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淮南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差异
- 格式:pdf
- 大小:163.12 KB
- 文档页数:2
淮南地区的⽅⾔(上)淮南话从属于北⽅⽅⾔区的江淮(安徽)次⽅⾔。
但在语⾳和词汇上⼜有着⼀定的地⽅特点。
有些话说出来,本地⼈明⽩,外地⼈听了往往不明其义。
为了⽅便与外界的交往,仅从语⾳特点和词类释义上做个简要的介绍。
⼀、特点(⼀)、淮南⼈说话,发⾳部位多在⾆中,说话⼝⾳重,声⾳⼤,听起来象吵架。
没有江南⼈讲话“软”,也不象河南、⼭东⼈讲话“硬”,被北⽅⼈称之为“蛮⼦”,⼜被南⽅⼈称做“侉⼦”。
(⼆)、声调上,第⼀声调值低,近似普通话的第三声;第⼆声类似普通话的第⼀声;第三声不拐弯,直接上升,类似普通话第⼆声;第四声与普通话⼤体相同,但不能降到最低点。
⽆⼉化⾳,但有⼊声。
(三)、声母上,1、西部属寿凤⼝⾳,声母“f”发为“h”,即平常说的“h”“f ”不分。
如“凤台县刮⼤风,把粪箕⼦刮翻了”说成“讧台县刮⼤轰,把混箕⼦刮欢了”;“房地”说成“皇帝”;“冯巩”说成“红巩”。
东部有点受合肥⼝⾳影响,“n”、“l”混淆,但不太明显。
2、翘⾆⾳与平⾆⾳不分。
翘⾆⾳ zh.、ch.、sh 都发成平⾆⾳ z、c、s 。
如:“事实”说成“四思”、“朱主席”说成“租组席”。
(四)、韵母上,1、部分前⿐⾳与后⿐⾳不分。
把后⿐⾳“eng”、“ing”发成前⿐⾳“en”、“in”。
如“程度”说成“陈度”,“影响”说成“引响”。
2、将⼉化⾳ er 发成 a ,如“⼆”说成“啊(去声)”;或发成 e ,如“⼉⼦”说成“蛾⼦”。
(五)、声韵母的拼合上,e 不直接与 g、k、h 相拼,拼时必须发成 uo 才⾏。
如“⼤哥”说成“⼤锅”;“科学”说成“扩学”;“和平鸽”说成“活贫锅”。
(六)、市区和郊区讲话区别⼤,市区⼈讲话接近普通话,⽅⾔少;郊区⼈讲话⽅⾔多,与普通话差别⼤。
(七)、词尾多带“⼦”字。
仅以⼈的头部为例。
就有:脑门囟⼦、额了头⼦、眼珠⼦、⿐梁⼦、⿐尖⼦、⽿垂⼦、⽿朵眼⼦、脸蛋⼦、腮帮⼦、⽛花⼦、⾆头根⼦、⾆头尖⼦、后脑勺⼦等。
安徽土话—淮南方言大全淮南,这座位于安徽省中北部的城市,有着独特而有趣的方言。
淮南方言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更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淮南人民的情感和记忆。
先来说说一些常见的词汇。
“噫嘻”,这可不是简单的感叹词,在淮南方言里,它常用来表示惊讶或感叹。
比如“噫嘻,这东西咋这么贵!”“滴喽”,指的是拎着、提着东西。
“我滴喽着菜篮子去买菜。
” 形象地表达了提着篮子的动作。
“克饭”,意思是吃饭。
到了饭点,人们就会互相招呼“走,克饭去!”“咋呼”,表示大声喧哗、吵闹。
“别在这咋呼,吵死人了!”“绝人”可不是什么好的意思,是骂人的意思。
比如“你别绝人”,就是让对方不要骂人。
“管”这个字在淮南方言中用途很广,相当于“行”“可以”。
“这样做管不管?”“管!”还有“谝”,就是炫耀、显摆。
“他就爱谝自己的新衣服。
”再说说淮南方言的发音特点。
淮南方言的声调比较独特,有些字的发音和普通话有较大差异。
比如“车”,在淮南方言里读“chēi”;“色”读“shǎi”;“街”读“gāi”。
在语法方面,淮南方言也有一些独特之处。
比如表示程度的副词,“怪”“透”“很”等使用频繁。
“这东西怪好吃的”“他透能干活”“今天很冷”。
淮南方言中的一些俗语和歇后语也十分有趣。
“麻子不叫麻子——坑人”,用诙谐的语言形容某人或某事不地道。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这是大家都熟悉的歇后语,在淮南地区也常被人们挂在嘴边。
在日常生活中,淮南方言更是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
长辈们常说“小孩要听话,不能调皮捣蛋”,用“调皮捣蛋”来形容孩子的顽皮。
邻里之间打招呼会说“吃过了吗?”回答往往是“吃过了,你呢?”简单的问候,却饱含着亲切与关怀。
淮南方言在表达情感方面也很有特色。
生气的时候可能会说“我都被你气死了!”高兴的时候会说“我心里美得很!”伤心的时候则是“我的心都碎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交流的增多,淮南方言也在不断地变化和融合。
一些年轻人可能在普通话的影响下,方言说得不太纯正,但无论如何,淮南方言作为家乡的语言,始终在淮南人民的心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文化全州】浅析全州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差异[摘要]全州方言有其鲜明的词汇特点。
本文试图从词形、词义方面考察其与普通话词汇的差异,揭示全州方言词汇的特点。
[关键词]全州方言普通话词汇比较全州县位于广西省东北部,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全州方言属于湘语娄邵片,与普通话词汇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其独特之处。
笔者试从词形、词义方面来考察两者之间的差异,试图从中归纳出全州方言词汇的特征。
一、词形的差异主要分析全州方言与普通话义同形异的词语,主要从音节数量、构词语素两个方面来分析。
(注:括号内为普通话词汇)(一)音节数量不同1.全州方言的单音节词,对应普通话的双音节词。
例如:禾(水稻)、蓬(蓬松)、垱(地方)、蒙(遮盖)、猛(糊涂)等。
2.全州方言的双音节词,对应普通话中的单音节词。
例如:虾公(虾)、巴巴(肉)、井眼(井)、心肝(核)、把拱(蒂)等。
3.全州方言的双音节词,对应普通话的多音节词。
例如:打倒(往回走)、洋芋(马铃薯)、满崽(小儿子)、媳妇(儿媳妇)等。
4.全州方言的三音节词,对应普通话的双音节词。
例如:檐老鼠(蝙蝠)、媳妇娘(新娘)、扯卵谈(胡扯)、秧蚂拐(蝌蚪)等。
(二)构词语素不同1.构词语素与普通话完全不同的词语。
例如:剥丝(蜘蛛)、早马(蝗虫)、禾仙(稻穗)、虫线(蚯蚓)等。
2.构词语素部分相同,部分不同。
例如:天河(银河)、洋油(煤油)、插田(插秧)、海椒(辣椒)等。
3.构词语素相同,但排列顺序不同,例如:闹热(热闹)、鸡公(公鸡)、气力(力气)、欢喜(喜欢)等。
4.词缀十分丰富。
前缀有“梆”“拉”“令”“捞”“崭”“壁”“焦”,不能独立成词,表示被修饰词的程度高,相当于普通话的“很”。
如:梆紧(很紧)、拉粗(很粗)、令脆(很脆)、捞轻(很轻)、崭新(很新)、壁淡(很淡)、焦湿(很湿)等。
后缀有“脑壳、把子”等。
“脑壳”指人,含贬义,如:猪头脑壳(比喻特别笨的人)、木头脑壳(比喻脑袋不开窍的人)。
安徽土话—淮南方言大全在安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各地的方言犹如繁星璀璨,而淮南方言则是其中独特而耀眼的一颗。
淮南方言不仅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还承载着淮南人民的情感与记忆,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先来说说发音方面。
淮南方言的声调相对较高,语调上扬,听起来有一种独特的韵味。
比如“好”这个字,在淮南方言里读“hào”,而且发音较为短促有力。
“吃”字读“qī”,“喝”字读“huō”,“书”字读“xū”。
这些独特的发音,让外地人初听时可能会感到有些摸不着头脑,但对于淮南本地人来说,却是再亲切不过的乡音。
词汇方面,淮南方言更是有着丰富多样的特色表达。
“俺们”是“我们”的意思,“可照”表示“行不行、可不可以”,比如“这件事这样办可照?”“得劲”表示舒服、畅快,“你今天过得可真得劲!”“谝”是炫耀、显摆的意思,“他就爱谝他新买的手机。
”“胳肢窝”叫“胳老肢”,“膝盖”称为“磕几头子”。
还有“噫嘻”,用来表示惊讶或者感叹。
在日常生活中,淮南方言的运用更是生动有趣。
比如打招呼时会说:“恁这去哪来?”回答可能是:“上街买点东西。
”如果问一个东西好不好,会说:“这东西咋样?管不管?”夸赞一个人厉害,会说:“这人真过劲!”淮南方言里还有很多形象的比喻。
形容一个人很瘦,会说“瘦得跟猴似的”;说一个人很笨,会说“笨得跟猪一样”;形容天气热,会说“热得能把人蒸熟”。
这些比喻虽然简单直接,但却十分生动形象,让人一听就能明白其中的意思。
在描述动作方面,淮南方言也有独特的词汇。
“趿拉”表示拖着鞋子走路,“擤鼻子”是指捏住鼻子用力出气排出鼻涕,“薅草”就是拔草的意思。
淮南方言中的一些词语还反映了当地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
比如“锅铲子”叫“抢锅铲子”,“扫帚”叫“条帚”,“拖鞋”叫“呱嗒板子”。
此外,淮南方言在亲属称谓上也有特点。
“姥姥”称为“朗娘”,“舅妈”叫“妗子”,“叔叔”称为“老达”。
淮南方言中的俗语和谚语也不少,充满了生活的智慧。
皖北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差异初探
徐红梅
【期刊名称】《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4(000)004
【摘要】本文主要从词义及词形两个方面入手,将皖北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加以比较来探讨皖北中原官话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差异,从而揭示皖北方言词汇特色.【总页数】4页(P49-52)
【作者】徐红梅
【作者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广州,51066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7
【相关文献】
1.方言词汇研究的新突破--《汉语方言词汇差异比较研究》读后
2.屯溪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差异研究
3.扬州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差异比较初探
4.内蒙古西部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差异初探
5.浙江庆元方言与普通话词汇差异初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议普通话与寿县方言的异读关系作者:孙长飞来源:《新闻世界》2012年第09期语言是人们用来作为交际的重要工具。
在国内外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在通讯联络手段不断丰富、发展、更新的今天,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语言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们需要在交往中有共同的语言才能进行交际。
但语言自身的发展、丰富和分支,限制了人们的交际空间,尤其是我国各地纷繁多样、特色各异的方言很多,已影响了人们的交际范围,如何突破这种语言障碍,促进交流,最佳途径无疑是推广和普及普通话。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我们寿县地处长江以北,淮河以南的江淮之间,其方言属北方方言区,与普通话相比,有很大差异,表现在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异读上,这给我们学习和掌握普通话带来诸多麻烦。
但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异都是有规律的,如果我们能够熟练地掌握它们之间的对应规律,对我们学习普通话和播音工作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就在学习普通话和播音工作的实践中,摸索出的寿县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对应规则加以探讨。
普通话里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类和高平调(55)、高声调(35)、降升调(214)、全降调(51)四种调值形式。
而寿县方言里的调类和调值与普通话里调类和调值区别很大,同一汉字却表现出不同的声调。
在普通话里读阴平的字,寿县方言里却读成上声。
如“播”“追”“书”等。
现就普通话与寿县方言中声调差异分别举例说明。
在方言里是阴平的字,而普通话里却读阳平。
如:“竹”“门”“答”等。
在方言里是阳平的字,而普通话里却读上声。
如:“你”“好”“懂”等,调值由35变为214。
在方言里是上声的字,在普通话里读阴平。
如:“宽”“衣”“鸡”等,调值由214变为55。
在方言里是去声的字和普通话一样仍读去声,但也有少数例外,如“必”方言里读阴平,普通话里读去声。
以上只是对普通话与寿县方言间的异读关系作一比较,如果我们掌握了它们之间的异读规律,知己知彼,就可以成双成对,一组一组地解决问题,这比一字字的模仿要快得多,效果也比较稳定。
淮安方言与普通话的比较分析摘要:淮安方言是江淮方言的一部分,前人对淮安方言的语音虽有过较多研究,但并未对淮安区(原楚州区)方言与普通话的共同点与差异作详细的、具体的探讨。
本文将在声母、韵母、声调等方面,对淮安区淮城镇方言与普通话进行比较,着重发现二者差异,探索淮安人学习普通话时的重点和难点,有助于普及和推广普通话。
本文以淮安市淮安区淮城镇方言为研究对象,从语音角度,通过与普通话语音的对比,归纳总结淮安方言的语音特点。
其中主要包括淮安方言声母系统、韵母系统、声调系统以及音变特点。
对比主要通过表格这一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
关键词:淮安方言;普通话;语音;对比方言是一种语言的地域变体。
由于社会的发展,居民逐渐向四周扩散,有的集体向远方迁移,有的和异族人接触,与当地土语混杂交融,汉语逐渐分化,产生了分布在不同地域上的方言。
地域方言既是受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等因素影响的结果,也是展现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
国人自古就有“南北差异”这一概念(比如“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南蛮”、“北侉”……),而江淮之间正是我国划分南北的重要标志。
经众多地理学者研究检验,最终发现“秦岭——淮河”不仅是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还是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淮安成为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上的地标之一。
一、淮安方言与普通话声母系统比较淮安话有18个声母(零声母+17个辅音声母),普通话有22个声母(零声母+21个辅音声母),二者既有相同,也有不同。
这些相同与差异,依旧通过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
(备注:中间为例字,两边分别为它们的普通话发音和淮安方言发音。
为更加清楚、直观地展现异同,读音相同或相近的例字声母,将用√显示;差异较大的,则直接用国际音标标出实际读音。
)bpmfdtn l lgkhxjgqkxh zcszh 纸、zjch床、c shsx r热、染肉、如l味、问、熬、月、安、温、王、要从上表的对比可以大致看出看出淮安方言既有与普通话的相同点,也有一些自己的特点,分析总结如下:相同点:1.淮安方言与普通话共同拥有18个声母(零声母+17个辅音声母),分别为b、p、m、f、d、t、l、g、k、h、j、q、x、z、c、s、r、。
淮滨方言与普通话声、韵、调对比研究作者:黄杰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21期摘要:淮滨方言隶属八大方言中的北方方言。
淮滨与安徽阜阳毗邻,通过笔者的走访调查,发现淮滨方言与本省的潢川、息县、商城等地的方言差别很大,但与阜阳市区方言却有着惊人的相似。
文章将就淮滨方言与普通话的声、韵、调进行对比性研究,探索淮滨方言的地域特色。
关键词:淮滨方言;普通话;语音一、淮滨概况及其方言界定1、淮滨概况淮滨县居淮河中上游,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大别山北麓,东、北靠洪河与安徽阜阳、临泉接壤,南依白露河与固始、潢川毗邻,西临闾河与息县为界。
因地处淮河之滨而得名,属于信阳市。
地理坐标为北纬32°15′—32°38′,东经115°1′—115°35′。
6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57 万),总面积 1208 平方公里。
淮滨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被誉为“中国第一个水利专家、历史上第一个清官”的楚国名相孙叔傲就诞生在淮滨县期思镇。
境内周代蒋国故城等遗址至今仍闪耀着古文化的光芒,淮滨县城即古乌龙集,自古以来就是南北文化的交汇点。
据乾隆《光州志·盐法》载:“本州共计一万二百一十六引盐船,自淮北至正阳关,经乌龙集小船起驳,由淮河入境抵州”。
2、淮滨方言界定方言起源于部落语和部族语,是汉语的地方变体。
方言的形成是不发达地域之间缺少沟通的结果。
现在,越是不发达的地区,方言的种类往往越多。
世界上大约有3500种语言,其中非洲就有1140种。
“方言概念最早大约出现在我国周代,就是所谓殊方异语。
”①关于汉语方言的划分,各家的说法不一。
曾经有五种说、九种说、十种说、十二种说、五系十七区说等。
(五种说,见王力《汉语音韵学》563页,中华书局,1956年)。
现在一般认为大致可分为八大方言区。
(1)北方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2)吴方言(以上海话为代表),(3)粤方言(广州话为代表),(4)湘方言(长沙话为代表),(5)客家方言(梅县话为代表),(6)闽南方言(厦门话为代表),(7)赣方言(南昌话为代表),(8)闽东方言(福州话为代表)。
安徽方言的研究报告1. 引言方言是一种受到地域和社会文化熏陶的语言变体,它是某一特定地理区域特定社群使用的一种语言。
安徽是中国南部的一个省份,这里有独特的安徽方言,本文将对安徽方言进行研究,探讨其特点、历史和地理分布。
2. 安徽方言的特点安徽方言主要分布在安徽省的各个地方,与其他方言相比,它有以下特点:•音韵特点:安徽方言的音韵特点较为鲜明,如轻声浊化、尾音变调、鼻音合口等。
与普通话和其他方言相比,安徽方言的音调较为平稳,不像北方方言那样多变。
•词汇特点:安徽方言的词汇丰富多样,其中很多词汇是其他方言所没有的。
安徽方言还具有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例如用“曳”表示“拉”或“拖”,用“鱼戏莲叶弄(nòng)”表示“美丽”。
•语法特点:安徽方言的语法与普通话和其他方言也有所不同。
例如,在安徽方言中,《我在家吃饭了》可以说成《我家吃饭了》;而普通话和其他方言一般会加上“在”字。
此外,安徽方言还有一些特殊的语法结构,如“你提机票了吗?”表示“你带了机票吗?”等。
•发展特点:安徽方言在不断与其他方言交流影响的过程中,也在发生着变化。
尤其是与上海方言、江苏方言等接壤的地区,安徽方言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3. 安徽方言的历史安徽方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安徽地区属于淮南方言区,受到了齐、楚、吴等古代南方国家的影响。
在明清时期,安徽成为了苏鲁方言区和江上方言区的交汇地,安徽方言逐渐形成并且发展壮大。
经过多年的发展,安徽方言逐渐形成独特的地理特点与社群特点。
同时,安徽方言与周边地区的方言,如上海方言、江苏方言等也有一定的联系和影响,形成了新的变体。
4. 安徽方言的地理分布安徽方言主要分布在安徽省的各个地方,但因为安徽地域较大,方言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北部方言:北部方言主要分布在滁州、合肥等地,表现出明显的阳平调、轻声浊化等特点。
•中部方言:中部方言主要分布在芜湖、安庆等地,表现出中高平调和前鼻化的特点。
淮南话就是经典1、麻逼(很、非常)2、猫逼、噎熊(算了、完了)3、羊熊、羊丈(也是很的意思)4、马虎熊(不怎么样)5、可照(行不行)6、好攒子(什么时候)7、胡几吧吊扯(不是那样的)8、就地(是)9、靠了(坏事、坏了)10、到尽(极端,贬义)11、一嘴(全名一嘴猴,一句话,好说的意思)12、管(行,可以的意思)13、可是的该?(为疑问短语“是不是的呢?”之意)14、麻灿(为副词短语,和麻逼同意)15、好喽吧(为感叹词,得了吧,行了吧,的意思)16、胡吊搞(动词短语为乱来胡做非为之意)18、搞哄黄子该!(搞什么搞)19、吃花了吧!(失误、失手、完蛋、搞砸了)20、啊喳人!(恶心人)21、吊烟(狗屁)22、胡几吧掉搞(乱搞)23、我居你?(居为第一声,我怕你的意思)24、你洋唬什么?(你来劲什么)25、你这人真叽一裤(见不得人的恶心本质)26、驴熊!(骂人的话)27、杠路、杠家、杠腿(走、回)28、二青头(楞头青)29、不照器(不行、效果不好)30、老奴、老侬(奴和侬都读第三声、老闺女)31、不管筋(不行)32、恶咽人、搁咽人(恶心人)33、谁扯谁狗日的(发誓)34、遮顾(装模作样、掩饰)35、猫吊喽、猫逼吧你!(完了吧、算了吧你)36、过劲!(厉害)37、你搁哪豁酒(在什么地方喝酒的意思)38、各、各饭(吃、吃饭)39、喝朗朗地(游刃有余、象摩象样)40、细比扣(吝啬)41、狗比羊眼(骂人的话)42、鬼子六(不诚实的人)43、精豆屁(狡猾的人)44、呵蛋(拍马屁、巴结)45、掘事(赌咒)46、嘛熊(意同“麻灿”、“麻比”)47、掘人(骂人)48、迟鱼(迟:古代刑罚“凌迟”,知道啥意思了吧?)49、冲会(民间的小范围融资)50、马子(身材。
不同台湾“马子”指女友)51、谝、谝脸(音pian,炫耀、显摆)52、滋啦啦地(介有其事)53、秋巴、秋鸡(形容形象委琐)54、叽歪(喋喋不休)55、鼻屎(不够身份、没有分量的人)56、真有拔捂(真有办法、真有能耐、真有把握)57、尿尿拉拉地(尿,读音sei,不爽利,意为让人讨厌)58、滴答、滴滴答答(饶舌、缠人)59、怎么搞的该(怎么回事)60、走家(回家的意思)61、活毁(意思是完了)63、黑扯(就是胡扯的意思)64、二衣子(就是不男不女的意思)65、老婆三调(就是不三不四的意思)66、脚拉车(自行车的意思)67、我劈脸呼你! (这句话****电视台的李咏知道是什么意思!你可以去问问他!听说是周涛教他的!在豆腐节晚会上被李咏用上了。
淮安方言词汇与普通话的比较论淮安方言的特点淮安方言词汇与普通话的比较(篇一) 论淮安方言的特点方言是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是语言分化的结果。
它是地域历史文化的表征,是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淮安方言是中国诸多方言的一种,它隶属于北方语系的江淮方言,又称“淮语”。
在明朝,曾定为官方用语,淮安方言以明清时期淮安府城淮城(今楚州区城区)口音为核心淮安口音,如今以淮安市政府驻地清河区为基准。
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就曾在其书中大量使用淮安方言。
淮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特别是明清时期,是国家治河、漕运、盐运、榷关重地,是运河沿岸的一大都市。
南北往来,多元文化交流形成淮安地域文化的特殊性。
此外,淮安地区地处中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是南北地域文化、民俗气候的交汇过渡地带,故其语言习俗呈现南北方交融的特点。
淮安方言是北方方言和吴越方言交汇的结果,俗称南蛮北侉至淮安不蛮不侉,区别在于入声词汇的多少,卷舌的有无。
淮安方言主要特征有平卷舍不分,前后鼻音不分,“l”与“n”相混。
淮安方言声母的特点整体来说“l”与“n”相混,平卷舌不分。
淮安方言的声母为b、p、m、f、d、t、l、n、g、k、h、j、q、x、z、c、s、zh、ch、sh、r等。
具体特点:一、古全浊声母在淮安方言里全部清化,逢塞音,塞擦音,平声读送气清音,仄声读不送气清音,与普通话一致。
但是普通话的平卷舌,淮安方言里是不分的,淮安方言多用z、c、s来代替zh、ch、sh。
二、淮安话中“l”与“n”相混,但并不是简单的把“l”念成“n”,“n”念成“l”,而是一般洪音韵母发“l”,细音韵母发”n”。
淮安方言韵母的最大特点是保留入声韵,入声收吼塞音韵尾。
一、淮安话有些单元音与普通话区别是很大的,如“直”发音 tsy ,“热”发音 ji ,“夜”也发音 ji ,“福”发音 fo 等。
二、有些在普通话是鼻音韵母,而在淮安方言念单元音。
如“蛋”发音 ty ,“安”发音 y ,“晚发音 、f、d、t、l、n、g、k、h、j、q、x、z、c、s、zh、ch、sh、r等。
淮南话与普通话的区别不是很大淮南话与普通话的区别不是很大,但往往让人丈二的和尚摸不到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1、好(所有一个字的都可以加嘛比)--叫嘛比的好。
2、不行--叫毛比吧。
也叫也熊吧。
3、好吃--叫好吃的羊熊样。
4、不怎么样--叫马虎熊。
5、行不行--叫可照。
6、好--叫好的羊熊样,嘛比的好。
7、不是那样的--叫你胡几吧吊扯。
8、是、是--叫旧地、旧地。
9、(坏)了--叫考了。
10、今年豆腐节开始正式使用淮南话。
希望朋友继续往里添加--我们的淮南话。
好让豆腐节文化的底蕴更浓一些。
发扬淮南话。
淮南人讲话直爽,听着麻参快活,方言就是文化,方言也是隐语。
方言的多样性,就象物种的多样性。
维护方言生存的重要性,不亚于环境保护、动物保护。
11、一嘴:一句话好说的意思12、管:行可以的意思13、可是的该?:为疑问短语“是不是的呢?”之意14、麻灿:为副词短语常置于形容词前起修饰作用很非常的意思例句:麻灿的好15、喽喽吧:为感叹词得了吧行了吧的意思例句:喽喽吧就你那熊样?16、胡吊搞:动词短语为乱来胡做非为之意18、搞哄黄子该!(搞什么搞)19、哧花了吧!(失误、失手、完蛋、搞砸了)20、腌喳人!(恶心人)21、吊烟(狗屁)22、打吊腰(乱搞)23、你看把你倨地(倨傲)24、你洋唬什么?(你来劲什么)25、你这人真叽一裤(见不得人的恶心本质)26、那大驴熊!(骂人的话)27、杠路、杠家、杠腿(走、回)28、七叶子(二青头、缺叶子肺、楞头青)29、不照器(不行、效果不好)30、能吊台(自作聪明)31、不管台、不管筋(不行)32、恶咽人、搁咽人(恶心人)33、扯地跟袄套子样(胡扯)34、遮鼓劲(装模作样、掩饰)35、猫吊喽、猫水吧你!(完了吧、算了吧你)36、过劲!(厉害)37、你搁哪喝(读音:豁)地该!(语无伦次、搞不清状态)38、各、各饭(吃)39、喝朗朗地(游刃有余、象摩象样)40、细比扣(吝啬)41、狗比羊眼(骂人的话)42、鬼子六(不诚实的人)43、精豆屁(狡猾的人)44、呵大蛋(拍马屁、巴结)45、掘事(赌咒)46、嘛熊(意同“麻灿”、“麻比”)47、掘人(骂人)48、迟鱼(迟:古代刑罚“凌迟”,知道啥意思了吧?)49、冲会(民间的小范围融资)50、马子(身材。
方言词——论河南方言词汇与普通话的异同汉语方言俗称地方话,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它不是独立于民族语言之外的另一种语言,而只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
同一个民族的各种地方方言和这个民族的共同语言,一般总是表现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语言特色。
一般情况下,民族共同语言总是在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例如汉民族共同语言,即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即我们现在所说的普通话。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家统一,人民政治经济文化需要发展,需要统一的民族共同语,因此在1955年10月,中国科学院召开了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会上确定把汉民族共同语称为普通话,主张向全国大力推广。
会后经各方研究,正式确定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三项标准含义。
民族共同语和方言不是互相对立的。
民族共同语的形成,普通话的推广,并不是以方言的消亡作为前提。
共同语言总是有条件、有选择地从汉语方言中吸收一些有生命力的成分来丰富自己、完善自己的。
而全国各地的汉语方言,也都吸收了一些普通话的成分,日益向普通话靠拢。
尽管如此,方言仍会长期存在,作为一个地区的交际工具而发挥作用。
在方言地区推广普通话,并不是要消灭方言,主要是为了消除不同方言的隔阂,以利社会交际,“推普”的任务是要使方言地区的人民学会说全民族共同使用的普通话,那么推广普通话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方言词是一个方言地区在长期使用方言过程中形成的一类词,是一个地区鲜明的标志。
方言词一方面指流行在方言地区而没有在普通话里普遍通行的词,例如东北话中的“埋汰”,河南方言里的“中”;另一方面指普通话里从方言中吸收进来的词,这类被普通话所吸收的词是得到大家普遍认同的词,例如粤语里的“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