难看出,此证实乃坏病。
因为医者辨证不明,失治误治导致阳气将脱,不急以回阳救逆,恐阳气去而不返。
故清代医家王子接在其《绛血园古方选注》论干姜附子汤:“救太阳坏病转属少阴者,由于下后复汗,一误再误,而亡其阳,致阴躁而见于昼日,是阳亡在顷刻矣”。
?诚如清·吕震名在《伤寒寻源》中说:“按下后则阴气盛而阳已虚,复发汗以散其阳.则虚阳扰乱,故昼日烦躁不得眠也,夜而安静,非吉兆也,止以入夜纯阴用事,而衰阳欲躁扰不能也,此法不用甘草,较四逆汤尤峻,取其直破阴霾,复还阳气,必审无呕渴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则烦躁的为虚阳扰乱之烦躁,乃可主以此方而不至误用也”。
中医名方:干姜附子汤,温阳散寒,回阳救逆!以干姜附子汤为方名者以历史顺序而言,以仲景《伤寒杂病论》为最早,其方药组成为干姜、生附,全方温阳散寒,回阳救逆,用于治疗阳气将脱。
《千金方》中的同名方药组成为:干姜、附子、桂心、麻黄、川芎。
对比方药组成,可见其方乃仲景方加桂心、麻黄、川芎而成,增强了解表之力,用于治疗心虚寒风,半身不遂,骨节离解,缓弱不收,便利无度,口面喎斜。
《伤寒全生集》中的干姜附子汤方药组成为:干姜、附子、人参、白术、甘草。
在仲景方中加入了参、术、草,加强了健运中焦之功效,全方温中健脾,大有仲景建中之义,本方用于阴症发躁,及发汗或下之后,昼日不眠,夜安静,脉来沉细。
干姜附子汤,史上同名的方剂本文暂未做完全统计,可能远不止于此,但无论是从方剂的流传广度还是临床功效,较为大多数业界人士所公认的仍然首推仲景之方,且不难看出,后世之方或多或少对仲景之方有一些借鉴。
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参考《素》《难》,集伊尹《汤液经法》著成《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于《伤寒论》第61条提到干姜附子汤:“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下法伤里阳,发汗伤表阳,内外俱虚,昼日阳气用事,虚弱之阳得阳气之助虚阳外浮,烦躁不得眠;夜晚阴气用事,虚损之阳不敌强阴,反而安静。
不呕不渴,是无里证,阳虚气不上冲故不呕,阳虚不用水,故不渴。
脉沉微是阳气将脱之脉,阳虚则寒,故身无大热。
通读条文不难看出,此证实乃坏病。
因为医者辨证不明,失治误治导致阳气将脱,不急以回阳救逆,恐阳气去而不返。
故清代医家王子接在其《绛血园古方选注》论干姜附子汤:“救太阳坏病转属少阴者,由于下后复汗,一误再误,而亡其阳,致阴躁而见于昼日,是阳亡在顷刻矣”。
诚如清·吕震名在《伤寒寻源》中说:“按下后则阴气盛而阳已虚,复发汗以散其阳.则虚阳扰乱,故昼日烦躁不得眠也,夜而安静,非吉兆也,止以入夜纯阴用事,而衰阳欲躁扰不能也,此法不用甘草,较四逆汤尤峻,取其直破阴霾,复还阳气,必审无呕渴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则烦躁的为虚阳扰乱之烦躁,乃可主以此方而不至误用也”。
附子理中汤标准配方附子理中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具有温中散寒、祛风止痛的功效。
它由附子、干姜、人参、大枣等药物组成,是治疗寒症、腹痛、呕吐等症状的良好选择。
下面将详细介绍附子理中汤的标准配方及其功效。
附子理中汤标准配方:1. 附子 6克。
2. 干姜 9克。
3. 人参 6克。
4. 大枣 12枚。
5. 甘草 3克。
以上药物按照比例配制,煎服后具有温中散寒、祛风止痛的功效。
功效:1. 温中散寒,附子理中汤中的附子和干姜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对于脘腹冷痛、呕吐清水、脉沉迟等症状有良好的疗效。
2. 祛风止痛,人参和大枣具有祛风止痛的作用,对于风寒引起的头痛、四肢酸痛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适用症状:1. 脘腹冷痛,脘腹冷痛是中医上常见的症状,多由寒邪侵袭脾胃所致,服用附子理中汤可起到温中散寒的作用,有助于缓解脘腹冷痛的症状。
2. 呕吐清水,呕吐清水多见于胃寒、胃虚等症状,服用附子理中汤可以温中散寒,有助于止呕。
3. 风寒头痛,风寒头痛是指受风寒侵袭而引起的头痛症状,服用附子理中汤可以祛风止痛,有助于缓解头痛症状。
4. 四肢酸痛,四肢酸痛多见于风寒湿邪侵袭,服用附子理中汤可以祛风止痛,有助于缓解四肢酸痛的症状。
总结:附子理中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具有温中散寒、祛风止痛的功效,适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清水、风寒头痛、四肢酸痛等症状。
在使用时应按照标准配方进行配制,严格控制药物用量,以确保疗效和安全。
同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个体化调整,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和药物相互作用。
希望本文能对大家了解附子理中汤的标准配方及其功效有所帮助。
干姜附子汤干姜附子汤【来源】《伤寒论》。
【组成】干姜60克附子5克(生用)【用法】上二味,以水300毫升,煮取100毫升,去滓,顿服。
【主治】伤寒下之后,复发汗。
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竭;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
------------------------------------------------------六六、下之后,复发汗,画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内经】昼是气、夜是血,昼是阳、夜是阴。
如果一个人晚上很好,白天有问题的时候,一定是阳不足。
如果一个人白天很好,晚上有问题的时候,一定是阴不足,所以利用病人的画夜好坏,来断他是阳不足还是阴不足。
下之后,复发汗,这病人被攻下了后又发表,造成病人画日烦躁不得眠,就是阳虚了,阳虚了以后虚热就往上跑,往上冲冲到头部,冲到胸部,冲到头部就是不能睡觉,冲到胸部就烦躁,夜而安静,到了晚上又很好,不呕,代表肠胃没有问题,不渴,津液也没有丧失掉,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就是阳虚掉了而已,干姜附子汤主之,干姜是壮脾阳的,附子是壮肾阳与心阳的,阳不足补阳就好了,不需要用炙甘草来补津液,所以这条辨是完全的阳虚证,阴完全正常没有问题,所以药不必多用。
阴虚者,当救阴。
阴阳两虚者当阴阳两救之。
祇有阳虚、则当救其阳,救阳急不宜缓,以阳主生化,无阳则不化,各组织机能有立绝之危,故本条以「四逆汤」去「甘草」之缓,但取「姜附」之迅烈以救之。
尤在泾曰:「大法昼静夜剧,病在肾阴;夜静昼剧,病在胃阳。
」所以气喘病人如果白天很好,晚上发病,就是阴不足。
【三因方】曰:「干姜附子汤」治中寒,卒然昏倒,或吐逆涎沫,状如中风,手挛搐,口噤,四肢厥逆,或腹燥热。
这时候牙关绷得很紧,用灌的,所以用在急救救逆的时候。
【圣济总録】曰:「附子散」治小儿冻足烂疮,以「附子」二枚,「干姜」二两,捣罗为散,入绵中,如装袜;若有疮腰,即以腊月猪脂涂之。
伤寒论〈干姜附子汤〉第21方干姜附子汤干姜附子汤是治疗伤寒下之后,复发汗等症状的一种药膳。
干姜附子汤主要食材干姜,生附子【来源】《伤寒论》。
【组成】干姜一两,附子(去皮,生用,破八片)一枚【用法】上二味,以水600毫升,煮取200毫升,去滓,顿服。
【主治】伤寒下之后,复发汗。
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
【方义】干姜、附子,皆大辛大热之品,煮后一次服下,意在急救肾阳于暴衰。
不用甘草,是为避其甘缓,影响急救效果。
但药后阳气稍复,则当用四逆汤等巩固疗效。
如果继续用姜、附纯辛温之剂,则恐药力猛烈而短暂,难以使疗效持续,这也是本方只服一次的原因之一。
有人观测干姜附子汤和四逆汤对离体蛙心搏动频率和搏动幅度的影响,干姜附子汤可以迅速地使离体蛙心搏动频率加快,波动幅度增强,但药效持续时间不长,而且随后伴有心力衰竭的现象;用四逆汤后,出现效应的时间明显后延,使蛙心的搏动频率增快、搏动幅度增强的强烈程度都弱于干姜附子汤,但药效持续时间较久,而且随后不伴有心力衰竭的现象。
两方在药物组成上的差别就是前者无炙甘草,后者有炙甘草。
由此可以诠释甘缓药物配人方剂中的作用是:①使整个方剂的作用和缓。
②使全方的药效持续时间延长。
③使全方药物出现效应的时间后延。
④不过多消耗人体的正气,也就是有保护正气的作用。
因此如果证情较急,为了急救,就不要用甘缓的药物,但急救之后的继续治疗,就应当配用甘缓药物,以巩固疗效。
现代临床临床应用本方多有加味,对一般的慢性疾患,很少只用姜、附纯辛热单刀直入的。
临床应用范围与四逆汤一类相同。
[1]《伤寒全生集》卷二:干姜附子汤【处方】干姜、附子、人参、白术、甘草。
【功能主治】阴症发躁,及发汗或下之后,昼日不眠,夜安静,脉来沉细。
【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
【摘录】《伤寒全生集》卷二《千金》卷八:干姜附子汤【处方】干姜8两,附子8两,桂心4两,麻黄4两,芎3两。
【功能主治】心虚寒风,半身不遂,骨节离解,缓弱不收,便利无度,口面斜。
干姜附子汤干姜附子汤(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干姜3g 生附子9g上2味,以水600ml,煮取200ml,去滓,一次服。
(功效)救急回阳。
(主治)主证: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身无大热,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
副证:舌质淡苔薄白,或见面色赤。
(临证加减)1。
腹痛:若但腹中切痛者,本方生姜代干姜。
2.阴盛格阳:身冷,脉沉微,烦躁不饮水,本方加人参以治之。
3.本方合生脉散加车前子、茯苓治心衰水肿。
4。
本方加人参治无根之火。
症见恶热目赤,烦渴引饮,脉七八至,按之则散,此无根之火也。
[李东垣]5.干姜附子汤的临床应用:本方用于治疗心衰水肿、肝硬化腹水、肾炎水肿、感染性休克、低血糖眩星、低血压眩垦、美尼尔氏综合征偏于阳虚型者。
治疗休克及低血压时,常与生脉饮合用,其效更佳。
[伤寒论临床研究.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1983:8616。
本方用生姜代干姜。
治痰冷癖气,胸满短气,呕吐,头痛,饮食不消化,一切虚寒证,并皆治疗,名姜附汤。
千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干姜9g黄芩9g 黄连9g人参9g上4味,以水1200mi,煮取400ml,去滓,分2次温服。
(功效]清上温下,辛开苦降。
(主治)主证:呕吐频作,或食入即吐,下利。
.副证:或胸膈痞闷,舌质淡,苔薄黄,脉虚数。
. (临证加减)1。
本方之剂量:原方四味为各等份。
但在临证应用时,按病情之寒热虚实而异。
如病急,不下利但呕,脉证热重寒轻,则重用黄芩、黄连;如为慢性,又脾虚者,脉证热轻寒重,则重用人参、干姜。
方中黄连不应小于3g,急性胃肠炎者用10~15g.2.患本方证,若汤水不得人口:去干姜,加生姜汁少许,许许呷之,此少变古法,屡验。
3.干姜黄芩人参汤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观察:药用干姜、黄连各9g,黄芩12g,党参30g,砂仁6g,广木香、炙甘草各lOg。
热重于寒干姜减量;寒重于热黄芩、黄连减量。
每El工剂,文火煎3次,取汁400ml,分3次服。
[四川中医,1974,cls,:zs]4.浅谈《伤寒杂病论》中关于呕吐的治疗:《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对呕吐的治疗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创造了一些现在仍然行之有效的方剂。
伤寒论第61条:干姜附子汤证伤寒论第61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干姜附子汤方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本条主要讲阴寒太盛的干姜附子汤证。
本条延续前几条的论述方法,还是从误治开始讨论,即误治损伤阳气太厉害,造成阴寒内盛,真阳虚微的病机,即干姜附子汤证。
从58条开始到本条,共4条,都是讨论误治的!但误治造成的后果严重程度不同,58,59条程度比较轻,不需要治疗就可以自愈,60条就比较严重了,很难自愈了!当然,60条医圣只是讲了一下造成那种表现的原因,没有给出治疗方剂。
本条误治问题更加严重,必须给予治疗,而且属于重症,必须用重剂才行。
既然本条误治后果更严重,用干姜附子汤都可以治愈,那么60条误治后果轻一点的,用干姜附子汤也是可以的!用四逆汤也是可以的!所以医圣在60条没有给出方剂并非没法出方剂,而只是省略而已。
本条的误治和前三条一样,都是先下后汗的治疗顺序错误。
造成的后果还是阴阳两虚,只不过本条患者呈现了明显的阳虚症状。
可见患者原本的体质可能是偏阳虚一点的!但本条后果很严重,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症状!——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
白天感觉心情烦躁,没法入睡,晚上则很安静不烦躁。
历史上很多注家解释说,这是因为患者真阳虚衰,白天因为自然界阳气充足,患者的阳气得到外界阳气的辅助,而勉强与阴寒抗争,争而不胜,故而心烦。
晚上因为真阳无助,无力与阴寒抗争,阴阳休战,故而安静。
不过,我感觉这种解释比较牵强!为什么说他牵强?因为太阳病也是阳气与阴寒相争,如果不能自愈的话也是正气争而不胜,但是为什么太阳病没有烦躁症状呢?正气与邪气抗争不胜而致烦躁的说法,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被后世注家提出,其他情况就没有。
所以我怀疑是一些注家实在无法解释这种机理而杜撰的说法,不足为凭!我自己的解释是这样的——患者之所以会被先下后汗误治,肯定病初既有可下之征,进而推测患者平素就有经络气血不通的问题!先下后汗误治之后阳气损伤,又因经络不通,所以气血不得下行,郁于上焦,所以患者上焦郁热比较重一点!白天患者真阳得天阳之助而趋于旺盛,所以上焦郁热加重,故而心烦。
二十八,干姜附子类方干姜附子汤原文: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伤寒论》(61)原方: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四逆汤原文:1.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
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29)2.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伤寒论》(91)3.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
《伤寒论》(92)4.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225)5.自利不渴,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伤寒论》(277)6.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伤寒论》(323)7.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
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伤寒论》(324)8.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353)9.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354)10.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伤寒论》(372)11.《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文字与此同。
12.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377)13.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388)14.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干姜附子汤建军回到本草学经方====干姜附子汤(第二十三方)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
顿服。
?干姜====味辛温。
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
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生川谷。
附子====味辛温。
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温,踒(御览作痿)。
躄拘挛,脚痛,不能行步。
生山谷。
甘草====味甘平。
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解毒。
久服轻身延年。
生川谷。
这一条,历来注家观点较为一致。
昼日烦,得阳气而烦,犹如小孩打架,找到帮手,咋呼的较凶。
夜而安静,没有帮手,还是老老实实,服软,一点抵抗力都没有了。
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一再强调,没有三阳证,一派阴像。
看了干姜附子,都是温中,并没有温补肾阳心阳脾阳之说,不过后世医家喜欢这样描述,想必也有其道理。
特别是扶阳派对于姜附桂更是见解独到,不敢妄说。
不过甘草干姜汤、干姜附子汤、四逆汤,亲缘太近,区别在哪里呢?以后专门研究一下。
不过从此更加看出经方用药之精炼,绝无庞杂,更是没有甘草和百药之说,什么方子都搞一点甘草,才觉得稳妥!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
自汗出,小便数,再攻表,用甘草干姜汤。
61条:下之后,复发汗29、61的区别在于:是不是经过====下之后。
这两条到底有什么关联?29条吃了干姜附子汤是什么后果?61条吃了甘草干姜汤是什么后果?从直观感觉,29条,丧失津液严重,61条阳气不足为重。
这几条留在以后慢慢消化。
找来一位网友文章,觉得很有见地:我对[伤寒论]干姜附子汤证的理解及注家们的错误原文。
(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顺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証,,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干姜附子汤方:干姜一两,附子一枚(去皮,破八片),右二味,以水三升,去滓顿服,要说干姜附子汤证,就要从干姜附子汤的方解谈起。
《伤寒论》113方——干姜附子汤,典型医案1狂躁——强新民医案老季狂躁半年整经方二味起沉疴季老二,男,52岁,就诊日期:1999年5月9日。
妻子代诉:丈夫得了狂躁症已半年多了,经西医治疗无效,又经当地中医治疗也无效果,特此来找我诊治。
初得时心烦意乱,狂奔,妄言,自称自己是齐天大圣,不食人间烟火食,起早往山上跑,家人紧追,阻挡不住。
不吃饭也不知道从哪来那么大力气,一口气上到大树上,手抓树梢打秋千,树下是几丈高的石崖,一不小心就会有生命危险,家人看到吓得毛骨悚然!有一次老季见院子放有一根木樑,大约有二三百斤重,用双手撸住掂起来,扔到二三米远处,邻居看到很惊讶,认为神灵附身,劝去庙里求神,仍然没有效果。
家人很无奈,四处求医。
望闻问切四诊:病人面色不红赤,舌淡苔薄白,脉沉微,大便不干。
我当时很纳闷,从症状上分析,狂奔、登高、妄言、高呼是一派阳盛之象,符合经文“重阳则狂,重阴则癫”。
但之前中医已用清心泻火、重镇安神治疗无效,难道狂症也有阴证吗?阴证以安静为主,如痴如呆、低头无神、自言自语、状如木偶。
但这些症状并没有出现啊!我的思索陷入困惑,再去四诊合参,面色不红赤,舌淡苔薄白,大便不干燥,脉沉微,这些信息全属阴证表现。
用六经辨证:“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
但见一证便是,取“脉微细”一证,应属于少阴病。
忽然想起《伤寒论》61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这条经文虽然载于太阳病中,是因太阳病误治后,阳气被伤,传入少阴。
故无表证即太阳病,不呕不渴,而无阳明、少阳证。
再次咨询病人家属,得知夜而安静,天一亮,病就犯了往山上跑。
这症状与条文相符,我相信仲景不欺我也!于是开方:干姜20g,制附子20g,5剂,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两次服完。
5月15日复诊,病情稳定,烦躁减轻,药已对症,效不更方。
服至50剂如常人,已停药。
10年后回访,没有复发。
总结《伤寒论》太阳病篇用到干姜和附子的方子在伤寒论中,凡是干姜和附子同用的方子,一般情况下都是为了“回阳救逆”的,它的附子用的是生附子,但是只有一个方子例外,那就是乌梅丸,干姜和附子同用,但是乌梅丸用干姜附子,是为了“温里散寒”,而不是为了“回阳救逆”,所以附子是炮附子。
争议最大的,什么是干姜,我不做判断,大家自己悟吧,个人觉得,哪个效果好,就用哪个。
目前用的干姜有两种炮制方法,一种是泥灰包裹住生姜,慢慢煨干,叫煨姜,一种是把生姜烤干了,叫干姜,如果烤焦了叫炮姜。
另一种说法,就是网上议论非常多的,武当道医张至顺道长的解释,张至顺道长说,到现在为止还有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干姜,干姜实际上是母子姜的母姜,母姜裁到土里,发了芽,等姜芽长大之后,被摘掉了,剩下的母姜块根也变干了,这个才是真正的干姜,而母姜身上长的芽就是生姜,这个生姜烤干了之后也不能被称为干姜。
另外,张至顺道长还说,干姜一共有9个味,有烤姜、煨姜、炮姜、烧姜、姜丝、姜片、纯姜(去皮的姜,姜皮是凉性的)……姜切成片走肺,切成丝走心脏,煨姜是热症时,一定要用寒药,为了不让胃受到寒药的影响,这时候可以用煨姜来保护胃的阳气。
1 桂枝加附子汤证伤寒论20条:太阳病,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解释:首先这是一个汗出太过致阴阳两伤表未解的证治,这里用的是炮附子,温经复阳,固表止汗。
2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伤寒论22条,若微寒,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解释:这里用炮附子,温经扶阳,实际是双补心肾之阳的方剂。
3 小青龙汤证伤寒论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痛,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若噎,去麻黄,加附子一杖。
解释:首先这是一个太阳伤寒兼水饮的证治。
用干姜是来温中的,温的是肺,因为肺里太冷了,所以用干姜。
这个方子同时也用了生姜,生姜温的胃里面的寒。
这点要区别开。
若噎,去麻黄加炮附子,噎就是嗝逆,嗝气,打逆气,这是因为胃里面太冷了,所以要用炮附子的热量来温。
69、脾肾阳虚不寐基础方:干姜附子汤脾肾阳虚不寐是中医学中常见的病症之一,其主要表现为失眠、多梦、心悸、畏寒等症状。
而干姜附子汤作为治疗脾肾阳虚不寐的基础方,具有独特的药物配伍及组成,其中的君臣佐使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干姜附子汤的方剂组成为:干姜、附子、甘草、大枣。
其中,干姜为君药,附子为臣药,甘草和大枣为佐使药。
这些药物的配伍合理,相辅相成,共同发挥了干姜附子汤的疗效。
干姜作为君药,具有温阳散寒的功效,能够温补脾肾阳气,提升体内阳气的活力。
它的性味为辛热,归经为胃经,能够温中止呕,散寒解表,对于脾肾阳虚引起的消化不良、寒冷感觉等症状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附子作为臣药,具有温肾散寒的功效,能够补益肾阳,增强体内阳气的功能。
它的性味为辛温,归经为心、脾、肾经,能够温热中焦,温肾助阳,对于脾肾阳虚引起的心悸、畏寒等症状有很好的疗效。
甘草和大枣作为佐使药,主要起到调和君臣药物之间的关系,增强方剂的药效。
甘草的性味为甘平,归经为脾、肺经,具有和中益气、调和诸药的作用。
大枣的性味为甘平,归经为脾、胃经,具有补脾养胃、调和药性的作用。
干姜附子汤方剂中的君臣佐使药相互配伍,能够协同作用,发挥出更好的疗效。
干姜和附子温补脾肾阳气,甘草和大枣调和君臣药物,提升方剂的整体疗效。
这种药物组合的合理性,使得干姜附子汤在治疗脾肾阳虚不寐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在干姜附子汤的治疗中,其功能作用主要表现为温补脾肾阳气,提升体内阳气的活力。
它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体质,改善脾肾阳虚引起的失眠、多梦、心悸、畏寒等症状。
同时,根据八纲辩证和六经辩证医理,干姜附子汤还可以根据具体的病症进行个体化的调节,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总之,干姜附子汤方剂中的药物君臣佐使的配伍非常重要。
干姜和附子作为君臣药,具有温补脾肾阳气的作用,而甘草和大枣作为佐使药,则能够调和君臣药物之间的关系,增强方剂的整体疗效。
这种合理的药物组合,使得干姜附子汤在治疗脾肾阳虚不寐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并且能够根据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的调节,以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
第十章干姜附子汤类方(转载)一、干姜附子汤方【方剂组成】干姜9克附子(生用)9克【方解】干姜、附子均属温中祛寒药,但干姜偏主寒饮上逆,而附子偏主寒饮下迫,二药合用则温彻上下,因成温中逐寒的重剂。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伤寒论》第61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注解:下之则虚其里,复发汗又虚其表,今其人昼日烦躁,夜而安静,非其虚烦不得眠的栀子豉汤证甚明。
不呕则无关于少阳证,不渴则无关于阳明证。
又无表证,当亦无关于表不解的发烦躁,而脉沉微、身无大热,故肯定为阴寒极虚的烦躁,因以干姜附子汤主之。
按:里阴证而烦躁不宁,多属极虚寒的险恶征候,若待至呕吐、下利、四肢厥逆则往往不治。
三阳证亦均有烦躁,一一详审给以除外,此从侧面辨证的方法。
证候反映较少,不易从正面判定者,常用此法,学者当仔细体会。
【辨证要点】四逆身冷脉沉微者。
二、四逆汤方【方剂组成】炙甘草9克干姜8克附子(生用)6【用法】水煎温服。
强人可酌增姜附量。
【方解】此即甘草干姜与干姜附子汤的合方,故治二方的合并证。
《伤寒论》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
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
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注解:见甘草干姜汤方证。
《伤寒论》第92条: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
注解:病发热,头痛,脉反沉,为少阴病麻黄附子细辛汤证。
若不差,即指服过麻黄附子细辛汤后,若脉沉不解而身疼痛者,此是虚寒在里、血气外郁的证候,故宜四逆汤以救其里。
按:本条所述的身体疼痛,纯由于里气不振、血气外郁所致,已无关于表证,故谓当救其里,宜四逆汤。
《伤寒论》第225条: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注解:脉浮而迟,为表热里寒之应,今下利清谷,为寒极于里虚热外浮可知,故宜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第323条: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注解:脉沉为里虚寒,少阴病见此脉,虽有表证亦宜四逆汤急温其里,缓则吐利厥逆等险恶证候随之而来。
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于呕者,不可吐也,当温注解:见瓜蒂散方。
《伤寒论》第353条: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注解:大汗出,为精气亡于外。
热不去.为邪反留于内。
腹内拘急,津虚并复有寒,四肢疼痛,外邪亦兼血郁,中气沉衰。
因又下利,阳去入阴,故厥逆而恶寒,则宜四逆汤主按:大汗出而热不去,已是精却邪胜之象,又复下利以至厥逆,胃气已极沉衰。
此时虽有表候亦急宜救里,若误与桂枝汤以攻表,则祸变立至。
《伤寒论》第354条: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注解:大汗,大下利均足以亡津液、亡血液,若至血气不充于四末而厥冷者,已虚极陷于阴证,宜以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第372条: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
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注解:见桂枝汤方。
《伤寒论》第377条: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注解:胃虚有寒则呕而脉弱,上虚不能以制下,故小便复利。
身有微热而见厥,更属阴寒内盛,虚阳外浮的恶候,故为难治,亦只宜四逆汤主之。
按:本条所述,乍看似无关于生死大证,实际不然,其关键就在身有微热见厥的“见”字上面,里阴证以至于厥,反有微热见于外,多属残阳欲息的凶候。
以是可知,呕和小便利,亦非一般痰饮水气的为患,大有上越下泄的虚脱情况。
此时惟有以本方温中救里的一策,振起一分胃气,即有一分生机,舍此更无别法。
《伤寒论》第388条: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注解:既吐且利,又复汗出,津液亡失至速,组织枯燥,故四肢拘急,虚极转阴,故四肢厥冷,虽发热恶寒则宜舍表而救里,宜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第389条: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注解: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则津液亡失于上下内外。
下利清谷则寒已甚于里,寒甚于内者,热常浮于外,故内寒外热。
胃阳不振、津液虚竭,故脉微而欲绝,此种情况只有急于温中以滋液,以四逆汤主之。
按:以上二条,均述霍乱的虚脱重证,皆属津液外脱、虚寒内甚的危笃证候,乘其生机未至断灭,急以本方温中救里,胃气一振,则谷气布,津液复,还可望其得生。
【辨证要点】四逆、脉微欲绝里虚寒甚者。
例1孙某,男性,38岁,病历号134809,】964年4月6日初诊。
1961年患无黄疽型肝炎,以后肝功正常,但时有腹胀,右胁及胃脘疼。
先找西医治疗无效,后求中医多方治疗,效也不明显,审其方药多为疏肝理气之类。
近来症状为:腹胀,饭后明显,时胃脘及胁痛,四肢逆冷,晚上常用热水袋焐脚,但半夜常因冷而醒。
检查:肝大一指,质中硬,轻微压痛,心下有振水声。
舌淡苔白,脉沉细。
此属里虚寒甚,为四逆汤方证:炙甘草10克干姜8克制附片15克结果:上药服三剂,四肢冷大减,已不用热水袋焐脚,仍腹胀,上方加枳壳、陈皮、党参随证加减,服三月腹胀消。
例2刘某,女性,50岁,1976年4月23日初诊。
近月来食则昏冒,甚则休克,下肢瘦弱不能站立,静卧少许时可复常。
自觉胃中冷,脉沉细,苔薄白。
此属里虚寒甚,治以温中祛寒,与四逆汤:炙甘草10克干姜10克制附片15克结果:服三剂,诸证已,迄今未再发。
三、通脉四逆汤方【方剂组成】炙甘草9克附子(生用)8克干姜14克(强人可增为18克)【方解】此即四逆汤而增加姜附的用量,故治四逆汤证虚寒更剧者。
《伤寒论》第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注解:此亦少阴太阳的并病,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证属里寒身反不恶寒。
面色赤,证属外热,脉微欲绝为极虚欲脱之证,可知里寒为真寒,外热为虚热,即所谓为无根之火,虚浮上泛者是也。
或以下均属或有或无的客证,不问其有无,宜以通脉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第370条: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注解:下利清谷而厥,为阴寒盛于里,外反有热而汗出,其为虚阳欲脱甚明,故宜通脉四逆汤主之。
【辨证要点】四逆汤证虚寒更甚者。
四、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方克猪胆汁~小勺【用法】先煮通脉四逆汤成,去滓,内猪胆汁和令相得,温服,其脉即来,无猪胆以羊胆代之。
【方解】猪胆汁为一有力的苦味亢奋药,苦人心,当更有作用于心衰。
加于通脉四逆汤,故治通脉四逆汤证沉衰更甚,而脉微欲绝,或脉不出者。
《伤寒论》第390条: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
注解:此承前条“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而言,其意是说,服四逆汤后,虽吐利均止,但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则津液未复,仍续脱汗,且脉微欲绝,心力大衰,故以通脉四逆加猪胆汁主之。
【辨证要点】通脉四逆汤证沉衰更甚,脉微欲绝,或脉不出者。
五、四逆加人参汤方克人参5克【用法】煎服法同四逆汤。
【方解】人参补中益津血,加予四逆汤而治四逆汤证胃气虚衰而津血不足者。
《伤寒论》第385条: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注解:恶寒、脉微而复利,谓霍乱差后,仍恶寒、脉微而又下利也。
利止,指先病霍乱的下利止。
亡血者,谓霍乱、吐利期中,津液耗损过甚,吐利虽止,胃气未复,津血大虚,以是恶寒、脉微并复下利也,因以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按:霍乱吐利剧烈,虚人至甚,吐利虽止,胃气未复津液、血液亡失过多,因而复作上证,即论中所谓“昔是霍乱,今是伤寒者是也”。
《医宗金鉴》谓“利止亡血,如何用大热补药?利止当是利不止。
亡血当是亡阳,”,这不但未识透文义,而不知温中滋液之理。
试看四逆汤和通脉四逆汤各条证治,亦多属胃气沉衰、津血欲竭重证,舍大热补药如四逆汤辈,义何足以振兴其沉衰,而能生津液益血?亡阳即由亡津液所致,不能一见“阳”字,一律简单作热看。
【辨证要点l吐利后,胃气虚衰,脉微弱者。
六、茯苓四逆汤方【方剂组成】茯苓12克人参3克附子(生用)3克炙甘草5克【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于四逆加人参汤又加茯苓,故治四逆加人参汤证,心下悸、烦躁而小便不利者。
《伤寒论》第69条: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注解:由于汗下误施,病仍不解,若陷于里阴证而烦躁者,宜以茯苓四逆汤主之。
按:本条述证殊不详备,临证应本照四逆加人参汤证、和茯苓所主而活用之。
【辨证要点】四逆加人参汤证又见心下悸、烦躁及小便不利者。
【验案】赵某,男性,45岁,1966年3月18日初诊。
于63年发现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现症,时胃脘痛,泛酸,腹胀,欲呕,吐涎沫,心烦,口中和不思饮,小便少,时心悸,苔白根腻,脉沉细弦。
证为中寒停饮,属茯苓四逆汤证:茯苓12克党参10克制附片10克炙甘草6克结果:上药服一剂,胃脘疼减,三剂后诸症明显减轻,继随证调理月余自感无所苦。
七、白通汤方【方剂组成】葱白三茎干姜5克附子(生用)5克【方解】葱白为一辛温发汗药;而有治下利的作用,佐以姜附亦和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同属少阴病的发汗剂。
由于本方有作用于下利,故少阴病下利宜本方,而不用前二方。
此本应列于表证章,为解说方便,因出于此。
《伤寒论》第314条: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注解:既有少阴病的外证,而同时又有下利者,此亦表里合病之属,宜白通汤主之。
按:下利而有表证,现太阳病者,宜葛根汤;现少阴证者,宜白通汤,其理同可互参。
《伤寒论》第315条: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
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注解;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当是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少阴病下利,虽宜白通汤主之,但少阴病脉微者,为亡阳,不可发汗,《伤寒论》有明文(如第285、286条)。
若少阴病下利而脉微者,故不可与白通汤,今误与之,不但利不止,而且更致厥逆无脉、干呕、烦等虚脱恶候,因以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
服药后,若脉暴出者,为烛欲息焰反高的凶兆,主死。
若脉微续而出者,为正气的渐复,故生。
按:历来注家,多以为不是白通汤药有所误,认为阴寒盛极,初服药热反而拒格,以是则利不止,厥逆无脉而千呕烦,宜以热因寒用之法,乃以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
我初读是书亦信其说,但经长期的体验研究乃知其非,今就所见,述之于下,以供参考。
首当讨论一下白通汤究竟是属于那一类的治剂。
葱白为一辛温发汗药,乃众所周知的常识,佐以姜附辛温热药,当更能致汗,此与麻黄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等配伍的大意同,虽主治有所出入,但均属少阴病的发汗剂,这是可以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