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与干姜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89.50 KB
- 文档页数:4
倪海厦《伤寒论》经方使用说明书(打印版)目录一.白虎加人参汤二.白虎汤三.白通加猪胆汁汤四.白通汤五.白头翁汤六.半夏泻心汤七.柴胡桂枝干姜汤八.柴胡桂枝汤九.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十.柴胡加芒硝汤十一.赤石脂禹余粮汤十二.大柴胡汤十三.大承气汤十四.大黄附子细辛汤十五.大黄黄连泻心汤十六.大青龙汤十七.大陷胸汤十八.大陷胸丸十九.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二十.当归抵当汤二十一.四逆汤二十二.抵当丸二十三.茯苓甘草汤二十四.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二十五.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二十六.茯苓四逆汤二十七.附子汤二十八.附子泻心汤二十九.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三十.甘草附子汤三十一.甘草干姜汤三十二.甘草汤三十三.甘草泻心汤三十四.干姜附子汤三十五.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三十六.葛根黄芩黄连汤三十七.葛根加半夏汤三十八.葛根汤三十九.瓜蒂散四十.桂苓甘草龙骨牡蛎汤四十一.桂枝二麻黄一汤四十二.桂枝二越婢一汤四十三.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四十四.桂枝附子汤四十五.桂枝甘草汤四十六.桂枝加大黄汤四十七.桂枝加附子汤四十八.桂枝加葛根汤四十九.桂枝加桂汤五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五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五十二.桂枝加芍药汤五十三.桂枝麻黄各半汤五十四.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五十五.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五十六.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五十七.桂枝去芍药汤五十八.桂枝人参汤五十九.桂枝汤六十.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六十一.黄连汤六十二.黄连阿胶汤六十三.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六十四.黄芩汤六十五.桔梗汤六十六.炙甘草汤六十七.苦酒汤六十八.麻黄附子甘草汤六十九.麻黄附子细辛汤七十.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七十一.麻黄升麻汤七十二.麻黄汤七十三.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七十四.麻子仁丸七十五.牡蛎泽泻散七十六.芍药甘草附子汤七十七.芍药甘草汤七十八.生姜泻心汤七十九.十枣汤八十.四逆散八十一.四逆汤八十二.四逆加人参汤八十三.四物汤八十四.桃核承气汤八十五.桃花汤八十六.调胃承气汤八十七.通脉四逆汤八十八.文蛤散八十九.乌梅丸九十.吴茱萸汤九十一.五苓散九十二.小半夏汤九十三.小柴胡汤九十四.小承气汤九十五.小建中汤九十六.小青龙汤九十七.小陷胸汤九十八.旋覆代赭石汤九十九.茵陈蒿汤一○○.禹余粮丸一○一.真武汤一○二.栀子柏皮汤一○三.栀子豉汤一○四.栀子甘草豉汤一○五.栀子干姜汤一○六.栀子生姜豉汤一○七.枳实栀子豉汤一○八.栀子厚朴汤一○九.猪肤汤一一○.猪苓汤一一一.竹叶石膏汤一.白虎加人参汤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绵裹) 甘草三两粳米六合人参三两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原⽂及译⽂ 以下是店铺编辑为您整理的《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原⽂及译⽂,供您参考,更多国学经典请点击国学频道(https://www./guoxue/)查看。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原⽂ 作者:张仲景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病,欲吐不吐,⼼烦,但欲寐,五六⽇,⾃利⽽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救。
若⼩便⾊⽩者,少阴病形悉具。
⼩便⽩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故令⾊⽩也。
病⼈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复吐利。
少阴病,咳⽽下利谵语者,被⽕⽓劫故也,⼩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不可发汗。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
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少阴病脉紧,⾄七⼋⽇,⾃下利,脉暴微,⼿⾜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
虽烦下利,必⾃愈。
少阴病,下利,若利⾃⽌,恶寒⽽蜷卧,⼿⾜温者,可治。
少阴病,恶寒⽽蜷,时⾃烦,欲去⾐被者可治。
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少阴病欲解时,从⼦⾄寅上。
少阴病,吐利,⼿⾜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
脉不⾄者,灸少阴七壮。
少阴病,⼋九⽇,⼀⾝⼿⾜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也。
少阴病,但厥⽆汗,⽽强发之,必动其⾎,未知从何道出,或从⼝⿐,或从⽬出,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少阴病,恶寒⾝蜷⽽利,⼿⾜逆冷者,不治。
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少阴病,下利⽌⽽头眩,时时⾃冒者死。
少阴病,四逆恶寒⽽⾝蜷,脉不⾄,不烦⽽躁者,死。
少阴病,六七⽇,息⾼者,死。
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欲吐,⾄五六⽇,⾃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黄附⼦细⾟汤主之。
⿇黄附⼦细⾟汤⽅ ⿇黄⼆两(去节,⽢热) 细⾟⼆两(⾟热)附⼦⼀枚(炮,去⽪,破⼋⽚,⾟热) 右三味,以⽔⼀⽃,先煮⿇黄,减⼆升,去上沫,内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升,⽇三服。
浅谈真武汤与半夏泻心汤中的姜真武汤和半夏泻心汤均出自于张仲景的《伤寒论》,是临床常用的两个不同类型的方剂。
不少初学者对两个方剂的组成意义缺乏理解,对两方中“姜”的作用缺乏了解。
为了加深理解,使之不易混淆,下面我就两方的区别要点、生姜和干姜的异同,结合自己学习和运用体会,简要叙述如下。
1 两个方剂的区别要点1.1 方剂组成真武汤由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组成;半夏泻心汤由半夏、黄芩、黄连、干姜、人参、大枣、甘草组成。
虽然方中的药物大不相同,但两方中均用了姜,不同的是:真武汤用的是生姜,半夏泻心汤用的是干姜。
1.2 功用真武汤温阳利水;半夏泻心汤和胃降逆,开结除痞。
两个方剂均能治疗寒湿为患,但真武汤温补肾阳以利水湿;半夏泻心汤和胃开结、平调寒热以除痞症。
1.3 适应证真武汤一是主治肾阳虚衰,水气内停所致的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恶寒腹痛、下利或肢体浮肿、苔白不渴、脉沉等证侯。
正如《伤寒论》316条曰:“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
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二是可治“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伤寒论》82条)。
半夏泻心汤主治心下痞满不痛,或干呕,或呕吐,肠鸣下利,苔薄黄而腻,脉弦数等证。
《伤寒论》154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以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去发热汗出而减。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
但满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并治之条文亦云:“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1.4 组方意义真武汤所用的生姜,既可助附子温阳化气,又能助茯苓、白术温中健脾,为佐使药。
半夏泻心汤中所用的干姜,辛温祛寒,为臣药,与半夏、黄连、黄芩、大枣等诸药相配,寒热并用,辛苦并进,补泻兼施,共奏泻心消痞,补中扶正,调和寒热之功。
倪海厦伤寒论(26-50)⼆六:⽯膏称为⽩虎因为他是⽩⾊的,⿇黄称为青龙,因为他是青⾊的,很多⼈认为⿇黄是发汗⽤的,实际上,在少阴证上也会⽤到⿇黄,桂枝⿇黄这两位药从太阳⼀直⽤到厥阴,所以,⿇黄不⼀定是只有发汗,关键是看你⽤在什么地⽅,当⿇黄与⽯膏配合使⽤的时候,是让阳⽓回收,如果这个桂枝⼆越婢⼀汤,我们不⽤⽯膏,只是桂枝汤加⼀味⿇黄的时候,病⼈吃了以后会发⽣什么样的变化呢?桂枝汤中的桂枝,芍药,⽣姜,炙⽢草,⼤枣,这五味药吃了以后,全⾝的⽔液循环会加速,⾎液循环也会加速,这个时候,我们会流汗,如果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再加⼀味⿇黄,这个时候发汗的功能会更强,如果不⽤桂枝汤,只⽤⼀味⿇黄,吃了以后,不会流汗,但⼈会变得很亢奋,所以,⿇黄必须要与其他药配合使⽤,才会发汗。
桂枝⼆越婢⼀汤中如果没有⽯膏,只是桂枝汤中加了⿇黄,病⼈会⼤发汗,这就是为什么桂枝⼆越婢⼀汤中为什么要加⽯膏的原因,加了⽯膏只会发⼀⼩点微汗,⽯膏会把这个虚热退掉,虚热退掉以后,烦燥就会没有了,所以伤寒论的条辨30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烦燥,脉微弱者,此⽆阳也,不可发汗,桂枝⼆越婢⼀汤主之。
肺在中医的观念⾥⾯是⽩⾊,肺主⽪⽑,⽯膏的颜⾊也是⽩⾊的,⼊肺,他的药性是寒凉的,肺是在胸腔⾥⾯,胸为⼼肺之所,为阳⽓聚集之处,所以我们常会有胸阳之说。
⽯膏表⾯上看起来是寒凉的药,实际上是主管阳之所在,为什么越婢汤能消⽔肿,是因为有⽯膏,阳能够回头。
所以,桂枝汤配上⿇黄和⽯膏以后,病⼈会收敛汗,阳会回头的现象。
在本草⾥⾯,⽯膏除了去热以外,还有去烦,为什么会去烦,我们前⾯讲了肺主魄,主静,病⼈烦燥是因为魄不守,所以,我们前⾯讲了⽤⽩虎汤就可以,因为⽯膏可以让胸阳回头。
所以,不要以为⽯膏只是去热,实际上⽯膏是可以敛阳,当然只是对胸阳,也就是肺。
,在给病⼈发汗的时候,我们要先看看⾆头,很⼲燥的,就不可以发汗。
⾆头的津液就是从肺上⾯来的,所以,中医常会讲肺燥津枯。
干姜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和禁忌干姜的作用与功效有哪些?下面为大家介绍的中药知识是:干姜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功效与作用:1、促进血液循环,服后胃肠有温暖感,即所谓温中散寒;2、健胃止呕;3、反射性兴奋血管运动中枢,通过交感神经兴奋,使血压上升。
辛辣剌激确能使健康人的血压升高。
功能:祛寒温中,回阳。
主治:吐泻腹痛,肢冷脉微,寒饮咳嗽,胃脘冷痛,寒湿痹痛等症。
临床应用:1、用于治疗中焦虚寒(即脾胃虚寒)。
凡有恶心、呕吐或呃逆、口泛清涎,或腹痛、腹泻,舌淡苔白、脉迟缓者(多见于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消化不良),可配党参、白术,方如理中汤。
2、用于温化痰饮。
凡寒咳多痰,呼吸短促(如慢性支气管炎等),多用干姜,并配细辛、五味子等,更可加桂枝,方如温肺化饮汤和苓桂五味姜辛汤,或在理中汤基础上,再加陈皮、茯苓、半夏。
3、用于温经止血,治崩漏、吐血、便血而证属虚寒者。
在妇科尤为多用。
治妇女虚寒崩漏,子宫出血(病程较长,血出瘀黑成块,脉象沉迟者适用),常配附子和其它补气止血药,方如姜附固冲汤。
又可用于经后期血色黑而有小腹痛(由血气虚寒所致),方如姜附四物汤(干姜、附子、川芎、当归、白芍、熟地)。
4、用于回阳救逆,治疗亡阳症。
辅助附子,加强祛寒作用,方如四逆汤。
禁忌及注意事项:1、孕妇慎用。
阴虚内热咽喉疼痛,或多汗者,均不宜用干姜。
2、干姜与生姜比较:干姜善于温中而祛里寒,生姜长于发汗而散外寒。
3、干姜与附子比较:干姜温中散寒,主要作用于肠胃(但亦能促进全身血循环),其效力较强劲而持久,附子大热回阳,强心作用较显著,作用于全身,其力较迅速而不久留。
故前人的经验说:附子走而不守,干姜能走能守。
(按:走即作用部位广泛的意思,守即作用部位较局限但较持久)。
干姜、附子配合能加强回阳救逆、温中散寒止痛的作用。
相得益彰,故前人说:干姜无附子不热,而附子得干姜其毒性亦稍减。
4、干姜对胃有刺激性,故入补剂时常须配甘草、大枣以缓合其刺激性。
《伤寒论》仲景常用药物总结仲景常用药性药证用法!(必保存)一,根据中药五味归类:酸:五味子:敛肺止咳酸枣仁:敛心安神山茱萸:敛精止遗乌梅:安蛔苦:1.苦寒泄热:柴胡:泄胆热黄芩:清心火,泄脾热黄连:清心火,泄胃热黄柏:清心火,退黄栀子:泄心火茵陈:退黄芍药:泄热养营竹叶:清心除烦牡丹:清虚热白头翁:除下重2.破结除满大黄:泻下通便,活血化瘀枳实:破气散结厚朴:降逆除满杏仁:降逆平喘桃仁:活血化瘀射干:除上气葶苈子:泄肺热,除肺痈皂荚:化痰芫花:逐水(《本经》作辛,为是)大戟:逐水甘遂:逐水3.苦以燥湿白术:燥湿健脾苦参:燥湿杀虫4.苦能排脓赤小豆芽:破血化脓败酱草:排脓5.苦极反升瓜蒂:催吐'甘:1.甘以补虚:人参:补元气饴糖:建中甘草:补宗气,解毒,调和诸药小麦:补心气黄芪:补气行气大枣:补脾粳米:补胃地黄:补心阴麦冬:补肺阴阿胶:补血益阴当归:补血麻子仁:养血润肠. 瓜蒌根:生津止渴升麻:解毒2.淡以渗利泽泻:清热利水滑石:清热利湿茯苓:通调水道猪苓:利水薏苡仁:渗湿椒目:利水3.涩以固之:赤石脂:固小肠禹余粮:固大肠灶中黄土:固胃4.重以镇之:代赭石:降胃气龙骨:镇肝魂辛: 1.辛以散邪:麻黄:宣肺气,平喘咳,温表散寒桂枝:温心阳,抑水气,解肌发汗艾叶:行气散寒防己:散水气,消身肿乌头:散寒蜀椒:散寒2.辛以行气:川芎:行血香豆豉:宣气半夏:宣肺气生姜:宣胃气桔梗:利咽瓜蒌实:宽胸散结薤白:通阳散结葱白:通阳止泻葛根:升津液,升清止泻旋复花:行气消痞3.辛以温阳:附子:温肾阳干姜:温脾阳细辛:温肺阳吴茱萸:温肝阳咸: 1.咸以软之:芒硝:软坚通便) 牡蛎:软坚消痞(胆)鳖甲:软坚消癥(肝)2.咸以走血:水蛭:活血化瘀蛰虫:活血化瘀虻虫:活血化瘀。
二、根据药物功效分类:一、桂枝桂枝证,气上冲,汗自出,恶寒风,烦不安,关节疼,受惊恐,心悸动,入寐难,夜多梦,体白瘦,腹薄硬,虚缓脉,用多中。
干姜(《本经》)干姜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
均系栽培。
主产于四川、贵州等地。
原植物广为栽培。
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严寒、怕潮湿、怕强光直射,以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
味辛,性热。
归脾、胃、肾、心、肺经。
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温经止血。
临床用名有干姜、炮姜、姜炭。
【本草汇言】《神农本草经》:味辛,温。
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辟下痢。
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名医别录》:大热,无毒。
主治寒冷腹痛,中恶,霍乱,胀满,风邪诸毒,皮肤间结气,止唾血。
《药性论》:臣。
味苦,辛。
治腰肾中疼冷,冷气,破血去风,通四肢关节,开五脏六腑,去风毒冷痹,夜多小便?干者治嗽,主温中,用秦艽为使?主霍乱不止,腹痛,消涨满冷痢。
治血闭,病人虚而冷,宜加用之。
《日华子本草》:消痰,下气,治转筋,吐泻,腹藏冷,及胃干呕,瘀血补损,止鼻洪,解冷热毒,开胃,消宿食。
《开宝本草》:味辛,温、大热,无毒。
寒冷腹痛,中恶,霍乱,胀满,风邪诸毒,皮肤间结气,止唾血。
疗风下气,止血,宣诸络脉,微汗。
久服令眼暗。
《药类法象》:治沉寒痼冷,肾中无阳,脉气欲绝。
黑附子为引,多用水同煎二物,名姜附汤是也。
亦治中焦有寒。
《药性赋》:生则味辛,炮则味苦。
可升可降,阳也。
其用有二:生则逐寒邪而发表,炮则除胃冷而守中。
《汤液本草》:气热,味大辛。
辛,大热,味薄气厚,阳中之阳也。
辛温,无毒。
《象》云:治沉寒痼冷,肾中无阳,脉气欲绝,黑附子为引,用水煎二物,名姜附汤,亦治中焦有寒。
《心》云:发散寒邪,如多用则耗散元气,辛以散之,是壮火食气故也,须以生甘草缓之。
辛热,散里寒,散阴寒、肺寒,与五味同用,治嗽,以胜寒蛔。
正气虚者散寒,与人参同补药,温胃腹中寒,其平以辛热。
《珍》云:寒淫所胜,以辛散之。
经炮则味苦。
《本草》云: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
寒冷腹痛,中恶霍乱,胀满,风邪诸毒,皮肤间结气,止唾血。
⼲姜的功效与作⽤性热;味⾟;归⼼、脾、胃、肾、肺经。
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
⽤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痰饮咳喘。
功效禁忌阴虚内热、⾎热妄⾏者禁服禁忌⼲姜,⼜名⽼姜⽚等,系⽣姜的宿根挖出后洗净杂质切⽚晒⼲或微⽕烘⼲⽽成。
被中医称为“温中回阳第⼀要药”。
性味⾟,热。
⼊⼼、肺、脾、胃经,善除⾥寒以温脾胃之阳,为温暖中焦之要药,凡阴寒内盛、阳衰欲脱或脾胃虚寒、吐利冷痛之症都可⽤它,因其有温脾阳化寒饮作⽤,⼜可治寒饮犯肺之喘咳、痰多清稀、形寒背冷之症。
⼲姜性热,⾟烈之性较强,长于温脾胃之阳,兼能温肺化痰,临床上常⽤于治疗中焦虚寒、阳衰欲脱与寒饮犯肺喘咳等病。
⾦代名医张元素对⼲姜是这样评价的: “⼲姜⽓薄味厚,半沉半浮,可升可降,阳中之阴也,⼜⽇:⼤⾟⼤热,阳中之阳,其⽤有四,通⼼助阳,⼀也;去脏腑沉寒痼冷,⼆也;发诸经之寒⽓,三也;治感寒腹痛,四也。
”这是对⼲姜的临床应⽤⾔简意赅的总结。
⼲姜的功效【⼲姜的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主脘腹冷痛;呕吐;泄泻,亡阳厥逆;寒饮喘咳;寒湿痹痛。
⼲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
⽤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痰饮喘咳。
《本经》:主胸满咳逆上⽓,温中,⽌⾎,出汗,逐风湿痹,肠潞下痢。
⽣者尤良。
《别录》:治寒冷腹痛,中恶、霍乱、胀满,风邪诸毒,⽪肤间结⽓,⽌唾⾎。
《药性论》:治腰肾中疼冷,冷⽓,破⾎,去风,通四肢关节,开五脏六腑,去风毒冷痹,夜多⼩便。
治嗽,主温中,霍乱不⽌,腹痛,消胀满冷痢,治⾎闭。
病⼈虚⽽冷,宜加⽤之。
《唐本草》:治风,下⽓,⽌⾎,宣诸络脉,微汗。
《⽇华⼦本草》:消痰下⽓,治转筋吐泻,腹藏冷,反胃⼲呕,瘀⾎,扑损,⽌⿐洪,解冷热毒,开胃,消宿⾷。
《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通⼼⽓,助阳,去脏腑沉寒,发诸经之寒⽓,治感寒腹痛。
王好古:主⼼下寒痞,⽬睛久亦。
经炮则温脾燥胃。
《医学⼊门》:炮姜,温脾胃,治⾥寒⽔泄,下痢肠澼,久疟,霍乱;⼼腹冷痛胀满,⽌⿐衄,唾⾎,⾎痢,崩漏。
从《神农本草经》看张仲景对姜的用药规律秦高凤;赵琰;屈会化【摘要】《伤寒杂病论》的组方用药深受《神农本草经》的影响,但《伤寒论》不仅仅是对《神农本草经》用药的继承,更是发展和扩充.姜作为药食同源品应用非常广泛.张仲景善用姜,《伤寒杂病论》所用之姜有生姜、干姜、炮姜之别,但《神农本草经》主要论述干姜的性味和功效,仅以“生者尤良”4字对生姜作了简单说明,尚未对其性味和功能进行详细阐述.故通过解读《神农本草经》中姜的功效主治对张仲景运用姜的规律进行总结,探讨其对《神农本草经》姜记载的继承和发展,并对“生者尤良”进行浅析.%The herbal prescription rule of Treatise on Febrile and Miscellaneous Diseases is influenced by Shen Nong's Materia Medica,Treatise on Febrile and Miscellaneous Diseases was not only inheriting the Shen Nong's Materia Medica,but also developing and extending it.As a medicine and edible ginger,ginger is widelyused..Zhongjing was good at using Ginger,Treatise on Febrile and Miscellaneous Diseases used ginger,dried ginger,baked ginger.But "Shen Nong's herbal classic" the original record is the main taste and efficacy of dry ginger,ginger has yet to taste and function in detail,only with "the living is better" to do the simple instructions.Mainly from the view of Shen Nong's Materia Medica.This article summarized the rules of ginger,and introduce the meaning of "the living is better".【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7(023)010【总页数】3页(P1456-1458)【关键词】干姜;生姜;《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作者】秦高凤;赵琰;屈会化【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 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 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 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1.2《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两书成书年代相近,《伤寒杂病论》的组方用药受到《神农本草经》君臣佐使配伍原则及四气五味药物分类思想的影响[1]。
【一周一方】来自《伤寒论》的五个“泻心汤”《伤寒论》里有著名的五种泻心汤,本文作者将五种泻心汤比较分析,文末有运用举例,便于理解记忆,也很实用。
劝君一睹,必有收获。
五“泻心汤”1.半夏泻心汤2.生姜泻心汤3.甘草泻心汤4.大黄黄连泻心汤5.附子泻心汤五“泻心汤”源于张仲景《伤寒论》。
列于“太阳病篇”,为表证误下,胃气受伤,升降失常,寒热互结于胃脘所致的“心下痞”而设。
五泻心汤均治胃中不和而出现的“心下痞”。
由于“痞”的程度和兼证不一,故仲景特设五个“泻心汤”以治之。
一、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芩,黄连,干姜,党参,甘草,大枣半夏泻心汤适用于心下痞而兼呕吐者。
本方原治小柴胡汤证误下后,损伤中阳,外邪乘机而入,寒热互结,滞于胃脘,而成心下痞。
“痞”即气不能升降,满而不痛,按之濡。
《伤寒论》所谓“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金匮要略》云:“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寒热互结,气不升降,所以上为呕吐,下为腹痛肠鸣或下利。
治疗当除其寒热,复其升降,补其脾胃。
程应旄说:“泻心虽同,而证中具呕,则功专涤饮,故以半夏名汤也。
曰泻心者,言满在心下清阳之位,热邪夹饮尚未成实,故清热涤饮,使心下之气得通,上下自无阻留,阴阳自然交互矣。
然枢机全在于胃,故复补胃家之虚,以为之斡旋,与实热入胃而泻其蓄满者,大相径庭矣。
”方中黄连、黄芩苦寒降泄除其热,干姜、半夏辛温开结散其寒,参、草、大枣甘温益气补其虚。
七味相配,寒热并用,辛开苦降,补气和中,自然邪去正复,气得升降,不必攻痞,而痞自消。
二、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 生姜《伤寒论》云:“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由于脾胃虚弱,水气内停,与入里之邪互结而致,故不仅有心下痞硬,肠鸣下利,而且有干噫食臭,腹中雷鸣。
《灵枢·口问》曰:“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
”《灵枢·百病始生》曰:“虚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胃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不化。
干姜甘草汤,千变万化的经方在经方史上,有一本《经方释例》,影响很大,对经方的化裁加减也有比较深刻的研究,一直以来受到别人的欢迎,这本书的第一个方就是甘草,把甘草作为所有方的源头,非常有意思。
在甘草的基础上,加药物,可以合成很多不同的方,这些方疗效也非常直接,非常明显,比如我们通常知道的芍药甘草汤,治疗因为肝气疏泄太过导致的静脉舒张等问题,还有大黄甘草汤,大黄甘草汤主要针对的是食用餐饮之后出现呕吐,也能有很好的疗效。
这些方的组成只有两位药,然后再加入一些药,就变了更为经典的方剂。
比如甘草大黄汤加入芒硝,就变成了小承气汤,治疗因为胃部有实热导致的阳明热证。
干姜这味药是非常特殊的,一般来说,干姜用来治疗的疾病非常多,很多医家认为干姜“守而不走”,所以在使用附子的时候,需要干姜来守住,不然的话辛串太过,气不能留。
所以很多体内水液丧失太过的时候,就会使用干姜。
不过,生姜与干姜其实有相同也有不同,生姜可以去痰饮,所以胃中有寒饮,一般就会用生姜,干姜事实上跟生姜的作用是差不多的,但是干姜文中效果会更好。
一般情况下,使用干姜,就是利用其守而不走之性,所以出血了,一般用炮姜,小便太多了,也会用干姜,如果是大便溏泄,泄的太厉害,也需要使用干姜。
在此基础上,干姜甘草汤就是非常好的收津液之方了,所以《伤寒论》首次使用干姜就是在汗出太过的条件下,使用干姜甘草汤,以复其阳。
后面在《金匮要略》中也用了干姜甘草汤,所谓的干姜甘草汤治疗的是口内多津液,大便溏泄,小便清长,以体内寒饮为主症的肺萎。
干姜甘草汤可以说是扶阳的一个特殊方剂,跟桂枝甘草汤不一样,桂枝甘草汤主要针对的是心液丧失太多,心悸等症状为主的误治证;干姜甘草汤治疗的是因为全身性津液丧失,特别是以肺气虚导致的上下不能收,以干姜甘草汤收之。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张仲景在治疗因为寒饮导致的咳嗽的时候,一般都是加上干姜、五味子,或者干姜、细辛、五味子。
干姜为收涩肺气之用,而五味子将肺气下降,收归于肾,细辛主要的作用还是将肾气调动起来,形成一个比较完美的循环。
中医《方剂学》理气剂(降气)——旋复代赭汤(《伤寒论》)一、组成旋复花三两(9克)、人参二两(6克)、生姜五两(10克)、代赭石一两(9克)、甘草炙,三两(6克)。
半夏洗,半升(9克)、大枣十二枚,(4枚)。
二、用法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三、歌括1.旋复代赭汤仲景旋复代赭汤,半夏参草大枣姜;噫气不降心下痞,健脾祛痰治相当。
2.干姜人参半夏丸干姜人参加半夏,妊娠恶阻服之康。
四、功用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五、主治胃气虚弱,痰浊内阻。
心下痞硬,噫气不除。
六、方解本方原书用于“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
此乃外邪虽经汗、吐、下而解,但治不如法,中气已伤,痰内涎生,胃失和降,虚气上逆之故。
《灵枢·口问篇》亦曰:“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
”所以治当用性温之品,降气以平上逆,益气以补正虚。
方中旋复花性温而能下气消痰涎,降逆以除噫,故为君药。
代赭石体重而沉降,善镇冲逆,但味苦气寒,故用小量为臣药。
生姜温胃化痰,散寒止呕;半夏祛痰散结,降逆和胃,并为佐药,助君臣药以平噫气而消痞硬。
人参益气补虚,炙草温益中气,扶助已伤之中气,亦为佐药。
大枣养胃补脾,为佐使药。
诸药配合,共成降逆化痰、益气和胃之剂,使痰得消,逆气得平,中虚得复,则心下之痞硬除而噫气自止。
后世用治胃气虚寒之反胃,呕吐涎沫,以及中焦虚痞而善嗳气者,亦取本方益气和胃,降逆化痰之功。
七、附方及方论干姜人参半夏丸(《金匮要略》):干姜一两(6克)、人参一两(6克)、半夏二两(9克),上三味,末之,以生姜汁糊为丸,如梧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现代用法:为末,用姜汁和水做丸,每服3~6克;或按原方比例,酌定用量,加生姜三片,水煎服)。
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妊娠及脾胃虚寒之呕吐。
旋复代赭汤与本方均能降逆,补虚,用治胃虚呕逆。
但本方原书用于“妊娠呕吐不止”,乃温补为主,少佐降逆之品,服量亦小,是恐伤胎元之意,而旋复代赭汤则降逆甚于补虚,重在除噫气,止呕吐,是二方不同之处,用时须注意区别。
《伤寒论》113经方完整版《伤寒论》的一个突出成就是对中医方剂学的重大贡献。
本书记载了397法,113方,提出了完整的组方原则,介绍了伤寒用汗、吐、下等治法,并将八法具体运用到方剂之中,介绍了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白虎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葛根黄芩黄连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大柴胡汤、小柴胡汤等代表名方。
书中记载的的方剂,大多疗效可靠,切合临床实际,一千多年来经历代医家的反复应用,屡试有效。
由于张仲景所博采或个人拟制的方剂,精于选药,讲究配伍,主治明确,效验卓著,后世誉之为“众方之祖”,尊之为“经方”。
1.桂枝汤【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煎法】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2.桂枝加桂汤【原文】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
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组成】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功用】温阳祛寒,平冲降逆。
【煎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3.桂枝加芍药汤【原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
【功用】温脾和中,缓急止痛。
【煎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4.桂枝加大黄汤【组成】桂枝三两、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功用】发表疏里,外解太阳之表,内攻太阴之里实。
【煎法】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原文】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中医《方剂学》和解剂(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伤寒论》)一、组成半夏半升,洗(9克)、黄芩(6克)、干姜(6克)、人参(6克)、甘草炙,各三两(6克)、黄连一两(3克)、大枣十二枚,擘(4枚)。
二、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取汁,分二次服)。
三、歌括1.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配连芩,干姜枣草人参行;辛苦甘温消虚痞,治在调阳与和阴。
2.生姜泻心汤干姜减量生姜配,水热互结消痞灵。
3.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加重草,主治气痞腹中鸣。
4.黄连汤黄连汤证上焦热,中寒腹痛欲呕哕;半夏泻心加桂枝,减去黄芩散寒邪。
四、功用和胃降逆,开结除痞。
五、主治胃气不和。
心下痞满不痛,干呕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薄黄而腻,脉弦数。
六、方解本方原治小柴胡汤证误用下剂,损伤中阳,外邪乘机而入,寒热互结,而成心下痞。
所谓心下,便是胃院。
痞,即气不升降,满而不痛,按之濡,《伤寒论》所谓“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寒热互结,气不升降,所以上为干呕或呕吐,下为腹痛肠鸣而下利。
如此者,当除其寒热,复其升降,补其脾胃为法。
本方用黄连、黄芩之苦寒降泄除其热,干姜、半夏之辛温开结散其寒,参、草、大枣之甘温益气补其虚。
七味相配,寒热并用,苦降辛开,补气和中,自然邪去正复,气得升降,诸证悉平。
本方即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更名半夏泻心汤,始见于《伤寒论》治小柴胡汤证误下成痞者,但《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篇》亦用治“呕而肠鸣,心下痞者”。
可知本方着重在调和肠胃。
后世师其法,凡脾胃虚弱,客邪乘虚而入,寒热杂错,升降失调,清浊混淆而致肠胃不和,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者,多用本方加减治疗。
七、附方及方论1.生姜泻心汤(《伤寒论》):即半夏泻心汤减干姜二两,加生姜四两(12克)。
功用:和胃消痞,散结除水。
主治:水热互结。
心下痞,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等证。
2.甘草泻心汤(《伤寒论》):即半夏泻心汤加甘草一两(共四两(9克),一方无人参)。
《中药学》学习笔记:温里药之干姜《本经》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 的干燥根茎。
生用【性味归经】辛,热。
归脾、胃、肾、心、肺经。
【功效与应用】1.温中散寒,用于脾胃寒证,症见脘腹冷痛,呕吐泄泻等。
本品辛热燥烈,主入脾胃而长于温中散寒,健运脾阳,凡脾胃寒证,无论外寒内侵之实证,或阳气不足之虚证均适用。
若胃寒呕吐,脘腹冷痛,每配高良姜用,如二姜丸。
若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多与党参、白术等配伍,如理中丸。
2.回阳通脉,用于亡阳证。
本品性味辛热,能回阳通脉。
故可治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所致的亡阳厥逆,脉微欲绝者,每与附子相须为用,如四逆汤。
3.温肺化饮,用于寒饮伏肺,见咳嗽气喘,形寒背冷,痰多清稀。
本品能温散肺寒而化痰饮。
常与麻黄、细辛、五味子等同用,如小青龙汤。
【处方用名】淡干姜、均姜、泡姜(取生姜用沸水泡浸,干燥后应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分至三钱,煎服。
【附药】炮姜:即干姜炒至外黑内呈老黄色,供药用。
性味辛苦大热。
功能温中止泻,止血。
适用于寒症腹泻、虚寒性的出血,如便血、崩漏同时出现手足冷怕冷、口不渴、舌淡、苔白等症,常与补气、补血药物配合应用。
一般用量为五分至一钱五分,煎服。
姜,原为民间常用药物,亦作为佐餐之品。
由于治疗上的需要,通过不同的加工炮制,就分为生姜、煨姜、干姜、炮姜等数种。
生姜性温味辛,长于发散,又能温中而止呕,多用于外感风寒及胃中寒饮等症;干姜辛散之性已减,而偏于治里寒之症,故以温中回阳、温肺化痰为主;炮姜又名黑姜,已无辛散作用,故以温经止血及温中止泻为它的专长。
因此,前人有“生姜走而不守,干姜能走能守,炮姜守而不走”的说法。
至于煨姜,是用生姜煨熟,比生姜则不散,比干姜则不燥,其性与炮姜略同而力较逊,专主温里而治胃腹冷痛。
干姜与附子同,功能回阳;但干姜偏脾胃之阳,而附子偏温脾肾之阳。
【方剂举例】理中汤《伤寒论》:人参、干姜、白朮、甘草。
生姜与干姜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生姜《名医别录》列为中品。生姜是家喻户晓的食物和药材。《本草纲
目》“可蔬,可和,可果,可药”是对其全面而精辟的概述。关于生姜的功
用,历代医家和古籍的观点各有所见。《名医别录》谓其“生姜,微温,辛,
归五藏。去淡,下气,止呕吐,除风邪寒热。”《药性赋》曰其“味辛,性温,
无毒。升也,阳也。其用有四:制半夏有解毒之功,佐大枣有厚肠之说。
温经散表邪之风,益气止胃翻之哕。”
干姜《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本经》曰其“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
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潞下痢。生者尤良。”《别录》谓其“治寒冷
腹痛,中恶、霍乱、胀满,风邪诸毒,皮肤间结气,止唾血。”《药性论》
曰干姜“治腰肾中疼冷,冷气,破血,去风,通四肢关节,开五脏六腑,
去风毒冷痹,夜多小便。治嗽,主温中,霍乱不止,腹痛,消胀满冷痢,
治血闭。病人虚而冷,宜加用之。”
生姜与干姜在《伤寒论》中的应用列表如下:
生姜(39次)
温
阳
解
表
调
和
营
卫
桂枝汤 三两
桂枝加大黄汤 三两
桂枝加葛根汤 三两
桂枝去芍药汤 三两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三两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三两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三两
桂枝加附子汤 三两
桂枝加芍药汤 三两
葛根汤 三两
桂枝麻黄各半汤 一两
桂枝二麻黄一汤 一两六铢
桂枝二越婢一汤 一两二铢
大青龙汤 三两
桂枝附子汤 三两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 三两
柴胡加芒硝汤 一两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二两
和
胃
止
呕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一两半
旋覆代赭汤 五两
栀子生姜汤 五两
大柴胡汤 五两
柴胡桂枝汤 一两半
小柴胡汤 三两
葛根加半夏汤 二两
温中止呕
吴茱萸汤 六两
理中丸(加减法) 三两
通脉四逆汤(加减法) 二两
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 半斤
宣通阳气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一两半 桂枝去芍药加 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三两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四两
温阳散水
宣散水气
茯苓甘草汤 三两
生姜泻心汤 四两
真武汤 三两
温运理气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半斤
温中降逆 桂枝加桂汤 三两
温通胸阳 炙甘草汤 三两
温中止痛 小建中汤 三两
干姜(24次)
温中散寒
回阳救逆
甘草干姜汤 二两
干姜附子汤 一两
理中丸 三两
四逆汤 一两半
四逆加人参汤 一两半
茯苓四逆汤 一两半
通脉四逆汤 三两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三两
白通汤 一两
白通加猪胆汁汤 一两
温中止利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三两
桃花汤 一两
桂枝人参汤 三两
温化水饮
柴胡桂枝干姜汤 二两
真武汤(加减) 二两
降逆止呕
生姜泻心汤 一两
黄连汤 三两
温中消痞
半夏泻心汤 三两
甘草泻心汤 三两
温阳散邪
麻黄升麻汤 六铢
栀子干姜汤 二两
温肺散寒 小青龙汤 三两
化饮止咳 小柴胡汤 二两
温中散寒 乌梅丸 十两
生姜在《伤寒论》中用到39次,其中两次分别在理中丸和通脉四逆汤
加减法中用到。用量从一两到半斤不等,其中常用量为三两,在旋覆代赭
汤、栀子生姜汤、大柴胡汤中均用到五两,吴茱萸汤中用到六两,当归四
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和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中均用到半斤。干姜在《伤
寒论》中用到24次。用量六铢到十两,常用量一两至三两,其中麻黄升麻
汤中用六铢,乌梅丸中用到十两。《伤寒论》中生姜与干姜同时使用共3剂
方,分别为生姜泻心汤、通脉四逆汤、真武汤(加减)。
生姜的主要功用:温阳解表,调和营卫;和胃止呕;温中而理气、止
痛、降逆;温阳以散水,通阳以解郁等。干姜的主要功用:温中散寒,回
阳救逆;温中散寒以消痞、止呕、止利;温肺散寒,化饮止咳;温阳散郁。
共同点:两者皆可温阳——温阳、温中、止呕、解郁。而生姜味辛散更甚,
走窜性强,可温阳于表,可散寒于中;干姜温阳兼可回阳救逆,性趋于守。
生姜温阳解表,调和营卫的运用以桂枝汤系为代表。桂枝汤解肌祛风,
调和营卫,是治疗由外感风寒、营卫不和(卫强营弱)所致的太阳中风证
的主方。在以桂枝汤为底方的桂枝汤类方中生姜一般用到三两。生姜味辛
性温,佐桂枝辛甘化阳,且能降逆止呕;配大枣温阳解表,调和营卫,共
为佐使。如成无己认为“姜、枣味辛甘,专行脾之津液而和营卫,药中用
之,不独专于发散也。”并在《注解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中道:
“《内经》曰:风淫于内,以甘缓之,以辛散之。是以生姜大枣之为使也。”
旋覆代赭汤与生姜泻心汤均主心下痞硬和噫气之证,均重用生姜、半夏化
痰散饮,和胃降逆以开结开痞。成无己谓“辛者散之生姜、半夏之辛,以
散虚痞”。
四逆汤是温里散寒、回阳救逆的主要代表方和底方,《内经》曰“寒淫
所胜,平以辛热”,方中干姜辛温,守而不走,长于温中,干姜与附子相伍,
动静结合,而增强温里壮阳之效;与甘草相合温中益气而复建中焦脾胃之
阳。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评析四逆汤方义道“逐寒正气,必先辛热,
是以干姜为臣”。干姜在乌梅丸中与附子、细辛、蜀椒通用有辛开厥阴气机,
疏通阳气而温下寒的作用,方中用到十两,但日剂量约三两到五两。小青
龙汤中用干姜以温肺散寒化饮,其方中干姜、细辛、半夏是临床化痰化饮
常用的组合。
生姜与干姜并用的方剂分别为生姜泻心汤、通脉四逆汤、真武汤(加减)。
生姜泻心汤主治由胃虚水饮食滞致痞之证。方中生姜四两,干姜一两,其中
生姜辛温善散,宣泄水饮,和半夏而合胃化饮,降逆止呕;伍大枣而益胃健脾。
王晋三曰“干姜、半夏破阴以导阳”。《医宗金鉴》道“生姜、半夏散胁下之水气;
干姜、甘草以温里寒”。
通脉四逆汤主阴盛格阳之证。原方中干姜三两,在加减法中有“呕者,加生
姜二两”。方中干姜破阴回阳,温阳驱寒;呕者为中焦寒胜,胃气上逆之征,加
生姜以和胃降逆。
真武汤主治少阴阳虚水泛之证。原方用生姜三两,加减法中“若咳者,加五
味子半升,细辛一两,干姜一两”、“若呕者,去附子,加干姜,足前为半斤”。
方中生姜宣散,佐附子以助阳,于主水中有散水之意;咳者为水饮犯肺之征,用
干姜、细辛以温肺散水饮;呕为水寒犯胃,胃气上逆之征,加重生姜以和胃降逆。
小柴胡汤主和解少阳,宣达枢机,主治由邪入少阳,胆火内郁,枢机不
利,正邪纷争所致诸症。原方中用生姜三两,和半夏共凑调理胃气,降逆
止呕之功。在小柴胡汤的加减法中有“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
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咳者”是寒饮犯肺的表现,而干姜较生姜化饮
力著,且可守中,温中以加强脾胃运化水饮之力,温肺以散停聚之饮。
综合分析生姜与干姜并用的三则方剂以及去生姜加干姜的小柴胡汤,可以发
现,两者同用的共同病机均有寒邪为患。而生姜泻心汤与真武汤主证不仅有寒邪,
尚有水饮为患。寒饮犯于中焦脾胃见呕者,常加生姜;寒饮犯于上焦肺,常加干
姜、细辛、五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