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外伤性脑出血的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研究

关于外伤性脑出血的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研究

关于外伤性脑出血的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研究
关于外伤性脑出血的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研究

关于外伤性脑出血的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研究

发表时间:2018-09-06T13:50:25.570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7月22期作者:王彦飞

[导读] 目的:分析外伤性脑出血患者的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并探讨预后的影响因素。

保定第七医院 072150

摘要:目的:分析外伤性脑出血患者的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并探讨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医院神外科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外伤性脑出血患者共90例,年龄18岁~50岁。将按治疗方法不同把患者分成三组,各30例,一组是药物治疗组(病情较轻),只单纯给予大剂量止血和凝血药治疗;后两组为病情较重者,二组是手术组,只进行手术清除血肿并引流,术后给予常规药物治疗;三组同样进行手术后加常规药物治疗后,再进行高压氧治疗。结果:病情较轻的药物组总有效率53.33%,病情较重的手术组总有效率43.33%,手术联合高压氧组总有效率83.33%,手术联合高压氧组较手术组效果更好,各组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于外伤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当病情较轻时,可以采用止血和凝血类药物治疗;病情严重时,手术联合高压氧治疗比单纯手术及药物治疗效果更好。

关键词:外伤性脑出血;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研究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1]。关于脑外受伤或脑出血的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药物治疗主要是是起止血和凝血作用的。本文旨在通过对近十年来脑出血患者的脑外受伤或脑出血的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予以描述和分析,探讨脑出血不同治疗方法的优缺点,为该病的预防、诊治以及监控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来源

本研究病例均来自医院神外科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外伤性脑出血患者共90例,年龄18岁~50岁。

1.2实验分组

将患者分成三组,各30例,一组是药物治疗组(病情较轻),只单纯给予大剂量止血和凝血药治疗;后两组为病情较重者,二组是手术组,只进行手术清除血肿并引流,术后给予常规药物治疗;三组进行手术加常规药物治疗后,再进行高压氧治疗。

1.3治疗方法

关于脑外受伤或脑出血的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脑外受伤或脑出血的药物主要是止血药和抗凝药物。止血药多种用于ICH 治疗的止血药试验已经完成或正在展开。抗凝相关 ICH约 1/5 的 ICH 患者与抗凝相关。华法林是最常见使用的口服抗凝药物,对使用华法林所致 ICH 患者逆转抗凝治疗非常重要。逆转华法林的抗凝方法包括新鲜冰冻血浆(FFP),维生素 K,凝血酶原复合物(PCC)和rFⅦa,上述药物可以单用,也可联用。FFP 和维生素 K 是最常用的逆转抗凝药物[2]。

手术治疗 ICH 的手术治疗应根据其手术方式分为开颅术/颅骨切开术和微创手术。1)急诊去骨瓣减压术可以挽救后颅窝 ICH 患者的生命,建议直径 3cm 以上、脑干受压或由于脑室阻塞引起脑积水的后颅窝血肿进行开颅术 / 颅骨切开术手术治疗。2)微创手术血肿内的有害成分可引起与开颅手术相关残疾不同的继发损伤,ICH 后微创清除血肿后,患者清除这些有害成分后获益。

高压氧可降低血小板的聚集力,抑制血小板大量释放5-羟色胺,加速5-羟色胺的耗竭,防止血管痉挛,改善脑微循环状态,可防止偏头痛的发作。高压氧下,由于血氧含量的增加,氧的有效弥散距离增加,脑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使脑功能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从而纠正植物神经功能的紊乱。

2结果

手术组、药物组和联合组疗效对比,采用X2检验,结果见表1,两者之间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病情较轻的药物组总有效率

53.33%,病情较重的手术组总有效率43.33%,手术联合高压氧组总有效率83.33%,各组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当病情较轻时,可以采用止血和凝血类药物治疗;病情严重时,手术联合高压氧治疗比单纯手术治疗效果更好。

表1 手术组、药物组和联合组疗效对比

3.讨论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尽管没有试验显示接受干预治疗后功能预后有明确获益,但最近已取得很大进步。实验结果显示,分析外伤性脑出血患者的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联合高压氧组疗效优于手术组优于药物组治疗。外伤性脑出血约占所有脑卒中的一大比例,但目前尚未找到有效和标准化的临床治疗方法。药物治疗主要是是起止血和凝血作用的。目前还没有一种内科治疗方法能对脑出血的功能恢复产生明确的效果。

高压氧治疗脑出血的原理:1)高压氧可减轻脑水肿中,迅速降低颅内压。2)高压氧可快速提高脑组织的氧含量及氧储量,改善脑组织和周身组织缺氧,减少脑细胞的变性坏死。3)高压氧下可增加脑组织毛细血管氧弥散距离,可弥补因脑水肿使毛细血管间距离加大而出现的缺氧区域。4)可增加对血肿周围(缺血半暗影区)的受损细胞的供氧,加速受损细胞恢复。5)高压氧可以加速血肿的清除,加速胶原纤维、毛细血管的再生,加速病灶的修复。6)高压氧下可增加椎-基底动脉血流量,可提高网状激活系统和脑干的氧分压,加快意识恢复速度,从而维持生命功能的正常活动[3-4]。

综上所述,关于外伤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当病情较轻时,可以采用止血和凝血类药物治疗;病情严重时,病情严重时,手术联合高压氧治疗比单纯手术治疗效果更好。此外,人们发现未分化多潜能的干细胞具有能改善包括脑外伤、缺血性脑卒中、脊髓损伤的实验动物

(完整版)脑出血病人的护理查房2

脑出血的护理查房 时间:2012年09月18日 地点:医生办公室 主题:脑出血病人的护理查房 护士长陈太琼主持:大家下午好!欢迎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各科护士长及护士姐妹们来参加我科的护理业务查房。今天所查疾病是脑出血,本病是我科的常见病之一,虽然时间仓促,但是我们也做了充分、认真的准备!希望通过本次查房,共同提高该疾病的相关医学知识,共同探讨该疾病的常规护理措施和方法。请大家多多指导。 下面请助理护士长付默谈谈该病的临床特点。 付默主管护师:脑出血系指原发性非损伤性脑实质内的出血,脑出血占全部脑卒中的10%—30%,好发于50岁以上的人群,男性>女性,目前发病有年轻化趋势。该病起病急,多在活动状态下突然发病,发病前多无先兆,发病时多有情绪激动,血压上升,常有呕吐、偏瘫、失语、昏迷等,意识障碍呈持续加重,意识清楚者常感剧烈头痛、头昏不适。预后取决于出血量、出血部位及有无并发症。轻型可恢复

工作,重症者病死率高。脑出血发病后立即出现高密度影,CT可显示出血量、出血部位。 下面由管床护士陈小菊介绍C3床腾树英的简要病史。 管床护士:大家好!我叫陈小菊,是C3床藤树英的管床护士。 C3床藤树英,女性,51岁,因“头昏伴右侧肢体乏力1+天”于2012年09月03日入院,平车推入病房,查:T36.7℃,P:84次/分,R:22次/次,Bp:250/150mmHg,发育正常,营养肥胖,急性面容,神志清醒,精神萎靡,回答切题,双侧瞳孔圆形等大,直径3mm,对光发射灵敏;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未见皮疹,全身皮肤无出血点及瘀斑;口腔黏膜无溃疡,全身各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颈软,胸部:扣诊为轻音,听诊呼吸音规整,双肺未闻及干湿罗音;心脏:心尖搏动正常,心率齐;腹部: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四肢:无畸形,右侧肢体肌力4级,肌张力正常。既往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10+年,长期服用“泼尼松”治疗,“高血压”病史1+年,血压高达200/100mmHg,平时服用“卡托普利”治疗,用药不规律,血压未监测,否认“肝炎、伤寒、结核”传染病,否认“心脏病、糖尿病”疾病,无手术、输血及外伤史,无药物、食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辅助检查:头颅CT示:左侧顶叶脑出血(出血量约4.8ml) 入院诊断:1、左侧顶叶脑出血 2、原发性高血压3级(极高危组) 3、类风湿性关节炎 入院处理:入院后遵医嘱给予止血,降低颅内压,控制脑水肿,控制血压,营养脑细胞,护胃,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吸氧等治疗。按内科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25例治疗体会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25例治疗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外伤性迟发性颅内出血对人体生命的危害性。方法回顾分析 25例外伤性迟发性颅内出血患者的资料。结果本组确诊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 已经发生脑疝5例,其中死亡和重残占80% 。未发生脑疝20例,死亡、植物生 存和重残占20%。结论外伤性迟发性颅内出血脑疝前诊断及治疗对患者预后相 当重要。 【关键词】颅内血肿颅脑损伤诊断治疗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DTICH)在颅脑外伤中较常见,目前临床外伤性脑出 血病例逐渐增多,病情重,病死率高,如果发现不及时可能会造成不可逆脑损害。我科于2005年7月~2010年7月收治外伤性颅内血肿320例,其中迟发性血肿 25例占同期颅内血肿7.8%,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10—20岁4例,21—40岁10 例,41—55岁8例,55岁以上3例。受伤部位,枕部12例,额部8例,颞顶部3例,顶枕部2例。首次CT至确诊DTICH时间3小时—10天,其中12小时内10例,12——24小时8例,1—3天5例,7天和10天各1例。入院时GCS计分13—15分13例,9—12分8例,3—8分4例。 1.2临床表现:伤后有原发昏迷19例,入院时清醒者18例,有意识障碍这7例。治疗中出现意识障碍或意识障碍逐渐加重者20例。血压升高和脉搏减慢者 15例。剧烈头疼呕吐及出现新的神经体征者14例。躁动着12例。颅内血肿清除术后意识障碍无好转或恶化者3例。 1.3影像学检查:头颅X线平片和CT扫描发现线性骨折8例,粉碎性骨折2例,受伤至首次CT时间:1小时以内5例,1—3小时10例,3—6小时5例,6—24小时5例。首次CT检查结果:脑内血肿3例,硬膜下血肿2例,脑挫裂伤14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0例,正常头部CT扫描3例。迟发性血肿部位和性质:枕部10例,额部9例,颞顶部6例。脑内血肿18例,硬膜下血肿6例, 硬膜外血肿1例。 2结果 手术治疗20例,出院时痊愈11例,轻残3例,重残4例,植物生存1例, 死亡2例。非手术治疗5例,死亡1例,为脑疝晚期患者,其余4例,GCS计分13—15分,保守治疗,颅内血肿逐渐吸收后痊愈出院。 3 讨论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DTICH)是指头部外伤后首次CT检查未发现颅内血肿,经过一段时间后又在脑内不同部位发现血肿者;或清除颅内血肿一段时间后又在 脑内不同部位发现血肿者。首次CT检查距受伤时间越来越短,颅内血肿的早期 发现率明显降低,而DTICH的发现率上升,DTICH患者预后差,文献报道死亡率 高达25%—55%[1]。降低迟发型外伤性颅内血肿死亡率和致残率的关键在于早期 诊断和治疗,其取决于对本病早期CT特征及临床征象的正确认识。本组25例中 除3例CT扫描正常外,其余22例显示脑挫裂伤或和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目 前许多学者认为脑挫裂伤和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DTICH发生的重要基础[2]。 我们认为颅脑外伤后短时间内CT检查发现脑挫裂伤或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应警惕有发生DTICH的可能。本组首次CT至DTICH确诊在24小时内就有18例,占18/25。因此我们主张,凡脑挫裂伤和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在首次CT后

脑出血患者的护理_措施方案

脑出血患者的护理措施 脑出血(ICH)是指原发性脑实质出血,占全部脑卒中的10%-30%。 【病因】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非创伤性颅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是高血压伴发脑小动脉病变,血压骤升使动脉破裂所致。其他病因包括脑动脉粥样硬化、血液病、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炎,抗凝治疗、溶栓治疗可并发脑出血。 【临床表现】 脑出血多在白天发病,如情绪激动、活动过后、酒后或 排便用力时,血压突然急骤升高,致脑血管破裂大量出血而 发病,以囊出血最多见。表现为剧烈头痛、头晕、呕吐(颅 压增高),迅速出现意识障碍。出血越多,意识障碍越重, 鼾声呼吸,可伴有抽搐和大小便失禁,同时可有上消化道出 血(胃应激性溃疡)。体检;颜面潮红、意识障碍、脉搏慢 而有力,血压可达(200mmhg)以上,出血常损伤囊而出现 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对侧同向性偏盲(称“三偏征”)。当清醒后可检出瘫痪肢体肌力减弱、腱反射消失(急性期),数天后瘫痪肢体肌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多 因大量致颅压增高、短期迅速形成脑疝而死亡。脑桥出血轻 者仅有头痛、呕吐,重者表现为出血灶侧周围性面瘫,对侧 肢体中枢性瘫痪,称交叉瘫。当出血波及两侧时可出现四肢

瘫,瞳孔呈针尖样。小脑出血表现为眩晕、呕吐、枕部头疼、眼球震颤、共济失调。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急骤,常在活动 中突然发病,表现为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 【护理措施】 1加强防止加重出血的护理:(1)绝对卧床休息:少搬动,避免牵刺头部,头偏一侧,头部抬高5—30°面瘫侧向上。(2)防止血压增高;防止剧烈咳嗽,打喷嚏,躁动,用力排便等,遵医正确,应用降压药物。(3)加强病区空气及环境管理保持室空气新鲜流通,开窗通风,2次/d,室温控制在20~22 ℃,湿度60%~70%。避免患者受凉,因寒冷可使患者气道血管收缩、黏膜上皮缺血缺氧,抵抗力下降,细菌容易侵入。流感流行时限制或减少人员探视,以防交叉感染。 2病情观察 2.1对瞳孔的观察。脑出血患者瞳孔的观察十分重要,它是反映颅高压危象的最重要的指标。观察双侧瞳孔是不等圆,及其对光反射的灵敏程度,若双侧瞳孔缩小固定,形状规则,对光反射消失,则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桥出血所致。如果双侧瞳孔散大直径在6cm以上,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则是脑干损伤或是小脑扁桃体疝形成。 2.2意识状态的观察。意识改变反应病情的恶化与转归,是判断病情进展的一个重要指标。脑出血患者大多存在不同程度

脑出血迟发性脑水肿45 例临床分析

脑出血迟发性脑水肿45 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5-11-06T11:38:03.747Z 来源:《医师在线》2015年9月第17期供稿《医师在线》2015年9月第18期供稿作者:李军李祖波丁震 [导读] 山东省平阴县中医医院脑出血迟发性脑水肿多发生于基底节出血等形态比较规则的脑出血患者中.(山东省平阴县中医医院 250400) 【摘要】目的:对脑出血迟发性脑水肿的发生原因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探讨。方法:以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45例脑出血迟发性脑水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迟发性脑水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相应治疗后,39例患者基本痊愈,4例好转,2例患者死亡,治疗有效率为95.56%。结论:脑出血迟发性脑水肿多发生于基底节出血等形态比较规则的脑出血患者中,一旦患者出现迟发性脑水肿,应延长脱水剂使用时间,可取的确切疗效。 【关键词】脑出血;迟发性脑水肿;治疗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8-032-01 脑出血为临床常见性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约占急性脑血管疾病的25%左右[1]。研究指出[2],脑水肿引发脑疝是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脑水肿一般发生在脑出血后的1~3天内,出血后的3~7天到达高峰,2周之后逐渐消退。迟发性脑水肿指的是脑水肿持续2周之后没有消失,而且加重[3]。临床上目前对于脑出血迟发性脑水肿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为了进一步对迟发性脑水肿的发病原因进行研究,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笔者对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45例脑出血迟发性脑水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我院共收治脑出血迟发性脑水肿患者45例,其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为39~64岁,平均年龄为(52.7±3.6)岁;所有患者均经CT扫描确诊,其中右侧基底节出血17例,左侧基底节出血19例,右侧丘脑出血4例,左侧丘脑出血5例;出血15~20mL者12例,21~48mL者20例,41~60mL者13例。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常规止血、降压治疗,按照出血量、出血部位以甘露醇(20%)治疗,静脉滴注,一次150mL,每6~8小时一次。部分患者同时以地塞米松、甘油果糖、速尿等辅助脱水,并加用尼莫地平等钙离子拮抗剂来改善微循环。 2 结果 本研究中,45例患者经过治疗,病情曾好转,在6~12天左右,病情加重。25例患者在脱水剂药量减少时,或停用之后出现呕吐、头痛加重等症状。14例患者在没有减少脱水剂用量的情况下意识障碍加深。6例患者肢体偏瘫变重。45例患者均行CT扫描检查,所有患者的血肿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缩小,周围存在大片的低密度水肿带,水肿范围明显扩大。4例患者存在指样征。中度水肿29例,重度水肿16例。所有患者增加脱水剂的剂量,并延长脱水剂的治疗时间。在多种脱水剂联合使用后,39例患者基本痊愈,4例好转,2例患者死亡,治疗有效率为95.56%。 3 讨论 脑出血急性期血肿周围水肿一般发生在出血后的3~6小时,在3~5天后到达高峰期,然后逐渐吸收,2周后始终完全消失[4]。迟发性脑水肿指的是发病2周之后,经CT检查未发现新病灶或病灶扩大,但是原病灶周围的水肿范围增大[5]。 迟发性脑水肿的诊断标准[6]:CT扫描:同发病7天内相比,血肿周围存在大范围的低密度灶,低密度,同侧脑室受压与中线移位明显,严重者对侧基底节与脑干水肿。迟发性脑水肿病情程度可分为:水肿范围≤血肿范围,中线结构出现移位;中度脑水肿:患侧侧室受压消失,中线结构显著移位;重度脑水肿:在轻度与中度水肿的基础上,伴发对侧脑干及大脑半球水肿。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有:经过脱水治疗后,患者的意识呈明显波动性,清醒之后又出现昏迷、昏睡及嗜睡状态,并伴有烦躁不安、频繁呕吐症状,严重会出现脑疝。 脑出血后早期脑水肿的发病机制为:血浆蛋白聚集,血脑屏障的渗透性升高,凝血酶作用、红细胞溶解及血红蛋白毒性引起。脑出血迟发性脑水肿的发病机制一般同血压控制不理想、缺血再灌注受损及血肿内的毒性物质释放等因素相关。早期脑水肿多因凝血酶及细胞毒性作用导致,而后期脑水肿是由血脑屏障受损导致。 迟发性脑水肿的发病因素主要有出血部位、出血量、脱水剂的大量使用及高血压的病程的等。本研究结果表明,45例患者的水肿部位多位于丘脑及基底节部位,水肿范围同血肿体积之间没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研究指出[7],血肿周围形成薄壁包膜容易引发迟发性脑水肿,患者脑出血后的血肿溶解,在稀释之后渗透压降低,血肿腔同周围的脑组织之间会出现压力梯度,导致血肿内的水分进入到周围组织,从而加重患者病情。除此之外,甘露醇大剂量使用也会增加脑水肿的发生率,因为脑出血后,患者的脑组织屏障受损,导致甘露醇无法经脑组织代谢,在脑组织内不断蓄积,导致渗透压升高,在超过血管内的渗透压后,水分渗入脑组织导致水肿。 迟发性脑水肿治疗方法:对无意识障碍患者可在脱水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速尿、甘油果糖等脱水剂治疗,脱水剂尽量不单一使用,并以糖皮质激素进行消炎、康渗出治疗。 总而言之,对脑出血患者经常规治疗效果不理想后,应复查脑CT,以便及时发现迟发性脑水肿。对迟发性脑水肿患者,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及发病部位,合理选择脱水剂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孙建华,丁荣椿. 脑出血后迟发性脑水肿3 8例临床分析[J].江西医药,2013,48(5):421-422 [2] 宛丰,黄梅,吕衍文,等. MMP-9与脑出血后迟发性脑水肿的关系研究[J]. 卒中与神经疾病杂志,2014, 21( 2) :110-112 [3] 于海娜,李艳华,刘刚. 脑出血后迟发性脑水肿相关因素分析与治疗体会[J].临床荟萃,2012, 27( 17) :1486-1487 [4] 张秀玲,宋玉琼,彭清臻. 脑出血后迟发性水肿发生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 21( 4) :76-77 [5] 张爱玲,臧文举,臧卫平,等. 脑出血后迟发性脑水肿发生相关危险因素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3):102-103 [6] 张永成,陈岚. 脑出血后迟发性脑水肿的发生机制及治疗方法分析[J].当代医学,2014, 20( 29) :39

脑出血的诊断、治疗及预后

脑出血的诊断、治疗及预后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占全部脑卒中的20%~30%,发生的原因主要与脑血管的病变有关,即与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血管的老化、吸烟等密切相关。脑出血的患者往往由于情绪激动、费劲用力时突然发病,早期死亡率很高,幸存者中多数留有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认知障碍、言语吞咽障碍等后遗症。 病因 常见病因是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其他包括脑血管畸形、动脉瘤、血液病、血管炎、瘤卒中等。用力过猛、气候变化、饮酒、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等为诱发因素。 临床表现 1.运动和语言障碍 运动障碍以偏瘫较为多见;言语障碍主要表现为失语和言语含糊不清。 2.呕吐 约一半的患者发生呕吐,可能与脑出血时颅内压增高、眩晕发作、脑膜受到血液刺激有关。 3.意识障碍 表现为嗜睡或昏迷,程度与脑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和速度有关。在脑较深部位的短时间内大量出血,大多会出现意识障碍。 4.眼部症状 瞳孔不等大常发生于颅内压增高的患者;还可以有偏盲和眼球活动障碍,如脑出血患者在急性期常常两眼凝视大脑的出血侧。 5.头痛头晕 头痛是脑出血的首发症状,常常位于出血一侧的头部;有颅内压力增高时,疼痛可以发展到整个头部。头晕常与头痛伴发,特别是在小脑和脑干出血时。 检查

1.CT检查 颅脑CT扫描可清楚显示出血部位、出血量大小、血肿形态、是否破入脑室以及血肿周围有无低密度水肿带和占位效应等。病灶多呈圆形或卵圆形均匀高密度区,边界清楚,脑室大量积血时多呈高密度铸型,脑室扩大。1周后血肿周围有环形增强,血肿吸收后呈低密度或囊性变。动态CT检查还可评价出血的进展情况。 2.MRI和MRA检查 对发现结构异常,对检出脑干和小脑的出血灶和监测脑出血的演进过程优于CT扫描,对急性脑出血诊断不及CT。 3.其他检查 包括血常规、血液生化、凝血功能、心电图检查和胸部X线摄片检查。外周白细胞可暂时增高,血糖和尿素氮水平也可暂时升高,凝血活酶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异常提示有凝血功能障碍。 诊断 中老年患者在活动中或情绪激动时突然发病,迅速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以及头痛、呕吐等颅高压症状应考虑脑出血的可能,结合头颅CT检查,可以迅速明确诊断。 治疗 治疗原则为安静卧床、脱水降颅压、调整血压、防治继续出血、加强护理防治并发症,以挽救生命,降低死亡率、残疾率和减少复发。 1.一般应卧床休息2~4周,保持安静,避免情绪激动和血压升高。严密观察体温、 脉搏、呼吸和血压等生命体征,注意瞳孔变化和意识改变。 2.保持呼吸道通畅,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或吸入物。必要时及时行气管插管或切开术; 有意识障碍、消化道出血者:直禁食24~48小时,必要时应排空胃内容物。 3.水、电解质平衡和营养,每日入液量可按尿量+500ml计算,如有高热、多汗、呕 吐,维持中心静脉压5~12mmHg或肺楔压在10~14mmHg水平。注意防止水电解质紊乱,以免加重脑水肿。每日补钠、补钾、糖类、补充热量。 4.调整血糖,血糖过高或过低者,应及时纠正,维持血糖水平在6~9mmol/L之间。 5.明显头痛、过度烦躁不安者,可酌情适当给予镇静止痛剂;便秘者可选用缓泻剂。

脑出血的病理损伤机制与治疗进展

脑出血的病理损伤机制与治疗进展 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李小刚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约占所有脑卒中病人的20%~30%,其病死率及致残率很高,目前尚无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法,但近年来,随着影像学的发展及对脑出血病理损伤机制研究的深入,新的治疗方法正不断出现。 (一) 脑出血的病理损伤机制 1. 早期血肿扩大 传统认为,活动性脑出血是一次性的,其血肿的形成是一短促的过程。但近年来,随着CT和MRI的广泛应用,人们发现许多病情进行性加重的脑出血病人在病后有血肿的扩大,因此,目前认为脑出血患者在发病后仍有继续出血的危险。早期血肿扩大主要发生在病后24h内,而绝大多数在6h内,极少数发生在2~14d。血肿扩大多与早期病情恶化有关。早期血肿扩大常发生于以下情况:①年龄较轻;②血压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当收缩压在200~250mmHg时,其血肿扩大的发生率为17%;③有凝血功能障碍或病前服用阿斯匹林及其他抗血小板药;④血肿部位靠近中线(如丘脑、壳核、脑干),这是因脑室压力低于周围脑实质压力,血肿容易向脑室扩展;⑤急性过度脱水,造成脑组织的移位、牵拉;⑥不规则或分隔型血肿。 脑出血血肿的形成和扩大不仅造成脑组织的急性膨胀,颅内压增高,机械性压迫,脑组织移位,而且继发脑水肿、血肿周边脑组织缺血、血管运动麻痹、血脑屏障受损、代谢功能紊乱及血液分解产物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对脑组织损害,甚至因脑疝而死亡。 2. 局部脑血流量的变化 近年来,人们注意到大约有1/3的脑出血患者在病后一段时间内仍出现进行性神经功能恶化,既使早期手术清除血肿,也不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这表明脑出血除了引起急性神经组织损害外,可能在血肿周边存在有继发性损害。动物实验表明,脑出血后血肿周边和远隔部位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局部脑血流量(rCBF)下降,这可能是导致脑出血后继发性神经损害的一个重要原因。rCBF下降程度可能与血肿的大小、部位及出血时间有关。一般来讲,血肿越大,rCBF下降越明显,尤其是额区和运动区。不同部位的出血,rCBF下降程度和范围不同,丘脑出血rCBF下降程度比壳核出血更明显,基底节出血除血肿区rCBF下降外,常引起双侧半球rCBF下降,且持续时间长,这表明出血部位越靠近中线,rCBF下降越明显。rCBF下降常在发病1h后开始,其后有数次波动,但下降高峰期在15d以后,1月左右达到最低点,并持续一段时间后恢复。 脑出血后周边局部脑血流量下降的原因:①血肿占位压迫周边脑组织,造成微循环障碍,这是引起继发性脑缺血的主要原因;②血液成分及活性物质的释放,引起血管痉挛,导致脑缺血加重;③再灌注期的“不再流”现象,也就是说,在缺血区由于白细胞的浸润,血浆中水分子和离子移出血管外,导致血管腔狭窄和血流阻塞;④脑出血引起颅内压增高、脑水肿形成,造成血管自动凋节功能障碍,加重脑缺血,形成恶性循环。尽管目前认为脑出血后rCBF下降对血肿周边组织水肿的形成、组织功能的维持、临床症状的演变及患者的预后均有重要影响,但缺血不等于梗死,梗死的出现主要还取决于缺血程度和持续时间,目前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还没有确切证据证明脑出后继发缺血性损害,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需要进一步明确脑出血后rCBF下降的程度、分布的范围、持续的时间、演变的结果以及与其他病理

脑出血病人标准护理计划

脑出血病人标准护理计划 脑出血是由高血压合并动脉硬化或其他原因造成的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临床主要表现为突然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偏瘫,失语,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等。常见护理问题包括:①生活自理缺陷;②肢体活动障碍;③语言沟通障碍;④有发生褥疮的危险;⑤有误吸的危险;⑥清理呼吸道无效;⑦舒适的改变:头痛;⑧潜在并发症--脑疝;⑨潜在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⑩便秘;⑾大小便失禁。 生活自理缺陷 肢体活动障碍 语言沟通障碍 有发生褥疮的危险 有误吸的危险 清理呼吸道无效 以上一∽六均参照脑梗塞病人标准护理计划中的相关内容。 舒适的改变:头痛 [相关因素] 颅内出血、水肿。 颅内压增高。 [主要表现] 突发性头痛、头晕。 严重者剧烈头痛,伴有恶心、呕吐。 [护理目标] 病人叙述疼痛减轻。 病人叙说疼痛消失,感觉舒适。 [护理措施] 安慰病人,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耐心向病人解释头痛的原因:颅内出血、水肿致颅高压引起头痛,并向病人仔细解释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取得病人配合。 提供安静、舒适、光线柔和的环境,避免环境刺激,加重头痛。 指导病人使用放松术,如缓慢的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等。 各项护理操作动作应轻柔,以免加重病人疼痛。 减少探视人员,保证病人充足的休息时间。 遵医嘱给予脱水剂(如甘露醇、速尿)和止痛剂。 给药半小时后观察头痛有无缓解,无缓解时应通知医师。 认真观察病人头痛的性质、持续时间、发作次数、程度及伴随症状等,并作好记录,报告医师。 [重点评价] 病人能否述说头痛的性质,持续时间、程度及伴随症状。 病人能否针对头痛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 头痛是否减轻或消失。 潜在并发症--脑疝 [相关因素]颅内压增高。 [主要表现]剧烈头痛,喷射状呕吐,血压升高,脉搏加快,呼吸不规则,意识障碍加重,一侧瞳孔散大等。 [护理目标] 避免脑疝的发生,或尽量减轻脑疝的症状、体征。 减轻脑疝对脑实质的损伤。 争取抢救时间:挽救病人生命。 [护理措施]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瞳孔和意识状态的变化,每1∽2小时1次,或遵医嘱监测并记录。

外伤性颅内出血

外伤性颅内出血 一、前言 頭部外傷是現代工業社會常見的意外傷害,也是所有意外傷害中死亡率及殘障率最高的一種 傷害。分析受傷原因,交通事故最常見,其次是跌落。患者的年齡層,則是青壯年者居多。嚴重 頭部外傷存活下來的病患,幾乎都有不同程度的身心障礙。以發生率、死亡率、殘障率、社會成 本支出及醫療資源使用的觀點來看,頭部外傷無疑是一個重要的醫療問題及社會問題。 頭部外傷所造成的顱內出血,依解剖位置,可分為硬腦膜上腔出血、硬腦膜下 腔出血、蜘蛛網膜下腔出血及腦出血。嚴重的顱內出血常合併有腦水腫及腦壓過 高的情形,並因而導致生命危險。但顱內出血若未合併有腦水腫及高腦壓的狀況, 則大多數病患可順利復原。 二、症狀 外傷性顱內出血的症狀依受傷嚴重程度而有所不同。輕微的出血,病患可能僅 有頭痛、頭暈、噁心,而意識完全清楚。嚴重的出血,病患可能陷入深度昏迷。 嚴重頭部外傷的患者,大部份在受傷當場就陷入昏迷,但有些患者在剛受傷時, 意識是清楚的,但卻在隨後的數個小時之內陷入昏迷。有些頭部外傷的患者會產 生延遲性腦出血,所謂延遲性腦出血是指受傷後一段時間才產生腦出血或出血量 增大,而非受傷當時就產生。延遲性腦出血若發生,幾乎都在受傷後72小時之內 發生。 外傷性顱內出血,其嚴重程度的評估依據症狀、臨床表癥及影像檢查。症狀包 括了病患是否有頭痛、頭暈、噁心、嘔吐、受傷後是否曾有意識喪失的情形等等; 臨床表癥包括了意識狀態、肢體力量、瞳孔大小、瞳孔對光反射、角膜反射、咳 嗽反射等等;影像檢查則是指X光或電腦斷層掃瞄。其中最關鍵的評估依據為意 識狀態及腦部電腦斷層掃瞄。對於頭部外傷患者,評估意識狀態最常用的方法為 格拉斯哥昏迷指數,也就是俗稱的昏迷指數。昏迷指數要看三個項目:睜眼反應、 語言反應、及運動反應;三個項目的分數加起來,即是昏迷指數。昏迷指數滿分 為15分,表示患者是清醒的;昏迷指數最差為3分,表示患者為瀕臨死亡的狀態。 昏迷指數的計算方式如下: 分數睜眼反應(1-4)語言反應(1-5)運動反應(1-6) 6聽從命令 5有條理的談話對疼痛刺激處會「用手撥 除」 4自發性張開眼睛談話語無倫次,答非所 問對疼痛有「上下肢收縮性運動」 3聽到聲音刺激張開 眼睛只能說一些不適當的 單字、詞 對疼痛反射性上肢屈曲、 下肢伸展性運動 2對疼痛刺激才張開 眼睛只能發出無法分辨的 聲音 對疼痛反射性上下肢皆 為伸展性運動 1無張眼反應無發聲反應對疼痛全無反應

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治疗

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治疗 摘要】目的研究高血压脑出血最佳手术时机。方法 11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 内科组46例,外科组64例。按发病—治疗时间分为:﹙1﹚≤7h,﹙2﹚≤7-24h,﹙3﹚>24h三组,分别进行内、外科疗效比较和组间外科疗效比较。疗效判定指 标为:近期疗效、远期疗效、死亡率、优良率和病发症发生率等。结果(1)发病—治疗时间>24h组,手术疗效优于内科治疗。(2)发病治疗时间≤7h和7- 24h组,手术疗效无显著差异;(3)发病—治疗时间≤7h组,术后颅内再出血风 险高,超过7h后在出血率下降;(4)发病—治疗时间>24h组,外科组的呼吸、泌尿和消化系统并发症率高于内科组。结论发病后7-24h内,是最佳手术时机。【关键词】脑出血高血压手术时间 我院2009年6月-2011年12月,开展高血压脑出血治疗的临床研究,进行 内外科规范化治疗。结果显示高血压性脑出血外科规范化治疗的疗效优于内科规 范化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外科治疗中,手术时机的选择对预后非常重要。本 文对不同治疗时间的病例组做疗效比较分析,提出高血压性脑出血最佳手术时机 的建议,共同道参考。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入选和排除标准见表1,将符合入选条件的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分别 归入内、外科组,按课题组制定的规范化方案,开展治疗。 内科组:主要采用常规止血、脱水降颅压、对症治疗以及支持治疗等。 外科组:手术方式包括: (1)CT简易定位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结合尿激酶熔化和引流残留血肿; (2)血肿穿刺术结合尿激酶熔化和引流残留血肿; (3)侧脑室穿刺血肿引流术; (4)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前按以下标准进行临床分级:轻型GCS13—15;中型GCS9—12;重型GCS7—8。如有以下任何一项者作升一级评定:①年 龄≥61岁,②有脑卒中史,③既往有心、肺、肝、肾等严重疾病,④体温﹥38℃,⑤糖尿病。 1.2 按发病—治疗时间将病例分为: (1)≤7h组; (2)7-24组; (3)>24h组,共三组,分别进行相同发病—治疗时间组的内、外科疗效比 较和不同发病—治疗时间组的外科疗效比较。 疗效判定指标: (1)近期疗效,根据GOS量表评定,5分为优,4分为良,3分为中,2分 为差,1分为死亡; (2)远期疗效,依据Barthel评分表评定,5分为优:患者恢复工作,无神 经功能障碍;4分为良:生活自理,有轻度神经功能障碍;3分为中:生活不能 自理;不能自行走动;2分为差:植物生存状态;1分为死亡; (3)死亡率,包括近期死亡率和远期死亡率; (4)优良率,Barthel评分4-5分病例的结构成比和; (5)并发症发生率,指院内治疗期间各类并发症发生率等。 1.3 统计分析方法定性资料均衡性检验采用x2检验,采用cmhx2法进行有序定性资料的均衡性检验,不同处理方法处理方法疗效的优劣比较应用秩和检验。

脑出血病人的护理常规

脑出血病人的护理常规 定义:脑出血是指脑实质内的血管破裂,血液溢出即为脑出血。 临床表现:脑出血的临床表现因出血的部位和出血量不同而不同,主要表现有意识障碍、呕吐、头痛、肢体瘫痪、大小便失禁等。 一、主要护理问题 1、焦虑:与担心疾病预后有关。 2、自理缺陷:与出血压迫神经引起的失语、肢体瘫痪等症状有关。 3、肢体失用性萎缩、畸形:与肢体运动障碍有关。 4、潜在并发症:颅内出血(再出血)、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 二、护理措施 1、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安慰病人,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耐心向病人解释头痛的原因:颅内出血、水肿致颅高压引起头痛。并向病人仔细解释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取得患者配合。 (2)饮食:需要手术的病人严格禁食禁水,以防术中误吸。非手术治疗且意识清楚、吞咽情况好的病人可给予半流质,吞咽障碍的病人应给予鼻饲饮食。 (3)体位肢体偏瘫的病人,应尽量避免患侧卧位,患肢摆放功能位,加放床档,及时给予翻身。颅内压增高病人,呕吐时侧卧位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以免引起误吸、窒息。 (4)症状护理:颅内压增高的护理: ①严密注意病人意识、瞳孔、血压、呼吸、脉搏的变化及神经功能损害程度的变化,以了解病情进展和严重程度,防止脑危象形成。

②遵医嘱定给予脱水剂,降低颅内压。 ③限制探视人员,保持病房安静及病人情绪的稳定,告诫家属不要刺激病人。 ④做好皮肤护理,防止压疮形成,进行呼吸道管理防止肺炎的发生。 ⑤高热的病人,尽量使用物理降温方法控制体温,可用冰袋、冰囊、乙醇擦浴等持续物理降温。 ⑥持续吸氧,防止缺氧加重脑水肿。 ⑦准备好吸痰、气管切开、气管内插管以及各种抢救药品,以备急用。 (5)术前准备: ①急诊手术准备:立即采血进行血型、凝血象等检查,备血、剃头,清理病人呼吸道分泌物等。②控制高血压,防止再出血。 2、术后护理: (1)对神志不清、躁动或有神经症状的病人,床应加护栏,并适当约束,以防止发生意外。 (2)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鼻分泌物,并协助病人轻扣背部,以促进痰痂的脱落排出,但急性期应避免刺激咳嗽,必要时可给予负压吸痰、吸氧及定时雾化吸入。 (3)体位: ①麻醉未清醒前应去枕平卧,头偏向键侧,以防呕吐物吸入呼吸道。 ②清醒后血压平稳者,可抬高床头15°-30°,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 (4)饮食:术后24小时意识清楚地病人给予清淡、低脂、低钠

颅外伤后进展性脑出血76例

颅外伤后进展性脑出血76例 发表时间:2013-06-04T08:34:05.950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9期供稿作者:陈正楼 [导读] 患者入院立即行头颅CT检查(HCT1),分别在12小时内及24小时后复查。检测凝血功能。 陈正楼(江苏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224000) 【摘要】目的:探讨颅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HI)相关危险因素及诊断预防。方法:对本病区76例颅外伤后颅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H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颅脑损伤后PHI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及有无蛛网膜下腔出血(SHA)颅骨骨折关系紧密。低血压,缺氧,凝血功能障碍,是引发进展性脑出血的重要原因。结论:年龄、GCS评分重型、CT检查有蛛网下腔出血、颅骨骨折者应加强监测,纠正低血压、低氧血症,警惕凝血功能障碍,对减少进展性脑出血的发生效果显著。 【关键词】脑外伤进展性脑出血危险因素 GCS评分 【中图分类号】R743.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9-0312-01 颅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HI)是指颅脑损伤后CT扫描或手术证实,与伤后首次CT扫描结果相比所显示的出血灶明显扩大或出现新的出血灶[1]。颅内血肿属于继发性的脑损伤,多继发发生于颅骨骨折,硬脑膜以及脑的出血。是脑损伤最严重最常见的继发病变,占10%和重型的40%—50%。进展性脑出血(PHI)常隐匿进展,为治疗带来不稳定因素,是导致颅脑外伤患者病情恶化、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近年来在国际上光受关注。 笔者选取本病区2011年至2012年8月间收治的颅外伤后进展性脑出血患者共76例,对其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以探讨本病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收集 选取本病区自2011年至2012年8月间收治的颅外伤患者,共76例病例,其中男41例,女35例;年龄20~72岁之间,平均43.7岁。其中硬膜外血肿13例,硬膜下血肿21例,脑内血肿35例,脑室内血肿2例,多发性血肿5例,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SHA)15例,颅骨骨折17例。受伤至就诊时间22 min至36h,平均68 min。人院GCS评分:轻型13~15分16例,中型9~12分42例,重型3—8分16例。首次颅脑CT 均在入院后立即进行。全部病例未行急诊手术治疗。 1.2 方法 患者入院立即行头颅CT检查(HCT1),分别在12小时内及24小时后复查。检测凝血功能。患者的基本情况做详细记录。记录项目包括:患者年龄,性别,受伤至入院时间,入院时GCS评分(格拉斯哥评分),首次CT检查情况,受伤部位、致伤因素,治疗情况、治疗效果评估、12小时复查CT(HCT2)有无脑出血进展,24小时后复查CT(HCT3)结果,其他伴发症状如低氧血症,低血压。必要时行凝血功能检测。对统计结果汇总到表格,进行分析比较。 2.结果 76例患者中有34例发生不同程度PHI。34例患者年龄分布:在50~72岁间发生20例,其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6例;30~49岁之间发生11例,男性9例,女性2例;20~39岁发生3例,均为男性。HCT1:显示硬脑膜外血肿6例,硬膜下11例,脑内出血13例,脑室内血肿2例,多发性血肿2例,伴蛛网膜下腔出血(SHA)8例,颅骨骨折10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26例,跌倒5例(年龄均在50岁以上),锐器钝器伤3例。GCS评分:轻型1 3~15分3例,中型9~12分18例,重型3—8分13例。HCT2:显示脑出血进一步扩大者11例,出现其他部位血肿3例。 3.讨论 通过,本组资料比较分析年长者,伴发蛛网膜下腔出血(SHA)、颅骨骨折,GCS评分重型者是发生PHI的高危人群。 年龄是影响PHI发生的重要因素,资料显示50岁以上中老年患者约占58%(20/34)。与Oertel等研究结果相吻合。考虑与患者心脑血管弹性减退相关。颅脑损伤后PHI的发生与患者有无蛛网膜下腔出血(SHA)颅骨骨折关系紧密,颅骨骨折伤及静脉窦或者通过脑膜血管沟时,可导致硬脑膜外血肿,甚至引起致命性的大出血。[3]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CT检查,及时早期发现颅内变化。PHI的诊断应依靠多次脑CT检查,动态观察分析,因其发生多在伤后24小时,建议分别在伤后24h,36h再次复查CT。避免延误病情,尤其对合并SHA、颅骨骨折者。GCS评分重型者亦是PHI的高危人群,在本组发生PHI的34例患者中GCS评分重型者13例,占全部GCS评分重型者的 81%(13/16)。本类患者预后均较差,应及时与家属做好沟通,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颅脑损伤后低血压,缺氧,凝血功能障碍,是进展性出血损伤发生的重要因素[4]。严密检查纠正危险因素。制定合理动态的治疗计划,对患者的预后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梁玉敏,包映晖,江基尧.颅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研究进展[J].中华创伤杂志,2006,22(2),157—159. [2]Oretel M,Kelly DF,McArthur D,et a1.Progressive hemoellage e/-ter}m8d trauma:predicto玛and consequences of the evolving injury [J].Neurosurg,2002,96(1):109一116. [3]马辉,钱远志。外伤后颅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相关因素分析[J]。山东医药,2009,49(2),60-61. [4]黄文飞,黄启锐,郭祚国,黎岳强,程巍,黎源。颅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损伤的临床分析[J]。广州医学院学报,2009,37(6),59-61

外伤迟发性脑出血的临床特征和鉴别诊断

外伤迟发性脑出血的临床特征和鉴别诊断【摘要】目的:探讨外伤迟发性脑出血(DPTH)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选取 2017年至2019年52例脑外伤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病情将52例患者分为两组, 分别为迟发性脑出血17例(A组),初发性脑出血35例(B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 床表现和鉴别诊断要点。结果:迟发性脑出血组(A组)入院首次颅脑CT扫描未见异常,而初发脑出血组(B组)患者入院首次颅脑CT扫描可见明显的出血病灶。A组患者中高血压患 者比例和出血量都高于B组患者,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的出血部位无 显著差异(P>0.05)。B组患者入院时凝血酶原时间(PT)、血清Fg和D二聚体水平都高于 A组患者,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脑外伤迟发性脑出血患者早起无明显 出血症状,一旦发病患者的出血量更大、病情更加凶险,因此该类患者的死亡率较高。 【关键词】脑外伤;迟发性脑出血;临床特征;鉴别诊断 脑外伤引起的迟发性脑出血的病理机制尚不明确,此类患者脑出血一般发生在脑外伤后 2周,虽然脑外伤迟发性脑出血已被广泛认可,但在法医鉴别诊断中仍缺少客观可靠的根据,这也给最终的法医鉴定造成了较大异议和争议[1],为比对外伤初发性脑出血和迟发性脑出血 的区别,本文选择了两类患者作为观察研究对象,通过观察两类患者的临床表现和CT扫描 结果,为法医临床鉴别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的52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时都 有明确的脑外伤史,脑外伤至入院时间低于2h,入院时患者精神状态和认知水平属于正常, 未见重要脏器损伤或其他严重疾病,按照患者出血时间将52例患者分为两组。A组为迟发性脑出血患者,本组患者共计17例,男性12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45.2±2.7)岁,脑外 伤原因中暴力击打8例,高空坠落6例,交通意外3例,脑外伤至入院时间在32-105min之间,平均时间(57.3±4.9)min,B组为初发性脑出血患者,本组患者共计35例,男性26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46.1±2.3)岁,脑外伤原因中暴力击打18例,高空坠落10例,交通 意外7例,脑外伤至入院时间在45-98min之间,平均时间(55.7±4.2)min,两组基础资料 比较无差异(P>0.05)。 1.2研究方法 患者入院后即刻进行急救治疗和诊断,两组都行脑部CT扫描检查,观察有无脑部出血 病灶和出血部位,为观察合并疾病对迟发性出血的影响,统计比较两组患者合并疾病种类和 占比,分别于入院时和入院2h检测两组的凝血功能指标[2]。 1.3统计学分析 本文实验所得数据使用SPSS16.0分析,所得数据检验方法分别为x2检验和t检验,当 统计值P<0.05表明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入院颅脑CT扫描比较 迟发性脑出血组(A组)入院首次颅脑CT扫描未见异常,而初发脑出血组(B组)患者入院首次颅脑CT扫描可见明显的出血病灶。A组患者脑部外伤会引起脑软化及小动脉损伤等,这些损伤早期的CT颅脑扫描无法分辨出,但这些损伤是引起后续脑出血的直接诱因,脑外 伤引起的脑血管和实质损伤会诱发局部的代谢紊乱,而且创伤会导致脑血管内的凝血酶原等

脑出血手术适应症

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疗效及其适应症 高血压脑出血发生的瞬间已基本上决定了病人的预后,医生的努力在于迅速中断脑出血引起的恶性循环,把血肿压迫引起的继发性缺血损害降到最低限度。外科治疗目的是清除脑内血肿以解除脑组织受压引起的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提高脑灌注压,减少周围脑组织缺血梗死和病残率;中断和预防出血后和脑疝的恶性循环降低死亡-病残率。改善功能预后是更为重要的手术目的。 脑出血的部位不同治疗方针也不同。对于基底节出血的手术治疗历来充滿着争论。直到后期以CT为手段观察血肿量作为手术适应症的依据,同时注意到血肿部位的重要性并不亚于血肿量,方制定了临床分级、CT分级和预后判断标准,并以此为依据进行了多中心的协作研究,明确了影响疗效的因素,提出了治疗方针应根据多种因素作个体化考虑,既可开颅也可定向穿刺,扩大了手术治疗范围。 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疗效 大脑半球出血的手术适应症因各学者的观点和选择标准不同而差异较大,手术死亡率和生存病人的生活质量也优劣不一,因而争论很多。一般认为:无明显意识障碍的患者,无论采用哪种治疗效果都好;已有明显意识障碍但尚未出现脑疝者外科治疗优于内科治疗;深昏迷、双瞳散大,生命体征趋于衰竭者,内、外科疗法均不理想。 现代对脑出血外科治疗临床研究表明影响治疗效果和预后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因素有: 1、手术前神经病学分级:高血压脑出血的病情分级主要根据术前意识状态而定,手术效果与其精神病学分级有密切关系。病情分级在3、4a级手术明显优于保守治疗,而4b和5级病例即使能保住生命也不能获得良好的功能预后。在功能预后方面:分级为1、2级者保守治疗优于手术,3、4、5级者手术稍胜于保守治疗,但差别不显著。 2、CT分级:壳核出血按CT分类的死亡率分析显示,病情为1级者,保守治疗优于手术,2级和3级者,手术与否死亡率无显著差别,4级和5级者,手术优于保守治疗。 3、血肿量:基底节出血量在30 ml以下者,手术治疗因附加损伤不如保守治疗死亡率低,但如血肿体积大于30ml时,手术组死亡率低于保守治疗组,

脑出血患者的病情观察与护理

成人教育(宜春)学院 毕业论文 级别 专业护理 函授站点 班级 姓名 指导教师 2015 年 7 月 2 日

脑出血患者的病情观察及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降低脑出血急性期死亡率及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52例脑出血急性期及恢复期护理资料,多系统综合监护,防止再出血,控制脑水肿,维持生命功能和防治并发症,对继发的并发症应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经严密观察病情、治疗和护理,除56例死亡外,其余患者均安全度过急性危险期。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病情观察;护理 脑出血是指小动脉、小静脉破裂等原因引起的脑实质出血。大多数病人病情危重,起病急,预后差,病死率高。积极的院前急救是抢救成功的关键,细致入微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措施是治愈好转的保障。 1.临床资料 我院内科2014年01月-2015年03月共收治脑出血患者152例,男96例,女56例,年龄40-83岁。发病诱因为:动态发病137例,静态发病11例,原因不详者4例。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100例,肢体瘫痪110例,意识障碍及昏迷91例,经过治疗后痊愈56例,好转40例,死亡56例,治愈好转率63%,死亡率37%。 2.病情观察 2.1脑出血的原因主要与脑血管的病变、硬化有关。血管的病变与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血管的老化、吸烟等密切相关。通常所说的脑溢血是指自发性原发性脑出血。患者往往由于情绪激动、费劲用力时突然发病,表现为失语、偏瘫,重者意识不清,半数以上患者伴有头痛、呕吐。

2.2脑出血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是脑疝,脑疝的前驱症状头痛剧烈、频繁呕吐、烦躁不安和意识迟钝、嗜睡、血压急骤升高,患侧瞳孔先是短暂缩小,继而进行性散大,光反射迟钝或消失,病变对侧出现进行性加重的面、舌及肢体瘫痪;脑疝晚期患者深度昏迷,双侧瞳孔极度散大,对光反射消失,伴有生命体征严重紊乱。严密观察病人的意识状态及瞳孔变化,是早期发现脑疝形成以便及时抢救治疗的重要指标。通过呼唤病人的姓名、问话,观察其回答问题的情况,对疼痛刺激(针刺、压眶反应等)的防御反应分清醒、嗜睡、昏睡、浅昏迷、深昏迷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程度。双侧瞳孔等大正圆,光反应灵敏,常为出血量少,病情较轻;双侧瞳孔大小不等,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固定,提示有颅内压增高、脑疝发生,需进行紧急抢救。另外,脑出血患者易出现躁动,既有可能是神志清楚的表现,也有可能是病情恶化的先兆。患者出现清醒到躁动不安、嗜睡、昏迷、血压升高等症状,伴有剧烈头痛,频繁呕吐(性质、颜色、量)一般都提示可能有脑疝形成,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另外也应排除因尿潴留体位不适而引起的躁动,我们可以通过解除尿潴留,变换体位等措施,病人安静了。本组病例观察发现形成脑疝者58例,通过及时进行抢救存活28例,死亡30例。 3.护理 3.1一般护理 3.2基础护理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整洁、安静。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避免搬运。严密观察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及头痛呕吐等变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