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第三章细胞的代谢第三节酶第1课时学案浙科版120
- 格式:docx
- 大小:1.06 MB
- 文档页数:12
第三节酶1.新陈代谢是生物体内全部的有序的化学反应的总称。
酶能在生物体中十分温和的条件下,高效率地催化各种生化反应,促进新陈代谢。
2.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催化能力(唯一功能)的有机物,其化学本质多为蛋白质,极少数为RNA。
3.酶存在于细胞溶胶、各种细胞器中;另外还有一些酶在细胞内合成后再分泌至细胞外(如消化酶等)。
4.酶的作用具有专一性,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底物的反应。
5.在一定低温下,酶的活性低,但空间结构稳定,在适当提高温度下酶的活性可逐渐升高。
但温度过高或过酸、过碱,酶都会发生不可逆转的变性,从而使酶失去活性。
对应学生用书P45酶的发现和酶的概述1.完善下框中酶的发现2.酶的概述(1) 酶的本质:[填表]化学本质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合成原料氨基酸核糖核苷酸合成场所核糖体细胞核(真核生物)来源活细胞产生作用场所细胞内、外或生物体外均可除生物催化作用外生理功能生物催化作用还有其他功能(2)酶的催化机理:(完成下图)(3) 酶的特性:(曲线分析见小专题大智慧)①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②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化合物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③酶需要适宜的温度、pH。
1.下图是人体内某化学反应的图解,其中英文字母代表物质,数字表示反应前、中、后过程,请据图回答:(1)图中代表酶的是________________,做出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A 反应前后A物质本身没有发生变化。
(2)从图1和2可以反映出酶具有__________性,做出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
提示:专一在B、C、D三种物质同时存在时,只催化D物质发生反应(3)如果D代表麦芽糖,则E和F则是________和______,A则是________。
提示:葡萄糖葡萄糖麦芽糖酶(4)如果D代表二肽,那么E和F则是________和________。
浙科版必修1第三节《酶》word教案《酶》教案一、学习任务分析本节内容选自浙科版高中生物学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三章第三节,内容主要包括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等。
教材将酶的概念和酶的发现史联系起来讲述,比较突出的体现了科学实验推动科学发展这一观点,对此教师应当明确指出。
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现象都与酶的活动有关系。
生物体内全部的生物化学反应,都是在酶的催化作用下进行的。
基于这点,酶和教材后面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联系紧密。
酶的化学成分与第一章第二节有关蛋白质和核酸的知识相关,所以本节教材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学重点: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教学难点: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和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2、学术状况分析学生在生活中对酶已有较多接触,关于酶的概念以及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的特点,学生具有初步的印象。
酶的专一性、酶活性的影响因素的实验探究,学生设计实验、主动探究,理解及操作上可能会有相应的难度;如何通过对比、归纳以及联系酶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代谢与酶的密切关系,从而由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另外,本节课有较多的资料、图表及课外阅读,学生如何分析阅读,需要较强的理解、分析、驾驭信息的能力。
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将知识点联系到他们的实际生活,使学生易于接受。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明酶的催化机理和特性。
2.正确分析各种因素对酶活性的影响。
3.举例说明酶的效率和特异性。
[过程和方法]1.尝试通过与无机催化剂的对比,归纳、整理出酶的催化特性。
2.运用实验设计原则设计实验方案和步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酶在生物学研究中的作用。
1.2.通过讨论分析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关系。
3.体验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促进关系,体验生命科学价值学习教育。
4、教学过程【教师活动】我们先来看一个方程式。
(ppt展示:n2+3h22nh3)这是一个化学反应,这个反应的进行需要哪些条件?【学生活动】高温、高压、催化剂。
最新浙科版生物必修一《酶》教学设计第一篇:最新浙科版生物必修一《酶》教学设计《酶》教学设计设计者:01 授课内容:酶及其有关实验探究授课对象:高二学生教材:浙科版生物学必修1一、设计理念新高中生物学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一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通过对基本生物学知识、生物学观点、生物学情感的认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二是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酶》这一节,既有丰富的生物学史实资料,还有现代生物技术中的重要基础知识,又不乏热点新闻、医疗健康这样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生活实例。
在学教过程中,加入这些生活实例,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又增强了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更乐于探究新知识,进而获得自己独特的对生物学的理解、感受和体验。
本节课对于师生而言,是一个很好的共同发展的平台。
在学生获得新知识的同时,贯穿有关生活实际的内容,也能够较好的引起学生的共鸣。
同时,学生在学习有关酶的实验探究方面,可以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想和发现。
倡导了探究性学习的理念。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循循善诱,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正确的思路。
二、学习任务分析《酶》这一节内容是浙科版高中生物学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是在学生了解了细胞与能量的关系,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后,对细胞代谢的进一具体步探究。
同时,也为即将学习的细胞呼吸、光合作用等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
因此,酶的学习体现了教材编排的延续性和逻辑性,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此外,本堂课对实验探究的学习较多,因此,学生掌握实验技能的好时机,教师可在课堂上加强实验技能的说明和实验操作的讲解。
教材多结合图片及视频,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懂得实验探究在生物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三、学习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普通中学的高二学生。
他们接触生物学时间不长,还不具备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对生物学的学习也是较为薄弱的。
然而,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我们需要循序渐进的指导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必修1 第三章细胞的代谢
第三节酶
一、教学目标:
1、简述酶的概念
2、描述酶的发现过程,认同像酶发现过程那样,科学是不断的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观点。
3、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感受生命活动的复杂性。
4、举例说明酶的专一性和高效性,逐步形成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5、分析酶的催化作用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酶的概念、本质、作用和特性。
三、教学方法:讨论探究实验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七、板书:
第三章细胞的代谢
第二节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一、扩散:扩散是分子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运动的现象
二、渗透:水分子通过膜的扩散称为渗透作用
1、红细胞涨破、皱缩实验
2、成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其复原现象的实验
三、
被动转运
方向是否需要载体是否消耗能量自由扩散高浓度—低浓度否否
易化扩散高浓度—低浓度是否
主动转运低浓度—高浓度是是
胞吞和胞吐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八、作业设计。
3-3-1酶1学案浙科版必修1一、学习目标:1、描述酶的发现;2、酶的概念;3、说明酶的特性4、分析设计实验的变量二、学习重点:酶的发现、酶的特性三、学习难点:分析设计实验的变量四、学习过程:【自主学习】一、酶的发现过程时间科学家国籍科学家姓名实验结论1783年意大利斯帕兰扎尼1857年法国巴斯德强调参与发酵同时代德国李比希强调参与发酵1897年德国毕希纳1926年美国萨姆纳尔脲酶的化学本质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切赫和奥特曼少数酶的化学本质是二、酶的概念酶是产生的具有作用的有机物。
绝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少数酶是。
【探究释疑】三、酶的特性(一)探究酶的催化效率实验以20%的过氧化氢溶液为反应底物的一组实验方法及结果如下:操作方法观察结果Ⅰ常温下自然分解气泡少而小Ⅱ常温下加氯化铁气泡稍多而小Ⅲ常温下加入土豆块气泡极多而大Ⅳ加入煮熟的土豆块同自然分解一样讨论:操作Ⅰ在本实验中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实验可形成哪几组对照?每组对照有何异同?分析变量对照组自变量人为改变的变量因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无关变量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可能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的其他可变因素实验结论:①Ⅱ和Ⅲ说明酶的催化效率有性。
②Ⅲ和Ⅳ说明酶的催化条件与有关,会使酶失去活性。
酶具有高效性的原理是(二)比较不同酶的催化作用实验结果记录表:试管123456斐林试剂2mL2mL2mL2mL2mL2mL1%淀粉溶液3mL-3mL-3mL-2%蔗糖溶液-3mL-3mL-3mL新鲜唾液--1mL1mL--蔗糖酶溶液----1mL1mL实验结果分析变量对照组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实验结论:性:指。
【巩固理解】1、能够促使唾液淀粉酶水解的酶是()A、淀粉酶B、蛋白酶C、脂肪酶D、麦芽糖酶2、常温常压下,要使过氧化氢溶液迅速放出大量的氧气,应投入()A、新鲜猪肝B、煮熟猪肝C、铁钉D、生锈铁钉【互助提高】《学探诊》P29-31第一题除2(2)、二1、2、4、8【梳理总结】。
必修1 第三章细胞的代谢第三节酶
一、教学目标:
1、简述酶的概念
2、描述酶的发现过程,认同像酶发现过程那样,科学是不断的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观点。
3、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感受生命活动的复杂性。
4、举例说明酶的专一性和高效性,逐步形成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5、分析酶的催化作用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酶的概念、本质、作用和特性。
三、教学方法:讨论探究实验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七、板书:
第三章细胞的代谢
第二节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一、扩散:扩散是分子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运动的现象
二、渗透:水分子通过膜的扩散称为渗透作用
1、红细胞涨破、皱缩实验
2、成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其复原现象的实验
三、
被动转运
方向是否需要载体是否消耗能量自由扩散高浓度—低浓度否否
易化扩散高浓度—低浓度是否
主动转运低浓度—高浓度是是
胞吞和胞吐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八、作业设计
九、教后反思。
第三章细胞的代谢新陈代谢:是活细胞内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3-1 细胞与能量一、能量的转化(一)化学能:活细胞中的各种分子,由于其中原子的排列而具有势能。
是细胞内最主要的能量形式。
(二)能量的转化:即不被消灭,也不被创造,相互转变,细胞有序状态的维持要消耗能量。
二、ATP是细胞中的能量生命活动直接能源——ATP(一)、ATP结构1、组成:C、O、H、N、P2、全称:腺苷三磷酸3、结构:腺嘌呤—核糖—磷酸基团~磷酸基团~磷酸基团腺苷A -P ~P ~P普通化学键高能磷酸键结构简式:A—P~P~P4、ATP的结构特点:每分子ATP含两个高能磷酸键,ATP水解指远离A的那个“~”断裂,释放大量能量。
(二)、ATP与ADP的转化1、存在特点:ATP在细胞内含量很少,转化十分迅速。
2、转化过程:化合酶ATP ADP+Pi+能量不是可逆反应的原因:1)能量的来源于去路不同;2)条件不同;3)反应场所不同3、转化意义:细胞内ATP处于动态平衡中,对构成生物体内部稳定的供量环境有重要意义。
(三)、ATP的应用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能量通货),用于各项生命活动。
(四)、ATP再生动物、真菌等 绿色植物 呼 呼 光 吸 吸 合 作 作 作 用 用 用 ADP+Pi+能量 酶 ATP(五)ATP 的来源: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等 §3-2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扩散和渗透 扩散定义:分子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运动的现象 结果:使分子分布均匀特点:缓慢 高浓度→低浓度 渗透定义:水分子通过膜的扩散 方向:低浓度→高浓度 条件:①有半透膜存在②半透膜两边存在浓度差.(二)被动转运:物质由浓度高的一侧转运至浓度较低的一侧。
易化扩散:载体蛋白分子与被运转的分子或离子结合而改变形状,于是把分子或离子运转质膜的另一侧;将分子或离子释放后,载体蛋白又恢复至原来的形状。
这种转运仍是一种扩散作用,但扩散的速率要大得多,成为易化扩散。
浙科版高一必修1 3.3酶导学案1(课时1)一、目标导航二、知识网络三、导学过程1、酶的定义: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2、酶的来源:活细胞,只要是活细胞就能产生。
3、酶的作用:降低反应活化能,起催化作用,使细胞代谢在温和条件下快速地进行。
4、酶的本质: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知识点一酶的作用机制小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什么是细胞代谢?为什么细胞代谢离不开酶?提示:细胞代谢是细胞中进行的全部有序化学变化的总成,这些代谢活动可为细胞提供能量和必要的物质。
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在细胞代谢过程中可催化细胞代谢的反应,降低细胞代谢所需的活化能,使细胞代谢得以高效进行。
酶的催化机理:催化剂,包括酶在内,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如图所示。
由于在催化反应中.只需较少的能量就可使反应物进人“活化态”,所以和非催化反应相比.活化分子的数量太大增加.从而加快了反应速率。
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例如H2O2的分解.当没有催化剂时需活化能l 8000卡/克分子,用胶志钯作催化剂时.只需活化能11170卡/克分子,而当用过氧化氢酶催化时.活化能下降到2000/克分子。
所以,酶的催化效率更高。
【例1】下列有关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酶的成分可以是蛋白质、脂质或核酸 B.酶促反应速度与酶的浓度无关C.有酶参与的反应能释放出更多的能量 D.DNA连接酶水解后的产物是氨基酸【解析】DNA连接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因此,该酶水解后的产物是氨基酸。
在底物充足的条件下,随着酶浓度的增强,酶促反应速度呈正比增加;酶促反应不一定是放热反应答案:D知识点二酶的本质小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酶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它是如何被发现的?提示: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少数的酶是RNA。
美国科学家萨姆纳认为酶是蛋白质,1926年他在用丙酮作溶剂的提取液中发现了结晶,这说明提取物达到了一定的纯度,这种结晶溶于水后能够催化尿素分解成氨和二氧化碳。
第3章细胞的代谢一、课标内容1.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
2.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3.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
4.研究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5.说明细胞呼吸,探讨其原理的应用。
二、教学要求第一节细胞与能量第二节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第三节酶第四节细胞呼吸三、教学建议2.教法建议(1)第一节“细胞与能量”的教学重点是ATP化学组成的特点及其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难点是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教材先介绍了细胞中有哪些能源物质,它们可以通过细胞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代谢吸能、放能。
把学生带入到细胞与能量的学习情景中,又为后面“ATP是细胞的能量‘通货’”做好了铺垫。
建议教师教学时多作些比喻会使本节内容易于被学生理解。
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解,让学生在看懂图解的基础上,讨论ATP与ADP 的相互转化,说明ATP的生成途径,阐明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形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相统一的观点。
(2)第二节“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的主要问题是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穿膜运输和膜泡运输的方式,认识细胞膜的物质运输的扩散、渗透、被动运转和主动运转及胞吞、胞吐各种方式。
重点的问题是区别扩散、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的穿膜运输方式。
由于本节教材内容较抽象,在教学手段上应该充分运用示意图、模型、最好是结合动画的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手段,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对细胞膜控制物质运输功能的理解。
在教学方法上,可引导学生结合具体事实例进行探究,然后通过列表对比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穿膜运输与膜泡运输、被动运转与主动运转的区别。
通过探究活动“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的实验”,让学生体验水分子的渗透过程,接受科学探究方法的训练,并熟练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过程。
通过实验,还要引导学生理解以下内容:渗透作用是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完成渗透作用的结构基础是渗透系统。
渗透系统的构成需两个条件:一是存在半透膜。
第1课时 酶的发现、酶是生物催化剂及酶的催化效率方式一 2011年3月23日,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国际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展上,帝斯曼展出了一系列酶制剂产品,以帮助食品生产厂商节能减排。
该公司推出的PanamoreSpring 产品与其他乳化剂相比,能降低生产过程中近80%的碳排放量;微生物磷脂酶CakeZyme 产品能使食品厂商在生产蛋糕等食品中节省20%的鸡蛋用量,延长保质期;高性能酶制剂RapidaseFPSuper 能有效避免新鲜水果在经过机械或热处理加工后产生的不良副作用,改善口感。
酶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重要,那么酶具有什么作用?酶的化学本质又是什么呢?方式二 我们知道,很多化学反应在有催化剂存在的时候会改变反应的速率,这在工业生产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生物体内也时刻发生着生化反应,这些反应也需要催化剂,生物体内的催化剂是酶。
一、酶的发现、酶是生物催化剂 1.酶的发现(1)18世纪末:斯帕兰扎尼证明鹰胃液中有一种能消化肉的物质。
(2)19世纪⎩⎪⎨⎪⎧巴斯德认为酒精发酵是酵母菌代谢活动的结果李比希认为酒精发酵最多只需要酵母菌中某种物质的参与而已(3)1897年:毕希纳发现促使酒精发酵的是酶。
(4)1926年:萨母纳尔分离得到脲酶结晶,才弄明白酶的本质是蛋白质。
2.酶的本质(1)合成场所:活细胞内。
(2)化学本质: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极少数是RNA。
3.酶是生物催化剂(1)特点:促使反应物发生化学变化,本身却不发生化学变化。
(2)底物:受酶催化而发生化学反应的分子叫底物。
(3)酶催化底物反应的机理①“钥匙与锁”的原理②酶促反应过程底物+酶→酶-底物复合物→复合物形状发生一定变化→酶+产物。
4.酶的活性:酶作用的强弱可用酶活性表示。
归纳总结1.酶的本质及生理功能2.酶的本质的实验验证3.酶与无机催化剂的比较(1)共同点:可以促使反应物发生化学变化,加快反应速率,但酶本身并不发生化学变化。
(2)不同点:无机催化剂一般需要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才起催化作用,而酶在生物体内发生催化作用,是在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
例1(2017·嘉兴3月模拟)下图是某种酶催化底物发生反应的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示反应过程还有水的产生B.该图能体现酶催化作用的专一性C.底物与酶能否结合与酶的结构有关D.酶在催化过程中的形状改变是不可逆的答案 D解析图示为酶催化的氨基酸的脱水缩合过程,产物是二肽和水,A正确;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B正确;底物与酶能否结合与酶的结构有关,C正确;酶在催化过程中的形状改变是可逆的,D错误。
例2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酶是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产生的②有的从食物中获得,有的是体内转化而来③酶是活细胞产生的④绝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⑤有的酶是蛋白质,有的是固醇⑥酶在代谢中有多种功能⑦酶在新陈代谢和生殖发育中起调控作用⑧酶只是起催化作用⑨酶只在细胞内发挥作用A.①②⑤ B.③⑦⑨C.③④⑧ D.④⑤⑥答案 C解析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功能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少数酶为RNA。
酶只起催化功能,在个体发育中起调控作用的是激素。
归纳提升酶的产生部位、本质、功能和特性二、酶的催化活性极高1.酶的催化效率实验(1)实验原理过氧化氢在自然条件下分解缓慢,用新鲜的肝脏研磨液和二氧化锰的方法使过氧化氢分解,通过观察气泡数目和比较对卫生香的助燃程度可以了解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
(2)实验流程及结论2.酶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高于无机催化剂,酶具有高效性。
归纳总结观察下列酶的实验,总结相关问题:(1)上述反应中的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
(2)上述实验证明了酶具有高效性。
(3)从蛋白质的结构和特点方面分析,在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的条件下,使蛋白质变性失活,故应在低温和适宜pH下保存酶。
(4)低温→适宜温度,酶活性恢复;过高温度→适宜温度,酶活性不会恢复。
例3如图所示分别向4支各盛有5 mL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内加入肝或砂子。
在这个实验中,试管A放氧相对缓慢,试管C和D不放氧。
请回答下列问题:(1)肝脏中有什么物质能引起过氧化氢释放氧气?________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用煮沸冷却的肝作对照要比用砂子作对照更好一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试管B放氧速度比试管A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过氧化氢酶过氧化氢酶能催化过氧化氢分解成H2O和O2(2)煮沸冷却的肝中同样含有过氧化氢酶,但已失去活性,这样遵循了单一变量原则(3)将肝碾碎,过氧化氢酶容易释放出来,以增大与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例4(2017·浙江北仑中学高一模拟)下图表示过氧化氢被分解的曲线,说明酶具有( )①酶需要与底物结合才能起催化作用②高效性③催化特性④酶本身不发生化学变化A.①② B.② C.②③ D.①②④答案 C解析从上图可知,加入过氧化氢酶和MnO2都会加快反应速度,表明酶具有催化特性。
加入过氧化氢酶比加入MnO2反应速度更快,表明酶具有高效性。
思维启迪(1)催化剂可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
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的催化效率更高。
(2)酶只能缩短达到化学平衡所需的时间,但不会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
1.下列有关酶的发现过程叙述,错误的是( )A.斯帕兰扎尼做了一个巧妙的实验,发现了化学消化B.巴斯德和李比希的观点既有积极意义,又有其局限性C.毕希纳认为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D.萨母纳尔认为酶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答案 D解析萨母纳尔认为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并且证明了脲酶是能够分解尿素的蛋白质。
2.(2017·浙江新高考联盟二模)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酶只能在细胞内起催化作用B.高温和低温都使酶失去活性C.酶在催化过程中会发生形状改变D.催化ATP合成与水解的酶相同答案 C解析有的酶可在细胞外起作用,如唾液淀粉酶可将淀粉在细胞外催化水解,A错误;高温会改变酶的空间结构从而使酶失活,而酶在低温下其活性受到抑制,其空间结构没有发生改变,B错误;酶在催化化学反应前后,其性质和数量没有改变,但酶在催化过程中会发生结构的改变(与底物结合形成酶—底物复合物),反应完成后再恢复,C正确;酶具有专一性,催化ATP合成的酶为ATP合成酶,催化ATP水解的酶为ATP水解酶,二者不相同,D错误。
3.下图表示人体内某个化学反应,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a表示酶,a一定是RNAB.图中b表示酶,b一定是蛋白质C.图中a表示酶,a一定是有机物D.图中a表示酶,a只能在人体内起作用答案 C解析酶是生物催化剂,它具有一般催化剂的特性,反应前后本身不发生变化,从图中可判断出这一特点。
酶的化学本质是有机物,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条件,条件具备时在人体外也可以发挥催化作用。
4.(2017·宁波十校9月联考)下列关于生物体内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低温能破坏酶的分子结构从而抑制酶的活性B.酶的合成不一定在核糖体上进行C.同一个体各种体细胞中酶的种类相同、数量不同,代谢不同D.对于一个细胞来说,酶的种类和数量不会发生变化答案 B解析低温能抑制酶的活性,但不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A错误;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其中只有蛋白质类的酶是在核糖体上以氨基酸为原料合成的,RNA的合成场所在细胞核,B正确;同一个体的各种体细胞中酶的种类不同、数量不同,代谢不同,C错误;对于一个细胞来说,酶的种类和数量会发生变化,如细胞分化后,细胞中酶的种类和数量会发生改变,D 错误。
5.图甲表示酶催化反应过程的示意图,图乙表示在最适温度下该酶促反应生成氨基酸的量与时间的关系曲线。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甲中b表示二肽B.图甲中a与b结合后,a的形状会发生变化C.适当降低温度,图乙中得M值不变D.图乙中c~d段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酶的数量有限答案 D解析图甲中分解得到的产物是2分子氨基酸,因此b表示二肽,A正确;图甲中a酶与b底物结合后,a酶的形状会发生变化,B正确;适当降低温度,影响的是酶的催化效率,但不改变反应的平衡点,图乙中的M值不变,C正确;图乙中c~d段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底物数量有限,D错误。
[基础达标]1.下列关于酶本质的研究,按研究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证明了脲酶是一种蛋白质②酒精发酵需要活细胞的参与③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④人们认识到酿酒就是让糖类通过发酵变成酒精和二氧化碳⑤用不含酵母菌的酵母提取液进行发酵获得成功,证明生物体内的催化反应也可在体外进行A.④②⑤①③ B.③④⑤②①C.①⑤④②③ D.③④①②⑤答案 A解析关于酶的探索过程首先是对酿酒中的化学反应开始研究的,依次经过巴斯德和李比希、毕希纳、萨母纳尔等科学家的研究,最终认识到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由酶起催化作用,且酶是蛋白质;后来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催化作用。
2.如图是验证“酶的催化效率”活动的示意图。
甲、乙两试管中发生的现象可证明酶具有( )A.高效性B.专一性C.多样性D.易变性答案 A解析用含有过氧化氢酶的鲜肝匀浆与二氧化锰对比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可以证明酶的高效性。
3.胰蛋白酶在水解过程中,通常能得到多肽,最后能得到氨基酸,这说明( )A.胰蛋白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B.胰蛋白酶是生物催化剂C.胰蛋白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D.胰蛋白酶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多肽答案 C解析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在水解大多数酶的过程中,通常得到多肽,最后能得到氨基酸,这说明胰蛋白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4.(2017·诸暨牌头中学期末)下列关于过氧化氢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过氧化氢酶本质上是蛋白质B.过氧化氢酶可以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被蛋白酶水解C.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酶都能加速过氧化氢的分解反应D.过氧化氢酶可以使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更多的气体答案 D解析过氧化氢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故A正确;酶具有专一性,所以在适宜条件下过氧化氢酶可以被蛋白酶水解,故B正确;无机催化剂和过氧化氢酶都可以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所以都可以加速过氧化氢的分解反应,故C正确;过氧化氢酶只是加快了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但不能增加产量,故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