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颅脑损伤并发低钠血症48例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77.72 KB
- 文档页数:2
4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低钠血症的临床观察发表时间:2013-06-04T17:43:15.687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10期供稿作者:朱敏[导读] 注意对重症患者出现休克的处理,补高渗盐水同时补给胶体朱敏 (台州市中医院 318000)【摘要】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低钠血症的临床治疗。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4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低钠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40例低钠血症患者中,7例诊断为SIADH,经限水试验血钠回升。
10例诊断CSWS在扩容、补钠治疗5-15d。
2例低钠血症反复出现持续50d后完全纠正。
2例因多脏器衰竭死亡。
结论:应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明确低钠血症病因,根据不同病因采取相应治疗方案是治疗颅脑损伤后低钠血症关键。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低钠血症临床观察【中图分类号】R65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0-0151-01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合并低钠血症非常多见,但因下丘脑一垂体激素轴损伤引起中枢性低钠血症则少见,主要包括抗利尿激素分泌不当综合征SIADH和脑性盐耗综合征CSW,二者易混淆[1],但是二者的治疗原则却完全不同,如果治疗不当,将会引起严重的后果。
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低钠血症40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月,我院诊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低钠血症40例进行分析。
其中男30例,女10例;年龄15岁-72岁,平均48.1±6.2岁。
开放性的颅脑损伤8例,急性硬脑膜下血肿14例,急性硬脑膜外血肿8例,脑内血肿6例,混合性血肿5例。
40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22例同时行去骨瓣减压,2例行钻孔引流术,10例术后第3天行气管切开术。
临床表现:患者于原发病的治疗过程中出现精神异常和意识改变,表现为烦躁、精神萎靡、嗜睡,进而抽搐、昏迷,部分患者有腹胀、腹泻、恶心、呕吐,重者惊厥甚至死亡;排除肾炎、肾上腺功能障碍,血清和细胞外液低钠(130mmol/L),低血浆渗透压<280mOsin/L,高尿钠>80 mmol/L,透压高于血浆渗透压,血浆精氨酸加压素(AVP)>1.5ng/L。
颅脑损伤疾患并发中枢性低钠血症48例临床诊治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48例,男33例,女15例;年龄29~82岁,平均51岁。
致伤原因:车祸伤31例,坠落伤13例,殴打伤4例。
其中硬膜外血肿8例,硬膜下血肿13例,广泛脑挫裂伤15例,脑内血肿4例,硬膜外、下均有血肿3例,脑干原发性损伤5例。
GCS评分≤8分,3~5分者22例,6~8分者26例。
伤前均无肾衰竭及糖尿病史。
入院后行开颅手术38例,其中去骨瓣减压35例。
术后3 d患者GCS评分13~15分4例,9~12分17例,6~8分19例,3~5分8例。
12 临床表现本组患者均行脑外伤常规治疗并按正常生理需要量补充电解质及液体, 无消化道出血者伤后第3天给予鼻饲流质饮食。
患者均于创伤后3~8 d 开始出现低钠血症症状,表现为精神、意识状态改变,消化道症状及四肢抽搐等, 其中19例出现意识障碍加深,15例伴有多尿,尿量4 000~7 000 ml/d,平均为4 900 ml/d。
23例去骨瓣减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骨窗张力增高, 行头颅CT 复查均未见颅内迟发性血肿。
13 实验室检查入院后常规查电解质、血常规、尿常规等,发现低钠血症者根据病情随时检查,并加测24 h尿钠定量。
本组48例患者中血钠均低于130 mmol/L,其中12 例低于120 mmol/L,5例低于110 mmol/L;血浆渗透压均<270 mOsm/L。
24 h尿钠均>80 mmol,其中4例>200 mmol。
尿比密度1015~1025者32 例,12 例>1025,4例<1015。
血细胞比容正常或偏高者34 例,偏低者14例。
肾功能均正常,3 例伴有低钾血症,2例血钙低于正常。
重症患者均行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测压鉴别CSWS 与SIADH, 中心静脉压高于098 kPa,24 h尿钠>80 mmol, 血细胞比容偏低者考虑为SIADH;中心静脉压低于049 kPa, 24 h尿钠>80 mmol, 血细胞比容正常或偏高者考虑CSWS。
重型颅脑损伤并发中枢性低钠血症的临床诊治分析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中枢性低钠血症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
方法选取入住该院ICU的50例重型颅脑损伤并发中枢性低钠血症的患者,其中男性患者为35例,女性15例,年龄在27~80岁,平均年龄为50岁。
对于SIADH 患者,对其施行限水治疗,给予适当调整脱水药剂量,并给予钠盐的补充以避免低钠性脑水肿的发生,治疗效果不明显的患者加用盐皮质激素治疗,以促进肾小管能够对钠更好的吸收。
对于CSWS患者,依据中心静脉压等对其补充血容量以及给予适量的抗利尿性激素治疗,同时给予钠盐的补充,包括每天生理需要的氯化钠,治疗的过程中,加强定期监测,包括中心静脉压、血钠、血浆渗透压、尿钠、尿量等。
结果经过治疗之后,患者中大部分血钠回升至正常水平,尿钠逐渐下降。
50例患者中,其中48例患者治疗6~20 d之内,血钠均恢复至正常水平;2例患者治疗3 d后自动出院、放弃治疗。
结论对于颅脑损伤并发中枢性低钠血症患者,应给予及时的监测,尽早发现并治疗中枢低钠血症。
标签:重型颅脑损伤;中枢低钠血症;CSWS;SIADH;早期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往往会出现水盐电解质的紊乱,其中低钠血症的发生率一般为16.5%,而并发中枢性低钠血症中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CSWS即脑性盐耗型综合征,另一种为SIADH,即抗利尿激素分泌不当型综合征。
此两种综合征尽管临床表现相似,但是其处理的原则却存在差异。
而一旦并发中枢性低钠血症,其病死率则会升高至14.5%,故正确及时的诊断、分型、治疗可明显改善病人预后。
为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中枢性低钠血症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该研究对入住该院的2010年2月—2011年2月间50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中枢性低钠血症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该科50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中枢性低钠血症患者,其中男性患者为35例,女性15例,年龄在27~80岁,平均年龄为50岁。
颅脑外伤后并发低钠血症的原因与护理对策分析摘要:目的本次研究针对诱发颅脑外伤后并发低钠血症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实施相应护理对策。
方法从2020年1月-2022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颅脑外伤患者中随机择取46例并发低钠血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诱发低钠血症的单因素进行分析,并针对原因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
结果对颅脑外伤患者并发低钠血症患者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该疾病主要受到年龄、损伤程度、GCS评分、脑水肿、颅底骨折、蛛网膜下腔出血、手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结论影响颅脑外伤患者并发低钠血症的原因有很多,这与多种因素相关,因此需要采用科学的护理措施对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干预,最大程度降低低钠血症发生可能性,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
关键词:护理措施;颅脑外伤;低钠血症;影响因素颅脑外伤属于神经外科高危疾病之一,导致该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外力损伤,比如说:高处坠落、跌倒摔伤、交通事故等,具有较高的致死率[1]。
颅脑损伤需要及时进行治疗,以免病情持续发展,对其他脏器、神经组织造成损伤,还会诱发多种并发症产生。
低钠血症是颅脑外伤患者经常发生的一种并发症,会加重病情,增加临床治疗难度[2]。
因此,本次研究加强对颅脑外伤后并发低钠血症患者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出有效预防护理对策进行干预,尽可能减少低钠血症产生。
详细研究流程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从2020年1月-2022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颅脑外伤患者中随机择取46例并发低钠血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46例合并症患者中,年龄最小者25岁、年龄最大者76岁,平均年龄(49.6±3.6)岁,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0例。
所有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纳入软件SPSS20.0系统发现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在检查之前,护理人员提醒患者保持空腹状态接受检查,在清晨抽取患者静脉血作为血液标本,抽取5ml静脉血液,对血钠水平经检测,结合临床症状进行初步评估。
重型颅脑损伤后低钠血症的临床分析
陈忠勇;杨成义
【期刊名称】《西部医学》
【年(卷),期】2009(21)5
【摘要】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SCD后低钠血症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其防治.方法分析97例重型颅脑外伤后低钠血症患者的发生发展因素及临床诊治与转归情况.结果抗利尿激素不适当分泌综合征(SIADH)、脑盐耗综合征(SCWS)和其他类型的低钠血症在恢复时间及治愈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预后与病情轻重有密切关系,病情越重(GCS评分越低),低钠血症发生率越高,低钠血症越严重,病死率越高.结论对SCI患者应密切监测血钠浓度,早期发现并鉴别低钠血症的类型,及时而有针对性地治疗低钠血症对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总页数】2页(P804-805)
【作者】陈忠勇;杨成义
【作者单位】大邑县人民医院外三科,四川,大邑,611330;大邑县人民医院外三科,四川,大邑,6113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1.1+5
【相关文献】
1.重型颅脑损伤后中枢性低钠血症的临床分析 [J], 陈志成
2.重型颅脑损伤后并发中枢性低钠血症32例临床分析 [J], 朱春伟
3.重型颅脑损伤后低钠血症的临床分析 [J], 韦玉
4.重型颅脑损伤后中枢性低钠血症临床分析 [J], 李少锋;彭宇晓
5.重型颅脑损伤低钠血症的临床分析与治疗 [J], 黄斌;罗忠平;李孝生;邓人富;姜志远;陈家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