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种公鸡育雏期体重不达标的原因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2
2018年第1期我曾经饲养了一批爱拔益加肉种鸡,共7000只雏鸡。
肉种鸡养殖场在育雏期间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问题,从而影响到种鸡育雏期间的健康状况和存活率,有些问题甚至还影响到今后的育成质量和生产性能。
因此,做好育雏期间的各项饲养管理工作,为种鸡健康的生长发育打下坚实的基础,是种鸡饲养管理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基本工作。
因此,肉种鸡育雏期的好坏对整个鸡的饲养阶段很重要。
下面就针对育雏期的饲养阶段应注意的问题展开讨论。
1育雏初期的温度种鸡舍提前预温工作对雏鸡很重要,雏鸡的体温调节能力差,10d 以前的体温比成年鸡低3℃左右,通常为38~39℃,因此在买雏鸡前2~4d 应做好鸡舍内保温工作,一定要鸡舍内的任何物资的温度都在28℃以上,进雏第一天的温度尤其重要,因雏鸡发育较快,鸡雏的绒毛效果不好,另外路途远一定会耗损能量,使体弱的雏鸡造成脱水,所以对温度的改变很敏感,对温度的要求高。
前3d 的温度是32~33℃,以后的温度每天降低。
从理论上讲,雏鸡的致死,雏鸡易受凉,造成拉稀,脱水,影响卵黄的吸收。
处理办法:特别要注意的是昼夜温度差,因此,特别是晚上的温度比白天要低的多,我们一定要安排好雏鸡舍晚上的值班人员,值班人员一定要负起责任。
保证昼夜温度符合要求。
有的鸡场担心盒内鸡数,连盒盖都打不开,此时温度已超过3℃,因此盒内温度很容易在极短的时间内升到40℃。
雏鸡烫手,造成严重的应激,如雏鸡温度达到40℃,卵黄中的水分8~10h 就能耗尽,造成脱水。
处理办法:运雏的速度一定要快,防止应激的同时,还保证雏鸡尽早的开口开食。
卸鸡正确的做法是安排专人打开盖盒,把鸡迅速的放在与外界温度相同的区域。
2育雏料的选择及饲喂量粉料的优点:成本低,容易制作,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很少流失,缺点:雏鸡采食慢,采食粉料之后不易消化,饲料浪费多。
颗粒料的优点是:饲料易吸收消化,浪费少,有利于雏鸡采食,营养均匀。
缺点:投资成本较大,饲料在高温过程中微量元素容易破坏。
2021年6月第38卷第6期在实际生产中,经常发现部分客户饲养的肉种公鸡早期体重不达标,这直接影响了品种生产性能的正常发挥。
为确保肉种公鸡早期体重达标,应注意以下管理要点。
一选用优质的全价颗粒破碎饲料早期可选用肉鸡花料,满足种公鸡的各种生理需求。
二缓慢降低光照时间,保证足够的光照强度早期的光照强度要足够,在育雏开始阶段,光照强度较低(<20lx ),将降低雏鸡的采食量,同时光照时间减少过快,也将降低雏鸡的采食量并影响7日龄的体重。
育雏前5d 要有足够的光照强度,育雏区域80~100lx ;育雏前48h 光照23h 、关灯1h ,育雏前几天关灯一段时间有助于刺激雏鸡的食欲。
整个育雏区域光照必须分布均匀,避免阴影。
根据体重和吃料时间逐渐缩短光照时间和强度(见表1),光照时间1~2d 为24h 、3~21d 逐渐减至8h 。
光照强度由第1周的80~100lx ,到2~3周逐渐减到5lx 。
第1~2周以减时间为主,第2周后以减强度为主。
公鸡在减光时间和强度上应慢于母鸡,有鸡位置的灯泡损坏后应及时更换,母鸡12d 、公鸡14d 逐渐过渡小灯泡。
当天配置的料量一定要吃完后才降光,用仪器测量光照强度以指导生产。
表1密闭式遮黑鸡舍的建议光照程序日龄(d )123456789101112母鸡关灯时间-18∶30~19∶3018∶30~21∶3017∶00~22∶0017∶00~23∶0017∶00~2∶0017∶00~3∶0017∶00~3∶0017∶00~5∶0017∶00~5∶0017∶00~6∶0016:00~8:00光照时间(h )24232119181514141212108公鸡关灯时间-18:30~19:3018:30~19:3018:00~20:00光照时间(h )24232222222222据体重变化降光三勤赶鸡,培养早期食欲遵循少喂勤添的原则,勤赶鸡,帮助鸡只形成良好的食欲,以使雏鸡得到足够的采食量。
AA﹢种公鸡饲养管理中常见的问题及预防措施陈合强,王宏胜(江苏京海禽业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海门 226103)摘要:种公鸡饲养的成功与否,对受精率的影响很大,从而也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文就 AA+种公鸡饲养管理中常见的问题诸如体重、均匀度、累积营养、体型配比和其它管理因素等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种公鸡;饲养管理AA+种公鸡饲养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较高的受精率并维持。
种公鸡饲养管理的好坏关系到受精率,受精率高低关系到种鸡场的经济命脉。
虽然种公鸡的作用非常大,但往往不被引起重视,实际生产中种公鸡饲养管理常见的主要问题如下。
1种公鸡饲养管理中常见的主要问题1.1 体重控制不佳1.1.1 早期体重不达标种公鸡早期体重不达标,特别是第1 周和第2周的体重,尤其是使用粉料饲喂。
有的即使使用颗粒破碎料,体重也不达标,主要是缩短光照时间太快。
1.1.2 育成后期周增重不足由育雏料转换成育成料和由育成料转换成种公鸡料以后,由于不注意料质和料量的调整造成体重周增重不足或失重。
1.1.3 称重数量不够或不称重称重数量不够或不称重,导致体重过度超重或失重,造成45 周以后受精率下降过快和死淘率增高。
1.2均匀度控制不好有的育成前期均匀度较好,但育成后期维持的较差,有的甚至只有60%多,导致公鸡选留空间小。
有的过分追求育成后期的均匀度,造成鸡群后期周增重不足,影响生殖系统的发育,导致受精率低下。
1.3累积营养不足或不均衡主要是饲料质量欠佳。
1.4 种公母鸡体型配比不合理母鸡体型过大,公鸡体型较小,影响正常交配,从而影响受精率。
1.5 其它管理因素鼻签穿的太晚,有的25-26周才穿,对种鸡受精率造成不良影响;断喙质量差,导致公鸡交配成功率低;种公鸡偷吃母鸡料,造成公鸡体重超标;公母鸡性成熟不同步。
2种公鸡饲养管理中应特别注意的问题尽管种公鸡所占鸡群总数的比例很小,但在遗传育种方面的贡献却起到 50%的作用。
202丨年(第42卷)第7期陈合强(江苏京海禽业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海门226103)中图分类号:S831.4 文献标识码:B现代肉种鸡均为宽胸品系,对环境条件要求较高,对 料量变化更加敏感,具有很强的沉积肌肉组织的倾向,需要 密切关注体质量控制和饲料分配。
目前在伺养管理工作 中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从而导致种鸡生产性能差异 较大,因此实际生产中预防生产现场出现的问题尤为重要。
1存在的主要问题1.1饲养管理关键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1.1.1体质量周增重忽高忽低、不均衡;16~20 w周增重或增重率 不达标;产蛋高峰期母鸡过度超重;产蛋后期公母鸡体型 差异不匹配;对体况监测不重视。
1.1.2均匀度分群过晚;育成前期均匀度不理想;育成后期和产蛋 期均匀度维持不好。
1.1.3光照坏灯泡没有及时更换,光照强度不均匀;遮黑不严密;同 一栋鸡舍使用不同强度的灯泡;频闪灯出现后没有及时更新。
1.1.4饮水有效水位不足;饮水器漏水或水位太高;使用水线时 水线不平直;水压过高或过低,水流量不足;乳头漏水或不 出水;水温控制不合理。
1.1.5饲喂有效料位不足;料线或料槽间距不够;称料不准确、加 料不均匀、指导料量错误。
1.1.6免疫免疫程序不合理;免疫不到位;免疫反应大;免疫操作 不规范。
1.1.7伺养环境温度不稳定或温差大;相对湿度低;词养密度大;垫料 管理缺失;光照不均匀;通风不良;空气质量差。
1.2不同饲养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1.2.1育雏期食欲培养不好,有的企业仍使用粉状料导致采食量 低;种公鸡早期体质量不达标、种母鸡过度超标或个别种 母鸡体质量不达标;公母鸡体型和体质量差异不合理;对 早期均匀度的控制重视不够;育雏温度过高或过低、垫料文章编号1004-5090(2021 )07-0006-05温度低;相对湿度不达标;没有真正关注体感温度,对温湿 度与通风的关系重视不够;温度计或温度探头放置的位置 不合适;光照强度不足或不均匀等。
如何提高肉种公鸡交配的活跃性肉种公鸡通常在45周龄后随日龄增长受精率逐渐下降,受精率的下降可能是交配兴趣、精子质量、交配效率下降(管理原因造成公鸡体质不佳如超重、腿和爪畸形)以及公鸡死淘率过高导致公母比例下降等原因引起的,实际生产中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肉种公鸡交配的活跃性,以维持受精率的持续稳定。
一、引起肉种公鸡交配不活跃的原因1. 产蛋早期(26~28周龄)性活跃公鸡数量不足①生理性不育。
外部发育正常的公鸡受到强烈应激造成暂时或终生不育,如4周龄末体重没有达到755克的目标体重要求,体重发育忽高忽低特别是育成早期和中期,消化道疾病或毒素对体重发育的负面影响,育成后期及混群后遭受较强的热应激等。
②混群时公鸡发育不良或均匀度不佳。
公鸡死淘率居高不下,小公鸡出现较多,主要原因有混群前公鸡体重较长时间处于标准体重之下、饲养密度高且料位不足、发生疫病和腿病等。
2. 产蛋中期(40~50周龄)性活跃公鸡数量不足原因主要有:公鸡超重,交配能力下降;公鸡死淘高,比例下降;体重超重,腿、?_有问题等。
二、提高肉种公鸡交配活跃性的技术措施1. 现场看到的问题与对策40周龄后种公鸡管理中常见的问题见表1,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以取得最佳成绩。
①公鸡超重。
公鸡体重超过5.2千克,交配活动就有可能减少。
现场可看到体重过重、全毛;胸肌瘦、掉毛或断毛(背部、翅膀);泄殖腔评定3分(0为最好、5为很差);胸肌大、胫骨短,交配成功率低;脚垫评定3分(0为最好、5为很差);冠、眼睛、肉髯苍白,断喙不好,混群时公母分饲不彻底等都会影响受精率和孵化率。
②母鸡超重。
母鸡超重会影响受精率,特别是在炎热和潮湿的环境条件下表现更为突出。
现场可看到体重重、胸肌评定3分(0为最好、5为很差),腹脂过多(超过体重的2.5%、发红、不柔软),产蛋率低,羽毛覆盖差,躲避公鸡交配的鸡群,受精率普遍偏低。
鸡群羽毛覆盖指数处于2~3较好(0为最好、5为很差),羽毛覆盖差会增加饲料需求和降低孵化率(表2)。
肉鸡7日龄体重的提高要点作者:刘丽英来源:《现代畜牧科技》 2017年第12期摘要:肉鸡7日龄的体重对内鸡出栏时的体重和养殖经济效益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优秀的肉鸡7日龄体重意味着肉鸡在育雏阶段的生长发育良好,说明其今后的饲养管理过程中也具有较高的成活率、饲料转化率,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肉鸡7日龄的体重。
关键词:肉鸡;7日龄体重;提高措施;雏鸡;开食;饲料;环境;免疫1 选择质量优良的雏鸡健康的雏鸡是确保肉鸡良好饲养的开始,因此要选择高质量的鸡苗。
在选择鸡苗时要注意保证父母代肉种鸡的健康。
如果父母代种鸡感染某些细菌性和病毒性疾病后,其后代鸡苗也易感染疾病从而导致肉鸡在育雏期的体重增长缓慢或者死淘率升高。
要想获得优质的种蛋还要加强种鸡的饲喂工作,给种鸡提供均衡的营养,注意饲喂种鸡的饲料质量,不可饲喂发生霉变或者酸败的饲料,否则鸡苗的质量难以保障。
种蛋的孵化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好孵化的温度、相对湿度,保持孵化室良好的通风换气,如果孵化的温度不适宜,过高或过低,相对的湿度过大或者过小,通风不良,都会导致雏鸡的质量低下,从而使生长发育和增重缓慢,使得无法获得良好的7日龄体重。
做好鸡苗的工艺处理工作。
雏鸡在出壳后需要进行免疫,但是如果免疫操作不当易导致雏鸡感染病菌或者在免疫后出现不良的反应,从而影响雏鸡的质量,还有的孵化场为了提高雏鸡羽毛的色泽,在出雏的过程中使用福尔马林气体熏蒸羽毛,这样易导致雏鸡的活力降低,或者出现呼吸道反应,影响雏鸡的健康。
因此在对鸡苗进行工艺处理时要注意保证鸡苗的质量。
鸡苗在孵出后要做好存储的工作,储存的环境要求温度适宜,有良好的通风,适宜的相对湿度。
购买完的鸡苗需要运输到场,鸡苗在运输的过程中会经历严重的应激,因此要做好运输的管理工作。
在运输过程中要注意观察鸡苗的情况,要保证鸡苗的运输质量,主要是在减少运输过程中雏鸡腿病的发生,还要做好雏鸡在运输过程中环境控制工作。
2 合理饲喂雏鸡在出壳后要及时的开饮,并在饮水后尽早的开食,尽早开食可以刺激雏鸡消化道的发育,同时还可以培育雏鸡良好的食欲。
肉鸡均与度以及出栏体重的影响因素现代肉鸡饲养专家研究发现,在相同的饲养条件下肉鸡7日龄体重每相差1g,会导致肉鸡42日龄出栏体重相差5-7g。
优秀的肉鸡7日龄体重意味着肉鸡在育雏阶段生长发育良好,预示着今后肉鸡会有较高的成活率、饲料转化率和均匀度。
因此,提高肉鸡7日龄体重对肉鸡饲养者能否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显得非常重要!我多年的肉鸡饲养实践认为,提高雏鸡质量、尽早给雏鸡开食、增大雏鸡采食面积和满足充足的水位要求、保证雏鸡饲料质量、鸡舍环境要求、光照控制和生物安全等方面的工作将有利于提高肉鸡7日龄体重。
一、雏鸡质量健康的雏鸡是肉鸡良好饲养的开始。
为了追求更高质量的鸡苗,怎么强调肉鸡育种公司的质量控制体系的重要性都不过分。
1、保证父母代肉种鸡的健康父母代肉种鸡如果感染大肠杆菌、支原体、沙门氏菌和病毒性疾病(如禽流感、鸡新城疫、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等疾病),其后代鸡苗很容易发生卵黄囊感染或者脐带炎将导致肉鸡育雏期死淘率升高和体重增长减慢。
2、种鸡饲喂营养均衡的全价配合饲料种鸡如果饲喂过多由棉籽饼、棉籽油配制的饲料、含铬皮革粉配制的饲料或霉变、酸败的饲料,其后代鸡苗的质量将难以保障。
3、做好种蛋孵化工作在种蛋孵化过程中,如果孵化温度过高或过低、湿度过大或过小、通风不足、出雏时间长都会导致雏鸡质量低下进而影响肉鸡7日龄体重的获得。
4、做好鸡苗工艺处理工作目前,绝大部分孵化厅都会给出壳雏鸡进行颈皮注射或喷雾免疫工作。
如果这些操作不当,很容易导致雏鸡出现细菌感染或过度的免疫反应。
也有一些孵化厅为了提高雏鸡羽毛的金黄色,在出雏过程中存在使用福尔马林气体熏蒸羽毛的工艺方法。
由于福尔马林气体熏蒸剂量过大或时间过长将会导致雏鸡活力降低或呼吸道反应。
因此,孵化管理人员认真落实鸡苗工艺处理流程对保证鸡苗质量非常重要。
5、做好鸡苗的存储工作鸡苗存储大厅如果空间窄小或没有安装自动环境控制系统,将会导致鸡苗存储大厅局部温度过高或过低、通风不良使鸡苗遭受高/低温、睨水或缺氧等应激从而影响雏鸡质量。
doi:10.19369/ki.2095—9737.2020.05.015肉鸡生长缓慢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季洪艳(黑龙江省绥化市农业农村局,黑龙江绥化152000)摘要:肉鸡生长缓慢会造成饲养周期变长,日增重量少,从而严重影响肉鸡的养殖经济效益%导致肉鸡生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是饲养管理不到位,在饲养方面对肉鸡的饲喂不合理,采食量少,导致摄入的营养物质不足,而在管理方面则包括养殖环境差、管理粗放、发生应激反应等,另外肉鸡患病也会影响生长和增重,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关键词:肉鸡;生长缓慢;原因;饲养管理;采食量;疾病;解决办法中图分类号:S831.4文献标识码:B肉鸡养殖户最关心的问题就是肉鸡生长速度以及增重的问题,肉鸡从育雏到出栏需要养殖一段时间,但是到出栏期有的肉鸡却无法达到出栏标准,这样会造成饲料的浪费,肉鸡养殖经济效益下降。
导致肉鸡生长缓慢的原因较多,主要是由于肉鸡的饲养管理不到位,导致采食量不足,均匀度较差,发生严重的应激反应,以及肉鸡患病造成的%要想解决肉鸡增重缓慢这一问题,就需要通过刺激肉鸡的食欲,提高采食量,增加日增重,并加强管理,促进肉鸡的生长发育和增重%1生长缓慢的原因11的养管理不位没有做好雏鸡的开食和开饮工作,雏鸡的开食、开饮工作直接影响着其采食和胃肠道的健康%雏鸡在1周龄以内的管理会对终身的生长发育都有着重要影响作用,如果此阶段的饲养管理不到位,采食量少,不但会导致体重偏小,还会影响到嗦囊、腺胃和肌胃的发育,从而影响消化系统的发育,以及今后对饲料的消化吸收能力将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导致采食量不高,生长增重受阻,导致这一批次的肉鸡生长缓慢而出栏晚。
另外,对于雏鸡的饲养管理不当,如没有按要求对雏鸡群进行分群管理,导致同一群体中的雏鸡体型大小、体重差异较大,常会出现以大欺小、以强欺弱的现象,从而导致体质较差、体重较轻的雏鸡采食量不足,生长发育受阻,增重速度减慢。
另外,雏鸡舍内的料位和水位不足也会对雏鸡的采食和饮水造成影响。
浅析肉种鸡群体重与均匀度的管理作者:郝春光柴金明来源:《科学种养》2013年第10期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肉种鸡的生产性能,应在育雏和育成这两个关键时期管理好鸡群的体重和均匀度。
控制好体重的前提是掌握好料量、定期称重、及时纠正体重偏差、保证生长曲线平滑等;控制好均匀度应从日常工作抓起,供给营养全价饲料、提供合理的料位和水位、及时扩栏分群等。
一、体重的控制1. 认真记录采食量4周龄前记录鸡群每天的采食量,从而确定自由采食到限饲的平稳过渡料量。
一般情况下,母鸡第一天给料14克,以后每天加料3克,到第一周末料量达到32克,第二周开始限饲,料量控制在29~30克之间,第三周料量为32~33克,第四周料量为35~36克。
公鸡第一周每天料量比母鸡高1克,第二周还应自由采食,料量从36克逐渐增加到52克,第三周料量为53~55克,第四周料量为55~58克。
从第一周到第四周,每周公鸡实际体重应比标准体重超40~60克,这样便于第五周限饲时体重的平稳过渡。
2. 定期称重为了掌握鸡群体重情况,必须坚持每周称重,从而计算出全群的平均体重。
称重鸡只要达到足够的数量,最好占全群的10%。
一般在鸡舍内2~3个位置用围栏圈住部分鸡只,然后对所有围住的鸡进行逐只称重,计算出全部鸡只的体重。
在每日限饲的情况下于喂料前称重,当采用其他限饲方式时可在无饲日称重。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鸡群的平均体重非常重要,而且体重的分布也同样重要。
3. 及时纠正体重偏差对连续3~5周的体重资料应进行1次统计分析,在出现偏差时应复称,杜绝“之”字形曲线发生。
如果前期体重出现偏差,在12周应回归到标准体重曲线上来,以后按标准曲线平滑增长。
体重出现偏差时的纠正措施要及时、平稳:每偏差40克体重,用1克饲料来调整。
若5~14周体重比标准体重超或低100克,应调整周增重比标准少或多20克,在10~20周达到标准体重。
若15~20周体重比标准体重超100克,应保持标准周增重不变,在24周时保持比标准体重超100克。
提高肉鸡7日龄体重的措施作者:齐刚来源:《现代畜牧科技》 2016年第6期齐刚(辽宁省北镇市畜产品安全监察所,辽宁北镇121300)摘要:较高的肉鸡7日龄体重,意味着肉鸡在育雏阶段的生长发育良好,对于肉鸡今后的成活率、饲料转化率以及均匀度都有重要影响,因此,提高肉鸡7日龄的体重对肉鸡养殖来说可以获得较高经济效益,因此要从多方面入手,采取相应措施来提高肉鸡7日龄体重。
关键词:肉鸡;7日龄体重;育雏阶段;成活率;营养;采食;饲养管理中图分类号:S83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9737(2016)06-0038-01收稿日期:2016-03-29作者简介:齐刚(1976 -),男,辽宁北镇人,本科,高级畜牧师,主要从事兽药、饲料、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测方面工作。
1 提高肉鸡7日龄体重的意义肉鸡7日龄体重对肉鸡整个饲养过程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肉鸡最初的7日龄期间,摄入的总能量有80%被用于生长所需,仅有20%是用于维持需要,由此可以看出这个阶段对肉鸡一生的重要性。
肉鸡达到较高的7日龄体重有利于肉鸡早期的发育,可以加速胃肠道发育、促进消化吸收功能的成熟,并且能够促进肌肉的生长发育,可以改善肌肉的形态,提高营养物质的代谢效应以及雏鸡的免疫机能,从而提高肉鸡的生产性能。
一般在相同的饲养条件下,肉鸡7日龄的体重每相差lg,就会导致肉鸡达到42日龄出栏时的体重相差6. 7g。
肉鸡较高的7日龄体重不但标志着肉鸡在育雏阶段的生长发育良好,同时还可以使肉鸡在今后的饲养过程中有较高的成活率和饲料转化率,并且可以获得较好的均匀度。
肉鸡7日龄的体重对很多重要的生长及生产指标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通常,雏鸡在3~4日龄时是死淘率的高峰期,如果采食量、饮水量以及饲养管理达不到最佳的水平,几天后雏鸡死亡率及淘汰率会增加,第一周不能正常生长的雏鸡将会导致弱残鸡的数量增加,影响了整个鸡群的健康度及均匀度,因此,保持肉鸡较高的7日龄体重对肉鸡的成活率以及生产性能的意义重大。
育雏好坏的判断标准和育雏失败的原因及分析!育雏好坏的判断标准和育雏失败的原因及分析!1.育雏好坏的判断标准(1)育成率的高低是个重要指标,良好的鸡群应该有98%以上的育雏成活率。
(2)检查体形结构是否良好,即体重是否符合要求,体形合格达标,良好的鸡群平均体重应基本上按标准体重增长,但平均体重接近标准的鸡群中也有可能部分鸡体重小,而又有部分鸡超标。
(3)检查鸡群的均匀度。
每周末定时在雏鸡空腹时称重,称重时随即抓取鸡群得3%或5%,也可围圈100-200只雏鸡,逐只称重,然后计算鸡群的均匀度,计算方法是先算出鸡群的平均体重,再将平均体重分别乘0.9和1.1得到二个数字,体重在这二个数字之间的鸡数占全部称重鸡数的比例就是这群鸡的均匀度,如果鸡群的均匀度为80%以上,就可以认为这群鸡的体重是比较均匀的,如果不足70%则说明相当部分的鸡长得不好,鸡群的生长不符合要求。
如果鸡群的均匀度低则必须追查原因,采取措施,鸡群在发育过程中,各周的均匀度是变动的,当发现均匀度比上一周差时,过去一周的饲养过程中一定有某种因素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及时发现问题,可避免造成大的损失。
(4)鸡群健康,新城疫等疾病的抗体水平较高。
2、育雏失败的几种情况及原因分析(1)第一周死亡率高的可能原因①细菌感染。
大多是由种鸡垂直传染或种蛋保管过程及孵化过程中卫生管理上的失误引起的。
②环境因素。
第一周的雏鸡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低,温度过低鸡群扎堆,部分雏鸡被挤压窒息死亡,某段时间在温度控制上的失误,雏鸡也会腹泻得病。
一般情况下,刚接来的部分雏鸡体内多少带有一些有害细菌,在鸡群体质健壮时并不都会出现问题。
如果雏鸡生活在不适宜不稳定的环境中会影响体内正常的生理活动,抗病能力下降,部分雏鸡就可能发病死亡。
为减少育雏初期的死亡,一好似要从卫生管理好的种鸡场进雏,其次要控制好育雏环境,前三天可预防性用些抗菌素。
(2)体重落后于标准的原因①现在的饲养管理手册制定的体重标准都比较高,育雏期间多次免疫,还要进行断喙,应激因素太多,所以难以完全按标准体重增长。
doi:10.19369/ki.2095—9737.2019.08.021影响雏鸡质量的因素及解决办法黄华(黑龙江省绥化市安达市羊草镇农牧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黑龙江绥化151403)摘要:品质优良的雏鸡是蛋鸡养殖场的基],雏鸡质量的好坏不但关系到其生长发育,还影响着成年后的生产性能和健康水平,因此,需要选择质量优良的雏鸡。
影响雏鸡质量的因素主要包括种鸡方面的因素、种蛋的质量和孵化方面的因素。
提高种蛋的质量,需要加强种鸡的管理,选择合格的种蛋,并加强孵化过程中的管理工作,提供适合胚胎发育的良好环境,做好消毒的工作,提供一个无病菌的孵化环境,以提高雏鸡的质量。
关键词:雏鸡;质量;影响因素;种鸡;种蛋;孵化;解决办法中图分类号:S83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19)08—0046—011影响雏鸡质量的因素品质优良的雏鸡通常活泼好动、大小均匀、脐带闭合良好,没有脐炎,母源抗体高、无脱水的现象,这样的雏鸡成活率高、活力好、易于管理、生长发育良好,成年后的生产性能自然也不差$因影响雏鸡质量的因素主要包括种鸡因素、种蛋因素和孵化因素$雏鸡的质量80%是由种鸡的质量决定的,而15%是由于孵化技术决定的,其他部分则是由于其他外在条件决定的,如运输等原因$1.1种鸡因素优良的种鸡有良好的遗传性能,并可将这一优良性状传递下去。
另外,健康的种鸡没有垂直传播疾病感染、无慢性腹泻症状,生殖系统也是无菌的,所以形成的卵黄和蛋白也是没有病原微生物的,营养状态也良好$如果种鸡感染了某种病菌,并且这种病菌侵害了种鸡的生殖系统,这就进入卵黄和蛋白质,并达到胚胎传给下一代,即垂直传播$导致胚胎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造成雏鸡在出壳后的活力较差,死亡率高$1.2种因种蛋的质量又于雏鸡的质量也影响极大,如果入孵的种蛋不符合要求,达不到合格种蛋的标准,易在孵化的过程中出现胎位不正、畸形率高等问题,从而导致孵化率降低,新出壳的雏鸡体质较弱、活力差、成活率低,从而使雏鸡的质量下降$如一些薄壳蛋或者沙皮蛋会在孵化过程中失水过多,导致雏鸡出现脱水、体重轻的问题,一般情况下蛋壳的质量越好,孵化率越高,雏鸡的质量也越好$种蛋存放温度、种蛋的胚胎发育与存放温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肉种鸡晚产查原因,早预防在走访用户的过程中,用户常抱怨种鸡晚产,一般27-28周才见第一枚蛋,有的甚至29-30周才见第一枚蛋,见蛋后产蛋上升缓慢,特别是开放式鸡舍尤甚,给用户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1 原因分析1.1 体重控制不当:①育雏期体重没有达标,导致骨骼发育不良及羽毛发育不好,致使鸡群对光照刺激不能产生良好的反应;②10周后将超重鸡群违背其生长发育规律,强行通过少给料量拉回标准体重;③10周后周增重不达标。
17周后,实际体重与标准体重相差5%以上,导致性成熟不均匀;④为了片面追求体重均匀度,对大体型鸡过分限饲,而对小体型鸡拔苗助长,生产出了所谓的大轻鸡和小重鸡,从而影响生产性能的发挥。
1.2 均匀度控制不佳:均匀度主要是指三个方面,一是体重均匀度;二是体型均匀度;三是种鸡丰满度,包括下腹部、胸部、翅膀等的丰满度。
体重一致而骨骼大小有着差异的鸡群间的体型是有差别的,种鸡群对光照和饲料水平变化的反应并不同步。
从而影响种鸡的生产性能。
经验表明:均匀度每增减3%,只人舍母鸡产合格种蛋增减4枚左右。
表]显示下种鸡均匀度对生产性能的影响。
1.3 光照的影响:光照对肉种鸡生殖系统的发育起着关键性的促进作用。
光照一般包括光照时间、光照强度、光的波长以及光照均匀度。
用户一般只重视光照时间,而忽视了光照强度、光的波长以及光照均匀度,从而造成种鸡晚产。
1.4 逆季鸡群管理不好:逆季鸡群,特别是饲养在开放式鸡舍中的逆季鸡群更容易晚产。
同时,逆季鸡在12周后光照时间没有恒定,使鸡群置于光照时间逐渐减少的饲养环境中,从而造成种鸡晚产。
1.5 饲料质量不佳:饲料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种鸡饲养的成败。
有的用户为了片面追求降低饲料成本,使用不符合种鸡饲养标准的饲料饲养种鸡,导致种鸡体重大大低于标准要求,人为造成种鸡晚产。
1.6 环境条件太差:饲养密度过大、饲养器具少、布料速度慢且不均匀、垫料质量差等都会造成种鸡晚产。
1.7 种鸡在育雏、育成期患病:特别是球虫和其它肠道疾病,影响种鸡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造成种鸡生长发育迟缓,体重难达标,导致种鸡晚产。
浅谈AA+肉种鸡的体重控制要点AA+肉种鸡是美国安伟捷公司为适应市场需求而培育的新配套系,其最大特点是对饲养环境要求高,并且容易超重。
这要求在饲养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其优秀的遗传潜力,取得最佳经济利益,应特别关注种鸡全程体重及均匀度的控制。
笔者根据最近几批的饲养经验,结合生产中的实际情况,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供同行参考。
1 体重控制的重要性肉种鸡经过多年的选育,具有商品代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的优良特性。
但在肉种鸡的整个饲养期中,如果体重控制稍有不慎,就容易超重或低于标准体重,造成周增重不理想,实际生长曲线和标准曲线吻合度差,影响生产性能的发挥。
因此,在育雏育成期应尽可能按照体重标准进行饲养,喂料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目标体重,通过严格控制喂料量确保周增重符合标准;在产蛋期,除保持种鸡少量增重外,应尽可能避免种鸡超重或失重,喂料的目的是获得最大量的合格种蛋。
所以,要求我们在做好鸡场生物安全及各项保障措施,如准确的免疫接种、合理的药物预防,从而确保鸡群健康的基础上,严格控制种鸡体重,做到细节管理。
2 育雏期(0~4周)根据雏鸡的生理特点,切实搞好早期鸡舍环境条件控制和鸡群的管理,确保种鸡骨骼、免疫系统、心血管功能、羽毛生长在早期发育良好,最大限度地提高均匀度。
因为控制体重的关键因素之一是要使雏鸡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尤其鸡只一生中最初的72h很重要,这期间不仅确定抵御疾病侵袭的能力,心血管系统的发育和全身羽毛的生长状况,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最初的阶段决定着鸡只骨架的发育。
只有育雏育成期种鸡得到良好的骨架发育,才能有良好的生产性能的发挥。
管理要点:从1日龄起,要准确记录饲料采食量,从而保证自由采食向限制饲喂的平稳过渡,料量只能增加不能减少。
7~14日龄的体重应达到或超过体重标准。
此阶段饲喂原则:少喂勤添,刺激雏鸡采食。
给种鸡提供高能(12.12MJ/kg)、高蛋白(18%~18.5%)的全价配合饲料,因为只有早期的骨架培育良好,才有助于防止产蛋高峰鸡只产生过多的胸肉,同时早期能量和蛋白的积累,为加光刺激时种鸡具有适宜的骨架和胸肌做准备。
影响肉用种公鸡种用性能的七种情况1. 引言1.1 研究背景肉用种公鸡是肉类生产中的重要品种,其种用性能对于肉类生产的效率和质量至关重要。
肉用种公鸡的种用性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饲养管理水平、遗传背景、环境条件、饲料质量、生长发育阶段、疾病状况和激素水平等。
了解这些影响因素对肉用种公鸡的种用性能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养殖户更好地管理和提高肉用种公鸡的生产效率。
本文旨在对影响肉用种公鸡种用性能的七种情况进行深入探讨,为养殖户提供参考和建议。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研究,可以为肉用种公鸡的种用性能提供科学依据,促进肉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
1.2 目的和意义肉用种公鸡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一环,其种用性能直接影响到肉类生产的质量和效率。
为了更好地了解影响肉用种公鸡种用性能的因素,需要对相关研究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本文旨在通过对饲养管理水平、遗传背景、环境条件、饲料质量、生长发育阶段、疾病状况和激素水平等七种情况进行研究,探讨它们对肉用种公鸡种用性能的影响,为提高肉用种公鸡的生产效益提供理论依据。
肉用种公鸡的种用性能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指标之一,在肉类生产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对种用性能影响因素的系统研究,可以为提高种用公鸡的生产性能、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产环境等方面提供理论支持,有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深入研究影响肉用种公鸡种用性能的七种情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正文2.1 饲养管理水平饲养管理水平是影响肉用种公鸡种用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饲养管理水平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公鸡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能力。
饲养环境的温度、湿度和通风对公鸡的生长和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能够减少公鸡的应激反应,提高饲料的利用率,促进生长。
饲养密度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过高的饲养密度会增加鸡群之间的竞争,影响鸡的生长速度和肉质。
饲养管理者的素质也会直接影响到肉用种公鸡的种用性能。
只有经验丰富、细心负责的管理者才能保证公鸡得到良好的饲养管理。
育雏期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案(一)
雏鸡体重不达标原因分析:
(1) 雏鸡前端料供给量不够或饮水不足或饲料浪费或喂低质低价料。
(2) 育雏温度过高、湿度低或光照时间短或通风换气不良或饲养密度过大或平养群体过大。
(3) 发生疾病(如腺胃炎、球虫、鸡痘、法氏囊病等),或遭受强应激(如断喙不当,疫苗注射,过度分群等)。
(4) 鸡雏质量差(如弱小、脱水),或基础鸡群不理想。
解决方案:
(1) 雏鸡前端料采食要足够。
正常情况下,海兰褐2周累计采食量为200克/只,3周累计采食量为360克/只。
育雏末体重不达标,要继续喂雏鸡前端料,直到体重达标。
(2) 调整水线。
鸡最舒服的饮水姿势是身体站直,抬头,使水正好流入口中。
对于1周龄雏鸡,喙与饮水乳头的最佳角度为35~45°,大于1周龄雏鸡,喙与饮水乳头的最佳角度为80~85°。
水压要求呈半滴水状态。
(3) 对于低于标准的雏鸡要增加饲养空间,增加给料量。
平养群体不超过500只。
淘汰体重过小的鸡。
(4) 环境改善。
参照育雏期环境管理。
肉种公鸡育雏期体重不达标的原因分析
肉种公鸡育雏期间,尤其是在育雏前期,如果体重达不到标准体重,就意味着其生长发育差,体型发育小,这直接对日后体成熟和性成熟情况以及对产蛋期受精率产生深远影响。
从多年育雏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一阶段体重不达标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因素导致。
一、鸡苗因素
经笔者统计,并对2010~2013 年期间自己亲自参与育雏的17个批次的种公鸡初始体重和7日龄体重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初始公鸡体重低于40g 的两个批次(分别为ROSS308 和COBB),首周体重均没有达标,而初始体重在40g 以上的15 批次(分别为AA+和ROSS308)周末体重均达到了标准体重。
虽然影响首周体重的因素有很多,但不论是哪种品系,相对弱小的种公鸡更难以达到前期的体重标准,这一点毫无疑问。
弱小雏对育雏环境的要求往往更加苛刻,需要环境提供更高的温度,更细致的照顾。
而在同样的环境之下,相对弱小的雏鸡对环境认知熟悉都要来的缓慢,开饮开食的速度、食欲的建立速度、卵黄的吸收速度都要差于个体正常的雏鸡。
针对弱小的公鸡大群,需要更好的提升育雏环境,加大优质人力的投入,尤其是在开饮、开食阶段。
二、管理因素
1、人员配置不合理
在实际生产中,人的因素往往可能是影响生产成绩最重要的因素。
育雏期间很多工作对种公鸡而言都是极其重要而且是不可逆的,所以要使饲养方案和管理细节能够落到实处,必须挑选操作熟练的员工来饲养公鸡,对公鸡饲养工的挑选关键是看该员工有没有责任心这比技术上的熟练重要得多。
因此在每批鸡接鸡时务必安排最优质的员工来饲养公鸡,这是养好公鸡的前提。
2.开饮和开食不到位
要提早为公鸡提供足够的料位和水位,保障公鸡到位后能够非常容易的发现水料,并在第一时间吃到它们,决不允许出现缺料和断水的情况。
前期更早的开饮和开食对雏鸡消化道消化机能的激发和锻炼至关重要,而且这也关乎公鸡日后的生长发育和体重均匀度。
要尽早地把懒惰、弱小没有及时饮水吃料的鸡集中起来,人工诱导其开饮和开食,不可耽误,错失最佳时机。
饲养初期,要做到饮水和饲料的卫生清洁,随时更换和清洗饲养器具,添水加料都要做到勤添少加,这样有助于保证饮水和饲料新鲜,有助于培养和刺激雏鸡饮水和吃料
3、光照的强度和时间不合理
光照对体重的影响其实重点还是反映在吃料上。
光照强度要高,不低于30Lx,高的强度有利于促进鸡只活动和觅食,所以不要过早降低光照强度。
光照时间上,要确保公鸡体重前期达标必须要做到对体重适时检测,通过分析增重情况,来判断其吃料情况,在增重有保障的情况下,有目的逐渐减少光照时间。
因此对公鸡的光照管理不需要有固定的程序,而是更多的根据体重增长的情况来现场指定符合实际生产的程序。
4、温度和湿度
不适宜温度和湿度是影响雏鸡前期体重是否能达标的重要环境因素,温度和湿度又是相辅相成互相制约的,所以合理的控制好温度还有湿度对种公鸡前期体重能否达标至关重要。
首先在育雏阶段要保证温度在33℃以上,并且尽可能的减少昼夜温差,对种公鸡而言,出壳之后往往要经历剪冠、断趾等操作,导致机体较弱,所以对低温更加敏感,因此必须细心观察鸡群,合理提高温度。
湿度要求在60%~70%,避免雏公鸡脱水,过低的湿度同样不利于温度均匀分布和雏鸡卵黄吸收,以及增加发生代谢和呼吸道问题的风险。
5、营养不良
一般而言,公鸡在育雏期要接受更多的应激,例如断喙、免疫和称重等,而公鸡体重增长又较快,所以更要保证其营养水平,适时的补充多维素等营养物质,尤其是在吃库存料的时候,库存料由于存放时间长,里面很多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物质含量会大幅下降。
育雏料也不要太早更换,不要为节约成本因小失大。
6、防疫与健康
雏鸡不管感染上哪种疾病,基本都会影响到采食和饲料利用,所以只有健康茁壮的鸡群才可能有好的增重,因此一定要做好鸡场的卫生防疫工作,防止各类疾病的发生,并且要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及时做好预防和治疗的相关工作。
白羽肉鸡产业信息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