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专题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设计的智慧与问题
- 格式:ppt
- 大小:1.11 MB
- 文档页数:25
中国古代史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一、备考导航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
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从而为现代社会的政治活动提供经验与教训,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封建社会专制统治有利有弊,展望今后命题,很有可能出现一些与当今干部人事制度、机构改革、民主化进程、反腐倡廉等热点相关联的古代政治制度的新题型。
早期政治制度对社会伦理道德影响深远,可联系全球华人祭拜黄帝陵和认祖归宗现象,认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的意义。
二、专题知识归纳1、基本制度——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萌芽于战国内容:①理论上,战国时期,韩非子提出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
②实践上,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建立于秦朝内容:确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颁布秦律。
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3)巩固于西汉内容: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
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特点: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
(4)完善于隋唐内容: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
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
特点:①用分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②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
(5)加强于北宋内容:集中军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设三衙统领禁军并与枢密院互相牵制。
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派文官做知州,与通判互相牵制。
集中财权——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集中司法权——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人员。
主线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分为两大阶段:早期(先秦时期)国家属松散的政治联盟,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秦至清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专制制度逐步加强。
主线二秦至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可分为三条主要线索:一是君主专制的逐步加强,主要体现在中央官制的演变上,实质在于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变化;二是中央集权的加强,表现在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上,实质是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关系的变化;三是选官用官制度和监察制度的演变。
一、分封制1.对象及内容: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土地和人口。
2.权利与义务:分封者与受封者之间是权利与义务关系。
3.影响:形成了森严的等级,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周朝势力范围扩大;没有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二、宗法制1.核心:以嫡长子继承制规定宗族内的嫡庶关系,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
2.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正妻所生的长子。
3.大宗与小宗的关系:宗法关系即大宗和小宗依身份等级,在各自范围内,对直系和旁系亲属族人进行统治管辖。
4.影响: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防止在权力继承问题上的纷争,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但易于形成任人唯亲、裙带关系等。
三、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贵族政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结构。
2.地方分权:各诸侯国有相对独立性,尚未形成中央高度集权。
3.等级森严: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大宗、小宗之间存在严格的政治隶属关系。
1.西周分封制的特点及影响(1)分封制的特点①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②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③纵向联系:明确周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④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2)分封制的影响①在西周初期的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较高的权威,周天子对诸侯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向心力。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答案1.【答案】A【点拨】关键是理解材料的意思并且能了解时代背景,唐朝高宗时期门阀和士族都已经遭到沉重的打击,不再是政府的主要问题,所以可以排除BD。
至于C项与题干无关,故而选A。
2.【答案】C【点拨】科举制最早是在隋朝设立的,八股取士是明朝才开始的,所以材料中关于科举制的史实有问题。
另外,材料中对科举制的评价也有问题,只看到了它的消极方面,没有看到它在历史上的积极方面。
答案选C项。
3.【答案】A【点拨】宋太祖从“权”“钱”“兵”三方面着手,削弱地方的实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故选A。
4.【答案】D【点拨】本题以唐朝科举制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分析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规律①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②选拔方式从推荐到考试,渐趋严密科学;③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④历代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都主要起到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社会的发展。
在本题中从题干中的信息可知,隋唐以前官府用人须查考谱籍,看祖上有何官爵,这种制度实际上是在九品中正制的基础上形成的,反映的是门第观念逐渐淡化,这明显与科举考试注重才能密切相关。
隋唐以前的选人制度主要考察的是门第高低,即九品中正制。
隋唐以后开始推行了科举制度,,不再以出身选官,使得人们可以科举,即政府以所谓“才能”做为标准选拔人才,官府的谱局等逐渐消失。
因此导致门弟出身逐渐被淡化。
A项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崩溃,但其影响深远,故排除;B项察举制主要在汉朝实施,时间不符;C项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与官爵、门第没有必然联系,故选D项。
5.【答案】B【点拨】此题考查的是对汉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汉朝由于刘邦采用郡国并行制度,结果引发后来的七国之乱,这都是因为封国制激化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所以此题应该选择B项。
6.【答案】C【点拨】属于容易题。
本题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第一单元政治制度【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以及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
【学习目标】1.以“中西政治制度”为主题,建构思维导图,说出各国在不同时期国家治理的制度表现。
2.回归课本,扎实掌握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及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等史实。
3.交流分享疑惑,解读不同时期中西方制度的内涵,能举例说明中西方国家制度的多样性。
【体系建构】【重点问题过关】动口动手动脑,在问题下面的空白处边写关键词边强化记忆。
过关的问题,标注√。
(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1.先秦政治制度有哪些?总结先秦政治制度的特点(早期国家的特征):①中央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②王权与神权相结合;③血缘关系和政治制度密切结合,实行贵族政治;④家国一体,家国同构;⑤有继承性、延续性。
★特别提醒:先秦时期政治一般不能用:君主专制、专制集权、皇权至上、高度集权、中央集权等词描述.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背景、内容(课本P3-4)和影响。
影响:(1)积极:①政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初步奠定大一统国家疆域,开创国家治理和结构的基本模式;②经济:有利于集人、物、财大规模生产活动,创造物质精神文明;③民族文化:有利于文化和民族认同,推动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和历史延续。
(2)消极:①政治:人治传统,行政专断,派生官僚作风;特权阶层,暴政腐败;②经济:明清阻碍新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发展;③思想文化:思想专制,压抑人性、创造力;阻碍民主政治和科技发展。
3.两汉到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课本P4-6,要对每项制度的内涵、作用落实到位)、趋势或规律性认识。
(教材帮P6知识点5)(1)三省六部制的特点、作用?特点: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牵制作用:①相权三分: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精练)1.(2018年新课标Ⅰ卷2)2. 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答案】D【解析】解答本题,需要联系所学知识弄清两个问题:1、唐代的藩镇和藩镇割据两个有联系且有区别的概念。
在唐代,藩镇最初是唐王朝为拱卫边疆而在北方边境建立的军事政治于一体的机关,最高行政长官是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唐王朝除边疆外于各地新设了众多藩镇,这些强藩镇除河朔三镇外,基本上都听命于唐中央。
唐未黄巢起义后,在全国才普遍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唐代中后期的财政问题。
唐王朝在平定“平定安史之乱”过程中及其后,财源主要仰丈于东南。
分析表2所给的材料,东南型的藩镇向朝廷上贡,中原型和边疆型的少上贡,这些藩镇数量多且在维系唐王朝的统治中发挥重要作用,不上贡且割据的主要是河朔三镇。
综观4个选项,最能反映材料旨的是D项。
2.西汉武帝以侍中、尚书等组成内朝执掌国家决策大权,后又任命外戚卫青为大司马大将军,不但掌管全国军事,还进入内朝,参与政治决策,位在三公之上。
武帝驾崩后,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身份正式作为内朝领袖执掌朝政。
从此,外戚担任大司马大将军,掌控内朝成为西汉惯例。
下列对这种制度理解正确是()A、霍光以后三公被剥夺了相权B、大司马大将军掌握决策权,西汉政府从文人政府转变为军人政府C、大将军卫青进入内朝后,皇权受到严重威胁D、西汉后期内朝逐渐成为外戚专政工具【答案】D【解析】霍光掌权位于三公之上,而非剥夺相权,故A项错误;外戚担任大将军不意味着军人执政,故B 项错误;卫青入内朝加强了皇权,故C项错误;外戚专权掌控内朝成为惯例,故D项正确。
答案:D3、钱穆在《中国传统政治》中说:“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专题提升(一)关注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开明性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是不可只用“黑暗专制”四字一笔抹杀的,在中国的君主专制统治之下有一定的开明性。
在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职权划分中最重要的便是皇权与相权的划分,在相权制约下的君主专制统治有一定的开明性。
从中国古代政府的组织结构、职权分配制度、选官制度等的设置中也可以看出,君主也要按照一定的法理、行政程序和传统政治理念实行统治,而不能完全凭借自己的意志行事。
除去制度设置的保障,儒家思想对君主的道德修养要求也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主,使其不能实行绝对的独裁专制,而要在统治中注重民意,在专制下实行一定程度的开明统治.观点①中国历史上的考试和选官制度具有开明性在中国的选官制度下,选官任官的权力并不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都是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完成的,这便是君主专制统治下的开明之处。
例如,汉代察举制以孝廉为标准,通过乡举里选、中央政府策问考核等程序选拔官员;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由中正官按照标准划分各郡人的品级,按照品级的高低来选官。
无论是汉代的察举制,还是后来的九品中正制,其标准都是依据地方舆论和公共意见,而不是皇帝个人的意志,这就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开明性.观点②某些决策方式也具有一定的开明性君主专制制度下的开明,体现最明显的是在唐朝。
唐朝皇帝发布的命令叫作“敕”,但是这个“敕"其实只是以皇帝的名义发布的,起草敕令的是中书省的中书舍人,皇帝在敕令发布前“画敕”即同意,此后敕令还需经过门下省给事中审核,如果门下省不同意此敕令可将其批注送回,这称为“封驳”。
由此可见,唐朝皇帝下发一道命令的审核程序是非常严密和复杂的,这也体现了唐朝君主专制统治下的开明。
中国古代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实质上是通过分散宰相的权力来加强君主专制,不是西方意义上的民主,但可以说是“皇权之下的民主”。
关注二宋代是否已具有近代特征1910年,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发表了《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框架]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分封制——(b)(1)分封目的:扩大周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统治。
(2)分封对象:子弟(王族或同姓贵族)、功臣、先代贵族。
(3)受封者权利:在封国享有世袭统治权。
(4)受封者义务: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5)作用:稳定了统治秩序,扩大了统治疆域,传播了周文化。
(6)弊端:后期诸侯争战,周天子权威削弱。
2.宗法制——(b)(1)目的:解决贵族在权利、财产继承上的矛盾,巩固统治秩序。
(2)实质:以血缘宗族关系为纽带分配政治权利。
(3)最大特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4)宗法等级: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森严的等级制度,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和小宗的体系。
(5)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有利于凝聚宗族,把“国”和“家”结合在一起。
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c)(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史实:祭祀活动和占卜)。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史实: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秦的统一——(b)(1)过程①东灭六国: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先后攻灭东方六国。
②北击匈奴:公元前215年蒙恬收回河套,修筑长城和“直道”。
③南平岭南:公元前214年,开凿灵渠,平定岭南,设置郡县。
④征服西南夷:开辟“五尺道”,在部分地区任命官吏。
(2)意义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
②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
③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2.皇帝制度的建立——(b)(1)建立: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
(2)基本特征:皇权至高无上,皇位世袭,皇帝独尊(实质是君主专制)。
3.郡县制的建立——(b)(1)建立: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
专题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设计的智慧与问题一、选择题1.西周时,周天子经常将刻有铭文的青铜器分发给各地诸侯。
这样,周人使用的文字首先传播到了周的各诸侯国,不久便传到了楚或吴、越之地。
这说明西周( )A.宗法礼乐制度文化的广泛传播B.天子与诸侯的臣属关系明确C.为华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D.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比较频繁2.“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唯一的君主。
”材料中“共主”到“独主”的变化反映了( )A.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的转变B.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过渡C.诸侯割据到国家统一的实现D.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建立3.(2017·某某长郡中学模拟)从秦汉时期开始,地方官员任命实行流官制度,即地方官员不得在原籍为官,不能在一地久任。
流官制度( )A.易导致官员之间的疏离B.促进了中央集权的建立C.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D.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治理4.(2017·某某滕州模拟)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唐朝政治与以前不同之处,则为地方政府亦由中央督导组织,除黔中岭南闽中之外,州县官亦由吏部补授。
”由此可见,唐代( )A.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B.三省六部中吏部权力最大C.君主权力空前强化D.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比较突出5.(2017·某某某某一中入学考试)宋神宗元丰年间推行新政,以尚书令的副职左右仆射为宰相,左仆射兼门下长官,右仆射兼中书长官,“则三省互相兼矣”。
这有助于( )A.裁汰官吏冗员B.促进科学决策C.推动政务统一D.规X行政流程6.(2017·某某潍坊模拟)明朝的《大明律》曾经颁布多项禁令,如:禁止朝官与近侍官交结,禁止地方官员与朝官交结,禁止京官与京城家资富厚之人交结,否则即构成奸党罪。
这些规定旨在( )A.防治宦官专权和权臣乱政B.消除官员结党对皇权的威胁C.用法律形式加强中央集权D.澄清吏治以杜绝制度的腐败二、非选择题7.(2017·某某某某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朱元璋推行严刑峻法,所谓“以重典驭臣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