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重建技术
- 格式:doc
- 大小:69.00 KB
- 文档页数:10
血管再通的干预手段很多,可采用药物方法,或者机械方法。
虽然越来越多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了溶栓治疗或介入治疗,但大多数患者仍接受“保守药物治疗”。
目前,尽管3~4.5 h内经静脉溶栓和(或)6 h内经动脉接触式药物溶栓已经成为治疗该病的重要手段,但严格的时间窗、较低的再通率和药物所带来的并发症,是必须面对的问题。
近年来不断涌现出采用机械方法使闭塞血管开通的研究报告,机械碎栓方法可使溶栓剂更有效地发挥作用,并且最大程度地减少溶栓剂用量,从而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机械血流重建治疗主要包括机械取栓、碎栓、支架取栓以及机械取栓联合动脉溶栓等方式。
这些机械取栓、碎栓技术从最初的微导管、导丝碎栓,已发展到Merci、Penumbra等不同设计的碎栓、取栓系统。
与动脉溶栓相比,机械取栓血流重建的疗效尚缺乏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证据。
尽管如此,机械溶栓与药物溶栓相比的确具有许多优势:首先,机械溶栓在数分钟内即可使闭塞动脉再通,而动脉溶栓往往需要2 h;其次,对于较大的血栓,机械溶栓的血管再通率更高。
现将各种血管内机械血流重建技术进行分类,并结合相关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机械血栓碎裂术机械血栓碎裂术是通过导丝、导管等装置碎裂或破坏动脉内血栓的方法,即在路径图的指引下将微导丝和微导管多次通过血栓,从而使血栓碎裂。
碎裂的血栓一方面由于增加了暴露的外表面积而促进内源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其产生的微栓子也促进了外源性溶栓。
但是伴随栓子碎裂产生的一些微栓子也可能栓塞远端血管,引起末梢栓塞。
故此种技术常与药物溶栓联合应用,这样既可减少溶栓药物的剂量,又可增加药物与血栓的接触面积从而加速溶栓过程,提高再通率。
索里马基(Sorimachi)等使用此技术治疗23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旨在评估机械碎栓联合动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其中12例为大脑中动脉(MCA)近端闭塞,11例为颈内动脉远端闭塞。
研究结果显示,12例MCA闭塞患者全部再通,再通率为100%,其中9例(75%)康复,疗效显著。
血管重塑名词解释血管重塑是一种血管网络的重建过程,通常发生在血液供应不足或受损的组织中。
这个过程是由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不同类型的细胞外基质成分参与的。
血管重塑可以是生理性的,也可以是病理性的。
在生理情况下,血管重塑通常是由于新的血液供应需求或器官增长而发生的。
这种血管重塑过程可以通过血管的扩张和增生来实现。
血管的扩张是通过内皮细胞的收缩和外膜的松弛来实现的,从而增加血流量和氧气供应。
而血管的增生通常是通过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来实现的,从而扩大血管的容量。
然而,在病理情况下,血管重塑常常是由于血供不足或组织损伤而引起的。
这种血管重塑过程通常包括几个步骤,如刺激血管的生长因子的释放、促进新血管的形成和修复受损的血管。
血管重塑还可以涉及到其他因素,如炎症、血小板凝聚和血管周围细胞的参与。
血管重塑对于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和修复受损组织非常重要。
在正常的生理过程中,血管重塑可以帮助维持器官的正常功能,如在剧烈运动时增加肌肉的供血。
在组织损伤或疾病情况下,血管重塑可以帮助组织尽快恢复正常功能。
然而,血管重塑也可能与一些疾病的发展和进展有关。
例如,肿瘤的生长和扩散常常涉及到新血管的形成和改变,这被称为肿瘤血管重塑。
肿瘤血管重塑可以为肿瘤提供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从而帮助肿瘤生长。
此外,心血管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也与血管重塑有关。
在近年来的研究中,血管重塑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涉及到许多不同的领域,如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学和医学。
研究人员希望通过了解和控制血管重塑过程,来开发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来治疗与血管重塑相关的疾病。
血管再生修复科学实验进展分享随着近年来生物科技的飞速发展,血管再生修复科学领域取得了许多突破性进展。
血管再生修复是一门关注心血管疾病的研究领域,其目标是通过科学实验方法,重建和修复受损或病变的血管。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分享一些关于血管再生修复科学实验的最新进展。
血管再生修复科学实验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干细胞治疗、基因治疗和生物材料修复。
这些研究旨在开发出可行的方法和技术,以促进血管再生修复过程的进行。
以下将对这三个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介绍。
干细胞治疗在血管再生修复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研究人员发现,干细胞具有多能性,能够分化为不同类型的细胞,并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
通过将干细胞引导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研究人员成功地实现了血管的再生。
此外,研究人员还通过使用基因编辑技术,改造干细胞的基因组,进一步增强了干细胞的再生能力。
基因治疗是另一种值得关注的血管再生修复方法。
研究人员通过将特定基因导入到受损的血管细胞中,可以有效地促进血管再生和修复。
例如,一项最新的研究发现,通过导入一种叫做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基因,可以显著增加血管新生的数量和质量。
这种基因治疗方法为血管再生修复提供了新的途径。
除了干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生物材料修复也是一种常见的血管再生修复方法。
研究人员发展了各种各样的生物材料,如生物支架、生物激活剂和生物细胞载体等,用于再生和修复受损的血管。
这些生物材料能够提供支持细胞生长和分化所需的环境,并帮助细胞重新组织形成新的血管。
此外,纳米技术在血管再生修复中也显示出巨大的潜力。
研究人员利用纳米颗粒的特殊性质,如超疏水性和超亲水性,设计和制造纳米材料来模拟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这些纳米材料不仅可以促进细胞黏附和生长,还可以释放生长因子和药物,提高血管再生修复的效果。
尽管血管再生修复科学实验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如何选择适合的细胞源和生物材料仍然是一个难题。
医学影像处理中的血管重建与可视化医学影像处理在现代医学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借助计算机图像处理和分析技术,能够对从各种影像设备中获取到的医学图像进行处理和分析,从而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
在医学影像处理中,血管重建与可视化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介绍血管重建与可视化的背景和原理,并分析其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和意义。
血管重建是指通过医学影像处理技术,利用原始的医学图像数据,重建出患者体内血管的三维结构。
血管的重建过程可以分为两个主要步骤:图像分割和血管追踪。
图像分割是将医学图像中的血管区域从其他组织或背景中分离出来,常用的方法有基于阈值的分割、边缘检测和区域生长等。
血管追踪则是通过血管的拓扑结构信息,将分割后的血管进行连通并重建出三维血管结构。
血管的可视化是将重建出的血管结构以可视化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医生能够直观地观察和分析患者的血管情况。
血管的可视化方法主要有两种:直观可视化和功能性可视化。
直观可视化通过对血管的表面进行渲染和显示,以真实的形象展示血管的空间位置和形态特征。
功能性可视化则通过对血管的流速、管径、血流方向等功能特征进行可视化显示,帮助医生评估血管的功能状态。
血管重建与可视化在医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和广泛应用。
首先,血管重建和可视化可以为诊断提供重要的辅助信息。
通过重建和可视化,医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患者血管的异常情况,如狭窄、扩张、壁面病变等,从而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计划。
其次,血管重建和可视化广泛应用于手术规划和导航。
在复杂的手术过程中,医生可以通过血管重建和可视化技术实现对患者血管分布的准确认知,帮助医生选择最佳的手术路线和技术。
此外,血管重建和可视化也可用于研究血管发育、血液循环等生理过程,以及评估血管介入治疗效果。
在实际应用中,血管重建与可视化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医学图像的质量和分辨率对重建和可视化结果有很大影响。
一些因素,如图像噪声、运动伪影等都可能导致重建和可视化的错误或不完整。
头颈血管c t后重建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头颈血管CT(Computed Tomography)重建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影像学技术,用于评估头颈部血管结构和功能。
伴随着医学影像学的进步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头颈血管CT重建已成为临床诊断和治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头颈血管CT重建的主要原理是通过对多层次和多角度的X线图像进行获取和重建,以获取头颈部血管的精确信息。
与传统的两维X线摄影相比,头颈血管CT重建不仅可以提供更加清晰和精确的三维图像,还可以进行多平面重建、血管造影和血管容积重建等进一步处理,使医生能够全面了解头颈部血管的结构、形态和功能。
头颈血管CT重建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它可以用于评估头颈血管的狭窄、扩张和阻塞等病理变化,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各类头颈部血管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瘤、颈动脉夹层等。
其次,头颈血管CT 重建还可以用于指导手术操作,为外科医生提供头颈部血管的精确定位和定量信息,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此外,头颈血管CT重建还可用于研究血管动力学、评价血管介入治疗效果以及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然而,头颈血管CT重建技术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该技术对于血管周围组织的分辨率有一定限制,容易出现图像伪影和成像模糊等问题。
其次,头颈部血管CT重建对于钙化和骨骼的影响较大,难以应用于有丰富钙化或颅骨畸形的患者。
此外,头颈部血管CT重建对于血管内血栓和细小动脉的显示相对困难。
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头颈血管CT重建有望通过不断改善图像质量和分辨率,减少辐射剂量和扫描时间,提高对血管壁组织的识别能力,进一步提高其临床应用价值。
同时,结合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头颈血管CT重建有望实现自动分割、智能识别和对病灶的定量评估等更加精准和高效的功能。
综上所述,头颈血管CT重建作为一项重要的影像学技术,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相信头颈血管CT重建将为医生提供更加可靠和有效的头颈部血管评估手段,为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更大的帮助。
血运重建术血运重建术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手术,用于改善和恢复狭窄或阻塞的血管的血液流动。
它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减轻疾病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将对血运重建术进行详细介绍。
血运重建术主要用于治疗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
冠心病是由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引起的一种心血管疾病,严重影响心脏供血。
通过血运重建术,医生可以选择多种方法来恢复正常的血液流动,包括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和血管成形术。
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是一种常见的血运重建术。
在这种手术中,医生会从患者的主要血管中取出一段健康的血管,如内胸动脉或桡动脉,并将其搭接到冠状动脉之上,以绕过狭窄或阻塞的血管段。
这样,血液就可以顺畅地流向心脏,恢复正常的供血功能。
血管成形术是另一种常见的血运重建术。
在这种手术中,医生会通过一根细长的导管将一个膨胀性球囊插入到狭窄的血管中。
一旦球囊到达狭窄处,医生会将其充气,以扩大狭窄的血管段。
随后,医生会将一个支架放入血管中,以保持血管的开放状态。
这种方法可以迅速恢复血液流动,并有效减轻冠心病引起的症状。
血运重建术在治疗和管理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
首先,它可以帮助恢复血液流动,保证心脏正常供血。
这对于缓解疾病症状尤为重要,如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其次,血运重建术可以降低心脏病发作的风险。
通过扩大和搭接狭窄的血管,它可以减少血栓的形成,并减少心脏病发作的可能性。
最后,血运重建术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许多冠心病患者由于疾病引起的活动受限,而丧失了一定的生活能力。
经过血运重建术后,患者可以恢复正常的体力活动水平,提高生活质量。
然而,血运重建术也存在一些风险和并发症。
手术本身可能会引起一些并发症,如感染、出血和组织损伤。
此外,血运重建术后,患者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来预防血栓形成和控制冠心病的进展。
这些药物可能产生一些副作用,并对患者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血运重建术后,患者需要密切注意自己的健康,进行定期的体检和随访。
他们应该遵守医生的建议,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戒烟、控制血压和血脂、合理饮食和适量锻炼。
心血管维重建-V1
心血管维重建是一种心脏手术,通过植入支架或者修复受损的血管,使心脏的血流得以重建,从而有效地缓解疾病症状和防止心脏病的进一步发展。
以下是该手术的具体内容:
1. 手术前准备
在进行心血管维重建手术前,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身体检查,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以确定是否适合该手术。
医生将询问患者有关过敏反应、药物使用、疾病史等方面的信息,确保手术前的准备工作顺利进行。
2. 植入支架
对于血管狭窄的患者,手术会采用支架植入的方法,使用导管将支架送到受损的血管处,支架会随着导管一起被送入血管内,当支架到达狭窄处时,医生会将支架展开,使其与血管壁紧密贴合,以恢复血液通过的通畅。
3. 修复血管
对于血管损伤的患者,手术会采用修复血管的方法,首先医生会清理损伤处周围的血块,并采用缝合或贴合等方法将血管损伤部位进行修复。
4. 手术后康复
手术后,需要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康复,包括按时服药、定期检
查、恢复期间的饮食和活动等方面。
患者需要注意身体状况的变化,
并及时与医生沟通。
综上所述,心血管维重建手术是一种有效治疗心脏病的手段。
手术前
准备和手术过程非常重要,患者需要全程配合医生的治疗和康复指导,以获取更好的疗效和恢复效果。
静脉曲张的血管重建治疗法静脉曲张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通常会影响人们的双腿,胸腺和骨盆。
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情逐渐恶化,疼痛和肿胀的现象也会越来越严重。
而血管重建治疗法就是一种针对静脉曲张疾病的有效解决方案。
血管重建治疗法是指通过一些操作手段,将静脉曲张的部位进行全面重建。
这种方法主要通过手术的方式,将受影响的血管割掉,然后再行缝合,以此达到修复的效果。
目前,血管重建治疗法通常使用微创技术,退化度很低,而且已经被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疗法。
一般来说,患有静脉曲张的患者通常是会感到肿胀和疼痛的。
由于人体的血管组织与身体其他部位的组织不完全相同,因此重建治疗法内部植入的假体更不同一般手术疗法中的假体。
这些假体是由高品质材料制成,并且具有一定的弹性,以此可以避免术后疼痛或肿胀的出现。
相比之下,由于一般手术治疗方法内部植入的假体往往质量不高,容易出现断裂或者脱落等易发生副作用。
此外,一般手术疗法的使用寿命也不长,而且术后会出现肿胀和疼痛的现象,很容易造成术后病情的恶化。
值得一提的是,血管重建治疗法是一种完全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不同的患者可以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
因此,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必须采用个性化护理服务,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制定合适的方案。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血管重建治疗法的优势,真正为患者的康复和健康服务。
总之,血管重建治疗法已经成为治疗静脉曲张的一种重要方法。
与一般手术疗法相比,重建治疗法具有手术切口小、内部引入的假体质量高、安全性高等优点,而且能够提供个性化护理服务,真正满足患者个性化复苏需求。
因此,如果您患有静脉曲张疾病,不妨考虑一下血管重建治疗法,它将会为您的康复提供很大的帮助。
血管的三维重建数学建模
首先,血管的三维重建通常是通过医学影像学来实现的。
医学
影像学包括CT、MRI等技术,这些技术可以提供血管的断层扫描图像。
在这些图像的基础上,可以利用图像处理的方法,如边缘检测、分割等技术,来提取血管的形状和结构信息。
其次,几何建模是血管三维重建的关键环节。
在图像处理的基
础上,需要进行几何建模,将提取到的血管形状转化为数学模型。
这涉及到曲面重建、体素网格生成等技术,以及对血管内部结构的
建模。
另外,数学算法在血管三维重建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曲
面重建可以利用曲面拟合算法,体素网格生成可以利用体细胞自动
机等算法。
此外,对血管的分支、扭曲等特征的识别和建模也需要
借助数学算法来实现。
除此之外,血管的三维重建数学建模还涉及到计算机图形学、
计算几何学等领域的知识。
这些知识和技术的综合运用,可以实现
对血管形状、结构和特征的全面建模和重建。
总的来说,血管的三维重建数学建模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过程,涉及到多个学科和领域的知识。
通过综合运用图像处理、几何建模、数学算法等技术,可以实现对血管的全面、准确的三维重建和建模。
医学中的血管再生技术血管再生技术是现代医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以及心血管疾病的高发率,对于有效的血管再生方法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本文将介绍几种主要的血管再生技术及其应用。
1. 细胞治疗法细胞治疗是一种通过植入自体细胞来促进血管再生的方法。
目前最常用的细胞疗法是通过内皮细胞移植。
内皮细胞是构成血管内壁的主要细胞类型,具有促进血管生成和修复的作用。
通过采集患者自身的内皮细胞,经过体外培养扩增,再移植到需要修复的血管部位,可以显著促进血管再生。
此外,研究人员还尝试使用间充质干细胞等其他类型的细胞来进行血管再生治疗。
2. 基因治疗法基因治疗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特定的基因引入体内,以修复受损的血管组织或促进血管再生的方法。
研究人员通过转染、转导等方法将血管生成相关的基因导入体内,促进新的血管的生长和修复。
基因治疗的优势在于可以选择性地靶向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3. 生物材料辅助修复生物材料在血管再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人员利用可生物降解的支架材料通过组织工程学的方法,构建人工血管,并植入到患者体内。
这些支架材料能够模拟自然血管的结构和功能,为细胞提供生长环境,并且逐渐降解并转化为新的组织。
生物材料辅助修复技术有望成为一种广泛应用的血管再生治疗方法。
4. 其他血管再生策略此外,还有许多其他血管再生策略正在被研究和开发。
例如,利用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等生物活性物质来促进血管再生;使用微纳米技术来制造具有血管生物学特性的材料;结合干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的联合策略等。
这些新兴的血管再生技术将为血管疾病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结语血管再生技术为治疗心血管疾病和血管损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生物材料辅助修复以及其他血管再生策略的不断发展,为血管再生医学打开了新的局面。
随着这些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相信可以更好地满足患者对血管再生治疗的需求,为人类的健康福祉作出更大的贡献。
下肢血管重建手术
一、手术和病情特点
下肢血管重建术常用于治疗一侧髂动脉或股动脉栓塞,血栓形成及假性动脉病(见于股动脉置管后)。
该类患者也常伴有冠心病和心肌缺血,以及其他老年性疾病如COPD。
术前也应充分做好术前准备。
二、麻醉方法
腹股沟水平以下动静脉手术可在连续硬膜外阻滞或腰丛和坐骨神经阻滞下完成手术,部位麻醉用于下肢血管手术有许多优点,但在抗凝治疗患者应注意,以免发生硬膜外血肿而损害神经功能。
文献报道低分子肝素化引起血肿可能大,硬膜外置管应在抗凝前和凝血功能恢复正常后拔管。
服用阿司匹林抗凝的患者,术前应检查凝血功能,低于正常者不宜施行连续硬膜外阻滞。
如无禁忌证可选用细针脊麻。
三、术中管理
该类手术老年患者居多,部位麻醉后交感神经阻滞,血管扩张,如再有一定量失血,则易发生低血压,除适当补充容量外,可应用去氧肾上腺素,使血管收缩,升高血压。
作者:张雄、李宁娟、贾雪娟血管的三维重建摘要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科学对人类病例的研究不再局限在表面现象,在实际研究中利用断面可了解生物组织、器官等的的横截面形态和结构.从而可大大提高人类对某些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针对这一问题,本文由血管的100张连续的平行切片图象计算血管的中轴线与半径,并绘制血管在三个坐标平面上的投影来探讨血管的三维重建.由于血管的表面是由球心沿着某一曲线(即中轴线)的球滚动而成,由此我们得出结论:每个切片一定包含滚动球的大圆,并且他一定为切片的最大内切圆,而最大圆对应的半径即为血管的半径,所以求血管半径就转化为求每一个切片内部的点到切片外部轮廓线的所有最短距离中的最大值即为血管半径.本文从100张切片图中随机抽取11张切片图,运用MATLAB软件,得到其最大内切圆的圆心及半径,求取平均值,再用圆心拟合求出中轴线.最后根据中轴线求出它在XY、YZ、ZX平面的投影图.关键字MATLAB软件中轴线半径平均法一、问题重述断面可用于了解生物组织,器官等的形态.例如,将样本染色后切成厚约的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该横断面的组织形态结构.如果用切片机连续不断地将样本切成数十、成百的平行切片,可依次逐片观察.根据拍照并采样得到的平行切片数字图像,运用计算机可重建组织、器官等准确的三位形态.假设某些血管可视为一类特殊的管道,该管道的表面是由球心沿着某一曲线的球滚动包络而成.现有某管道的相继张平行切片图像,记录了管道与切片的交.图像文件名依次为0.bmp、1.bmp、2.bmp…100.bmp,格式均为bmp,宽,高均为512个象素.为简化起见,假设:管道中轴线与每张切片有且只有一个交点;球半径固定;切片间距以及图像象素的尺寸均为.试计算管道的中轴线与半径,给出具体的算法,并绘制中轴线在XY、YZ、ZX平面的投影图.二、模型假设1.假设管道中轴线与每张切片有且只有一个交点;2.假设球半径固定;3.假设切片间距以及图像象素的尺寸均为;4.假设血管无严重扭曲;5.假设切片拍摄不存在误差,数据误差仅与切片数字图像的分辨率有关.三、符号说明i内点的X轴坐标j内点的y轴坐标m切片轮廓线上的点的X轴坐标n切片轮廓线上的点的y轴坐标t坐标为ij的内点到轮廓线的距离ijr第i张切片图的最大内切圆半径i四、模型分析对于这个血管的三维重建模型,由于血管的表面是由球心沿着某一曲线(即中轴线)的球滚动而成,我们对此得出结论: 若切片与中轴线有交点,且管道的法向横断面是圆,则该切片必含有半径与球体相同的最大圆,即为切片的最大内切圆,而最大圆对应的半径即为血管的半径,圆心则在交点处.所以求血管半径就转化为求每一个切片内部的点到切片外部轮廓线的最大半径.利用计算机,运用MATLAB软件,搜索出100张切片图的最大内切圆的半径,并找到每张切片中轴线与切片交点的坐标,记为中轴线坐标,即圆心坐标.利用这些坐标,求出血管的中轴线.在根据中轴线求出它在XY 、YZ 、ZX 平面的投影图.五、 模型的建立与求解(1)半径和圆心的求取(见附录1)a :运用MA软件将每张切片的bmp 文件转化为01-矩阵,0代表黑色,1代表白色.同时将切片的轮廓线也存为01-矩阵.b : 在100张图片中随机抽取了11张切片的图片(0.bmp 、9.bmp …99.bmp ),做出它们的轮廓线,找出每个内点距离轮廓线的最小距离i t ,即为以这个内点为圆心的最小内切圆的半径;ij t =min()i ij t t =在以内点为圆心的最小内切圆中找出距离最大的那个内切圆,即为这幅图的最大内切圆,该内点的坐标即为圆心的坐标,该距离即为最大内切圆的半径i r (见表一).max()i i r t = 表一c:用算数平均法求取半径.100 11ii rr==∑即29.7367r=(2)求解拟合曲线的方程及平面投影图通过表1的数据, 运用MATLAB 软件先进行4次线性拟合得xoz 面的投影图,再进行6次线性拟合得yoz 及xoy 面的投影图和中轴线的空间分布图及拟合方程.图依次如下: (附录2和3)中轴线在xoz 面的拟合方程:1.955z =⨯5410x -+333.39210x -⨯-121.20210 1.13595.343x x -⨯++中轴线在yoz 面的拟合方程:1061.34210z x -=⨯+85644.02110 4.55310x x --⨯+⨯+43322.25910 4.14210x x --⨯+⨯+22.76910 2.563x -⨯+中轴线在0x y 面的拟合方程:156115940.710 1.190107.94410z x x x ---=-⨯+⨯-⨯+632.75410x -⨯4225.24510 5.26110 1.802x x ---⨯+⨯-六、模型评价及改进模型评价由于解决三维血管重组这问题问题十分繁杂,文中没有数据,故而在处理数据时应用了MATLAB等数学处理软件对图片进行处理得出大量数据并采用算数平均法进行了科学精确地处理,保证了数据整合以及结果计算的精准度;本文选取的数据较少,使得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同时采用动态地逼近最大内切圆半径的求解过程,其计算量庞大.模型改进本文针对三维血管重组问题分别找出血管的中心轴、半径以及在xoy、yoz、zox、的投影和xyz的空间图形建立模型,对于这类模型可推广到其他更广范围.可运用于研究人体的其他器官的形态结构,为人类的医学作出大量的贡献.七、参考文献【1】赵静、但琦,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朱道远,数学案例精选,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3】薛定宇陈阳泉,高等应用数学问题的MATLAB求解,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八、附录1、找出半径及圆心坐标p=ones(512,512);p2=ones(512,512);s=sprintf('d:\\99.bmp');%'*'是我们所选的第*张图p(:,:)=imread(s);p2(:,:)=edge(p(:,:));imshow(p2(:,:));ff=555*ones(512,512);%”555“这个数必须大于实际半径for i=1:512for j=1:512if p (i,j)==0for m=1:512for n=1:512if p2(m,n)==1t1=sqrt((i-m)*(i-m)+(j-n)*(j-n));if ff(i,j)>t1ff(i,j)=t1;endendendendendendendfor i=1:512for j=1:512if ff(i,j)==555 %这个数与上面的一致ff(i,j)=0;%这个数应该小于等于0endendendr=max(max(ff(:,:)));for j=1:512for i=1:512if r-ff(i,j)<0.1%'0.1'是确定它的误差c1=i;c2=j;endendendrc1 %'c1'是空间中x轴的坐标c2 %'c2'是空间中y轴的坐标2、中轴线在XY、YZ、ZX平面的投影图z=[0,9,19,29,39,49,59,69,79,89,99];c1=[96,96,96,96,115,146,202,268,361,396,446];c2=[257,259,268,290,338,377,411,423,396,369,257];A=polyfit(z,c1,4)B=polyfit(z,c2,6);C=polyfit(c1,c2,6);x=polyval(A,z);y=polyval(B,z);figure(1)plot(x,y)title('血管的中轴线在xoy面的投影')xlabel('x')ylabel('y')grid onprint(1,'-djpeg','e:\xoy.jpeg');figure(2)plot(x,z)title('血管的中轴线在xoz面的投影')xlabel('x')ylabel('z')grid onprint(2,'-djpeg','e:\zox.jpeg');figure(3)plot(y,z)3、拟合方程A=polyfit(z,c1,4)%(中轴线在xoz面的拟合方程)B=polyfit(z,c2,6)%(中轴线在yoz面的拟合方程)C=polyfit(c1,c2,6)%( 中轴线在xoy面的拟合方程)。
搭桥血管重建技术在颅内复杂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摘要:目的:分析搭桥血管重建技术在颅内复杂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预后影响。
方法:抽选本院2018年7月~2021年3月期间确诊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83例为研究对象,行回顾性治疗研究,患者均接受搭桥血管重建技术治疗。
评价手术前后改良Rankin量表、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及DSA灌注指标差异。
结果:(1)Rankin量表、生活自理能力评分:83例患者手术均成功实施,且术后7日、术后3月时mRS、ADL评分较术前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DSA灌注指标:术后3月时复查所得rCBF、rCBV较术前均上升,rMTI、rTTP较术前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搭桥血管重建技术在颅内复杂动脉瘤治疗效果显著,可在经积极重建患者病变脑动脉血运后,促进患者大脑、脑神经功能恢复,提升病后生活自理能力。
关键词:搭桥血管重建技术;颅内复杂动脉瘤;治疗效果颅内动脉血管瘤是一类高风险疾病,是诱发临床脑卒中的一类主要病因,尽管多数患者可在经血管栓塞或显微外科下血管夹闭治疗后,解除疾病风险性,但低于血管侧支循环代偿较差或颈部宽大血管发病患者而言,传统栓塞、夹闭技术或无法满足实际治疗需求,应选择搭桥血管重建技术实现积极治疗[1]。
因此,为分析搭桥血管重建技术在颅内复杂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预后影响,特设本次研究,详情如下:1研究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抽选本院2018年7月~2021年3月期间确诊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83例为研究对象,行回顾性治疗研究,患者均接受搭桥血管重建技术治疗。
83例患者中,男43例,女40例,年龄最大者55岁、最小者27岁,平均年龄(41.08±3.59)岁,经DSA诊断后确诊M1段动脉瘤59例。
M2段动脉瘤24例。
纳入标准:患者均为复杂性脑动脉瘤确诊者,符合搭桥血管重建技术治疗指征;家属经确认手术方案后,同意患者纳入研究。
脑血管三维重建技术(3D)在脑血管造影中的实际应用刘豫晖;周东海;许艳珍;薛新疆;田煜【摘要】目的分析成功实现脑血管三维重建技术(3D)中各项主要因素在临床工作中的综合应用.方法针对28例脑血管造影中三维重建中出现的个别影像质量问题及重建失败的影响,找出具体原因并加以分析,并拿出有效的解决方案.结果 24例重建前后影像质量清晰,3例模糊,产生运动性伪影,1例失败.结论全脑血管造影中三维重建技术中影像质量优劣,取决于3D影像采集前将将各种主要因素合理利用,为三维重建影像资料提供基础,从而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扎实可靠的依据.【期刊名称】《当代医学》【年(卷),期】2010(016)017【总页数】4页(P279-282)【关键词】旋转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三维重建技术;视野【作者】刘豫晖;周东海;许艳珍;薛新疆;田煜【作者单位】新疆,834000,新疆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放射介入科血液肿瘤科放疗室;新疆,834000,新疆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放射介入科血液肿瘤科放疗室;新疆,834000,新疆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放射介入科血液肿瘤科放疗室;新疆,834000,新疆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放射介入科血液肿瘤科放疗室;新疆,834000,新疆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放射介入科血液肿瘤科放疗室【正文语种】中文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在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中作为最直接、可靠的检查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中,被认为是血管疾病诊断的“金标准”。
脑血管数字减影术克服了常规DSA造影中病变血管(靶血管)与周围血管及组织的影像重叠,同时使用旋转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进行三维采集方法进行影像资料的获得。
3D-DSA技术是建立在球管旋转技术、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和三维重建技术三者结合基础之上,3D-DSA比常规DSA提供更加丰富、直接、立体的影像资料,尤其对脑动脉瘤诊断,对瘤颈及载瘤动脉关系的显示和小动脉瘤的确诊。
3D技术减少了额外DSA造影次数及造影剂用量,节省了检查时间,提高了诊治的安全性。
心血管疾病的血管重建手术心血管疾病是一类常见且威胁性较高的疾病,其中血管重建手术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患者的血管异常。
血管重建手术旨在修复或替换受损的血管组织,恢复流动正常,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详细介绍心血管疾病中常用的血管重建手术,包括根据不同类型心血管疾病分为冠脉搭桥术和主动脉夹层修复术两部分。
一、冠脉搭桥术冠脉是心肌供氧的主要通道,而冠脉动脉粥样硬化可导致冠心病等严重心血管问题。
当药物治疗无效时,冠脉搭桥术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
1. 定义与操作方法冠脉搭桥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又称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通过采用健康的或人工构造的体静脉或其他血管,将其植入冠状动脉之外,实现心肌的供氧。
手术过程中,医生会建立一个旁路,绕过阻塞或狭窄的冠脉病变。
2. 分类与选择冠脉搭桥术根据移植物来源分为自体(取自患者身体其他部位)和异体(取自他人身体或人工合成的材料),而在具体程序上则根据取途复杂性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有I类、IIa类和IIb类三种等级。
对于适应做冠脉搭桥术的患者,医生一般根据患者条件、心血管系统情况以及临床表现来选择移植物来源和具体操作类型。
3. 优点与风险CABG虽然是一种大型手术,但有明显的效果和重要优势。
\subsection{优点}有效恢复心肌灌注:通过旁路手术可以提供新通道使血液绕过冠状动脉堵塞区域。
长期临床效果良好:该手术能够改善心功能并减少心绞痛发作频率,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适应病种多:CABG可以用于治疗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和左主干狭窄等多种临床情况。
\subsection{风险}手术创伤:由于该手术为开胸手术,因此存在出血、感染等一定的手术创伤风险。
并发症:可能会出现肺部感染、呼吸衰竭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恢复周期较长:冠脉搭桥术需要进行比较大的手术切口,使得恢复时间相对较长。
二、主动脉夹层修复术1. 定义与操作方法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是指主动脉壁内外在不同处存在裂开的情况。
【CHC2015】血管重塑的诊断及其临床意义8月9日,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的中国心脏大会(China Heart Congress)上,来自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郭宁教授发表了题目为“血管重塑的诊断及其临床意义”的精彩演讲。
血管重塑或血管重构是指血管受血液动力学的作用结构发生适应性变化的过程。
此处所讲的血管重构主要指的是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发生的适应性变化情况。
血管重构包括正性重构和负性重构, 如果血管外弹力膜(EEM)面积大于病变部位近端和远端EEM面积,称为血管正性重构,如果EEM面积小于病变部位近端和远端EEM面积,称为血管负性重构,如果EEM面积介于病变部位近端和远端EEM面积之间,则表示无血管重构,可通过重构指数(RI,Remodeling Index)来表示,RI为病变部位EEM面积与近远端EEM面积平均值的比,RI>1.0表示正性重构,RI<1.0表示负性重构。
临床上,不稳定的病变中正性重构的比例较大,有研究显示,大约半数的急性心梗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RI>1,稳定性冠心病和陈旧性心肌梗死RI<1较多,cTn阳性的患者血管正性重构的比例大于cTn 阴性的患者,说明血管正性重构与斑块的易损性正性相关。
也有资料显示,与老年患者(>65岁)相比,相对年轻(<65岁)的冠心病患者有较高的正性重构的比例,在老年患者人群中,存在钙化斑块的比例较高,同样负性重构也可能是导致老年人冠心病的重要因素。
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EEM明显减小,尤其是超过10年病史的糖尿病患者,负性重构更加明显,这可能与糖尿病患者本身弥漫性血管病变有关。
对于行PCI术和溶栓的病人,正性重构组有更高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总体来说,ACS患者发生血管正性重构的比例更高,而且正性重构的患者PCI术后更容易发生不良事件,包括术后CK-MB升高、复发心肌缺血、较高的再狭窄比例等,而负性重构则在稳定性冠心病、较长病史的糖尿病、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老年病人人群中发生率更高。
血管重建包括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 ABG)。
在我国,PCI发展很快,2007年全国完成PCI总数达到了144 6 73例,但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中,北京、上海、广东等10个省市P CI数量就占了总量的70%,其他20个省市仅占32%,说明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很不均衡。
相比之下CABG发展缓慢。
2006年全国CABG只有7000例。
这并不是因为所有患者都适合做PCI,而不适合做CABG。
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我国CABG技术没有普及,二是临床医生对PCI和CABG适应证掌握不恰当。
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几乎所有的医院都存在一种倾向,即轻预防重治疗;轻视药物治疗,重视有创的血管重建技术。
概括起来说,我国冠心病防治工作存在三个失衡,即地域发展失衡、内外科手段应用失衡、对预防和治疗投入的失衡。
因此就不可避免存在如下两种情况:血运重建的过度应用和应用不足。
在我国尽管血运重建技术并未充分普及,但同样存在血运重建技术的过度应用,特别是PCI的过度应用。
我国PCI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特殊问题第一,为减少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药物涂层支架应用日益增多。
我国2007年PCI统计数字显示药物涂层支架占97.8%。
药物涂层支架存在着支架内急性、亚急性、迟发、极晚血栓形成的风险较金属裸支架更高,同时支架术后长期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增加出血危险,尤其高危患者。
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显然,并不是所有的病例都需要PCI,也并不是所有的PCI病例都需要药物洗脱支架。
第二,左主干病变选择PCI还是CABG?虽然近两年来也相继发表了几项研究支持心功能正常的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或孤立左主干病变选择PCI治疗。
但是,汇总近年的循证证据以及ACC/AHA 指南显示,对左主干病变进行择期干预,无论有无糖尿病,无论心功能是否正常,无论是否为单支左主干病变还是左主干合并其他血管病变,选择CABG治疗获益远大于PCI。
左主干病变支架植入有两个风险:一是再狭窄风险,二是急性血栓形成风险。
DES的应用使急性血栓形成的风险持续存在。
急性血栓形成可导致患者立刻死亡,没有抢救机会。
第三,多支血管病变的患者选择PCI还是CABG还是药物治疗?对多支血管病变的患者,INSPIRE研究、MASS研究、SYNTAX研究结果支持CABG优于PCI;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COURAGE研究、MASS 研究支持药物治疗优于手术治疗。
目前我国多支血管病变患者选择P CI治疗不只在少数,每例患者冠脉内植入支架的数目多在3个以上。
多个支架植入使支架再狭窄和血栓形成风险均增加。
此时对患者的治疗决策需要患者、心内科和心外科医生共同讨论制定。
解决方法临床医生在冠心病的防治工作中进一步认清两个问题:哪些患者需要血运重建,哪些患者选择药物治疗会更有利;对于需要血管重建的患者,选择PCI还是CABG,对于需要PCI的患者,如何选择DES 和BMS。
2009年1月5日美国六大学会联合发布的《血管重建技术适当应用标准》(以下简称《适宜标准》)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参照。
制定《适宜标准》的目的是指导临床医生合理应用血运重建技术,推动技术使用的规范化,避免技术应用不足和过度使用。
二、如何理解和应用《冠状动脉血运重建适宜标准》ACC/AHA/ESC已经根据大量的临床试验证据制定了冠心病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相关指南,并且每隔3-4年更新一次。
《适宜标准》与指南同样建立在循证医学基础上,但指南比较全面和原则,而《适宜标准》针对临床医生经常遇到的临床情景,更注重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适宜标准》是编写组专家根据临床上评价患者最常应用的5种元素(症状,心绞痛分级,药物治疗程度,无创检查危险分层和冠脉解剖情况)有针对性提出治疗建议,比指南更详细具体,二者之间总体上不矛盾。
《适宜标准》应作为临床治疗冠心病的指导性文件,是已公布指南的必要补充,使评估系统更具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适宜标准》中提到的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方法包括PCI和CABG,其中一章提供了对高危复杂病变PCI和CABG治疗的选择建议。
本文件不包括冠状动脉造影的适宜标准。
文件中的治疗建议是假定医生已了解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解剖情况,假定患者已接受充分的抗缺血药物治疗和已接受指南中建议的充分的二级预防药物治疗。
三、《适宜标准》的相关定义1)CCS心绞痛分级I级日常体力活动不受限,强体力活动诱发胸痛λII级日常体力活动轻度受限.大于2个街区或爬2层楼以上出现胸痛λIII级日常体力活动明显受限,1-2个街区或爬1层楼出现胸痛λIV级任何体力活动或静息状态都可诱发心绞痛2)最佳抗缺血治疗:至少2种抗缺血药物3)无创检查危险分层高危:心血管死亡危险3%/年λ静息LVEF<35%或运动时LVEF<35%运动平板评分提示高危(≤-11分)SPECT显示负荷诱发左室壁大的灌注缺损(尤其前壁)或大而固定的灌注缺损伴左室扩张或肺吸收TI-201增加多巴酚丁胺超声负荷实验提示小剂量药物(≤10mg/kg/min)或心率<120次/分时出现大于两个心肌节段的室壁运动异常负荷超声心动图提示心肌缺血延展中危:心血管死亡危险1%-3%/年λ静息LVEF 35%-49%运动平板评分提示中危(-11-5)SPECT提示负荷诱发中等灌注缺损不伴左室扩张或肺吸收TI201增加负荷超声心动图提示高剂量多巴酚丁胺诱发≤2个心肌节段的室壁运动异常和有限的心肌缺血低危:心血管死亡危险1%/年λ运动平板评分低危(≥5)SPECT静息或负荷时正常或小的心肌灌注缺损负荷超声心动图室壁运动正常或无变化或负荷中轻微室壁运动异常4)UA/NSTEMI近期有发生死亡或非致死MI危险的高危特征下列至少1项48小时内心肌缺血症状逐渐加重λ静息胸痛时间λ>20分钟体征λ肺水肿新发或加重的二间瓣返流S3或新发/加重罗音低血压.心动过缓,心动过速年龄>75岁心电图静息心绞痛伴短暂ST段改变0.5mm新发或推测为新发的束支传导阻滞持续室性心动过速5)冠状动脉病变定义:临界狭窄:血管狭窄50%-60%有临床意义的狭窄:左主干:血管狭窄≥50%非左主干:血管狭窄≥70%四、《冠状动脉血运重建适宜标准》不同临床情况的治疗建议《适宜标准》中的治疗建议分为A:适合,U: 不确定,I: 不适合三种情况。
(一)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1、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运重建(PCI/CABG)治疗建议适应证:对于急性心肌梗死(STEMI或UA/NSTEMI)患者急诊血运重建大部分情况都是适合证,非适应证:STEMI超过12小时,且临床情况稳定、无心肌缺血症状,不适合再血管化治疗λ罪犯血管PCI或溶栓后,住院期间没有再发或诱发心肌缺血,且临床情况稳定、LVEF正常,对非罪犯血管进行再血管化治疗λ(二)稳定冠心病患者血运重建(PCI/CABG)治疗建议1、在未接受最佳抗缺血治疗的基础上:冠状动脉2支病变(未累及LAD近端)或单支CTO病变,无创检查低危或中危,如果没有心绞痛症状,不适合进行血管重建;冠状动脉2支病变(未累及LAD近端)或单支CTO病变,无创检查低危或中危,心绞痛CCS分级1-2级,血管重建未证明远期获益,心绞痛CCS 分级3级以上需进行冠状动脉血管重建。
累及前降支近端的单支或双支病变,或未累及左主干的三支血管病变,无创检查低危或中危,如果心绞痛CCS分级2级以下,血管重建未证明远期获益;如果心绞痛CCS分级3级以上需进行冠状动脉血管重建。
2、在接受最佳抗缺血治疗的基础上:冠状动脉2支病变(未累及LAD近端)或单支CTO病变,或累及前降支近段的单支或双支病变,或未累及左主干的三支血管病变,无创检查低危或中危,在接受最佳抗缺血治疗的基础上,仍发生心绞痛,无论心绞痛分级,需进行冠状动脉血管重建。
3、单支或双支累及前降支近段病变或未累及左主干的三支病变,只要无创检查高危,无论有无心绞痛,需进行冠状动脉血管重建。
左主干病变无论有无心绞痛,需进行冠状动脉血管重建。
4、临界狭窄病变(50%-60%),FFR>0.75或IVUS未发现有意义狭窄,不适合血管重建。
FFR<0.75和/或IVUS发现有意义狭窄,临床无心绞痛症状不适合血管重建,心绞痛CCS分级1-2级进行血管重建未证明获益,心绞痛CCS分级3级以上需血管重建。
具体建议:1)无论有无糖尿病或有无LVEF下降合并下列情况之一建议选择CABG治疗:二支冠脉病变,累及前降支近段λ三支冠脉病变(PCI远期疗效不肯定)λ左主干狭窄合并其他冠脉病变λ孤立左主干病变λ2)无论有无糖尿病或LVEF下降合并下列情况既可选择PCI也可选择CABG:二支冠脉病变,累及前降支近段λ3)无论有无糖尿病或LVEF下降合并下列情况不适合选择PCI治疗:左主干狭窄合并其他冠脉病变λ孤立左主干病变λ(四)DES和裸支架(BMS)的选择:以下情况推荐首先考虑选用BMS:1)患者有出血高危险:胃溃疡病史,消化道出血病史,老年,肾功能不全,凝血系统疾病,血小板减少,2)急诊STEMI患者血管病变适合CABG,梗死相关血管支架植入3)近期计划行非心脏手术患者4)患者不能坚持至少一年双重抗血小板治疗五、制定《适宜标准》的必要性从《适宜标准》可以看出血管重建技术更加适用于临床有严重心绞痛、无创检查中高危,且接受最佳抗缺血治疗却仍有心绞痛发作的患者,尤其前降支近段有严重狭窄和左主干狭窄;或者急性心肌梗死12小时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
对于病情稳定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阳性,血管狭窄70%以上甚至闭塞,但是没有明显临床症状,无创检查低危,心功能正常,或者患者虽然有明确的心绞痛,但是并非前降支近段病变,无创检查低或中危,没有接受最佳的抗缺血治疗,应首选药物治疗。
很多临床医生有这样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血管狭窄70%以上无论有无症状都很应该进行血管重建,常首先考虑PCI治疗,目的是为了避免血管急性闭塞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把支架看成了一种降低心血管事件的手段。
如果单从造影结果显示处理后的冠状动脉通畅,血管腔恢复到“正常”,似乎避免了心肌缺血,但是实际上介入技术对血管壁造成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创伤,对稳定的斑块来说就是一种不良刺激,导致斑块增长加速和血栓形成的危险。
而且近年来的循证证据,并没有任何一项研究提示PCI是降低稳定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有效手段,支架的作用是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对于没有症状的患者,对狭窄的冠状动脉进行PCI治疗没有任何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