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课程参考书如下
- 格式:doc
- 大小:86.50 KB
- 文档页数:7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三版课程设计1. 课程概述《自然辩证法概论》是理工类专业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及应用,使学生对自然辩证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理解,能够在以后的学习和实践中有所应用。
2. 课程设计目标本课程设计的主要目标是:1.着重让学生初步掌握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2.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3.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使他们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
3. 课程设计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包括期中考试、授课评估、课程论文等多个方面。
具体考核方式如下:3.1 期中考试期中考试采用闭卷形式,考试时间为1个半小时。
试卷共三部分,分别为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
试卷内容涵盖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应用等方面。
3.2 授课评估授课评估采用学生评教和教师反思相结合的方式。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对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评估,教师则需要通过学生的评价和自己的反思来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3.3 课程论文课程论文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并撰写关于自然辩证法某一或几个方面的论文,文章要求结构清晰、观点明确、逻辑严密、条理清晰、语言得体。
课程论文要求和期末考试一样采用闭卷形式。
4. 课程安排本课程是必修课,总课时为36个学时。
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学习需要,本课程的内容主要分为如下四个部分:4.1 自然辩证法基本概念本部分的重点是介绍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包括辩证法、唯物论、唯心论等方面的内容。
4.2 自然辩证法基本原理本部分的重点是介绍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包括数量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统一与斗争、全局与局部等方面的内容。
4.3 自然辩证法基本方法本部分的重点是介绍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方法,包括分析整体、重视矛盾、抓住关键、贯彻全面、强调实践等方面的内容。
4.4 自然辩证法应用本部分的重点是介绍自然辩证法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包括生物学、物理学、化学、信息学等方面的内容。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介绍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界中各种矛盾、变化和发展规律,并培养学生应对自然界复杂问题的辩证思维和解决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提高对自然界问题的认识和把握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内涵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 掌握自然界各种矛盾、变化和发展的辩证观点和分析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加深对科学技术发展与应用的理解和认识。
三、教学内容和安排1. 第一讲:自然辩证法的起源和发展a. 自然辩证法的概念和内涵b. 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c.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2. 第二讲:自然界中的矛盾和辩证统一a. 辩证法关于矛盾的基本观点b. 自然界中的矛盾类型和特点c. 辩证统一的概念和意义3. 第三讲:自然界的变化和发展a. 自然界的变化和发展规律b. 自然界发展的阶段性和曲折性c. 自然界发展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关系4. 第四讲: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发展a. 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演进b. 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和条件c. 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四、教学方法和学习要求1. 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
2. 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思辨和表达能力。
3. 鼓励学生进行科学实践和实验,加深对自然界问题的理解。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组织小组项目研究或报告。
五、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占30%。
2. 课堂测试占30%。
3. 期末考试占40%。
六、教学资源1. 教材:自然辩证法导论。
2. 参考书:《自然辩证法原理》、《自然辩证法概论》等。
3. 网络资源:指导性教学视频、相关文献等。
七、参考参考文献1. 方远;《自然辩证法概论》2. 郑国渠主编;《自然辩证法原理》3. 自然辩证法研究室编;《自然辩证法导论》以上是《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的基本内容安排。
自然辩证法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思维方法,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规律和原则,了解自然辩证法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自然辩证法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对自然辩证法的兴趣和热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规律和原则,以及自然辩证法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具体安排如下:第1章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1.1 自然辩证法的起源和发展1.2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观点第2章自然辩证法的规律2.1 质量互变规律2.2 否定之否定规律2.3 因果律第3章自然辩证法的原则3.1 矛盾分析原则3.2 发展观点原则3.3 系统优化原则第4章自然辩证法在自然科学中的应用4.1 生物学中的自然辩证法4.2 物理学中的自然辩证法第5章自然辩证法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5.1 经济学中的自然辩证法5.2 学中的自然辩证法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自然辩证法的原理、规律和原则,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案例,运用自然辩证法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3.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思维方法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实验法:学生进行实验,验证自然辩证法的原理和规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自然辩证法教程》2.参考书:《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辩证法案例分析》3.多媒体资料:课件、教学视频、教学音频4.实验设备:实验室仪器、实验材料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等,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主要参考书和期刊目录一、主要参考书(一)综合类1.恩格斯: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自然辩证法》,载该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版,人民出版社,1995;也可参照其他版本。
2.龚育之:《自然辩证法在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3.孙小礼主编:《自然辩证法通论》2卷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W.C.丹皮尔:《科学史》,商务印书馆,1979,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重印,2003。
5.科恩:《科学中的革命》,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6.T.S.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7.彭加勒:《科学的价值》,光明日报社出版社,1988。
8.乔治〃萨顿:《科学的生命》,商务印书馆,1987。
9.范.弗拉森:《科学的形象》,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10.科恩:《牛顿革命》,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11.刘钝、王扬宗主编:《中国科学与科学革命》,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
12.霍耳顿:《科学与反科学》,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13.巴萨拉:《技术发展简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14.亨利〃佩卓斯基:《器具的进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二)科学技术史与自然观1.詹姆斯等:《世界史上的科学技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
2.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思想史卷)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3.普赖斯《巴比伦以来的科学》,河北科技出版社,2002。
4.狄博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与自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5.韦斯特福尔:《近代科学的建构》,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6.艾伦:《20世纪的生命科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7.布鲁克:《科学与宗教》,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8.霍金:《时间简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9.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10.曾国屏:《自组织的自然观》,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以下是《自然辩证法概论》的部分参考书目:
- 《科学技术学导论》,张功耀著,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
- 《自然辩证法概论》,国家教委社会科学与艺术研究司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 《自然辩证法原理》,古祖雪著,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5。
- 《自然辩证法概论》,陈昌曙著,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1997。
- 《科学技术哲学概论》,刘大椿著,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 《自然辩证法概论》,张培林等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 《科学技术哲学导论》,刘大椿著,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不同版本的参考书内容可能有所差异,建议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教材。
自然辩证法相关书籍自然辩证法是一门研究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学科,探讨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过程。
在现代科学的发展中,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和方法逐渐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与自然辩证法相关的书籍,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学科。
一、《辩证唯物主义概论》《辩证唯物主义概论》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作的一部科学著作,是自然辩证法的基本理论之一。
该书系统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揭示了自然界发展的辩证法规律。
通过对事物的全面分析,该书深入探讨了事物的矛盾运动规律,对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自然辩证法与生态文明》《自然辩证法与生态文明》是一本综合性的学术专著,深入研究了自然辩证法与当代社会问题的关系。
该书通过对自然科学和哲学的研究,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问题,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思想。
同时,该书还分析了当代环境问题的本质,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解决途径。
三、《自然辩证法教程》《自然辩证法教程》是一本系统介绍自然辩证法的教材,适合学术研究和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
该书通过梳理自然辩证法的理论架构和方法体系,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核心问题。
同时,该书还结合实际案例,引导读者运用自然辩证法进行科学研究和实践探索。
四、《辩证唯物主义与自然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与自然辩证法》是一本探讨物质世界发展规律的研究著作,包含了对辩证唯物主义和自然辩证法的深入剖析。
该书从哲学的角度,运用辩证的思维方式,研究了自然界事物的联系和演变过程。
通过对自然辩证法的剖析,该书揭示了物质世界的自发性和客观规律。
五、《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一本关于自然辩证法的哲学性著作,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进行了深入阐述。
该书从哲学的角度,解读了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自然界的发展规律。
通过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研究,该书提出了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论,对于科学研究和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六、《自然辩证法导论》《自然辩证法导论》是一本通俗易懂的自然辩证法入门读物,适合对自然辩证法感兴趣或初学者阅读。
自然辩证法
内容设置
⏹第一部分、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界运动、变化、发展的一般特征。
⏹第二部分、科学哲学:科学认识论与方法论。
⏹第三部分、科学史: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四部分、科学社会学:科学的社会运行。
⏹第五部分、科学进入中国:西方科学进入中国的历史过程和社会文化涵义。
⏹第六部分、当代中国科学:中国科技政策与技术创新。
授课计划
⏹第一讲、《自然辩证法》导论
⏹第二讲、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
⏹第三讲、科学发展的历程
⏹第四讲、科学的社会学特征
⏹第五讲、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史
⏹第六讲、中国科学启蒙的基本特征及社会文化后果
⏹第七讲、中国科技政策中的选择和平衡问题
⏹第八讲、中国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分析。
第1篇一、前言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自然界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方法论。
为了更好地理解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本手册旨在为学生提供一套系统的自然辩证法实践教学方案。
二、自然辩证法基本原理概述1.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自然界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性体现在自然界各个领域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过程中。
2.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范畴(1)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2)质量互变: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或空间上的位置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引起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3)否定之否定: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否定和扬弃前一阶段而实现的,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三、实践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范畴。
2. 培养学生运用自然辩证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四、实践教学内容1. 自然辩证法基本原理教学(1)组织学生阅读相关教材,了解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范畴。
(2)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自然辩证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自然辩证法案例分析(1)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现象或事件,让学生运用自然辩证法进行分析。
(2)组织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总结自然辩证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3. 自然辩证法实践活动(1)组织学生参观自然博物馆、科技馆等,观察自然界中的现象,运用自然辩证法进行分析。
(2)开展野外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自然界的神奇魅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自然辩证法课程设计(1)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设计自然辩证法相关课程。
(2)组织学生进行课程展示,分享学习成果。
五、实践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考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方面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价学生运用自然辩证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录1、什么叫自然辩证法?其性质和研究对象是什么? (2)2、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周期性(可能出辨析题) (2)3、自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自组织理论及其意义 (2)4、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有没有本质区别? (2)5、混沌理论的定义 (2)6、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P70) (3)7、科学的本质是什么?(可能出辨析题) (3)8、科学和科学事实的关系 (3)9、科学和伪科学,非科学的划分标准(用辩证唯物主义解释) (3)10、科学技术和价值的关系(是既有关系又没有关系,注意辨析)(P104) (3)11、科学和技术的关系(注意二者的区别) (3)12、科学是始于问题还是始于观察? (3)13、科学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4)14、关于科学划界标准的主要观点(4种)此题和第九题问题相同,只是表述形式不一样 (4)15、科学假说形成的途径,及其对科学研究的作用 (4)16、科学研究的方法(3种,注意区分) (4)17、科学理论的发展模式 (4)18、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及其对科学发展的意义 (5)19、技术价值定义,其是否来源于技术本身属性?(辨析) (5)20、技术创新的机制。
(P243——P244) (5)21、从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角度说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主要意义和内容 (5)22、根据选题的基本原理,在所学专业的基础上选择一个题目,并简述选题过程及注意事项 (5)23. 学习自然辩证法 (5)24.全面比较科学和技术的特点 (6)25.自然辩证法在科技工作者思想建设中的作用自然辩证法目的在于促进科学技术的自我意识和哲学反思 (6)26.现代系统论思想的内涵和方法论意义系统 (6)27.系统思想的核心精神及结构和功能的辩证关系 (6)27.现代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关注技术创新 (7)28.科学方法对提高自我科研能力的启迪科学研究是一种探索未知事物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7)29.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一 (7)30.技术创新的能动性及激励机制技术创新的能动性 . 7 31.为什么说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崭新的发展观 (8)32.技术创新的特征和规律技术创新活动的实质是 (8)33.论技术目标的来源、内涵、构成和作用( (9)34.科学技术推动现代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 ................. 935.点评“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天人合一”,“对象性关系”四个环境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一.. (10)36自然辩证法对象,性质,内容,范围,体系 (10)43、科学事实及其作用 (11)1、自然观 (13)2、自然辩证法对象,性质,内容,范围,体系 (13)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和发展,和自然科学关系 (13)4、系统自然观产生的两个原因 (13)5、系统自然观的内涵和思想(特征): (13)6、系统的定义: (13)7、系统的特点: (13)8、古代的自然观 (13)9、近代自然观 (13)10、现代自然观 (13)11、机械自然观 (13)12、生态自然观核心思想: (14)13、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基本特征): (14)14、生态系统三大规律 (14)15、科学观 (14)16、科学的基本特点: (14)17、科学和非科学的分界标准 (14)18、技术、技术观的基本定义 (14)19、技术的特征 (14)20、技术的性质 (15)21、技术的双重属性 (15)22、价值、技术价值定义 (15)23、技术价值的二重属性 (15)24、技术价值的特点 (15)25、科学和技术的区别 (15)26、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5)27、科学和技术的整合 (15)28、科学本质属性 (15)29、科学技术一体化 (16)30、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 (16)1、为什么说辩证自然观的创立实现自然观的历史的革命性变革? (16)2、生态危机及其表现 (16)3、人和自然和谐 (16)4、人和自然和谐的现实意义 (16)5、人和自然和谐的实现条件 (16)6、科学问题的来源有哪些,科研选题有何重要意义,基本原则 (16)7、科学选题 (16)选题的基本原则: (17)9、科学假说及其结构,建立假说的方法论原则 (17)10、科学事实及其作用 (17)11、创立科学理论的思维过程的四个阶段?创立科学理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形态有那些? (17)12、创立理论的思维形态 (17)13、什么是技术创新?什么是自主创新?我国强调技术创新和自主创新的必要性和对策? (17)14、科学问题的意义 (17)15、科研选题的重要意义及基本原则 (18)16、观察和理论的关系(观察中渗透理论) (18)17、科学实验的特点 (18)18、如何理解观察试验中的机遇? (18)19、科学思维逻辑方法:归纳和演绎的关系 (18)20、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又叫抽象思维)关系(了解) (18)21、科学假说特征和作用 (18)22、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 (18)23、科学理论的评价标准 (18)24、一般技术方法特点(了解) (18)25、科学发展的三种模式(归纳主义的累积模式、波普的证伪主义模式、库恩科学发展历史主义模式) (18)26、科学体制目标和社会规范 (18)27、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价值观反思) (19)28、研究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 (19)29、技术的高度发展引发技术工程 (19)1、什么叫自然辩证法?其性质和研究对象是什么?答: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和活动进行哲学概括和总结的产物。