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学
- 格式:ppt
- 大小:1.36 MB
- 文档页数:39
《耕作学》期末复习资料一、绪论1、耕作学: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及其技术体系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2、耕作学的任务:(1)从宏观上研究作物的组成与布局,通过合理作物布局,种植业结构调整,处理好农业内部的各种关系,使农、林、牧、副、渔各个产业协调发展(2)从微观上研究耕作制度各项技术体系的内在机制与技术,达到合理利用资源,提高作物生产力,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要,提高作物生产的经济效益,同时,保护资源,培肥地力,保护生态平衡,使农物能全面持续增产。
3、中国耕作学的内容(1)建立合理耕作制基本原理根据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阐明在中国建立集约化、现代化、高产高效、可持续发展耕作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作物的种植制度包括作物结构、布局、种植方式如复种、间混套作、轮作、连作、农牧结合的种植制度等。
(3)养地制度包括农田建设、农田土壤培肥、农田保护、土壤耕作等。
(4)耕作制度设计、优化和改革包括耕作制度演变及其规律,耕作制度区划、设计、优化、改革方向等。
第二章作物布局第一节作物布局的含义与原则一、作物布局的含义及在生产上的意义(一)作物布局的含义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作物结构: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生产单位种植作物的种类、品种、种植面积比例等。
作物配置:是指作物在区域和田地的分布。
(二)作物布局在生产上的意义1、作物布局是种植业最佳方案的体现者2、作物布局是种植制度的基础,决定种植制度的主要内容。
3、作物布局是农业生产布局的中心环节。
4、合理作物布局可充分利用资源,发挥作物的生产潜力。
5、合理作物布局可较地发挥地区优势。
二、合理作物布局的原则(一)根据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合理布局社会需求是作物布局的前提。
(二)根据作物生态适应性合理布局作物生态适应是作物布局的基础。
作物生态适应性是指作物本身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态环境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生态环境条件相适应的程度。
浅谈《耕作学》课程学习心得我这学期学了《耕作学》这门课程,它以作物栽培和耕作两部分内容组成。
这门课程通过讲授现代生产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在具体的生产中加以应用,阐述水稻高产栽培的科学道理,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这对于农业生产技术和科学管理人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我将对这门课的心得体会作一个小结:首先要明确本课程所讲内容是以种植业中最基本、最主要的作物——水稻为中心的作物生产的知识,是一门基础课程。
从事作物生产都需要掌握的,不掌握就无法进行生产活动。
其次本课程是在长期教学实践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水稻是世界各国广泛种植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人民生活的主要口粮,同时也是增加我国外汇收入的重要作物。
因此必须加强对本课程的学习,才能有效地指导生产。
由于学生文化水平低,专业素质差等原因,特别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三要紧密联系生产实际。
本课程是农学类专业的必修课,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典范。
通过学习和研究,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在生产实践中指导生产,是我们学习的根本目的。
正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指出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而本课程又是一门理论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从前苏联学者的总结性论述中可以看到,教学、科研、生产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是“先有教学,后有科研,再有生产”。
由此可见,教学和科研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
四要注意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
每次的作业或小论文都是为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应当带着问题去读书,这样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学习了本课程后,对生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热爱农业,并下定决心要为我国的农业事业做出贡献。
最后希望农业工作者和高等院校农业专业的学生们都能学好这门课程。
学习这门课的心得体会学习了农业类专业的《耕作学》这门课程,学习过程中我获益匪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提高了自身素质,更激发了学习的兴趣,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耕作学名词解释:1、持续农业: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农业。
2、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区域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和配置的总称。
3、轮作: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或年间轮换种植不同的作物或复种组合的一种种植方式。
4、免耕:又称零耕,直接播种指作物播前不用犁、耙整理土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播后作物生育期间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
5、茬口:是指在连轮作中给与后作物以种种影响的前茬作物及其茬地的泛称。
6、时日积:指作物维持一定叶面积的数目与叶面积的乘积。
7、套作:是指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套种,串种。
8、休闲:是指在田地上全年或可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以息养地为目的的土地利用。
9、耕作制度:也称农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和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10、LER:是指土地当量比,用来衡量间作对土地利用程度的指标。
间作作物自然亩产量/单作产量。
11、复种指数:是指全年总收获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12、生态位:指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的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来的综合适应特征。
13、种植制度:是指一地去火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
14、冠竞争:是指复合群体内的光的竞争。
15、边际效用:是指作物边行的生态条件不同于内行,由此而表现出来的特有产量效益16、土壤耕作:是指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湿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17、生态适应性:指农作物的生物特性及其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程度。
18、根竞争:是指复合群体中作物间水分和养分的竞争。
19、农业资源:是指人类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过程所需要的全部物质要素及信息。
20、间作:是指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跟耕作学有关的农业政策文件一、啥是耕作学呢?简单来说,耕作学就像是农业生产的“指挥棒”,告诉农民伯伯们怎么种地更科学、更高效。
那跟它有关的农业政策文件可就太重要啦,就像是给农业发展制定的超级攻略。
二、这些政策文件对土地的保护那是相当重视。
比如说,会规定合理的耕种面积,防止过度开垦。
这就好比给大地穿上了一件合身的衣服,既不会太紧(过度开垦)让它喘不过气来,也不会太松(土地闲置浪费)。
因为土地是咱农民的命根子,也是整个农业的基础。
要是土地被破坏了,那咱吃啥呀?这些政策就像是土地的守护者,时刻提醒着大家要爱护土地。
三、还有关于农业技术推广的内容。
在耕作学里,新技术的应用能让农作物产量大增。
政策文件就会鼓励科研人员把新的耕作技术带到田间地头。
比如说,一些先进的灌溉技术、施肥技术等。
以前农民可能都是凭经验浇水施肥,现在有了科学依据。
就像给农民伯伯们开了个“科技小灶”,让他们能种出更好的庄稼。
我就见过一个村子,以前浇水都是大水漫灌,后来政策推动了滴灌技术的应用,水用得少了,农作物还长得更好了,这就是政策引导技术推广的功劳呀。
四、政策文件也关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这和耕作学中的生态理念是一致的。
比如提倡轮作休耕制度。
就像人工作累了需要休息一样,土地种久了也需要休息。
轮作呢,可以让土地的肥力得到更好的恢复,减少病虫害。
这样种出来的农产品也更健康、更环保。
现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喜欢买有机食品,这种可持续的耕作方式就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五、对于农民的补贴政策也是这些文件的重要部分。
因为采用新的耕作方式或者保护土地可能会增加成本,政府就会给农民补贴。
这就像是给农民伯伯们发个“大红包”,鼓励他们按照科学的耕作学方法去种地。
有了这个补贴,农民伯伯们就更有动力去尝试新的东西啦。
我老家的叔叔就是,以前觉得有机肥料太贵,不舍得用,后来有了补贴,他就开始用有机肥料,种出来的菜又好吃又好卖。
六、农业政策文件还会对农产品的质量有要求。
这和耕作学中精细管理分不开。
绪论什么是耕作学?Cropping System &Soil Management;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技术体系及其理论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
研究对象:耕作制度。
耕作学的主要特点?研究对象:耕作制度;耕作制度本身具有系统性、结构性、目标性。
第一章耕作制度原理基本概念:耕作制度、种植制度、养地制度耕作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种植制度(Cropping System)+养地制度(Soil Management)。
★种植制度:农作物组成配置、熟制、种植方式的总称。
(考其包含哪些内容)(1)★作物布局: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组成和配置的总称.组成(结构):作物种类、品种、面积比例;配置:作物在区域或田地上的分布。
(2)种植方式:包括复种、间作、套种、混作等多熟种植方式;以及轮作、连作。
(3)熟制:即同一块农田上一年之内种植作物的季数.种什么?种哪里?——作物布局如何种?何时种?——熟制茬口衔接、经济效益—-种植方式养地制度:与种植制度相适应;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综合技术体系.(1)土壤耕作:常规耕作;少免耕、残茬覆盖耕作(2)农田培肥:土壤水分、养分、有机质管理、平衡(3)农田保护:土壤侵蚀(风蚀、水蚀)、水土流失控制、农田防护林建设.二者关系:种植制度是耕作制度的主体、养地制度是耕作制度的基础从原始农业到现代农业耕作制度经历了哪几个历史阶段?撂荒——休闲——连年耕种-—集约农作制自然条件是基础,社会需求是动力,用地养地程度提高是内涵耕作制度的功能?技术、宏观布局★我国耕种制度基本特点、发展方向方向:集约、高效、可持续目前趋势:1、作物结构、复种方式优化,复种指数波动2、种植模式:高产——高产高效3、连作面积扩大,单一化加重4、保护性耕作技术逐渐推广5、养地制度:单一化的无机投入农业挑战:人口--粮食安全;城市化——耕地资源;产量-—水资源;资源—环境矛盾制约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小规模经营——制约现代化.耕作制度问题:复种指数下降,闲田增多;机械化不足;种植结构单一,连作严重;土地质量★(论述)自然、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与耕作制度的关系资源:泛指人类从事社会活动所需要的全部物质与能量的来源。
•耕作学资料整理(第二版)•第一章绪论•一.概念:耕作学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技术体系及其理论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是农艺学的一个分支。
属于自然科学性质,但与社会生产条件有着密切关系。
其内容包括作物结构与布局、复种、间套作、轮连作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提高土地生产力的对策。
•二. 耕作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农作物种植制度及相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三. 种植制度:是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
包括作物布局、熟制(复种)、种植方式(间混套作)和轮连作等问题。
•四. 养地制度:是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包括农田基本建设、土壤培肥、土壤耕作与保护等。
•五. 研究耕作制度的目的-----高产、高效、可持续。
•A、提高土地与其它资源的利用率,增加作物产量,满足社会需求(高产)•B、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就业率(高效)•C、持续提高土地生产力,保护和改善资源环境(可持续)六.耕作制度的技术体系特点(3性):综合性,地区性,多目标性。
七.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1) 生产程序机械化:两种趋势:• A.人少地多的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向大型、宽幅、高速联合作业;(美国、加拿大等)• B.人多地少的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向小型方向发展。
(日本等)•(2) 生产技术科学化:表现在高技术性,如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核技术等高新技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得以应用。
•(3) 生产过程高效化:即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资源利用率、经济效益为现代农业的衡量标志。
•(4) 产供销加社会化:即农业生产实现产业化发展模式。
•(5) 农业主体知识化:即农业生产中的知识含量和生产经营者的素质不断提高。
如欧洲推行的“农民证书考试制”等。
•第二章作物布局•一.作物布局概念: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作物结构:包括作物种类、品种、面积比例等。
•配置:指作物在区域或田地的分布。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课程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课程是农学领域中的重要课程,涵盖了作物的种植、生长、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从作物栽培学和耕作学的角度,探讨作物栽培和耕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
一、作物栽培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的种植和管理的学科。
它主要涉及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环境适应性、品种选择、播种和育苗、田间管理、施肥和灌溉、病虫害防治等内容。
1. 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作物的生长发育是遵循一定的规律的,包括发芽、生长、开花、结果、成熟等阶段。
了解作物的生长规律,可以合理安排作物的栽培管理措施。
2. 环境适应性:不同作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同,包括温度、光照、湿度、土壤等因素。
根据作物的环境适应性,合理选择作物品种,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3. 品种选择:作物的品种选择是作物栽培的基础。
合适的品种选择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抗逆性。
在品种选择时,要考虑作物的生长周期、抗病虫害能力、耐逆性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
4. 播种和育苗:播种和育苗是作物栽培的起始阶段。
通过合理的播种时间、播种深度和育苗管理措施,可以提高作物的出苗率和苗期生长状况。
5. 田间管理:田间管理是作物栽培的关键环节。
包括杂草的防除、土壤的保墒和松土、病虫害的防治等。
通过科学的田间管理,可以提高作物的生长势和抗逆性。
6. 施肥和灌溉:合理的施肥和灌溉是保证作物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
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的养分需求,科学施肥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而合理的灌溉措施可以保证作物的水分供应,提高作物的抗旱性。
7. 病虫害防治:病虫害是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
通过合理的病虫害监测和防治措施,可以减少病虫害对作物的危害,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二、耕作学的基本概念和技术耕作学是研究耕作和土壤管理的学科。
它主要涉及土壤的性质和改良、耕作方式和土壤管理技术等内容。
1. 土壤的性质和改良: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了解土壤的性质对作物栽培具有重要意义。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书籍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是农业科学中的重要分支,涉及到农作物的种植、生长、繁殖和收获等方面。
这些学科为农民提供了关于如何选择、种植和管理作物的知识和技术。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一些与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相关的经典书籍,希望能给读者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考。
一、《作物栽培学导论》这本书是作物栽培学的入门教材,由著名农学家编写。
它系统地介绍了作物栽培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从作物的起源、分类到栽培技术的实施,都有详细的讲解。
此外,该书还包括了作物生理、作物病虫害防治等内容,为读者提供了全面的知识体系。
二、《耕作学原理与方法》这本书是耕作学的经典教材,由农业专家撰写。
它详细介绍了耕作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耕作方式、耕作工具、土壤管理等方面。
其中,土壤管理是耕作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涉及到土壤的改良、施肥、灌溉等技术。
该书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指导,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耕作学的知识。
三、《作物营养学》这本书是作物栽培学中的重要参考书之一,它主要介绍了作物的养分需求和施肥技术。
作物的生长和发育需要各种养分的供应,而作物营养学就是研究作物对养分的需求和吸收利用的科学。
该书详细介绍了作物的养分需求、养分吸收机制和养分管理技术,为农民提供了科学施肥的依据。
四、《作物栽培与管理》这本书是一本综合性的作物栽培与管理手册,由多位农学专家合著。
它详细介绍了各种作物的栽培技术、管理方法和病虫害防治措施。
书中以具体作物为例,分析了其生态环境、生长习性、栽培技术和管理要点,为读者提供了实用的指导。
五、《农业气象学》农业气象学是研究气象条件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的科学,也是作物栽培学中的重要内容。
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农业气象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技术,包括气候要素、气象灾害、作物生长模型等方面。
通过对气象条件的监测和预测,农民可以合理安排农作物的种植和管理,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以上是几本与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相关的经典书籍,它们涵盖了作物的栽培、耕作、营养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