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职权帮助儿子承揽储蓄如何定性——剖析利用职权为他人谋利亲属接受财物、为亲友经营谋利与贪污之区别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6
从“谋取利益”、“特定关系人”和“利益冲突”看《廉政准则》第五条)简要内容:关爱家庭、亲人、朋友是人之常情,但关爱什么、怎么关爱,是我们每个党员领导干部应当认真思考和严肃对待的问题。
当前,绝大多数党员干部是能够严格要求亲属及身边工作人员的,但也有一些领导干部对亲属及身边工作人员要求不严格,致使社会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往往从亲属及身边工作人员打开缺口,对领导干部进行拉拢腐蚀。
关爱家庭、亲人、朋友是人之常情,但关爱什么、怎么关爱,是我们每个党员领导干部应当认真思考和严肃对待的问题。
当前,绝大多数党员干部是能够严格要求亲属及身边工作人员的,但也有一些领导干部对亲属及身边工作人员要求不严格,致使社会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往往从亲属及身边工作人员打开缺口,对领导干部进行拉拢腐蚀。
一些领导干部不能正确对待亲情和友情,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为亲属朋友谋取不正当利益,不仅自己身陷囹圄,最终也害了亲人朋友,教训十分深刻。
本文就《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以下简称《廉政准则》)第五条作一简要分析。
《廉政准则》第五条:禁止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为亲属及身边工作人员谋取利益。
不准有下列行为:(一)要求或者指使提拔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其他亲属以及身边工作人员;(二)用公款支付配偶、子女及其配偶以及其他亲属学习、培训、旅游等费用,为配偶、子女及其配偶以及其他亲属出国(境)定居、留学、探亲等向个人或者机构索取资助;(三)妨碍涉及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其他亲属以及身边工作人员案件的调查处理;(四)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人谋取利益,其父母、配偶、子女及其配偶以及其他特定关系人收受对方财物;(五)默许、纵容、授意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其他亲属以及身边工作人员以本人名义谋取私利;(六)为配偶、子女及其配偶以及其他亲属经商、办企业提供便利条件,或者党员领导干部之间利用职权相互为对方配偶、子女及其配偶以及其他亲属经商、办企业提供便利条件;(七)允许、纵容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在本人管辖的地区和业务范围内个人从事可能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的经商、办企业、社会中介服务等活动,在本人管辖的地区和业务范围内的外商独资企业或者中外合资企业担任由外方委派、聘任的高级职务;(八)允许、纵容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在异地工商注册登记后,到本人管辖的地区和业务范围内从事可能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的经商、办企业活动。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解析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解析一、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特殊主体主要包括:1、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
包括国家工作人员和离职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06条规定第(6)项规定,近亲属是指夫、妻、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姐妹。
2、其他与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包括与在职的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和与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
所谓“其他与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的范围,可从几个角度加以判断:(1)亲缘关系,如三代以内直系血亲和旁系血亲关系的人,情妇(夫)可以作为特殊亲缘关系对待;(2)感情关系,如与国家工作人员平素关系十分密切,来往较多的人,以及与国家工作人员之间具有同学、战友、同事、故交关系等且保持交往的人,专门为国家工作人员提供服务和协助工作的人员,如秘书、司机、勤务员等;3、离职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原来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但在实际利用影响力贿赂时,已经实际丧失了原有职务,如离休、退休、辞职、辞退等。
二、如何理解“影响力”影响力是国家工作人员固有的权力、地位、职务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力,影响力的核心内容是权力,权力是通过具体的职务体现出来的,所有没有职务的非国家工作人员不可能产生影响力。
非国家工作人员由于近亲属、情妇(夫)、其他密切关系等对国家工作人员所产生的影响力,只是犯罪的方法和手段,国家工作人员本身具有的影响力,是构成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必要条件。
三、“其他与该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以及“利用影响力”如何认定具有职务上隶属关系的上下级国家工作人员之间,若下级认为与其上级有某种联系的行为人所托事项能否办妥,将直接影响着上级对自己的评价,可以认定该行为人与该上级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且该行为人利用了与国家工作人员具有特定关系的影响力。
比如像招投标活动中,“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或者其他与该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向负责招投标活动的该国家工作人员及其直接领导的其他国家工作人员明示或暗示希望请托人进入招投标范围并获得中标,利用该国家工作人员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该国家工作人员直接领导的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取得优势,影响公平竞争,帮助请托人中标,索取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数额较大的,成立利用影响力受贿罪。
结合13个判例,诠释“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概述刑法分则在贪污罪、职务侵占罪、受贿罪、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挪用公款罪、挪用资金罪及金融工作人员以假币换取货币罪七个罪名中,存在“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的罪状表述。
此外,在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为亲友非法牟利罪以及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罪三个罪名中有“利用职务便利”⑴的罪状描述。
“具有‘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表述的条文分布于妨害对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罪,侵犯财产罪以及贪污贿赂罪等不同章节中,主体、对象、行为方式以及法益千差万别,不考虑各个罪名的特殊性而闭着眼睛解释‘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恐怕有问题。
”⑵本文旨在根据上述差异,体系性地解读“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的含义,为司法认定提供帮助。
一、贪污罪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刑法》第382条第1款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是贪污罪。
”无论理论还是实务,几乎千篇一律地如是解读:“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指利用职务权力和地位所形成的主管、管理、经营、经手公共财物的便利条件。
”⑶但是,由于侵吞、窃取、骗取等具体行为方式的差异性,应该认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这一要件,相对于不同的贪污行为而言,具有不同的含义”⑷。
(一)“侵吞”通说教科书一方面认为,“所谓侵吞,是指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暂时由自己合法管理、支配、使用或经手的财物非法据为己有”,另一方面又认为,“所谓‘窃取’,是指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秘密地将由其本人合法保管的财物据为己有,即通常所说的监守自盗”,以及“根据《刑法》第394条的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在国内公务活动或者对外交往中接受礼物,依照国家规定应当交公而不交公,数额较大的,应当以贪污罪论处,就属于这种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情况”。
⑸可是,所谓监守自盗,以及将国内外公务活动中所收受的礼物非法占为已有的行为,不过是“将暂时由自己合法管理、支配、使用或经手的财物非法据为己有”,理应属于“侵吞”,而非“窃取”或“其他手段”。
《廉政准则》释义:第一章第五条第五款第五条禁止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为亲属及身边工作人员谋取利益。
不准有下列行为:(五)默许、纵容、授意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其他亲属以及身边工作人员以本人名义谋取私利;【解说】本项是关于默许、纵容、授意亲友以及身边工作人员以本人名义谋取私利行为的禁止性规定。
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其他亲属以及身边工作人员以领导干部的名义谋取私利,是近年来实践中时有发生的违纪违法问题。
这其中既有领导干部本人确实不知情的,也有领导干部本人默许、纵容、授意的。
本项所称默许,是指党员领导干部已经了解到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其他亲属以及身边工作人员在利用本人的职权和职务上影响谋取利益,但不予约束和制止的行为。
本项所称纵容,是指对其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其他亲属以及身边工作人员利用本人的职权和职务上影响谋取利益的行为不加制止,任其发展的行为;本项所称授意,是指通过或明或暗的形式,指使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其他亲属以及身边工作人员利用本人的职权和职务上影响谋取利益。
以本人名义谋取私利,可以分为三种情形:第一种情形包括,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其他亲属以及身边工作人员打着党员领导干部的旗号或者以其名义,为自己经商办企业、从事中介活动、兼职取酬、升学就业、职务提拔、职称晋升、获取学历、出国以及谋取其他利益拉关系、走后门。
第二种情形包括,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其他亲属以及身边工作人员在该领导干部管辖的业务范围内从事可能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的经商、办企业活动;利用该领导人员的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为他人经商办企业提供便利,从中谋取私利;以自己的特殊身份干预该领导干部管辖业务范围内的公务等。
第三种情形包括,以自己的特殊身份或者以党员领导干部的名义收受礼金、有价证券和贵重物品;在党员领导干部管辖的业务范围内办私事、索要钱物、报销发票、巧立名目拉赞助等。
其中,既包括触犯党纪国法的违纪违法行为,也包括尽管不触犯党纪国法但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活动。
第1篇一、案件背景杨国秀,女,曾任某市某局副局级干部。
2019年,杨国秀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开除党籍和公职。
2020年,杨国秀因受贿罪、滥用职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并处罚金五十万元。
本案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对法律后果的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杨国秀案件的法律后果1. 刑事后果(1)受贿罪杨国秀在担任某局副局级干部期间,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数额巨大,其行为已构成受贿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五条第一款规定,杨国秀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并处罚金五十万元。
(2)滥用职权罪杨国秀在担任某局副局级干部期间,滥用职权,违反国家规定,给国家利益造成重大损失,其行为已构成滥用职权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第一款规定,杨国秀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
2. 党纪后果(1)开除党籍杨国秀在担任某局副局级干部期间,严重违反党的纪律,丧失党性原则,给党的事业和形象造成严重损害。
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三十二条第一款规定,杨国秀被开除党籍。
(2)开除公职杨国秀在担任某局副局级干部期间,因严重违纪违法,被开除党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五十三条第一款规定,杨国秀被开除公职。
3. 社会影响(1)警示教育杨国秀案件的判决结果,对广大党员干部具有强烈的警示教育作用。
该案表明,任何违纪违法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严惩,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净化政治生态。
(2)树立法治信仰杨国秀案件的审理和判决,展示了我国法治建设的成果。
通过依法惩治腐败分子,增强了人民群众对法治的信仰,有利于推动全面依法治国。
(3)提升政府公信力杨国秀案件的查处,彰显了我国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心和力度。
该案的处理结果,有助于提升政府公信力,增强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
三、结论杨国秀案件的法律后果,充分体现了我国法治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通过依法追究杨国秀的刑事责任和党纪责任,维护了法律的尊严,捍卫了党和国家的利益。
纪法考试案例题目及答案一、案例分析题案例一:某市直机关单位干部李某,因工作需要,经常加班加点,且经常出差。
李某在没有向单位领导报告的情况下,私自将加班和出差期间的住宿费、交通费等票据拿到单位财务部门报销,共计5000元。
李某的行为违反了哪些规定?答案:李某的行为违反了以下规定:1.《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一百零四条:违反有关规定自定薪酬或者滥发津贴、补贴、奖金等,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情节较轻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五十四条:公务员应当遵守纪律,恪守职业道德,模范遵守社会公德。
3.《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公共财物的,是贪污罪。
案例二:某县教育局局长王某,利用职务便利,为某私立学校在招生、办学等方面提供帮助,收受该学校负责人给予的现金10万元。
王某的行为违反了哪些规定?答案:王某的行为违反了以下规定:1.《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八十五条:利用职权或者职务上的影响为他人谋取利益,本人的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等亲属和其他特定关系人收受对方财物,情节较重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或者开除党籍处分。
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五十三条:公务员不得有贪污贿赂行为。
3.《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五条: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是受贿罪。
案例三:某市环保局局长张某,因工作失职,导致该市发生严重环境污染事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张某的行为违反了哪些规定?答案:张某的行为违反了以下规定:1.《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一百二十一条:工作中不负责任或者疏于管理,贯彻执行、检查督促落实上级决策部署不力,给党、国家和人民利益以及公共财产造成较大损失的,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造成重大损失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或者开除党籍处分。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定义、构成要件及案例解析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或者其他与该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通过该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或者利用该国家工作人员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较重情节的行为。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或者其他与该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通过该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或者利用该国家工作人员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较重情节的行为。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影响力受贿的,以(斡旋)受贿罪论处】我国刑法第三百八十八条之一规定: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或者其他与该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通过该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或者利用该国家工作人员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较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其近亲属以及其他与其关系密切的人,利用该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原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实施前款行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定罪处罚。
行为人的利用行为具有双重性,即先利用了国家工作人员或者自己(主要指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对其他国家工作人员的影响,进而又利用了其他国家工作人员的职权行为。
“利用影响力”反映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第十三条所规定之犯罪与其他贿赂犯罪的根本区别。
一、立案标准本罪的立案标准,建议参照1999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试行)》中关于受贿罪立案数额的规定。
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人窃电的行为定性作者:熊红文来源:《中国检察官·经典案例》2016年第01期一、基本案情某会所老板刘某找到供电所抄表员李某,提出请李某帮忙,从其负责的电表箱中牵出一根线,为该会所供电。
李某答应帮忙,为此,刘某送给李某人民币2万元。
此后,李某私自为该会所安装了一根电线,并安装了一个不能反映真实电量的电表以掩人耳目。
至案发时,该会所窃电量价值人民币30万元。
二、分歧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李某的行为构成贪污罪,刘某构成贪污罪共犯。
主要理由是:李某作为国家工作人员,利用其掌管电表的职务便利,窃取国家用电,其行为完全符合贪污罪的构成要件,依法应认定为贪污罪。
贪污罪主观上的非法占有为目的,包括行为人自己占有,也包括行为人为他人占有。
为何人实际占有,是行为人对赃物的处置问题,不影响其主观故意的认定。
本案中,所窃电量虽然为会所实际占有,但也应认定为系李某非法占有。
同时,刘某与李某相勾结,伙同贪污,依法构成共犯。
第二种意见认为李某的行为构成受贿罪,主要理由是:李某作为国家工作人员,利用其掌管电表的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不法利益,收受他人钱财,其行为完全符合受贿罪的构成要件,依法应认定为受贿罪。
会所窃取20万元电量,是其受贿罪给国家造成的损失,是受贿罪的一个犯罪情节。
持该观点者认为,李某与刘某相勾结窃电的行为,正是李某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利的行为,是受贿罪的构成要件行为,如果再评价为贪污罪,则属于重复评价。
第三种意见认为对李某行为应以受贿罪与贪污罪数罪并罚。
因为受贿罪中“为他人谋利”是主观要件而非客观要件,即在于限定行为人收受财物的主观动机必须是权钱交易,只要是承诺为他人谋利,即使没有付诸行为,也同样具备这一要件。
所以,如果为他人谋利的行为又同时触犯其他罪名,应另行评价为其他罪名,并与受贿罪数罪并罚。
可资参考《刑法》第399条第4款的规定,行为人徇私枉法的同时又收受贿赂的,择一重罪处罚。
从这一规定看,徇私枉法行为虽然是受贿罪中为他人谋利的行为,但刑法认为是应当单独评价为徇私枉法罪的,只是处断上作一罪处断。
第1篇一、案例背景甲某,男,45岁,某市国土资源局原局长。
乙某,男,35岁,甲某的下属,担任该局土地利用科科长。
2012年至2014年间,甲某利用职务之便,在土地审批、征收补偿等环节为乙某谋取利益,收受乙某贿赂款共计人民币100万元。
2014年10月,乙某因涉嫌受贿罪被刑事拘留,甲某也因涉嫌受贿罪被调查。
二、案件分析1. 案件定性本案中,甲某、乙某的行为涉嫌构成受贿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五条的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是受贿罪。
甲某作为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收受乙某贿赂款,为乙某谋取利益,其行为已构成受贿罪。
2. 案件分析(1)甲某的受贿行为甲某在担任国土资源局局长期间,负责土地审批、征收补偿等工作。
在此过程中,甲某利用职务之便,为乙某谋取利益。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在土地审批环节,甲某擅自降低土地审批标准,为乙某的公司办理土地审批手续。
②在征收补偿环节,甲某擅自提高征收补偿标准,为乙某的公司谋取更多利益。
③甲某收受乙某贿赂款共计人民币100万元。
(2)乙某的受贿行为乙某作为甲某的下属,在土地利用科科长岗位上,利用甲某的职务之便,非法收受他人财物。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乙某在办理土地审批手续过程中,接受他人贿赂,为他人谋取利益。
②乙某在征收补偿环节,擅自提高征收补偿标准,为他人谋取利益。
③乙某收受他人贿赂款共计人民币100万元。
3. 案件判决(1)甲某的判决经审理,法院认为甲某的行为已构成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并处罚金人民币50万元。
(2)乙某的判决经审理,法院认为乙某的行为已构成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八年,并处罚金人民币40万元。
三、案例分析1. 贪污受贿犯罪的特点贪污受贿犯罪具有以下特点:(1)主体特定。
贪污受贿犯罪的主体为国家工作人员,包括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利用职权非法取得钱财犯罪悔过书利用职权非法取得钱财犯罪悔过书怎么写?请看下面, 贪财无涯, 回头是岸, 下面就为大家整理了利用职权非法取得钱财犯罪悔过书范文!悔恨的泪水——湖北省谷城县城关镇中心学校原党总支部书记、校长***的悔过书我深刻认识到我的错误性质是非常严重的:一是严重地违背了党的纪律, 严重地违背了党的宗旨, 严重地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严重地败坏了党风, 严重地损害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二是我的行为结果已经触犯了国家的法律法规。
我是如何走上这样一个危险的道路上了呢?在我到这儿接受组织对我的严重问题审查前, 我根本就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甚至在我接受审查的前两三天, 我对这个问题仍然是糊涂的, 当时还感觉到自己有委屈, 以至于开始两天不向组织交待自己的严重问题。
现在想来这是多么的可怕啊!三四天后, 通过组织对我身体的细心照顾, 生活中无微不至的关心、思想上真情的开导, 我才真诚地感受到党组织在真诚地关心我、爱护我, 真心地想把一个迷了路的孩子从危险的道路上拉回来, 真诚地在重新拯救一个人的灵魂, 拯救一个人的生命, 把我引向人生正确的航向。
此时此刻, 我的的确确感受到了党组织的伟大英明以及她那博大的胸怀, 我是党抚养长大的儿子, 我犯了错误, 真是感到对不起党, 对不起组织。
党组织在关心我, 拯救我, 我犯了错误只要向党组织如实坦白交代, 党组织一定会再次给我生活的希望和光明。
这是我在第四天接受审查时的思想大转折。
从那一刻起我思想豁然开朗了, 我对我的问题才实实在在地向组织作了全部交代。
在交代过程中, 我仍有思想斗争:我身体不好, 常年头疼, 鼻子也有问题, 我怕坐牢, 我真的害怕极了。
在思想斗争中, 我想只有向组织彻底的交代, 这才是唯一的出路!在以后的交代违纪违法事实过程中, 我主动积极地配合组织。
问题交代完以后, 我如释重负, 总感觉到这几年压在自己心上的石头一下子掉了下来, 轻松许多, 我坚信组织会给我第二次生命和光明。
利用职权帮助儿子承揽储蓄如何定性——剖析利用职权为他人谋利亲属接受财物、为亲友经营谋利与贪污之区别
利用职权帮助儿子承揽储蓄如何定性
——
剖析利用职权为他人谋利亲属接受财物,为亲友经营谋利与贪污之区别
■赵炜
案例简介:
桌省农机局局长,党组书记张某,应其子张强(某信托投资公司在职人员,党员)的要求,
找到本局计财处副处长丁某,说其子所在单位有承揽储蓄任务,利息较高,要丁某将局里暂
时不用的资金存到该单位去丁某随后按局长的要求安排会计将本单位支农周转资金以转
账支票提出100万元,由丁某交给张某.张某将支票带回家交给其子张强.张强很快以省农
机局名义用这张支票在其所在的信托投资公司办理了存期半年的高息存款手续,至期后又
先后三次办理高息转存.在办理存款和转存过程中,张强将信托投资公司支付给农机局的利
息33万余元中的23万元据为已有.
问:应如何认定处理本案中的张某?
分歧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张某的行为应构成利用职务l
的便利,为他人(信托投资公副)谋利,其子接受对方财
物之违纪.
第_二种意见认为:由于张强据为已有的财产并非
个人应得的合法揽储报酬,是农机局J,得的利息,张
强的行为实质上是一种侵吞公款的贪污行为.其父张
某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应以共贪污认定处理.
第j种意见认为:张某的目的毕竟只是帮助其子
获取暴利,本案应对张某以利用职权为亲友经营活动
谋利定性处理.
评析意见:
一
,利用职权为他人谋利亲属接受财物,是党的纪
律区别于刑事法律而特别规定的违纪行为之一.按照
党纪处分《条例》第75条之规定,是指党和闰家l作人员或者其他从事公务的人员中的党员,利用职务卜的
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其亲属接受对方财物,能证
实本人知道,情节较重的行为.
其违纪构成在客观方面表现的主要特征为:其一,
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这是前提
条件.其二,其亲属接受对方财物,"亲属"包括行为人
圈
的父母,配偶,子女等,"对方"指请托人.
差观方面是一种过失而不是故意.即行为人利用
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利后,应当预见到请托人可能给本
人或亲属送财物,由于疏忽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了亲属接受财物的后果
从本案情况町知:(I)张某是应其子的要求利用职
权将奉局的100万尢支农资金交给其子,惟一表现出
的意图就是让其子完成揽储任务,不存在为任何"他人"谋利益;(2)其子获取的23万元也并非接受某个"对方"或"请托人"的财物,而是信托投资公司支付给
省农机局的利息;(3)张某是在明知其子有揽储任务后才把本局的巨额资金交给其子办理储蓄的,是一种明显的直接故意,不存在过失.可见与主观方面,客观方
面两大要件明显不符,主体张某行为与本违纪的客体无须再论.认定张某构成利用职权为他人谋利亲属接受财物违纪的意见不正确.
二,党纪处分《条例》第77条第二款规定的利用职
卡义为亲友经营活动谋利违纪,是指党员领导干部违反有关规定,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其亲友的经营活动谋取利益的行为.本案的情况似乎与本违纪行为很接近, 但能否构成的关键在于是否符合客观方面的要件.
本违纪行为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党员领导干部违反
有关规定,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其亲友的经营活动谋取利益."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指利用职权和与职务有关的便利条件."为亲友的经营活动谋取利益",指利用职务便利为其亲友经营活动提供便利和优惠条件,即为其配偶,子女及其他亲友的经营活动在政策和物质上提供优惠.具体来讲,政策上的优惠包括土地批租,
税收减免,外贸进出口权等各种优惠;物质上的优惠包括在贷款,紧俏物资,信息技术,项目设备等方面提供
的优惠.
本案张强所在的信托投资公司属于营利性质的企
业,公司的主要业务即通过揽储放贷进行营利,那么作为公司从业人员,张强承担的揽储任务自然就是谋利性的经营活动,即通过完成任务享受个人提成奖励.作为党员领导干部的张某,明知中央对干部廉洁自律方面有诸多要求,对其子的营利性活动本应自觉回避,但张某不仅未予回避,而且利用职权直接将本单位的
100万元资金亲手交给其子让他"享受揽储之利".从
性质上讲,这已经远非提供"土地批租,税收减免",或"紧俏物资,信息技术"等政策或物质方面的优惠,而是一
种用公款为私人谋利的行为.更为严重的是张强又
.将本属农机局的23万元存款利息据为己有,其性质又远非个人完成任务后的提成奖励.可见本案中张某的行为与上述本违纪的客观方面表现明显不符,其他构成要件不需再论.对张某以利用职权为亲友经营活动谋利认定的意见也是不能成立的.
三,贪污是常见的违纪违法行为,其表现形式却多
样多变.根据党纪处分《条例》第83条之规定,贪污是指党和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受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中的党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
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
违纪构成的主体是特殊主体.-
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具有将公共财物非法占为
已有的目的.
侵犯的客体包括党和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
洁性和公共财物的所有权.
客观方面表现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以侵吞,窃
取,骗取或者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所谓"其他手段",指除前三种常见的手段之外,如巧立名目私分公物,用公款存人银行取息归己等等.按照我国《民法通则》第72条有关"财产所有权和取得"之规定和解释,银行存款利息属于依据法律规定直接取得财产所有权的法定"孳息".即谁储蓄谁获息,利息归本金所有人.本案某信托投资公司作为"其他金融机构",与所有银行金融储蓄部门一样,也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
国银行管理法》第46条,47条之"国家保护存款人的合法权益"及"存款有息"等规定办理揽储业务的,也就是说,该信托投资公司在存储了某省农机局的100万
元巨额资金后,所孳生的高额利息每次都是以该省农
机局的名义记存的,即该笔33万元高额利息属于省农机局单位所有.对于这一点,无论是作为该信托投资公司公职人员(党员)的张强,还是担任省农机局局长,党
组书记的张某,都应该是十分清楚的.然而张某却应张强的要求,利用职权让丁某安排会计将本单位的100
万元支农周转资金提出后先交给自己,又带回家亲手
交给其子张强.张强以省农机局名义将该笔资金先后
办理了四次存款和转存,并借机将本信托投资公司支
付给省农机局的高额利息33万余元中的23万元据为己有,直接侵犯了省农机局的公款所有权和国家工作
人员职务上的廉洁性.其行为与上述"其他手段"中的"用公款存入银行取息归己"并无二致.父子二人将公
共财物占为已有的目的和意图一开始就十分明确.符
合客体,客观方面,特殊主体和主观方面诸要件.
故本案应以贪污违纪认定,属于共同违纪.处理时
除主要追究作为领导干部的张某的责任外,对于党员
干部的张强在已领取个人揽储蓄任务提成的同时又贪污公款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并要追缴其侵占的23万元公款归省农机局单位所有.
在分析本案的同时,还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是,根
据国家财政部《关于重申不得将国家资金转存银行储蓄的通知》第一条"一切国家资金……不得作为'储蓄存款',用储蓄折子存取款项","不得把国家资金转作
储蓄,公款私存"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储蓄管理工作的暂行条例》第二条"任何储蓄机构不得吸收企事
业单位,机关,团体的存款"等规定,本案某信托投资公司将某省农机局机关的100万元支农周转金以高息储蓄形式进行存款的行为是直接违反上述国家有关规定的,无论是作为揽储单位的直接责任者还是作为省农机局局长的张某,都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因此本案在处理前述主要违纪问题的同时,不能忽视对该违纪问题进行必要的核查,以维护国家利益不受非法侵害.
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