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重建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
- 格式:pdf
- 大小:303.66 KB
- 文档页数:2
脑血管造影术后疗效判定标准脑血管造影术是一种通过X射线或计算机断层扫描(CT)技术来检查大脑血管的影像学检查。
它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评估大脑血管疾病,包括动脉瘤、脑血管畸形、中风等。
在进行完脑血管造影术后,医生需要对病人进行疗效判定,以确定治疗是否有效以及疾病状况是否得到改善。
脑血管造影术后疗效判定标准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在进行疗效判定时,医生通常会根据脑血管造影术的结果、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其他辅助检查的数据来进行综合评估。
具体的判定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血管狭窄程度:通过脑血管造影术可以清晰地显示大脑血管的狭窄程度,医生可以根据这些数据来评估狭窄是否有改善。
2. 血管通畅情况:除了狭窄程度外,血管是否通畅也是评估疗效的重要指标。
观察血管通畅情况可以了解治疗后血流是否畅通,有助于评估治疗效果。
3. 病灶缩小情况:对于一些脑血管病变如动脉瘤、血管瘤等,医生可以通过脑血管造影术来观察病灶的大小变化,从而评估治疗的效果。
4. 血管形态改变:脑血管造影术可以直观地显示血管的形态,医生可以观察血管形态的改变情况来评估治疗效果。
在进行疗效判定时,医生需要综合以上多个方面的数据来进行评估,并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其他辅助检查的结果来综合判断。
在评估过程中,医生还需要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病变的特点以及治疗方案的合理性等因素,以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脑血管造影术后的疗效判定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评估过程,需要医生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数据和因素,以确定治疗的有效性和疾病的改善程度。
只有在全面、深入的评估基础上,才能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确保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个人观点上,我认为脑血管造影术后疗效判定标准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这一评估过程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病情,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未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我相信脑血管造影术后疗效判定标准会越来越科学,为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依据,也将给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脑缺血灶的最好治疗方法脑缺血灶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由于脑部血液供应不足而引起的局部缺血性病变。
脑缺血灶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多种方式。
针对不同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药物治疗是脑缺血灶的常规治疗方法之一。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物、降压药、溶栓药等。
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有效地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的凝结性,预防血栓形成,减轻脑缺血灶的病情。
降压药可以有效地降低血压,减少对脑部血管的损害,降低脑缺血灶的发生风险。
溶栓药可以溶解血栓,恢复血流,减轻脑缺血灶的病情。
药物治疗是脑缺血灶治疗的首选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治疗方法,适用于一些较为严重的脑缺血灶患者。
介入治疗主要包括血管成形术、支架植入术、血管内溶栓术等。
血管成形术通过导丝和球囊扩张器将狭窄的血管腔重新扩张,恢复血流通畅,改善脑部供血。
支架植入术通过在狭窄的血管腔内植入支架,维持血管通畅,防止再次狭窄。
血管内溶栓术通过导管将溶栓药物直接送达到血栓部位,溶解血栓,恢复血流。
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高效的治疗方法,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手术治疗是一种较为激进的治疗方法,适用于一些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无效的脑缺血灶患者。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血管旁路手术、动脉内膜剥脱术、血管重建术等。
血管旁路手术通过植入人工血管,建立血流通道,改善脑部供血。
动脉内膜剥脱术通过手术将狭窄的血管内膜剥离,恢复血流通畅。
血管重建术通过手术修复血管病变部位,恢复血流。
手术治疗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脑缺血灶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
针对不同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定期复查病情,保持乐观的心态,合理饮食,适当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促进康复。
不同脑血管手术方法治疗缺血性脑病的临床分析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价值。
方法:通过对本院2006年6月~2010年3月在本科接受脑血管重建术的91例患者不同手术方法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回顾。
结果:手术后3个月复查核磁共振脑血管成像,75例患者脑内的血流量通畅较术前明显改善,16例无明显变化。
结论:颅内血管重建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可减少并发症,提高安全性。
标签:不同手术方法;缺血性脑病;脑血管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和并发症多的“四高一多”特点,严重威胁了人类的健康。
本文研究对象为2006年6月~2010年3月在本科接受脑血管重建术的91例患者,对本组患者所采用旁路移植和贴敷手术的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91例,男80例,女11例;年龄20~40岁,平均30岁;临床的症状为不定时、随机的头昏、头痛,重者还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经保守的神经内科治疗疗效差、或者加重者,应请神经外科会诊,不适合行动脉内膜切除术或支架置入术等外科治疗的患者,旁路移植组(STA-MCA)39例,颞浅动脉的额支或顶支与大脑中动脉旁路移植34例,颞浅动脉的额支和顶支与大脑中动脉旁路移植5例;贴敷组52例,其中颞肌贴敷28例,颞浅动脉帖敷24例。
病程从发病起到3个月,平均2个月。
1.2 手术方法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旁路移植组:术前标记颞浅动脉在头皮上的走向,以外耳道上6 cm为中心作直径4 cm大小的骨窗,部位既是颞浅动脉分支经过之处,也是大脑中动脉皮质支的正常位置,可以和大脑中动脉的M2或M3段吻合。
颞肌贴敷组:操作时用显微剥离子挑开蛛网膜,避免损伤蛛网膜上小血管,适当去除骨瓣下部的一部分。
颞浅动脉帖敷:颞浅动脉分离时不要切断与皮肤两端的连接,将游离部分缝合在硬脑膜上,剥离其下方蛛网膜。
1.3 术后处理术后给予重症监护病房监护,包括持续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监护,至少24 h。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药物治疗的现状与进展摘要: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有较高的患病率,发病率、残疾率、病死率高,通常此类疾病患者预后较差,3/4的脑卒中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且疾病发生率逐年升高,虽然有较多的临床治疗方法,但患者生存质量普遍较低。
目前药物治疗方法较多,比如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溶栓治疗等方法,特异性溶栓药物有明显的时间依赖性及严格的适应症,溶栓率较低。
其次因疾病发生机制、影响因素较多,单一药物并不能逆转全程,故需要根据患者病情、病理变化,及时选用更为合理的综合治疗方法。
现本文就分析本病药物治疗进展,旨为药物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溶栓药物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占全部脑血管病的85%,主要是因颅脑供血动脉阻塞,堵塞血管血流中断,造成供血区脑组织因发生缺氧、缺血而坏死。
同时血栓或栓塞一旦发生,诱发一系列的“瀑布级联反应”,即神经元去极化、自由基生成、兴奋性氨基酸释放等,导致神经细胞凋亡。
目前此病药物治疗方法较多,其共同目的是要挽救缺血部位的神经细胞、恢复通畅血流及纠正神经功能。
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溶栓治疗等药物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方法,但仍缺乏合理、有效的药物。
因此,本文就简单综述药物治疗进展,旨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报道如下。
1抗血小板药物1.1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首选抗血小板药物。
2019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推荐阿司匹林(50-325 mg/d)或氯吡格雷(75 mg/d)单药治疗均可以作为首选抗血小板药物(I类推荐,A级证据)[1]。
但是仍没有明确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饱和量阿司匹林的必要性及安全性。
马福兴等[2]报道双联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效果96.36%高于单纯氯吡格雷70.91%(P<0.05),且药物双联能够改善血糖血脂,降低神经缺损程度。
陈勇等[3]证实氯吡格雷的效果93.48%高于阿司匹林的82.22%,出血率4.34%低于阿司匹林的24.44%,且能降低动脉狭窄程度,增加动脉内径,并优于阿司匹林(P<0.05)。
缺血性脑血管病CISS分型治疗及二级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指脑血管病的一种类型,它是由于脑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脑组织缺氧缺血引起的疾病。
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和预防中,CISS分型是一种常用的分类方法,根据病情划分为四个级别:C型、I型、S型和S型加重型。
下面将介绍缺血性脑血管病CISS分型的治疗及二级预防措施。
治疗:1. C型: C型是指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阶段,治疗的重点是控制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
首先要进行体检,核实高血压、高血脂等情况,然后进行适当的药物治疗,如降压药、降脂药等。
要进行生活方式的调整,包括戒烟、减少饮酒、控制体重等。
2. I型: I型是指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轻度损伤阶段,治疗的重点是改善脑血管功能,缓解症状。
药物治疗方面,可以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以防止血小板凝聚,改善脑血液循环。
还可以使用脑血管扩张药物,如丙戊酸等,以增加脑血流量。
还可以进行物理治疗,如理疗、针灸等,以增加脑血流。
3. S型: S型是指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中度损伤阶段,治疗的重点是控制病情发展,减少并发症。
药物治疗方面,除了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和脑血管扩张药物外,还可以使用脑保护剂,如脉络酸和丙戊酸钠等,以保护脑细胞免受损伤。
还可以进行康复训练和心理疏导,以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和心理状态。
二级预防:除了治疗阶段的措施外,二级预防措施是指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后,为了预防再发和并发症的措施。
主要措施如下:1. 控制危险因素: 患者要继续控制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危险因素,坚持规律的用药、定期复查,保持血压、血脂、血糖在正常范围内。
2. 正常生活: 患者要保持正常的生活作息,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3. 膳食调理: 患者要选择低盐、低脂、低糖的膳食,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限制高热量、高脂食物的摄入。
4. 动态监测: 对于有再发风险的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脑血管超声、脑血流动力学监测、心电图等检查,以及定期复查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
CVA的治疗三大治疗方法引言中风,即缺血性卒中,是全球范围内的一个严重健康问题,属于急性脑血管疾病,占据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
心血管疾病是导致缺血性中风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在治疗中风的过程中,CVA(缺血性卒中)的治疗至关重要。
目前,有若干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供选择,例如药物治疗、物理康复和手术治疗。
本文将具体探讨CVA的三大治疗方法。
一、药物治疗1. 抗凝血治疗抗凝血治疗是一种常见的CVA治疗方法,通过药物阻止凝血过程,减少血栓形成的可能,从而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
常见的抗凝血药物包括华法林、利伐沙班等。
2. 溶栓治疗溶栓治疗是一种通过溶解血栓来恢复血液供应的治疗方法。
常用的溶栓药物有rtPA,它可以在一定时间内溶解血栓,从而减少患者的残疾率和死亡率。
3. 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治疗主要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
常见的抗血小板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二、物理康复1. 运动训练运动训练是物理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通过康复运动帮助患者恢复肌肉力量和协调能力,改善行走和日常生活技能。
2. 语言康复对于患有失语症的CVA患者,语言康复是非常关键的治疗手段。
通过言语治疗和语音训练,帮助患者恢复语言能力。
3. 神经肌肉电刺激神经肌肉电刺激是一种通过电刺激神经和肌肉来促进康复的方法,可以帮助患者减少肌肉萎缩,提高肌肉功能。
三、手术治疗1. 血管内治疗血管内治疗是一种通过介入手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方法,可以减少血栓栓塞的发生,改善病情。
2. 血管外治疗血管外手术包括颈动脉内膜剥除术、脑血管重建术等,可以改善血流动力学,减少再发风险。
3. 神经外科手术针对特定的情况,神经外科手术如去除颅内占位性病变等可以改善神经系统功能。
结论对于CVA的治疗,药物治疗、物理康复和手术治疗是三大主要方法。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或者结合多种方法进行综合治疗。
早期干预和全面治疗对CVA患者的康复非常关键。
希望这篇文章可以为CVA的治疗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2024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2024年,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发布,为广大医生提供了标准的指导。
以下是该指南的主要内容:一、简介该指南是中国心血管病学会脑动脉病专业委员会制定,旨在提供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相关指导。
二、概述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指脑动脉病变导致大脑缺血的一类疾病,包括脑梗塞和缺血性脑卒中。
血管内介入是一种经导管技术将导管引入颈动脉、椎动脉或头皮直至脑动脉的方法,可以通过机械切割、碎石、吸引以及血栓溶解等技术来恢复脑供血。
三、适应症在指南中明确了血管内介入的适应症,主要包括急性脑梗死、高危动脉壁病变和动脉瘤的治疗等。
其中,急性脑梗死的选治时间窗口是6小时以内,必须经过影像学评估确定梗死范围和肉眼有转运可能,同时患者基本功能状态良好。
高危动脉壁病变主要是指对脑梗塞易形成、易复发的动脉壁病变,如颈内动脉致命性狭窄、斑块溃疡等。
动脉瘤指的是脑动脉瘤或颈内动脉壁纤维肌肉发育不良。
四、操作技术五、并发症与处理六、术后及追踪管理术后患者需要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相关并发症。
指南中还介绍了术后神经影像学评价和药物治疗等管理措施。
七、结论该指南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可以帮助医生提高治疗效果,同时也提醒医生要注意操作中的风险和并发症。
在实际操作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适应症,并严格按照指南的操作要求进行处理,以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总之,2024年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的发布标志着该领域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进程,在提供患者最佳治疗效果的同时,也为医生提供了准确的操作指导。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内科治疗
吕超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
【年(卷),期】2012(10)17
【摘要】@@ 脑血管病是人类三大死亡原因之一.随着我国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和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剧,作为老年人最常见的脑血管病,其危害日趋严重,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缺血性脑血管病是脑血管意外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70%左右,随着CT扫描、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诊断技术的进展,大多数患者可获得早期确切的定性和定位诊断.但是,发病后的治疗是否得当,可以影响到致死率和致残率.因此,必须重视该病的内科治疗.对符合手术治疗适应证者,必须适时进行手术,使患者早日康复.
【总页数】2页(P85-86)
【作者】吕超
【作者单位】吉林省四平市铁东区石岭镇中心卫生院,吉林,四平,1365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3
【相关文献】
1.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内科治疗研究 [J], 周会敏;邢国英
2.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管内成型支架治疗及内科常规治疗35例疗效观察 [J], 吴凌峰;曹文锋;屈新辉;胡凡;熊英琼;张昆南
3.介入治疗与内科治疗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J], 杨波;曾玲莉
4.介入治疗与内科治疗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效果 [J], 徐美辰
5.神经内科行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具体应用价值探究 [J], 刘庆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缺血性脑血管病CISS分型治疗及二级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Cerebral Infarction)是指因脑血管疾病引起,致使某一部分大脑皮层功能丧失,同时具有内脏或情感功能紊乱的一种综合征。
其临床表现为突发性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以及一定程度的意识障碍。
CISS分型治疗及二级预防是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进行全面、系统的治疗和预防措施,以降低病情的恶化程度,促进康复,预防病情的再次发作。
一、CISS分型治疗CISS分型治疗是依据脑血管疾病的特点和病情严重程度进行的分型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等多种方法。
对于CISS分型治疗,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1. 药物治疗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药物治疗是常见的治疗方式。
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扩血管药物、脱水药物等。
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有效防止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抗凝药物能够延长凝血时间,预防血栓形成;扩血管药物能够扩张血管,改善局部血流;脱水药物能够降低颅内压力,减轻脑水肿。
在具体应用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严重程度进行选择。
2. 手术治疗对于某些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特别是合并颅内血肿或血管重建手术指征的患者,手术治疗是必要的。
手术治疗包括颅内血肿清除术、颅内血管重建手术等。
通过手术治疗,能够减轻脑组织的压迫,改善脑血流,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康复效果。
3. 康复治疗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康复治疗是非常重要的治疗方式。
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言语治疗、职业治疗等。
通过康复治疗,能够训练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二级预防二级预防是指对已经发生过一次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进行的预防措施,以降低病情的恶化程度,预防病情的再次发作。
二级预防措施主要包括药物预防、生活方式调整、定期随访等多方面。
1. 药物预防药物预防是对已经发生过一次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进行的长期、规律的用药。
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等。
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观察
魏艳花;蔺慕会
【期刊名称】《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8(35)1
【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植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86例ICVD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接受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观察组接受血管内支架植入术(CAS)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术后1年患者的血管狭窄程度及神经功能缺损(NHISS)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手术后1年,观察组血管狭窄程度和NHI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CAS治疗ICVD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血管狭窄程度,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且并发症低,值得在临床推广.
【总页数】3页(P109-111)
【作者】魏艳花;蔺慕会
【作者单位】辽宁省人民医院,沈阳 110016;辽宁省人民医院,沈阳 11001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1.4
【相关文献】
1.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J], 程慧冉
2.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报告 [J], 陶中海;荣良群;魏秀娥;袁勇;朱本亮;杨森;王虎;龚爱平
3.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 [J], 李远志;段传志;张炘;李西锋
4.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J], 王勇
5.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J], 王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其特点是由于血液供应中断造成脑组织缺氧缺血,导致神经功能损伤和死亡。
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但面临着效果不明确、安全性不明、缺乏规范等问题。
本研究旨在对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进行评价,并进一步提出创新的方法和观点来解决现有问题。
一、研究方案1.研究目的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供临床医生和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2.研究内容(1)收集相关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病例,包括治疗前和治疗后的患者基本信息、病情及治疗过程等数据。
(2)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并评估其安全性。
(3)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如中医药的配伍应用、脉象诊断等,以改善治疗效果。
3.研究方法(1)收集数据:通过医院或临床科研合作,获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病例数据。
病例数据应包含患者的基本信息(如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疗程和疗效等方面的数据。
(2)数据整理与分析: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归纳,并运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如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等。
(3)安全性评价:统计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率,评估其安全性和副作用情况。
二、方案实施1.研究对象选取符合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包括年龄在40岁以上的男性和女性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不限。
2.治疗方案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病情和病程的不同而定。
治疗流程包括中医辨证施治、西医神经功能支持等。
中医治疗包括草药中药煎剂、针灸、艾灸等;西医治疗包括溶栓治疗、抗凝治疗、血管扩张治疗等。
3.数据采集在患者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病情及治疗情况,包括中医辨证和病理分析、药物使用情况、针灸或艾灸的次数和位置等。
血管内介入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比较摘要] 目的探究血管内介入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疗效差异。
方法随机抽取 2016年 1月~2017年5月于我院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患者 120 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 60 例。
观察组患者在给予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再施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对照组患者仅使用药物治疗。
治疗 1 年后,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分别评估两组患者的血液动力学改善情况、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血管狭窄程度变化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治疗 1 年后,观察组椎动脉、基底动脉、颈内动脉及颈总动脉收缩期峰流速中的治疗效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观察组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治疗后观察组血管狭窄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且观察组不良发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血管介入治疗在改善ICVD 患者血液动力学情况、NIHSS 评分、血管狭窄程度变化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血管内介入;单纯药物治疗;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血管病泛指脑部血管的各种疾病,主要表现为脑组织缺血或出血性意外,该病亦多发于老年人群,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1]。
缺血性脑血管病在脑血管病中占比较高,约占60%,临床常表现出肢体无力、麻木、眩晕、复视、饮水呛咳、吞咽困难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出现意识障碍、抽搐、头痛、恶心、呕吐等颅高压症状,为患者的生活及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2]。
探索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更佳的方式是目前临床研究的重点,近年来诸多研究结果显示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确切[3-5],本研究亦对其展开研究讨论,旨在作进一步的证实,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 1一般资料随机抽选本院2016年 1月~2017年5月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 120例进行研讨,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 60 例。
2024年医疗卫生行业继续教育-临床内科学-神经内科学-缺血性脑卒中规范化诊治及新进展课后练习答案目录一、高分辨血管壁MR指导下慢性颈动脉闭塞开通 (1)二、卒中相关非运动症状多学科管理专家共识解读 (3)三、卒中后认知障碍干预的新策略 (5)四、卒中恢复期管理的进展与实践 (7)六、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22解读 (9)七、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精准抗血小板治疗 (12)八、房性心脏病-不明原因栓塞性卒中(ESUS)——一个潜在的重要病因 (14)九、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像学评估 (16)十、CAS并发症处理和围手术期管理 (18)十一、急诊取栓困难路径建立——经桡动脉穿刺 (20)十二、卒中后癫痫的诊断和治疗 (22)十三、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静脉溶栓治疗进展 (24)十四、缺血性脑卒中的脑保护治疗 (26)十五、针刺治疗缺血性卒中研究进展 (28)十六、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抗凝策略与挑战 (30)一、高分辨血管壁MR指导下慢性颈动脉闭塞开通1.高分辨血管壁MR指导下颈动脉闭塞开通的优点是什么()A.建立血管壁完整图像B.减少脑梗死并发症C.明确血肿或溶栓疗法的治疗时态D.对内中膜撕裂如实显示E.评价颅内动脉分支的情况参考答案:A2.慢性颈动脉闭塞最常见病因()A.动脉粥样硬化B.结缔组织疾病C.先天发育异常D.病毒感染E.血管炎参考答案:A3.关于脑动脉血管壁正性重构特征,哪一项表述正确()A.斑块造成的管壁向内扩张B.加重管腔狭窄C.斑块面积<40%血管截面积时,动脉管壁表现为正性重构D.DSA检查可见管腔明显狭窄E.斑块面积>40%血管截面积时,动脉管壁表现为正性重构参考答案:C4.颅内动脉易损斑块在HR-VWI扫描特征表现()A.T1高信号B.T1等信号C.T1低信号D.T1增强斑块无明显强化E.T2加权成像参考答案:A5.慢性颈动脉闭塞临床特异性表现()A.晕厥B.记忆力下降C.偏头痛D.脑卒中E.颈部搏动明显减弱或消失参考答案:D二、卒中相关非运动症状多学科管理专家共识解读1.卒中后抑郁在卒中幸存者中的累积发病率为55%A.10%B.15%C.35%D.45%E.55%参考答案:E2.以下哪项是卒中后患者可能出现的常见精神症状?A.头痛B.咳嗽C.情绪低落D.视力模糊E.肌肉疼痛参考答案:C3.急性卒中患者应在发病()内开始胃肠道内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