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伤寒论》来认识附子、干姜的配伍
- 格式:pdf
- 大小:93.32 KB
- 文档页数:1
《伤寒论》附子用量煎服法1.1 附子用量仲景是古代医家中最善用附子者,《伤寒论》113方,其中20方用附子。
李可认为,考《伤寒论》四逆汤的原方,生附子1枚,约合今之20克(附子大者为20~30克),假定生附子之毒性与药效是制附子之两倍以上,则伤寒四逆汤类方所用附子相当于现代制附子40~60克(附子大者为60~90克),而历代用四逆汤仅是原方的1/6~1/10。
以这样的轻量,要救生死于顷刻,诚然难矣(3、404页)。
四逆汤原方在用法中指出,强人大附子1枚;而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之附子均为大者1枚,相当于制附子60~90克,这是经方用药的本来面目。
1.2 附子煎服法首先是药与水之比例:经笔者初步统计,伤寒之附子剂19方(除乌梅丸),其汤剂中药剂量按经方基础有效量(以原方折半计量为准)计算,药与水之比例最低者为1:6,为通脉四逆汤;最高者为1:26,为麻黄附子细辛汤;其药与水之比例平均值为1:10。
其次是煎煮时间:笔者考四逆汤类方用于救急,所用的应为鲜附子(如生地瓜),这既容易浸泡,又易煎煮,故加水少,恒为600毫升,文火煎煮半小时左右(煎取220毫升,分2次服);其它制附子剂,加水1200~1600毫升,文火久煎,煎煮1个半小时左右。
而比较特殊的是麻黄附子细辛汤,因麻黄先煎去沫,故加水较多,为2000毫升,煎煮时间2小时左右。
最后是煎服法:附子剂均煎煮1次,煮取200~600毫升左右,每次服110~200毫升;其顿服者1方,为干姜附子汤;分2次服者6方,为四逆汤类方;分3次服者10方,为附子汤等;分4次服者1方,为真武汤。
2 李可附子用量煎服法李可创制的破格救心汤,其附子用量为30~100~200克,已突破了经方的剂量,故其对附子又增加了3条安全措施:①配伍:凡用附子超过30克时,不论原方有无,皆加炙甘草60克,即可有效监制附子毒性;②文火久煎:附子剂用于慢性心衰者,加冷水1500毫升,文火煮取500毫升,日分2~3次服,煎煮时间1个半小时左右;③武火急煎:危急濒死心衰病人,使用大剂破格救心汤时,则开水武火急煎,随煎随灌(70页)。
1.桂枝汤【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煎法】右五味, 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2.桂枝加桂汤【原文】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
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组成】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功用】温阳祛寒,平冲降逆。
【煎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3.桂枝加芍药汤【原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
【功用】温脾和中,缓急止痛。
【煎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4.桂枝加大黄汤【组成】桂枝三两、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功用】发表疏里,外解太阳之表,内攻太阴之里实。
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原文】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厚朴二两、杏仁五十枚。
【功用】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煎法】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6.桂枝加附子汤【原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
【功用】温经复阳,固表驱风,复阳敛液。
【煎法】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7.桂枝去芍药汤【原文】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康平本伤寒论辨大阴病【原文】大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
【追文】大阴中风,四肢烦疼,脉阳微阴濇而长者,为欲愈。
大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准原文】大阴病,脉浮者,少可发汗宜桂枝汤。
自利不渴者,属大阴,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
○(注宜服回逆辈。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当发身黄。
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
○(注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原文】本大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去皮)三两芍药六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二枚生姜(切)三两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注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桂枝加大黄汤:桂枝三两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切)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追文】大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辨少阴病少阴之为病。
脉微细。
但欲寐也。
少阴病。
欲吐不吐。
心烦但欲寐。
五六日。
自利而渴者。
虚故引水自救。
若小便色白者。
少阴病形悉具。
○(注小便白者。
以下焦虚。
有寒。
不能制水。
故令色白也。
)病人脉阴阳俱紧。
反汗出者。
亡阳也。
此属少阴。
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少阴病。
欬而下利讝语者。
被火气刧故也。
小便必难。
以强责少阴。
汗也。
少阴病。
脉细沉数。
病为在里。
不可发汗。
少阴病。
脉微。
不可发汗。
亡阳故也。
阳已虚。
尺脉弱濇者。
复不可下之。
少阴病。
脉紧。
至七八日。
自下利。
脉暴微。
手足反温。
脉紧反去者。
为欲解也。
虽烦。
下利必自愈。
少阴病下利。
若利自止。
恶寒而蜷卧。
手足温者。
可治。
少阴病。
恶寒而蜷。
时自烦。
欲去衣被者。
可治。
少阴中风。
脉阳微阴浮者。
为欲愈。
少阴病欲解时。
从子至寅上。
少阴病。
吐利。
手足不逆冷。
反发热者。
不死。
脉不至者。
炙少阴七壮。
少阴病。
《伤寒论》中最常用的50个经方+刘渡舟教授《新编伤寒论类方》歌诀选??最常用的50个经方?麻黄汤(麻甘桂+杏)?葛根汤(麻黄+桂枝汤+葛根)?桂枝汤/(桂甘+姜芍枣)?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汤+葛根)?麻杏石甘汤(麻甘+杏+石)????????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甘+杏?姜枣+桑白皮?连翘?赤小豆)?麻杏薏甘汤(麻甘杏+薏苡仁)?越婢汤???(麻甘+姜枣+石)??????????小青龙汤(麻黄汤以芍代杏+半夏?干姜辛味)?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汤去枣?麻黄?防风+知母?术附)?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细辛+附子)?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汤+附子)?栀子豉汤(栀子+香豉)?+参姜枣?猪苓汤(滑石+猪苓?+桂甘)?+细辛+当归?通草)?+瓜蒌半夏)???刘渡舟教授《新编伤寒论类方》歌诀选?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一、桂枝汤:?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
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葛根汤:?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
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三、桂枝加附子汤:?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
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四、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
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姜枣治无遗。
?五、桂枝去芍加附子汤:?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
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六、桂枝麻黄各半汤:?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
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七、桂枝二麻黄一汤:?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
大汗之后表未解,去邪同时正亦匡。
??八、桂枝二越婢一汤:?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
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
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
?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
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
?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姜加芍效力彰。
(十四)四逆汤——下肢静脉炎,风湿关节炎,虚劳,寒疟,足心发热证117下肢静脉炎——吴佩衡医案杨某,男,32岁。
双下肢小腿部血管胀痛,皮色发青,双足冰冷,终日不能回温,稍多行走,则足软无力,胀痛难忍,步履维艰。
昆明某医院诊断为“慢性血栓性静脉炎”,建议手术治疗,病者改服中药。
吴氏视之,认为系阳气内虚,寒湿凝滞下焦,阳不足以温煦筋脉,遂致寒凝血瘀,血脉不通而作痛。
察其脉沉迟而涩,舌质含青,杂有瘀斑、瘀点,主以温肾助阳,行瘀通络之法。
方用:附子80g,干姜30g,桂枝50g,细辛10g,伸筋草10g,桃仁10g(捣),红花8g,甘草8g。
初服则胀痛更甚,再服觉痛麻兼作,患者疑之,遂来复诊。
告之此乃阳药温化运行,行瘀通脉之效果,再服无妨。
照原方去桃仁加羌活9克,白芷9克,连服2剂则疼痛渐除,双足回温。
在原方基础上加减散寒除湿活络之剂调治之,数剂而愈。
按:此例“初服则胀痛更甚,再服觉痛麻兼作,患者疑之。
”吴氏胸有定见,“告之此乃阳药温化运行,行瘀通脉之效果,再服无妨。
”若无经验者,恐怕只能改弦易辙矣。
《火神派医案全解》论:本例就是中焦虚寒,肝气不升,营血下陷,气虚血寒,凝滞不运气虚不升,则血陷瘀滞,所以血管胀痛。
就用四逆汤,加点活血化瘀的药物。
很多下肢寒凉证,都是脾阳之虚,四逆汤证。
因为胃气不降,则相火不能下行,则下肢寒凉。
根在脾阳之虚。
118风湿关节痹痛——吴佩衡医案田某之妻,30余岁。
患风湿痹证,右手关节疼痛发麻,自觉骨间灼热,但又见寒生畏。
病已十余日,曾服四逆汤加白术、当归等剂未效,疼痛忽轻忽重,固着肩肘,痛甚不休。
吴氏审病查方,认为乃风寒湿邪杂合而至,阻遇经脉,阳不足以运行通利关节,不通则痛。
“虽应用姜附之辛温以化散寒湿,然杂以当归、白术之缠补滋腻,犹如闭门捉寇,遂使邪气难化。
依照前方去当归、白术加入桂枝、细辛、茯苓治之'附子60g,干姜15g,桂枝24g,细辛5g,茯苓24g,甘草10g。
话说附子 6(各大名医怎样煎煮附子的?)有四川的、云南的、有上海的,也有湖南的;有国医大师、有教授专家、有民间老人,也有地地道道土医生;大家看了后,多为参照,不要瞒目的乱用,要专心的学,最幸亏医生的指导下用药,用得好救人,用不旦死人。
四川卢崇汉教授煎煮附子经验谈一律先煎,就是先煎 2 个小时,这 2 个小时是从煮沸后计时,2个小时此后,用筷子夹起来尝一尝,不麻嘴了,就能够放其余的药了,一般再煎半个小时就能够了,水要一次性加够,患者实在掌握不了火候,水少了,怎么办?必定要加开水,这是头煎。
等二煎也是开后半小时,第三煎同第二煎,一般将三道药混淆在一同分三次服用,必定要温服。
附子在煎煮前,用流水浸泡 2 小时后,再煎煮 2 小时,减少附子里胆巴和化学制剂的残留。
四川范仲林经验附子无姜不燥,干姜的用量须灵巧掌握,在阳虚阴盛而未至四逆,舌质虽淡而不甚,直至与附子等量,苔虽白而不厚的状况下,干姜可酌情少用;反之可多加直至与附子等量;甘草的用量不起过附子的一半,大概与干姜相等,当附子用至60g 以上时,甘草用量恒用至 30g ,推其意图,是为了和缓附子的毒性。
范氏还有“略煎”之法,显示出他对附子药性的熟谙应用,所谓“略煎”就是改久煎为轻煎,既先煎 20 分钟后,既下其余药物,此举是为了保持附子的峻烈之性,以来应付阴寒重症。
云南王慕尼经验按年纪分四个等级: 2~5 岁用 5g 、6~9 岁用 10g 、10~15 岁及60 岁以上用 15g、 16 岁以上成人用20g、凡用附子的方子,附子均与其余药同时下锅,加冷水用中火煎煮 15~20 分钟后,即可服第一次,此后 2、 3、 4 的煎法依旧同上。
急救时用附子粉将附片用细砂炮炒(炒炮如炮甲)研细粉备用,凡溫身凉脉绝的告急患者,急将附子粉 5g 开水冲服。
与此同时用复方煎剂回阳固脱、益气救急。
这是治疗急症的有效方法。
南京黄煌经验黄煌以为附子用量在20~100g 之间方能奏效,在煎煮上,他以为假如用于回阳救逆时,则宜久煎,可增效减毒。
《伤寒论》经方歌诀大全麻黄汤类方歌(八首)一、麻黄汤:麻黄汤治太阳寒,麻桂杏草四味联。
表实无汗头身疼,脉紧气喘更恶寒。
二、大青龙汤:大青麻杏石膏枣,桂姜相加七味好。
不汗焦躁身疼痛,饮流四肢肿胀讨。
三、小青龙汤:小青龙汤用麻黄,桂芍辛味与干姜。
半夏炙草同剂量,表寒里饮病为殃。
四、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杏石甘四味施,汗出而喘肺热居。
身热脉数证方是,不恶寒兮别桂枝。
五、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连翘赤豆汤,湿热兼表身发黄。
麻翘姜辛梓皮枣,杏仁赤豆煮潦浆。
六、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细辛附子汤,太少两感用此方。
发热恶寒脉不起,温经解表有特长。
七、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甘草汤,伤寒两感阳气伤。
此方本来无里症,助阳发汗保康乐。
八、麻黄升麻汤:麻黄升桂汤芍姜,知膏天冬苓术黄。
归蕤炙草十四味,寒热并用和阴阳。
葛根汤类方歌(三首)一、葛根汤:葛根桂枝加葛黄,无汗项背几几强。
二阳合病下利治,刚痉无汗角弓张。
二、葛根加半夏汤:葛根加夏病二阳,下利呕逆表邪强。
疏表解肌利肠胃,合病治法好思忖。
三、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芩连加甘草,协热下利喘汗宝。
清热生津解表里,葛根用至八钱好。
抵当汤类方歌(三首)一、桃核承气汤:桃核承气硝黄草,桃仁桂枝五药讨。
太阳蓄血腹痛急,其人如狂成效好。
二、抵当汤:抵当汤顶事大黄,虻虫桃蛭力最强。
少腹硬满小方便,攻瘀逐热治发狂。
三、抵当丸:抵当丸即抵当汤,捣药成丸煮水浆。
连渣服之只一颗,缓攻瘀血正不伤。
栀子豉汤类方歌(七首)一、栀子豉汤:栀子豉汤治虚烦,懊憹倒置不得眠。
呕吐少气加姜草,胸窒结痛药不添。
二、栀子甘草豉汤:见栀子豉汤方歌内三、栀子生姜豉汤:见栀子豉汤方歌内四、栀子厚朴汤:栀子厚朴药有三,栀子厚朴枳实煎。
心烦腹满分上下,清烦泻满两证兼。
五、栀子干姜汤:栀子干姜治心烦,身热不去泻又添。
寒热并用分上下,清热温寒一方肩。
六、枳实栀子豉汤:枳实枝豉劳复宝,食后再加大黄好。
酒疸心热且懊憹,栀子大黄力能讨。
七、栀子柏皮汤:栀子柏皮湿热黄,发热尿赤量不长。
三味药:1、麻黄细辛附子汤( 《伤寒论》 )组成:麻黄、附子、细辛; 功效:助阳解表;主治:素体阳虚;暴哑。
2、麻黄附子甘草汤( 《伤寒论》 ) 组成:麻黄、附子、甘草;功效:助阳解表;主治:少阴阳虚,外感风寒。
3、小承气汤( 《伤寒论》 ) 组成:大黄、厚朴、枳实; 功效:轻下热结; 主治:阳明腑实轻证。
4、调胃承气汤( 《伤寒论》 ) 组成:大黄、芒硝、甘草; 功效:缓下热结; 主治:阳明病胃肠燥热证。
5、大陷胸汤( 《伤寒论》 ) 组成:大黄、芒硝、甘遂; 功效:泄热逐水; 主治:水热互结之结胸证。
6、大黄附子汤( 《金匮要略》 ) 组成:大黄、附子、细辛;功效: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寒积里实证。
7、控涎丹(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组成:甘遂、紫大戟、白芥子;功效:祛痰逐饮; 主治:痰伏胸膈证。
8、泻心汤( 《金匮要略》 ) 组成:大黄、黄连、黄芩; 功效:泻火消痞; 主治:邪热壅滞心下,气机痞塞证。
9、戊己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组成:黄连、吴茱萸、白芍;功效:疏肝理脾,清热和胃; 主治:肝脾不和证。
10、香连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组成:黄连、吴茱萸、木香;功效:清热化湿,行气化滞; 主治:湿热痢疾。
11、泻白散( 《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地骨皮、桑白皮、甘草;(入粳米同煮)???算 4 味或 3 味???? 功效:清泻肺热,止咳平喘; 主治:肺热喘咳证。
13、碧玉散( 《伤寒直格》 ) 组成:滑石、甘草、青黛; 功效:清解暑热;主治:暑湿证兼有肝胆郁热者。
14、鸡苏散( 《伤寒直格》 ) 组成:滑石、甘草、薄荷; 功效:疏风解暑;主治:暑湿证兼微恶风寒者。
15、益元散( 《伤寒直格》 )组成:滑石、甘草、辰砂;(以灯心汤调服)???算 3 味吗???功效:清心解暑,兼能安神;主治:暑湿证兼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者。
16、四逆汤( 《伤寒论》 ) 组成:附子、干姜、甘草; 功效:回阳救逆;主治:心肾阳衰寒厥证。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2018 年第 5 卷第 46 期2018 Vol.5 No.4640浅谈附子的配伍刘万年1,徐 慧2(1.通榆县开通镇永青中心卫生院,吉林白城 137200;2.通榆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吉林白城 137200)【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中药附子的配伍运用特点,及其具体发挥的临床药理作用。
方法 借由查阅梳理临床资料的方法,总结归纳中药饮片制剂附子的配伍运用类型,以及实际具备和发挥的临床药理作用。
结果 中药饮片制剂附子可以实现与人参、干姜、黄芪、桂枝、白术,以及肉桂等多种中药饮片制剂之间的配伍运用,且切实具备和发挥出复杂多样的临床基础药理学应用价值。
结论 附子的配伍应用范围广泛,临床药理应用价值多样,值得在临床在广泛运用。
【关键词】附子;配伍【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8.46.40.02附子一药,始载于《本经》,药性刚燥、辛温大热、走而不守,能上助心阳以通脉,中温脾阳以健运,下补肾阳以益火。
通十二经,回阳救逆,散寒止痛,为温里扶阳之要药。
张景岳曰:“附子性悍,独任为难必得大甘之品,如人参、熟地、炙甘草之类,皆足以制其刚而济其勇,斯无往而不利。
”附子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弥补血药入血分,以滋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行腠里,以驱逐在表之风寒;引温阳药达下焦,以祛除在里之冷湿。
由此可见附子可升可降,能随其伍而导其用。
下面就附子的配伍问题,谈谈笔者的一点体会。
1 附子配人参附子配人参名参附汤。
阳气暴脱,病危在顷刻之间,此时非急,救固脱,不能力挽其重危。
故用大辛大热之附子以温补元阳,配大补阳气之人参。
二药相辅,功专力宏,益气回阳,固脱救急,如治疗阴寒内盛的参附汤、附子汤等。
参附伍用之妙《删补名医方论》曰:“补后天之气无如人参,不先天之气无如附子。
二药相须之得当能瞬息化气于乌有之乡,顷刻生阳于命门之内,方之最能神捷者也。
第11卷 第5期 2009 年 5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1No. 5May,2009附子为毛莨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enmichaeli Debx)子根的加工品。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
主要产于四川、陕西、云南等地。
附子传统的炮制品主要有白附片、熟附片、黑顺片、黄附片、盐附子和胆附子。
其味辛甘,性大热,有毒,归心、脾、肾经。
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被历代医家视为补火之要药,为救治元阳衰微、阴寒内盛、风寒湿痹、水湿肿满之要药。
但附子又是大辛、大热、大毒之品,用之不当,祸不旋踵,故此,它也被人视为毒蝎而畏用。
1 古代医家对附子安全性应用的认识古代医家中善用附子者首推张仲景。
后人对《伤寒论》中应用附子的规律进行了总结。
《伤寒论》中用附子者有20方,37条,《金匮要略》中用附子者有11方,16条,且用法独特,配伍严谨,极大地发挥了附子的临床疗效。
其用附子的指征主要是“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强调了脉、神两点,此为附子应用纲领,后世演绎出的一切用药指征概未离此[1]。
考仲景附子用法用量,生者用于回阳救逆,炮者用于温经扶阳、散寒除湿,一般用1~3枚。
仲景时代附子每枚平均重约40g左右,1~3枚即合现制40~120g。
其用量大大超出现在常规用量[2]。
但本草书籍以1.5g为起点,9g为最高量。
仲景用附子配伍严谨,四逆汤是以附子为主的代表方剂,附子与干姜、甘草配伍,其生物碱发生化学变化,毒性大大降低。
此是附子的最重要配伍,又称“仲景附子配伍法”[3]。
附子在《伤寒论》组方用药中与干姜配伍者皆生用,如四逆汤类方。
附子与其他药配伍者皆炮用,如附子汤、真武汤、麻黄附子甘草汤、甘草附子汤等方[4]。
在附子的煎法上,《伤寒论》中除附子泻心汤中附子是另煎取汁外,其余的19首中均非先煎,而是与它药同煎[5]。
中药干姜临床配伍应用及药理研究摘要】中药文化博大精深,在本篇文章中,笔者针对干姜的配伍应用方法及其药理进行归纳,并作如下综述,以期能够为临床用药提供帮助。
【关键词】干姜;配伍应用;药理研究【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7-0330-02前言干姜属于姜科药材中的一种,由姜科植物的根茎干燥而成,属热、辛性味,具有回阳、温中、化痰以及温肺之功效,常应用于呕吐腹泻、阴寒内盛、归脾、阳衰欲脱、痰多清稀以及肮腹冷痛的临床治疗中。
将干姜和其它中药材配伍使用,其临床治疗价值更为显著,下面笔者针对干姜的临床配伍及其药理进行简单阐述。
1.黄连和干姜1.1 黄连和干姜配伍在《伤寒论》中这样记载道,在干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以及黄连汤等中药汤剂中,将干姜和黄连配伍使用,干姜属辛热性质,能够起到散寒邪、通凝滞、回阳散寒、温肺的作用,是中医临床上最常使用的振奋脾阳、温中散寒之药;黄连性公,具有解毒泻火、燥湿清热的作用;两种药物一种性辛,一种性公,将两种药物配伍使用,可起到辛开公降之效用,适用于胆汁反流胃炎、胃窦炎、痞证以及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治疗当中,且治疗效果显著。
1.2 药理研究据相关文献记载,对患有CH2-CH2-COOH型胃溃疡的大鼠进行分组,对观察组大鼠使用黄连和干姜配伍的半夏泻心汤治疗,对对照组大鼠使用理中汤进行治疗,连续灌药一个月,之后将两组大鼠处死,对两组标本进行分离以及指标检测,研究结果显示,半夏泻心汤治疗CH2-CH2-COOH型胃溃疡的效果要显著优于理中汤的治疗效果。
2.附子和干姜2.1 附子和干姜配伍临床上,最常使用附子和干姜配伍的重要剂方是四逆汤。
众所周知,干姜属于燥烈辛热类的中药材,具有守而不走的特点以及通脉、回阳、温中之功效;附子则属于大热、辛甘,气性比较燥烈,和干姜不一样的是,附子具有走而不守的特点。
将附子和干姜这两种药材配伍,可用于急性心梗死并发低血压危重症和心源性休克亡阳症患者的临床治疗当中,其治疗效果十分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