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题库__第十七章_肾功能不全
- 格式:doc
- 大小:97.50 KB
- 文档页数:23
病理生理学肾功能不全病理生理学肾功能不全(Renal dysfunction)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疾病,其特征是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下降,导致肾小球滤液的排泄功能减弱。
肾功能不全通常被分为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和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两种类型。
本文将重点讨论这两种情况下的病理生理学表现。
急性肾损伤是指肾功能在短时间内出现急剧恶化,通常由肾缺血、肾毒性和泌尿系统梗阻等因素引起。
在发病机制上,可以分为前肾性、肾性和后肾性三种类型。
前肾性肾损伤是由于全身循环血容量不足,导致减少有效血容量进而引起肾灌注不足。
肾性AKI是由于肾小管内型肾缺血、直接肾毒性或免疫反应等引起的肾小管损伤。
后肾性AKI是由于尿路梗阻导致尿液排出受阻,引起肾内压力升高并对肾组织造成机械损伤。
这三种类型的AKI病理生理表现不同,但最终都会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急性肾损伤的病理生理特点主要表现为肾脏的血液动力学改变和肾小管功能改变。
在肾脏的血液动力学改变方面,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是最直接的特征,其原因可以是血管紧张素Ⅱ的释放增加,导致肾小球血流量减少;或者是前列腺素合成减少,导致肾小球血流量减少。
此外,肾小管血流减少也使得肾小管重吸收功能下降,导致尿液容积减少。
在肾小管功能改变方面,钠重吸收能力下降使得尿液中的钠排出增加,导致体液容量减少。
同时,肾小管对尿液的浓缩和稀释能力也下降,尿液比重变低。
慢性肾脏病是指肾功能持续恶化的过程,通常是由于肾脏结构和功能的慢性损害所致。
最常见的原因是高血压和糖尿病等基础疾病。
慢性肾脏病的病理生理学特点是肾小球滤过率持续下降和肾小球的结构改变。
肾小球滤过率的下降是由于肾小球滤过膜的损伤导致其对溶质的选择和通过的能力下降。
这种损伤通常是由于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纤维化反应等因素引起的。
肾功能不全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01.急性肾衰多尿期的尿量一般可达每天( )A.2000-3000mlB.3000-5000mlC.5000-6000mlD.6000-7000mlE.>7000ml02.急性肾衰少尿或无尿期常见的致死原因是( )A.高磷血症与低钙血症B.低钠血症C.低氯血症D.高镁血症E.高钾血症03.慢性肾病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始动因素是( )A.高磷血症B.低钙血症C.高钾血症D.高尿酸血症E.低代谢性酸中毒04.急性肾功能衰竭合并严重高钾血症,治疗首选( )A.血液透析B.腹膜透析C.单纯超滤D.11.2%乳酸钠静脉推注E.降钾树脂05.慢性肾功能不全恶化的常见诱因,不包括( )A.感染、发热B.外伤、失血C.呕吐伴腹泻D.血钙过低E.心力衰竭06.典型慢性肾功能不全时最常见的水电解质紊乱是( )A.代谢性酸中毒、低血钙、高血磷、高血钾B.代谢性酸中毒、低血钙、低血磷、高血钾C.代谢性酸中毒、低血钙、低血磷、高血钠D.代谢性酸中毒、低血钙、低血磷、低血钠E.代谢性碱中毒、低血钙、高血磷、高血钾07.尿毒症患者高血压最主要的原因是( )A.肾素增多B.促红素减少C.水钠潴留D.血管加压素增多E.交感神经兴奋08.尿毒症患者发生纤维性骨炎的主要原因是( )A.尿钙排泄增多B.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C.尿磷排泄减少D.营养不良和低蛋白血症E.活性维生素D.合成障碍09.慢性肾功能不全,血钾高于6.5mmol/L时,最佳的治疗措施是( )A.限制钾盐的摄入B.口服降钾树脂C.静推10%葡萄糖酸钙D.静注碳酸氢钠E.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10.男性,24岁,上感4天后,出现水肿加重,齿龈出血,呼吸困难不能平卧,检查:BP 220/120mmHg,全身水肿,尿蛋白(++),红细胞8-10个/HP,BUN 40mmol/L,血肌酐1300u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18mmol/L,紧急措施是( )A.静点抗感染药物B.应用止血药物C.应用强地松治疗感染D.应用速尿减轻水肿E.应用血液透析11.急性肾功能衰竭,高钾血症患者,血钾6.7mmol/L,心率40次/分,应首先采取的治疗措施是( )A.静脉点滴5%碳酸氢钠B.静脉点滴10%葡萄糖+胰岛素C.口服降钾树脂D.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E.血液透析12.男,26岁,咽痛4天后少尿,水肿加重,出现意识障碍。
肾功能不全1.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生的主要机制A.原尿回漏入间质B.肾小球滤过功能障碍C.肾小管阻塞D.肾细胞肿胀E.DIC2.引起肾前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因素是A.急性肾炎B.磺胺类药物C.肾血栓形成D.休克E. 尿路梗阻3.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生机制与下列哪项无关A.肾小管原尿返流B.肾缺血再灌注C.肾小管阻塞D.肾小球超滤系数升高E. 肾血管收缩4.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最严重的并发症是A. 氮质血症B. 水中毒C.高钾血症D.稀释性低钠血症E.代谢性酸中毒5.肾小管原尿回漏主要是由于A. 肾小管阻塞B. 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脱落C.肾间质水肿D. 原尿流速缓慢E. 尿量减少6.急性肾小管坏死引起的少尿期不会发生A. 酸中毒B.水中毒C.高钾血症D. 尿钠含量降低E. 低比重尿7.急性肾小管坏死引起的少尿期时尿中下列哪项变化是错误的A.尿比重<1.015B.尿钠含量>40(mmol/L)C.尿渗透压<400mOsm/LD.尿/血肌酐比值>40:1E.尿蛋白含量(十十)8.关于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尿期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 早期肾小球滤过率仍低于正常B. 肾小管上皮细胞功能不完善C.进入多尿期应立即补充KClD. 进入多尿期血中NPN可逐渐恢复正常E. 多尿期可发生低钾血症9.下述哪项可用做判定功能性肾功能衰竭或是器质性肾功能衰竭的指标A. 尿比重B. 尿钾含量C. 肾小球滤过率D. 肾小管分泌功能E. 氮质血症10. 肾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特点中下列哪一项不存在A.少尿B.无尿C. 管型尿D.等渗尿E.尿钠浓度降低11. 下述哪项变化在功能性肾功能衰竭时不应出现A. 肾血流量减少B. 肾小管上皮细胞对水重吸收增加C. 肾小管上皮细胞对钠重吸收减少D. 血尿素氮含量增高E. 血钾增高12.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尿期大量排尿的严重后果A. 高钾血症B. 氮质血症C. 水中毒D. 低脂血症E. 脱水13.输尿管结石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时GFR降低是因为A.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下降B. 原尿回漏C. 肾小球滤过面积减少D. 囊内压升高E.以上均不对14. 急性肾小管坏死患者,肾功能恢复得最慢的是A. 肾血流量B. 肾小球滤过功能C. 肾小管分泌功能D. 肾小管浓缩功能E. 集合管分泌功能15 引起肾后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因是A. 泌尿道结石B. 全身性红斑狼疮C. 急性肾小球肾炎D. 汞中毒E. 异型输血16.急性肾功能衰竭时,肾血流减少明显的部位是A. 髓质肾单位B. 皮质肾单位C. 肾间质D.肾盂E. 肾小管17急性肾功能衰竭较常见的首要症状是A. 多尿B. 少尿C. 血尿D. 蛋白尿E. 脓尿18. 引起肾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因是A. 急性肾缺血B.急性肾小球肾炎C.异型输血D.全身性红斑狼疮E.以上都是19.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会导致A. 少尿、无尿B. 血钠浓度降低C. 多尿、夜尿D. 血钾降低E. 低蛋白血症20.急性肾功能衰竭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增高的机制是A. 近曲小管[Na+]升高B. 远曲小管[Na+]升高C. 近曲小管[K+]升高D. 远曲小管[K+]升高E. 远曲小管[Ca2+]升高21. 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病人最常见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是A. 代谢性酸中毒B.代谢性碱中毒C.呼吸性酸中毒D.呼吸性碱中毒E.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22. 关于尿量,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多尿:24小时尿量>2000mlB.少尿:24小时尿量<400mlC.无尿:24小时尿量<50mlD. 正常人一昼夜尿量约1000—1800m1E. 正常人的尿量仅为原尿量的1%23. 非少尿型急性肾衰一般不易发生A. 内环境紊乱B. 高钾血症C. 尿钠含量降低D. 尿量减少不明显,也无明显的多尿期E. 氮质血症24. 非少尿急性肾功能衰竭中下列哪一项不正确A. 尿量不减少B. GFR下降不严重C. 尿钠较高D. 肾小管部分功能还存在E. 肾小管尿浓缩功能障碍25. 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晚期钙、磷代谢表现为A. 血磷降低,血钙升高B. 血磷升高,血钙降低C. 血磷正常,血钙升高D. 血磷升高,血钙正常E. 血磷降低,血钙降低26.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较早出现的症状是A. 少尿B. 夜尿C. 高钾血症D. 肾性骨营养不良E. 严重贫血27. 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在快速纠正酸中毒后会发生手足搐搦是由于A.促进肠道形成磷酸钙B.抑制骨骼脱钙C.肠道粘膜损害,钙吸收减少D.促进血磷浓度升高E.钙的解离度降低28. 判断慢性肾功能衰竭程度的最佳指标是A. 贫血程度B. 血压高低C. 血液pH值D. 血清NPNE. 内生肌酐清除率29. 慢性肾功能衰竭可导致A.高钙血症B.低磷血症C.甲状旁腺功能减退D.骨质脱钙E.骨质钙化30. 下列哪项最能反映肾功能损害的程度A. 尿蛋白量B. 尿中红细胞C. 尿中白细胞数D. 尿中管型数E. 尿比重低而固定于1.01031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常见病因为A.慢性肾小球肾炎B.慢性肾盂肾炎C.肾小动脉硬化炎D.全身性红斑性狼疮E. 尿路结石32. 下述哪项不是造成肾性贫血的原因A.毒性物质抑制红细胞生成B.促红细胞生成素生成减少C.消化道铁吸收增多D.出血E.毒性物质使红细胞破坏增加33.在肾功能衰竭期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轻、中度氮质血症B. 内生肌酐清除率下降至正常值的25%~30%C. 酸中毒D.多尿、夜尿E. 有轻度贫血34. 慢性肾功能衰竭发生出血的主要原因是A. 血小板功能异常B. 凝血物质消耗增多C. 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D.纤溶系统功能亢进E.血小板数量减少35. 慢性肾衰的病生变化,应排除下列哪一项A.低钾血症B.低钠血症C.夜尿、多尿D.高钾血症E.血磷下降、血钙增高36. 昼夜尿比重固定在1.010时主要反映A.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B.肾脏稀释功能障碍C.肾脏浓缩功能障碍D.肾脏浓缩稀释功能障碍E. 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37. 慢性肾衰竭发生的主要机制是A.肾小球有效滤过压降低B.肾小球囊内压升高C.健存肾单位进行性减少D.肾血流量灌注不足E.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38. 病人出现呼气时有氨味,皮肤瘙痒及精神障碍时可能是A.氮质血症B.低蛋白血症C.代谢性酸中毒D.高脂血症E.血磷升高,血钙正常39. 尿毒症病人发生口臭的原因是A.酮体产生增多B.口腔细菌繁殖增多C.硫醇增多D.尿素经唾液酶分解产生氨E.胃酸分泌增多40.肾功能衰竭是指A.持续少尿或无尿的病理过程B.引起氮质血症的各种疾病C.尿中出现蛋白质、管型、红细胞和白细胞的病理过程D.各种肾实质疾病引起的病理过程E. 因肾功能障碍导致代谢产物蓄积,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以及肾内分泌功能紊乱的综合征【答案】1.B 2.D 3.D 4.C 5.B 6.D 7.D 8.C 9.A 10.E 11.C 12.E 13.D 14.D 15.A 16.B 17.B18.E 19.A 20.B 21.A 22.C 23.B 24.C 25.B 26.B 27.E 28.E 29.D 30.E 31.A 32.C 33.B 34.A 35.E 36.D 37.C 38.A 39.D 40.E。
医师三基基本理论病理及病理生理学(肾功能不全)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名词解释题 2. 简答题 3. 填空题 4. 判断题请判断下列各题正误。
5. A1型题 6. B1型题1.急性肾衰竭正确答案: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在短时间内肾泌尿功能急剧降低,以致机体内环境发生严重紊乱,其主要代谢变化为氮质血症、高钾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称为急性肾衰竭。
涉及知识点:肾功能不全2.功能性肾衰竭正确答案:是指由于肾灌流量急剧降低所致的急性肾衰竭,肾无器质性改变,一旦肾灌流量恢复,肾功能也能恢复正常,称为功能性肾衰竭,又称肾前性氮质血症。
涉及知识点:肾功能不全3.肾性贫血正确答案:肾衰竭时,因肾促红细胞生成素生成减少,血液中毒性物质增多,红细胞破坏速度加快和铁的再利用障碍等导致的贫血,称为肾性贫血。
涉及知识点:肾功能不全4.肾性骨营养不良正确答案:由慢性肾衰竭导致钙、磷及维生素D等代谢障碍引起的骨质疏松症、骨质软化症和纤维性骨炎,统称肾性骨营养不良。
涉及知识点:肾功能不全5.简述急性肾衰竭并发高钾血症的发生机制。
正确答案:(1)尿量减少和肾小管损伤使钾随尿排除减少。
(2)组织破坏,释放出大量钾至细胞外液。
(3)酸中毒引起细胞内的钾逸出到细胞外液。
(4)摄入含钾食物或药物过多以及输入库存血液等。
涉及知识点:肾功能不全6.简述慢性肾衰竭时贫血的发生机制。
正确答案:(1)肾实质破坏,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使骨髓干细胞生成分化红细胞受抑制。
(2)体内潴留的毒物抑制骨髓造血功能。
(3)体内毒物作用于红细胞使红细胞的脆性增加,使红细胞破坏增多。
(4)尿素、胍基琥珀酸等毒物,使血小板功能异常,引起出血导致贫血。
(5)体内潴留的毒物抑制肠道对铁的吸收,使造血原料缺乏而加重贫血。
涉及知识点:肾功能不全7.简述肾小管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及其产生的后果。
正确答案:肾小管可因缺血、缺氧、毒素作用而引起上皮细胞变性坏死或体液性因素作用导致功能改变,主要产生如下后果:(1)肾小管重吸收障碍,导致肾性糖尿、磷酸盐尿、氨基酸尿及蛋白尿等。
肾功能不全知识考核一、选择题1.引起肾前性急性肾损伤的病因是()[单选题] *A.汞中毒B.急性肾小球肾炎C.肾血栓形成D.休克√E.尿路梗阻2.无尿的概念是指24小时的尿量小于()[单选题] *A.500mlB.400mlC.200mlD.100ml√E.50ml3.尿毒症时最早出现和最突出的症状是()[单选题] *A.神经系统症状B.消化系统症状√C.呼吸系统症状D.循环系统症状E.造血系统症状4.慢性肾功能衰竭时,继发性PTH分泌过多的直接原因是()[单选题] *A.低钙血症√B.骨营养不良C.1.25-(OH)2D3生成下降D.肠吸收钙下降E.高磷血症5.下列哪一项不是肾性高血压的发生机制()[单选题] *A.水钠潴留B.肾脏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加√C.肾脏分泌PGE2减少D.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增加E.肾脏分泌PGA2减少6.引起肾后性肾功能不全的病因是()[单选题] *A.急性肾小球肾炎B.急性间质性肾炎C.ATND.输尿管结石√E.肾结核7.尿毒症脑病的发病原因是()[单选题] *A.水、电解质平衡失调B.代谢性酸中毒C.血液中尿毒症毒素蓄积D.脑血液循环和脑代谢障碍E.以上多种因素共同作用√8.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在快速纠正酸中毒后会发生手足搐搦是由于()[单选题] *A.促进肠道形成磷酸钙B.肠道黏膜损害,钙吸收减少C.促进血磷浓度升高D.血浆游离钙降低√E.抑制骨骼脱钙9.引起慢性肾功能衰竭最常见的病因()[单选题] *A.慢性肾盂肾炎B.慢性肾小球肾炎√C.糖尿病肾病D.高血压性肾病E.肾肿瘤10.下列哪项与肾性贫血的发生无关()[单选题] *A.出血B.潴留的毒性物质抑制骨髓造血功能C.促红细胞生成素生成减少D.潴留的毒性物质使红细胞破坏加速E.红细胞破坏加速使铁的再利用增强√11. 我国引起尿毒症最多见的原因是()[单选题] *A糖尿病C 系统性红斑狼疮D.高血压12. 慢性肾衰竭病人最早出现的症状是()[单选题] *A 厌食、恶心呕吐√B.血压升高C 咳嗽胸痛D.嗜睡,定向力障碍13. 慢性肾衰竭病人最常见的继发感染(C)[单选题] *A 皮肤感染B.原发性腹膜炎C.肺部和泌尿系感染√D.胃肠炎14. 慢性肾脏病分为(D)期?[单选题]A.2期B.3期C.4期D.5期√15. 慢性肾脏病根据()进行分期?[单选题] * A.肌酐B. 尿蛋白定量C. 尿素氮16 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饮食治疗,应给予()[单选题] * A.低脂肪高蛋白B.高糖高蛋白C.低盐低蛋白√D.低糖低蛋白17.尿毒症引起的贫血通常为()[单选题] *A.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B.大细胞性贫血C.正常红细胞性贫血√D.以上都不是18.尿毒症终末期患者替代治疗哪项除外?()[单选题] * A.血液透析B.腹膜透析C.肾移植D.骨髓移植√19.腹膜透析患者的蛋白质摄入量(C)[单选题] *A.0.6-0.8g/kg.dB.0.8-1.0g/kg.dC.1.2-1.3g/kg.d√D.1.3-1.4g/kg.d20.下列哪项不是腹膜透析的并发症?()[单选题] *A.腹膜炎B.导管出口处感染C.失衡综合征D.隧道感染√21.患者,男,46岁,因慢性肾功能不全维持性血液透析已有3月,尿毒症症状明显减轻,但血红蛋白70g/L。
病理生理学肾功能不全重点知识点总结第一篇:病理生理学肾功能不全重点知识点总结肾功能不全第一节肾功能不全:当各种病因引起肾功能严重障碍时,会出现多种代谢产物、药物和毒物在体内蓄积,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以及肾脏内分泌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这一病理过程叫做肾功能不全。
1.根据病因与发病的急缓,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无论是哪种发展到严重阶段,均以尿毒症而告终。
第二节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是指各种原因在短期内(通常数小时至数天)引起肾脏泌尿功能急剧障碍,以致机体内环境出现严重紊乱的病理过程,临床生主要表现为氮质血症、水中毒、高钾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
1.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中心发病环节:肾小球滤过率(GFR)急剧减少。
肾小球滤过率是衡量肾脏滤过功能的重要指标,GFR 降低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1)肾血流量减少:动脉血压波动于80~ 180mmHg 范围内时,肾脏可通过自身调节保持肾血流量和GFR 相对恒定。
但当休克、心力衰竭等使动脉压降到80mmHg 以下或肾血管收缩时,可使肾血流量显著减少,GFR 随之降低。
(2)肾小球有效滤过压降低: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囊内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大量失血和严重脱水等引起全身动脉压下降时,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随之下降;尿路梗阻、肾小管阻塞、肾间质水肿压迫肾小管时,肾小球囊内压升高,导致肾小球有效滤过压降低。
血浆胶体渗透压作用不大,因为其降低会引起组织液生成增多,循环血量减少,进而通过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引起肾小球人球小动脉收缩,结果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亦下降。
(3)肾小球滤过面积减少:肾脏储备功能较强,切除一侧肾脏使肾小球滤过面积减少50%,健侧肾脏往往可代偿其功能。
但是,肾单位大量破坏时,肾小球滤过面积极度减少,GFR 降低,出现肾功能不全。
一、分类:多数患者伴有少尿(成人每日尿量〈400ml)或无尿(成人每日尿量〈100ml),即少尿型ARF。
少数患者尿量并不减少,但肾脏排泄功能障碍,氮质血症明显,称为非少尿型ARF。
《病理生理学》期末复习题(第十三至十七章)第十三章心功能不全【学习要求】掌握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的概念掌握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熟悉心功能不全的原因和诱因熟悉心功能不全的代偿方式及其意义熟悉心功能不全时的代谢与功能的变化了解心功能不全的分类和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复习题】一、选择题A型题1.心力衰竭最具特征性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是()A.肺动脉循环充血B.动脉血压下降C.心输出降低D.毛细血管前阻力增大E.体循环静脉淤血2.下列哪种疾病可引起低输出量性心力衰竭()A.甲状腺功能亢进B.严重贫血C.心肌梗死D.脚气病(VitB1缺乏)E.动-静脉瘘3.下列哪项是心肌向心性肥大的特征()A.肌纤维长度增加B.心肌纤维呈并联性增生C.心腔扩大D.室壁增厚不明显E.室腔直径与室壁厚度比值大于正常4.下列哪个肌节长度收缩力最大()A.1.8μmB.2.0μmC.2.2μmD.2.4μmE.2.6μm5.心力衰竭时心肌收缩性减弱与下列哪项因素无关() A.ATP供给不足B.心肌细胞坏死C.肌浆网Ca2+摄取能力下降D.肌浆网Ca2+释放能力下降E.肌钙蛋白活性下降6.下列哪项因素与心室舒张功能障碍无关()A.甲状腺功能亢进B.心室舒张势能减弱C.心肌顺应性降低D.心室僵硬度加大E.肌浆网Ca2+释放能力下降7.下列哪种疾病可引起左心室后负荷增大()A.甲状腺功能亢进B.严重贫血C.心肌炎D.心肌梗死E.高血压病8.下列哪种情况可引起右心室前负荷增大()A.肺动脉高压B.肺动脉栓塞C.室间隔缺损D.心肌炎E.肺动脉瓣狭窄9.下列哪项变化在急性心力衰竭不会发生()A.心率加快B.肺水肿C.心肌肥大D.血压下降E.皮肤苍白10.下列哪种情况可引起心肌向心性肥大()A.心肌梗死B.主动脉瓣闭锁不全C.脚气病D.高血压病E.严重贫血11.心功能不全时,通过增加血容量起代偿作用的主要器官是() A.心B.肝C.脾D.肺E.肾12.下列哪项因素与心肌兴奋-收缩耦联障碍无关()A.肌钙蛋白活性下降B.肌球蛋白ATP酶活性下降C.肌浆网Ca2+释放能力下降D.肌浆网Ca2+储存量下降E.Ca2+内流障碍13.心肌缺血引起的心肌收缩性减弱与下列哪个因素无关()A.ATP生成减少B.心肌细胞死亡C.酸中毒D.肌浆网Ca2+摄取能力降低E.肌钙蛋白与Ca2+结合障碍14.下列哪项不是心脏向心性肥大的特点()A.肌纤维变粗B.室壁增厚C.心腔无明显扩大D.心肌纤维呈串联性增大E.室腔直径与室壁厚度比值小于正常15.下列哪种疾病引起的心力衰竭不属于低输出量性心力衰竭() A.冠心病B.心肌炎C.二尖瓣狭窄D.甲状腺功能亢进E.主动脉瓣狭窄16.下列哪项属于心力衰竭时肺循环淤血的表现()A.肝颈静脉返流征阳性B.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C.下肢水肿D.肝肿大压痛E.颈静脉怒张17.心功能不全时,下列哪项反应已失去代偿意义()A.心率加快B.心肌肥大C.肌源性扩张D.红细胞增多E.血流重分布18.下列哪项不是心力衰竭时心输出量减少的表现()A.皮肤苍白B.脉压变小C.端坐呼吸D.尿少E.嗜睡19.心力衰竭病人使用静脉扩张剂可以()A.增强心肌收缩功能B.改善心肌舒张功能C.降低心脏后负荷D.降低心脏前负荷E.控制水肿20.心力衰竭时,下列哪项代偿反应主要由肾脏引起()A.红细胞增多B.血流重分布C.紧张源性扩张D.肌红蛋白增加E.细胞线粒体数量增多二、问答题1.试述心肌梗死引起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
第十六章肾功能不全【学习要求】掌握肾功能不全、急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和肾性骨营养不良的概念掌握少尿型急性肾功能不全少尿的发生机制掌握急性肾功能不全时肾细胞损伤类型及机制掌握急慢性肾功能不全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及其机制(如肾性高血压、肾性贫血、出血倾向、肾性骨营养不良)熟悉肾功能不全的基本发病环节熟悉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发病机制熟悉尿毒症时的功能和代谢变化了解肾功能不全的原因、分类及防治原则【复习题】一、选择题A型题1.引起肾前性急性肾功能不全的病因是()A.汞中毒B.急性肾炎C.肾血栓形成D.休克E.尿路梗阻2.肾功能不全的发生机制中原尿“漏回”是由于()A.肾小管阻塞B.原尿流速过慢C.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脱落D.肾间质水肿E.肾小球滤过率下降3.下列哪项不是因原尿回漏所引起的()A.少尿B.肾间质水肿C.肾小球滤过率下降D.渗透性利尿E.原尿流速缓慢4.判断肾功能不全程度的最可靠的指标是()A.NPN B.BUN C.电解质紊乱情况 D.代谢性酸中毒E.内生肌酐清除率5.急性肾功能不全少尿期,输入大量水分可导致()A.低渗性脱水 B.高渗性脱水C.等渗性脱水 D.粘液性水肿 E.水中毒6.下列哪项不是急性肾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A.高钙血症 B.高钾血症C.代谢性酸中毒 D.氮质血症 E.少尿7.下列哪项不是引起肾小管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A.严重休克 B.汞中毒C.严重挤压伤 D.免疫复合物 E.严重溶血8.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时,继发性PTH分泌过多的始动原因是()A.低钙血症 B.骨营养不良 C.1,25-(OH)2D3生成减少 D.肠吸收钙减少 E.高磷血症9.下列尿的变化指标中哪项表示慢性肾功能衰竭更严重()A.夜尿增多 B.尿蛋白阳性 C.高渗尿 D.低渗尿 E.等渗尿10.少尿型ARF少尿期中,对患者危害最大的变化是()A.水中毒 B.少尿C.高钾血症 D.代谢性酸中毒 E.氮质血症11.下列哪一项不是肾性高血压的发生机制()A.钠水潴留 B.肾脏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加 C.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增加D.肾脏分泌PGE2减少 E.肾脏分泌PGA2减少12.无尿的概念是指24小时的尿量小于()A.500 ml B.400 ml C.200 ml D.100 ml E.50 ml13.引起肾后性肾功能不全的病因是()A.急性肾小球肾炎 B.汞中毒C.急性间质性肾炎 D.输尿管结石 E.肾结核14.各种慢性肾脏疾病产生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共同发病环节是()A.肾缺血 B.肾血管梗塞C.肾单位广泛破坏 D.肾小管阻塞 E.GFR减少15.功能性急性肾功能不全时尿改变的特征是()A.尿比重高,尿钠含量低 B.尿比重高,尿钠含量高 C.尿比重低,尿钠含量低D.尿比重低,尿钠含量高 E.尿比重正常,尿钠含量低16.急性肾小管坏死患者哪方面的肾功能恢复得最慢()A.肾小球滤过功能 B.肾血流量 C.肾小管分泌功能D.肾小管浓缩功能 E.集合管分泌功能17.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出现等渗尿标志着()A.健存肾单位极度减少 B.肾血流量明显降低 C.肾小管重吸收钠减少D.肾小管泌钾减少 E.肾小管浓缩和稀释功能均丧失18.尿毒症病人最早出现、最突出的临床表现是()A.周围神经炎 B.心率失常 C.胃肠道症状 D.水电解质失调 E.酸碱平衡紊乱19.下述哪种物质不属于尿毒症的常见毒素()A.尿素 B.肌酐C.PTH D.甲状腺激素 E.中分子物质20.慢性肾功能不全进行性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A.原始病因持续存在 B.肾小管损伤进行性损伤 C.健存肾单位进行性减少D.GFR进行性降低 E.肾血流量进行性减少21.尿毒症毒素中,毒性最强的小分子物质是:()A.甲状旁腺激素 B.甲基胍 C.胍基琥珀酸 D.尿素 E.胍乙酸22.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在快速纠正酸中毒后会发生手足搐搦是由于()A.促进肠道形成磷酸钙 B.肠道粘膜损害,钙吸收减少 C.促进血磷浓度升高D.血浆游离钙降低 E.抑制骨骼脱钙23.慢性肾功能衰竭时病人有出血倾向的主要原因是()A.血小板数量下降 B.血小板寿命缩短 C.骨髓造血功能障碍D.肾性高血压促进血管破裂 E.血小板功能障碍24.目前认为影响尿素毒性的主要因素是()A.血中氰酸盐浓度 B.血尿素浓度 C.血氨浓度D.血液H+浓度 E.血液Mg2+浓度25.尿毒症脑病的发病原因是()A.水、电解质平衡失调 B.代谢性酸中毒 C.血液中尿毒症毒素蓄积D.脑血液循环和脑代谢障碍 E.以上多种因素共同作用26. 有关急性肾功能不全的描述, 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A.功能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尿钠含量显著少于肾小管坏死性肾功能不全患者B.水潴留常超过钠潴留,故易发生稀释性低钠血症C.高钾血症是急性肾功能不全最危险的并发症D.多尿期尿量增多可很快纠正少尿期造成的氮质血症E.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不全以肾小管浓缩功能障碍为主27. 近年的研究资料表明,下述哪两种疾病是慢性进行性肾脏疾病发病率增加的主要原因()A.慢性肾小球肾炎和慢性肾盂肾炎B.肾小动脉硬化症和肾结核C.肾肿瘤和多囊肾D.糖尿病肾病和高血压病E.全身性红斑狼和尿路结石28.急性肾功能不全时肾小管细胞损伤和功能障碍的机制不包括()A.ATP合成减少和离子泵失灵B.自由基增多C.还原型谷胱甘肽增多D.磷脂酶活性增高E.细胞骨架结构改变29.下述哪点不是急性肾功能衰竭时肾小管破裂性损伤的特点()A.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脱落B. 基底膜完整C.病变累及肾小管各段D.病变呈异貭性E.可见于肾中毒和肾持续缺血30.根据最新研究进展,下列哪种激素或生物活性物质被看作是心血管疾病终末器官损伤的重要独立风险因子()A.醛固酮B.糖皮质激素C.TNFD.上皮生长因子E.SOD二、问答题1.简述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生细胞损伤的机制。
第十七章脑功能不全一、选择题【A型题】1.下列哪项不是脑疾病的表现特征:A.病变定位和功能障碍之间关系密切B.相同的病变发生在不同的部位,可出现不同的后果C.血糖增高D.成熟神经元无再生能力E.病程的缓急直接影响后果2.下列哪项不是认知障碍的主要表现形式:A.学习、记忆障碍 B.失语C.失认 D.失用E.谵妄3.与帕金森病有关的神经递质是:A.多巴胺 B.去甲肾上腺素C.乙酰胆碱 D.谷氨酸E.DABA4.应激状态出现认知障碍的机制之一:A.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α2受体B.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α1受体C.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β受体D.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α1、α2受体E.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α1、β受体5.阿尔茨海默病是由于:A.脑内多巴胺减少B.脑内去甲肾上腺素减少C.脑内谷氨酸减少D.脑内乙酰胆碱减少E.脑内DABA减少6.下列哪项不是意识障碍的表现形式:A.谵妄 B.精神错乱C.失语 D.昏睡E.昏迷7.下列哪项不是脑神经细胞退行性变性疾病?A.阿尔茨海膜病(AD)B.帕金森病(PD)C.亨廷顿病(HD)D.肝性脑病(HE)E.海绵状脑病(CJD)8. 阿尔茨海膜病的基因突变产物不包括:A.淀粉样前体蛋白(APP)B.早老蛋白-1(PS-1)C.载脂蛋白E(apoE)D.钙调蛋白E.α2-巨球蛋白9.意识障碍对机体的危害:A.呼吸功能障碍B.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C.循环功能障碍D.体温调节障碍E.以上都是10.植物状态不包括:A.自主睁眼B.眼球无目的活动C.情感表露D.大脑皮层广泛损伤E.脑干植物功能尚完整11.属于重度意识障碍的表现有:A.智力活动障碍B.角膜反射和防御反射均消失C.进食困难D.呈嗜睡状态E.幻视幻觉12.Alzheimer病老年斑的中心成分是:A.神经原纤维B.淀粉样物质沉淀C.蛋白样物质沉淀D.脂肪样物质沉淀E.糖原沉淀13.淀粉样物质的主要成分是:A.Aβ-淀粉肽B.不溶性tau蛋白C.Aβ-淀粉肽前体蛋白D.α巨球蛋白E.淀粉酶14. 大脑损伤的最主要表现是:A.认知障碍 B.肌肉麻痹C.进食困难 D.意识异常E. 认知或意识异常15. 与意识障碍无关的神经递质异常包括:A.γ-氨基丁酸 B.5-HTC.多巴胺 D.乙酰胆碱E. 谷氨酸二、名词解释1.认知障碍(cognitive disorder)2.痴呆(dementia)3.意识障碍(conscious disorder)4.谵妄(delirium)三、简答题1.脑疾病表现特征的特殊规律有哪些?2.认知障碍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什么?3.意识障碍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什么?4. 简述慢性脑损伤通过哪些机制导致认知障碍?5. 简述意识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包括哪些?其中急性脑中毒是通过哪些机制引起意识障碍的?6. 为什么说意识障碍是一个对机体有严重危害的病理过程?7. 简述慢性脑缺血性损伤引起认知异常的机制。
1 第十七章 肾功能不全 一、A 型题 1.肾功能不全严重障碍时首先表现为 A. 尿量变化 B. 尿成分变化 C.泌尿功能障碍 D.代谢紊乱 E.肾内分泌功能障碍 [题解] 当各种原因使肾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时,首先表现为泌尿功能障碍,继之可引起体内代谢紊乱,与肾内分泌功能障碍,严重时还可使机体各系统发生病理变化。 3.引起急性功能性肾衰的关键因素是 A.有效循环血量减少 B.心输出量异常 C.肾灌流不足 D.肾小球滤过面积减小 E.肾血管收缩
[题解] 急性功能性肾衰,就是肾前性急性肾衰,是由肾前因素引起的。凡能使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心输出量下降及引起肾血管收缩的因素,均会导致肾灌流不足,以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而发生急性功能性肾衰。 4.能引起肾前性急性肾衰竭的原因是 A.肾动脉硬化 B.急性肾炎 C.肾血栓形成 D.休克早期 E.休克晚期 [题解] 引起肾前性急性肾衰竭的关键环节是肾灌流不足,以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各种休克时,每当血压低于8.0kPa(60mmHg)时,肾血流量可减低到正常的30%~50%。因此各类休克是引起肾前性急性肾衰竭的原因。肾动脉硬化、急性肾炎、肾血栓形成,均不是肾前性急性肾衰竭的原因,而休克晚期由于长期肾缺血可引起肾小管坏死会导致肾性的急性肾衰竭。 5.肾毒物作用引起的急性肾衰竭时肾脏损害的突出表现是 A.肾血管损害 B.肾小球病变 2
C.肾间质纤维化 D.肾小管坏死 E.肾间质水肿 [题解] 肾毒物主要是指重金属(砷、汞等)、有机溶媒毒物(四氯化碳、甲醇等)、药物(新霉素、卡那霉素等)以及生物性毒素(蛇毒蕈毒、生鱼胆等),它们损害肾脏的突出表现是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 7.下述哪种情况不会产生肾后性急性肾衰竭? A.一侧输尿管结石 B.前列腺肥大 C.前列腺癌 D.尿道结石 E.盆腔肿瘤 [题解] 肾后性急性肾衰竭主要由于尿路阻塞所致。若一侧输尿管因结石阻塞后,即使这一侧肾完全丧失功能,另一侧肾可完全代偿,也不会产生肾后性急性肾衰竭。 8.急性肾衰竭发病的中心环节是 A.GFR降低 B.囊内压增高 C.血浆胶渗压降低 D.体内儿茶酚胺增加 E.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 [题解] 无论是少尿型急性肾衰或非少尿型急性肾衰的病人,肾小球滤过率(GFR)均降低,因此,GFR降低被认为是急性肾衰发病的中心环节。 10.急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少尿的发生关键机制是 A.肾灌注压下降 B.肾血管收缩 C.肾小管阻塞 D.肾小管原尿反流 E.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题解] 肾灌流压下降和肾血管收缩引起的肾缺血、肾小管阻塞以及肾小管原尿反流,均可最终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而使病人出现少尿。所以,肾功能不全患者少尿发生机制的关键是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12.肾小管原尿反流是指 A.肾小管内液反流到肾小球 B.髓袢内液反流到近曲小管 C.髓袢升支内液反流到髓袢降支 3
D.肾小管内液反流到肾间质 E.集合管内液反流到远曲小管 [题解] 急性肾衰时,由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广泛坏死,基膜断裂,尿液经断裂的基膜扩散到肾间质,这种现象称为肾小管原尿反流。 14.急性肾衰时引起肾小管原尿反流的直接原因是 A.尿量增多 B.肾小管基膜断裂 C.原尿流速缓慢 D.肾小管阻塞 E.间质水肿 [题解] 急性肾衰时,由于缺血、中毒等多方面的因素可使肾小管上皮细胞出现广泛坏死,基膜断裂,尿液经断裂的基膜扩散到肾间层,使间质水肿,并压迫肾小管和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使肾小管受压,阻塞加重,进一步使GFR下降和持续少尿。引起原尿反流的直接原因是肾小管基膜断裂。 15.急性肾衰竭少尿期患者最危险的变化是(0.209,0.428,03临床) A.水中毒 B.高钾血症 C.少尿 D.代谢性酸中毒 E.氮质血症 [题解] 急性肾衰时由于肾泌尿功能降低,可出现少尿或无尿,从而导致水中毒、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和氮质血症,其中高钾血症是少尿期中最严重的并发症,因为高钾血症可使心肌中毒,引起心律紊乱,甚至心脏停搏而死亡。 16.有关非少尿期急性肾衰竭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A.GFR下降程度不严重,无氮质血症 B.肾小管损伤较轻 C.肾小管浓缩功能障碍,尿量较多 D.尿相对密度较低 E.尿钠含量较低 [题解] 非少尿型急性肾衰竭患者GFR下降程度不严重和肾小管损伤较轻,但发生进行性氮质血症,肾小管浓缩功能障碍,尿量较多,尿钠含量较低,尿相对密度也较低。 17.下述有关慢性肾衰竭的描述哪项是不正确的? A.常见于慢性肾脏疾病 B.肾单位进行性破坏 C.氮质血症进行性加重 4
D.水、电解质酸碱紊乱 E.无内分泌功能紊乱 [题解] 慢性肾衰竭是指任何疾病能使肾单位发生进行性破坏,则在数月、数年或更长的时间后,残存的肾单位不能充分排出代谢废物和维持内环境恒定,因而引起体内代谢废物潴留(如氮质血症),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以及肾内分泌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它与急性肾衰竭重要临床表现不同就在于有明显的肾内分泌功能障碍。 18.目前在我国引起慢性肾衰竭最常见的原因是 A.慢性肾盂肾炎 B.肾结核 C.多囊肾 D.全身性红斑性狼疮 E.慢性肾小球肾炎 [题解] 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肾结核、多囊肾、全身性红斑狼疮等疾患均可引起慢性肾衰竭,其中慢性肾小球肾炎是最常见的原因,约占50%~60%。 19.慢性肾衰竭的发展阶段可分为 A.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B.多尿期、少尿期、衰竭期 C.代偿期、失代偿期、尿毒症期 D.代偿期、肾衰竭期、尿毒症期 E.代偿期、肾功能不全期、肾衰竭期、尿毒症期 [题解] 慢性肾衰竭的病程是进行性加重的,根据发展阶段可分为代偿期和失代偿期。失代偿期又可分为肾功能不全期、肾衰竭期和尿毒症期。 20.慢性肾衰竭发展过程中代偿期的内生肌酐清除率是大于 A.50% B.40% C.30% D.25% E.20% [题解] 慢性肾衰竭发展过程中的代偿期,虽然肾单位进行性地被破坏,但通过残存的完整的肾单位的代偿,使内生肌酐清除率大于30%,此时机体尚能维持内环境稳定,无氮质血症和不出现临床表现。 21.慢性肾衰竭不全期不会出现 A.内生性肌酐清除率下降至正常值的20~25% B.代谢性酸中毒 C.中度氮质血症 5
D.多尿、夜尿 E.乏力和轻度贫血 [题解] 慢性肾衰竭的肾功能不全期临床表现有:代谢性酸中毒,因肾浓缩功能减退可出现多尿、夜尿等症状;也可有乏力与轻度贫血,轻度或中度氮质血症,内生性肌酐清除率下降至正常值的25%~30%,若下降至20%~25%,则进入肾衰竭期。 22.慢性肾衰终末尿毒症阶段时内生性肌酐清除率下降至正常值的百分之多少? A.30%以上 B.25~30% C.20~25% D.20%以下 E.10%以下 [题解] 慢性肾衰竭发展到尿毒症阶段时,内生性肌酐清除率下降至正常值的20%以下。 23.慢性肾衰竭患者一般不会出现(0.398,0.348,03临床) A.夜尿 B.多尿 C.少尿 D.高渗尿 E.蛋白尿 [题解] 慢性肾衰竭患者泌尿功能障碍早期可表现为夜尿、多尿,晚期则少尿;尿渗透压改变表现为低渗尿、等渗尿;尿成分变化表现为蛋白尿、血尿和脓尿。因为肾浓缩功能障碍,不会出现高渗尿。 24.多尿,是指24小时尿量超过 A.1000ml B.1500ml C.2000ml D. 2500ml E.3000ml [题解] 多尿是指24小时尿量超过2000ml。 25.少尿是指24小时尿量少于 A.2000ml B.1000ml C.800ml D.400ml E.100ml [题解] 少尿指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 6
26.慢性肾衰时患者出现低渗尿,其相对密度比重最高只能达到 A.1.010 B.1.015 C.1.020 D.1.025 E.1.030 [题解] 正常人尿相对密度的变动范围为1.002~1.035,在早期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肾浓缩能力减退而稀释功能正常,因为出现相对低密度尿,当尿相对密度最高只能到1.020时,称为低渗尿。 27.慢性肾衰竭患者尿相对密度固定在1.010左右说明肾脏 A.浓缩功能下低 B.稀释功能降低 C.重吸收功能降低 D.滤过与重吸收功能受损 E.浓缩与稀释功能障碍 [题解] 慢性肾衰竭患者随着病情发展,终尿的渗透压接近血浆晶体渗透压,尿相对密度固定在1.008~1.012,即1.010左右,尿渗透压为266~300mmol/L。这种尿称等渗尿。等渗尿的出现说明肾浓缩和稀释功能均已丧失。 29.慢性肾衰竭晚期发生代谢性酸中毒主要机制是 A.CFR功能降低致非挥发酸排出↓ B.肾小管泌H+↓产氨↓ C.肾小管重吸收HCO3-阈值↓ D.高钾血症影响 E.乳酸生成↑ [题解] 慢性肾衰竭晚期,当肾小球滤过率降至正常人的20%以下时,每天可积蓄20~30mmol的H+,血浆中非挥发性酸代谢产物不能由尿中排泄,特别是硫酸、磷酸等在体内积蓄而发生AG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 30.慢性肾衰竭常出现的钙磷代谢紊乱是 A.血磷↑,血钙↑ B.血磷↑,血钙↓ C.血磷↓,血钙↑ D.血磷↓,血钙↓ E.血磷正常,血钙↑ [题解] 人体正常时60%~80%的磷由尿排出。在慢性肾功能功能衰竭时, 由于肾小球滤过率极度下降,故血磷排出障碍引起血磷升高。因为血钙与血磷的乘积为一常数,此时必然导致血钙降低;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